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3月语文试题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_第1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3月语文试题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_第2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3月语文试题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_第3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3月语文试题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_第4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3月语文试题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言文字运用Ⅰ浙江省精诚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贺知章曾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甲)方言传递一方缱绻乡音,不仅是地域风物的承载,更体现着传统文化的赓续。方言在于交流,方言的根基是普通老百姓的使用。可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而今,能够真正熟悉方言的年轻人已是①,更不要说身口相传了。2021年底,首部人工智能方言文化公益微电影《姑苏琐记·金缕衣》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影像创作推动方言回归,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乙)在2022年春日已创作完成。这部作品与前作可谓②,在影像上同样体现了古代姑苏(即现在的苏州)(丙)的独特韵味,作品上线后就③,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由此看来,当下的方言保护更应该调动年轻人熟悉的网络形式,用智能手段转变语言文化传播每况愈下的态势,用多样化的媒介形式让方言活起来、新起来、亮起来(丁)。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下面对语段中画横线处的标点说明,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处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贺知章的话。此处属句中的引用,句号可放在后引号的后面。B.乙处的破折号使用正确,两个破折号表示插入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和括号的作用类似。C.丙处的括号使用正确,此处表示表示注释,对其前面内容的补充说明。D.丁处的顿号使用错误,“活起来”“新起来”“亮起来”等词在句中作谓语,因此两个顿号要改为逗号。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答案】①寥寥无几(寥寥可数、凤毛麟角、屈指可数)②一脉相承(一脉相通、一脉相传、异曲同工)③轰动一时(万众瞩目、引人注目)(每空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文中是强调熟悉方言的年轻人数量少,可以用“凤毛麟角”,也可以用“寥寥无几、寥寥可数、屈指可数”。凤毛麟角: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也比喻罕见的人才。寥寥无几:形容数量很少,没有几个。寥寥可数:数量很少。屈指可数:形容数量很少。第二空,根据语境“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日已创作完成”可知,文中是说两部作品之间具有内容上的承继关系,可以用“一脉相承、一脉相通、一脉相传”,也可用“异曲同工”。一脉相承、一脉相通、一脉相传: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异曲同工: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的效果。第三空,文中指两部影像作品在观众中引起轰动,可以用“万众瞩目、引人注目”或“轰动一时”,万众瞩目:大家十分关注,目不转睛地注视。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引起人们的注意。轰动一时:形容在一个时期里到处传播,影响很大。19.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画横线句子共有两处成分残缺的语病:①句子缺少中心词。根据句子特点可知,“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结构相同,故“城镇化进程”改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的加快”才能与“……的发展”相对应。②“随着”与“使”的连用,使句子残缺主语,应将“使”或“随着”删除。2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此处属句中的引用,句号不可放在后引号的后面。浙江省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8—19题。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熬夜抢购的东西,心心念念盼发货,结果东西到手,反而觉得没那么香了。其实,这是大脑中的“奖励回路”机制在作怪。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感到饥饿,就会去寻找食物。①在你吃掉巧克力、收获饱腹的同时,②大脑会分泌大量多巴胺,③产生愉悦感。④虽然多巴胺能使人愉悦,⑤但是这一效应持续的时间很短,⑥而且很快随着多巴胺水平的降低而消除。⑦这就解释了:⑧为什么在你得到想要的东西后,⑨很快失去新鲜感和满足感。越到后面,那东西越难重燃你的热情,即使它天天出现在你面前。因为对于A,多巴胺水平也会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这时大脑会再次激活“奖励回路”,刺激你渴望拥有新事物,以便不断通过新鲜的刺激来B。所以,你才会一方面觉得到手的东西“不香”了,另一方面又不停地“买买买”。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克制对“奖励”的渴望,冷静审视自己的真实需求,才能真正做到理性消费。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18.(4分)A同一事物(旧事物)的反复刺激B使多巴胺水平重新上升(每空2分,共4分)19.(8分))①“饱腹”改为“饱腹感”(或:“收获饱腹”改为“感到饱了”)⑥“消除”改为“消失”⑧“在你”改为“你在”(或:将“你”移到句首/删去“在”)(答对1点给2分,共6分)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学科测试卷(一)(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4小题,12分)17.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3分)A.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B.方正之不容也(《屈原列传》)C.何以汝为见(《苏武传》)D.子卿尚复谁为乎(《苏武传》)【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每个句子的含义,正确判断文言句式。【解答】A.宾语前置句,应为“莫不欲求忠以为自,举贤以佐自”,句意: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

B.被动句,容:被容纳。句意: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

C.宾语前置句,应为“以何见汝为”,句意:我为什么要见你呢?

D.宾语前置句,应为“子卿尚复为谁乎”,句意: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故选:B。【点评】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倒装句分为: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18.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3分)A.皤然泥而不滓者也(《屈原列传》)B.天雨雪,武卧啮雪(《苏武传》)C.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D.函梁君臣之首(《五代史伶官传序》)【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词语所在的句子,结合语境分析其用法和含义。【解答】A.名词用作动词,染黑,污染。句意: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

B.名词用作动词,下。句意:天下雨雪的时候,苏武爬在地上吃雪。

C.使动用法,使……愚昧。句意: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昧。

D.名词用作动词,用匣子装。句意:用匣子装着梁国君臣的首级。

故选:C。【点评】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1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 幸:希望B.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苏武传》) 发:泄露C.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 固:险固的地势D.而皆背晋以归梁(《五代史伶官传序》) 归:返回【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D.归:归附,归顺。句意: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故选:D。【点评】实词的意义推断:

1.语境分析法;2.结构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联想推断法;5.邻字借推法;6.成语对应法;7.古今对比法;8.代入检验法;9.依形推义法。20.下列对文段中【a】【b】【c】【d】四处加点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刚入夏后的某一天、家里室内微量的凉意,突然遭到了外来气流的冲击。【b】那些凉意快速被挤向一边,【c】我猜那些凉意顺着墙根和门缝溜了。取而代之的热意,开始在各个房间里蔓延,【d】它像个没礼貌的孩子,到别人家做客不老老实实地,四处蹿腾。A.【a】处“某一天”有不确定性,可以指刚入夏后的任何一天。B.【b】处“那些凉意”指代“微量的凉意”,“那些”不能删去。C.【c】处“那些凉意”的表达不够简洁,改成“它们”会更好。D.【d】处“它”指前文的“热意”,此处不可以省略这一代词。【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词语的说法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结合相关语境进行分析,正确选择。【解答】D.此处可以省略这一代词,主语承前,仍是“热意”。

故选D。【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汾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媒体报道,家长们在令人_______的童书市场上为孩子尤其是为幼儿选书时,就会发现这不是件容易事。儿童该读什么书?当然是适合他们的书,儿童读物()。不同孩子的成长发育有快慢之别,认知能力也不完全一样,而要结合其特点选择读物,实际上是一项相对专业的工作。家长们的选择焦虑也与市场上童书的_______有关。一些刊载不适合儿童的露骨情节的图书还不时出现,一些_______、题材和内容高度重复的出版物依然屡见不鲜。提高对图书市场的整顿和监管,目的是为了确保孩子们“开卷无毒”,这也是我们最起码的要求。今年暑假“双减”落地,减轻的是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开拓的是他们的阅读空间。孩子博览群书、邀游书海,写文章时也可兴之所至、_______,将会有不一样的收获。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眼花缭乱良莠不齐粗制滥造随手拈来B.纷繁芜杂鱼龙混杂粗制滥造唾手可得C.眼花缭乱鱼龙混杂粗枝大叶随手拈来D.纷繁芜杂良莠不齐粗枝大叶唾手可得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既要在年龄特点上适合他们,又要与其阅读能力相匹配B.除了在年龄特点上适合他们,还与其阅读能力有关C.既要与其阅读能力相匹配,又要在年龄特点上适合他们D.除了与其阅读能力有关,还要在年龄特点上适合他们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提高对图书市场的整顿和监管力度,目的是要确保孩子们“开卷无毒”,这也是我们最起码的要求。B.加大对图书市场的整顿和监管,目的是为了确保孩子们“开卷无毒”,这也是我们最起码的要求。C.加大对图书市场的整顿和监管力度,目的是为了确保孩子们“开卷无毒”,这也是我们最起码的要求。D.加大对图书市场的整顿和监管力度,目的是要确保孩子们“开卷无毒”,这也是我们最起码的要求。【分析】(1)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应理解成语的意思并结合语境辨析。

(2)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应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做到话题一致,注意语意连贯。

(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主要语病是搭配不当和句式杂糅,应结合句子具体分析。【解答】(1)眼花缭乱:指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纷繁芜杂:形容文章内容芜杂,没有条理,或者是事情杂乱无章,没有头绪。语境是形容童书市场,而且和“令人”搭配,应填“眼花缭乱”。良莠不齐:好的坏的混杂在一起,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鱼龙混杂: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文中描述的对象是童书,第二空应填“良莠不齐”。粗制滥造:指写文章或做东西马虎草率,只求数量,不顾质量。粗枝大叶:比喻工作粗糙,不认真细致。语境是形容出版物没有质量,应填“粗制滥造”。随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唾手可得:比喻非常容易得到。文中是形容孩子写文章,应填“随手拈来”。故选A。

(2)根据后文“不同孩子的成长发育有快慢之别,认知能力也不完全一样”,应该是先说年龄特点,再说阅读能力,因此排除CD两项;两个分句之间应是并列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且“还与其阅读能力有关”表述不准确,故排除B项。故选A。

(3)原句搭配不当,“提高……整顿和监管”动宾搭配不当,应是“加大……整顿和监管力度”,排除AB两项。原句句式杂糅,“目的是为了”是“目的是”和“是为了”这两个句式的杂糅,保留其中一个句式即可,排除C项。故选D。

答案:

(1)A

(2)A

(3)D【点评】要全面地掌握一个词语,应从读音、字形、意义、运用四个大的方面去把握。要尽量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词语的运用,在阅读课内和课外的文章中去体会词语。抓住整个句子,由整体到局部,准确把握词语的含义。要弄懂成语的意义,可以了解成语的来源,掌握成语之间词义的差别、使用对象的不同、感情色彩的区别、词义的轻重、是否符合语境等,考查是否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褒贬失当、不合逻辑、表意重复等。浙江省义乌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她宛如一条舒展的巨龙。江河交织成了密集的血管;山脉构成了坚毅的骨骼;森林生成了丰盈的肉身与苍翠的鳞片;文明则锻造了勇于拓新的灵魂。她是大兴安岭,中国北方的起点。她是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天然缘色屏障,她让太行山和雪峰山连成一线,黑龙江,松花江等河流在此凝聚一心,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其两侧碰撞与融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基建事业

,亟需大量工业材料。大兴安岭林区第一批林业工人,拿着弯把锯和斧头,在莽莽大森林里昼夜奋战,把栋梁之材

地运往祖国各地,有力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上世纪60年代开始,大兴安岭林区提倡坚持“一手砍树,一手栽树”的工作方法,让过伐区和荒坡披上“新绿”。进入新世纪,林区坚决执行国家“天保”政策,山林重归自然。如今,林区以生态旅游为主线,带动林下经济、碳汇等绿色产业的全新转型,而相关收益又促进了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