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研究_第1页
基于社区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研究_第2页
基于社区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研究_第3页
基于社区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研究_第4页
基于社区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社区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研究1.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对生态旅游需求的日益增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游客。如何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保护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基于社区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模式,分析其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首先介绍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特点。接着,本文分析了基于社区的森林生态旅游模式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现状,包括社区参与、旅游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情况。本文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如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社区参与度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应加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提高社区参与度,充分发挥社区在森林生态旅游中的作用。还应加强政策支持和宣传教育,提高游客和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本文通过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基于社区的森林生态旅游研究,旨在为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2.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概况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福建省西北部,跨越武夷山市和建阳市。地处闽赣两省交界处,地理坐标约为北纬2725至2817,东经11724至11802。保护区东临武夷山脉,西接江西省,南北两侧分别与福建省的其他保护区相邻。保护区内地形复杂,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海拔差异显著,从200米至2158米不等。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约在1600毫米至2200毫米之间。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为多种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理想环境。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拥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种类。区内有高等植物约3800种,包括多种珍稀濒危植物,如水杉、银杏等。动物资源同样丰富,有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类、爬行类等多种类群,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如华南虎、云豹等。武夷山不仅自然景观独特,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地,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如道教圣地、古代书院等。这些文化遗产为森林生态旅游增添了独特的魅力。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成为森林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保护区内的生态旅游活动不仅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还能为当地社区带来经济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3.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区内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良,拥有众多珍稀濒危物种,如金丝猴、白鹇等。武夷山还拥有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包括著名的九曲溪、天游峰等自然景观,以及大红袍茶园等文化景观,这些都为森林生态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自然生态的向往,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游客数量持续增长,旅游收入逐年上升。在旅游市场结构方面,主要以国内游客为主,境外游客占比逐年提高。游客群体以中青年为主,且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森林生态旅游作为休闲度假的方式。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在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方面,注重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平衡。开发了多种生态旅游产品,如徒步探险、生态摄影、科普教育等。同时,保护区也提供了多样化的旅游服务,包括导游服务、生态讲解、安全保障等,旨在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在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积极推动社区参与,实现旅游收益的共享。通过培训当地居民成为导游、服务员等,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同时,保护区还与当地社区合作,开展生态农业、手工艺品制作等多元化经营活动,进一步带动社区经济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双赢。尽管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迅速,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游客数量的快速增长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旅游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以及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还需进一步创新和多样化等。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面临的重要课题。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但仍需在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加强社区参与等方面持续努力,以实现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4.基于社区的森林生态旅游模式构建实现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构建一种与当地社区紧密融合、利益共享的旅游运作模式。这种模式应当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社区参与为主体,游客体验为驱动,形成一个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良性循环系统。以下从几个核心要素出发,阐述基于社区的森林生态旅游模式的具体构建策略。社区作为森林生态旅游的重要主体,其主动性和参与度对模式的成功至关重要。应推动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成立旅游合作社或相关组织,赋予其在旅游规划、开发、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自主权,确保社区对旅游活动的实质性参与和决策影响力。开展针对性的能力建设培训,提升社区居民在生态解说、导游服务、手工艺品制作、特色餐饮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使之成为生态旅游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从而实现经济收益的本地化。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旅游收入公平、透明地流向社区,激发居民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吸引游客的核心竞争力。应鼓励社区挖掘并传承本土生态知识、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融入旅游产品设计中,如开设生态教育课程、组织民俗体验活动、推广传统工艺制品等。同时,引导社区居民讲述森林故事,作为生态解说员向游客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增强旅游产品的教育性和独特性,提升游客的深度体验感。在旅游设施建设与服务提供过程中,坚持绿色低碳原则,减少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倡导使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建设旅游设施,如生态步道、观鸟台、生态厕所等,确保设施与自然景观和谐融合。推行绿色交通方式,如鼓励步行、骑行或使用清洁能源车辆,减少碳排放。同时,实施严格的废弃物管理,推行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教育游客遵守无痕旅游原则,共同维护保护区的清洁与美丽。建立政府、社区、非政府组织、科研机构、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森林生态旅游治理结构。政府在政策制定、规划指导、监管执法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社区积极参与决策与执行,非政府组织提供技术支持与公众教育,科研机构进行生态监测与评估,企业则负责投资运营与市场开拓。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设立专项基金、开展联合项目等方式,增进各方沟通与协作,共同解决旅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森林生态旅游的科学、有序、可持续发展。构建基于社区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模式,需要强化社区主导与参与,深度挖掘与展示生态文化资源,实施绿色低碳运营,并构建多方合作治理机制。通过这些策略的综合运用,有望实现保护区森林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推动社区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高品质的生态旅游体验,达成5.森林生态旅游的社区效应分析收入增长:分析森林生态旅游如何为当地居民提供新的收入来源,如导游服务、手工艺品销售、餐饮和住宿服务等。就业机会:探讨森林生态旅游如何创造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对当地年轻人和妇女的影响。收入分配:评估旅游收益在社区内的分配是否公平,以及是否有助于减少贫困。社区参与:研究当地社区在森林生态旅游规划和管理中的参与程度,以及这种参与如何增强社区归属感和自治。教育和意识提升:分析森林生态旅游如何提高当地居民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以及是否促进了环境教育。生活质量改善:探讨旅游活动是否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如道路、卫生设施)和服务(如医疗和教育)。文化保护与传承:考察森林生态旅游如何帮助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文化冲突与融合:分析旅游活动是否导致了文化冲突,以及如何平衡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需求。身份认同:探讨森林生态旅游如何影响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环境影响评估:分析森林生态旅游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持等方面。环境意识与行为:考察旅游活动是否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综合评估:综合上述分析,评估森林生态旅游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总体效应。政策建议:提出基于社区参与和可持续性的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策略,旨在最大化积极效应并减少潜在的负面影响。6.案例研究案例选择标准:阐述选择案例的标准,如代表性、独特性、影响力等。社区参与机制:分析案例中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具体机制,如决策过程、利益分配等。旅游产品设计:探讨案例中如何将自然保护与旅游活动相结合,设计出既吸引游客又保护环境的旅游产品。生态效益:评估案例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等。社会经济效益:分析案例对提升当地社会经济水平的作用,如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等。启示总结:总结案例为其他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提供的经验和教训。通过这样的结构,我们可以全面、深入地分析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的案例,为理解社区参与模式提供实际证据,并为其他自然保护区提供参考和启示。7.结论与建议总结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对当地社区经济、文化和环境方面的正面影响。概述在推进生态旅游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如资源过度开发、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提出加强环保教育和生态旅游培训,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能力。建议定期评估生态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及时调整管理策略。提倡政府、企业、社区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参考资料:九寨沟,以其神奇的湖泊、瀑布和原始森林而闻名于世,是中国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这个地区也成为了旅游者向往的胜地。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这就需要当地社区的积极参与。本文旨在探讨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与社区参与互动模式。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环境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如何平衡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社区参与显得尤为重要。社区参与生态旅游不仅有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还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通过让当地居民参与到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管理中,可以让他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从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培训和教育:加强对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旅游服务技能培训,让他们成为生态旅游发展的中坚力量。合作与共享:建立社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机制,实现利益共享,提高当地居民的参与度。决策参与:让当地居民参与到生态旅游发展的决策过程中,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监管与反馈: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同时收集当地居民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互动模式。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社区参与互动模式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议题。通过有效的社区参与,可以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九寨沟的美丽风光,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这种互动模式,让九寨沟的生态旅游成为一个典范,为全球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森林生态类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随着全球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旅游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森林生态类自然保护区作为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不仅具备极高的生态价值,也拥有开展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其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为生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旨在探讨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策略,以期为我国森林生态类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某省,地理位置优越,生态资源丰富多样。保护区内拥有众多珍稀植物和动物种类,生物多样性极高。同时,壶瓶山以其独特的地貌景观和原始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开展生态旅游不仅能够提升保护区的知名度,还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生态优先,保护为主:在开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确保旅游活动不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实现旅游与保护的和谐共生。规划先行,合理布局:制定详细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定位。合理布局旅游设施和服务项目,确保游客能够在保护区内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加强宣传教育,提升游客环保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意识。在保护区内设置环保标语和提示牌,引导游客文明旅游、绿色出行。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结合壶瓶山的自然特色和文化底蕴,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如徒步探险、观鸟摄影、自然观察等,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共赢发展:与其他旅游目的地和景区加强合作,共同打造生态旅游精品线路。通过资源共享和客源互送,实现共赢发展。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森林生态类自然保护区的代表之一,其生态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策略和管理措施,可以充分发挥壶瓶山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推动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为我国其他森林生态类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79年4月经福建省政府批准建立。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脉北端,武夷山市、建阳市、光泽县和邵武市四县(市)交界处,总面积563公顷。该保护区全境南北长52公里,东西相距最宽处22公里,其中有9万公顷原生性亚热带森林植被,是中国东南大陆现存面积最大,保留最为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为3%,是闽江上游主要溪流的发源地。该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中亚热带原生性的天然常绿阔叶林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福建最长的地质断裂带及丰富多样的地质地貌等自然景观、福建闽江和江西赣江重要的水源保护地。1992年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评估》确认为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A级保护区。1979年7月成立福建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相当于行政公署下属一级机构。1979年11月该保护区管理处隶属于福建省林业局,相当于县一级事业单位。1999年12月,根据世界遗产遴选标准(Ⅲ)(Ⅵ)(Ⅶ)(Ⅹ),武夷山(MountWuyi)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编号911)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成为中国世界遗产之一。2016年2月,武夷山与美国火山口湖国家公园签订友好关系协议书(姊妹公园)。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脉北端,地处武夷山、建阳和光泽三县市境内,与邵武市和江西省铅山县毗邻。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武夷山,武夷山属闽西北隆起带中的邵武—建宁拗陷带,具有地势高,起伏大,多垭口的地貌特征,保护区内平均海拔1200m,最高处达2158m,最低处仅300m,相对高差达1858m,高差极为悬殊。河流侵蚀切割深度达500m~1000m,沟谷相间。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貌分为构造侵蚀中山地貌、构造侵蚀低中山地貌、构造侵蚀中低山地貌及构造侵蚀低山地貌4种类型。断裂地貌壮观,桐木关——大竹岚断裂,黄溪洲——皮坑口断裂,美罗湾断裂等延伸十几公里。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温低、降水量多、湿度大、雾日长、垂直变化显著等特点。境内以黄岗山为主峰的海拔1800m以上的山峰有34座,在西北部构成一道天然屏障;冬季阻拦、削弱了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夏季抬升、截留了东南海洋季风,形成了该区中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年平均气温5~18℃,年平均降雨量为1486mm~2150mm,年平均相对湿度78~84%,年平均雾日达120天。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段是福建闽江水系与江西赣江水系的天然分水岭。保护区内沟壑纵横,溪流交错,各类溪流多达150余条。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高峰黄岗山山顶自上而下,随着海拔高度的下降,生物、气候递变,土壤垂直分布明显,分别为山地草甸土带、黄壤带、黄红壤带、红壤带;海拔从高到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逐渐减少,土壤粘粒含量逐渐增加,砂粒含量相对减少。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63公顷。该保护区全境南北长52公里,东西相距最宽处22公里,其中有9万公顷原生性亚热带森林植被。其中核心区面积29272hm2,缓冲区面积12395hm2,实验区面积14860hm2。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7°27′~117°51′,北纬27°33′~27°54′。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脉北端,武夷山市、建阳市、光泽县和邵武市四县(市)交界处,以武夷山脉北段的黄岗山、猪母岗山系为主体,境内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m,是中国东南大陆的最高峰,素称“华东屋脊”。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除了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外,还分布有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温性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竹林、落叶阔叶灌丛、常绿阔叶灌丛、灌草丛、草甸等11个植被型、15个植被亚型、25个群系组、57个群系170个群丛组。包含了中国中亚热带地区所有的植被类型,具有中亚热带地区植被类型的典型性、多样性和系统性。随海拔的递增,植被垂直带谱明显,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中山苔藓矮曲林、中山草旬等5个群落外貌特征不同的植被带谱,其分界线清晰可见,在世界同纬度地区十分罕见。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调查到的高等植物种类有267科1028属2466种,其中苔藓植物73科192属361种、蕨类植物38科83属248种、裸子植物7科16属19种、被子植物149科737属1838种;低等植物840种,其中菌类植物503种、地衣植物98种、藻类植物239种。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动物区系在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动物资源丰富。已查明区内分布有野生脊椎动物共5纲35目103科475种,其中哺乳纲8目23科71种、鸟纲18目47科256种、爬行纲3目13科73种、两栖纲2目8科35种、鱼类4目12科40种。区内昆虫资源丰富,专家推测种类约有2万种以上,已查明昆虫有31目341科4635种,并不断有新的种类发现。还有贝类27种,寄生蠕虫43科112种。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20种,其中国家一保护的野生植物有银杏、南方红豆杉、水松、钟萼木4种,二级保护的野生植物有金毛狗、白豆杉、香榧、金钱松、闽楠、花榈木、野大豆、水蕨等16种。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5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华南虎、金钱豹、云豹、黑麂、黑鹳、中华秋沙鸭、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金斑喙凤蝶9种。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国家二保护的野生动物有藏酋猴、猕猴、穿山甲、黑熊、金猫、鬣羚、海南虎斑鳱、草原雕、林雕、勺鸡、灰鹤、红翅绿鸠、拉步甲、彩臂金龟等48种。1979年11月福建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隶属于省林业局。1990年5月,经福建省编委会批准,该保护区管理处更名为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隶属福建省林业厅主管,为福建省财政核拨的事业单位,编制70人。1994年,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了由福建省林业厅有关单位、保护区周边四县市的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及有关乡镇,区内及周边地区的乡镇村场和有关单位组成的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委员会,作为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调机构。1990年7月18日福建省政府颁布实施《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95至2001年,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了”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GEF-B)”。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生态景观、曲溪瀑泉、森林植物、鸟鸣猴跃、峰石和断裂带景观、气象景观,教堂庙宇、摩崖石刻、自然博物馆、观鸟台、小种红茶原产地等人文景观。1997年,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国家14部委联合编撰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被列为中国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11个关键地区之一。1997年7月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就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与社区的协调发展”为主题在武夷山召开评估会,总结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这方面的经验。1999年,经国家林业局、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科委确定,在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黄溪洲建立了中国唯一一个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定位研究站,开展了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森林水文、森林土壤、植物群落监测和气象等方面的研究。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弥足珍贵的9万公顷原生性中亚热带森林植被,是中国东南大陆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该保护区是中国小区域单位面积上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丰富的区域,被中外生物学家誉为”东南植物宝库”、”蛇的王国”、”昆虫世界”、”鸟的天堂”、”研究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唯一的既是国际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双遗产”保留地的自然保护区。19世纪中叶,位于保护区腹地的挂墩、大竹岚便是倍受全球生物界瞩目的”生物模式标本产地”,据科学资料记载,一百多年来中外生物学家在该保护区发现了模式标本达1000多种。著名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区的精髓和灵魂一一九曲溪就发源于保护区内的桐木关,其长流不息的溪水正是得益于这片保护完好的茂密森林。在该保护区内的黄溪洲建有中国唯一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定位研究站。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例,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对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