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文本研究_第1页
近十年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文本研究_第2页
近十年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文本研究_第3页
近十年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文本研究_第4页
近十年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文本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十年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文本研究2004年,国家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以国务院的名义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开启了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新阶段。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学生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和完成者,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纲领文件和制度文本,从政策、行业和学科的角度指导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推动了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进程。本文通过对近十年来国家有关高校辅导员的制度文本进行梳理分析,来厘清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发展轨迹,以及未来发展面临的任务和挑战。一、近十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文本解读最近十年国家层面发布的有关高校辅导员的制度文本有七个,其中由国务院颁布的文件一部(中央16号文件),虽并非全文阐述高校辅导员队伍,却因此开启了加大建设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大幕。其余六个均由教育部发文,有政策法规、工作意见、培训计划和职业标准等不同类别,既有全面规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也有针对专项工作的办法举措,详见表1。表1.近十年国家层面发布的有关高校辅导员的制度文本时间名称文号发布机构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国务院2005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教育部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24号令教育部2006年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教思政厅[2006]2号教育部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教党[2013]9号教育部2013年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基层实践锻炼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13]38号教育部2014年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教育部(一)文本解读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第七项“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第23、24条,明确了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之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就辅导员的职责、从业要求、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进行了规定,明确院(系)的每个年级都要按适当比例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为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2005年教育部下达《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定位,并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到了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文件对辅导员队伍的选聘配备、培养培训和政策保障进行了明确规定和具体表述,专职辅导员1:200的配备比例在这个文件中提出,并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根据该意见并结合具体实际制定实施意见和细则。2006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成为全面规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唯一的一部政策法规。《规定》共由六章二十六条组成,首先在“总则”部分明确了《规定》的出台背景和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然后就辅导员工作的要求和职责、配备比例、选聘标准和方式、职称评聘、培训培养、条件保障和管理考核进行了具体表述和规定。在这一文件中,明确了辅导员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以及学校和院(系)的“双重领导”。2006年和2013年教育部先后两次发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时间跨度从2006年推延至2017年,旨在加强辅导员培训工作,切实提升其工作水平。2006年《培训计划》中明确了培训的指导思想、培训原则、培训目标和保障措施,并从八个方面设计了培训任务,“教育部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所设立。2013年《培训规划》在2006年计划的基础上,新增了“培训内容”的规定,并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养提升和职业能力培养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主要任务”在2006年计划的基础上新增了实践教育和网络培训平台建设两个项目,“保障措施”中除了评价机制、经费投入和组织领导之外,强调了辅导员培训的质量监控。此外,作为2013年《培训规划》的贯彻落实,同年教育部下达了《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基层实践锻炼的通知》,对辅导员基层实践锻炼做出了明确要求。2014年,为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就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和各职业等级的能力标准进行规范和要求,尤其是为体现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渐进性和阶段性,《标准》依据辅导员的工作年限和不同阶段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将辅导员职业能力等级划分为初、中、高三等,成为高校辅导员职业成长过程中可供参阅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二)文本分析观念的更新、理念的形成和舆论的营造如果说是专业化的先导,那么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制定则是专业化的根本保障。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立法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199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年《教师资格条例》到2000年的《<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等,为教师专业化提供了立法支持和政策保障[1]。但这些法律法规对高校辅导员并没有相关表述,对其教师属性问题也未作提及。诚然,对高校辅导员的教师属性、地位资格等通过立法途径来予以明确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通过国家层面的制度文本、意见规定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供政策依据也是非常重要的。从过去十年间国家层面所发布的制度文本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的身份地位、职责范围、从业要求和建设方向不断清晰,选聘配备、培养培训、管理考核和政策保障也更加科学明确。从24号令“专门人才”的表述,到2013年《培训规划》中“以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指导思想的确立,再到2014年教育部将《职业能力标准》作为“引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基本准则”,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发展路径日趋清晰。尤其是《职业能力标准》的发布,阐明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伦理以及岗位的上升梯次和专业的发展方向,也为规范、评估和引导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二、《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再解读一种职业要被认可为专业,通常要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以及具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权和权威性的专业组织【2】。而专业化的过程就是一种职业或职业群体形成专业特质、获取专业地位的过程。引申至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是指形成与完善专门的知识体系、建立专门的教育培训制度与认证体系、建立专门的工作标准与职业伦理体系、发挥专业团体并获得专业地位的过程【3】。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教育部确立了“立标准、建机制、提质量、促发展”的整体思路,并在这一背景下把研究制定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作为重点工作,起草出台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职业能力标准》的发布,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乃至整个学生工作而言具有划时代意义,成为其专业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纲领性文件。(一)《职业能力标准》的功能分析《职业能力标准》既是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内在规律性的体现,也进一步增强了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丰富了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内涵,明晰了辅导员岗位的职责边界,指导和推动着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在标准实施的过程中,它还发挥着教育、引领、评价和约束功能【4】。一是教育功能,《标准》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等不同层面对辅导员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进行了说明,既为辅导员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明确了方向,也成为各级各类辅导员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二是引领功能,由于《标准》是对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内涵、工作范畴、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的系统概括,因此可以引导辅导员本人及其群体系统地、持续性地改进工作,进而提升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三是评价功能,《标准》可以为高校内外利益相关者(如家长、学生、政府、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和辅导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和不同领域提供衡量辅导员工作质量和效果的评估依据。四是约束功能,《标准》不仅反映了国家、社会对于辅导员工作的时代要求和职业期许,也是推动各级部门进一步制定完善辅导员队伍准入、考核、培养、发展和退出机制的重要依据。(二)《职业能力标准》的内容分析《标准》主要对高校辅导员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和各职业等级能力标准进行了规范与要求。按照国内学者储祖旺对于学生事务管理者标准体系的构成分析[5],《标准》的主要内容涵盖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伦理和专业发展等四个部分,具体构成如表2。《职业能力标准》的出台,是在科学研究、实践归纳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完成的,贴近实际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科学性和指导性,因此作为一个规范的专业标准体系,成为新时期指导和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表2《标准》作为高校辅导员标准体系的构成分析体系构成标准解读《标准》中所对应的内容专业知识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描述学生事务管理者在不同职业生涯阶段与不同专业服务领域应达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2.2职业知识,其中涵盖2.2.1基础知识、2.2.2专业知识和2.2.3法律法规知识三个类别。在3.职业能力标准中,也对不同能力所对应的理论和知识要求进行了描述。专业技能3.职业能力标准中,从初级、中级和高级等三个级别对辅导员所需要达到的能力要求进行了描述,内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9个方面。专业伦理描述学生事务管理者与利益相关者(学生、学校、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伦理规范2.1职业守则中,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和为人师表等5个方面做了规定。专业发展描述学生事务管理者的专业发展路径和专业成长的培训体系1.3职业等级中,将辅导员的职业成长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1.7培训要求中,就1.7.1培训期限、1.7.2培训师资和1.7.3培训师资做了具体表述和规定。三、启示(一)辅导员选聘要强调学科背景、严把入口关从国外教师专业化的实践来看,群体的专业化策略有两种基本取向:一种是谋求整个专业社会地位提升的工会主义取向,一种是强调教师入职高标准的专业主义[6]。群体策略的重要性通常在专业化的初期更为重要,但当专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群体策略的影响力下降,个体专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就会凸显出来。对于辅导员队伍而言,笔者认为从2006年24号令的颁布到2014年《职业能力标准》的出台,辅导员队伍建设已经逐渐从关注群体的职业地位、职责要求发展至对辅导员个体的职责边界、知识技能的关注,为辅导员个体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出了路径和方向。可以说,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而言,已经到了需要强调个体“专业发展”策略、更加强调入职高标准的阶段。虽然在2004年中央16号文件中就有对辅导员“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随后的诸多文件也对辅导员的选聘标准多有描述和规定,尤其是新近出台的《职业能力标准》更是对辅导员在各个职业发展阶段所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了明确规定和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大多高校在辅导员选聘时普遍存在重实践轻学科的现象,把政治强和高学历简单等同于专业胜任力。如果说能力的提升可以经过实践历练而达成,那么宽口径的知识储备则是无法一蹴而就的。辅导员队伍入口宽泛、专业庞杂,一方面容易造成外界对辅导员工作专业性的质疑,不利于增强广大师生和全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进而影响到辅导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使入职后的辅导员在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面临专业知识缺口过大的现实困境,职后培训被赋予的任务和压力过大。辅导员关于学生工作的研究成果往往经验总结多、理论成果少,容易陷入低水平重复的尴尬局面可能也更多源于此。因此,辅导员要使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更加体现专业性,强调学科背景、严把入口关尤为重要。(二)辅导员的教育培训体系仍需拓展和加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专业化的特征之所以突显,与其系统的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制度是密不可分的。1913年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颁发授予第一个学生人事工作硕士学位,开启了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专业人员培养的先河。到1948年约有50所高校开展学生人事工作培训,其中37所设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培养课程。1964年美国学生事务人事协会还颁布了“高等教育学生人事工作者硕士培养指导大纲”,为学生事务专业人员的专业化培养提供了更加规范的指导性文本【7】。时至今日,美国每个州都至少有一所大学开办高等教育学生行政专业,为高校学生事务培养专门人才,在高等教育博士的培养计划中,学生服务已成为课程方案适用的最重要的职业领域之一。《职业能力标准》关于辅导员需要具备的职业知识的界定,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工作所具有的的多元专业化特征(multi-professionalcharacteristics)。同时,从《标准》对于辅导员职业功能的划分,高校学生工作显现出两个非常重要的系统趋势,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子系统,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范畴;二是学生事务管理子系统,涵盖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等,属于高等教育学的范畴。作为全国重点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经发展到一个基本成熟的阶段,其扎实、系统的知识体系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托,教育部前后发布的《辅导员培训计划》中,辅导员的在职硕、博士学位计划也全部定位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因此,在未来的辅导员在岗学位计划中,应考虑在高等教育等相关学科领域增设硕、博士培养计划,辅之以注重实践能力提升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更好地发挥教育学等多学科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中的作用。(三)学生工作的行业哲学和基础理论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固化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在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构建起现当代学生事务的理论框架。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学生发展理论,到1994年美国大学人事协会(简称ACPA)发表的学生学习理论(SLI),再到2004年ACPA和美国国家学生人事管理者协会(简称NASPA)联合发表的重新思考的学习(LR),一系列学生事务理念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