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打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整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节选自苏轼《六国论》)材料二: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苏辙《六国论)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谋夫A说客B谈天C雕龙D坚白E同异F之流G下至击剑H扛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徒,指同一类别的人,与《过秦论》中“迁徙之徒”中的“徒”词义相同。B.考,指审察、察考,与《石钟山记》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的“考”词义不同。C.窃,谦辞,私自,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中的“窃”词义相同。D.区区,指少小,与孔雀东南飞并序》“感君区区杯”中的“区区”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诸侯及卿相都争相收养各类人才,苏轼认为这样会加重老百姓的负担。B.苏轼提倡要使“智、勇、辩、力”四类人才各安其所,这隐含着对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不满。C.六国拥有土地、军队的绝对优势,却相继为秦所灭,苏辙对此感到寄怪,这是他写作此文的缘由。D.苏辙认为齐、楚、韩、魏四国应该协助面临敌寇危险的燕、赵,让燕、赵无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2)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14.请联系苏洵《六国论》说说三苏对六国的存灭各持怎样的观点。【答案】10.BDG11.A12.D13.(1)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贵的食物,被安置在上等的馆舍中的人,数不清有多少。(2)(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14.①苏洵的观点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②苏轼观点为: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关键在于是否养“士”。③苏辙的观点为:六国之所以灭亡,要归咎于当时六国谋士的思虑疏略,见识浅薄,不明了天下的形势。(意近即可)【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上到谋士、说客,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词的,辩论“坚白”“同异”之类的人,下到击剑行刺的、力能扛鼎的。“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都是相同结构,描绘不同类型的人,“之流”是对以上各类人作总结,不能与上面断开,BDG处断句。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文中的“徒”是“同一类别的人”,“迁徙之徒”中的“徒”是“被罚服劳役的人”。句意:……以及鸡鸣狗盗之辈。/被迁谪戍边的卒子。B.正确。审察、察考/敲打。句意: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C.正确。句意:私下里感到奇怪。/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D.正确。少、小/真挚的情意。句意: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感谢您的真挚情意。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齐、楚、韩、魏四国应该协助面临敌寇危险的燕、赵,让燕、赵无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错,不是“燕赵”。根据材料二,苏辙主张的是齐、楚、燕、赵四国协助韩、魏,让毗邻秦的韩、魏没有东顾之忧。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靡”,华丽的;“馆”,被安置住……馆舍;“胜”,尽、完。(2)“乃”,却;“疆场”,边界;“背盟败约”,违背盟誓、毁弃约定。【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①由“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可知苏洵的观点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②苏轼则另辟蹊径,从六国存在时间较长,而秦国存在时间较短的事实中总结出“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即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可知苏轼的观点为: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关键在于是否养“士”。③苏辙指出“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从中可以看出苏辙认为六国谋士看不清天下形势,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互相残杀,给秦国以各个击破的机会。苏辙的观点为:六国之所以灭亡,要归咎于当时六国谋士的思虑疏略,见识浅薄,不明了天下的形势。参考译文:材料一: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及卿相,都争相供养人才(来)为自己谋划。上到谋士、说客,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辞的,辩论“坚白”“同异”之类的人,下到击剑行刺的、力能扛鼎的,以及鸡鸣狗盗之辈,没有不以宾客的礼节去款待他们的。(那些)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贵的食物,被安置在上等的馆舍中的人,数不清有多少。这些都是祸害百姓、危害国家的人,百姓怎么承受得起,国家又怎么受得了呢?苏子说:这是前代君主所不能避免的事。国家有奸猾之徒,就像鸟兽中有猛禽,昆虫中有毒虫一样。把他们分别处理安置,使他们都能各安本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把他们尽数铲除掉,是没有道理的。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六国之所以长久存在,而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原因都在这里,不能够不加以省察。有智谋的人、有勇气的人、有辩才的人、有气力的人,这四种人,都是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大多是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别人的,都是要役使别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四种人不失去常业,百姓就安定了。四种人虽然各不相同,可是从前的帝王却根据习俗来制定法律制度,使他们通过同一途径中出身:夏商周以前是从学校中出身,战国到秦代是从宾客中出身,汉以后是由郡县官吏的选拔出身,魏晋以来是由九品中正出身,从隋唐到现在是由科举考试出身。虽然不完全是这样,但就大多数而言是这样的。六国的君主,待他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秦二世,然而在那个时候,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去常业。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朴实愚钝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这是六国能略微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材料二: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私下里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未曾不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厚交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湖南省益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子墨子言曰: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餍,殁世而不卷。古者明王圣人,其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也。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①,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古者圣王制为衣服之法,曰:“冬服绀緅之衣,轻且暖,夏服絺络之衣,轻且凊,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古者圣人为猛禽狡兽暴人害民,于是教民以兵行,日带剑,为刺则入,击则断,旁击而不折,此剑之利也。车为服重致远,乘之则安,引之则利,安以不伤人,利以速至,此车之利也。古者圣王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制为舟楫,足以将之则止。虽上者三公诸侯至,舟楫不易,津人不饰,此舟之利也。(节选自《墨子·节用》)材料二:禽滑厘问于墨子曰:“锦绣烯纻,将安用之?”墨子曰:“恶!是非吾用务也。古有无文者得之矣,夏禹是也。卑小宫室,损薄饮食,土阶三等,衣裳细布;当此之时,散无所用,而务在于完坚。殷之盘庚,大其先王之室,而改迁于殷,茅茨不剪,采椽不斫,以变天下之视。当此之时,文采之帛,将安所施?夫品庶非有心也以人主为心苟上不为下恶用之?二王者以化身先于天下,故化隆于其时,成名于今世也。且夫锦绣烯纻,乱君之所造也,其本皆兴于齐。景公喜奢而忘俭,幸有晏子以俭镌之,然犹几不能胜。夫奢安可穷哉?今当凶年,有欲予子随侯之珠者,曰不得卖也,珍宝而以为饰。又欲予子一钟粟者,得珠者不得粟,得粟者不得珠。子将何择?”禽滑厘曰:“吾取粟耳,可以救穷。”墨子曰:“诚然,则恶在事夫奢也?长无用,好末淫,非圣人所急也。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禽滑厘曰:“善。”(节选自《说苑·反质》)[注]①鞼匏:制皮革的工匠。②绀緅:青色的衣服。③絺络:葛布的统称。④禽滑厘:墨子的学生。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夫品庶A非有B心也C以人主为D心E苟上F不为G下H恶I用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餍,文中指厌弃、厌恶,与《扬州慢》中“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厌”意思相同。B.从事,文中指干某项事业,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的“从事”意思不同。C.卑,本义是位置低下,文中是使动用法,与成语“草管人命”中的“草管”用法相同。D.盘庚,即《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之迁”中的“盘庚”,是商的君王,曾将国都迁到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的明王圣人,之所以能称霸天下,匡正诸侯,是因为他们对百姓忠信有加,而且让百姓看到利之所在。
B.墨子认为,圣王下令,让天下的工匠在制造物品时要本着实用的原则,其目的就是不想徒增浪费。C.晏子常用节俭来规劝喜好奢侈的齐景公,但仍然很难制止,由此可见,一旦习惯于奢侈就很难有尽头。D.随侯珠、一钟粟不可兼得时,禽滑厘毅然选择粟米,这可看出他宁愿身处穷困,也不丢失道义。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古者圣王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制为舟楫,足以将之则止。(2)今当凶年,有欲予子随侯之珠者,曰不得卖也,珍宝而以为饰。1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衣服的制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10.(3分)C、E、G11.(3分)C(“卑”为使动用法;“草菅”为意动用法。)12.(3分)D(禽滑厘选择粟米主要是基于实用的目的。)13.(8分)(1)(4分)古代的圣王,因为大河宽谷不能通过,于是制造了船只,但足以用来渡河就够了。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为”“将之”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4分)碰上荒年,有人想送给你隋侯宝珠,说不能卖出,要珍惜它并只能把它用作装饰。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凶年”“以为”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14.(3分)①材料一是为了证明古代的圣王重视节用制度的落实;②材料二是为了阐明做事应先注重本质,再追求文饰。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墨子说:古代的明王圣人之所以能做天下的帝王、做诸侯的首领,是因为他们忠实地爱护人民,丰厚地为人民谋利,忠信有加,而且使人民看到利之所在,所以人民对于圣王终身都不会感到厌恶,至死都不会感到厌倦。古代的明王圣人,他们之所以能做天下的帝王、做诸侯的首领,原因就在于此。因此古代的圣王制定出节约用度法规说:“天下各行各业的工匠,制造轮车的、制作皮件的、烧制陶器的、冶炼五金的、当木匠的,使他们各自从事所专长的技艺。”还说:“凡事只要足够供给民用就适可而止。”各种增费用,对民生不能带来好处的事,圣王就不做。古时候圣王制定出缝制衣服的法规,说:冬天穿深颜色的衣服,取其轻暖;夏天穿葛布做的衣裳,取其轻爽,就够了。各种徒增费用,对民生不能带来益处的事,圣王不做。古时候圣人因为有凶猛的禽兽伤害人民,于是教导人民带着武器走路,平日带着剑,用剑刺击就能刺入野兽的躯体,挥剑斫击必能斩断野兽的躯体,挥剑格挡野兽也不会折断,这就是剑的实际用处。车子用来载驮重物到达远方,乘坐在车上很安稳,拉车很便利,安稳就不伤人,便利就可以迅速到达,这是车子的实际用处。古代的圣王,因为大河宽谷不能通过,于是制造了船只,但足以用来渡河就够了。即使是上司三公诸侯来了,船桨不用更换,摆渡的船工也不用打扮,这就是船的实际用处。材料二:禽滑厘问墨子道:“锦绣絺纻,究竟有什么用?”墨子说:“唉!这些不是我们急用的物品。古时候有不讲文饰的人,就懂得这个道理,夏禹就是一个。他使宫室矮小,节省饮食,堂前土台阶只有三级,衣裳只用细布,在那个时候,绘图绣花的礼服没有用处,而力求衣服的完整结实。殷商的盘庚,光大他先王的事业,就改都迁到殷地,不修葺茅草屋顶,不砍削材木房椽,以此改变天下人的看法。在那时,彩绣的丝绸又有什么用呢?众人没有主见,以君王的意志为主见。假如在上的君王不这样做,在下的臣民怎么会使用它们?夏禹、盘庚两代君王先以自身给天下人做表率,因此在那时教化兴隆,美名传到今天。再说那锦绣是昏君制造的,本来都从齐国兴起。齐景公喜好奢侈而忘记节俭,幸亏有晏子常以节俭来规劝他,但仍然几乎制止不了。奢侈哪能有尽头呢?碰上荒年,有人想送给你隋侯宝珠,说不能卖出,要珍惜它并只能把它用作装饰。又有人要给你一钟粟,但得了宝珠就不能得粟,得了粟就不能得宝珠,你将选择什么呢?”禽滑厘说:“我选择粟,可以解救穷困。”墨子说:“必然是这样,那有什么必要去追求奢侈呢?看重无用的东西,喜爱淫巧的事物,这决不是圣人的急务。饮食必须平常能吃饱,然后才求精美;衣服必须平常能暖身,然后才求华丽;居处必须平常能安处,然后才求欢乐。做事要考虑长久,应先注重本质,然后才是文饰,这是圣人所追求的。”禽滑厘说:“好。”
2024届湖南省衡阳市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复定。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刘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月余,越人斩吴王头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隙。(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材料二: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埃,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节选自苏洵《心术》)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后吴[A]奔壁[B]东南陬[C]太尉[D]使备西北[E]已而其精[F]兵果奔[G]西北[H]不得入。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尉,始置于秦朝时期,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汉朝时存时废。B.引,率领,与《兰亭集序》“引以为流觞曲水”中的“引”意思不同。C.兴,出现,与《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中的“兴”意思相同。D.谨,重视、慎重,与《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中的“谨”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文帝和汉景帝都对周亚夫十分看重,周亚夫奇智多谋,不负众望,最终平定了吴楚之乱。B.周亚夫作战知己知彼,他认为楚军勇猛迅捷难以直接战胜,决定放弃救援梁国,断叛军粮道。C.汉军将帅同心,吴楚之乱历时三月,诸将始终理解并执行周亚夫的决策,这是取胜的重要因素,D.苏洵认为带兵必须坚持“义”,并且要做到战前让士兵培养战斗力,战时调动士气,战胜后修养心性。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译文: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译文:材料二中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周亚夫在平定吴楚之乱中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简要概括。(3分)答:10.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答案CEH(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11.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能力。思路点拨文中的“兴”是“出现”的意思,而《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中的“兴”意思是“起”。12.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思路点拨“诸将始终理解并执行周亚夫的决策”错误,材料一“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说明,直到吴楚之乱平定后诸将才认为周亚夫的计谋是正确的,可推知之前可能并不认同他的做法。13.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案(1)汉兵因此乘胜追击,于是全部俘虏了叛军,并使他们投降,又悬赏千金买吴王人头。(关键词“降”“购”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2)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仍不懈怠的原因。(关键词“并”“殆”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1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归纳文本信息的能力。答案①梁国危急,梁王求救,景帝下诏命其救援,周亚夫均不为所动,坚决执行自己的战略战术。②叛军缺粮,屡次挑战,周亚夫始终不出兵应战。③夜里营中惊扰,甚至闹到自己帐前,周亚夫也静卧不起。④叛军使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周亚夫不为所惑。(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孝文帝将要去世的时候,告诫太子说:“假使发生危急情况,周亚夫是真正可以担当领兵重任的。”文帝去世后,孝景帝授予周亚夫车骑将军的官职。孝景帝三年,吴、楚两国叛乱。周亚夫由中尉升任太尉,领兵向东攻打吴、楚叛军。于是周亚夫亲自请示皇帝说:“楚兵勇猛轻捷,很难与他们针锋相对。我希望先把梁国放弃,让他们进攻,我们去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孝景帝同意他的意见。太尉周亚夫已经在荥阳会军,吴国叛军正在进攻梁国,梁国形势危急,请求援救。而太尉却领兵向东北跑到昌邑,深沟高垒坚守不出。梁国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太尉认为坚守有利,不肯去救。梁国上书报告孝景帝,孝景帝随即派使者诏令太尉救梁。太尉不遵从皇帝的诏令,坚守营垒仍不出兵,而是派遣轻骑兵弓高侯等人去断绝吴、楚叛军后方的粮道。吴国军队缺乏粮食,士兵饥饿,屡次挑战,可是太尉始终不出战。夜里,汉军营中惊乱,军内互相攻击扰乱,甚至闹到了太尉的营帐之下。太尉却始终静卧不起。不久,就恢复了安定。后来吴军朝汉军军营东南角奔来,太尉却让士兵注意防备西北角。后来吴国精兵果然奔到了汉军营垒的西北角,但不能攻入。吴兵已经很饥饿了,于是就撤退离去。太尉派精兵去追击,大败吴军。吴王刘濞抛弃了他的大军,与几千名精壮士卒逃跑,逃到江南丹徒自保。汉兵因此乘胜追击,于是全部俘虏了叛军,并使他们投降,又悬赏千金买吴王人头。过了一个多月,越人斩了吴王的头来报告汉王朝。双方攻守共三个月,吴、楚叛乱就被打败平定了。这时将领们才认识到太尉的计谋是正确的。可是由于这次平叛,梁孝王却和太尉有了仇怨。材料二: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突然出现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可以对付敌人。凡是用兵崇尚正义;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并非一动就有危害,而是因为后来将有不能应付的事情发生。只有正义能够激愤士气,战士因正义而激起义愤,才可以连续战斗。作战的方法大致是: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保持士气;当战争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严格认真地在边境巡逻放哨,使农民无所顾忌,安心耕种,这就是积蓄财力的做法;重重地犒赏战士,让他们悠闲自在,养精蓄锐,这就是培养战斗力的做法;取得小的胜利,要使战士感到更加紧迫,受到小的挫折,要让战士得到更大的激励,这就是培养士气的做法;使用战士要注意不要完全满足他们的欲望,这就是修养心性的做法。所以战士们常常积蓄着怒气,心中怀有欲望却不能完全实现。怒气没有全部爆发就有更多的勇气,欲望没有完全实现就将继续追求。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仍不懈怠的原因。如果不修养心性,战士们打了一次胜仗后就不能继续作战了。2024届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通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①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夫南越之修簳,镞以百炼之精金,羽以秋鹗之劲翮,加强驽之上而彍②之千步之外,虽有犀兕之捍,无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也。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其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节选自王安石《材论》)材料二:臣闻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养之素则不乏,使之器则得宜。古者一官必有数人堪此任者,是以代匮承乏,不旷天工。今国家于人材,素未尝留意以蓄养之,而使之又不当其器,一言议及,辄见逐去,及至缺乏,又不得已,轮资逐格而叙进之,所进或颇不逮所去。今朝廷济济,虽不可谓无人,然亦岂无抱异才而隐伏者乎?亦岂无罹玷用而永废者乎?况又有卓卓可录者,而皆使之槁项黄馘,以终其身,甚可惜也,吏安得不乏!(节选自张居正《论时政疏》)【注】①皋、夔、稷、契:传说中缝时贤臣皋陶、夔、后稷和契的并称。②彍(guō):拉满弓弩。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括号内。后之在位者A盖未尝求其说B而试之C以实也D而坐曰E天下果无材F亦未之思G而已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敲扑,文中指敲打,与《过秦论》中“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敲扑”意思不同。B.治,文中是治理得好、安定太平之意,与成语“励精图治”中的“治”意思相同。C.见,表示被动,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冀君实或见恕也”的“见”用法相同。D.逮,是“及,比得上”之意,与《陈情表》中“逮奉圣朝”的“逮”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才能的人与普通人在表现上的不同,在于他们遇到事情时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明白利害关系,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B.王安石认为现在天下缺乏人才,而君主又没有真正去访求人才,所以像辩说之材、筹划战斗之徒、谏诤之臣这类人才就再没有出现过。C.在张居正看来培养人才关键在平时,古时一个职位会有数人能胜任,当职位空缺时就有人可以暂时代替任职,不会耽误国家事务。D.张居正分析,朝廷缺乏官吏的原因之一是不能任用那些能力出众、可堪任职的人,这样致使他们只能面容憔悴地终老。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2)今朝廷济济,虽不可谓无人,然亦岂无抱异才而隐伏者乎?14.天下广大,人才众多,一些君王却认为天下无才可用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答案】10.ADF11.C12.B13.(1)人才作用,是作为国家的栋梁,得到了可以使国家安定而繁荣,失去了则使国家灭亡且受外辱。(2)现在朝廷里人员众多,虽然不可以说没有人才,但是天下难道没有身负特殊才能而隐藏的人吗?14.①不善于发现人才;②不能正确使用人才。【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后世在位的君王,没有探究考察这个道理并且在现实中试用,反而说天下果真没有人才,也是没有好好想过罢了。“……者……也”为判断句的标志,“者”后A处断开;“而”字连接“盖未尝求其说”和“试之以实也”,中间不断开,“试之以实”是状语后置,不能断开,应该在“也”后D处断开;“天下果无材”是转述的话,并非直接引用,不必与“曰”断开;“无材”是动宾结构,“亦”一般放在下句开头,F处断开。故选A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敲打;/长鞭。句意:却用它来敲打;/像挥动长鞭赶马那样来奴役天下的百姓。B.正确。句意:唐太宗想要治理好国家。/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C.错误。表被动;/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句意:说一句冒犯的话,就被驱逐离开。/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D.正确。及,比得上;/等到。句意:所选人有时尚且比不上被驱逐的人。/等到了圣朝。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王安石认为现在天下缺乏人才”错,由文中“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可知,王安石并不认为天下缺乏人才。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判断句,翻译成“人才的作用,是作为国家的栋梁”;“安”,使……安定;“亡”,使……灭亡。(2)“济济”,众多的样子;“岂”,难道;“异才”,特殊才能;“隐伏”,隐藏。【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材料一“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可见一些君王没有精细明察,慎重采用,不善于发现人才;“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可见一些君王不能正确使用人才。参考译文:材料一:人才的作用,是作为国家的栋梁,得到了可以使国家安定而繁荣,失去了则使国家灭亡且受外辱。况且有才能的人,他们的表现与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呢?在于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明白利害,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这就是他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位者如果不仔细地考察他、慎重地任用他,那么即使具有像皋陶、夔、后稷和契那样的才智,尚且不能使自己比普通人突出,何况是才智比不上他们的呢?古代的君主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就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察试用他们罢了。试用人才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做适合他们的工作罢了。南越长长的竹子,配上百炼的精钢做的箭头,加上秋鸮的劲翮做的箭羽,搭在强弓上之后把弓拉满,能射到千步远的地方,即使是凶猛的犀牛,没有不立刻被射穿而死的,这是天下锐利的武器。但是如果不知道它应该怎样用,却用它来敲打,那么和枯朽的棍棒就没有什么不同了。由此可以知道,即使得到天下奇异杰出的人才,而不按正确方法使用,也和上述情形相似。古时候的君王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仔细估量他们的才能并且谨慎仔细地使用他们,使大小、长短、弱强的才能都能符合他们担任的职责。唉!后世在位的君王,没有探究考察这个道理并且在现实中试用,反而说天下果真没有人才,也是没有好好想过罢了。如今天下担心没有人才。我听说,六国实行合纵政策,而辩论游说的人才出现;刘邦、项羽并起争雄,而出谋献策、勇敢善战的人才涌现;唐太宗想要治理好国家,而多谋善议、敢于谏诤的人才来辅佐。这些人才,都是在那些君主还没出现之时所没有的。君王如果想要找人才,这些人才就来了。天下广大,人才众多,却说果真没有人才可用,我是不相信的。材料二:我听说人才像木材一样,培养他们关键在于平时,任用他们关键要发挥他们的特长。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就不会人才匮乏,人尽其才就可以任用得当。在古时一个官职一定有数人能胜任这一职位,因此在匮乏时能暂时代替任职,不耽误国家事务。现在国家对于人才,平时未曾留意培养他们,而使用他们又不能让他们发挥各自所长,说一句冒犯的话,就被驱逐离开,等到了人才缺乏时,又没有办法,只能排资论辈而选用,所选的人有时尚且比不上被驱逐的人。现在朝廷里人员众多,虽然不可以说没有人才,但是天下难道没有身负特殊才能而隐藏的人吗?难道也没有因一点过失就永远废黜的官员吗?况且还有能力出众可被录用的人,却让他们面容憔悴,终此一生,实在是太可惜了,怎么可能不缺乏官员呢?2024届湖南省九校联盟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二月二十七日①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谏议阁下: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矣。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光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近者,藩镇大臣有言散青苗钱不便者天子出其议以示执政而介甫遽悻悻然不乐引疾卧家。介甫乃欲辞位而去,殆非明主所以拔擢委任之意,故直叙其事,以义责介甫,意欲介甫早出视事,更新令之不便于民者,以福天下。窃闻介甫不相识察,颇督过之,上书自辩,至使天子自为手诏以逊谢,又使吕学士再三谕意,然后乃出视事。出视事诚是也,然当速改前令之非者,以慰安士民,报天子之盛德。今则不然,更加忿怒,行之愈急。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光近蒙圣思过听,欲使之副贰枢府。光今所言,正逆介甫之意,明知其不合也,然光与介甫趋向虽殊,大归则同,介甫方欲得位,以行其道,泽天下之民;光方欲辞位,以行其志,赦天下之民,此所谓和而不同者也。故敢一陈其忠,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国武子好尽言,以招人之过,卒不得其死。光常自病似之而不能改也。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辱之,与言于上而逐之,无不可者,光俟命而已。不宣。光惶恐再拜。(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注】①宋神宗熙宁三年,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开始。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藩镇大臣A有言B散青苗钱不便者C天子出D其议以示执政E而介甫遽悻悻F然不乐G引疾卧家。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察:文中指察觉,与《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察”词义相同。B.被:文中指蒙受,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中的“被”词义不相同。C.谢:文中指道歉,与《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中的“谢”词义不相同。D.过听:本指错误地听取,文中是对皇上赏识自己的自谦,似于“承蒙错爱”的“错爱”。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光虽然在写这封信之前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但在信中仍然表达了对王安石的敬重和欣赏,这是君子之争的典范。B.许多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的官员背后非议王安石,但不愿意当面批评他以免惹祸上身,只是坐等王安石变法自行失败。C.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不仅不能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反而大加责备;不但没有修正过去错设的法令,反而更急迫地推行改革。D.司马光举国武子的例子,是从王安石的个人利益出发,劝告他不要重蹈国武子只听好话而最终不得好死的覆辙。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2)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14.文末司马光说“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辱之,与言于上而逐之,无不可者,俟命而已”,司马光这样说的真实意图是什么?【答案】10CEG11A12.D13.(1)不再考虑道理的对错,人民的忧乐,国家的安危,(对您的这种做法)我私下认为是不可取的。(2)虽然如此,如果让有道德的人听到直截了当的批评,又有什么可忧愁的呢?14.①表层意图:司马光借这句话表达自己不怕因直言进谏受到惩处和打击。②深层意图:用自己的坚定意志让王安石能虚心纳谏,修正其错误政策。【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藩镇大臣中有说青苗钱不适宜的,天子拿出他的奏议让执政大臣观看,您突然怒气冲冲很不高兴,托病躺在家里。“天子”是下句主语,在其前C处断开;“执政”作“示”的宾语,在其后E处断开;“引疾卧家”省略句,省略了主语“介甫”,意思完整,在其前G处断开。故CEG三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一词多义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错误。《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察”意为“察举、举荐”,与文中加点的“察”词义不同。句意:不知道您已经察觉到了或是没有察觉到。/以前的太守名逵,考察并推举我为孝廉。B.正确。“被发行吟泽畔”中的“被”,同“披”,披散。句意:黎民百姓都会受到他的恩泽。/屈原披散着头发,一边走一边低吟,到达了水泽边。C.正确。“多谢后世人”中的“谢”词义是“告诉、告知”。句意:以致逼使天子亲作手诏谦词致歉。/我要郑重地告诉后来的人。D.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级数据共享的区块链技术发展趋势预测
- 严控废物合同范例
- 丰泽区 劳动合同样本
- 医疗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国际法规探讨
- 批评与自我批评发言稿模版
- 绿橙色可爱卡通食品安全模板
- 15天账期合同范例
- 从商业视角看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增强数据安全性
- 员工礼仪学习心得体会模版
- 厦门市2025 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质量检测-化学+答案
- 2024年烟台龙口市卫生健康局所属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真题
- 二零二五版官方离婚协议书
- 《念奴娇++过洞庭》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 四川省绵阳市高中2022级第三次诊断性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A卷)
- 交通枢纽的安全管理事故预防与应急处理策略
- 护理管理学中的化学性伤害
- 《浙江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2015年版
- 辅导员考试基础知识考题盘点
- 阀门技术协议合同
- 2025江苏省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
- 客户旅程全维度管理研究-全面剖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