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英歌舞研究_第1页
潮汕英歌舞研究_第2页
潮汕英歌舞研究_第3页
潮汕英歌舞研究_第4页
潮汕英歌舞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潮汕英歌舞是潮汕地区祭拜祖先、庆贺重大喜事的一种表演活动,通过探析潮汕英歌舞的起源发展、表演的特征以及分析潮汕英歌舞传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从而深入研究这一习俗在潮汕文化中的地位和表演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丰富改正自身,指引着英歌舞走向正确的发展方向,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指向标。关键词:潮汕英歌舞研究AbstractChaoshanYinggedanceisakindofperformanceactivityinChaoshantoworshipancestorsandcelebrateimportantandhappyevents.ByanalyzingtheoriginanddevelopmentofChaoshanYinggedance,thecharacteristicsofitsperformance,andsomeproblemsintheprocessofitsinheritance,thispaperanalyzesthecharacteristicsofChaoshanYinggedance,soastostudythestatusofthiscustominChaoshancultureandthedirectionofitsfutureinheritance,totakeitsessenceanddiscarditsdross,toenrichandcorrectitself,andtoguidethedevelopmentofEnglishdanceintherightdirection,andbecomeabeaconofChineseculture.Keywords:Chaoshan;englishdance;research目录TOC\o"1-3"\h\u一、潮汕英歌舞的起源与发展 潮汕英歌舞研究潮汕英歌舞是流行在粤东地区和福建南部地区的一种人民群众自发性的广场舞蹈,通过学习南派武术的力量、汲取民间舞蹈的精华并与戏剧融为一体而逐步形成的,被称为“中国汉族男子汉典型舞蹈”。[1]潮汕英歌舞与北方安塞腰鼓相媲美,英歌舞表现的粗狂豪放、刚健威猛的表演形式让许多表演艺术家赞叹不已,因而也有“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潮汕英歌”之美誉。潮汕英歌舞受到这么多的美誉,归根到底就是英歌舞的表演方式令人感到新奇,并且它得到比较完整的传承,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潮汕英歌舞的起源与发展英歌舞的起源潮汕地区西北靠山,东南面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量充沛,[2]而且接近海洋,有时会被来自太平洋的热带季风气候袭击,台风经常光顾这里,居民的房屋、农作物常遭受破坏,再加上常年外出打鱼的居民容易遇到海浪等风险,于是潮汕人民往往会求助于神灵,祈福保佑平安。而英歌舞就是潮汕人在祭拜神灵时的一种祭拜形式。它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洗礼,逐渐形成丰富多彩的英歌舞流派和表演套式,随着日月的更替愈加与时俱进,贴近人们生活,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群众性舞蹈。这种群众性舞蹈普遍称之为“英歌舞”,但在潮汕地区由于潮汕方言的“茂、扣”有舞的意思,所以也称之为“茂英歌”、“扣英歌”。“茂”字具有草木繁盛的意思,而“扣”是扣打英歌槌,他们都具有借助敲击英歌槌来制造强烈的节奏和热闹的气氛。对于英歌舞的起源由来,有多种说法,相传是明代一位官员叫陈大器的,从山东经过顺带回了“英歌”,但没有找到记载的具体文史资料。但据吴颖的《潮州风俗考》中描述:“农者春时数十辈插秧田中,命一人挝鼓,每鼓一巡群歌竞作,连日不绝,名曰‘秧歌’”。[3]秧歌的“秧”字与“潮汕话中的“英”字读音基本上相同,与此相类似的说法还有“因歌”、“莺歌”,“因、莺”在潮汕话发音中也与“英”字比较相近。还有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是英歌舞所唱的是梁山泊英雄好汉的义士壮举,也就是“英雄之歌”的化身。在潮汕英歌舞起源说这方面,还有其他的说法,有的学者认为潮汕英歌舞是借鉴戏曲表演中水浒传的108名英雄好汉的故事;有的研究认为英歌舞的起源是在古代祭拜的仪式中不断继承发展而来,从祭祀庙宇搬向舞台广场,从少数专业演员的表演慢慢转变发展成为群众性的一种广场舞蹈;也有人认为是因为潮汕地区有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英歌舞就是在这些思想下的游神赛会传统节日中受到启发而演变来的。除此之外还有外江戏说、少林寺说等各种说法,但在人们普遍接受的程度来看,及时雨说、秧歌说和傩舞说这三种说法接受的人比较多:及时雨说,是因为梁山好汉里大哥宋江的绰号就叫“及时雨”,而英歌舞就是扮演水浒传里面的英雄好汉;所谓秧歌说,也就是说潮汕英歌舞在山东秧歌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变化而形成的;最后是傩舞说,他们认为潮汕英歌舞具有与傩舞相似的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一种民间舞蹈,是在傩舞的基础上丰富创新而来的。无论是哪种源流说,潮汕英歌舞都具有中原文化南迁的遗迹,也具有南方越文化的孑存的身影,它既丰富了潮汕文化习俗,也成为岭南文化的一大亮点。每个源流说都是当地信仰的一种体现,都是人们对英歌舞各自的理解感受。可以说,英歌舞是潮汕各个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缩影,勇猛雄壮的表演风格,豪迈耿爽的英雄风貌,正是中华儿女坚韧不屈、不畏权贵、勇敢向前的可贵品格,也是历史发展的真实写照。(二)英歌舞的发展在古代,自然经济为主流,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精耕细作,自给自足。潮汕地区自然也不例外,所以经常会有干农活、大丰收的节日,加上以前的思想比较封建淳朴,农民都是祈求上苍和各路神灵的庇护,而此时的英歌舞就是人们在进行祭祀、祈求的一种民俗活动,同时也是潮汕各地游神赛会里的表演活动,游神赛会通常是在正月到二月份这段时间,游神赛会在当地也叫做“迎老爷”,这也是一项极具特色的潮汕文化。英歌舞的轰动是由于1931南拳拳师陈卓三传授设计“落女”“对打”套式,组成了新型的对打套式。进而英歌舞又融合了周修兴传授的“单打”“对打”套式,不断汲取适合英歌舞表演的套路新招式,英歌舞的发展即是它本身创新的需要也是人们适应英歌舞表演的需要。英歌舞是潮汕人娱乐活动的方式,它丰富了潮汕文化和岭南文化,也丰富了潮汕人民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健身运动能力。英歌舞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从广场街道走向舞台,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英歌舞也不再是原来的男性青壮年组成,在演化中延伸出了女性英歌队、少年英歌队和老年人英歌队等多种英歌舞表演队伍,不断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奇葩。现如今的英歌舞变成了庆贺重大喜事、庆典的活动。英歌舞表演需要很大的体力,具有一定的体育健身价值,它糅合戏剧、舞蹈、武术于一身,是一种群众性民俗体育活动。英歌舞在传承发展的进程中汲取了其他文化的样式与典例,特别是结合了健身体育的因素,用来丰富自身的表演艺术和文化底蕴。比方说英歌舞的武打套式是依据南拳的招式进行局部的整合改善,从而使英歌舞的表演更显威武英勇。又如采取体操、队形的编排,使英歌舞更具有健身性,易于贴近人们的生活和提升英歌舞的观赏性。近年来,潮汕地区出现了新的英歌舞文化现象,英歌舞开始走入校园,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一类,一些学校为了使文艺节目更符合当地的时尚潮流,也在学校开设英歌舞班、组织英歌舞社团。[4]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学习的重担下得到课余活动的缓解,而这种缓解具有可行性,既能让学生更加充分了解历史上的水浒英雄的事迹,又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增加他们的运动量,使他们的身体素质也得到了提升。我的高中母校普宁市梅峰中学现在就组织了学生英歌舞社团,他们经常受邀到有重大喜庆的地方表演,也有学校把英歌舞编成舞蹈教材,如北京舞蹈学院、广东舞蹈学校。这种文化传播现象说明潮汕英歌舞已不再是在本土表演的一种民俗体育活动,它已开始走出粤东地区,得到人们的认可,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英歌舞真正进入人们眼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表演,南山英歌作为“广东文艺奥运军团”的一员,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表演《英歌飞进北京城》,8分多钟的表演深深的刻印在世人脑海中。[1]在我国各民族文化软实力普遍较低,文化附加产业基本为零,与其他国家相比,发展潜力巨大。英歌舞的继承创新在文化软实力提升方面起到了模范作用,比如说“英歌魂”,“英歌魂”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一,“英歌魂”是一部电影,2019年9月26日在优酷平台正式上映,导演黄羿践坚持了自己的初心,为观众奉上一部非遗文化的传承之作。影片介绍了一群潮汕青年在生活中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他们遭受了冷眼和讽刺,但他们就是怀着不服输的潮汕人精神,画起脸拿起英歌槌,坚守自己的梦想,有了精神的支撑,他们就是英歌!这是潮汕人精神的体现也是英歌舞创新发展的创举。其二,“英歌魂”也是一种奶茶的名称,奶茶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饮品,因为它的利润比较可观,而且与英歌舞相结合可以赋予一种情怀,所以潮汕商人创立了名为“英歌魂”的品牌奶茶,这个奶茶自从引入了我的家乡,生意一直很火爆,口碑也是得到一致的好评。无论是电影还是奶茶,英歌舞的继承创新体现了文化软实力对经济对就业的重要性,他们的产生可以拉动潮汕地区经济的增长和提升就业率,推动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2013年12月,习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可见,无论是潮汕英歌舞,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习俗,都应该在继承创新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增加文化附加值,展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面貌。二、潮汕英歌舞的艺术特征(一)英歌舞的表演要素潮汕英歌舞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大型群众性集体舞蹈,常在民俗活动、游神赛会等庆贺活动中出现。英歌舞表演是由三要素组成,其一为英歌舞表演由前中后棚组成,各棚各具特色;其二队员脸上都画着脸谱,身着古代武士服,模仿着水浒英雄;其三表演乐器是锣鼓和英歌槌,表演者各持英歌槌,踏着锣鼓节奏点,一边互相敲击出节奏一边舞动身姿,气势威猛豪迈、风格雄浑粗犷。[5]首先,英歌舞表演大多数都是由前棚、中棚、后棚三个部分组成。前后棚的表演为观众所喜爱,至今也仍在传续,而中棚表演枯燥单一的风格使得中棚表演慢慢的退出了英歌舞表演,现在的英歌队演出基本就是前、后棚的表演。最受群众欢迎的就是后棚表演,后棚的表演是武术表演,表演者依次上场表现自己的武术真功夫,这一部分的表演包括了拳术和器械的单双打,混合打,武打中拳打脚踢、刀光剑影,现场一片欢呼雀跃,观者热血沸腾,恨不得自己就是英雄之一,为社会打抱不平,驱恶扬善。受欢迎程度仅次于后棚表演的就是前棚的表演,这一表演是群体性舞蹈表演,也可以说是男性青年舞蹈表演,因为他对体力有特殊的要求,英歌舞的表演时间很长,需要巨大的体力支撑,所以挑选前棚表演队员的时候首选年龄20岁到40岁的男青年,他们气力旺盛,动作有力张扬。但这一棚的表演在队员人数上没有特定的要求,基本上满足是偶数就可以,人数最少的队伍也有16名队员,人数最多的也不能超过108人,因为英歌舞表演就是模仿水浒传108名好汉的英雄事迹。不过在英歌舞的编排上,人们习惯性的与道教36天罡、72地煞联系起来,所以现在看到的英歌舞表演很多是36人或72人组成的。其次,表演者脸上都会画上脸谱,着武士服。但往往就只是几个重要主角才被赋予人物性格脸谱,他们承担着表演的重担,往往关注的重点就在他们身上,例如南山英歌中比较典型的是大刀关胜,他红脸挂红须,有特定红帽子,脸谱以青红色为基调,又如武松,小生打扮,丹红脸竖眉,带行者帽,是个英姿飒爽,刚强无敌的美男子形象,其他的表演者大多都是没有具体的英雄代表人物,没有被赋予具体英雄的脸谱其实就是黑白相间的鬼脸,一般都是重施油彩,图案复杂,而不像是戏剧中已经定型的三花脸。在乡村表演时,大多英歌舞都是要登堂入室,在室内各个角落里面欢呼跳跃,寓意是驱恶魔散恶鬼,保佑住宅平安,家门顺遂。在脸谱的化妆上,其实他们讲究的是凶恶,脸谱越凶,越恶,越有威慑力,能够镇的住妖魔鬼怪。从英歌舞对人物脸谱上的追求可以折射出英歌舞是反映潮汕人对水浒传英雄的追捧,也是潮汕人常怀一颗积极向上,不屈服于困境之心的体现。最后,在英歌舞表演中表演的主要乐器之一是一对圆木棒,称为“英歌槌”,其实就是两根长度为1.2尺到1.8尺的圆木棒,而男子的英歌槌长度较女子会略长一些,“英歌槌”的打法主要分为直槌和横槌两种,槌法的种类就比较复杂一些,有:点、劈、削、挑、剌、扫、伏、消等槌法,其“力”的凝聚点落在棍子相击时产生的棍花运动上,不同的棍花运动又构成了身体的基本韵律;而另外一种乐器是锣鼓,锣鼓在英歌舞的配套主要是潮州大锣鼓,组成发音节奏舒缓,就像古代宫廷官员出巡或游神鸣锣开道,那锵锵锣鼓声加上舞者的吆喝声起彼伏,组成了一道使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英歌舞队。这三个要素构成了潮汕英歌舞的表演,这三个要素互相依存,紧密联系,构成一个整体,一场真正震撼人心的英歌舞就应该是舞蹈者脸画脸谱,手持英歌槌跟着锣鼓节奏舞动身体,再加上前中后棚的本色演出,这才构成一场英歌舞佳作。(二)英歌舞的板式分类英歌舞是清朝时期发展继承而来的,历经时代久远而且流传较广,英歌舞能够与所到之处的文化融合发展,并不断加入各地民间的文化习俗,容易形成各种流派、各类风格。英歌舞流派有多种分法,有一种分法是以板式节奏为标准的,可以分为:慢板、中板、快板英歌三大类。其中,慢板英歌表演的节奏对比中板、快板英歌会相对慢一些,类似古代宫廷官员外出办事的音乐节奏,有一种悠然自得的舒适感;英歌舞的中板英歌表演的话相对来说会比较简单直观,体现在它的锣鼓敲击法,这种敲击法具有“力”和“势”的艺术形式美,比较洒脱自然;快板英歌的话,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知道是表演节奏快,让人具有紧张激动的情绪,气氛比较热烈,这三类板式英歌特色如下:其一,慢板英歌是以潮汕潮阳地区为典例,舞者使用的舞槌比中板、快板英歌的略长一些,大概是长了0.2尺——0.4尺这个范围,表演中一般是互击英歌槌3——4下为一组动作,称为“醉槌”,他们前进时跟着锣鼓四拍子的节奏,边互击双槌边舞动身姿,慢中见势,势中显气,凝重古朴而又舒展优美,在舞动的时候上身晃动摇摆,动作幅度大,舞蹈出豪迈雄武的动作。表演时的节奏缓慢,类似是太极拳与舞蹈动作的结合体,这样的武术拳步是从武术中提炼发展而来的,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这种英歌舞的打法简单容易、节奏缓慢柔合,常常被人们认为是最原始的英歌舞。其二,中板英歌的舞槌长为1.7尺左右,舞棒的敲击节奏会比慢板英歌快一点,这个板式英歌舞的打法比较多样,构成一组的可以是互击七下、八下、十下、十一下、十三下,具体的击数还要以当地编排者的决定为主,其鼓点与慢板英歌有明显的不同,前者鼓点中间有停顿和拉长,后者则是连续敲点。这类英歌表演舞步以南拳中的“大战马”为基础,配上轻快的锣鼓等乐器,表演灵活多变,展现“力”和“势”的艺术美,稳健中见洒脱,古朴中现圆活。最后,快板英歌是三种类型中节奏最快的一种,它的特征是快中求稳,节奏快,鼓点紧,并随着队伍的阵势开合而多发生变化,所用的英歌槌可以说是最短的,长度大概是在1.2尺,运槌时灵活多变。这种板式英歌加入了南派武术,因而舞蹈动作显得特别勇猛威风。在舞蹈过程中,偶尔出现“渡江”的表演程式,使得舞蹈旋律具有峰回路转、浓淡有致之妙。纵观各民族地区的文化习俗,无论是北方的秧歌,还是潮汕的英歌舞,这些文化习俗都是反映农民在生产活动中的思想结晶,都是经历了一定历史时期逐渐演变而来的,具有一定的历史唯物史观和发展的普遍性原理。而潮汕英歌舞的划分标准也反映了潮汕各地发挥自身优势,创造出具体的与当地相适应的英歌舞表演方式。三、潮汕英歌舞的传承状况(一)英歌舞的传承潮汕英歌舞是一种令潮汕人闻其声就心血来潮,热血沸腾的一种民间舞蹈。“锣鼓响,心蓬浅”所说的就是英歌舞表演时带来的热闹场景,锣鼓一响,舞棒一击,便万人空巷,老小都一同挤向观舞大潮。那锵锵锣鼓声和表演者的吆喝声喧声四起,响彻云霄。在英歌舞传承延续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有普宁南山英歌、北山英歌、潮阳永丰英歌等,在此以北山英歌为例,进行简要的分析:北山英歌舞最有看点的应数后棚的“打布马”表演。俗语说“前棚看南山,后棚看北山”,北山英歌舞后棚的表演也是奇葩中的奇葩,其表演艺术水平与武功内涵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这些武术表演者轮番上场,各自表演武术流派的套路,这样一来,既表现了各英雄好汉武功水平,也展示了该英歌队伍的武功水平。最精彩的部分应属于尾声“打布马”收场的表演,一表演者扮朝廷派遣官员,他两手持双锏,他下半身用布制马匹掩盖,情形逼真酷似骑马样子,与手握木棍的徒步和尚,激烈对打,一决高下,最后以官员被和尚打败拉下马为终,反映官兵是斗不过广大人民群众的精彩表演为结局,从而结束英歌队伍的整体表演。据说,最优秀的“打布马”表演者是许阿梅,年轻时他手执三叉钯头,此钯头重49斤,上场独武,呼呼作响,场下喝彩声不断。转眼间,他放下武嚣避免造成无辜伤亡,徒手与“布马”对打,结局是“布马”者被拉下马来,群众一片叫好。北山英歌舞头槌的传承现已知是从许阿梅开始的,相沿传承下来有许大学,许阿木、许明光等,北山英歌不仅代代相传,还流传到周边其他村落,以及潮阳胜前村等邻县乡村。舞英歌或者游神赛会等看似封建迷信传统的民俗活动,在潮汕人心目中并不是如此,他们认为正是这些民俗活动保佑着他们勇往直前,使他们更加有动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这些民俗活动造就了潮汕人敢闯敢干的性格,他们不畏艰苦,勤劳务实,这些民俗文化活动像是一条精神纽带,使潮汕游子无论去到哪个地方,都会始终萦系着家乡民俗、不忘初心。正如一位潮汕商人所讲:“我们所有的信仰,都使我们心存善念,感怀生命”。(二)英歌舞传承的不足与对策潮汕英歌舞传承已有400余年,总体上继承的内容还是比较完整,但是也有类似像中板英歌那样因为内容枯燥,节目比较单一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潮汕地区的传统文化都得到完整的保留,是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这与潮汕人比较团结有关系,团结一致所以会出现潮汕人思想上的封建与行为上的排外,所以外部文化干扰较小;再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为潮汕地区经济不景气,地理位置也相对偏僻,侵略者没有看到利益所在,没有发动侵略战争,潮汕文化也几乎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所以说潮汕文化习俗保留的比较完整。尽管潮汕文化习俗保留的比较完整、潮汕地区存在着多种形式样式的英歌舞,但是英歌舞发展的现状也有不合理之处,存在着不言而喻的隐患,如若不加以规范和引导,在传承过程中会出现类似中板英歌的衰败和文化的冗杂。潮汕英歌舞存在的不足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英歌舞队伍的泛滥,有些村落一个村就有几支英歌队伍,这在特定角度上来说有利于潮汕文化的发展和延续,可以增添运动乐趣,但是在潮汕地区的英歌队伍一般都是受邀到重大庆典,办公场所建成等庆贺活动表演,这样一来会造成同个村不同英歌队“抢生意”的弊端,不利于村民的团结和谐;其次,英歌舞进入校园从中也有不妥之处,比如说英歌舞进入校园,如果英歌舞是进入非毕业班年级和加以规范,那确实是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底蕴,但是如果英歌舞影响到了毕业班的学习或者说建立了英歌舞社团而没有管控好,这就会导致与最初的预想产生分歧。针对以上两个缺陷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英歌舞的传承在质而不在量,要注重英歌舞与新时代的流行元素相结合,迎合观众喜好。村里约定规章制度,按顺序、经验投标的方式进行英歌舞的“接单”,这样可以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也有利于缓解各英歌队之间的关系,让英歌文化和谐发展;英歌舞的传承发扬要有约束,就如一句古话:“无规矩不成方圆”,英歌舞引进校园,要有一定的管控方式,英歌舞社团成立之后,要有规划的限制学生外出“拉赞助”、合理规划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的时间,不能对毕业班升学造成影响,否则学生一心想外出赚钱,无心学习,与增加学生历史认知和提升体质的初衷南辕北辙。潮汕英歌舞的传承发展经历总体上是平顺向上的,它的完整性、传承性都是其他民族文化习俗不可比拟的。虽然传承的过程中也有些许的缺陷不足,但是经过一系列的管控和改进,相信潮汕英歌舞会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传承下去,成为潮汕人的骄傲,成为文化经典中的一朵奇葩。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