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安徽省重点大学附中高二(上)开学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安徽省重点大学附中高二(上)开学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安徽省重点大学附中高二(上)开学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安徽省重点大学附中高二(上)开学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安徽省重点大学附中高二(上)开学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安徽省重点大学附中高二(上)开学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诗何以成为经典?

从数量上来看,据专家估计,唐诗(包含五代诗)存世数量约53000首,作者约3000人。这组数

字,远远超过了从《诗经》以来到隋朝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全部诗歌的总和。在作者方面,写诗几

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精彩诗作留了下

来。因此,从作者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

度,堪称中国历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之所以成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主要是因为它的艺术造诣登峰造极。那个伟大的时代不仅诞生

了李、杜这样享有世界声誉的诗人,而且还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名家,比如初唐四杰、王孟、

高岑、晚唐的小李杜等。

不仅如此,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既有像杜甫这样描写现实的伟大诗人,也有像李白这样风格比

较浪漫的诗人,同时还有一些深受禅宗思想濡染的诗人。而且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的发展,

在唐代都达到一个全盛时期。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切好诗,到唐代己经被做完。此后倘非能

翻出如来掌心的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我揣摩鲁迅先生此话之意,大约是如今的我们如果

想写诗抒发胸中之意的时候,不妨直接引用一首唐朝诗人的诗即可,不必亲自操刀了。

唐诗之所以经典,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经典是要经过长时间检验的,而唐诗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

性。经典在流传过程之中,会得到不断的阐释和接受,会融入很多时代因素,成为作者和读者的

一个公共空间,作者在写的时候就会留下空白,等着读者去填充。读者在读一首诗的时候,在某

一个时间节点,忽然之间豁然开朗,领悟到诗歌的真谛,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和作者发生了共鸣,

这就是接受文学传播过程中的时间穿越性。

《红楼梦》中有“香菱学诗”片段,黛玉给香菱推荐“诗歌教科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

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了。”也就是先把王维的诗揣摩透了;“然后再读一

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诗”,因为杜甫的七言律诗在盛唐以后是出类拔萃的;“次再李青莲的七言

绝句读一二百首”,李白的七绝是黛玉给香菱指定的第三本教科书。黛玉认为,有了这三本“教

科书”垫底,再往上追溯读陶渊明的诗,读庾信、鲍照的诗,就有基础了,再过一段时间经过自

己的勤奋和努力,香菱就可以成为诗翁了。这一段观点,不仅是曹雪芹的观点,也是清代很多作

家、学者共同的观点。所以宋元明清以来,无数的诗歌读者,包括专业读者和非专业读者,他们

在进行评论的时候以唐诗为主要评论对象。而他们学写诗歌,就像练书法时临帖一样,也是以唐

诗为榜样。所以唐诗一千多年来,从唐代传到今天,是一代一代的读者不断努力、不断经典化的

过程。

(摘编自魏景波《唐诗经典的现代价值》)材料二:

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

这座高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有多方面的原因。从七世纪初建国到八世纪中叶安史叛乱之前这

一百多年,唐帝国的经济一直是上升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即使在安史之乱后,

由于南方的开发与南北交通保持畅通,经济和文化增长的势头也没有停顿下来。这个社会,正是

整个唐代文学艺术的温床。此其一。其次,由“五胡十六国”极其纷扰混乱的局面到隋唐统一,

是一个国内各民族由斗争而融合的过程。国内各民族的融合,还加上当时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

流,都使得各阶级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作家们的修养和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养料和素

材。其三,在长期南北分裂以后建立起来的唐帝国,对各种思想,也和对各族文化一样,采取了

兼容并包的态度,例如儒释道三教就是始终并存的。因此,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

这就为诗歌创作和流行提供了方便,从而形成了唐诗的群众性基础。大家都爱写诗,爱读诗。这

对于唐诗的发达,诗人的成长,是不可能不发生积极作用的。其四,唐帝国为了巩固其统治,制

定和执行了通过科举从庶族地主中选拔人才的制度,以打破高门大族对仕途的垄断。进士是科举

中最贵重的,而进士的考试以诗赋为主要内容。这种决定士子前途的考试和因之而派生的行卷画

之风,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最后,就诗歌本身而论,经过八代先驱者的努力,五七言古诗

已经成熟,律绝诗也基本上跨越了它们的试验阶段,足供唐代诗人自由采用。前辈们积累起来的

艺术经验,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样式,都使得他们易于借鉴昔贤,驰骋才力,发抒性灵,

来扩大诗的反映面,提高诗的表现力。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

(摘编自程千帆《唐诗鉴赏辞典•序言》)【注】应试者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

考试前呈送给有地位者,以求推荐,称为“行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唐朝,写诗是全民性活动,人人都会写诗,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

诗作流传于世。

B.唐诗成为经典,不仅因为其艺术造诣登峰造极,更重要的是诗歌数量和诗人数量都达到了

空前的程度。

C.唐朝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使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有利于诗歌的创作和流

行。

D.因为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所以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的进士考试,直接促进了唐诗的

创作繁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不仅诞生了李白,杜甫这样的世界级诗人,还出现了初唐四杰、王孟、高岑、小李杜

等卓有成就的名家。

B.后世读者读唐诗时,只要随时把带有时代因素的理解填充进去,就能豁然开朗,与作者发

生跨越时间的共鸣。

C.《红楼梦》“香菱学诗”中的观点,代表了曹雪芹和清代很多作家、学者的观点;自宋以

后学写诗,也以唐诗为榜样。

D.唐诗的繁荣兴盛,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得益于当时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融合

发展。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

B.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

C.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杨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D.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欧阳修)〃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4.在评价唐诗的成就时,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相近或者相同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眸

王松他就这么站着,仰着头,看着我,两个胳膊垂得很直,肩膀端得很平。春天的风吹来,撩起

他的头发,把眼镜也带了一下。他戴的是黑色方框眼镜,有些松。他抬手扶了一下镜框,胳膊又

垂下去。

他每次来,都是这样站着。有时,一边仰头注视着我,还会慢慢抬起右手,放到自己的左胸上。

我想,他也许是在想象我当年那一刻的感觉。当时,我平静地看着那颗子弹从行刑士兵端着的枪

筒里钻出来,然后径直朝我飞过来,我甚至能看到它拖出的一溜耀眼的火光。就在听到那沉闷的

砰的一声时,我意识到了,这颗子弹己经钻进了我的胸膛。在它钻进来的一瞬,我的心脏也轰的

一下,好像猛的一热,又一凉,我知道,它已经穿过我的身体,将我体内的一些血肉也一起带走

了。我感觉胸膛上像开了一扇窗,在凉风吹进来的同时,一股热血也在朝外涌,我听到自己的心

脏如同瀑布一样发出震耳的哗哗流淌声……我想,他一定很想知道我在当时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他想知道,是因为,他想讲给他的学生听。就在儿天前,他又带着他的学生去了东北角的那片松

林,那是我的墓地。

是的,很多人来祭奠我,为我献花。我知道,人们没有忘记我。每年的清明节,他也会带着学生

来,让每个人在我的墓上放一朵白色的小花。这一定是孩子们亲手做的。我听到,孩子们叫他崔

老师。

我站得很高。雕塑家为我设计的这个铜像,创意很棒,我很喜欢这个姿态,一只脚蹬着一块岩石,

左手扶着膝盖,右手按着腰间的盒子枪,挺直上身,注视着远方。就在昨天,崔老师又带着一个

学生来了。看上去十多岁,应该是新转学过来的孩子,操着江西赣南的口音。以往也是这样,每

当有新的学生来这边,崔老师就会带着来这里。这孩子的眼睛很大,而且黑白分明,看上去很清

澈。

他慢慢走到我面前,仰起头看了一阵,似乎在想什么,然后,回头问崔老师,他,是英雄吗?

崔老师说,是,他是英雄,也是一位烈士,他叫崔筱斋。

也许,崔老师这样为孩子介绍我是对的。但我不是什么英雄,因为在那时,我身边的战友很多,

他们和我一样根本不考虑个人得失,甚至舍生忘死,把自己一切的一切都置之度外,在一次次的

战斗中,他们很多人就这样默默地牺牲了,最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

那是1929年秋天,我奉命到六安、霍山地区指导农民运动,然后和徐百川同志一起,参加了诸佛

庵兵变和著名的六霍起义。后来,仅独山境内,被追认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530多人,如果说

英雄,又何止我一个人呢。到1931年春天,合肥北乡一带的农民运动已经如火如荼。为了显示农

民协会的巨大威力,肥北区委决定借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召开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大会。那天早

晨,双河集和造甲店地区的农民协会会员1000多人,从四面八方涌向李老家双土地庙会场。我在

大会上做报告,给大家讲了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来历,同时号召大家发扬革命传统,同土豪劣绅做

不调和的斗争。会后,我还带领农民协会的会员进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从这开始,农民协

会就要带领会员有实际行动了。

1932年春天,上级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乘农民青黄不接、缺粮断炊的季节,先开展春

荒斗争,然后在这次斗争的基础上举行暴动。这个方案定下以后,又派张志一同志来合肥北乡加

强领导,当时张志一同志化名叫“李星三”。就在这年的4月7日,一场规模浩大的武装暴动拉

开了序幕。在这片大地上,数十面红旗迎风招展,200多名赤卫队员,500多名红枪会员和1000

多名农民协会的会员,手持步枪、红缨枪、大刀和长矛,冲向双河集的联保办事处和团防局。这

就是合肥地区史称的“双河集暴动”。

我身后就是“双河集农民暴动纪念馆”的展厅。里面不仅陈列着我们当年暴动时使用过的火枪和

长矛一些遗物,还有一些当时的珍贵文件。这个展厅,崔老师带着他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来过。每

次来,已经不需要讲解员,他自己就可以把当年的事一件一件讲给孩子们听。他的口才很好。其

实口才好的人未必去刻意追求声音的表现力,平静的语气,也许更有感染力。崔老师的语气就很

平缓,这样,也就不知不觉地将听的人带到那悠远的过去。

这时,这个新转学来的孩子从展厅里出来了,他走得很慢,一边走,似乎在想什么事。来到我跟

前,他忽然站住了•先围着我的铜像转了一遭,又用手摸着铜像的底座,看上面的文字。看了一

阵,他忽然抬起头,对崔老师说,我会唱一首歌。崔老师看看他,什么歌,你唱,我听听。这孩

子就唱起来:“红军哥哥你慢些走,小心路上有石头……”他的声音很稚嫩,也很清脆,随着春

天的微风飘出很远。

我听出来了,这孩子唱的是赣南地区的客家山歌。当年红军长征前后,这首歌在当地很流行。这

个孩子是从赣州的于都县转来的。于都正是红军长征出发的地方,所以,他会唱这个山歌也并不

奇怪。这时,我发现,孩子在微风里唱着,眼里已经闪出泪光。

(选自《文艺报》2021年6月11日,有删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详写“我”牺牲时的感受,是为了突出“我”的视死如归,无所畏惧。

B.“我”对自己铜像姿态很喜欢,意味着这个姿态能体现“我”的精神风貌。

C.小说选取1929年“我”的革命活动,目的是引出像“我”这样的英雄很多。

D.崔老师能将学生们带到悠远的历史中,主要因为“我”是革命活动的领导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语意双关,既指崔老师师生对“我”的景仰,也指“我”回忆自己的革命活动。

B.首段对“他”的动作描写细腻,但是这些平常的动作隐含了对“我”的崇敬之情。

C.崔老师是“我”的后辈,又是学生们的前辈,这一角色体现了革命精神的代代相传。

D.小说中“我”否定自己是英雄这一细节,突出了那一代人的价值追求和牺牲精神。

8.小说重点写新转来的学生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9.小说从雕像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汉兵起,异以郡掾监五县,

与父城长苗萌共城守,为王莽拒汉。光武略地颍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车乡。异间出行属县,

为汉兵所执,时从兄孝从光武,因荐异。得召见。异曰:“有老母在城中,愿归据五城,以效功

报德。"光武曰:“善”。异归,谓苗萌曰:“今诸将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观其言

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苗萌曰:“死生同命,敬从子计。”即开门奉牛酒迎。光武署

异为主簿,苗萌为丛事。光武自蓟东南驰,至饶阳无篓亭,时天寒烈,众皆饥疲,异上豆粥;及

至南宫,遇大风雨,入道傍空舍,异复进麦饭。因复度呼沱河,从破王郎,封应侯。异为人谦退

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

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

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从平河北,诸将并劝光武即帝位,异遂与诸将定议上粤甘。时赤眉暴乱

三辅,乃遣异讨之。拜为征西大将军,与邓禹共攻赤眉。异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于道侧。伏

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追击,大破之。异久在外,人有章言异专制关中,

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帝使以章示异。异上书谢日:“臣充备行伍,过蒙恩私,位大将,爵通侯,

受任方面,以立微功。见所示臣章,战栗怖惧。”诏曰:“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

何嫌何疑,而有惧意?”赐以珍宝衣帛。异垂苜谢日: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

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明年夏,与诸将攻落门,未拔,病发,薨于

军,谥日节侯。

(节选自《后汉书•冯异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

异还西/

B.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

异还西/

C.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

异还西/

D.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

异还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B.从事,文中指官职,亦称“从事掾”,为汉刺史的佐吏;现代指投身到某项事业中。

C.尊号,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文中指刘秀登上帝位之后自封的名号。

D.稽首,古代跪拜礼,头触碰在地上且停留片刻,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礼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异慧眼独具,投身明主。他赞赏刘秀不虏掠的行为,为其风采气度所折服,认定此人值

得托付,苗萌深表认同,和他一起归顺了刘秀。

B.冯异领兵有方,鞠躬尽瘁。他带领的队伍,进退有度,军容严整;他为刘秀立下了汗马功

劳,可惜在攻打落门时,出师未捷便病死军中。

C.冯异为人谦让,不矜己功。路上遇到其他将领,他主动避让;诸将聚在一起评议功劳,他

没有参与而选择独处树下,被誉为“大树将军”.

D.冯异忠心为主,获得信任。有人构陷冯异,冯异得知此事后,上书向皇上表明忠心并且主

动认罪,最终刘秀顾念旧日的恩情而宽恕了他。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时从兄孝从光武,因荐异。

②臣充备行伍,过蒙恩私,位大将,爵通侯,受任方面,以立微功。

14.冯异是如何打败赤眉军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②,海色明徂徒咒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此诗写于745年,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李白和杜甫在鲁郡再次相逢。分别之时,

李白写下此诗。杜二甫即杜甫。②泗水:水名。③徂铢:山名。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描写了李白在秋日于鲁郡东石门送别杜甫的情形,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B.颔联中的“何时”“重”两词表达了李白渴望来日能够再与好友相逢畅饮的心情。

C.尾联以“且尽手中杯”来结束全诗,干脆有力,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情调。

D.全诗用语绚丽飘逸,融叙事、绘景、抒情为一体,诗情画意与深情厚谊跃然纸上。

16.颈联的“明”字用得非常传神,请结合诗歌分析其妙处。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用远景镜头描绘出村庄朦胧、平

静和安详的特点。

(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

(3)江、月和花都是我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古人常常将它们中任意二者组合以营造绝妙的

意境,表达自己的情感,如“,”。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周作人曾说:“人生,有必要的忙,也要有必要的闲。只争朝夕的忙,是为了夕阳看花的闲。”

对于生活,忙而有价,闲而有趣,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忙出意义,闲出情义,才能体现人

生真正的价值。

请结合材料,以“忙与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长期以来,各种平台的热搜榜上内容。流量为王不良观念的影响,文艺作品在热搜榜上

的亮相基本取决于明星的流量而不是作品的质量所决定、。有口碑,却没热度;频上热搜,口碑却

“扑街”,这种奇怪的情况逐渐成了一种的现象。

近几年,随着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节点的到

来,重大主题创作持续开展,相继推出了一批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作品。近年来涌现出了豫剧《焦

裕禄》、话剧《谷文昌》、歌剧《马向阳下乡记》、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思想性与艺术性

相统一、人民群众的优秀作品,通过多种文艺形式展示,以小人物表现大变化,以小切

口折射大主题,以小故事揭示大道理,从而增强人们的道德判断力和国家荣誉感,不断提高观众

审美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网络文艺作为文艺百花园中的后起之秀,青少年群体的精神家

园,同样为党的生日献上了一份厚礼。随着各项活动的持续开展,更多的文艺精品接续前期力作

,充分彰显文化自信。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鱼目混珠熟视无睹喜闻乐见不一而足

B.鱼龙混杂司空见惯喜闻乐见层出不穷

C.鱼龙混杂熟视无睹脍炙人口不一而足

D.鱼目混珠司空见惯脍炙人口层出不穷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后写在下面。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日一组拍自南极科考站附近的照片引发关注,照片里的雪竟然不是白色的,而变成红色和绿色

混杂的“西瓜雪”。有研究人员分析,()。雪衣藻十分耐寒,广泛分布在北极、南极及其

岛屿等极端冰雪环境中。①,它们处于冬眠静止状态,但是一旦阳光足够温暖,藻类就开始了春

季复苏,雪衣藻②,成熟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而变为红色,这使它们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西

瓜色”。

研究人员表示,近年南极温度升高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便利条件,虽然雪衣藻本身没有危害,但

是会降低雪反射的阳光量,从而③,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极地冰雪消融失控,应引起足够

的重视。

2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o

A.雪变色是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的结果

B.雪变色是因为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的大量繁殖

C.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

D.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8个字。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C、B、D、、

【解析】(1)A.“人人都会写诗”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一原文“写诗儿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

的文艺活动”可知,并不是“人人都会写诗”,而是“几乎”人人都会写诗。

B.原因分析错误。有材料一可知,唐诗成为经典是因为“从作者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

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艺术造诣登峰造极”“风格非常多

样"''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等因素促成的;另外从材料二来看,“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

就使得唐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可知,唐诗成为经典,绝非“其艺术造诣登峰造极”和“诗歌

数量和诗人数量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两方面促成的。

D.“因为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所以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的进士考试”理解错误。依据材

料二原文“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而进士的考试以诗赋为主要内容。这种决定士子前途的考试

和因之而派生的行卷之风,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可知,“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和‘'以

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的进士考试”并不是因果关系。

故选C。

(2)B.“只要随时把带有时代因素的理解填充进去,就能豁然开朗,与作者发生跨越时间的共

鸣”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原文“经典在流传过程之中,会得到不断的阐释和接受,会融入很多

时代因素,成为作者和读者的一个公共空间,作者在写的时候就会留下空白,等着读者去填充。

读者在读一首诗的时候,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忽然之间豁然开朗,领悟到诗歌的真谛,那么这时

候我们就和作者发生了共鸣”可知,读者在读诗时,要有特定的“时间节点”,然后才“豁然开

朗”,但这并不是说“只要随时把带有时代因素的理解填充进去,就能豁然开朗”。

故选Bo

(3)D.由题干要求“不能支持'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这一观点”可知,“荷深水风阔,雨过

清香发”出自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诗作,“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宋朝文学家王安石的

诗作,用宋朝文学家的诗作不能支持“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这一观点。

故选D。

(4)首先,依据材料一“在作者方面,写诗几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各行各业都有

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精彩诗作留了下来”和材料二“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

这就为诗歌创作和流行提供了方便,从而形成了唐诗的群众性基础。大家都爱写诗,爱读诗。这

对于唐诗的发达,诗人的成长,是不可能不发生积极作用的”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唐朝写诗是

全民性的文艺活动。

其次,依据材料一“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既有像杜甫这样描写现实的伟大诗人,也有像李白这

样风格比较浪漫的诗人,同时还有一些深受禅宗思想濡染的诗人。而且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

的发展,在唐代都达到一个全盛时期”和材料二“国内各民族的融合,还加上当时日趋频繁的国

际文化交流,都使得各阶级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作家们的修养和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

养料和素材”“前辈们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样式,都使得他们易于

借鉴昔贤,驰骋才力,发抒性灵,来扩大诗的反映面,提高诗的表现力”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

唐朝诗歌体裁风格多种多样。

最后,依据材料一“从作者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

辉煌的程度,堪称中国历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而他们学写诗歌,就像练书法时临帖一样,也

是以唐诗为榜样”和材料二“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可知,

两则材料都认为唐朝诗歌创作盛况空前。

(5)首先,文章开头即提出“唐诗何以成为经典”的问题,属于提出问题部分。

其次,又分别从“从作者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

煌的程度,堪称中国历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即诗人的身份、诗作数量和诗人数量;“唐诗之

所以成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主要是因为它的艺术造诣登峰造极”,即艺术造诣方面;“不仅如此,

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而且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的发展,在唐代都达到一个全盛时期”,

即体裁风格多样;“唐诗之所以经典,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经典是要经过长时间检验的,而唐诗

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即唐诗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等四方面来进行分析唐诗之所以成为经

典的原因。

最后,得出结论“所以唐诗一千多年来,从唐代传到今天,是一代一代的读者不断努力、不断经

典化的过程”,即“唐诗的发展过程就是其不断经典化的过程”。

答案:

(1)C

(2)B

(3)D

(4)①写诗成为全民性文艺活动。

②诗歌题材丰富多样。

③唐朝诗歌盛况空前。

(5)①首先提出问题“唐诗何以成为经典”。

②然后分别从数量(诗人、诗作)、艺术造诣登峰造极、风格多样、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等四

方面进行分析。

③最后得出“唐诗的发展过程就是其不断经典化的过程”的结论。

(1)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分析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

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

仔细比较。解答时要认真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3)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首先在材料中找出题目中所提概念的相关语句,然后进行判断

选择。

(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

(5)本题考查梳理行文脉络的能力。作答此题可从论述角度、层次关系、概括段意等角度思考,

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

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

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6~9.【答案】D、A、、

【解析】(1)D.“主要因为‘我’是革命活动的领导者”错。原文说“我奉命到六安、霍山地

区……””这个方案定下以后,又派张志一同志来合肥北乡加强领导”,说明“我”并不是领导

者。

(2)A."对'我'的景仰”错。本文标题《回眸》语义双关,"对'我'的景仰”与标题《回眸》

没有必然联系。事实上,《回眸》语义双关体现在:既指崔老师师生对革命历史的追溯和对先烈

的深切缅怀,也指“我”回忆自己的革命活动。

(3)原文说“就在昨天,崔老师又带着一个学生来了。看上去十多岁,应该是新转学过来的孩子,

操着江西赣南的口音。以往也是这样,每当有新的学生来这边,崔老师就会带着来这里。这孩子

的眼睛很大,而且黑白分明,看上去很清澈”,由此可知,这个学生是学生群体中的一个代表,

他身上的特点就能代表当下学生的精神面貌。

原文说“我听出来了,这孩子唱的是赣南地区的客家山歌。当年红军长征前后,这首歌在当地很

流行”“这个孩子是从赣州的于都县转来的。于都正是红军长征出发的地方”,由此可知,这孩

子来自革命老区,承继红色基因,能主动唱红歌,充分表明红色精神在青年身上得以继承和延续。

(4)小说从雕像的视角叙述故事,为我们提供全面的视角,因为烈士已经死去,按照常理,不能

够向我们叙述牺牲的经过,从雕像的视角叙述,便于详细地交待烈士牺牲的经过和革命斗争的艰

苦历程。

“我”已死去,成为历史,但世上还有更多的人崇拜我,革命精神代代相传,从雕像的视角叙述

故事,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相互交织,有实有虚,虚实结合,便于揭示革命先烈牺牲的价值和意

义,从而表现革命精神的深远影响和代际传承的主题。

从雕像的视角叙述故事,全文以英雄的口吻自我叙述故事,使历史事件听起来更加真实,增强了

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使小说更具感染力亲和力,读来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答案:

(1)D

(2)A

(3)①这个学生是学生群体中的一个代表,他身上的特点就能代表当下学生的精神风貌。②他来

自革命老区,承继红色基因,能主动唱红歌,表明红色精神在青年身上的延续。

(4)①提供全面的视角,便于详细地交待烈士牺牲的经过和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②历史与现实

交织,虚实结合,便于揭示革命先烈牺牲的价值和意义,表现革命精神的深远影响和代际传承。

③英雄的自我叙述,增强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使小说更具感染力。

(1)本题考查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

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

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

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叙述人称作用的能力。可从情节、人物形象、文章主题以及读者的感

受等几方面着手。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10~14.【答案】B、C、D、、

【解析】(1)采用排除法。第一分句,“无忘”的宾语是“河北之难”,在其后断开;“小臣”

是自谦,做后句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AD。第三分句,“宴见”是固定词组,意思是在皇帝

公余时被召见,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故选:Bo译文:“臣希望国家别忘了河北之难,为臣也

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来多次被光武帝在公余时召见,商议平定蜀地。过了十多天,皇上让冯异

的妻子儿女跟随冯异一起回到关中。

(2)C.“刘秀登上帝位之后自封的名号”有误。依“异遂与诸将定议上尊号”得出不是自封,

而是他封。

(3)D.“主动认罪”“皇帝宽恕了他”有误。原文为“异久在外,人有章言异专制关中,威权

至重,百姓归心。帝使以章示异”,冯异长期在外作战,小人乘隙构陷冯异,皇帝不信才把弹劾

他的奏章示以冯异,冯异看到奏章后感到“战粟怖惧”。所以,冯异并不是主动认罪,皇帝也不

是因和他有旧情而宽恕他。

(4)①间,秘密地,偷偷地,私下;为……所,表被动,被;从兄,堂兄。译文:冯异秘密地到

所管辖的属县巡察,被汉军抓获。当时冯异的堂兄冯孝跟随光武,趁机举荐了冯异。

②充备行伍,介宾结构后置,应是“(于)行伍充备”,在军队中充数:微功,微小的功劳。译

文:臣在军队中充数,过于蒙受皇上的恩情和偏私,处于大将的位置,封爵为通侯,在一方受命

掌权,从而立下微小的功劳。

(5)原文为“异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于道侧。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

溃。追击,大破之”,意思是“冯异派精壮士兵改换服装和赤眉军相同,埋伏在路边。(打仗时)

伏兵突然出现,穿的衣服相混,赤眉军不能分辨识别,士兵于是惊恐溃散。冯异率军队乘胜追击,

大败赤眉军”。根据上述信息概括作答。

答案:

(1)B

(2)C

(3)D

(4)①冯异秘密地到所管辖的属县巡察,被汉军抓获。当时冯异的堂兄冯孝跟随光武,趁机举荐

了冯异。

②臣在军队中充数,过于蒙受皇上的恩情和偏私,处于大将的位置,封爵为通侯,在一方受命掌

权,从而立下微小的功劳。

(5)①派壮士穿上与赤眉军一样的服装;②埋伏在道路两旁,突然出击;③乘胜追击。

参考译文:

冯异字公孙,颍川郡父城县人。喜爱读书,精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汉兵起事,冯

异以郡掾身份监管五县,与父城长苗萌一起守城,替为王莽抵御汉兵。刘秀攻占土地到颍川,攻

打父城没有打下,把军队屯扎兵巾车乡。冯异微行出城巡视下属各县,被汉兵抓获,当时冯异的

从兄冯孝追随光武刘秀,借机推荐冯异。冯异得到召见的机会。冯异说:“我有老母在城中,我

愿意回去据守五县,来为您效力,报答您的不杀之恩。”刘秀说“好”。冯异回城,对苗萌说:

“当今各地将领大多残暴蛮横,只有刘将军每到之处从不劫掠抢夺。我察看他的言语行动,觉得

他不是平庸的人,可以投靠托付。”苗萌说:“我们死生共命,我听从您的计谋。”冯异和苗萌

马上开城门捧着酒肉迎接。刘秀任冯异做主簿,苗萌做从事。刘秀从蓟县东部向南急行军,到达

饶阳无篓亭,当时天气严寒,众人都又饥又累,冯异给刘秀端上豆粥;等到到了南宫,又遇到大

风大雨,刘秀进入路旁空房,冯异又献上麦饭。大军就次度过呼沱河,冯异跟着刘秀打破王郎,

封为应侯。冯异为人谦让不自夸,出行和众将相遇,就领自己的车让路。无论是行是止都立有标

志,军中都称他有规矩。每次宿营,众将领一起坐下来评功劳,冯异常常一个人躲在树下,军中

称他为“大树将军”。等攻破邯郸后,于是改编部队,分属各位将领,将领每人都有部属。士兵

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光武因此赞赏他。跟着刘秀平定河北,诸将一同劝光武登皇帝位。冯异

就和众将领商议确定刘秀的称帝尊号。这时,赤眉扰乱三辅,于是派遣冯异讨伐他们。拜任冯异

做征西大将军,和邓禹一同攻打赤眉军。冯异派精壮士兵改换服装和赤眉军相同,埋伏在路边。

(打仗时)伏兵突然出现,穿的衣服相混,赤眉军不能分辨识别,士兵于是惊恐溃散。冯异率军

队乘胜追击,大败赤眉军。冯异长期在外领兵,有人上奏章说冯异在关中专权,权势很大,百姓

归顺他。光武帝派人拿着奏章给冯异看。冯异上书谢罪说:“我参加军队,过多蒙受皇帝的恩德,

位居大将,封爵通侯,受命统率一方,建立些细微功劳。见到给臣看的奏章,我感到战栗恐惧。

我只想明主知道臣愚笨的心性,所以才敢据实自述。”诏书回复他说:“将军对于寡人,道义上

是君臣,恩情上如父子。”又拿珍宝衣帛赏赐冯异。冯异拜谢说:“臣现在希望陛下您不要忘记

河北的困境,小臣不敢忘巾车蒙赦的恩德。”后来屡次召见参加宴饮朝会,商定计策夺取蜀地,

逗留十多天,命令冯异妻子儿女随冯异返回西部。第二年夏天,冯异和诸将攻打落门,没有打下

来,发病,逝世在军中,谥号节侯。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

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

息,仔细概括。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

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

“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

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

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

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

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15~16.【答案】D、

【解析】(1)D.“全诗用语绚丽飘逸”错,本诗语言古朴真淳,而非绚丽飘逸。

故选D。

(2)“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律”,意为:漾漾的秋波摇荡着眼前泗水,熠熠的海色映亮了远处

的祖徒山。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有“映亮、照亮、使……亮”的意思。“明”,以动写静,赋予静态

的自然色彩以运动感,不说徂彳来山色本身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彳来山。大海

蔚蓝明丽的色彩,与远山的苍绿映衬,画面开阔,色彩明丽。以动态的海浪映衬山色,以开阔壮

丽的自然美映衬了真挚美好的友情(或表现了诗人面对离别豁达爽朗的胸襟)。

答案:

(1)D

(2)“明”形容词用作动词,有映亮、照亮、使……亮的意思;熠熠的海色照亮了远处的祖徒山,

以动态的海浪映衬山色,以动写静,把静态的山色写活了。“明”字写出了大海蔚蓝明丽的色彩,

与远山的苍绿映衬,画面开阔,色彩明丽。以开阔壮丽的自然美映衬了真挚美好的友情(或表现

了诗人面对离别豁达爽朗的胸襟)。

译文:

离痛饮后大醉而别还有几日,我们登临遍附近的山池楼台。

什么时候在石门山前的路上,重新有我们在那里畅饮开怀?

漾漾的秋波摇荡在眼前泗水,熠熠的海色映亮了远山徂葆。

我们就如飞蓬一样各自飘远,且来个淋漓痛快饮尽手中杯!

赏析:

“醉别复几日”,没有几天便要离别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别吧!两位大诗人在即将分手的日

子里舍不得离开。“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鲁郡一带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几乎都登临游

览遍了,“登临遍池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李白多么盼望这次分别后还能再次重会,同游痛饮: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石门,山名,在山东曲阜东北,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峦,山有寺

院,泉水潺潺,李杜经常在这幽雅隐逸的胜地游览。这两句诗也就是杜甫所说的“何时一樽酒,

重与细论文”的意思。“重有金樽开”这一“重”字,热烈地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

情;又说明他们生活中有共同的乐趣,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读来令人感到亲切。

李杜同嗜酒,同爱游山玩水。他们是在秋高气爽、风景迷人的情景中分别的:“秋波落泗水,

海色明徂伏。”这里形容词“明”用如动词,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运动感。不说徂彳来山色本身

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愧山,和王安石的诗句“两山排阚送青来”(《书湖

阴先生壁》)所采用的拟人化手法相似,这就把山色写活,显得生气勃勃而富有气势。“明”字

是这句诗的“诗眼”,写得传神而生动。在这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背景中,两个知心朋友在难

舍难分,依依惜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好友离别,仿佛转蓬随风飞舞,各自飘零远

逝,令人难过。语言不易表达情怀,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就倾尽手中杯,以酒抒怀,来一个

醉别吧!感情是多么豪迈而爽朗。结句干脆有力,李臼对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倾吐无

遗。

这首送别诗以“醉别”开始,干杯结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

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无缠绵哀伤的情调。诗中的山水形象,隽美秀丽,明媚动人,自然

美与人情美一一真挚的友情,互相衬托;纯洁无邪、胸怀坦荡的友谊和清澄的泗水秋波、明净的

徂徐山色交相辉映,景中寓情,情随景现,给人以深刻的美感享受。这首诗以情动人,以美感人,

充满诗情画意,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

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

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

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理解诗歌的方法:

(-)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

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

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

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

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17.【答案】【小题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小题2】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小题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故答案为:

(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重点字:暧)

(2)举以予人如弃草芥(重点字:芥)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重点字:酹)

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情境式默写题一般都涉及正确理解文意及句子内涵,因此平时

积累时要加强理解性记忆,弄清文章内容及句子内涵,切不可死记硬背。

《念奴娇•赤壁怀古》理解性默写:

(1)本文中既点题,又为周瑜出场营造声势的句子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想象丰富,“卷起千堆雪”的其实是“惊涛拍岸”,写景化静

为动的是“乱石穿空”一句。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

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两句,由对英雄的追慕转向对自身

现实的嗟叹。

18.【答案】忙与闲:平衡人生的艺术人们常说,“人生短暂,时间宝贵”。与此同时,我们

也经常听到“悠闲自在,闲亦有趣”.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使得人们对于忙与闲的态度产生了

分歧。然而,我相信,忙而有价、闲而有趣,才是人生最理想的状态。只有在忙中求价值,在闲

中寻真趣,我们才能真正体现人生的价值。

忙碌是现代社会的普遍状态。从早晨的闹钟响起到夜晚的灯光熄灭,我们似乎总是在追逐时间

的脚步,忙忙碌碌不停歇。对于很多人来说,忙碌意味着工作的进展、事业的成功,以及个人成

就的实现。忙碌之中,我们付出了汗水和努力,通过不断奋斗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实际上,忙碌

是我们实现自我价值、充实人生的一种方式。

然而,过度的忙碌往往容易让人陷入情感困境。当我们沉浸于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容易忽

略了一些重要的事情,例如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身心的放松、对自我的反思等。这种过度的忙

碌可能导致我们迷失在名利与功利之中,忘记了品味生活的真谛。因此,我们需要适时调整自己

的生活态度,给予自己适度的闲暇。

闲暇并不是指完全无所事事的状态,而是指为自己留出时间去感受生活、享受生活的状态。闲

暇的时刻,我们可以与家人、朋友相聚,共同分享快乐和困难;闲暇的时刻,我们可以沉淀内心,

去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闲暇的时刻,我们可以追求一些个人爱好和兴趣,开阔自己的

视野。在这些闲暇中,我们可以收获更多的情感共鸣,增添更多的人生乐趣。

忙与闲之间,是平衡人生的艺术。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审时度势,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

精力。对于忙碌的工作,我们要用心投入、全力以赴,通过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然而,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放松,给予自己适当的休息与闲暇时间。这样才能使我们在忙碌之中保持冷静

和理性,在闲暇之中找到人生的意义与乐趣。

因此,在追求价值与意义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准确把握忙与闲的度。充实而有价的忙,可以让

我们不断前行,充实自身;有趣而有意的闲,可以让我们品味生活、享受生命。只有在忙与闲的

交替中,我们才能找到生活的平衡与满足,展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综上所述,忙与闲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忙碌赋予我们动力和进取的精神,是实现自

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而闲暇则给予我们平衡和放松的机会,是感受人生乐趣和追求内心真实的时

刻。通过恰到好处的忙与闲,我们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尽情演绎,展示出最美丽而有意义的篇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材料引用了周作人的言论,引出了本次作文的话题“忙与闲”。他认为人生需要忙和闲,但是忙

是为了更好的闲。然后由此进行评论,适当的忙与闲都是人生所必需的,可以体现人生的最好状

态和人生真正的价值。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材料重点阐述的是“忙”与“闲”的关系,根据材料把二者的关系理顺清楚:

人生需要“忙与闲”;“忙”是为了更好的“闲”:忙中有闲才是人生的好状态;忙要有意义,

闲在有情义。在写作时,要重点把握“忙”与“闲”的关系。

写作时可以进行如下安排:先从物入手,由物及人。比如琴弦如果总是崩紧,有一天就会不堪重

压而崩断;如果总是放松悠闲,可能就再也不会绷紧。因此说,应将忙与闲协调起来。然后论述

人亦如此,每天总是崩着精神的弦,每天总是忙忙碌碌,可能身体就会吃不消,可能人生的乐趣

就会减少;如果能够在忙中偷闲,在忙碌之余也去看看日落、品品香茶,人生的乐趣可能会更多,

让前进的脚步更加坚实。接下来可以举一些能够把忙与闲关系处理得好的例子,最后再进行引申

论证。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德国古典

哲学创始人康德无论每天讲课多忙,都强制留下一个小时去哥尼斯堡城郊散步,走出了一条“哲

学家小道”的事例,论证在快节奏的社会中,要学会留白、放松,忙里偷闲,涵养精神力量。也

可以引用福楼拜“我每天坚持写作,每天看日出”的名言,论证忙与闲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还

可以立足于当下,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躺平”“摆烂”“内卷焦虑”等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

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立意:

1.忙闲相辅相成,方为人间至味。

2.忙闲相应,人生才有乐趣。

3.张弛有度,助力成功。

4.忙着去奋斗,闲来赏月明。

材料作文的审题: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

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