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高考语文-高一高二月考试题_第1页
2023新高考语文-高一高二月考试题_第2页
2023新高考语文-高一高二月考试题_第3页
2023新高考语文-高一高二月考试题_第4页
2023新高考语文-高一高二月考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高二月考试题

【注意:更改默写题,就可以适应高一高二各次月考】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

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生活相依赖的一群人不能

单独地、零散地在山林里求生。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

会,人们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

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

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我们如果要

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绝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宗教的虔诚

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团体的象征。在这样的神的观念下,派生出两

个重要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

与此相反,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

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

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

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

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

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仁”字,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而另

一方面却又屡次对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每当他积极地想要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

又退到了“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明慧”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孔子的困难是在“团

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团体”

缺乏,“天下归仁”就是一个无法清晰解释的观念。以私人关系维系的社会形态中,仁这个

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

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样不分差序的爱的观念,而且我们

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

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

来放在这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

王私人间的关系。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

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

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

使我们即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

来行动。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我们赖以

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

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动性

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

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

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或至少是经过教育和劝说之后更愿意)选择的生活

方式,伦理学家给出了许多论证方案。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

集体的兴旺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

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性论证”。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论证方案可用于说明“人为什么要讲道德那就是“脆弱性论

证与“崇高性论证”相比,后者的着眼之处不是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或生活的繁荣,

而是个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它的基本逻辑在于告诫人们,如果缺少道德,

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集体将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将退回到“丛林状态”。原因在于,

就其个体而言,人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都是极为有限和脆弱的。恰恰是这种有限

性与脆弱性,使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互相帮扶和约束的秩序,结成拥有一

定规则的集体和社会,从而确保每位成员的安全与发展。

(摘编自《世界哲学大会专家谈》,《光明日报》2018年08月24日02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无项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乡土社会讲究“差序”,讲究的是基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现代西洋社会注重“团

体格局”,道德上强调公共秩序的规范。

B.中国是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非常在乎熟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并不像西方民众一样需

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C.西洋社会道德认为在神面前人人平等,神是全能的保护者;中国乡土社会道德讲究人

伦与社会等级秩序,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私人联系。

D.孔子对“仁”字的解释欲说还止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没有明显的团体概念,很难有笼罩

性的道德观念,最后还得回到“孝悌忠信”等道德要素上来。

2.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走建的一项是()(3分)

A.宗教的虔诚与信赖是西洋社会道德观念的来源,“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

乡土中国社会道德的象征。

B.乡土中国的社会是靠一根根私人关系线维系的,这种私人关系有别于团体道德,这一

根根私人关系线就是乡土社会的道德要素。

C.人类即使懂得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不能按照道德要求来行动,这不仅因为外界资源

的局限性,也因为我们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向善。

D.荀子强调“人性本恶”,人只有“化性起伪”,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去恶向善,具有崇

高的精神境界,这体现了道德的“崇高性论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支持费孝通“乡土中国道德观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

C.欲成方圆而随其规矩,则万物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

D.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4.同样是谈论'‘道德",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的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

最应具备的禀性”。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怀石投江①

曹尧德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

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唳唳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啸啸”声。这

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

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

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根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

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

扶皮,加少许水,用料权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

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

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

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

小婆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

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

小缕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

“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

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

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

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婴床前。其时小缪睡得正香,她身体

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

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

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

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

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

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

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

小婆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

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

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

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

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

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

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

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

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

屈原点了点头0

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

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

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汉水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

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

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

远……

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

柱地,岩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

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汉水,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

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

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漠;蒙的,地是黑沉沉的……

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种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

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

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

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

汨罗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橇眼的闪电蜿蜒长

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

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她陨落了!

(有删改)

【注】①节选自《屈原传》第36章,题目为临时所加。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氐娜的一项是()(3分)

A.白马不饮不食、焦躁不安甚至两眼含泪的表现,既折射出它与屈原的深厚感情,也暗

示着屈原的一场悲剧即将到来。

B.面对熟睡的女儿,“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这一细节生动地

展示了他刚强背后也有一片柔情。

C.本文中小婆、渔翁等人物的出现,也是作者精心安排的,起到了串联情节的线索作用

和烘托人物的陪衬作用。

D.在屈原投江的刹那,“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山崩地裂”,作者极尽浪漫的笔法,

昭示了屈原投江的象征意义。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无娜的一项是()(3分)

A.那对石锁在乱草堆里已掩藏多日,说明屈原早就萌生了以死明志的想法。

B.屈原对女儿编织了自己受友人之邀去远方做主祭的谎言,实属无奈之举。

C.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纸上。

D.“接”“抖”“戴”“挂”等动词的使用,表现出屈原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

8.文中两次写到屈原“面向西北”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中相关

部分简要分析。(6分)

9.在你学过的《史记•屈原列传》和本文中,屈原在投江之前,面对“老渔父”的问候和

问询,其表现有何不同?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怎样不同的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子路日:“不能勤苦,不能恬贫穷,不能轻死亡,而日我能行义,吾不信也。”昔者申

包胥立于秦庭,七日七夜丧不绝声,遂以存楚,不能勤苦,安能行此?曾子布衣缁他木彳导

完糟糠之食藜差之羹未得饱义不合则辞上卿不恬贫穷安能行此?比干将死而谏逾忠,伯夷

叔齐饿死于首阳山而志逾彩,不轻死亡,安能行此?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

行之;立身著名,无顾利害,而后能成之。

楚伐陈,陈西门燔,因使其降民修之,孔子过之,不芳,子路曰:“礼过三人则下车,

过二人则轼;今陈修门者人数众矣,夫子何为不轼?”孔子曰:“丘闻之,国亡而不知,不

智;知而不争,不忠;忠而不死,不展;今陈修门者不行一于此,丘故不为轼也。”

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

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

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

其节也。”

楚平王使奋扬杀太子建,未至而遣之,太子奔宋,王召奋扬,使城父人执之以至,王

日:“言出于予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对目:“臣告之,王初命臣日:'事建如事余',

臣不佞,不能飘也;奉初以还,故遣之,已而悔之,亦无及也。”王曰:“而敢来,何也?”

对日:“使而失命,召而不来,是重过也,逃无所入。”王乃赦之。

晋灵公暴,赵宣子骤谏,灵公患之,使♦之弥贼之;4且之弥晨往,则寝门辟矣,宣子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寝,之弥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

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遂触槐而死。

(节选自《说苑•立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亚娜的一项是()(3分)

A.曾子布衣编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蕾之羹未得饱/义不合则辞/上卿不恬贫穷/安能行

此?

B.曾子布衣缢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蕾之羹未得饱/义不合则辞上卿/不恬贫穷/安能行

此?

C.曾子布衣缢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蕾之羹未得饱/义不合则辞上卿/不恬贫穷/安能行

此?

D.曾子布衣缁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蕾之羹未得饱/义不合则辞/上卿不恬贫穷/安能行

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也砸的一项是()(3分)

A.“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而志逾彰”与“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两句中

的,,彰”字含义相同。

B.“孔子过之,不轼”与“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两句中的“轼”字含义相同。

C.“忠而不死,不廉”与“其志洁,其行廉”(《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廉”字含义相

同。

D.“臣不佞,不能贰也”与“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贰”字含义

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氐硕的一项是()(3分)

A.楚陈之战后,孔子经过陈国,看到陈国降民在修城门,认为他们不智、不忠、不廉,

从心里鄙视他们,所以不肯按照礼仪致敬。

B.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耕作,鲁国国君派人前去送给他采邑,并劝他接受,曾子不接受,

并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孔子对此表示赞扬。

C.奋扬接受楚平王的派谴去刺杀太子,他遵循楚平王当初“事建如事余”的命令放走了

太子。平王责怪他,后悔也来不及了。

D.上朝时间还早的时候,赵宣子就把朝服穿好了,金且之弥被他恭敬的态度感动,认为杀

他是不忠的,又不愿失信于晋灵公,最终自杀。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2)晋灵公暴,赵宣子骤谏,灵公患之,使组之弥贼之。

14.文中哪些例子可以证明子路“不能轻死亡,而曰我能行义,吾不信也”的观点?(3

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贺新郎•杜子昕④凯歌

刘克庄

尽说番和汉。这琵琶、依稀似曲,蓦然弦断。作么一年来一度,欺得南人技短,叹几

处、城危如卵。元凯②后身居玉帐,报胡儿、休作寻常看。布严令,运奇算。

开门决斗雌雄判。笑中宵、奚车毡屋③,兽惊禽散。个个巍冠横尘柄,谁了君王此段。

也莫靠、长江能限。不论周郎并幼度④,使仲尼、复起嗟微管汽驰露布⑥,筑京观。

【注】①杜子昕:南宋抗金将领。②元凯:泛指贤臣、才士。③奚车毡屋:指北方少数民族的车架

和毡帐。④幼度:东晋名将谢玄的字。⑤微管:孔子曾评价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⑥

露布:用来传递军事捷报的旗。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无琥的一项是()(3分)

A.本词风格豪迈慷慨,表达了作者对宋军最终力挫强敌、得胜归来的喜悦之情。

B.上阕写琵琶然弦断,渲染了紧张气氛,暗示胡人再次侵宋,战事爆发。

C.“报胡儿、休作寻常看”意指南宋城池,儿处危急,胡人攻势凶猛,不可小看。

D.下阕运用比喻、用典等多种手法,赞扬杜子听英勇善战、指挥若定、功勋不下古人。

16.刘克庄是南宋末年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有人评价他的诗词“批判锋芒

有时比辛(弃疾)更尖锐”。试结合本词内容分析这一特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剥削和掠夺人民之上的,以反问语气揭

露和控诉秦自私无道的语句是:,0

(2)《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有“,”两句,既用视听结合的

手法描写了苍茫暮色,又衬托出了辛弃疾沉郁苦闷的心情。

(3)洞庭湖广阔浩荡的湖面是历代文人着力表现的对象,如杜甫的笔下,洞庭湖是

张孝祥笔下,洞庭湖又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船山曾批评秦始皇说:“天假其私,以济天下之大公。”他的意思

是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封建,立郡县,筑万里长城,种种伟绩,无非是出于①,替

万代子孙作打算,但是从全部历史进程来看,秦始皇毕竟做了些对全中国全民族有利的事

业,而他主观上所怀抱的私心却成了未能满足的幻梦。所以在王船山眼中,那一世之雄、_^

的秦始皇,也不过成了天道的工具、命运的玩物。小己的私心,敌不住天道的公正;个人

的小智,比不上宇宙的大智;独夫的武力,胜不过历史的命运。秦始皇的一切私心,私智,

私力,皆被那无声无息、施无言之教的“天”,利用来作“济天下之大公”的手段与工具。

因此,王船山的这种说法,不仅可提供给我们对于目前这天翻地覆、③的世界大变局

一个新的超脱的看法,并且也给我们一个很健全的宇宙观。王船山这句话中“天”的概念,

最难理解。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还是盲目的命运就是信仰宗教的人和相信宿命论的人

的两种不同的看法。我们还是采取宋儒“天者理也”的说法,将''天"解释为支配自然与

人事的天理天道,也许较合王船山的本意。

18.请在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