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上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题卷注意:注意: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第一部分选择题1.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有这样一段话:“迨至隋,一土宇(天下统一)。不再传,失统绪(皇室世系)……”这反映了隋朝的特点是()A.结束分裂,长治久安 B.大兴土木,迅速灭亡C.实现统一,繁荣短暂 D.朝政混乱,民不聊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迨至隋,一土宇(天下统一)……”可以看出隋朝的特点是统一全国,题干“。不再传,失统绪(皇室世系)”反映的特点是短暂。隋朝统一全国,隋炀帝时期开凿大运河、创立科举制,二世而亡,所以他的特点是实现统一,繁荣短暂,C项正确;.题干三字经反映不出长治久安、大兴土木、朝政混乱,民不聊生的信息,排除ABD项。故选C项。2.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和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和第33项世界文化遗产。历史上“丝路”与“运河”都促进了()A.南北交通的发展 B.经济文化的交流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国家的长期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中的“丝路”指的是丝绸之路,它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中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B项正确;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AC项;“国家的长期统一”与材料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3.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指出“此一制度导致……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材料反映了科举制()A.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B.削弱皇帝选拔人才的权力C.脱离实际禁锢学子思想 D.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深远【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此一制度导致……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可知材料反映了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A项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项。4.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对武则天有如下评价:“她执政的五十年间不少政策基本上是沿着“贞观之治”的道路继续前进的,但有她自己的特色。”其特色表现在()A.轻摇薄赋,与民休息 B.开创殿试,发展科举C.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D.整顿吏治,裁减冗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对武则天有如下评价”结合所学知识,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开创殿试制度,B项正确;“轻摇薄赋,与民休息”与“但有她自己的特色”不符,排除A项;“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整顿吏治,裁减冗员”与唐玄宗有关,排除CD项。故选B项。5.史书记载:明皇(唐玄宗)时,长屋(日本亲王)尝造千袈裟,绣偈于衣缘,来施中华。诗云:“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受此感召东渡日本宣扬佛法的人是()A.玄奘 B.崔志远 C.戚继光 D.鉴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D项正确;玄奘的事迹是去天竺学习佛法,排除A项;崔志远是来中国的朝鲜人,排除B项;戚继光是抗倭英雄,排除C项。故选D项。6.北宋建立之后,为了改变地方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局面,采取的措施是()A.设置通判 B.设置厂卫机构 C.废除丞相 D.设置军机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北宋建立之后,为了改变地方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局面,采取的措施是设置通判。北宋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各州又设通判,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设置厂卫机构、废除丞相是明朝采取的措施,排除BC项;设置军机处是清朝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A项。7.据史料记载北宋一朝有85个枢密使,其中63个是文官,只有22个是武将,武将占比25.8%;枢密副使则有143个,其中120个是文官,只有23人是武将,武将占比16.1%。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守内虚外军事策略 B.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C.宋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D.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从题干中的文官武将数据对比可知,宋代推行重文轻武政策,具体表现在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B项正确;从题干信息可知,描述的是北宋时期文官和武将的比例问题,而不是军事政策,没有体现出宋代的文学艺术成就,也没有提及加强中央集权,ACD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B项。8.“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据史书记载,北宋与辽、西夏在边界开设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交换,互通有无。由此可知,榷场的作用是()A.沟通中外交流 B.巩固国家统一C.提供便利交通 D.推动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北宋与辽、西夏在边界开设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交换,互通有无”可知,榷场的作用是推动民族交融。椎场的设置促进了中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也促进了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D项正确;沟通中外交流、巩固国家统一、提供便利交通与题干反映的榷场作用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9.习近平同志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以下诗句中,体现出文天祥爱国之情的是()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B.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D.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答案】C【解析】【详解】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后,抗战派大臣文天祥继续抗元,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他的《过零丁洋》,C项正确;ABD与文天祥无关,排除。故选C项。10.宣政院是元朝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统辖某一地区军政事务的机构,它管辖的区域是如图中的()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①处是西藏地区,A项正确;宣政院管理②③④处的佛教事务,但不统辖②③④处的军政事务,排除BCD项。故选A项。11.宋神宗评价司马光所著史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命名为《资治通鉴》。这说明该书编写的目的是()A.增强北宋经济实力 B.传承中国优秀文化C.缓和国内民族矛盾 D.提供国家治理参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将近三百卷。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其著作被宋神宗御批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该书编写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国家治理参考,D项正确;增强北宋经济实力、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缓和国内民族矛盾都与编写《资治通鉴》的目的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12.“记忆中原,老家河南”。河南省是黄河文明的摇篮,也是华夏儿女的心灵故乡。河南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其建制和名称都来源于元朝的()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河南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其建制和名称都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由中央委派官员掌管省内军政大权,行省以下设有路,府,州,县,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元朝的统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行省制度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奠定了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C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加强对地方管辖的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朝开始推行的地方行政机构,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建立,唐朝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13.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以下选项中属于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的是()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千金方》 D.《几何原本》【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属于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的是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B项正确;西汉时期发明造纸术,排除A项;《千金方》是唐朝孙思邈所著医书,排除C项;《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一部不朽之作,排除D项。故选B项。14.明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期,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强化皇权。在思想上加强统治的措施是()A.设置进士、明经科 B.文字狱C.扩大科举取士范围 D.八股取士【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朝统治者为了从思想上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是八股取士,D项正确;设置进士、明经科的是唐朝,排除A项;清代实行文字狱,排除B项;宋朝时扩大科举取士范围,排除C项。故选D项。15.明史记载永乐、宣德年间是明代制瓷业的鼎盛时期。以下图片能够体现明朝时期制瓷工艺的是()A. B.C. D.【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明代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D项正确;唐三彩是唐朝时期的工艺,排除A项;越窑的青瓷属于唐朝的工艺,排除B项;五大名窑是宋朝时期的工艺,排除C项。故选D项。16.以下图片反映共同主题是()A.明朝的对外交往 B.明朝的民族关系C.明朝的抗倭斗争 D.明朝的地方管理【答案】A【解析】【详解】图片中山东德州苏禄王墓、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三宝庙反映的郑和下西洋都是明朝对外交往的史实,山东德州苏禄王墓反映了苏禄王来中国的史实,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三宝庙反映的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交往。这些事件都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是明朝对外交往,A项正确;题干图片没有涉及明朝的民族关系、明朝的抗倭斗争、明朝的地方管理,排除BCD项。故选A项。17.明朝建立之后,先后18次修筑长城。我们可以从以下两幅关于明长城的图片中获得的历史信息有()A.长城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功能B.长城杜绝了北方蒙古贵族的南侵C.长城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长城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长城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功能。明朝建立以后,先后18次修筑长城,其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侵。为了防御蒙古骑兵南下,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的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蜿蜒六千余公里,气势雄伟,长城是我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A项正确;“杜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长城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长城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排除D项。故选A项。18.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和文学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以下著作相关信息搭配正确的是()A.李时珍——《农政全书》——农业B.宋应星——《天工开物》——农业、手工业C.徐光启——《本草纲目》——药物学D.罗贯中——《水浒传》——小说【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农业、手工业方面的著作,B项正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农业方面的著作,排除A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药物学方面的著作,排除C项;施耐庵的《水浒传》是小说,排除D项。故选B项。19.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最终推翻明朝统治。该起义是()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军起义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他还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钱粮。起义军英勇善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1643年,李自成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由此可知,该起义是李自成起义,D项正确;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A项排除;黄巾军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B项排除;黄巢起义发生于唐末,排除C项。故选D项。20.如表内容反映的历史主题是()时间事件作用1684年设置台湾府巩固了东南海防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乾隆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稳定了西北边疆地区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民族政权的并立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东南海防。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清朝对西藏地管理。清朝时,乾隆帝在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了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管辖。故题干表格内容反映的是清朝加强边疆管理的措施。D项正确;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项;民族政权的并立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21.关于以下两幅图片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A.都体现了宋朝城市的繁荣 B.都展现了清朝城市的繁荣C.都反映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D.都描绘了都城的繁荣景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繁华景象;《盛世滋生图》反映了清朝苏州城的商业繁荣景象。故关于两幅图片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都反映了古代商业的发展。C项正确;《盛世滋生图》反映了清朝苏州城的商业繁荣景象,排除A项;《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繁华景象,排除B项;苏州城不是清朝的都城,排除D项。故选C项。22.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规定外国商船“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材料所述规定()A.避免外来侵略的威胁 B.意在扼制工商业的发展C.禁止国人赴海外经商 D.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规定外国商船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可知,此现象属于闭关政策。清朝前期,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认为国内“物产丰盈”不需要外洋货物,所以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既严格控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又限制中国商民出海,厉行海禁“片帆不许下海”。造成了清政府的与世隔绝,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D项正确;虽然闭关锁国政策也有避免外来侵略的目的,但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要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排除A项;题目未提及工商业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禁止国人赴海外经商,排除C项。故选D项。23.清朝时,社会上流传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谣。这反映了清朝()A.经济繁荣 B.吏治腐败 C.社会安定 D.人地矛盾突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文治武功最盛的时期,史称“康乾盛世”。从乾隆统治后期开始,清朝政治腐败,贪污成风,财政亏空,清朝开始由强盛转入衰落。清朝时,社会上流传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谣,这一民谣反映了官场贪腐特别严重,B项正确;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地矛盾突出不是题干民谣反映的内容,排除ACD项。故选B项。24.年代尺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历史事件发展的脉络。如图年代尺中方框处应填入的史实是()A.隋朝建立 B.唐朝建立 C.元朝建立 D.明朝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年代尺中方框处的时间“1271年”可知,这与元朝的建立有关。忽必烈即汗位后,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C项正确;ABD都不是发生在1271年,排除。故选C项。25.京剧的前身是皮黄戏,皮黄戏则是徽调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改造而成的。这反映了京剧()A.兼收并蓄多戏种 B.流传四方显特色C.多姿多彩映现实 D.日臻完善影响远【答案】A【解析】【详解】京剧的前身是皮黄戏,皮黄戏则是徽调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改造而成的。这反映了京剧兼收并蓄多戏种,A项正确;题干无法体现京剧流传四方、反映现实、日臻完善影响远等特点,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小题,满分50分)26.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它不仅能够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的丰富情感,还具有一定的现实功能。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我儿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隋)《隋代民歌•炀帝幸江南时闻民歌》(节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皮日休《汴河怀古》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唐)杜甫《忆昔》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唐)杜甫《垂老别》(1)材料一中的《隋代民歌•炀帝幸江南时闻民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参考《汴河怀古》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对隋炀帝进行评价。(2)材料二中杜甫的两首诗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指出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综合上述探究,你对诗歌的现实功能有何认识?【答案】(1)隋朝徭役、兵役繁重,百姓民不聊生的历史现象;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创立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但隋炀帝统治时期,徭役、兵役繁荣,开凿大运河、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导致农民起义爆发,致使隋朝灭亡。(2)由生活富足到战乱不止;安史之乱的爆发。(3)诗歌反映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等。【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我儿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隋)《隋代民歌•炀帝幸江南时闻民歌》(节选)”可知反映的是隋朝徭役、兵役繁重,百姓民不聊生的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结合所学知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创立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但隋炀帝统治时期,徭役、兵役繁荣,开凿大运河、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导致农民起义爆发,致使隋朝灭亡。【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反映的是唐朝经济繁荣,材料二“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战乱多,故材料二中杜甫的两首诗反映了人们生活由生活富足到战乱不止;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安史之乱的爆发。【小问3详解】本问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诗歌反映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等。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国南北方人口变动数据表(部分)时间北方人口南方人口公元2年965万人222万人公元280年149万人65万人公元742年493万人267万人公元1080年459万人830万人——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材料三宋、元、明赋粮(田赋)南、北方所占比例表(部分)纪元年号公元纪年名称、单位北方数南方数南方所占比例宋熙宁九年1076二税:贯、石、匹、两4414841560331255.93%元泰定二年1325岁入粮:石5224393689031156.88%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二税粮:石113098011789693261.28%——资料来源:张全明《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代,中国南北方人口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产生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2)材料二中三幅图片所示内容分布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共同点?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南、北方赋粮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3)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哪一趋势?分析材料一与这一趋势之间的关系。【答案】(1)南方人口超过了北方;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2)都出现在南方地区;南方不断增长。(3)经济重心南移;因果关系,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导致经济重心南移。【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中国南北方人口变动数据表(部分)”可得出唐朝中晚期至宋代,中国南北方人口的变化趋势:南方人口超过了北方;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秧马”图二“南宋景德镇青白柚子温碗”图三“北宋纸币铜板拓片”可知所学知识,三幅图片都分布在我国南方。根据材料三“宋、元、明赋粮(田赋)南、北方所占比例表(部分)”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南、北方赋粮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南方不断增长。【小问3详解】材料一反映的南方人口超过北方、材料二反映南方经济发展、材料三反映南方赋粮增长。可得出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材料一反映的人口南迁,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导致经济重心南移。故材料一与这一趋势之间是因果关系。28.结合下列两幅图片中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试从两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中找到相同之处。(要求:史实正确,语言通顺,逻辑清晰)【答案】戚继光和郑成功都是抗击外来的侵略、维护民族统一的民族英雄。明朝中期,倭寇为患,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朝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基本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寇。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清初,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经过激战,郑成功取得了大胜,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戚继光和郑成功都是抗击外来的侵略、维护民族统一的民族英雄。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倭寇为患,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朝政府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