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于乘之卧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加;由也为之,比及三年,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日:“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日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拿回,端章甫,愿为小那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日:“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日:“莫春者春服既成蓬有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乎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一

A.莫春者潘服既成冠者之六人童节六七人浴乎斫风乎/舞雪咏而归

B.莫春者漕服既成定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将乎沂双乎舞雪咏而归

C.莫春者春川艮既成冠者五六人盗子六七"谷乎沂/风乎舞写咏而归

D.莫春者潘服既施冠者五六人虐子六七人格乎新风乎褥零咏而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一

A.千乘之国:指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时期指大诸侯国。

B.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D.冠者:成年人。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人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一

A.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表达了孔子及其弟子各自的人生志向。

B.子路轻率,冉有谦虚,公西华礼让,曾皙高雅,给人印象深刻。

C.文段运用典故,内涵丰富;语言富丽华美,耐人寻味。

D.文章通过简洁的对话、细腻的神情及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志趣。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②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馈。

5.结合原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分析孔子的形象。

文言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

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可,不为侵

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

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

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

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鸟乌向往之至!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文本二: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

治世,意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

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俄

直集贤院。以母怵去,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日:“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

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

三司条例司,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安石性强性,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

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讪。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保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阳复相,岁余罢。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愿A监苟者B因循之弊C明D诏大臣E为之F以渐G期H合于当世之变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司: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这里的“有司”是代指官吏。

B.区区:用来自称。与“秦以区区之地,而致万乘之势”中“区区”意思不一样。

C.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

D.洎:意思是“等到”。与“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中的“洎”意思不一样。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用一“受”、一“议”、一“授”,从决策、制定到推行全过程将新法置于名正言顺、合情合理

的境地之中。

B.王安石坚定变法,无畏人言。“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说明王安石并非不知众多

的埋怨讥谤,而是早有预料。

C.王安石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在万言书中认为朝廷和民间都

有人才不足的问题,所以大力提拔门下聪慧的年轻人。

D.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

后世所谓“大儒”大多才能庸俗。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②安石性强伎,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10.马端临评王安石,“介甫之行新法,其意勇于任怨,而不为毁誉所动。”结合两则文本,谈谈具体

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言文阅读(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孔颖达,字仲达,翼加衡水人也。颖达八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及长,尤明《左氏传》《郑氏尚书》

《毛氏易》《毛诗》《礼记》,兼善算历,解属文。同郡刘焯名重海内,颖达造其门。焯初不之礼,颖达

请质疑滞,多出其意表,焯改容敬之。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时炀帝征诸郡儒官集

于东都,令国子秘书学士与论难,颖达为最。时颖达少年,而先辈宿儒耻为之屈,潜遣刺客图之。礼

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

亲待太宗尝问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颖达对日:

“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

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唯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

若其位居尊极,自矜其能,以才凌人,文过拒谏,则上下情阂,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

太宗深善其对。六年,累除国子司业。岁余,迁太子右庶子,仍兼国子司业。摩△承乾令撰《孝经义

疏》,颖达因文见意,更广规讽之道。学者称之。十二年,拜国子祭酒,仍侍讲东宫。十四年,太宗幸

国学观释奠,命颖达讲《孝经》,既毕,颖达上《释奠颂》,手诏褒美。后承乾不循法度,颖达每犯颜

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日:“太子成长,何宜屡致面折?“颖达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谤

逾切,承乾不能纳。二十二年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日宪。

(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

数进忠言/益见亲待/

B.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

数进忠言/益见亲待/

C.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

数进忠言/益见亲待/

D.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

数进忠言/益见亲待/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氏易》指曹魏时期王弼注解的《周易》,以对《周易》独到的解读流行于六朝隋唐。

B.冀州,《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现在北京市、天津市、

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辽宁省、陕西省全境及内蒙地区。

C.庶人,本指平民,有时也能指太子。如李承乾即当时储君,贵为太子,又被称为庶人承乾。

D.释奠,即释奠礼,国子祭酒率领师生陈设乐舞呈献牲酒拜祭孔子,以示对先圣的祟敬之情。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颖达聪慧好学,多才多能。他幼年就能日诵千余字,长大以后,对五经甚为熟悉,而且还精

通算术和历法,也懂得作文的方法。尽管如此,还能向同郡前辈虚心求教。

B.大业初年,孔颖达明经及第。后来参加东都儒学辩论大会,舌战群儒,荣获第一,这也引发了

学术权威的极大嫉妒,甚至要杀掉他来稳固其学术地位。

C.孔颖达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他为唐太宗讲解《论语》,能结合太宗特殊的身份来阐述孔子的精

义,使得圣贤的意思能够直抵帝王的心灵,从而达到规讽和劝谏的积极作用。

D.孔颖达精忠报国,不避祸福。太子李承乾不守法度,孔颖达不惜触犯皇帝的威严来进呈谏言。

有人劝他收敛刚气,他说为国捐躯,死而无恨,劝谏更加猛烈。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焯初不之礼,颖达请质疑滞,多出其意表,焯改容敬之。

②若其位居尊极,自矜其能,以才凌人,文过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

文言文阅读(四)

阅读下列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

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眼,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

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

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掾之于有司,不为侵

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

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

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浮樗斯

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氐砚的一项是()

A.故略上报回信B.以谡之于有司同“受”,接受

C.未能助上大有为皇上D.以肯浮斯民施恩惠

16.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A.戍卒叫,函谷举。

B.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C.冀君实或见恕也。

D.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氐砸的一项是()

A.文章第1段阐明回信的原因和目的,用语礼貌客气。虽然两人私交良好,但一句“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则直接表明了双方分歧所在的原因。

B.文章第2段,作者先破后立。“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高屋

建飘,抓住问题本质,让文章有了从根本上驳倒对方口基础。

C.文章第3段首先直接揭露反对变革者的各种表现:众人习惯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

媚于众。接下来,以让步假设的方式决绝地表明自己坚持改革的态度。

D.这封书信短小精悍,立论和批驳结合,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当下和历史结合,排比和反

问结合。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驳论型政论文的典范之作。

文言文阅读(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谏太宗十思疏

鹦.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

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

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

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

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

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

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

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

可以尽浮湃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季恭,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

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B.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C.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D.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即李世民,太宗是李世民死后的庙号。庙号常用“祖”或“宗”,如汉高祖、唐玄宗等。

B.魏征,字玄成,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曾任谏议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以敢

于直谏著称,史以“净臣”称之。

C.豫游,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

D.垂拱,垂衣拱手,古时比喻统治者在治理天下时,什么事情都不愿做,多用作贬斥帝王庸碌无

为。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太宗十思疏》的上奏,正值繁荣的“贞观之治”时期;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唐太宗逐渐

滋长的贪图享乐、喜好骄奢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颜直谏。

B.本疏先譬喻论证“积德义”之重要;后数“竭诚”之善,明“傲物”之恶,彰“载舟覆舟”之力,强调“积

德义”之必要;再分条列出“十思”之内容。

C.本疏以义为轴,以劝冻太宗“十思”为主;内容如高山流水,势贯始终,论证环环相连,无懈可

击;通篇骈俪工整,华美流畅。

D.魏征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在文中称自己“下愚”,尊称皇帝为“明哲”;动之

以情,晓之以理,表意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2.本文主要采取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六)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

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

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

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

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零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

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为隼,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

神苦思,代自可之职役哉?

2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

A.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B.震之以威怒

C.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D.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必固其根本根本:树根

B.人君当神器之重当:主持,掌管

C.凡百元首,承天堂命景:大

D.虽事之以严刑董:懂得

2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知足”“知止”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本分,勤于政事,不要劳民伤财

B.作为一名君主,奖赏和刑罚都不能从个人的喜好和怨怒出发

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

D.治理天下要任人唯贤,放手让百官自己去处理职责内的事务,不必干涉。

文言文阅读(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夜缱地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朗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隋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

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阚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

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2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陟知亡矣

既:既然。

B.焉用亡郑以由邻

陪:增加。

C.行李之往来

行李:外交使者。

D.若不阚秦

阙:侵损、削减。

27.下列句子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夜缱而出

A.蟹六跪加二螯B.赂秦耐力亏

C.顺流通东也D.简能而任之

2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烛之武见秦穆公,不在白天,不走城门,而是“夜缱而出”,进一步说明了情势之危急。

B.烛之武先向秦穆公示弱,表示秦晋围郑,郑国亡国在所难免,试图以此博得秦穆公赏识。

C.烛之武认为对于秦国而言,亡郑有害无益,存郑有益无害,这是促使秦穆公退兵的主因。

D.这个语段充分显示了烛之武善于辞令的一面,他思路清晰,逻辑合理,用语也颇有分寸。

文言文阅读(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夜缱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

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

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

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

2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

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

B.且君尝为晋君嫩矣

赐:赏赐

C.解秦以利晋

阙:侵损

D.敢以烦小事

执事:办事的官员,这里指秦穆公。

30.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本有?

手?所触,肩之所倚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以乱易整,不武

申之以孝悌之义

D.因人之力加敝之

内自虚加外树怨于诸侯

3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敌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只身一人“夜缱而出”,足见其勇救国难的爱国之心。

B.烛之武的说辞委婉曲折,先强调舍郑的益处,再突出亡郑的隐患,先扬后抑,有很强的说服力。

C.面对秦伯背约弃盟,晋文公却隐忍不发,展现出其处事冷静、顾全大局的形象。

D.文章叙述详略得当,集中笔墨表现烛之武如何说退秦师,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则简略带过。

文言文阅读(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

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

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

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2.关于上述文段,下列各项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段选自苏轼的《六国论》,文章借古讽今,通过阐发六国破灭的缘由,反思北宋时期被周边

国家蚕食侵割的处境。

B.“始速祸焉”一句是作者对燕国灭亡原因的总结:因为太子丹派遣荆轲去刺杀秦王,所以大大加

速了灭国之祸的到来。

C.“刺客不行”和陶渊明《咏荆轲》“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抒发的情感相同,皆叹息荆轲能力不

够而导致刺秦失败。

D.本段内容讨论了齐、燕、赵三国最终灭亡的原因,从而呼应了《六国论》开头提出的“不赂者以

赂者丧”这一观点。

3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要求:准确、完整、流畅。

①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②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文言文阅读(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

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定,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

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g,暴霜露,斩荆

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

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

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

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

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画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遵祸焉。

赵尝五战千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

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

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学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

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

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

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完整。

B.思厥先犯X祖父:祖辈与父辈。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

D.当与秦相较当:如果。

3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B.暴秦之欲无厌奈何取之尽锚铢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一宫之间,加气候不齐

D.赵尝五战于秦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3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

了当。

B.第二段运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的疆土比战胜所得的要高百倍,诸侯赂秦失去的土地

也比战败失去的多百倍。

C.第三段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D.本文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3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也。

②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文言文阅读(十一)

阅读下面《六国论》中的文字,完成各题。

方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

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

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

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

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

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

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

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害IJ,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

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以前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当……时候

3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暴秦之欲无厌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举匏樽以相属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赵尝五战于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

者,其实亦百倍

B.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

者、其实亦百倍

C.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

者、其实亦百倍

D.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

者、其实亦百倍

4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指战国时代燕、赵、魏、韩、齐、楚等六个诸侯国,后来都被秦国统一。

B.祖父,文中指的是祖辈和父辈,而现在指父亲的父亲。

C.李牧,战国时期的齐国名将,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将”。

D.刺客,进行暗杀活动的人,刺客是历史中一种特殊职业,司马迁在《史记》中还专门为这些人

立传。

4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文中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文中前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文中前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4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文言文阅读(十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衣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

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

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那,惜其用武而不终

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

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

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害IJ,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

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有删节)

知有所甚爱,知有所不足爱,可以用兵矣。故夫善将者,以其所不足爱者,养其所甚爱者。

士之不能皆锐,马之不能皆良,器械之不能皆利,固也,处之而已矣。兵之有上、中、下也,是

兵之有三权也。孙膑有言曰:“以君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此兵说

也,非马说也。下之不足以与其上也,吾既知之矣,吾既弃之矣。中之不足以与吾上,下之不足以与

吾中,吾不既再胜矣乎?得之多于弃也,吾斯从之矣。彼其上之不得其中、下之援也,乃能独完耶?

故曰: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权也。三权也者,以一致三者也。

管仲日:“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呜呼!不从其瑕而攻之,天下皆强敌也。汉高帝之

优衽项籍耳虽然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遹无几也。随何取九江,韩信取魏、取代、取赵、取齐,然后高

帝起而取项籍。夫不汲汲于其忧之所在,而彷徨乎其不足恤之地,彼盖所以孤项氏也。秦之忧在六国,

蜀最僻,最小,最先取;楚最强,最后取,非其忧在蜀也。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与魏氏角,其亡宜

也。取天下,取一国,取一阵,皆如是也。

后之庸将,既不能处其强弱以败,而又曰:吾兵有老弱杂其间,非举军精锐,以故不能胜。不知

老弱之兵,兵家固亦不可无。无之是无以耗敌之强兵西全晋之锐佳,败可俟矣。故智者轻弃吾弱,而

使敌轻用其强,忘其小丧,而志于大得,夫固要其终而已矣。

(苏洵《强弱》,有删节)

4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非基不利可以用兵矣

B.赂秦池力亏不从其瑕旧攻之

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下之不足以与其上也

D.后秦击赵者寻吾不既国胜矣乎

4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高帝之忧/在项籍耳/虽然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盖无几也

B.汉高帝之忧在项籍耳/虽然/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盖无几也

C.汉高帝之忧在项籍耳/虽然/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盖无几也

D.汉高帝之忧在项籍耳/虽然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盖无几也

4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指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与秦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B.郡,古代行政区域名,秦始皇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县,“邯郸为郡”指赵国灭亡。

C.驷,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套着四匹马的车,如“驷马难追”;文中泛指马。

D.高帝,开国皇帝的庙号,是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德行所给的评价,文中指刘邦。

4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开宗明义,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割让土地贿赂秦国;乙文着重阐述战争中如何恰当利

用敌我的强弱之势取得最终胜利的战术。

B.甲文“向使”一句,采用假设论证,正面强调“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乙文举田忌赛马的故事,

正面阐明排兵布阵方法的重要性。

C.甲文“苟以天下之大”一句,讽谏后世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乙文“后之庸将”一段,批

评后世庸将不懂由弱转强之法。

D.甲文句式整饬有度、长短相间,富有节奏感,史实论据典型、充分,逻辑性强;乙文议论酣畅

淋漓,一意到底,举证丰富,论证严密。

文言文阅读(十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七月,丁未,以尚书仆射谢安为司徒,安让不拜;复加侍中、都督扬、豫等五州诸军事。以

桓冲都督江、荆等七州诸军事,领荆州刺史。桓冲以秦人强盛,欲移阻江南,奏自江陵徙镇上明,使

冠军将军刘波守江陵,咨议参军杨亮守江夏。王蕴固让徐州,谢安曰:“卿居后父之重,不应妄自菲薄,

以亏时遇。’'蕴乃受命。初,中书郎都超自以其父情位遇应在谢安之有,而安入掌机权,情优游散地,

常愤邑形于辞色,由是与谢氏有隙。是时朝廷方以秦寇为忧,诏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谢安以

兄子玄应诏。超闻之,叹日:“安之明,乃能违众举亲;玄之才,足以不负所举。“众咸以为不然超日

吾卷与玄共衽桓公府见其使才虽腹屐间未卷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

牢之为季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敌人畏之。手裒,散骑常侍王彪之卒。初,

谢安欲增修宫室,彪之曰:“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

寒暑,是以更营新宫。比之汉、魏则为俭,比之初过江则为侈矣。今寇敌方强,岂可大兴功役,劳扰

百姓邪!”安曰:“宫室弊陋,后世谓人无能。”彪之曰:“凡任天下之重者,当保国宁家,缉熙政事,乃

以修室为能邪?“安不能夺其议,故终彪之之世,无所营造。十二月,临海太守那超卒。初,超党于桓

氏,以父惜忠于王室,不令知之。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曰:“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

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既而惜果哀惋成疾,门生呈箱,皆与桓温往反密计。惜大怒曰:“小

子死已晚矣!“遂不复哭。

(节选《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六》,有删改)

4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众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

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

B.众咸以为不然/超日/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

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

C.众咸以为不然超/日/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

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

D.众咸以为不然超/日/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

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

4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领,指兼任官职,一般是兼任较低的职务,与摄、权、假、署、行等词意思相近。

B.右,指上位。古代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故右指上位。

C.参军,官名。东汉末年,有参丞相军事之称,掌参谋军务,权位颇重,至隋唐时兼为郡官。

D.壬寅,古代干支纪年法,其中,“寅”为天干之一,“壬”为地支之一,文中为干支纪日。

5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蕴对于让自己接任徐州事务很不满,坚持辞让,但谢安认为他不应妄自菲薄,损害一时恩遇,

力劝王蕴,于是他接受任命。

B.那超虽然和谢氏有嫌隙,但听说谢安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接受朝廷诏命后,他依然对谢安的贤

明和谢玄的才能大加赞赏。

C.谢玄作战时身先士卒,经常统领精锐部队作为前锋出战,战无不胜,当时的人称其部队为“北府

兵”,敌人都十分害怕他们。

D.鄱超去世后,他的父亲先是哀痛惋惜,甚至因此患病,但后来大怒,是因为看到了郝超与桓温

秘密谋划的往来信件.

5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惜优游散地,常愤邑形于辞色,由是与谢氏有隙。

②凡任天下之重者,当保国宁家,缉熙政事,乃以修室为能邪?

52.谢安想要增修宫室,王彪之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不赞同的原因与魏征给唐太宗十条建议中有哪些相同?

请用《谏太宗十思疏》原句回答。

文言文阅读(十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太宗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

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有言征阿弟亲戚者,御史大夫

温彦博案验无状,奏曰:“征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

帝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征入奏: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

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帝瞿然改容:“吾已悔之。”征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

使臣为忠臣。“帝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稷、契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

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

言,相去远矣。”帝纳其言。太宗宴丹霄楼,酒酣,曰:“魏征、王珪,昔在奉日,尽心所事,诚亦可

恶。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愧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发言辄即不应,何也?”征对曰:“臣

以事有不可,所以陈论,若发言辄应,便恐此事即行。"帝曰:“但当时且应,更别陈论,岂不得耶?”

征曰:“昔舜诫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臣面从陛下,方别陈论,此即‘退有后言"帝大笑曰:

“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适为此耳。”征拜谢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

数批逆鳞哉!”

(摘编自《旧唐书》)

文本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

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与圾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壁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

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

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

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季轶,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

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53.下列对文本一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B.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C.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D.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54.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党,结党营私,徇私枉法。文中是指有人举报魏征偏袒亲戚,有违法之嫌。

B.东宫,太子住的地方。文中代指李建成,魏征在被太宗重用之前曾经侍奉他。

C.三驱,王者田猎之制。指田猎的时候设三面网,留一面不设,以便捕获猎物。

D.垂拱,垂衣拱手,不亲理事务。文中指国君无须多费力气,就可治理好天下。

55.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彦博查办魏征被谤之事,尽管查无实据,他依然认为魏征行为失当,理应受责。太宗先接纳

了温彦博的意见,后经魏征辩驳,才醒悟过来。

B.魏征希望做良臣而不做忠臣。在他看来,良臣不仅有美名,而且使国君显扬;忠臣却难逃身死

国灭、徒留空名的下场。太宗认可了他的观点。

C.面对太宗“发言辄即不应”的质疑,魏征引用舜的话进行回应,认为“退有后言”不合先贤要求,太

宗虽然认为他举止轻慢但还是称赞他。

D.魏征向太宗谏言,治国应当“十思”,弘扬“九德”,让臣子各尽其能,才能达到垂拱而治的境界,

这体现了魏征直言敢谏、公忠体国的品格。

56.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

②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57.太宗与魏征为何能形成和谐的君臣关系?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十五)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臣闻求木之旨者,必屈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

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里下愚,知其不可,画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

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

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

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

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肇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

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①,皆欲传之万代,贻厥孙谋。故其垂拱岩廊②,布政天下。其语道也,

必先淳朴而抑浮华;其论人也,必贵忠良而鄙邪佞;言制度也,则绝奢靡而崇俭约;谈物产也,则重

谷帛而贱珍奇。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

尊,有四海之富,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

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

(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注】①受图定鼎:受天命,定首都。②岩廊:比喻朝廷。

5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人君当神器之重⑵所言信矣

59.把《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

60.为《十渐不克终疏》画线部分断句(限三处)。

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

6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多反之而败俗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必竭诚以待下

C.臣虽下愚虽董之以严刑

D.而况于明哲乎必先淳朴而抑浮华

6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必固其根本”的“固”相同的一项是()

A.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B.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C.则重谷帛而贱珍奇D.屈己从人,恒若不足

63.上面语段中,魏征都以历史上的君王为例展开说理,请辨析其作用。

文言文阅读(十六)

阅读下文,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