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区炭步镇炭步广场以东HDJ07-11地块项目设计任务书_第1页
花都区炭步镇炭步广场以东HDJ07-11地块项目设计任务书_第2页
花都区炭步镇炭步广场以东HDJ07-11地块项目设计任务书_第3页
花都区炭步镇炭步广场以东HDJ07-11地块项目设计任务书_第4页
花都区炭步镇炭步广场以东HDJ07-11地块项目设计任务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4花都区炭步镇炭步广场以东HDJ07-11地块项目设计任务书二○二四年一月十一日PAGE55基础规划条件项目背景花都区炭步镇炭步广场以东HDJO7-11地块位于花都区炭步镇花都大道东侧,宝珠路以北,总用地面积56272.36㎡,可建设用地面积为41682㎡,总建筑面积约109250㎡,其中计容建筑面积约87050㎡,不计容建筑面积约22200㎡,功能包含保障性租赁住房、12班幼儿园、商业及配套、地下车库及设备用房,容积率2.09,建筑密度≤28%,绿地率≥35%。设计任务书编制依据1、国家及省市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2、《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篇/修建性详细规划篇/市政规划篇(2005年12月)3、《广州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4、各专业相关规范规划条件1.3.1项目概况1、工程名称:花都区炭步镇炭步广场以东HDJ07-11地块项目2、工程位置:广州市花都区。用地现状情况本项目选址位于广州市花都区,项目选址交通便利,符合项目建设的选址要求。1.4.1选址现状条件概述项目用地现状为二类居住用地。1.4.2气候条件地块所在地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该地区年平均气温21.8℃,最低月(1月)平均气温13.3℃,最高月(7月)平均气温28.4℃;绝对最高气温38.7℃,历年极端最低气温0℃。区内年平均降雨量为1680.5mm,最大年降雨量2516.7mm,最小年降雨量为1158.5mm。降雨集中在4-9月,以5、6月份降雨量最多,最少为12月份。全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多出现于9月份至次年3月份,年平均风速2.0m/s。最高风速达35m/s,极大风速为35.4m/s,静风频率33%。年平均日照1895.2小时,7月份日照最长,4月份日照最短。全年日照率为42.9%,年总辐射量(Q)4390.2MJ/m2。年平均气压为101.24千帕,年平均相对湿度77%,年平均蒸发量1575.5mm。设计范围和内容1.5.1本项目设计范围按本项目招标公告约定。1.5.2本项目设计主要内容1.主要设计范围工程设计及相关工作:负责本项目所有建设内容全专业设计。包括但不限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设计变更(含造价分析)及现场技术指导。具体包括但不限于:①本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涉及的建筑、精装、景观等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后续设计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设计指导、施工指导、技术咨询、现场服务、设计变更及项目验收等相关设计配合服务等),以及为运营方提供相关设计配合。②设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1)规划设计(2)建筑设计(3)结构设计(4)室内装修设计(5)给排水设计(6)电气设计(7)智能化设计⑻暖通设计⑼海绵城市(10)园林景观(11)绿色建筑(12)装配式建筑(13)人防设计(14)市政工程设计(15)BIM设计(16)导向标识工程等专业方案及报建、扩初、施工图。③室外配套工程设计包括但不限于道路设计(含规划市政道路接驳及小区道路)、停车位设计、路灯设计、市政管网接驳设计(包括通讯、永久用电及市政给排水等)、室外广场施工图设计、综合管网总体协调(含其他当地行业主管部门有特殊要求的设计)、海绵城市设计、雨水回收系统深化设计、泛光照明、标识标牌、专业设备(空调、电梯、充电桩、供配电、空气能、信报箱等)设计、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设计及评审认定。④综合管线:包括但不限于当地行业主管部门有特殊要求的设计内容(地块红线外100m范围内,如燃气、自来水、排水排污、广电、电力(含高低压工程)、通信(含三网合一)、有线电视等设计)、交通标志标线设计、智能化(室内、室外)设计。⑤包括但不限于桩基(含设计试桩)、土、溶洞处理方案。⑥涉及本项目所有的专项设计(或顾问)以及相关的方案设计、深化设计(包含上述所有设计及深化设计的评审费、会务费、专家费、测试费等及不可预见的所有费用,包括交通影响评价、洪涝安全评价等)以及施工、运营需设计配合有关事宜。⑦按照有关国家规范、标准,承担本项目的全部设计工作。承包人应按照项目需求,提供施工期间和竣工验收的设计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收集资料,现场踏勘,制订设计纲要,配合制定设计任务书,进行设计,编制工程设计文件,施工期间派驻现场设计代表、图纸提供等,费用包含在中标合同价中。⑧造价文件编制工作:对应各设计阶段造价文件编制和配合报审工作,含:方案深化设计估算(项目总投资估算编制)、初步设计概算(项目总投资概算编制和配合报审),还包括:各阶段方案比选、技术选型比选的投资分析、施工阶段的设计变更造价变化分析。⑨2、各阶段的设计工作设计单位应根据本项目工程建设的要求和国家及地方有关法律、法规、规范等完成以下工作:①.完成方案设计及深化设计,编制方案的设计估算,完成修详规、报建通编制及综合管线规划设计及报批;②.编制初步设计文件及初步设计概算,完成初步设计评审;③.完成施工图设计,确保施工图设计文件通过施工图审查和消防设计审查;④.配合开展前期报建报批、方案审查、专业报建、设计图纸评审、概算评审、施工图审查及备案(含节能),以及从开工至项目竣工验收的现场技术配合(包括现场指导与监督、图纸修改、工程变更等工作),配合完成工程验收和竣工图审核(含验收通过)等;⑤.除应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和要求提交设计成果外,还应承担工程施工过程直至竣工验收前的设计服务等工作,保证设计变更满足施工进度要求,并按要求准备汇报材料;⑥.负责根据建设要求组织各项专家评审,并承担相应的专家评审费用;⑦.负责项目竣工图审核;⑧.全过程的技术把关及跟踪服务、施工配合、竣工验收;⑨.配合审核第三方单位对本项目现状质量安全评估成果。3、主要设计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建设区域内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设计:本项目用地红线范围内总平面及竖向规划设计、管线综合设计、建筑布局、交通组织、景观绿化、环境保护等。2)市政工程设计:包括本项目用地红线范围内的市政道路、供电、供水、排水、燃气工程等工程设计,以及各种管线综合平衡设计等。3)房屋建筑设计:A、建筑部分:包括但不限于提供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各层平面图,建筑四个方向立面图、主要剖面图、功能区域设计、交通组织图、外立面装修及室内装修工程施工图、效果图、构造做法、新技术做法。B、结构设计:包括但不限于包括总平面范围内主体、附属的结构设计、装修工程的结构设计与验算、室外工程及构筑物的结构设计。C、电气设计:包括但不限于包括红线范围内的变配电系统、应急电源供电系统、电力系统、照明系统(含室内普通照明、室外景观照明及智能照明控制)、消防自动报警系统、建筑物防雷、接地系统及安全措施,并配合完成红线范围内管线综合平衡设计。智能化系统设计:包括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通信接入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有线电视、公共广播系统、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安全防范系统(访客对讲、紧急求助报警装置等)、监控中心并配合完成红线范围内管线综合平衡设计。D、给排水设计:包括但不限于包括红线范围内给水排水系统;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灭火器配置;气体灭火系统;雨水收集、处理与回用系统。E、暖通空调设计:建筑物内部通风系统、建筑物内部空气调节系统、防排烟系统。F、室内管线综合平衡设计:各专业设备、系统的管线在建筑物内部通道走线平衡设计。G、人防、燃气、绿色建筑、海绵城市等专业设计。H、装配式专项设计及构件深化设计。4、现场指导和配合服务(设计阶段根据工程建设的需要及建设方的要求确定服务时间)。5、向政府主管部门进行报建、验收手续及相关协调工作(包括建筑方案审查、消防报建、绿建备案和规划验收、绿建验收、施工图三维数字化审查、配合住建局完成CIM平台试点工作等)。6、对施工荷载(如重型施工车辆在地下室顶板上行走等)作用于构件上的结构复核,并在必要时出具加固意见。7、人员驻场服务:按招标文件及合同要求。8、招标文件及合同约定的其他设计、服务工作。9、因政策变化或相应外部条件改变带来的相应设计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文保专项设计、CIM平台报审工作等。10、总控协调工作。本项目实施过程中总控协调工作,负责项目各标段内外部衔接及相关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协调组织各标段投标人研究建设项目的总体设计方案。2)配合招标人确定本项目统一的工程设计标准、深度和要求。3)组织协调各标段投标人完成修详规工作及编制建设项目工程设计总说明、总图、总概算书。4)协调工程设计进度,组织各投标人按照要求提交工程设计文件。5)其他设计协调工作:在设计过程中招标人认为有需要应由投标人所做的管理、协调工作。11、各投标人在本项目中须至少取得一项市级或省级以上勘察设计评奖并于项目前期建立创优管理架构,制定创优质量目标、管理制度,向招标人报送创优工作计划方案。设计原则本项目是帮助花都区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突出住房的民生属性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建设应坚持遵循安全可靠、经济实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适度创新的原则,充分住宅使用功能与空间的组合,以满足安置家庭的基本居住生活需求,合理确定套型结构。同时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创造安全、方便、健康、紧凑、和谐的人居环境,并合理采用成熟可靠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达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目标要求。1.6.1体现“集约高效、统筹兼顾、统一布局”的理念1、项目建设必须体现“集约高效、统筹兼顾、统一布局”理念,将公建配套、停车等系统化进行考虑与设计。2、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满足用地规划条件要求。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3、公建配套宜集中布置,应结合住户的需要设置集中的有一定规模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其中包括物业管理用房),满足居民基本公建配套和市政公用设施配置要求。4、本项目为限额设计,宜本着节约投资的原则,要求依据建设和技术资料合理选择、运用技术经济多方案比选等技术手段,科学分析、系统考虑,不断优化设计方案。5、小区应结合市场需求设置不同面积段标准户型。1.6.2体现“绿色节能、生态宜居”的设计理念项目应按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规划设计,积极采用低碳、绿色、环保技术措施。1.6.3分期建设设计应充分考虑结合现状条件以及使用需求合理安排分期建设方案。规划设计1、居住区规划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划设计规范及法律、法规要求,同时还要符合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应充分利用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资源,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规划设计涉及到文物、公安消防、环保、卫生、防洪排涝、电力、交通地质灾害等问题应符合各专项规划要求。2、规划布局有序,功能布置合理,避免不利因素对住户的影响,并留有灵活调整空间。3、居住区规划应体现“绿色节能、生态宜居”的设计理念。本项目需满足广东省及广州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4、建筑必须按照规划设计要点的用地界线、控制高度、间距及开口天井等规划要求进行设计,并满足《广州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相关要求。5、居住区交通组织应便捷、经济、合理组织人流和车流,有利安全防卫,道路网络层次适当,架构清晰,衔接合理。主要出入口、公共交通组织及公共服务设施应考虑无障碍设计。6、设置与居民人口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综合考虑公共活动场地与步行系统的设置,注重塑造有利于居民交流的公共活动空间。7、竖向设计应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环境,合理布置住宅组团和绿化景观,丰富空间,美化环境,体现地方特色,体现实用性,同时应注重景观的均好性。8、建筑间距、道路宽度和绿地率应遵循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应充分利用土地,容积率可按相应区域控制指标的上限取值。9、地下室顶板覆土的厚度在设计中应考虑植物生长的最小土层厚度。地下室顶板覆土种植应增设疏水排水系统。10、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粉尘及噪声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11、合理组织配电、通信、给水、排水、燃气等各专业管线敷设,避免管线间相互干扰,满足使用需求,符合相关规范要求。12、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如下表),具体指标以最终批复方案为准。

房屋建筑设计一)建筑设计1.根据业主使用需求对平面合理布局,尽量利用自然条件解决釆光、通风等问题,降低用户运营成本;2.分区明确,流线清晰,合理布置功能布局,主要流线应该避免交叉,满足使用要求;3.巧妙合理组织空间序列,注重室内设计;4.建筑立面设计应满足规划相关要求,节能环保和建筑美观性,建筑风格应简洁大方,结合广州地域的气候特征,按照绿色建筑要求,使建筑造型具有可识别性,并与周围城市环境相协调,符合广州市相关规划要求;完成建筑外立面设计、效果展示、材料选定等。建筑材料设计包含但不限于涂料、石材,玻璃,主要外饰面颜色及材质;对各材料的材料标准、材质、规格、色卡编号、施工要求进行文字描述,各材料提供照片或图片小样,并配以实际效果图片;5.建筑设计标准:设计使用年限50年,建筑耐火等级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8)要求执行,建筑公共区域的设计满足无障碍建筑设计要求;6.停车配建:按照《广州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及核定,满足现行规范停车指标。7.考虑装配式建筑工艺要求,结合装配式工艺设计。二)结构设计包括设计范围内建筑体的结构设计、幕墙等装修工程的结构设计一般要求。1.具体抗震等级应根据具体部位的设防类别、烈度、结构类型和建筑高度确定。2.风荷载按5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取值。3.结构设计应充分考虑广州地区建筑物抗震设防的特点,选择对抗震有利的结构体系,力求受力合理、安全可靠、舒适环保、节能、美观、经济耐用。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釆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筋。4.结构设计应阐述对特殊施工条件及验收标准的要求。5.在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对工期和工程造价影响不大的前提下,结构设计应积极采用和推广成熟的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6.进行结构计算时,所使用的软件应通过有关部门的鉴定,计算软件的技术条件应符合现行工程建设标准的规定。当结构体系复杂时,结构分析釆用不少于两个不同的力学模型的软件进行计算,并对其计算结果分析比较,确认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7.对于复杂结构,如转换层、大悬臂、大跨度、重大施工荷载和集中荷载等应进行必要的有限元分析。8.结构上应充分考虑地基处理、基础设计。基础设计必须根据审查合格的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和物探报告进行。基础选型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建筑体型、荷载分布情况、施工条件,选择经济合理的基础形式。9.在设计选材时考虑材料的可循环使用性能。10.新型结构或材料应进行试验或振动台试验进行验证。11.如有需要,应配合进行超限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12.选型设计及施工时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13.设计中应高度重视与建筑、设备专业以及施工单位的密切配合。专业间修改要知会其余专业,严防设计成果与其余专业发生矛盾和争议。14.在设计中选用构、配件标准图集和通用图集时,应按次序釆用国家标准图,区标准图和省通用图,并应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对构、配件的设计、计算和构造进行必要的复核和修正补充,以保证结构安全和设计质量。对于如钢梯、钢雨棚等即使应用图集也应画出平立剖,标注构件型号,图集中节点与项目实际不符的需补充大样,不得只引用图集等。15.施工图中应充分说明危大工程和较大危大工程的部位和情况说明。(高支模、深基坑、大跨度)三)室内装修设计室内装修需满足公共设施满足移交的相关标准,住宅本体的电梯前室、大堂区域,按套型完成室内装修工作。具体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工作内容:1.室内设计说明,表达设计构想及设计意向;2.铺地平面图、天花平面图、重点位置立面图、剖面图以及室内空间效果图等;3.提供材料样板以及工程概算表;4.灯具选型、五金洁具、水电平排表。设计标准应符合《广州市保障性租赁住房室内最低装修标准(2022)》中关于保障性租赁住房室内最低装修标准。四)给排水设计包括本项目用地范围内室内外给排水系统设计、用地内与市政管道的接驳;消防给水系统设计、气体消防设计等,同时须满足海绵城市设计相关要求。1.根据建筑平面及功能区间,防火分区,设计喷淋系统、消防栓系统等,满足工程消防设计报审的要求。2.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应设室内外给排水及消防给水系统,以满足生活、空调、冲洗道路和绿化、及消防用水的要求。3.根据城市排水体制,本项目按雨污分流排水系统,生活污水与雨水分系统排入市政污水管道与雨水管道,生活污水中的粪水经室外化粪池处理后排至市政污水管道;根据环保要求统筹设计厂房生产的污水处理系统,以满足相关部门排放要求。4.釆用节水型卫生器具。绿化灌溉宜采用滴灌、微灌、渗灌或管灌等节水浇灌方式,以满足绿色建筑设计要求。5.建筑设备选型应考虑技术先进、维护方便、经济合理的原则;体现科技、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6.应充分考虑物业管理和经营模式,以利于系统的设计能满足日后的计量及使用管理要求。五)电气设计包含本项目高低压变配电的设计,具体包括:变配电系统、动力配电系统、照明配电系统、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消防电气系统、道路照明工程及提供10kV市政电源接入条件和路由预留。1.以市电网电力为主要能源。根据供电局批复意见要求进行设计,由市电网引来一路或双重电源。要求:确定供电负荷级别,负荷估算(包括照明、办公生产设备动力、空调、弱电部分);变、配电所及设备位置、数量、容量设置合理。2.强电系统设计:应急照明系统、消防配电系统等设计应满足工程消防设计报审的要求。生产普通用电系统预留至楼层电源总箱,满足生产工艺用电需求;且强电系统设计应能满足日后用电增容的可能性。3.应釆用适宜的照明设备,高效节能。4.充分考虑各单体建筑的功能定位做好日后发展用电预留设计。六)智能化设计1、应遵循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安装维护方便的原则。2、设计内容包括:有线电视系统、信息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访客对讲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智能卡应用系统及电梯五方对讲系统。3、智能化系统管理中心(有线电视系统除外)宜与小区消防控制中心合并或紧邻设置。4、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各专业的协调配合。5、各功能区域、各智能化系统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优化设计,既满足各功能区域智能化系统的有机联系,又满足各系统独立管理的要求。6、系统设计与设备选型应采用先进成熟、稳定可靠的主流技术和主流产品,并已在国内工程得到成熟应用的技术和设备。7、所有系统设备应选用标准化产品,设备选型应与技术发展的趋势相适应。遵循开放性原则,软件、硬件、通信接口、网络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应符合国际标准,使系统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和扩展性。8、系统软件应采用中文操作界面。9、各建筑物应预埋一定数量的弱电进户管道与室外的管网相连。10、住宅套内应设家居配线箱,并满足光纤转换器安装实际需要尺寸大小。家居配线箱应含有电源插座。七)暖通设计包括本项目内部空气调节制冷系统、消防防排烟系统和通风系统设计。釆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应符合现行规范的规定。空调制冷系统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应结合不同区域的空间大小、温度要求、使用特点进行设计,确保环保节能、使用灵活、管理方便。防排烟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和《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的规定。所有空调制冷设备应釆用环保型制冷剂,釆用的制冷剂应符合国家环保要求。应充分考虑物业管理和经营模式,以利于系统的设计能满足日后的计量及使用管理要求。设备选型应考虑技术先进、维护方便、经济合理的原则;体现科技、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八)海绵城市设计目标:主要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建设海绵城市。设计原则:(1)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原始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2)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实现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切实提高城市排水、排涝、防洪和减排减灾能力。(3)综合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分析城市区位、自然地理、经济社会现象和降雨、土壤、地下水、下垫面、排水系统、城市开发前的水文状况等基本特征,识别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具体指标。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主要为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明确近、远期达到海绵城市要求的面积和比例。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目标,针对现状问题,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指引。针对现状问题,划分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提岀建设指引。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管控要求。根据雨水径流量和径流污染控制的要求,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进行分解。提出规划保障措施和实施建议。提交成果:(1)汇水分区图;(2)竖向设计及下垫面布置图;(3)径流组织及排水设施图;(4)海绵城市设施大样图(5)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图(6)海绵城市专篇九)园林景观1.完成用地范围内园林绿地设计工作,包括小区内外园建工程以及代建城市绿地。2.景观环境空间设计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包括景观、绿化、出入口、围墙以及边坡景观灯设计。3.景观环境应在地形地貌的基础上,结合项目的交通设计、场地设计,形成有特色的景观空间,并根据绿色建筑建设的要求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且采用包含乔木、灌木的复层绿化,便于后期管养。十)绿色建筑1.设计应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尽可能参照绿色建筑要求应用新技术,采用新型节能环保材料,地块内的建筑都应达到广东省及广州市绿色建筑标准。2、绿色建筑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生态环境、经济、人文等特点进行。3、建筑设计应按照被动措施优先的原则,优化建筑体型和内部空间布局,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采用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遮阳等措施,以达到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4、需满足《广州市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2021-2023年)》要求,达到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十一)装配式设计1.根据项目地块土地出让公共要求,本项目须采用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方式,实施装配式建筑面积比例不低于地块政策要求。2、装配式建筑设计:应优先考虑功能布置、建筑造型、部品部件、结构构件等的统一性,提高项目的标准化、模数化和精细化水平。满足广州市最新相关装配式建筑政策要求,并通过装配式建筑技术预评价。3、设计需说明装配式建筑设计目标,采用的主要装配式建筑技术和措施。(如采用装配式时管材材质及接口方式,预留孔洞、沟槽做法要求,预埋套管、管道安装方式和原则等。)4、按照“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的原则,进行装配式建造。5、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本次设计应考虑采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配套部品构件。可以采用成品门窗、成品阳台栏杆、预制内隔墙条板、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保温隔热、橱柜收纳等装修装饰部品以及水、电、空调等专业集成部品的使用。6、采用现场装配化施工。本项目需先进行实验楼施工,磨合熟悉拼装工艺。采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以及其它符合住宅产业化标准、技术规范的建筑体系。7、装配式设计内容(1)装配式方案设计①对常规设计的方案提出优化的建议;②协助参与政策沟通;③完成装配式的方案设计;(2)装配式施工图设计①完成施工图阶段深度的装配式深化设计;②提供满足施工图审图审查要求的相关装配式图纸;(3)构件图设计①全套构件图深化设计;(4)施工阶段配合①、参与施工技术交底及图纸会审工作;②、参与模具验收工作;③、参与构件首构件及首标准层验收工作;④、参与项目各阶段验收工作;十二)人防设计一、建筑1、在满足面积要求的前提下,人防区域范围尽量布置在地下室同一个防火分区范围以内。合理划分防护单元及防爆单元、充分利用现有汽车坡道出入口、自行车坡道出入口、地面楼梯出入口等作为人防出入口。2、人防范围及人防设备、设施的设置,尽量减少对项目地下室使用功能的影响,减少对主体建筑地下室完整性的破坏。防空地下室临战封堵后,不宜影响相邻普通地下室的使用。3、人防设计尽量减少对原有地下停车位及通风、消防等设施的影响。提高防空地下室的空间利用率,尽量使人防地下室通透,通行顺畅方便利用,尽量多一些车位等使用空间,转换方面尽量减少平战转换量。4、人防工程的出入口地面建筑与周围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应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出入口应尽量结合小区总平面设计及景观设计进行设置,减少对小区环境的影响。5、人防工程的防护单元及防爆单元的划分宜与防火分区相结合。6、人防范围内的防火墙及隔离墙体应尽量利用主体建筑结构。7、人防工程内不宜设置油浸电力变压器室。如必须设置时,应避开人员密集部位和人流集中的出口。

8、人防工程的采光窗井、排烟竖井的与相邻地面建筑之间的距离应满足规范间距要求,并且尽量减少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9、人防工程的防烟分区不得跨越防火分区。10、管道穿越防火墙、楼板及设有防火门的隔墙时,应用非燃材料将管道周围的空隙紧密填塞。11、通过防火墙或设有防火门的隔墙下的地沟,应将防火墙或隔墙伸至地沟底板。当风道通过防火墙或设有甲级防火门的隔墙时,应采取阻火措施。12、防火门宜为平开门,并在关闭后能从任何一侧手动开启。13、人防工程中尽量设置防火墙或防火门,不建议采用水幕保护的防火卷帘。14、人防工程的安全出口宜按不同方向分散设置。人防设计中尽量利用主体建筑原有楼梯及出口,减少重新增加出入口及楼梯数量。二、结构1、人防工程结构设计应包含,人防布置平面图、人防顶板、底板平面图、人防口部详图、人防构件详图、人防安装配合、战时封堵等。2、人防结构布置不得影响车道,尽量少对车位的影响。3、人防顶板的荷载取值按照规范确定,厚度建议取200mm。4、人防临空墙厚度建议取250~300mm,其他人防隔墙厚度取值建议为200~250mm。三、通风及防烟排烟1、通风、空气调节系统水平管道宜按防火分区设置。2、风管不宜穿过防火墙,如必须穿过时,应在穿过防火墙处按规范要求设防火阀。3、防火阀应设单独的支、吊架。当防火阀暗装时,应在防火阀安装部位的吊顶或隔墙上设检修口。4、通风、空气调节系统的通风机及风管应采用非燃材料制作。5、尽量采用自然排烟进行人防工程排烟。6、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宜采用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7、每个防烟分区设置排烟口,并应设在顶棚或墙面上部的排烟有效部位,排烟口不得影响地上建筑使用。8、排烟口平时应处于关闭状态,可采用手动或自动开启方式。排烟风机宜采用离心式风机,并能满足烟气温度及使用时间要求。9、机械排烟和加压送风管道宜采用金属风道。10、排烟管道不宜穿过防火墙。四、消防及给排水1、人防工程设置的消火栓、自动喷淋应等设施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利用主体建筑相关设置。2、柴油发电机室、油浸变压器室等宜设气体灭火设备。3、消防用水宜采用市政给水管道或消防水池供给。当采用市政给水管道直接供水,消防用水量达到最大时,其水压应满足室内最不利点灭火设备的要求。4、人防工程不宜单独设置消防水池。5、水泵接合器和室外消火栓的数量,应按人防工程内消防用水量确定。6、人防工程室内消防给水管道应用阀门分成若干独立段,以利于后期使用及检修。7、消防水泵应按照规范要求设置备用泵,备用水泵的工作能力不应小于主要消防水泵。8、每台消防水泵应设独立的吸水管,水泵的出水管上应装设试验和检查用的放水阀门。9、人防工程设有消防给水的,应设消防排水设备或设施。10、消防排水设施宜与生活污水排水设施合并设置。五、电气1、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灯可用蓄电池作备用电源。2、设在人防工程内的电力变压器宜采用干式变压器。变压器室的门、窗、孔、洞应设防动物进入的设施。

3、人防工程内的消防配电设备及其电缆、电线等宜选用防潮防霉型产品;电缆电线应选用铜芯线;蓄电池应采用封闭型产品。

4、消防按钮(包括手动报警按钮、水泵启动按钮等)应有防止误操作的保护措施。5、疏散走道及其交叉口、拐变处、安全出口等处应设置疏散指示标志灯。

6、火灾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灯应选用玻璃或其他非燃材料制作的保护罩。7、人防工程内潮湿场所应采用防潮型灯具;柴油发电机的油库、蓄电池室等房间应采用密闭型灯具。十三)市政工程设计完成市政道路及城市绿地设计工作,包括本项目用地红线范围内的市政道路、供电、供水、排水、燃气工程等工程设计,以及各种管线综合平衡设计等,并符合相关部门交付标准及使用需求;十四)BIM设计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的通知》要求,本地块项目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组织建立BIM设计模型,并按要求提供BIM设计模型进行审查。1、方案设计阶段a.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制定对应项目《方案设计阶段BIM实施方案》;b.根据《广东省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和深度要求,创建方案设计阶段BIM模型;c.根据本阶段的BIM应用特点,进行项目设计方案比选;d.应用BIM技术进行项目建设条件分析;e.进行场地分析等相关应用;f.提交方案设计阶段BIM应用成果;g.完成合同规定的BIM应用其他具体要求。2、施工图设计阶段a.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制定对应项目《施工图设计阶段BIM实施方案》;b.根据《广东省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施工BIM基准模型的管理规范》和深度要求,创建施工图设计阶段BIM模型;c.应用BIM技术进行多专业综合协调设计;d.应用BIM技术进行统计分析;e.根据《广东省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的要求进行管线综合;f.基于BIM技术进行净空净高分析;g.基于BIM技术开展仿真漫游模拟;h.提交施工图设计阶段BIM应用成果,最终的设计成果由模型导出,保证了图纸与模型的一致性;i.提交BIM模型,满足工程算量的要求,可辅助工程概预算的工作;j.完成合同规定的BIM应用其他具体要求。十五)导向标识设计1.规范性导向标识设计应符合GB/T20501的要求,导向标识牌中信息的传递应优先使用图形符号,边长大于10mm图形符号的形成应使用GB/T10001中规定的图形符号,并应符合GB/T20501的要求。边长3mm、10mm的图形符号应使用GB/T17695中规定的。2.系统性应保证导向标识牌设置位置的规律性,在系统内所有节点都应设置相应的导向要素,并通过导向要素的设置对所有可能的目的地及到达每个目的地的最短或最适合的路线进行引导;同时应保证系统间导向标识牌信息的连续性,既保证导向标识牌内部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又能提供周边系统的相关信息,实现导向标识牌之间的连接和转换。3.醒目性导向标识牌在所设置的环境中应醒目,应设置在易于发现的地方,避免被其他固定物体遮挡,特别是与广告牌应保持视觉上的分离,广告要素不能与导向标识牌混设;如需在夜间使用,应确保有足够的照明或使用内置光源。4.清晰性应保证导向标识牌中的符号、文字与背景之间有足够的对比度,突出导向标识牌信息的内容:同时图形、符号、文字相互之问应清晰明了,易于区分,避免信息的误读、误认。5.协调性在整个导向标识牌系统中,表示相同含义的图形、符号、文字等应保持一致,相同类型导向要素的尺寸、设置方式、设置高度应保持一致,整个导向标识牌以及相关导向要素的设计都应与所处环境相协调。6.安全性导向标识牌中各要素的设置,应确保不存在任何的潜在危险。十六)工程概算1.按单位工程编制初步设计概算。2.概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