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学校高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学校高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学校高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学校高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学校高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家庄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道的视域考察事物,在中国文化中可被理解为"以道观之"。与认知与评价的互融相联系,中国文化所

理解的认知,由此还包括对形上之域的认识。与"道"相对的是"器"。道作为形而上者,体现了存在的整体

性、全面性;器则表现为特定的对象。特定之"器"彼此各有界限,从而在此层面世界更多地呈现分离性。由

"器"走向"道",意味着超出事物之间的界限,实现对宇宙万物统一的高层面理解。

上述意义上的以道观之,与以人观之似乎呈现不同的向度。评价与认知的互融,既意味着在人与对象的关

系中考察事物,又表现为从人的视城出发理解对象。后一层面的以人观之尽管与以道观之呈现相异的趋向,但

二者并非彼此相悖。事实上,以道观之也是"人"以道观之.荀子在谈到二者关系时,曾指出"圣人者,以己

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古今一也"《〈《荀子・非相》)"以己度",

也就是以人观之,后文所谓,皆是其不同形袒式,而最终也可以展开为“以道观尽"(以道观之).这一看法

既注意到人无法离开自身的存在对世界做抽象的思辨同时也肯定了从不同角度理解对象与从整体上把握对象

并非相互冲突。从认知的角度看,一方面,对事物的分别把握应当提升到整体的、统一的理解,另一方面,对

事物的整体理解又需要基于对事物的多方面认识。前者有助于超越片面性,后者则为扬弃抽象,的是供了前提。

在中国文化的视城中,道同时又体现于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便表明了这一点。

这里所涉及的,主要是世界的变迁、演化及其根源。作为现实的存在,世界不仅千差万别而又内在统一,目处

于流变过程之中,而道便表现为发展、变化的一般原理。道与过程的相关性,同时也规定了以道观之的过程性。

按中国文化的理解,对事物变化过程的把握,不仅仅限于社会领域,而且也指向自然对象。贾思勰在谈到谷物

种植时说:"谷田必须岁易。二月、三月种者为稹禾,四月、五月种者为稚禾。二月上旬及麻菩、杨生种者为

上时,三月上旬及清明节、桃始花为中时,四月上旬及枣叶生、桑花落为下时。岁道宜晚者,五月、六月初亦

得。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谷物的生长,随着季节、时间的不同而变化,就种植的适

宜性而言,则有上时、中时、下时之别,人之种谷物,需要选择最适当的时间段。从认知的层面看,这里突出

了把握事物变化过程的重要性。

(摘编自杨国荣《以人观之、以道观之与以类观之》)

材料二:

以道观之以"道"为出发点,道的本义是"路",路的基本作用是“通达"。所以以道观之对道的重视,

隐含着对通的推崇。

以道观之致力于形成对世界的统一理解,而对世界的统一理解离不开通。什么是通?《周易》认为,"一

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往来不穷之通的作用有二:其一,它是统一体得以形成的条件,所谓“通

乃一";其二,它是统一体持续存在与不断发展的基础,所谓“通则久”。通的作用表明,没有往来无穷之通,

事物的形成、存在、发展就会遇到障碍,事物的"一"与"久"就会丧失前提。而离开一与久,人们对事物的

统一理解就失去了根基。

以道观之重通的表现之一,是致力于提升道的通达能力。中国哲学中的道,是对路的抽象,但其基本作用

仍是通,不过此通主要不是甲地与乙地之通,而是不同事物、不同属性之通。道之所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哲学

的最高概念,与其强大的通的能力密切相关。在老子那里,道可以沟通高下、强弱、福祸;在庄子那里,"廷

与楹,厉与西施,恢诡遹怪,道通为一";在《周易》中,道可以沟通阴阳;在《中庸》中,道是万物并行不

悖的通衢。道的沟通能力的强大,表现在它不仅可以沟通一般的事物,而且可以沟通对立的事物;不仅可以沟

通不同的性质,而且可以沟通对立的性质。吉与凶、阴与阳、有与无是相互对立的,但这些对立的状态或属性

都可借由道进行沟通。

以道观之重通的表现之二,是致力于扩展事物之"同"的多样性以保证事物之通。对立或相异的事物(性

质)之所以有道相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们不仅有"异",而且有"同"。所以求通必重同。中国哲学认

为,同有不同的种类。墨家区分了重同、类同、体同、合同。"重同"是(不同事物)名称相同之同;"类同"

是种类相同之同;"体同”是共处同一整体中之同;"合同”是共处同一空间中之同。同的多样性为同的普遍

存在提供了担保。相异的事物如果没有重同,可能会有类同;如果没有类同,可能会有体同;即便没有体同,

仍可以有合同——同在六合之内。相异事物之同的普遍存在,为事物之通奠定了基础,也为对事物的统一理

解奠定了基础一"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以道观之的方法论原则,不仅肯定了事物之通的重要性,

同时也以道和同,为事物之通提供了可能。

(摘编自刘静芳《"以道观之"的价值之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道观之是一种形而上的认识,与之相对的是以器观之,从"器”这一层面来看,世界更多地呈现出分离性。

B.以道观之与以人观之趋向相异,实质并不相悖;以人观之有几种不同形式,最终都可展开为以道观之。

C.以道观之重视对事物变化过程的把握,包含社会领域和自然对象两个方面,这是道与过程相关性的体现。

D.以道观之以"道"为出发点,重视其"通"的内涵,表现为提升道的通达能力和扩展事物"同”的多样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引用荀子言论,是为了证明以道观之与以人观之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B.中国文化视域中有很多内容体现了“以道观之”的理念,如"阴阳变化"等。

C.通是世界统一体形成的条件,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谓“通则久"。

D.材料二以墨家对同的分类为例,论证了"万物皆一"是对事物统一理解的基础。

3.下列选项,不能够体现材料二"以道观之”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黄帝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B.墨子:“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济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无他故异物焉,曰:唯能以尚同为政者也。"

C庄子:"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

D.韩非子:"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4.同样是讨论"以道观之",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加以

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北上(节选)徐则臣

先听见波浪拍击船帮的声音,意大利人小波罗醒来。头脑昏沉,四肢极不清爽地酸疼,肉肉地,闷闷地。

窗夕M专来悠远高亢的说话声。他尝试着扒住窗框。

无数的中国人正在挖河筑堤。男人们一例短打①,辫子缠在头上或者脖子上;年轻的裸着上身,裤子卷到

膝盖处;有穿草鞋的,更多人打着赤脚;牵绳的,测绘的,挖土的,抬泥的,推车的,拉车的,下桩的,打夯

的,穿梭往来,不亦乐乎。当官的挺着肚子站在高处,陪同者伸直手在比画,风吹起他们的衣角和胡须。也有

女人出没其间,拎汤罐端瓷碗,给干活儿的男人送水送饭。河道宽阔,堤岸高拔,新鲜的泥土敞开在他们脚下。

他听不见河工现场琐碎的嘈嘈切切,却在整个场面之上发现了一曲整饬昂奋的合唱,既欢快,又劳苦,仿佛滚

沸的巨型大锅里升腾起的雄浑蒸汽,但他听不懂。他很想听鹰。他犹豫一下,敲响了身后的舱壁。

谢平遥②来到隔壁。跟着窗外的节奏,他给小波罗翻译出来:

嗨!嗨——

甩开臂膀挺直腰,

脚步走稳好登高。

嗨!嗨!嗨——

你也挑来我也抬,

取出河土垫河崖。

河堤修得高又宽,

土掩大水保家园。

嗨!嗨!嗨——

头号大筐装满尖,

运河挖得深又宽,

南北二京好行船。

大船装来江南米,

小船又运青竹竿。

抬上堤坝筐放稳,

筐筐翳翳莫要慌。

嗨呀嗨!嗨——嗨!

原来是运河蜃景。一阵风起,清晰的场景很快模糊了;再一阵风,蜃景消失了,南旺湖碧波荡漾。

小波罗的伤口出现了白中泛黄的脓点。

到沧州,找了一个在当地相当著名的郑大夫。这位南洋学成归来的西医把辫子塞到白大褂里头"要我看,

咱们大清国就一直没找对跟洋人打交道的方式。要么暗通款曲,私下里能穿一条裤子;要么转过身就翻脸。要

不是各地的教会医院都被毁了,迪马克先生的这点小毛病怎么会拖延成这样?还有用义和团对付列强,怎么想

的!你们知道吗?”他把脑袋伸到谢平遥面前,近得谢平遥能数得出他两道稀疏的眉毛一共有多少根"听说去

年义和团进京,端王特把义和团的大师兄们招去,给皇太后表演刀枪不入的神功。表演完了,皇太后当场嘉许。

等大师兄们走了,荣禄问太后,您信吗?太后说,把戏是假的,几十万条精壮汉子是真的,打起来,可以用他

们去堵洋人的枪眼嘛。"说完了,他大笑不止,一直笑到眼泪流出来才停下。

谢平遥被笑蒙了,这传闻好笑吗?"那郑大夫认为应该如何处理与列强的关系?”

"我哪里知道?肉食者鄙,这事不该我干。想必谢先生知道?”

"惭愧,在下才疏学浅,岂敢置喙"

"那谢先生的意思是,不懂就得沉默,听之任之?”

"在下绝无此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跟郑大夫一样赞成顾炎武先生的观点"谢平遥不喜欢此人夸夸

其谈,但对方言之成理。他倒是发现自己这些年懈怠了,愤怒与激情因为无奈而日渐消磨,而长途水路上,单

一的生活与景观更加剧了这一消磨。他在大夏天里打了个激灵。

可是,服下药后的第二天小波罗出现频繁的抽搐。他让谢平遥把大家都叫到床前。

他让孙过程和邵常来把他扶到半躺着。"说实话,在受伤躺倒之前,运河对我,就是一个东方古国伟大的

壮举和奇观而已,上了岸三分钟我就会彻底忘掉。受了伤动不了了,从济宁开始,一天二十四小时跟这条河平

行着躺在一起,白天听它涛声四起,夜晚听它睡梦悠长,我经常发现,我的呼吸跟这条河保持了相同的节奏,

我感受到了这条大河的激昂蓬勃的生命。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

"遗憾的是,刚发现喜欢上这条河,我就不行了。我不甘心。我想把这条河完整地走一遍,完整地走上两

遍、三遍、十遍、二十遍、一百遍。"

小波罗凶狠地连抽几口烟,接连着咳嗽了好几声。

"如果运河是个人,我真想问问它,为什么不能让我多活几年?运河说话了:该来就来,该去就去,就像

河水一样。我突然就明白了,对死应该跟对生一样决绝,对生也应该跟对死一样坦荡。所以,我把各位招来,

借这个机会跟各位告别。"

小波罗闭上眼,又睁开了。"我所有行李都在这里,"他说,"就作为礼物送给各位了。"

陈婆先哭出来。接着是邵常来。老陈也跟着揉眼睛时,谢平遥就让大家散了。

小波罗:”请将我葬在通州的运河边上;随便哪个地方,务请在运河边上。拜托了「’他伸出嶙峋的手,

皮肤上爬满死亡的黑影。

"我答应你"谢平遥握住他的手。

窗外是运河琐细的涛声。蝉在岸边的杨柳树上嘶鸣。

小波罗缓缓地闭上眼,此后再没有睁开。

并肩行驶的一艘官船上有人在谈漕运。一个说:"这怕是最后一趟了。"另一个说:"果真要废?""宫

里传出的消息。"

公元1901年,岁次辛丑。这一年七月二日,即公历8月15日,光绪帝颁废漕令。七月二十五日,即9

月7日,庚子国变,签订《辛丑条约》。

公元1901年,岁次辛丑。这一年六月二十日,即公历8月4日,意大利人保罗•迪马克死在通州运河的

一艘船上。

(有删改)

[注]①短打:古代汉服的一种,又称"竖褐""桓褐"。②谢平遥:清朝翻译官。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一个清末旧式知识分子,谢平遥尽管曾意气风发,立志报国,但面对乱世,他最终还是放弃了内心的理

想与追求。

B."该来就来,该去就去",小波罗彻悟: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在心理上完全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哲学。

C.小波罗临死前,说了一番话并把随身携带的礼物分给其他人,不仅见其善良,也见其面对死亡的坦然。

D.谢平遥与郑大夫的对话侧面揭示了大运河由兴盛逐渐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清政府腐败无能,无力抵制列强

的入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北上”为线索,各色各样的小人物应"运”而聚,有意大利人、清朝官员、平民百姓和南洋学成归来的

西医。

B"窗外是运河琐细的涛声。蝉在岸边的杨柳树上嘶鸣〃一句,纯用白描写景,以动衬静,衬托了小波罗即将死

亡的哀伤。

C通对郑大夫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可见普通民众对清政府统治的不满,却又找不到解决的方案。

D.小说的结尾,小波罗之死、大运河的废漕与清政府的坍塌形成了一种对照,具有深刻的思想隐喻。

8.小说详细描写“运河蜃景",有什么作用?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英国文论家珀西・卢伯克先生说:"说到小说的技巧,最关键最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就是视角的问题也就

是叙述者决定跟故事采取什么样的关系的问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的叙事视角及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靖郭君田婴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日:"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

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君曰:"亡,更言之。"对日"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蟋蚁得意焉。今夫齐,亦

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夫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靖郭君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于是舍

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数年戚王薨宴手立田婴大不昼于寞手辞西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寞丢漫郭君不能止

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

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倍反。不若废太子。‘靖郭君泣而曰:’吾不忍也。若听辨而

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日:’受薛于

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

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日:"敬诺。"

田婴衣成王之衣冠,宣王自迎田婴于郊,望之而泣。田婴至,因请相之。田婴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

病强辞。田婴辞不得,三日而听。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年/威王薨/宣王立/田婴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不

能止/

B数年/威王薨/宣王立/田婴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不

能止/

C数年/威王薨/宜王立/田婴大不善/于宜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

不能止/

D.数年/威王薨/宣王立/田婴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

不能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客,即门客。我国古代,达官贵人家中经常豢养大量帮闲或办事的人。

B鄙,谦辞。鄙臣犹言小臣。愚、敝、家、小、拙等也常用来表示谦称。

C御,驾车马。古代把礼、乐、射、御、歌、数六种技能称为"六艺"。

D."三日而听"与"听臣微志”《陈情表》)两句中"听"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很多门客劝说田婴不要在薛地修筑城防工事,田婴就下令不要为门客的劝谏之事通

报;但有个门客打破规定,并最终说服了田婴。

B齐貌辨为人不拘小节,田婴的门客们都讨厌他,甚至有人还劝说田婴赶走他,但是田婴

丝毫不理睬,反而以更好的待遇对待齐貌辨。

C.齐貌辨有感于田婴的厚遇之恩,于是不听田婴劝阻前去拜见齐宣王,旨在改变齐宣王对

田婴的看法,让田婴重新回到朝廷政权中心。

D.齐宣王要田婴担任国相,但田婴心里仍然对齐宣王很不满,于是拒不接受;不得己接受

后,田婴还是因身体有病坚决要求辞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4分)

(2)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倍反。(4分)

14.齐貌辨是如何劝谏齐宣王,使其消除对田婴的成见的?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其一)李白

我来扬都市,送客回轻舰®。

因夸楚太子,便睹广陵涛气

仙尉赵家玉,英风凌四豪曳

维舟®至长芦,目送烟云高。

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

前途倘相思,登岳一长谣。

[注]①舰:小船。②"因夸……"二句:广陵涛,指广陵(今扬州)的曲江潮。西汉辞赋家枚乘的作品《七发》

中,假设楚太子有疾,吴客前去探望,劝说楚太子改变生活方式,客日:"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

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③仙尉:西汉梅福,他曾为南昌县尉,关心国事,直陈时弊,后归隐乡里,王

莽当政后,梅福舍弃妻子而去,后传说得道成了神仙。四豪:战国四公子。④维舟:赵少府乘坐的体型较大

的官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叙述"我"从金陵来到扬州,现在为了送别朋友要调转船头再往金陵,所以是"回"。

B三至六句,句句用典,既写出了两人的友谊之深,又包含了对朋友发自内心的赞誉之情。

C七、八句写李白目送朋友的船远去,船入云霄,有和"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的夸张想象。

D.九、十句,诗人回忆和赵少府不久前在酒楼欢聚、持蟹饮酒的场景,旨在表明及时行乐的

人生态度。

16.本诗结尾两句作者表情达意的手法特殊,起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运用反衬手法,通过衣服上的图画,反衬人物内心的孤独的两句是

"▲.▲”。

⑵陆游《书愤》中,"▲,▲"。两句,通过运用诸葛亮的

典故,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先贤,施展抱负。

⑶在古代,花中四君子中的菊花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的反映,"菊"颇受古代文人的喜爱,在古诗

文中频繁出现,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题。

正定博物馆所在的位置以前建的是个供孩子游乐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却与旁边隆兴寺古朴肃穆的风格

不相称的商业设施。在24项古城保护风貌恢复提升工程中,这片地方被重点规划。随着旧建筑彻底拆除,正

定博物馆①。如今,这里还是孩子最喜欢的地方,不过吸引他们到来的,不再是商业的喧闹,而是深

厚的历史积淀和广博的文化遗存……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随着②的人流,走进燕赵南大街上一家“网红”餐厅。餐厅负责人是一

位"90后",打小在正定长大。他说自己时常去隆兴寺望着“东方美神"发呆,或是躲在参天古树的荫蔽下,

目光追随着燕儿环绕庙宇一圈又一圈。因为发自内心热爱这座古城,他用自己的餐厅开辟了观察正定的另一个

视角——慕名而来的年轻人聚集在二楼露台,③地拍照“打卡":只见苍穹之下,微星闪烁,

古庙、古塔,悉数被暖黄灯光点亮,安详矗立,温柔关照着夜色中的人群。古朴的历史和繁华的烟火交相辉映,

好一幅"夜色正定图"!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11(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中国有句老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J环境对语言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分散在①随着时间的推移,

往往会形成特定的发音方式。你可以想象一下,说着同样语言的一群人被分为两部分,分别在两个孤立的岛上

生活,随着时间流逝,地理距离与社会隔离会让这两个群体发展出各自的方言或口音,甚至像是两种完全不同

的语言。

一些专家认为,口音还②。例如,西北地区海拔高,空气干燥,声波传播远,故语音高亢喷亮;江

浙地区气候温润,故语速快,声音清悦,"昊语促侬"。人的口音一般是在幼时形成的,随着年龄增大,想改

掉口音不容易。这是因为在婴幼儿阶段,大脑中有着极为丰富和敏感的神经突触,使我们具有强大的语言学习

能力。但在青春期结束后,学习新语言会变得越来越困难。科学研究表明,儿童不仅」而且还更容易学

会新的口音。随着年龄的增长,最难学习的部分是语音语调。因此,一个人成年后很难改变他幼年形成的口音。

即使一个人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交流•但如果这门语言习得责春期之后,.那么他将永远无法正宗掌握处谙

的口音。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个人即使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交流,但如果这门语言习得于青春期之后,那么他将永远无法正宗掌握

外语的口音。

B.即使一个人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交流,但如果这门语言习得青春期之后,那么他将永远无法掌握外语正

宗的口音。

C.一个人即使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交流,但如果这门语言习得青春期之后,那么他将永远无法正宗掌握外

语的口音。

D.即使一个人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交流,但如果这门语言习得于青春期之后,那么他将永远无法掌握外语

正宗的口音。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福楼拜拿来一个杯子,问莫泊桑:"这只玻璃杯里装满了什么?”

莫泊桑看了看,说"先生,里面什么也没装"福楼拜继续问:"真的什么也没装吗?”

莫泊桑仔细看了看,然后再肯定地说:"玻璃杯里什么也没装。”

福楼拜说:"难道这个玻璃杯里,装的不是满满一杯空气吗?”

莫泊桑连连点头,福楼拜说"生活中,我们很喜欢关注有形的东西,那都是表面,没有深度则不能引起思

考。身为作家要关注无形的东西,里面要有精神和思想,这样你的文章才有深度,才会引起共呜。"

莫泊桑茅塞顿开,最后写出闻名世界的《项链》羊脂球》等,成为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

成就最高的作家。

以上材料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请结合上述材料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高三语文考试参考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与之相对的是以器观之"错误,原文只是说"与‘道'相对的是‘器

与"以道观之"相对的应是“以人观之"。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论证关系不能成立,以墨家对同的分类为例是说明同是有不同

种类的。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项是强调行事不效法常规,不按照古代方法。

4.①材料一侧重于讨论以道观之与以人观之的辩证关系,以及道所体现出的事物的变化过程;②材料二侧重

于讨论以道观之对于"通"的重视,并从两方面阐述了如何保持通。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题考查两则材料各自的侧重点的不同,可以通过找主

旨句或关键句等的办法来进行作答。

【评分细则: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没有分点回答的,可以按点采分】

5.①符合"以道观之"的视域,即世界存在的整体性、全面性:人类世界是一个整体,想要持续发展、向好发展,

就应该承认向"共同体"发展的必然性。②符合"以道观之"对于通的重视:要"构建人类命运体"就要求同存异,

促进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相通,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途径。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本题体现了因文设题的考查特点,一方面要求

考生对材料信息内容加以整合,另一方面要求考生结合自身理解加以判断和推理,有一定的灵活度。答题区间

在两则材料中,按照题目要求,从材料中依次可概括出答案。

【评分细则: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没有分点回答的,可以按点采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内容的能力。"但面对乱世,他最终还是放弃了内心的理想与追求”错,结合原

文"他在大夏天里打了个激灵”,可见他的内心没有放弃理想与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心理描写"错,没有心理描写。

8.①表现真挚感情。描写了充满生机而富有活力的运河场景,歌声表达出了运河之子们对运河真实而又深厚

的情感。②为下文做铺垫。运河蓬勃的生命力为下文小波罗被运河和中国文化彻底征服做了铺垫。③形成虚

构与真实的对比。蜃景中运河的生机、活力与后文现实中大运河的废漕、清政府的坍塌形成对比,映射了中国

社会与文化遭遇的重大危机,隐喻着民族信仰的失落。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可以从"情节本身的特点"情节指向情节”情节指向主题"三个角

度进行分析。生机勃勃的运河与欢天喜地的歌声好似一首运河的赞歌,表现中国人民对运河深厚的热爱。为下

文小波罗被中国文化与运河彻底征服起了推动作用,即推动情节发展。小说前面的内容和结尾大运河即将"死"

去,清政府大厦将倾形成鲜明的对比。

【评分细则: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9.①采用了"他者"与"自我"两种空间叙事视角进行叙述。以意大利人小波罗"他者"眼光,与谢平遥"自我"眼光,

对运河和中国近代历史进行关照与反思。②展示了"他者"因对中国运河的热爱而逐渐认同中国传统文化,融

入中国文化。域外视角的运用,拓宽小说视域,增加了故事的张力,达到一种陌生化的阅读体验。③通过谢

平遥"自我"视角展示了清政府利用义和团抵制列强的历史,并进行关照与反思,反映了清政府的虚伪、反动和

血腥。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叙事视角的能力。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叙事,从"他者"的角度对中国近现代历史

进行关照与反思,以达到一种陌生化的阅读体验。小说还采用了“自我"的角度,即从谢平遥的视角思考中国。

以意大利人小波罗"他者"眼光,展开对中国及运河的陌生化书写,不仅展现了清末中国社会景观及众生相,还

展示了"他者"是如何逐渐"中国化"的过程。域外视角的运用,在拓宽小说视域之余,还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同

时作者还站在“自我"的角度,看到了旧中国民众心理的保守与落后和清政府的腐朽与反动。

【评分细则: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根据文言句子的断句原则,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再用语法关系等

来判断。原文标点:数年,威王薨,宣王立。田婴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

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不能止。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歌"不属于

其中。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但田婴心里仍然对齐宣王很不满"分析错误,根据原文"田婴至,因

请相之。田婴辞,不得已而受"的信息可知,文中只是写田婴拒绝担任国相,并没有写田婴心里仍然对齐宣王

很不满;另外"田婴还是因身体有病坚决要求辞职"不合文意,有病只是田婴的托词。

13.(1)如今齐国,就像是您的水。您有齐国为您遮风挡雨,拿薛地来干什么?

(2)太子长了一副不仁的相貌,下巴太大,像猪一样看东西,像这样的人一定会背叛您。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第(1)小题的关键点有"阴"、"奚……为"及判断句。第(2)小题的关

键点有"过颐""豕视""倍反"。

【评分细则:关键点每点1分,大意1分】

14.①先顺着齐宣王的话语承认自己是田婴的宠臣。②然后话锋一转,用田婴拒绝自己两次建议这一情况,表

明田婴支持齐宣王的立场。③最后打动了齐宣王,使其感受到田婴对他的深厚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时,先要找到问题的答题区间,进行分析探究,然后分条

作答。

【评分细则: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靖郭君田婴将要修筑薛城,(因为会引起齐王猜疑,)不少门客去谏阻他。田婴于是吩咐传达人员不要为

劝谏的门客通报。有个门客请求谒见田婴,他保证说:"我只说三个字就走!要是多一个字,愿意领受烹杀之

刑。"田婴于是接见他。客人快步走到他跟前,说:“海大鱼”然后转身就走。田婴赶忙问:"先生还有要说

的话吧?”客人说:"我可不敢拿性命当儿戏"田婴说:"不碍事,先生请讲。"客人这才回答道:"你没听

说过海里的大鱼吗?渔网钓钩对它无能为力,但一旦因为得意忘形离开了水域,那么蜷蚁也能随意摆布它。如

今齐国,就像是您的水。您有齐国为您遮风挡雨,拿薛地来干什么?而你如果失去了齐国,即使将薛邑的城墙

筑得跟天一样高,也没有什么用"田婴称赞说:"对"于是停止了筑城的事。

田婴对待门客齐貌辨非常友好。可是齐貌辨为人不拘小节,因此门客们都讨厌他。有个叫士尉的人曾为此

劝说田婴赶走齐貌辨,田婴没有接受,士尉拂袖而去。田婴给齐貌辨上等的客舍住,并且派长子去赶车,朝夕

侍候不懈。

几年以后,齐威王驾崩,宣王即位。田婴跟宣王很合不来,于是就离开都城到自己的封地薛地去,齐貌辨

也跟他一同到了薛城。没多久,齐貌辨决定辞别田婴回齐国去觐见宣王,田婴无法阻止。齐貌辨拜见宣王后,

宣王问他:"你就是田婴言听计从,非常喜爱的那个人吧"齐貌辨回答说:"臣是靖郭君的宠臣并不错,但要

说靖郭君什么都听臣的那倒未必.当君王还是太子时,臣曾对靖郭君说:’太子长了一副不仁的相貌,下巴太

大,像猪一样看东西,像这样的人一定会背叛您。所以不如把太子废掉。’可是靖郭君竟然哭着对臣说:‘我

不忍这样做。’假如靖郭君一切都听臣的话,那么靖郭君也不会遭受今天这样的迫害。这是第一件事。当靖郭

君到了薛城,楚将昭阳要用几倍的土地来换薛地,我又向靖郭君说:一定要接受这个请求。‘靖郭君说:从先

王那里接受薛地,虽然大王现在对我不好,那样做怎么对得起先王呢!况且,先王的宗庙就在薛地,我难道能

把先王的宗庙交给楚国吗!又不肯听从我的。这是第二件事"齐宣王听了不禁长声叹息,脸上颜色变了,说:

"田婴对寡人的感情竟然深到这种程度啊!您愿意替我把田婴请回来吗?”齐貌辨回答说:"好吧"

田婴穿戴上齐威王赐的衣服帽子,齐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田婴,望着他哭泣。田婴到了朝廷,齐宣王就请

他做国相。田婴表示辞谢,不得已才接受了。七天以后,又以有病为名坚决要求辞职。田婴推辞不得,三天以

后齐宣王才答应了他的要求。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旨在表明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分析有误,诗人通过这两句意在凸显出双方对饮时忘怀得失、率真自然的品性。

16.①最后两句采用对写法(对面落笔),也就是从赵少府的角度叙述两人的别后之情。②李白想象分别之后

赵少府也会想念自己,于是告诉朋友,可以登上高处,对着自己的方向放声高歌,这样就能够排遣相思之苦。

③这样来写相思,更加深了相思的程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