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课标文言文复习(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老师用)_第1页
八下课标文言文复习(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老师用)_第2页
八下课标文言文复习(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老师用)_第3页
八下课标文言文复习(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老师用)_第4页
八下课标文言文复习(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老师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古诗文阅读第18讲八下课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北冥有鱼》《虽有嘉肴》《马说》目录一、考情分析【课标要求】 2【考查重点】 2【主要题型】 2【命题趋势】 2二、知识建构篇目1:《桃花源记》 3篇目2:《小石潭记》 7篇目3:《北冥有鱼》 9篇目4:《虽有嘉肴》 11篇目5:《马说》 12三、方法总结中考文言文阅读——比较探究 21四、考场练兵 22【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考查重点】词义理解、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断句、文意理解、写法探究【主要题型】在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均是必考题,考查形式分为课内阅读、课内外对比阅读或课外阅读。分值一般在8-16分。【命题趋势】整体上看,非选择题占主导地位,但各地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占比不尽相同。比如浙江宁波卷没有选择题,而四川南充等地选择题数量和分值远大于非选择题。非选择题更能够体现学生自主阅读的真实感悟与能力,对学生更公平,预估选择题比重较大的地区,将来非选择题比重会增大。各地出现了一些有新意的试题,形式灵活、内容有趣、指向明确,令人耳目一新。考查根据上下文语境推知信息的能力,还考查了理解文意以及建构语言的能力。注重情境创设,任务驱动。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现实,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部分试题创设真实的情境,交给考生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能让答题过程成为饶有兴味的学习探究过程。一些考区把古诗和文言文放在同一板块内。古诗和文言文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文化基础,语言、修辞、主题、思想情感有相通之处,二者融合有基础,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篇目1:《桃花源记》一、词语解释1.缘:沿着,顺着。2.夹岸:两岸。夹,在两旁。3.数:几。4.芳:香花5.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

6.缤纷:繁多样子。7.复:再。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9.才:仅。10.平旷:平坦开阔。

11.俨然:整齐的样子。12.属:类。13.阡陌:田间小路。14.悉、咸:全,都。15.黄发:指老人。

16.垂髫:指小孩。17.怡然:形容喜悦。18.乃:竟然。19.具:详细。20.问讯:打听消息。

21.云:说。22.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23.延:邀请。24.语(yù):告诉。25.扶:沿,顺着。

26.向:从前,旧的。27.及:到。28.诣:到。29.遣:派。30.欣然:高兴的样子。31.规:计划。32.果:实现。二、一词多义1.中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2.志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3.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4.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5.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6.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

7.作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三、理解填空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四、课文理解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3.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4.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5.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6.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7.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篇目2:《小石潭记》一、词语解释1.水尤清冽尤:格外。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道路。见:出现。3.为坻,为屿,为嵁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4.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5.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居:停留。7.隶而从者隶:跟从。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9.下见小潭下:在下面。10.日光下澈下:往下。11.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1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13.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14.似与游者相乐乐:逗乐。1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使-----凄凉。寒:使-----寒冷。16.记之而去去:离开。二、句子翻译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三、问题归纳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2.第二自然段所写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思想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这里的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5.文中作者运用多种方法绘景,试举例说明。(1)点面结合。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2)动静结合。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3)虚实结合。“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表面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篇目3:《北冥有鱼》一、文学常识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代表作《庄子》。《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者)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二、通假字1.“北冥有鱼”中(冥)是通假字,同(溟),意思是(海)。2.“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中(邪)是通假字,同(耶),意思是(语气词,相当于“呢”)。三、一词多义1.息去以六月(息)者也息:气息,这里指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息:气息2.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之:助词,的其翼若垂天(之)之:助词,的鹏(之)徙于南冥也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3.其(其)名为鲲其:代词,它的不知(其)几千里也其:它(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连词,表选择,是……还是……(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其:他们四、重点实词1.(怒)而飞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2.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悬挂3.(志)怪者也  志:记载4.水(击)三千里  击:拍打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盘旋飞翔6.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吹:吹拂7.亦若是则(已)矣  已:罢了五、问题研讨1.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答:作者笔下的“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2.作者是怎样描写“鹏”这个形象的呢?答:作者从开头到“其翼若垂天之云”,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鲲、鹏形体之大,气象之宏,令人瞠目;从“是鸟也”到“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乘风而起,击水三千,扶摇九万;从“天之苍苍”到结尾,作者拟想大鹏俯瞰大地的气势。3.文章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有何作用?答:作者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不是对大鹏的赞美,重点是阐明“万物都有所待”的道理,如大鹏一样,它的腾飞也需要“凭借”。4.你喜欢鲲鹏吗?谈谈你的理由。示例一:我喜欢鲲鹏。因为鲲鹏入深海,翔九天,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搏击长空,纵横大海,就像诸葛亮、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示例二:我不喜欢鲲鹏。因为我喜欢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就像普 通的劳动者,他们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5.庄子在本文段中讲述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达到庄子所描述的境界?答:说明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所待”,都未能摆脱世俗的束缚。可以从努力学习,博闻强记,增强本领谈;或从淡泊名利,追求平凡等角度去谈。6.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答:“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要有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7.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 的事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谈谈你对本文 中想象手法的理解。答:在想象中夸张。如对鲲、鹏形象的描写,“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显现出其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在想象中进行对比。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作对比,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逍遥”,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实则包含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篇目4:《虽有嘉肴》一、作者与作品《礼记》中国古代关于典章制度的书籍。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相传该书的编撰者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礼记》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二、重点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6.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7.《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问题梳理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答: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答:以类比论证的方法,文章首先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强调要学习,要实践。然后说到教和学中存在的“不足”和“困”等问题,进而提出解决的方法“自反”“自强”,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为了增强这一结论的说服力,又引用《兑命》中的名言加以强调说明。全文论证严密,结构浑然一体。4.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类比论证。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由“嘉肴”、“至道”作比喻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5.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长”给你怎样的启示?答:①教学相长原则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速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而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得不到施展,事倍功半。②一方面,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另一方面,“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篇目5:《马说》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人,文学家,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且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关于韩愈的其他作品:《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2、说: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初中阶段学过的“说”有:《爱莲说》《捕蛇者说》。二、课文重点内容(一)重点词语解释1、祇:只是。

2、辱:受辱没

3、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

4、称:著称。

5、一食:吃一顿。

6、或:有时。尽:吃尽。7、才美:才能和优点。

8、且:犹,尚且。

9、等:等同,一样。10、道:正确的方法。

11、鸣:嘶鸣。

12、通:通晓。13、执:拿着。

14、临:面对。

15、知:识别,了解(二)重点语句积累(1)体现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文中流露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的语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体现千里马因饥饿而无法施展其才华的语句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4)体现食马者无知浅薄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5)文中饱含作者对食马者辛辣讽刺之情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三)文章主旨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文章以千里马遭受屈辱比喻奇才异能之士沉沦下僚,慨叹封建统治者不能加以识别和任用。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或从这见解出发,对统治者有眼不识人才、埋没甚至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本文要表达的作者的见解: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例题剖析】(2023·河南安阳·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短文及两则材料,完成问题。桃花源记(节选)ㅤㅤ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ㅤㅤ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ㅤㅤ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ㅤㅤ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ㅤㅤ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材料一】大道之行也《礼记》ㅤㅤ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材料二】杨氏入山ㅤㅤ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①,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②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注释】①陶冶:快乐的样子。②丝纩(kuàng)、麻枲:丝绵、麻线。(1)下面各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力恶其不出于己身也

皆出酒食

与老人同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B.选贤与能

遂与外人间隔

与众共之

与民由之C.盗窃乱贼而不作

其中往来种作

属予作文以记之

作亭者谁D.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可取食于人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取之于民(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桃花源记》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细细回味,不难发现,文中已经通过多处描写暗示了这样的结局。请你找出相关句子并具体分析。(4)根据《桃花源记》及两则材料,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ㅤㅤ三篇文章都表达了人们美好的社会理想。大穴中人物资共有,耕者有其田,正是大同社会

的特征的具体体现。关于劳动,《大道之行也》中“”一句提倡人尽其力,为全社会劳作,《杨氏入山》中“”一句则提倡人人自食其力。《桃花源记》和《杨氏入山》都通过对的描写来侧面衬托生活的和平安宁。【答案】(1)D(2)①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②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3)“忘路之远近”的“忘”,“山有小口”的“小口”,为渔人再寻桃花源“不复得路以及后人探寻未果埋下伏笔;“此中人语云:‘不必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为探寻不得埋下伏笔。(4)天下为公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不可取食于人耳鸡犬【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一词多义。A.使出/拿出/出来/在国外;B.同“举”,选拔/和、同/和、同/和、同;C.兴起/耕作/写作/建造;D.都是“从”的意思。故选D。(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文言语句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注意重点字词“要(同‘邀’,邀请)”要理解正确;②中注意重点字词“今(现在),乃(竟然),无论(更不必说)”要理解正确。(3)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仔细分析题干可知,本题意在要求找出文中为结尾渔人复寻“不复得路”,以及后人探寻未果埋下伏笔的句子并具体分析。结合第①段“忘路之远近”可知,渔人忘记了路程的远近,这里的“忘”为第④段渔人的行为“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埋下伏笔;结合第②段“山有小口”可知,山上的洞口很小,这句中的“小口”为第④段渔人复寻“不复得路”埋下伏笔;结合第③段“此中人语云:‘不必为外人道也’”可知,桃花源里的人嘱咐渔人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这也为第④段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也埋下了伏笔;同时也暗示桃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这些伏笔和呼应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可据此作答。(4)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结合【材料一】“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扩、麻枭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可知,大穴中人说“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某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据此可知,大穴中人物资共有,耕者有其田,与《大道之行也》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描述相同,据此可知,大穴中人物资共有,耕者有其田,正是大同社会的“天下为公”特征的具体体现;结合《大道之行也》“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可知,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据此可知,《大道之行也》中关于劳动,提倡人尽其力,为全社会劳作的句子是“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结合【材料二】“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可知,大穴中人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据此可知,《杨氏入山》中提倡人人自食其力的句子是“不可取食于人耳”;结合《桃花源记》第②段“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材料二】“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可知,《桃花源记》通过描写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互相都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来侧面衬托生活的和平安宁;《杨氏入山》通过鸡和狗都很悠闲和乐的样子,人民都聚集在一起住来侧面衬托生活的和平安宁;据此可知,两文都通过对“鸡犬”的描写来侧面衬托生活的和平安宁。【点睛】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以捕鱼为业的武陵人。(有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见到(一片)桃花林,(桃花林)生长在溪水两岸,(绵延长达)几百步,中间(除了桃树)没有其它的树。花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繁多而纷乱。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又向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桃花林消失在溪水的源头,(紧接着)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看到(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光亮。(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入。起初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这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互相都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这里面的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那人)于是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桃源里的人)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朝了。渔人一一都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临别时)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渔人)出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之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做标记。到了郡城下(武陵郡城),拜见了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南阳的刘子骥,是品德高尚的人。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还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结束寻找)。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过问(桃花源)了。【材料一】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材料二】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鸡和狗都很悠闲和乐的样子,人民都聚集在一起住。到了一户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吗?”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某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要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着了。”到了夜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针对训练】(2023·安徽·校联考二模)阅读回答问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②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③。有老树,中空火出④,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⑤,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⑦。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⑧刺泼⑨,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⑩静燥关其老少耶?(节选自袁中道《西山十记》之《记四》)【注】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②罅:裂缝。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⑧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⑨刺泼:鱼击水声。⑩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心乐之②不可久居③不里许④或投饼于左(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②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3)从描写的角度看,【甲】文中“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是从角度来描写水的清澈的;【乙】文中“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是从角度来描写水的清澈的。(4)【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以……为乐停留表示约数有人(2)①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然而在水中欢快游动发出刺泼声响的鱼儿,都是身长只有几寸长的鱼儿。(3)正面描写侧面描写(4)甲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获得的短暂欢乐,抒发被贬官后的凄苦孤寂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游览西山碧云寺的欢快愉悦之情。【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①句意:心里为之高兴。乐,意动用法,以……为乐。②句意:不可长久停留。居,停留。③句意:大约不到一里路,许,表示约数。④句意:有人把饼子投在池子的左边。或,有人。(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题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①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②然,然而。跳达,同“桃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刺泼,鱼击水声;皆,全,都。(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甲文“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意思是: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从正面表现出水的清澈见底。乙文“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意思是: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水下但见有彩纹的碎石和金黄色的细沙。通过间接描写碎石和细沙来衬托出水的清澈透明。(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情感。结合写作背景和具体内容分析。甲文,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他的凄苦孤寂之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乙文,袁中道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郊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西山十记》记录了作者在西山游玩的所见所闻。“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有老树,中空火出”“朱鱼万尾,匝池红酣,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作者在写景中,间接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欢快愉悦的心情。【点睛】参考译文:【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乙】从香山寺沿着石俯阶而下,行走在柳林路中,大约不到一里路,便到了碧云寺。寺后有泉,泉水从山脚下的石缝中喷涌而出,如冰似雪,水波荡漾。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将泉水导入寺中,泉水绕寺廊周围流淌,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水下但见有彩纹的碎石和金黄色的细沙。石渠通到殿前成为方池,周围以石块砌成,水深大约有一丈,但池水清澈,好像只有一寸深。池中有金鱼万尾,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一池的鱼红得耀人眼目。阳光照射着清清的池水,将鱼儿的影子清晰地映在潭底,清秀灵动,惹人喜爱。有人把饼子投在池子的左边,鱼群便蜂拥向左边;把饼投向池子的右边,鱼群便争先向右,一片吞服之声。然而在水中欢快游动发出刺泼声响的鱼儿,都是身长只有几寸长的鱼儿。那些一尺来长的大鱼,则潜泳在潭底,见到食物也不去争抢,十分安闲宁寂。难道鱼儿的安静与急躁还同它们的年纪大小有关吗?中考文言文阅读——比较探究对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材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究。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1)求异型,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2)求同型,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3)互解型,先明确所要解释的对象,再弄清从哪里去寻找相应的解释;(4)综合型,前一题的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解题的关键是循序渐进。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时尽量用上语段原句。1.(2023·云南昭通·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瀑见。石青削,不容寸肤,三面皆郛①立。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②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恍惚牛鬼蛇神,不知作何等语。时夜已午,虎之声,如在床几间。彼此谛观,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选自袁宏道《观第五泄记》)【注】①郛:fú,外城。②掣折:转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心乐之②日光下澈③疾趋,度石罅④犹不忍去(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3)以上两篇游记在写作手法上有诸多相似之处,请根据提示,在A、B处填上恰当的内容。AB(4)你如何看待【甲】文柳宗元“以物喜,以己悲”的忧乐观?【答案】(1)以……为乐;穿透;快步走;离开。(2)①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②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沿着山路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3)A移步换景;B侧面描写。(4)示例一:我认为作者的这种忧乐观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心胸豁达,乐观向上,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示例二:我能够理解作者的这种忧乐观。人生遭遇挫折,加上外围环境的凄凉,难免会产生悲伤的情绪,这是人之常情。【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①句意:心里为之高兴。乐:以……为乐。②句意: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③句意: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疾:快步走。④句意:还留恋不想回去。去:离开。(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中注意重点字词“蒙(遮掩),络(连接),披拂(随风飘拂)”要理解正确;②句中注意重点字词“愈(更加),观(景色)”要理解正确。(3)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写作手法。结合【甲】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可知,作者写到听到水声后,再寻找,然后发现了新的景物,并进行了描写,这是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结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可知,在定点描写景时,为了突出潭水的清澈,通过对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来进行侧面描写;结合【乙】文“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瀑见。石青削,不容寸肤,三面皆郛立”可知,作者也是在写到听到水声后,再寻找,然后发现了新的景物,并进行了描写,这也是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结合“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可知,为了突出水雾弥漫的壮观景色,通过“游人以面受沫”来表现,这也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可据此作答。(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发表看法。首先表明观点赞同或不赞同都可,如不赞同,可以从我们面对困难的态度来写,我们面对困难时应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豁达的胸怀。【点睛】参考译文:【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乙】从五泄寺的大门往右拐,有一条石头小路。走几步便听到迅雷般的轰鸣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僧人解释道:“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仿如笔直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游人们坐在倾斜的岩石下方抬头望,用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离开。傍晚归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莫测。恍惚就像牛鬼蛇神等各种怪诞形象,不知该怎么描述。这时已经半夜,山鬼呼唤老虎的声音,就像在床边一样。大家相互仔细看着对方,胡子眉毛头发汗毛,全都树立起来了,就好像鬼一样。2.(2023·甘肃武威·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