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纽带-初中历史课堂问题教学探究 论文_第1页
课堂教学的纽带-初中历史课堂问题教学探究 论文_第2页
课堂教学的纽带-初中历史课堂问题教学探究 论文_第3页
课堂教学的纽带-初中历史课堂问题教学探究 论文_第4页
课堂教学的纽带-初中历史课堂问题教学探究 论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堂教学的纽——初中历史课堂问题教学摘要: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解读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钥匙”。因此,充分重视、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对学生的深度学习非常重要。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提问需要注意:问题的视角、层次性和创设问题链,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关键词:课堂,问题,问题链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充满生命力的学生个体,尽管教育对象与学科特点存在差异与不同,但作为一种认识过程,又注定了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再现;而是一种思维的碰撞与提升。说得直白些,必须做到课堂教”的有效性、层次性和逻辑性。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解读历史事件、历史概念的“钥匙”。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向学生提出有效的问。”因此,充分重视、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对学生的深度学习非常重要。一、关注问题的历史学科教学中史料的研读培养了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重在构建学生的历史叙述能力。通过问题的视角意在将知识上升为认识,让学生不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下面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中设计的问题为例:材料一:大声喊道:“我不怕死!你们杀死我吧!大日本帝国万岁!”这个时候,八路军对我的教育,我是一点儿也不愿意听的。——被俘时小林清的话材料二:“大东亚共荣圈”只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了痛苦和死亡。我们要联合起来,反对战争,才是正道。——小林清向日军喊话内容通过展示小林清思想前后变化的材料,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是什么让小林清的思想发生变化?之后通过展示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残暴行径、中国共产党优待俘虏政策和教育感化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进行探究,理解小林清的信仰思想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到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及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信念。二、问题设计的层历史课堂上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层次性,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释。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实施,首先需要考虑问题设计的层次性、针对性,还需要考虑问题的提出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密切关系。因此,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遵循“信息提取一信息解读一信息分析一信息运用”的方式,由浅到深,由内到外,由现象到本质地设计问题。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为例,在解释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历必然性时,选用了以下材料:材料三:容闳于1860年访问太平天国,并向洪仁玕提出了建国七策:组织一支合乎科学原则的军队;设立一所军事学校,以培养有才干的军官;设立一所海军学校;组织文官政府,由有能力有经验的人担任各个行政部门的顾问;建立银行系统和规定度量衡标准;为民众建立各级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一套工业学校系统。——容闳《西学东渐记》设问:容闳“建国七策”的内容有哪些?(信息的提取)这些内容从本质上说明容闳的政治理想是什么?(信息本质的理解)为什么他能够提出这样的改革方案?(结合历史对材料观点进行分析)这一方案能不能得到太平天国领导人的认同?(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其结果)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能够教授学生处理材料的能力,有提取材料信息到理解应用材料再到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剖析,得出自己的认识和总结。三、创设问题链推动学生有问题链”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为实现指定的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设计为一连串有主题指向的问题群。问题链是由一组或多组问题组成的思维活动系统,其关键是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设计的一系列有效问题,既要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发生过程,又要给学生的学习过程设置有效问题,问题环环相扣,由此及彼,让学生的学习带有挑战性,又要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思维的深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教学问题要引发学生共鸣。精致且富有吸引力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问问相连、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更能够启发学生思维。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学生所期盼的,与之相应的教学目标也自然会水到渠成。1.问题设计凸显逻辑性部编版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是“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意义”,由此得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教学难点是工业革命的原因及影响。对此,以教科书中的导入语作为问题探究对象,与学生在互动中形成如下问题链:工业革命是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是为什么,它将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惊喜与影响?这场革命带来的技术革新有哪些?为什么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珍妮纺纱机的发明与使用,而蒸汽机被广为赞颂的原因是什么?工业革命为何向欧洲大陆和北美传播,不向其他地方传播?工业革命的魅力与挑战?工业革命后给人类带来的思考。围绕教材中的核心主题设置逻辑性较强的问题链,这其中蕴含着历史学科逻辑、思想和方法,并且始终作用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学生在思考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和老师的追问下生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由学会到会学,其创新意识不断被激发。2.提升问题的思想性在探究工业革命中相关人物贡献的时候,展示工业革命时期三个重要历史人物的相关经历:材料四:詹姆斯·哈格里夫斯:1765年的一天,英国普通纺织工哈格里夫斯一天晚上回家,开门后不小心一脚踢翻了他妻子正在使用的纺纱机。詹姆斯注意到纺锤从水平位置翻到了竖直位置,却还在继续转。他突然想到:好几个纺锤可以并排竖立在一个框架里,这样就可以同时纺好几根线了。他马上尝试着做,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八倍。他用女儿的名字珍妮称呼这架机器,即为“珍妮机”。哈格里夫斯不断地改进、创新珍妮机,1770年申请了专利,到了1784年,“珍妮机”的纱锭由八个增加到八十个。珍妮机很畅销。他也因此成为富翁。材料五:詹姆斯·瓦特:瓦特原是一个普通的机器修理师,他从朋友那里得知了较早的蒸汽机(效率低,只能用来矿井抽水),他便想尽办法得到了一台旧式蒸汽机。从1763年开始对它潜心研究,1776年初步改进蒸汽机,1785年再次完善蒸汽机并首先在纺织业投入使用。1785年,瓦特(1736-1819)因贡献重大,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他开辟了人类利用能源新时代,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后人为了纪念他,将功率的单位称为瓦特。材料六:乔治·史蒂芬森:从小没受过教育,家境贫寒,是一个放牛娃、矿工;他在8岁时开始工作,14岁时成为矿工父亲的助手,17岁时他开始学习英文字母。1825年他新设计的机车在第一条商用铁路上试车成功。这昭示着“铁路时代”的到来;之后负责一些重要线路的选线工作;任机械工程学会第一任主席。——以上均摘编自哈特曼《全球通史》问题:你能从三则材料提炼出什么观点?如何评价这三个重要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需要运用哪些方法,需遵循什么原则?从中你得到怎样的历史认识?这些问题的设置驱动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评判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得出历史认识和结论:创新是社会不竭发展的动力;符合顺应历史潮流的新事物在发展中会历经曲折,但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只要拥有坚持不勇于创新、追求进步的精神就可以改变个人命运并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等。历史学科教育的任务是启智教育和情感升华到家国情怀,需要把学生培养成问题的解决者。历史教学中巧妙的设问和提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