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概论 全套课件(下)_第1页
经济法概论 全套课件(下)_第2页
经济法概论 全套课件(下)_第3页
经济法概论 全套课件(下)_第4页
经济法概论 全套课件(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概论经济法目录页CONTENTS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经济法概述企业法律制度公司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第五章工业产权法律制度目录页CONTENTS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市场规制法律制度金融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第九章第十章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经济纠纷解决法律制度第六章市场规制法律制度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一、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和特征1.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该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2.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征〔1〕主体特定性〔2〕平等竞争性〔3〕行为违法性〔4〕社会危害性

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述1.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指经过国家制定的,调整在维护公平、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标准的总称。

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3.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根本原那么〔1〕自愿、平等原那么〔2〕公平原那么〔3〕老实信用原那么〔4〕公序良俗原那么

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4.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目的〔1〕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开展〔2〕保护市场主体公平竞争〔3〕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一〕假冒行为1.假冒行为的概念是指经营者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以种种不实手段对自己的商品或效劳作虚假表示、说明或承诺,或利用他人的智力劳动成果推销自己的商品或效劳,使用户或消费者产生误解,扰

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乱市场秩序、损害同业竞争者的利益或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根据所造成混淆和误解的标的不同,可以把假冒行为分为产品假冒行为、质量假冒行为、产品价格假冒行为和外观假冒行为等。

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2.假冒行为的特征〔1〕假冒行为以竞争为目的〔2〕假冒行为是利用他人的标志或标识〔3〕假冒行为的本质带有欺骗性

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二〕商业贿赂行为1.商业贿赂的概念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争取交易时机,暗中给予交易对方有关人员或者其他能影响交易的相关人员以财物或其他好处,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2.商业贿赂的特征〔1〕商业贿赂的主体是从事市场交易的经营者,既可以是买方,也可以是卖方。〔2〕商业贿赂目的是为了获得交易时机,特别是为了获取优于其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3〕商业贿赂的表现是秘密给付财务或其他财产,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三〕虚假宣传行为1.虚假宣传行为的概念虚假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或者广告的经营者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

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2.虚假宣传行为的特征〔1〕主观方面如果是广告主,那么不管其主观上是否具有过错均构成虚假宣传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应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如果是广告的经营者,那么只有在其明知或应知是虚假宣传的情况下,才承担法律责任。

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2〕行为方式违法者通过广告、报纸等群众传播媒介进行宣传,制造舆论。〔3〕宣传内容宣传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相符,诱导消费者对商品的真实情况产生错误的认识,并且可能导致消费者误购。

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3.虚假宣传行为的认定〔因素〕〔1〕对商品作片面的宣传或者比照的;〔2〕将科学上尚未定论的观点、现象等当作定论的事实用于商品宣传的;〔3〕以歧义性语言或者其他引人误解的方式进行商品宣传的。

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4〕违反劳动合同约定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5〕第三人明知或应知前述4项,仍然获取、使用或披露他人商业秘密。

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五)不正当低价销售行为1.不正当低价销售行为的概念不正当低价销售行为是指经营者以排挤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本钱的价格销售商品。2.不正当低价销售行为的特点〔1〕以排挤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为目的〔2〕以低于产品的本钱价销售

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3〕低价销售行为行为具有持续性。3.不正当低价销售行为的例外〔1〕销售鲜活商品;〔2〕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3〕季节性降价;〔4〕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

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六)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1.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的概念是指经营者违反老实信用原那么和公平竞争原那么,利用物质、金钱或其他经济利益引诱购置者与之交易,排挤竞争对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2.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的认定〔因素〕有奖销售是经营者通过赠与金钱、物质或者其它利益的方式,刺激消费者购置其商品的行为,可以分为附赠式有奖销售和抽奖式有奖销售,前者是奖励所有购置者,后者是奖励局部购置者。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1〕谎称有奖销售或对所设奖的种类、中奖概率、最高奖金额、总金额、奖品种类、数量、质量、提供方法等作虚假不实的表示;〔2〕采取不正当手段成心让内定人员中奖;〔3〕成心将设有中奖标志的商品、奖券不投放市场或不与商品、奖券同时投放,或者成心将带有不同奖金金额或奖品标志的商品、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奖券按不同时间投放市场;〔4〕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5000元〔以非现金的物品或者其他经济利益作为奖励的,按照同期市场同类商品或者效劳的正常价格折算其金额〕;〔5〕利用有奖销售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七)强行搭售行为1.强行搭售行为的概念强行搭售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其经济优势,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效劳时,违背对方的意愿,强行搭配其他商品的行为。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3.强行搭售行为的认定〔因素〕〔1〕其行为主体是经营者,并且通常是具有经营优势的经营者。〔2〕经营者利用其经济优势违背相对交易人的意愿强行搭售商品或效劳而被迫接受。〔3〕经营者主观上存在成心,客观上侵害了相对交易人的权益。。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4〕搭售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存在违法性。〔5〕搭售行为不当阻碍甚至剥夺了同行业竞争对手相关产品的交易时机。〔八〕强制交易行为1.强制交易行为的概念是指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购置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3.强制交易行为的认定〔1〕主体具有特殊性,即必须是公用企业或者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企业;〔2〕行为的特定性,即主体利用自己优势地位实施了法律行政法规明文禁止的限制竞争行为;〔3〕行为具有现实或潜在社会危害性表现在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一方面排挤了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另一方面损害了消费者和用户的合法权益。〔九〕滥用行政权力的行为1.滥用行政权力的行为的概念滥用行政权力的行为是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利用行政权力介入市场竞争领域,限制市场公平竞争的行为。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2.滥用行政权力的行为的表现〔1〕限定他人购置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2〕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3〕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4〕限制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十〕商业诋毁行为1.商业诋毁行为的概念是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市场主体,为了竞争的目的,成心制造和散布有损同行的商业信誉的虚假信息,使其无法参与正常的市场交易活动,削弱其市场竞争能力,从而使自己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行为。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2.商业诋毁行为的表现形式〔1〕竞争者自己或者唆使他人捏造虚假事实,以贬低对方的商誉;〔2〕利用广告形式捏造虚假事实,进行商业诋毁行为;〔3〕在经营,销售过程中,不是向社会,而是在特定的范围内向客户或者特定类型的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散布虚假事实,以贬低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4〕无限夸大自己的商品质量,吹嘘产品的质量上乘,同时贬低同类产品的质量,也构成一种商业诋毁行为;〔5〕组织或收买他人以顾客或消费者的名义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消费者协会等部门进行虚假投诉,从而进行商业诋毁行为。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3.商业诋毁行为的认定〔1〕行为主体的目的是损坏对手的商誉,以削弱对方的竞争力。〔2〕行为的方式是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比如通过广告、新闻发布会、报刊杂志等形式进行虚假报道,诱使消费者对诋毁对象产生质疑心理从而减少与竞争对手的交易活动。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3〕发布的信息是虚假的、捏造的,如果发布的信息是真实的,那么不构成诋毁行为。〔4〕诋毁对象能够确定,即能够使人将其描述对象与特定的经营者联系在一起。〔5〕虚假的事实必须对商誉权不利,或者造成商誉权的损害。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十一〕串通招投标行为1.串通招投标行为的概念串通招投标行为是指投标者串通投标,抬高标价或者压低标价,或者投标者和招标者相互勾结,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的行为。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2.串通招投标行为的表现形式〔1〕投标者之间相互约定,一致抬高或者压低投标报价;〔2〕投标者之间相互约定,在招标工程中轮流以高价位或者低价位中标;〔3〕投标者之间先进行内部竞价,内定中标人,然后再参加投标;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4〕投标者之间其他串通投标行为;〔5〕招标者在公开开标前,开启标书,并将投标情况告知其他投标者,或者协助投标者撤换标书,更改报价;〔6〕招标者向投标者泄露标底;〔7〕投标者与招标者商定,在招标投标时压低或者抬高标价,中标后再给投标者或者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者额外补偿;〔8〕招标者预先内定中标者,在确定中标者时以此决定取舍;〔9〕招标者和投标者之间其他串通招标投标行为。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一〕监督检查的方式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主要包括行政监查、社会监督和司法审判三种方式。其中行政监督检查是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要方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二〕监督检查的职权1.查询、复制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协议、帐册、单据、文件、记录、业务函电等资料。

2.责令经营者说明该商品的来源和数量、暂停销售,禁止其转移、隐匿和销毁该财物。3.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没收违法所得、撤消营业执照、处以罚款。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四、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根据法律规定,不正当竞争行为主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1〕民事责任〔2〕行政责任〔3〕刑事责任

第二节产品质量法一、产品质量法概述〔一〕产品该法所指产品是经过加工、制作,并用于销售的产品。天然的物品、非用于销售的产品,不属于本法的产品范畴。其适用范围如下:1.本法只适用于生产、流通的产品,不包括不动产和销售进口商品。

第二节产品质量法2.其适用主体是生产者、销售者、用户和消费者以及监督管理机构。3.军用产品不适用于本法,由其他法律予以调整,但军工企业生产的民用产品,适用于本法的规定。4.建设工程不属于产品的范畴,但建设工程所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除外。

第二节产品质量法5.因核设施、核产品造成损害的赔偿责任,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二〕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指产品能满足规定的或者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它具有适用性、平安性、可用性、可靠性、维修性、经济性等特征。

第二节产品质量法〔三〕产品质量法产品质量法是调整在生产、流通以及监督管理过程中,因产品质量而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标准的总称。包括两大局部:1.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2.产品质量责任制度

第二节产品质量法第二节产品质量法第二节产品质量法第二节产品质量法第二节产品质量法

现行的产品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经备案的企业标准。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履行。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

第二节产品质量法第二节产品质量法3.生产许可制度

生产许可证是指国家对于具备生产某种产品条件,并能保证产品质量的企业,依法授权许可生产该项产品资格的法律制度。

实施生产许可证的工业产品主要是重要的产品,如药品、医疗器械等。

第二节产品质量法4.产品质量抽查制度国家对产品质量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1〕抽查方式国家对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主要是在企业待销售产品中随机抽取,确保证检验结果的公平和代表性。

第二节产品质量法〔2〕抽查范围①有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平安的产品②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③消费者和有关组织反响有质量问题的产品

第二节产品质量法第二节产品质量法

监督检查作为政府行为不得向被检查人收取检查费用。检验抽取样品的数量不得超过合理需要的数量。

生产者、销售者对抽查检验的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检验结果之日起15日内向实施监督抽查的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其上级产品质量监督部门申请复检。

第二节产品质量法三、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一〕生产者的产品质量义务1.作为的义务〔1〕生产者的产品质量要求〔2〕生产者的产品包装及标识要求2.不作为的义务〔1〕不得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

第二节产品质量法〔2〕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3〕不得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4〕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第二节产品质量法〔二〕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1.作为的义务〔1〕进货检查验收义务;〔2〕保持销售产品质量的义务;〔3〕销售的产品标识应当合法。2.不作为的义务〔1〕不得销售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

第二节产品质量法〔2〕不得销售失效、变质的产品;〔3〕不得伪造产地、认证标志;〔4〕不得伪造或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5〕不得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产品;〔6〕销售的产品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第二节产品质量法四、产品质量责任制度〔一〕产品质量责任的概念产品质量责任是指产品的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因生产或者销售的产品存在缺陷,使消费者受损失时应承担的责任。产品质量责任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第二节产品质量法〔二〕产品质量民事责任产品质量民事责任,是指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因违反产品质量义务所应当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民事责任主要是财产责任。1.产品缺陷产品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平安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不符合保障人

第二节产品质量法健康,人身、财产平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根据缺陷产生的原因不同,产品缺陷可分为设计缺陷、未预先告知缺陷和其他产品缺陷。2.责任主体产品质量民事责任主体主要分为两大类:〔1〕生产者生产者为产品质量责任的主要承担着。

第二节产品质量法包括成品、半成品、原材料及零件的生产者。〔2〕销售者销售者为产品质量责任的直接承担者。包括批发商、零售商、批零兼营商及进出口商等。3.归责原那么我国?产品质量法?那么对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缺陷责任分别作了不同的规定,对

第二节产品质量法采用严格责任原那么,而对销售者采用的是过错责任原那么。〔1〕严格责任即无过错制度。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也就是只要产品有缺陷,不管生产者主观上是成心或过失,都要承担法律责任。生产者不负有举证的义务,但生产者假设能证明

第二节产品质量法第二节产品质量法〔2〕过错责任原那么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销售者无法举证证明缺陷产品是他人生产或供货的,法律即推定其具有过错,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故销售者负有举证的义务,否那么赔偿责任不能免除。

第二节产品质量法4.构成要件产品质量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主要有:〔1〕生产者责任生产者的产品质量民事责任主要有:①产品存在缺陷;②损害的客观存在;③产品缺陷与损害存在因果关系。

第二节产品质量法〔2〕销售者责任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民事责任主要有:①销售者有过错;②产品有缺陷;③造成了人身、他人财产的损害;④产品缺陷与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

第二节产品质量法5.损害赔偿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受害人既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受害人有选择的权利。不管是生产者还是销售者,都负有先行赔偿的义务,然后再按照过错向其他人追偿。

第二节产品质量法受害人可请求赔偿的范围有:〔1〕人身伤害的赔偿范围①产品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伤害的,侵害人应当赔偿医疗费、治疗期间的护理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费用;②造成残疾的,还应支付残疾者的生活自助具费、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由其抚养

第二节产品质量法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③造成受害人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由死者生前抚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2〕财产损害的赔偿范围对于因产品缺陷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

第二节产品质量法遭受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赔偿损失。6.诉讼时效

因产品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为2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请求权,在造成损害的缺陷产品交付最终用户、消

第二节产品质量法费者满10年丧失;但尚未超过明示的平安使用期的除外。〔三〕产品质量行政责任〔1〕责令停止违法行为;〔2〕没收违法所得;〔3〕罚款;〔4〕撤消营业执照;

第二节产品质量法第二节产品质量法徇私舞弊,不履行法律规定的,追究职责,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三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消费者概述〔一〕消费者的概念消费者通常是指消费者是指为生活消费的需要而购置、使用商品或接受效劳的个人。〔二〕消费者的特征1.消费者的消费主体是购置、使用商品或接受效劳的个人

第三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消费者的消费客体是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效劳3.消费者的消费性质属于生活消费但是农民购置、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生产资料的生产性的消费活动,参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执行。

第三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概述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概念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指调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标准的总称。1993年10月31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自1994年1月1日起实施。该法历经两次修订,并于2021年3月15日正式实施。

第三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范围〔1〕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效劳的,适用该法。〔2〕农民购置、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时,参照该法执行。〔3〕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效劳,适用该法。

第三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三、消费者权利与经营者义务1.消费者权利〔1〕平安保障权消费者的平安保障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人身平安权第二、财产平安权

第三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知悉真情权消费者的知悉真情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消费者在购置、使用商品或接受效劳时,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效劳,或者效劳的内容、规格、

第三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费用等有关情况;第二、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以上商品或效劳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3.自主选择权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效劳的经营者;第二、消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效劳方式;

第三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自主决定是否购置商品或者接受效劳;第四、自主比较、鉴别和挑选商品或者效劳。4.公平交易权公平交易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质量保障第二、价格合理第三、计量准确第四、拒绝强制交易

第三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5.依法求偿权依法求偿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人身损害的赔偿,无论是生命健康还是精神方面的损害均可要求赔偿;〔2〕财产损害的赔偿,包括直接损失及可得利益的损失。

第三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6.依法结社权

依法结社权包含三个方面:

第一、消费者享有组织社会团体的权利;

第二、消费者行使结社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第三、消费者结社权应依法行使。

第三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9.监督批评权监督批评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对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及效劳质量进行的监督、批评;第二、对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及效劳数量进行的监督、批评;第三、对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及效劳价格进行

第三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监督、批评;第四、对经营者态度、效劳质量进行的监督、批评;第五、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监督、批评〔二〕经营者的义务1.履行法定义务或者约定义务2.听取意见或者接受监督的义务

第三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3.保障商品或者效劳平安的义务4.提供商品或者效劳真实信息的义务5.标明真实名称和标记的义务6.出具凭证或者单据的义务7.保证商品或者效劳质量的义务8.承担“三包〞和其他责任的义务9.遵守公平交易的义务

第三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四、消费争议的解决〔一〕消费争议的解决途径1.协商2.调解3.申诉4.仲裁5.诉讼

第三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二〕消费争议求偿主体确实定1.销售者的先行赔付义务2.生产者与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3.向效劳者求偿4.向变更后的企业赔偿5.向营业执照持有人求偿

第三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6.向展销会举办者及柜台出租者求偿7.向虚假广告主、广告经营者求偿8.向检验机构、认证机构求偿

第三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五、法律责任〔一〕民事责任〔二〕行政责任〔三〕刑事责任

第七章金融法律制度第一节金融法概述一、金融法概念及调整对象金融法是调整金融关系的各种法律标准的总称。金融关系可分为以下三类:

1.金融交易关系2.金融监管关系3.金融调控关系第一节金融法概述金融法是以金融关系,即金融交易关系、金融监管关系和金融调控关系为调整对象的各种法律标准的总称。二、金融法的特点〔一〕金融法的系统性〔二〕金融法的宏观调控性〔三〕关注资金流通的效率性综上所述,第一节金融法概述三、金融法的渊源和体系〔一〕金融法的渊源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4.地方法规

5.国际条约

第一节金融法概述第一节金融法概述第二节银行法一、中国人民银行法〔一〕中国人民银行法的概述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2003年12月27日,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的决定,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

第二节银行法〔二〕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和法律地位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它兼具国家机关和金融机构的双重属性〔三〕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和职责1.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第二节银行法第二节银行法第二节银行法第二节银行法第二节银行法第二节银行法第二节银行法〔1〕发行原那么

①集中统一原那么②经济发行原那么③方案发行原那么〔2〕发行程序①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人民币发行方案,确定年度货币供给量。

第二节银行法第二节银行法3.人民币的管理禁止伪造、变造人民币;禁止出售、购置伪造、变造的人民币;禁止运输、持有、使用伪造、变造的人民币;禁止成心毁损人民币;禁止在宣传品、出版物或者其他商品上非法使用人民币图样。残缺、污损的人民币,规定兑换,并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收回、销毁。

第二节银行法第二节银行法第二节银行法第二节银行法2.禁止性业务〔1〕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2〕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贷款;〔3〕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担保。

第二节银行法二、商业银行法〔一〕商业银行的概念和组织形式商业银行是指依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1.国有独资商业银行2.股份制商业银行

第二节银行法〔1〕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2〕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3〕合作制商业银行3.有限责任商业银行目前采用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主要是指中外合资银行。

第二节银行法〔二〕商业银行的设立和组织机构1.商业银行的设立条件〔1〕有符合?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规定的章程。〔2〕有法定最低限额的注册资本〔3〕有具备任职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

第二节银行法〔4〕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5〕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平安防范措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6〕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二节银行法第二节银行法第二节银行法3.商业银行的组织机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设董事会、监事会、行长〔经理〕;股份制商业银行设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行长〔经理〕;有限责任商业银行设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行长〔经理〕。

第二节银行法第二节银行法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总行承担。〔三〕商业银行的业务及根本规那么1.商业银行的经营原那么〔1〕平安性原那么〔2〕流动性原那么〔3〕效益性原那么

第二节银行法2.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商业银行的业务,可分为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类。负债业务是指商业银行筹借资金以形成其经营资产的业务;资产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运用其资产获得利润的业务;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凭借其业务条件提供金融效劳、收取效劳费的业务。

第二节银行法3.存款业务根本准那么〔1〕商业银行办理个人储蓄存款业务,应当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存款人保密的原那么。〔2〕对单位存款,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商业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查询,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冻结、扣划。

第二节银行法〔3〕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向中国人民银行交存存款准备金,留足备付金;应当保证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支付,不得拖延、拒绝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4.贷款业务根本规那么〔1〕指导思想〔2〕严格审贷规那么

第二节银行法〔3〕贷款担保规那么〔4〕书面合同规那么〔5〕利率规那么〔6〕资产负债比例规那么〔7〕关系人贷款规那么〔8〕自主贷款规那么

第二节银行法第二节银行法〔四〕商业银行的接管和终止1.商业银行的接管〔1〕含义商业银行的接管是指金融管理机构通过一定的接管组织,按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全面控制和管理商业银行业务活动的行政管理行为。第二节银行法第二节银行法第二节银行法第二节银行法2.商业银行的终止〔1〕商业银行终止的原因有:①因解散而终止;②因撤销而终止;③因宣告破产而终止。

第二节银行法第二节银行法第二节银行法第二节银行法第二节银行法第二节银行法第二节银行法第四节证券法一、证券和证券法概述〔一〕证券的概念和种类1.证券的概念证券是各类财产所有权或债权凭证的通称,是用来证明证券持有人有权依票面所载内容,取得相关权益的凭证。

第四节证券法第四节证券法2.证券的特征〔1〕证券是财产性权利凭证〔2〕证券是流通性权利凭证〔3〕证券是收益性权利凭证〔4〕证券是风险性权利凭证

第四节证券法第四节证券法第四节证券法〔二〕证券法概述?证券法?于1998年12月29日经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自1999年7月1日起施行。历经三次修订,于2021年8月31日实施。该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按国际惯例、由国家最高立法机构组织而非由政府某个部门组织起草的经济法。

第四节证券法第四节证券法〔3〕平等、自愿、有偿、老实信用的〔4〕合法原那么〔5〕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那么〔6〕国家集中统一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原那么

第四节证券法二、证券市场证券市场由证券发行市场和证券交易市场两局部组成。〔一〕证券发行市场又称证券一级市场,是指通过发行证券进行筹资活动的市场。发行市场主要有证券发行人,认购人和中介人组成。

第四节证券法第四节证券法第四节证券法第四节证券法第四节证券法第四节证券法〔三〕公司债券的发行1.公司发行公司债券的条件〔1〕股份公司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2〕累计债券余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的40%;〔3〕最近3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1年的利息;

第四节证券法第四节证券法〔3〕违反?证券法?的规定,改变公开发行公司债券所募资金的用途。〔四〕证券承销我国证券承销业务分为代销和包销两种方式。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证券票面总值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的,必须采取承销团的形式销售证券的代销、包销期最长不得超过90日。。

第四节证券法〔五〕证券发行的中介机构1.律师事务所

2.会计师事务所3.资产评估机构

第四节证券法第四节证券法第四节证券法第四节证券法〔三〕禁止的证券交易行为1.禁止内幕交易行为2.禁止操纵证券市场行为3.禁止虚伪陈述和信息误导行为4.禁止欺诈顾客行为5.在证券交易中,严禁账外交易,另立非法账户;

第四节证券法第四节证券法第四节证券法第四节证券法2.上市公司收购的程序和规那么〔1〕报告和公告持股情况〔2〕收购要约〔3〕终止上市交易和应当收购〔4〕报告和公告收购情况〔5〕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后果第四节证券法第四节证券法〔二〕证券公司的设立条件〔1〕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公司章程;〔2〕主要股东具有持续盈利能力,信誉良好,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3〕有符合本法规定的注册资本;〔4〕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具备任职第四节证券法第四节证券法七、证券业的监督管理〔一〕证券监管概述1.证券监管的概念证券监管是指监管机构依据证券法规,对证券发行、交易和效劳活动实施的监督与管理。证券监管制度就是关于证券监管机构对证券发行、交易与效劳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的一系列第四节证券法标准的总称。它包括证券监管的目标和原那么、证券监管体制、证券监管机构的性质、职责权限、法律责任以及证券监管的国际合作等内容。2.证券监管的原那么证券监管原那么是指证券监管活动本身应当遵循的根本准那么。它贯穿于证券监管活动的始终,对证券监管行为具有指导性作用,有助于第四节证券法第八章税收法律制度第一节税法概述一、税收概述〔一〕税收的概念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利,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第一节税法概述〔二〕税收的特征1.强制性2.无偿性3.固定性税收的三个根本特征是统一的整体。其中,强制性是实现税收无偿征收的强有力保证,无偿性是税收本质的表达,固定性是强制性和无偿性的必然要求。第一节税法概述〔三〕税收的职能和作用税收主要用于国防建设、政府性支出、根底设施建设、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防疫、救灾赈济、环境保护等领域。一般来说,税收主要有以下根本职能:

1.组织财政收入的职能2.调控经济运行的职能第一节税法概述第一节税法概述5.维护国家权益,促进对外开放等。〔四〕税收的分类1.按课税对象的不同,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与资源税。这是目前税收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分类。2.按税收的管理权限不同,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第一节税法概述3.按税收的计算依据,分为从量税、从价税。

4.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为价内税、价外税。第一节税法概述二、税法概述〔一〕税法的概念税法是指国家制定的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及义务关系的法律标准的总称。税法既包括实体性标准,如?企业所得税法?,又包括程序性标准,如?税收征收管法?。

第一节税法概述〔二〕税法的根本原那么1.税收法定原那么2.税收公平原那么

3.税收效率原那么〔三〕税法的构成要素1.税收主体:包括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

第一节税法概述2.征税对象

征税的对象按其性质的不同,通常划分为流转额、所得额、财产、资源及行为五大类。3.税目

税目是指税法中规定的征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是征税对象的具体化。

第一节税法概述4.税率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计税依据之间的比例。税率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核心,它反映征税的深度,表达国家的税收制度。一般来说,税率可分为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三种。

第一节税法概述5.计税依据

计税依据分为从价计征和从量计征两种类型。6.纳税环节

纳税环节是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7.纳税期限

纳税期限是税法规定的纳税主体向税务机关

第一节税法概述缴纳税款的具体时间。一般分为按次征税和按期征税两种。8.减免税减税免税的类型有:一次性减税免税、一定期限的减税免税、困难照顾型减税免税、扶持开展型减税免税等。

第一节税法概述9.法律责任

税法法律责任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经济责任;

二是行政责任;

三是刑事责任。

第二节流转税法一、流转税法概述〔一〕流转税的概念指以纳税人商品生产、流通环节的流转额或者数量以及非商品交易的营业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类税收。流转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第二节流转税法〔二〕流转税的特点1.征税范围较为广泛2.征税收入较为稳定3.具有间接税的性质4.征纳较为简便易行第二节流转税法〔三〕流转税的作用1.广泛筹集财政资金。2.能够保证国家及时稳定地取得财政收入。3.配合价风格节生产和消费。第二节流转税法〔四〕流转税法流转税法是调整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系列税收关系的法律、法规的总称。流转税法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是我国税收的主要来源。第二节流转税法二、增值税〔一〕增值税的概念增值税是以从事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和劳务各环节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二〕增值税的纳税人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第二节流转税法〔三〕增值税税率增值税采用比例税率,设置了根本税率、低税率和零税率三个档次。1.纳税人销售或者进口货物,提供有形动产租赁效劳,税率为17%。2.纳税人销售或者进口以下货物:粮食、食用植物油;自来水、暖气、冷气、热水、煤气、第二节流转税法第二节流转税法4.纳税人发生应税行为,除?营改增试点实施方法?15条第〔2〕、〔3〕、〔4〕项规定外,税率为6%。5.境内单位和个人发生的跨境应税行为,税率为零。具体范围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另行规定。第二节流转税法6.除局部不动产销售和租赁行为的征收率为5%以外,小规模纳税人发生的应税行为以及一般纳税人发生特定应税行为,增值税征收率为3%。另外,自2021年1月1日起,金属矿采选产品、非金属矿采选产品增值税税率由13%恢复到17%。食用盐仍适用13%的增值税税率。第二节流转税法〔四〕增值税的计算1.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计算公式: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进项税额=买价×扣除率〔计算举例省略〕第二节流转税法第二节流转税法第二节流转税法第二节流转税法第二节流转税法“营改增〞试点后中央地方增值税五五分成,即把之前的中央分享收入的75%,地方分享收入的25%,变为目前的中央分享收入的50%,地方分享收入的50%的格局。3.“营改增〞的试点范围〔1〕交通运输业〔2〕邮政业〔3〕局部现代效劳业第二节流转税法三、消费税消费税是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中新设置的一个税种,目的是为了调节产品结构,引导消费方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一〕消费税的概念和特征消费税就是以特定消费品和消费行为为课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其特征如下:第二节流转税法1.征收范围具有选择性2.征收环节具有单一性3.征收方法具有灵活性4.税率、税额具有差异性5.税负具有转嫁性第二节流转税法第二节流转税法〔三〕纳税人消费税的纳税人是指我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以及销售应税消费品的其他单位和个人。〔四〕征税对象现行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主要包括以下产品:第二节流转税法第二节流转税法〔五〕税率根据?消费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消费税共设置了15个税目。消费税的税目、税率,依照?消费税暂行条例?所附“消费税税目税率表〞执行。〔六〕税额的计算消费税实行从价定率、从量定额,或者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复合计税三种方法计算应纳税额。第二节流转税法消费税的应纳税额计算公式:实行从价定率方法计算的应纳税额=销售额×比例税率实行从量定额方法计算的应纳税额=销售数量×定额税率实行复合计税方法计算的应纳税额=销售额×比例税率+销售数量×定额税率第二节流转税法现行消费税的征税范围中,只有卷烟、白酒采用复合计算方法。〔计算举例省略〕第三节所得税法一、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标准的总称。〔一〕纳税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包括中国公民、个体工商户以及在中国有所得的外籍人员〔包括无国

第三节所得税法第三节所得税法第三节所得税法〔二〕征税对象个人所得税以个人取得的各项所得为征税对象,一共包括11个应税工程:1.工资、薪金所得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3.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4.劳务报酬所得

第三节所得税法第三节所得税法〔三〕税率个人所得税根据不同的税目适用不同的税率:1.工资、薪金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3%~45%;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5%~35%的超额累进税率;

第三节所得税法3.稿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并按应纳税额减征30%;4.劳务报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实行加成征收。劳务报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略高的,可实行加成征收。

第三节所得税法5.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四〕计税依据计税依据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收入减去规定扣除工程或金额的余额,即应纳税所得额。个人取得的应纳税所得,包括现金、实物和有价证券。

第三节所得税法个人所得工程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如下:1.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35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外籍人员和在境外工作的中国公民,每月在减除3500元的根底上,再减除1300元的附加减除费用,费用扣除总额为4800元。。

第三节所得税法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本钱、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3.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以某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本钱、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第三节所得税法4.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5.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第三节所得税法6.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五〕个人所得税的计算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以应纳税所得额为计税依据,根本计算公式为:全月应纳税所得额=月薪金收入总额〔包括加班费等〕-3500-个人支付的社保和公积金费用

第三节所得税法全月应纳税额=全月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年终奖金应纳税额:年终奖金的个人所得税适用的税率:年终奖金总额/12后,再对应适用税率。年终奖应纳税额=年终奖金总额×年终奖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计算举例省略〕

第三节所得税法第三节所得税法第三节所得税法第三节所得税法第三节所得税法第三节所得税法第三节所得税法企业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居民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第三节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在银行开设结算账户;〔2〕独立建账,编制财物会计报表;〔3〕独立计算盈亏。〔三〕征税对象居民企业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三节所得税法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就其来源中国境内的所得纳税。

第三节所得税法第三节所得税法〔四〕税率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按照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所得税。重点扶持的高新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企业所得税。

第三节所得税法〔五〕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应纳税所得额。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用公式表示为:

应纳税所得额=每一纳税会计年度的收入总额-准予扣除工程金额-以前年度亏损

第三节所得税法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那么,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管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均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算举例省略〕

第三节所得税法〔六〕应纳税额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减除依照本法关于税收优惠的规定减免和抵免的税额后的余额,为应纳税额。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计算举例省略〕

第三节所得税法第三节所得税法第三节所得税法第三节所得税法第四节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节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节税收征收管理法〔一〕税务登记但凡税法规定的应当纳税的个人、企业及其分支机构,都必须在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持有关证件向税务机关申请办理税务登记。纳税人如发生需要改变税务登记的情形时,也应当在有关部门批准或者自宣告之日起30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税务登记。第四节税收征收管理法〔二〕账簿、凭证管理账簿、凭证是纳税人生产经营的重要管理工具,也是税务机关进行税务监督的主要依据。个体工商户确实不能设置账簿的,经税务机关批准可以不设。第四节税收征收管理法〔三〕纳税申报纳税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申报期限、申报内容如实办理纳税申报,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税务机关根据实际需要要求纳税人报送的其他纳税资料。第四节税收征收管理法二、税款征收〔一〕征收方式根据我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那么?的规定,税务机关可以采取查账征收、查定征收、查验征收、定期定额征收、代扣代缴以及委托征收等方式征收税款。第四节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节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节税收征收管理法〔三〕减、免、退、补规定纳税人可以依法向税务机关书面申请减税、免税。减税、免税的申请须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机关审批。纳税人超过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税务机关发现后,应当立即退还;纳税人自结算缴纳税款之日起3年内发现的,可以向税务机关要求退还,第四节税收征收管理法税务机关查实后应当立即返还。由于税务机关的责任,致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缴或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3年内可以要求其补缴税款,但不得加收滞纳金〔每日征收欠款的万分之五〕。由于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计算错误等失误,未缴或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3年内可以追征,有特殊情况的,追征期可以延长到5年。第四节税收征收管理法〔五〕关于强制执行的规定在纳税人超过纳税期限仍未缴纳税款的情况下,税务机关可采取以下强制措施:1.书面通知其开户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2.扣押、查封、拍卖价值相当于应缴税款的商品、财产等,以拍卖所得抵缴税款。第四节税收征收管理法

三、税务检查

税务检查是指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主体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所进行的检验、核查。税务检查是税收征收管理的重要内容。

我国税务机关的税务检查权包括:1.资料检查权;2.实地检查权;3.资料取得权;4.单证查核权;5.税情询问权;6.存款查核权。第四节税收征收管理法在税务机关依法进行税务检查时,纳税人必须依法接受检查,据实报告情况和提供有关资料,并为查验盘点实物提供方便,不得隐瞒、阻碍、刁难。同时税务机关派员对纳税人进行检查时,应当出示证件并负有退还资料和保守秘密的义务。第四节税收征收管理法

四、争议的处理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执时,必须依照税务机关的纳税决定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然后可以在收到税务机关填发的缴纳凭证之日起60日内申请行政复议。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复议决定,情况第四节税收征收管理法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作出复议决定的,经复议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是延长的期限最多不超过30日。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议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处分决定、强制执行措施或者税收保全措施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第四节税收征收管理法对税务机关处分的处分决定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的,作出处分决定的税务机关可以采取法律规定的强制执行措施,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五、法律责任(省略)第九章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第一节劳动合同法概述一、劳动合同概述〔一〕劳动合同的概念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签订的,确定双方劳动关系、明确双方劳动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

第一节劳动合同法概述〔二〕劳动合同的特征1.主体特殊性2.内容法定性3.时间连续性

第一节劳动合同概述〔三〕劳动合同的分类1.固定期限劳动合同2.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3.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第一节劳动合同法概述二、劳动合同法概述〔一〕劳动合同法的公布与实施2007年通过了?劳动合同法?,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2021年12月28日对?劳动合同法?进行了修改,自2021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一节劳动合同法概述第一节劳动合同法概述第一节劳动合同法概述第二节劳动合同的订立一、劳动合同订立的原那么〔一〕合法原那么〔二〕公平原那么〔三〕平等自愿原那么〔四〕协商一致原那么〔五〕老实信用原那么

第二节劳动合同的订立二、劳动合同订立的形式?劳动合同法?第10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1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

第二节劳动合同的订立三、劳动合同的内容

劳动合同的内容可分为必备条款和约定条款。必备条款是劳动合同一般应当具有的条款;约定条款是当事人可以选择适用的条款。

第二节劳动合同的订立〔一〕必备条款1.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2.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3.劳动合同期限4.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第二节劳动合同的订立第二节劳动合同的订立第二节劳动合同的订立

〔3〕规定不得约定试用期的情形〔4〕明确试用期与劳动合同的关系〔5〕规定试用期的工资标准

第二节劳动合同的订立第二节劳动合同的订立3.保守秘密保守秘密指在劳动中约定由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秘密负保密义务的合同条款。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第二节劳动合同的订立四、劳动合同的效力〔一〕劳动合同的生效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第二节劳动合同的订立〔二〕劳动合同的无效〔1〕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2〕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第三节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一、劳动合同的履行〔一〕劳动合同履行的概念及原那么1.劳动合同履行的概念是指劳动合同的双方按照合同规定,履行各自应承担义务的行为。

第三节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2.劳动合同履行的原那么〔1〕全面履行原那么〔2〕实际履行原那么〔3〕协作履行原那么

第三节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第三节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2.用人单位合并或分立情形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发生合并或者分立等情况,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劳动合同由承继其权利和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

第三节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二、劳动合同的变更

劳动合同的变更,是指当事人双方对尚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的劳动合同,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对原劳动合同进行修改或增删的法律行为。

第三节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体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第三节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三、劳动合同的解除〔一〕劳动合同履行的解除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期限届满之前依法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行为。

第三节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的解除有三种情况:1.协商解除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如果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要求,劳动者表示同意的,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第三节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2.劳动者单方解除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3日通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