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一(上)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一(上)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一(上)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一(上)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一(上)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10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1961年3月4日,国务院以龙山文化命名的山东济南“城子崖遗址”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龙山文化时期,人们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应是()

A.打制石器B.磨制石器C.青铜农具D.铁质农具

2.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湖北和辽宁等地的遗址中,发现了6000多年前各具特色的“龙”文物,华夏、苗蛮

和东夷部族都有与龙相关的传说。这些考古发现和传说反映出()

A.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B.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C.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D.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3.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

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具有民主色彩B.以血缘为纽带C.权力高度集中D.神权王权结合

4.有学者指出,一方面,西周分封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建立“殖民基点”,形成具有“中央权力系统”

性质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封国只是承担了出兵助周、进贡朝觐的义务,其余仍自治其事。这一论述意

在说明西周()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紧密结合B.地方诸侯只是在形式上履行义务

C.国家政权结构由松散走向严密D.中央权力系统制度建设水平不高

5.《尚书》保存了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欲至万年惟王,子子孙

孙永保民”的记载。这反映了()

A.儒家思想已经形成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C.民本思想历史悠久D.“天人合一”

学说

6.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的时代特点是()

A.奴隶制度开始形成B.封建制度正式确立C.诸侯兼并争霸不断D.生产力飞速

发展

7.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

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海、锄、铲、镰、犁锌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8.如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

学派主张

儒家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

道家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墨家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法家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稳定社会

A.重建政治秩序B.变革政治制度C.发扬民本思想D.构建官僚政治

9.春秋时期,周襄王被其弟太叔带赶跑,晋文公约会诸侯用武力平定了太叔带的叛乱,恢复了周襄王的地

位,博得了“尊王”的美名。城淮大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其霸主地位得以认可。这说明()

A.传统政治体制受到冲击B.晋文公成为第一个霸主

C.宗法制度已经开始瓦解D.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10.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A.皇帝制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1.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这一变化说明()

A.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B.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C.秦王赢政的巨大功绩D.皇位世袭不可转移

12.“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

高到权力的顶峰。”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B.实现了国家统一C.君主专制制度加强D.创立三公九卿制

13.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

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B.地方设郡县最先在秦朝推行

C.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14.诗人章碣的《焚书坑》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对诗意理解准确的是()

A.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源B.文化专制未达到预期目的

C.焚书钳制了人们的思想D.焚书坑儒引发了农民起义

15.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

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的这种做法()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B.实现了思想统一

C.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D.导致了暴政统治

16.汉宣帝诏云:“其令郡国举孝弟(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行义闻于乡里”就是在郡国乡

里受到舆论好评的人物。前者如“冯唐以孝著,为郎中署长”。这说明了汉代察举制()

A.有利于激发官民的责任感B.重视乡论与德行的考察

C.存在地方独揽选官的现象D.孝廉成为选官唯一标准

17.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朝采取的不同于秦朝的制度是

()

A.郡国并行制度B.中央集权制度C.三公九卿制度D.世卿世禄制度

18.汉武帝在位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采取的经济措施包括()

①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实行盐铁官营

③国家插手并经营商贸

④“废井田,开阡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9.下表是某学者对汉武帝“独尊儒术”原因的分析。由此可见,“独尊儒术”()

序号原因分析

一原来的宗法社会并没有被完全破坏,汉初的平民乐于使用昔日贵族的礼教制度。

二汉完成统一之后,制定各种新制度,离不开儒家学者的帮助,在这方面,其他学派远不能与儒家相比。

三儒家六艺兼容并包,儒家独尊后,其他学说仍可在六艺的大帽子下,改头换面,保持存在。

A.促进了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B.适应了贵族政治需要

C.使诸子百家实现了充分融合D.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

20.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进则救世,退则救民”;北宋名臣范仲淹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明代医学家叶文龄说,“医,仁术也,爱之道也”。材料表明,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

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得益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C.得到国家政权的支持D.取决于小农经济高度发达

2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三

国鼎立的形势()

22.如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全国所辖郡数秦岭淮水以北郡数秦岭淮水以南郡数

西汉1037429

西晋1628676

A.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B.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

C.西汉时期的疆域比西晋小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23.东晋时期,琅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这一现象说明()

A.王氏家族人才辈出,被国家重用B.高门士族控制朝政

C.庶族地主崛起,平等意识增强D.东晋皇帝昏庸无能

24.古代中国居民大规模迁移有两个方向:一是由北方草原进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进入长江中下游

以南。这两种大迁移的相同影响是()

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使人口的分布趋于平衡

③促进了多民族的交融

④引发了民族矛盾和斗争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25.下列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画可以用来直接研

究()

图1制作,荔惧与烙铸832食用烧蚌食*

A.江南开发B.民族交融C.政权并立D.经济重心南移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

战国时代的铁制农具

图1

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

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

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历史史实?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

(3)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初,匈奴越过阴山、夺取河套等地,迫使汉界退至陕北、陇东一线。统治者不得不以防御姿态应

对西北边疆。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增强,地方王侯势力被严重削弱。面对匈奴的强大和不

断侵扰,崇尚积极有为的汉武帝实施了有力的回击,重新占据了对北方和西北方的统治权,通过修筑边塞,

派兵戍守,对当地进行了有效的经营。

-摘编自郑承燕《汉武帝对北方地区的经营及其影响》

材料二通过三次大规模战争,汉武帝先后收复河南地、河西走廊及漠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汉朝长期以来

的威胁。西汉加强边塞建设,构建了多层次的防御体系。与之相配合,朝廷组织田和徙民实边,“皆与犁

牛”,调发数万人至西北挖渠饮水,兴修水利灌溉工程。还设置使者校尉等官职保护商旅往来和为过往使

节提供食宿,由此架起了西北地区对内对外的桥梁。西汉经营西北的方针为以后历代政权开发边疆提供了

基本模式

-摘编自钟银梅《论汉武帝时期的西北开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略西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略西北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是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人们使用的主要生

产工具应是磨制石器,故B正确。

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生产工具,故A错误。

青铜时代是在夏商周时期,此时期只有极少量的青铜农具,故C与题意不符。

铁制农具出现于春秋时,故D错误。

故选:Bo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龙山文化”“主要生产工具”。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中华文明的起源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

念素养。

2.【答案】B

【解析】根据“在河南、湖北和辽宁等地的遗址中,发现了6000多年前各具特色的‘龙'文物,华夏、苗

蛮和东夷部族都有与龙相关的传说。”可得出华夏族与周边的其他民族都有“龙”的信仰,说明他们都有

龙的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B项正确;

A和材料无关,排除;

材料不能证明中原是核心,排除C项;

材料不能说明周边认同华夏文明,因为材料不能说明“龙”就一定来源于华夏族,排除D项。

故选:Bo

本题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D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为奴隶社会,不具有民主色彩。

B.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王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点,“以血缘为纽带”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尚未实现最高权力的高度集中。

D.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统治者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是因为商王把占卜作为维护

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体现出王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

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的主旨,并正确掌握中国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4.【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封国只是承担了出兵助周、进贡朝觐的义务,其余仍自治其事”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

出,西周的分封体制下,中央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地方拥有自主权,故D正确;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尚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A;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分封的诸侯必须承担相应义务,而不是形式上的义务,排除B;

西周时期国家政权尚未体现出严密的特征,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主要考查分封制的基本特征。

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西周时期分封制下政权形式特征。主要考查学生对

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5.【答案】C

【解析】解读材料“民监”“保民”等信息,意思是人不应当用水做镜子来观察自己,而应依据群众的言

论来反省自己。可知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故C正确;

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排除A;

材料信息中并没有神权的相关内容,排除B;

天人合一学说出现于西汉,排除D。

故选:Co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主要考查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关键信息是“民监”“保民”。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

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6.【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成语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频繁的场景,故C项正确;

夏朝是我国建立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故A项错误;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确立起来,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

牛耕和铁农具的推广,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中的成语不能体现,故D项错误。

故选:Co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中的成语内涵,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和诸侯争霸

的状况分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背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答案】B

【解析】铁制农具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

从材料中获悉,秦魏等国故地出土成套铁制农具,说明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普遍使用,由题干推出A项

中“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明显错误,排除;

由墓中出土物品就推断是随葬必备品太过武断,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材料中无法体现最早成套铁制农具最早出现在河南,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中的农具的改进,解答本题要了解古代我国农具的革新和耕作方式的演变,了

解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出现铁犁牛耕的传统耕作方式,认识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和社

会的变革。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中的农具的改进,侧重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

8.【答案】A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反映了儒家主张以德治国、道家以道治国、墨家以爱治国以及法家依法治国

的治国思想,体现了各派面对社会变革,重建政治秩序的理想,故A项正确。

表格只是体现各派的治国思想,变革政治制度只符合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

表格材料没有涉及民本思想,故C项错误。

官僚政治的建立是在秦朝,而且表格材料不能体现,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表格中各派的治国思想,紧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分析得

出反映了重建政治秩序的时代主题。

本题考查儒家、道家、墨家以及法家的治国思想,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先是太叔带叛乱,再是晋文公约会诸侯平定叛乱,恢复了周王的地位,说明当时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冲击,当时的政治体制已经动摇,故A正确;

春秋第一霸主是齐桓公,排除B项;

分封制虽“受冲击”,但宗法制仍存在,故C项错误;

周天子已经无力控制诸侯,但仍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排除D项。

故选:Ao

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宗法分封体制,解题的关键是“春秋时期,周襄王被其弟太叔带赶跑,晋文公约会诸

侯用武力平定了太叔带的叛乱,恢复了周襄王的地位,博得了“尊王”的美名•城淮大战后,晋文公大会

诸侯,其霸主地位得以认可”。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春秋时期的宗法分封体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皇帝制度为

专制主义的重要部分,故A项错误;

三公九卿制度也是专制主义的组成部分,故B项错误;

郡县制为中央集权的主要内容,故C项错误;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涵盖了以上三种制度,D项最为全面,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秦朝政治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秦朝政治制度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1.【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皇帝的印章有独特的称呼和作用,而且其他大臣的印章也不能用玉,可以看

出皇帝与其他人不一样地位非常高,体现了皇帝独尊和至高无上的地位特征。

B.材料是体现出皇帝和其他人不一样,没有体现出皇权,不可僭越。

C.材料看不出秦始皇的功绩。

D.材料也不是讲皇帝制度的传承。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秦朝皇帝制度的内容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主要是搞清楚秦朝皇帝制度的具体内容,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联系所学知识来分析材料的能力,属

于基础题。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秦代、力量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

朝时形成了,A项符合题意;

题干主要强调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BCD三项的表述都与题干主旨不相符合,均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统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统治,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

力。

13.【答案】A

【解析】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

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并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实

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统一了车轨、文字、钱币、度量衡得到落实,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

地方设置郡县的做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并非秦朝最先推行,故B项错误;

从材料信息来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并非认为国家统

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故C项错误;

秦朝之前已经存在郡县,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郡县制,要求学生结合郡县制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郡县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诗句含义为“焚书坑”里的书灰还没冷呢,山东就己经有反秦的“叛乱”了;而(终于覆灭强秦

的)项羽、刘邦等人也都不属于“讥议朝政、蛊惑民心”的读书人之列啊!这表明尽管秦朝实行了文化专

制,愚弄人民,但结果仍无法维持其统治,只会加速秦朝灭亡,该诗是对秦朝统治的辛辣讽刺,故B符合.其

它选项不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秦朝的焚书坑儒.准确提取材料信息,联系所学知识,抓住”《焚书坑》”、“刘项原来不读书”

等信息,不难推断秦朝的焚书坑儒事件.了解秦朝的文化专制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焚书坑儒是秦朝专制政策在文化上的表现,秦朝的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同时文化上结束了自

由发展和多元化的特点,使文化成为政治上的附席.本题注意点,要认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导致政阶级矛盾.焚书坑儒、修筑长城等不过是暴政的表现.

15.【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结合所

学知识可以看出,秦朝的这一政治制度提高了国家的管理能力,故C正确;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以郡县制为标志,排除A;

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出秦的思想统一,排除B;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秦朝政治管理措施,与暴政无关,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秦朝国家管理制度。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时期国家管理制度的主要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

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郡国举孝弟(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可知汉代察举制注重孝道品行,受舆

论好评的人,B项正确。

A项,由材料不能推出察举制激发官民责任感,排除。

B项,地方举荐孝悌及行义闻于乡里之人不代表地方独揽选官,排除。

D项,唯一说法绝对,排除。

故选:Bo

本题考查察举制,根据题干“郡国举孝弟(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察举制,本题掌握察举制的内容进行分析解答。

17.【答案】A

【解析】A.郡国并行制度不是对秦朝制度的继承;

B.中央集权是对秦朝制度的继承;

C.三公九卿制度是对秦朝制度的继承;

D.秦汉两朝都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8.【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采取了统一铸币、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等插手并经营商贸的经济措施,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废井田,开阡陌”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内容,与汉武帝的经济措施无关,因此④

与题意不符。

故选:Ao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汉武帝”“采取的经济措

施”,并准确识记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

19.【答案】D

【解析】材料主要是对汉武帝“独尊儒术”原因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平民、儒者、其他学派都可以接

受“独尊儒术”,表明其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故D正确;

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排除;

B项,西汉时,贵族政治已经瓦解,排除;

C项,汉代儒学并没有把诸子百家充分融合,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看懂表的内容。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

议。

20.【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儒家思想以民为本,有积极的入世精神,材料中的“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

为良相,便为良医”“医,仁术也,爱之道也”等话语就体现了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故A正确。

B、C、D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Ao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医,

仁术也,爱之道也”。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21.【答案】D

【解析】根据政权的地理位置,曹操平定北方,曹丕定都洛阳;刘备占领四川和汉中地区,定都成都;孙

权占据江东和岭南地区,定都在南京。由此可以判断,D项正确,排除A、B、C。

故选:D。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熟知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形势。

本题主要通过三国鼎立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

养。

2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所给数据,不同时期北方和南方郡数统计,由西汉时期的74:29到西晋时期的86:76,

说明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故A项正确:

材料与政治中心南移无关,故B项错误;

材料与西汉和西晋时期我国疆域的大小无关,故C项错误;

经济重心实现南移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Ao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考生可结合材料表格内容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

史素养。

23.【答案】B

【解析】琅珊王氏家族是东晋的高门士族,长期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支柱,东晋的皇帝司马睿并不

昏庸,重用王氏家族实乃无奈之举,故B项正确,排除D。

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C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是:琅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演进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

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黄河流域进入长江中下游以南,指的是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而北

方草原进入黄河流域,也会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①正确;

根据材料中的“古代中国居民大规模迁移有两个方向:一是由北方草原进入黄河流域,二是由黄河流域进

入长江中下游以南”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都会促进不同民族间的交往

交流与交融,③正确;

人口多的地区迁往人口少的地区会使人口的分布趋于平衡,但是北方草原进入黄河流域则不一定会使人口

的分布趋于平衡,排除②;

由北方草原进入黄河流域容易引起民族矛盾和斗争,而由黄河流域进入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往往不会,排除

④,综上,A正确,排除BCD。

故选:A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