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四册《陈奂生上城》教案设计_第1页
高二语文第四册《陈奂生上城》教案设计_第2页
高二语文第四册《陈奂生上城》教案设计_第3页
高二语文第四册《陈奂生上城》教案设计_第4页
高二语文第四册《陈奂生上城》教案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第四册《陈奂生上城》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重点把握作品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和作品主题及其意义。二.学习本文“土洋结合”的心理描写手法。教学设想:一.指导自读,支配一教时。二.帮助学生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三.对比分析陈奂生与阿Q、闰土等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期更好地揭示人物形象的意义。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们曾熟悉鲁迅小说《家乡》中成年闰土的形象,他是在封建制度和生活的重压下变成憨实而木讷、拘谨而自卑的旧时代的农夫形象。今日,新中国的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夫真正成了土地的主子,生活的主子。作家高晓声以他的系列小说为我们展示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生活画卷。《陈奂生上城》是“陈奂生系列小说”的其次篇,第一篇是《“漏斗户”主》,后面三篇是《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和《陈奂生出国》。五篇的主子公都是陈奂生。有人评论说“他(指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已经成了中国农夫的典型形象。陈奂生的遭受、命运,发生在他身上的悲剧与喜剧,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中国农夫的艰辛与转机、灾难与希望”。今日,我们就通过《陈奂生上城》来感受一下当时的中国农村和农夫的生活和追求。(板书课题)二.作家简介:高晓声(1928――2019),当代作家,其代表作除包括本课文在内的系列小说外,还有《李顺大造屋》、《新娘没有来》、《觅》、《青天在上》等。作家擅长描写农村生活,擅长在一般农夫日常生活中发觉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究我国农夫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更,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三.自读课文,并完成以下思索题:1.陈奂生上城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他在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有什么追求?2.其次部分写了卖油绳的详细过程,他经验了哪两次由悲到喜的情感变更?3.第三部分是怎样写他的感谢――不平――得意的心理历程的?4.给三个部分分别拟一个小标题。5.与闰土、阿Q相比,说出陈奂生和他们的异同。四.探讨,明确:1.陈奂生上城的背景就是“自由市场开放了”、农夫“囤里有米、橱里有衣”的时候,物质生活改善了。卖油绳的目的是“赚几个活钱买零碎”“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他信任生活还会越来越好,他竟“满足透了”“终于像家人家了”,可让他自卑和不满的是,对着别人,“实在是无可说”,什么也说不好,一说就要被人家笑,所以“他渴望过精神生活”,然而他的精神要求是极低的,他的新追求是“要是能遇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2.其次部分写了陈奂生由悲到喜的两次情感变更。他首先遇到的不开心是因没带钱而没有买到帽子,好在油绳卖得很顺当,尽管少了三角钱,终归还有三块钱的赚头。因此这种不快很快便随之消逝。当他打算带着赚来的活钱“凯旋回府”时,忽又感到了浑身的不适,竟然病困火车站,他甚至悲观地想到在这举目无亲的地方,“耽搁就医吃药,岂不送掉老命!”好在陈奂生还想得开,一想到自己活在世上还能“多种几年田,有益无害”时,他便又兴奋起来了,两个嘴角不由得“向左右同时嘻开,露出一个微笑”。3.第三部分先写他的感谢。他庆幸自己交了好运,遇到了县委吴书记这样的好人,在自己发高烧时给自己买了药,还用车把自己送到县款待所的高级房间住下,他能不感谢吗?接着又写了陈奂生的苦恼和不平。只住了一晚上,还是半夜里来的,就要了他五块钱。两顶帽子的钱,不过七八个钟头就没有了,他一个农夫,如何能接受得了?再想到回家没法向老婆交账,便觉得麻烦。紧接着,陈奂生便从这奢侈的消费中找到了精神上的平衡,这不就是别人不曾经验过的事吗?这不就有了足以让自己骄傲的东西可讲了吗?自己的幻想不是实现了吗?于是立即赶走了从前的苦恼,只觉得“这五块钱花得值透”,“仅仅花了五块钱就买到了精神上的满足,真是拾到了特别的便宜货”。接着“他开心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4.在以上的分析上,三个部分的小标题水到渠成:上县城寻求新生活卖油绳病困火车站遇书记梦圆款待所5.陈奂生是一位改革开放后的农夫形象,他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他是新旧转型时期的典型人物形象,在他身上,既有农夫勤朴节俭的本质,又有自私狭隘、为个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级的观念。(依据交钱后再进款待所房间和炫耀坐书记车的心理描写)与闰土、阿Q相比:异:闰土、阿Q更多地表现了落后、愚昧而麻木的一面;陈奂生则更多地感受到新生活的气息,有着忠实而进步的一面。同:难以摆脱因袭的重负。五.归纳总结:本文在心理描写方面体现了借鉴和创新,借鉴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但更多地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的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这又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所以可说是“土洋结合”。陈奂生是一个人,却又是一个群体,一个阶层,一种现象。我们为陈奂生的喜悦而喜悦,为陈奂生的尴尬、苦恼而慨叹。作者自述:“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心情轻快又沉重,兴奋又慨叹。我轻松、我兴奋的是,我们的境况变更了,我们最终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