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目

录一、五年考情统计二、课程标准解读三、时空观念强化四、阶段特征引领五、基础史实梳理六、重点问题探究七、高考真题演练课标要求中外历史纲要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选择性必修1.通过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2.了解科举制及其阶段特征,知道隋唐时期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3.了解隋唐时期劳动工具的变化时空观念强化时空认知1: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动乱,重新建立大一统的全国政权,可惜昙花一现;唐朝前期开创了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经历安史之乱,由盛转衰,后期在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中走向覆灭。755年618年907年朱温废唐贞观之治(627—649)武周政治(690-705)开元盛世(713-741)安史之乱(755-763)藩镇割据黄巢起义(875)581年开皇之治(581—604)唐朝建立隋朝建立完成统一(589年)960年北宋建立短盛乱宦官专权

政治黑暗时空观念强化时空认知2:隋唐两朝皆定都于北方关中地区,政治中心在北,而全国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大运河的修建部分缓解了政治、经济中心分离的矛盾。时空观念强化时空认知3:隋唐帝国在当时多极的亚洲中,国力煊赫。唐朝由盛转衰后,统治范围一度退回到传统农耕区域。五代十国是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的延续。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繁荣时期,凸显整体性社会发展与文化整合的时期。

1.政治:2.经济:(1)封建社会的繁荣:国家统一,政局稳定;(2)三省六部制确立,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3)科举制创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走向成熟与完善;(4)礼治与法治相结合,强化基层教化和社会救济,促进社会稳定(5)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削弱了唐朝统治。五代十国成为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1)农业:生产工具改进,出现筒车、曲辕犁,精耕细作日益成熟;

唐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2)封建经济繁荣:内外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外贸兴盛;(3)赋役制度调整: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赋税制度由按人丁为主收税到按资产为主收税(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阶段特征3.思想文化:4.民族关系:5.对外关系:(1)佛教繁荣、完成本土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三教合一趋势出现,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2)文化兼容并收、全面繁荣。(3)唐代文学艺术高度繁荣,诗坛流派纷呈。(4)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雕版印刷术、火药技术影响广泛。(3)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文化圈。(1)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2)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隋唐时期疆域空前辽阔,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政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唐朝与亚洲、欧洲、非洲等各国之间的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五、基础史实梳理政治1.中枢体制:隋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唐朝发展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趋于完备(历史渊源、机构设置、运作机制、主要特点、历史影响)2.人事制度:(1)选官:隋朝以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原因、意义),九品以上官员皆由吏部选任;唐朝发展科举制(具体表现),但科举尚未成为主要选官方式(2)考核:隋唐最高监察机构为御史台(监察机构独立化),长官为御史大夫(3)监察: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员巡察地方,注重考核官员的品德和才能,考核结果奖惩化,对地方震慑巨大3.地方管理:(1)隋朝:废郡,实行州、县二级制,加强中央集权(2)唐朝:道(监察区转为行政区,反映中央集权强化)、州、县三级;唐中期设节度使,逐步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威胁唐的统治五、基础史实梳理政治4.礼法并治:(1)唐高宗时撰成《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对后世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唐玄宗时颁行《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3)唐政府推广家训,强化基层教化5.基层治理:(1)户籍管理:①隋:“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

②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2)基层组织:唐设乡里,城坊郊村,实行邻保制度(3)社会救济:隋朝重视官仓储备,提倡民间义仓积储;唐开始设置专门机构,如养病坊,收容贫农、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6.赋役制度:(1)隋承袭前代租调制,唐发展为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保证农时,保障税收)(2)唐中期(780年)推行两税法,废除租庸调制(原因、内容、作用)7、军事制度:府兵制、募兵制五、基础史实梳理政治8.民族关系:【多样、开明】(1)管理机构:礼部、鸿胪寺(2)隋朝:①突厥、吐谷浑、党项归附隋朝;②岭南: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③边疆:推行郡县制(边内一体);④三次派人到流求(今台湾)(3)唐朝:①西北:灭亡突厥势力;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②西藏(吐蕃):和亲、会盟;③南诏:册封;④边疆管理:大都护府由中央委派;下辖的都督府、羁縻州,主官由各民族首领担任;唐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新疆天山南北。9.对外关系:【开放、包容】(1)海陆丝绸之路相对畅通,西亚商人在广州和泉州定居;(2)隋炀帝命张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3)唐长安汇集各国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国际性大都市;(4)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到达赤土国(今马来半岛);五、基础史实梳理政治经济9.对外关系:【开放、包容】(5)唐朝与大食接触,8世纪,造纸术传入阿拉伯;(6)新罗、日本派使节(遣隋使、遣唐使)和留学生、学问僧(空海)学习中华文化;(7)佛学交流:唐太宗时,玄奘西行天竺(今印度),求取佛经;

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1.农具革新:(1)曲辕犁(江东犁):唐朝,长江中下游,江南水田,传统耕犁基本定型;(2)筒车:唐朝,借助水力汲水入筒灌溉;2.水陆交通:(1)隋朝开通大运河,沟通南北;(2)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受阻;五、基础史实梳理经济文化3.货币发行:(1)唐高祖,开元通宝,开元宝、通宝方孔圆钱之先河,宣告了自秦以来流通了八百多年来的铢两货币的结束,对后世和古代东亚货币铸造产生深远影响。4.商业信贷:(1)海上贸易兴盛,贸易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增多(瓷器出口);(2)唐朝的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5.城市发展:(1)隋朝兴建洛阳城;(2)唐朝坊市分离制度(居住区和商业区分开);1.思想嬗变:(1)隋朝“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吸收佛道思想;(2)唐朝“三教并行”,儒学继续受佛、道冲击;唐朝韩愈主张复兴儒学;(3)佛教出现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完成本土化五、基础史实梳理文化2.教育发展:(1)唐以后私学继续发展,学塾、村学、蒙学等成为基层教育重要形式;3.科技成就:(1)医学:《唐本草》,第一个政府颁布的药典;(唐)药王孙思邈《千金方》(2)建筑:隋朝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3)印刷:唐已出现雕版印刷术,《金刚经》,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作品(4)火药:唐中期记载配方,唐末开始用于战争(5)天文:僧一行测算地球子午线长度4.文学艺术:(1)文学:唐诗,流派众多,异彩纷呈(2)书法:融汇南朝秀美和北朝雄健,创新风格;

楷书:颜筋柳骨(颜真卿、枊公权),法度严谨(3)绘画:①题材广泛,风格多样;②吴道子:画圣归纳:封建盛世出现的原因1、前朝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使统治阶级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根本)2、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他们是盛世局面开创的直接缔造者3、封建统治者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如善于用人和纳谏,励精图治等4、统治者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使社会比较稳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

①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②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5、统治者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国家统一,中外交流频繁①东突厥:武力征服贞观初年,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②西突厥:武力征服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③西域:设立机构唐朝中央政府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④回纥:册封首领唐玄宗时期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后回纥助唐平定安史之乱⑤吐蕃:和亲会盟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唐蕃会盟⑥靺鞨:册封首领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朝的民族关系唐朝民族政策的影响(1)保持了边疆地区的和平稳定,有利于祖国统一(2)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孕育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3)各民族相互交流、贸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物种的交流(4)促进了各民族交融,汉族先进文化广泛传播,边疆民族文化给中华文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所谓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概念阐释:羁縻政策唐朝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1.民族政策:开明进步,“怀柔”为主2.处理方式:措施灵活,方式多样(1)设立机构

(2)武力征服(3)册封首领

(4)和亲

(5)会盟【课堂探究】科举制的影响积极社会整合功能

打破特权垄断,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社会公平推动儒学发展推动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行政效率提高了行政人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推动世界文明对东亚国家和西方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消极重才轻德过于侧重学问标准,忽视对品德的考察官本位思想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深远禁锢思想强化儒家正统地位,禁锢人们思想,抑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强化控制是统治者控制读书人,维护统治的手段三省六部制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唐太宗时设置了宰相议事的地方——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观察唐代三省位置图,概括三省六部制特点?特点影响(1)分割相权(一分为三),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2)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3)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4)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中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中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深化拓展: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唐律疏议》的历史分析《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完整的法典。唐律总结战国秦汉以来历代的法制成果,臻于完备。唐朝法律分为律、令、格、式四部分,仅唐律得以完整保存。唐律从唐初开始制定,几经修订而成,分为12卷。到唐高宗时再次修订,由长孙无忌等撰写了《律疏》30卷,逐条解释律文,以便各级官吏执行。律文和释文合为《唐律疏议》。这部法典不仅对后世影响至深,成为各朝制定法律的蓝本,而且对亚洲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整体而言,唐朝的明文法重在强调维系王朝和君主的统治,保障国家的运作。但就以惩罚为手段的法律而言,它背后体现的是以儒家理念为宗旨的礼仪规范。内礼外法或礼法合一,是唐朝社会行为规范的两个基本原则,单纯就法论法,还不能理解唐朝社会体制的关键,这是要特别说明的。这套律令格式既是前朝法律体系的集成,又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说它承前启后,毫不为过。(融合选必1)6、隋唐时期的军事制度(一)府兵制,即府兵平时耕种土地,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其最大特点是“兵农合一”。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对其进行调整和健全,有利于巩固边防和加强中央集权。(二)募兵制,即征兵制,是国家以雇佣的形式招募士兵的一种军事制度。唐玄宗建立,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融合选必1)中华文化圈是以中国为主体,范围包括越南,朝鲜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它是一个多样统一、有机组合的文化世界。汉字、儒学、中国化佛教和中国式典章制度,是中华文化圈的基本特征。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一方面促进了唐代经济的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唐代文明的对外传播泽被东西,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深化拓展:中华文化圈中华文化向朝鲜、日本、越南的传播有三个层面并衍生出维系中华文化圈的四根纽带三个层面物质文化主要是中国向这三国的民族迁徙所伴随的汉字以及稻作文化的传播精神文化主要是儒学和佛教的传播制度文化主要是官制和法制的传播四根纽带汉字的使用奠定共同心理基石儒学促进精神文化整合汉传佛教维系共同信仰天朝礼治体系维系区域政治秩序隋唐科技文化辉煌灿烂的原因(1)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2)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文化政策,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3)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交融,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4)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的往来,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5)隋唐两代继承发扬了历代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文化。……(2020·山东高考·3)表1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表1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任用

其他势力削弱相权D高考真题(2021·山东高考·3)图1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2012·山东高考文综·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BB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高祖(文帝)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油(到)于九载,麻定江表,寻以户口溢多,析置州县。炀帝嗣位,又平林州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隋书》卷29《地理志》材料二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3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材料一“唐宋变革论”是以对比六朝隋唐贵族政治和宋代君主独裁政治两种政治体制为核心而展开的,然后推广于经济、学术、文学、艺术、音乐等层面的变化。(代表学者:内藤湖南)政治:隋唐贵族制衰废,宋朝君主独裁制兴起经济:唐宋之际,为实物经济之终结,货币经济之开始文化:由贵族文化转向平民文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选著》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变革转折期,也有学者认为“隋唐是中国历史开明期的创造时期”,请结合隋唐历史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开明性(12分)1.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和选官制度具有开明性选官任官的权力并不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都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完成的。例如,汉代察举制以孝廉为标准,通过乡举里选、中央政府策问考核等程序选拔官员;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按照标准划分各郡人的品级,按照品级的高低来选官。无论是汉代的察举制,还是后来的九品中正制,其标准都是依据地方舆论和公共意见,而不是皇帝个人的意志,这就体现出一种开明性。2.某些决策方式也具有一定开明性体现最明显的是在唐朝。唐朝皇帝发布的命令叫作“敕”,但是这个“敕”其实只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起草敕令的是中书省的中书舍人,皇帝在敕令发布前“画敕”即同意,此后敕令还需经过门下省给事中审核,如果门下省不同意此敕令可将其批注送回,这称为“封驳”。由此可见,唐朝皇帝下发一道命令的审核程序如此严密和复杂,也体现了唐朝君主专制统治下的开明。中国古代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实质上是通过分散宰相的权力来加强君主专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民主,但可以说是“皇权之下的民主”。重点探究如图是秦朝、唐朝时期的主要交通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