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中数学教学论文-一节帮助学生探究抛物线及方程的活动课-北师大版_第1页
2024高中数学教学论文-一节帮助学生探究抛物线及方程的活动课-北师大版_第2页
2024高中数学教学论文-一节帮助学生探究抛物线及方程的活动课-北师大版_第3页
2024高中数学教学论文-一节帮助学生探究抛物线及方程的活动课-北师大版_第4页
2024高中数学教学论文-一节帮助学生探究抛物线及方程的活动课-北师大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高中数学教学论文-一节帮助学生探究抛物线及方程的活动课-北师大版一节帮助学生探究抛物线及方程的活动课[摘要]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有利于克服当前数学教学中注重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发展的弊端,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可以在课堂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关键词]现实生活探究性学习创新精神数学与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传统数学教学存在的缺陷在于它常常使学生流离于自然与社会之外,机械地回答教科书上的问题,更有甚者,解大量的数学习题并追求唯一正确的答案,使数学学习变得繁杂又枯燥乏味。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有利于克服当前数学教学中注重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发展的弊端,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可以在课堂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下面的各个活动要求学生自己对设置好的问题逐一进行回答,从而一步步去探究抛物线的曲线特征和抛物线方程,以及它们间的联系和作用。这些非常有吸引力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回到了自然与社会中来,让他们自己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自己试图(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案供选择,让他们深深感觉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同时,通过活动,组织学生个体、小组或群体对问题展开讨论辩析,并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启迪思维,培养能力和科学精神,善于与人协作,互相成果,真正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这几组问题需要2至3课时,这要依所要探索的数学思想的多少而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一个角色?我们认为他既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研究的开发者。为了使课堂教学行为趋于多重整合,学生的研究热情得到充分发挥,我们把学生以三人至四人为一活动小组,进行实际操作,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寻找其中的规律,展示他们的发现,得出轨迹的特征、定义的形成和方程的求得。教师对出现的问题和学生们的讨论要给予引导与帮助,如果学生在实际操作、发现规律、求解方程中出现了问题,教师只进行点拨,一般不直接参与,不提供结果,也不告诉结果是否正确。为了使得实际操作和对问题的数学讨论卓有成效,课堂教学氛围民主、和谐、活跃、开放,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教师应该问下面这样的一些问题:你们小组在操作过程中碰到了什么问题,发现了什么规律?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有其他方法吗?你是如何发现这个规律,并由此得出定义?通过定义如何来求出轨迹方程?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有没有限制的条件?学生们是能够提出好的数学论据的,如果你期望他们能做出的话,下面例子给出的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学生们发现的规律,提出的结论和提供的数学论据。活动1:折纸问题一折纸问题一(参见作业纸1)让学生准备一张带有条格的长方形纸片(条格要伸到纸片的两边,且不能太稀疏)(图一),学生按下面的要求将纸片进行折叠:折叠时,让分别与,,,,…,重合,然后用笔分别描出每条折线与对应折点上的格线的交点。然后,要求学生总结他们的发现。这一活动对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并不难,一些学生在做了实验后得到了下面的结论:1、当时,交点如图二中有规律的离散型分布,并且当与重合时,折线与、平行,交点为的中点,当=时,折线与对应格线的交点在边上。2、当<时,折线与对应格线不再相交于长方形纸片上,不难猜想,应该在对应格线的延长线上。3、当在边上进行连续折叠,便得到一段连续的曲线。4、经过观察,其曲线形状与初中数学中所认识的曲线——抛物线相同。另一些学生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探究,把上述实验抽象为一个数学问题,建立了数学模型:在长方形纸片,长为,宽为(>),按图三所示的方法进行折叠,且折叠后始终在上,此时把记为(为折痕),过作⊥交于,研究点的轨迹。在实验和分析建模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个问题会逐渐地清晰起来,由于△是由△对折而得到,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对于折痕对称,这样进一步得到是的垂直平分线,连结,则有=,由此得出点的特征,学生自己可以得到抛物线定义,以此便可知道点的轨迹是以点为焦点,为准线的一段抛物线。活动2:折纸问题二折纸问题二(参见作业纸2)让学生再准备一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片,并在纸片2厘米处设置一点,如图四所示方法,按下面的要求将纸片进行折叠:折叠时,让所在的边始终经过点,将纸折20到30次,形成一系列折痕,它们整体地估画出一条曲线的轮廓。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很容易发现,众多折痕围出一条抛物线,其形状与初中所认识的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很接近。有部分学生进一步研究发现,画三条平行于轴的直线,其反射线经过轴上的一个定点。把上述实验抽象为一个数学问题,建立了数学模型:在长方形纸片,长为,宽为(>),按图4所示的方法进行折叠,即折叠时,所在的边()必须经过定点,此时把记为(为折痕),过作∥交于(图五),研究点的轨迹。同以上的情况相类似,在实验和分析建模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个问题会逐渐地清晰起来,由图五所示,由于△是由△对折而得到,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对于折痕对称,只要过点作⊥,由于∥,所以,⊥,于是不难得出:=,由此得出点的特征,学生自己可以得到抛物线定义,以此便可知道点的轨迹是以点为焦点,为准线的一段抛物线。活动3:方程问题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育是一个活动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一个积极创造的状态。学生首先要参与这个活动,感觉到创造的需要,他才可能进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提供自由广阔的天空,就在于引导学生探索获得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把以上的折纸活动一进行分析以后,可引导学生来独立或以小组形式完成求抛物线方程的过程。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建立的直角坐标系(如图三),写出点的轨迹方程——抛物线方程,即建立直角坐标系,使所在的边为轴,以的中点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则焦点的坐标为(0,-),所在的直线为准线的方程为。设点(,)是抛物线任意一点,点到准线的距离为,由抛物线定义,抛物线就是集合={│∣∣=}。

∵∣∣=,=∣∣,∴=∣∣,将上述两边平方并化简,得点的轨迹方程是(>0)。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提出下面的问题交给学生来讨论。问题一:你认为这个问题中点的轨迹方程是(>0)正确吗?学生经过讨论,一般认为点有一个取值范围。出现了两种观点:一是[],二是[]。这时,教师可分别选一名学生对他们持有的观点进行解释。最后教师点评:在问题中,让学生求的是与的交点,从前面的操作实验中,我们不难发现当>时,折痕和相应折点上的格线不再相交,而是与它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所以,[]是正确的。问题二:对于折纸活动二,能否同样可以求出抛物线方程?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以上相同的方法,来求出抛物线方程。(略)问题三:图中是抛物线形拱桥,当水面在时,拱顶离水面2米,水面宽4米,水下降1米后,水面宽多少?针对这个日常生活中容易碰到的实际问题,很多学生都能根据自己所理解和掌握的抛物线的定义与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建立坐标系,设拱桥抛物线的方程为。因为拱顶离水面2米,水宽4米,所以,,,抛物线的方程为。水面下降1米,则,代入抛物线方程为,得。这时水面宽米。多媒体演示实践表明,多媒体及其计算机教学软件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工具,对于改善教学方法,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教学规律,提高学习的效率,增强学习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把折纸问题一的实际操作问题转化为:求以为焦点,以为准线的抛物线方程。由于及所在的直线始终是的垂直平分线,因此,不难得到在不建立直角坐标系的前提下,焦点为和准线为的抛物线的画法。可以借助电脑,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向学生演示,根据上面操作的原理、画法作出点、直线、直线上一点,按法则构造出点,拖动点在直线上移动,即可构造出点的轨迹为抛物线。如图演示。对于折纸问题二,根据以上的操作原理,借助电脑,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向学生动态演示点的轨迹——抛物线。(略)评估与结论知识是不能现成地传递的,而要回到它的经验状态,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实现转化。今天的教育,既是过去积累的传播,同时又要考虑未来的需求,那就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次良好的机会来反思他们在活动中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对数学概念、定义、方程和公式等的理解程度,而评估工作就是行之有效地来充分理解知识形成的发生、发现、发展的过程。作为这一评估工作的一项任务,学生们要选择一项活动,就这一活动完成一份“问题报告”,“问题报告”给学生的这个机会是要他们写出他们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步骤,以及解决的方法、规律的发现、定义的形成以及方程的求解等,写出知识形成的发生过程、解决的问题、同学间互相交流等方面所做的事情和获得的感受。在这个详细的报告中,学生需:(1)以一种其他没有进行过这项活动的人看后也能够明白的方式把这一活动描述清楚;(2)讨论在活动中,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的规律性现象;(3)讨论问题的解决策略;(4)给出结果,即抛物线的定义、方程;(5)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课堂内外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还原知识形成的本来面目,在提升问题探索价值方面,多下功夫,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完成一次数学小测试,测试一下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验步骤,规律的发现及抛物线的定义、方程的求法,运用抛物线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内容,在小测试中,学生们要(1)写出操作步骤;(2)分析两个折纸活动中所得交点的相同处与不同处;(3)建立直角坐标系,求抛物线方程;(4)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折纸活动,使原本单调、枯燥的数学课生动起来,充满了乐趣。抛物线定义的给出,不是教师也不是教材直接地、生硬地“抛”出,而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自己或通过小组讨论来发现一系列点、线的规律和特征,从而非常自然地概括出抛物线的定义,以及相关的抛物线性质。所以,学生都能很快的理解和掌握抛物线的定义和性质,并能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另外,基于活动的教学方法带给学生的是对抛物线定义和性质的较为深刻的理解,并且使学生们通过问题的解决、推导和交流等方式体验了什么是数学,同时也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及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有关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若干思考

摘要:

数学教学应强调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即在发展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也发展非智力因素,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

数学教学应强调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即在发展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也发展非智力因素,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下面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谈一点我个人的认识。

一、讲清楚概念的实际来源

由于数学本身具有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等特点,使学生望而生畏。事实上,不少数学概念等内容都可以找到它的实践原型。如:正负数、数轴、绝对值、点到直线的距离、函数等,都是由于科学与实际的需要而产生的。讲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可使学生不会感到抽象乏味。就“数轴”来说,是规定了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单单这样讲,学生不易接受。其实人们早就懂得怎样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各种数量,如秤杆上用点表示物体的轻重,温度计上用刻度表示温度的高低,它们都有数轴三要素:度量的起点、度量的单位、明确的增减方向。这些“模型”都是学生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进“数轴”的概念。

二、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教学,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是由形象思维为主,过度到经验型的抽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理论型的抽象思维发展。学生对数学中抽象的概念、理论的学习往往由于社会实践经验相对缺乏,而停留在表面上的一知半解。因此,教学中要借助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把具体的东西和抽象的东西联系起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学会观察、分析、归纳,帮助学生的思维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而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学生的透彻思维,牢固掌握数学知识。

三、应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的基础是理解。据相关资料介绍,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善于用数学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创新的前提是对数学概念及数学思维过程的认识和理解。从知识能力再到数学的意识,把数学的真谛理解透而不是仅仅会解儿道数学题。要着重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技巧,要培养学生知难而进,别出心裁,独立思考的数学品质。“一题多解”就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切入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求解同一题目。少数学生受固定思维方式的束缚,不善于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了避免这些现象,在解题时,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要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找出更多更新的切实可行的解题途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意识。

四、重视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教师应阐明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的教育。如我教“实数”的一节课时,向学生简介了从自然数产生到整数、分数出现再到无理数的出现,告诉学生数的产生与发展不是人们主观臆造出来的,它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数学和科学技术方面有着辉煌成就,结合教材内容,介绍我国数学科学的历史,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如介绍古代刘微的“海岛算经”,祖冲之保持千年世界记录的“圆周率”、“勾股定理”,杨辉的“三角形定理”,现代华罗庚的“优选法”,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等等。这都是我国数学在世界上值得骄傲的成就。

在教学中可以有目的地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成长故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针对个别学生数学基础差、意志薄弱、对学好数学失去信心,我给他们讲数学家张广厚的故事,从数学不及格没考上中学到艰苦努力考上了北京大学数学系,终于成为数学家。学习他不怕挫折、持之以恒的精神。个别学生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我给他们讲数学家高斯的故事。高斯是近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而他总是十分谦虚,坚持不懈,永远探索。学习他谦虚谨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精神。

总之,加强学生数学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我们每位教师身上肩负着培养人才,振兴中华之重任。我们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他成为祖国有用的复合型人才。

有限制条件组合问题的解题策略与组合有关的题目是高考考查排列组合问题的常见题型,更多地考查有附加条件的应用问题,对于这类问题的解答要周密分析,设计合理的方案,把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简单的基本问题后用基本原理来解决.下面结合题目具体探讨有限制条件的组合问题的解题策略.例1.(08高考四川文理6).从甲、乙等10个同学中挑选4名参加某项公益活动,要求甲、乙中至少有1人参加,则不同的挑选方法共有(C)(A)种(B)种(C)种(D)种分析:本题中的甲、乙两人是特殊元素,故考虑时可优先安排,从两人中选1人或选2人。或是采用间接法。解法1:从两人中选1名有种选法;从两人中选2名有种选法,故共有112+28=140种,答案选C.解法2:∵从10个同学中挑选4名参加某项公益活动有种不同挑选方法;从甲、乙之外的8个同学中挑选4名参加某项公益活动有种不同挑选方法;∴甲、乙中至少有1人参加,则不同的挑选方法共有种不同挑选方法故选C;例2.(08高考陕西16).某地奥运火炬接力传递路线共分6段,传递活动分别由6名火炬手完成.如果第一棒火炬手只能从甲、乙、丙三人中产生,最后一棒火炬手只能从甲、乙两人中产生,则不同的传递方案共有种.(用数字作答).解析:本题中的第一棒和最后一棒这两个位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