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帛书格式研究_第1页
简牍帛书格式研究_第2页
简牍帛书格式研究_第3页
简牍帛书格式研究_第4页
简牍帛书格式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简牍帛书格式研究1.本文概述简牍帛书,作为中国古文献的重要载体,不仅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是探索古代书写制度、文献格式的重要窗口。本文旨在系统研究简牍帛书的格式特征,分析其在中国古代文献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文章首先介绍简牍帛书的历史背景和文献价值,随后详细探讨简牍帛书的物理形态、书写规范、编排方式等格式特征,并通过与甲骨文、金文等其他古代文献载体的比较,凸显简牍帛书在格式上的独特性。本文还将探讨简牍帛书格式对后世文献格式的影响,以及其在现代文献学和书法艺术中的价值。通过这一系列研究,本文力图为简牍帛书的研究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丰富和深化我们对古代文献格式的认识。2.简牍帛书的历史背景简牍帛书是中国古代文献的主要载体之一,起源于商周时期,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汉等历史阶段的发展。简牍帛书的出现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商周时期,由于青铜器铭文和甲骨文的限制,文献记录和传播受到很大限制。简牍帛书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文献形式,促进了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简牍帛书主要用于记录官方文书、法律条文和军事命令。随着诸侯国间的交流增多,简牍帛书成为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政策,简牍帛书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成为政府文书、史书、私人书信等的主要载体。汉代,随着纸张的出现,简牍帛书逐渐被纸张取代,但其作为重要文献载体的地位并未动摇。简牍帛书不仅是文字的载体,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特征。例如,秦代的简牍帛书以其严谨的格式和规范化的书写,体现了秦朝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而汉代的简牍帛书则更加多样化,反映了汉代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简牍帛书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传播、教育普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简牍帛书的保存条件较为苛刻,需要避免潮湿、虫蛀等。历史上,许多简牍帛书因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损毁。20世纪初以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大量的简牍帛书在敦煌、居延、长沙等地被发现,为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当前,简牍帛书的研究已成为中国古代史、文献学、考古学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通过解读简牍帛书,揭示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信息。同时,对简牍帛书的研究也促进了汉字学、书法艺术等领域的发展。通过这一章节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简牍帛书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文字记录的载体,更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特征和文化变迁。对简牍帛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也对当代的文化研究和艺术发展具有深远影响。3.简牍帛书的物质形态简牍帛书作为中国古代书写材料的一种,其物质形态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本文的“简牍帛书的物质形态”这一段落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简牍帛书的物理特性、制作工艺以及其在历史文献中的保存状态。简牍帛书的物质形态主要分为简、牍和帛三种。简,通常指竹简或木简,是由竹子或木材加工而成的长条形书写材料。牍则是指较宽的木板,用于书写面积较大的文献。而帛书则是用丝织品作为书写载体,因其材质较为珍贵,所以多用于书写重要文献或文献的精抄本。制作工艺方面,竹简和木简的制作需要经过选材、切割、打磨等一系列工序。竹子和木材需要经过干燥处理,以减少因湿度变化引起的变形。简的边缘通常会被削薄,以便于串联和卷起。牍的制作则更为复杂,需要将木板切割成合适的大小,并进行精细的打磨和抛光。帛书的制作工艺则更为讲究,丝织品需要经过精细的纺织和染色,以确保书写的平滑和美观。在历史文献的保存状态方面,简牍帛书因其材质的特殊性,对环境的要求较高。竹简和木简易受潮湿和虫害的影响,因此在考古发掘中,保存完好的简牍并不多见。牍由于其较大的体积和重量,保存状况相对较好,但仍需特别注意防潮和防虫。帛书由于其丝织品的特性,保存难度更大,需要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进行保存,以防止丝织品的脆化和褪色。简牍帛书的物质形态不仅是古代书写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对简牍帛书物质形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传承与保护,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4.简牍帛书的书写格式简牍帛书,作为中国古代文献的重要载体,其书写格式具有独特而丰富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审美和实用需求,也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文献提供了重要的线索。简牍是古代最常见的书写材料之一,通常由竹、木等材料制成。其书写格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简牍的长度通常在30至80厘米之间,宽度则在1至3厘米不等。这种尺寸的选择,一方面便于携带和保存,另一方面也适合于当时的书写习惯。古代书写者通常使用毛笔和墨水在简牍上进行书写。书写时,毛笔的运用技巧和墨水的浓淡都直接影响着文字的清晰度和美观度。多个简牍可以通过编绳等方式连接起来,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献。这种排列组合方式,不仅便于阅读和检索,也体现了古代文献的编辑和保存技巧。帛书,即书写在丝织品上的文献,其书写格式与简牍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帛书通常使用丝绸等丝织品作为书写材料,其尺寸相对较大,可以卷起保存。这种材质的选择,使得帛书在保存和使用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书写帛书时,书写者通常使用毛笔和墨水。由于丝绸的质地与竹木不同,书写者在技法上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不同的书写体验。帛书的布局通常较为宽敞,书写者有更大的空间进行文字的排列和装饰。一些帛书还配有精美的图案和颜色,体现了古代的审美趣味。简牍帛书的书写格式不仅反映了古代书写者的技艺和审美,也为我们研究古代文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对这些书写格式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生成、传播和保存过程,进一步挖掘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总结而言,简牍帛书的书写格式是中国古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在物质形态上展现了古代的书写习惯和文化特色,也在精神层面上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和知识传承。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也为今天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5.简牍帛书的内容与功能简牍帛书,作为古代中国的主要书写材料,其内容丰富多彩,功能多样化,涵盖了社会、历史、文化、宗教等多个方面。从内容上来看,简牍帛书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和资料,如《易经》、《诗经》、《尚书》等经典文献,也有政府公文、法律文书、私人信件、账目记录等日常生活文书。这些文献和资料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水平,还为我们揭示了古人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和世界观。从功能上来看,简牍帛书既是知识传播的媒介,也是社会交流的工具。在古代,书籍的复制和传播并不容易,简牍帛书在知识的传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文人墨客的学习工具,也是士人阶层进行学术交流、思想碰撞的重要平台。同时,简牍帛书也是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人们通过书信、公文等形式,传递信息、沟通情感、处理事务。简牍帛书还在文化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古代,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文化传统、民俗风情等都被记录在简牍帛书上,成为后人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这些资料不仅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面貌,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文化、历史、艺术等方面的宝贵素材。简牍帛书的内容丰富多样,功能多重复杂,它们在古代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简牍帛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6.简牍帛书的保存与流传简牍帛书作为中国古代书写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存与流传对于后世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简牍帛书的保存状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制作材料、环境条件、使用方式以及后世的保护措施等。简牍的制作材料主要包括竹、木和丝织品等,这些材料的耐久性各有不同。竹简和木牍较为坚硬,能够在干燥的环境中保存较长时间,但是容易受到虫蛀和腐烂的影响。而帛书则质地柔软,虽然易于书写和携带,但更容易受到磨损和撕裂的威胁。环境条件对简牍帛书的保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来说,干燥、通风且避光的环境有利于延长简牍帛书的保存期限。历史上的战乱、自然灾害等不可预测的因素也可能导致大量简牍帛书的损毁或遗失。简牍帛书的使用方式也会影响其保存。一些用于日常记事或临时通讯的简牍可能在使用后不久就被丢弃,而那些记录重要历史事件或经典文献的简牍则可能被有意识地保存下来。后世的保护措施对于简牍帛书的流传至关重要。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现代的保护方法能够有效地延长简牍帛书的寿命,并通过数字化等手段使其内容得以广泛传播。通过考古发掘、博物馆收藏和学术研究,简牍帛书的保存与流传得以跨越时空,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财富。简牍帛书的保存与流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给未来的世代。7.结论通过对简牍帛书格式的历史演变、结构特点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使用情况的综合研究,我们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结论。简牍帛书作为古代中国重要的书写材料和文献载体,其格式的多样性和规范性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特征,也对后世的书写习惯和文献保存产生了深远影响。简牍帛书的格式规范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揭示了社会变迁、技术进步和文化交流对书写格式演变的推动作用。例如,从简牍到帛书的转变,不仅体现了材料工艺的进步,也反映了书写格式逐渐趋向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趋势。简牍帛书格式的研究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古代文献。通过对格式特点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和还原古代文献的原始面貌,为历史研究提供更为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本研究也指出了简牍帛书格式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挑战,如文献资料的稀缺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注重跨学科的合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和数据分析,来拓宽研究视野,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简牍帛书格式的研究不仅对于理解古代中国的书写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现代文献学、历史学和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未来的研究应当继续探索简牍帛书格式的更多细节和深层次意义,以期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参考资料:在战国时期,有一种用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书体——帛书,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缯帛,所以帛书也叫缯书。中国现存最早的帛画是20世纪30年代在长沙的楚墓中发现的。近些年又出土了大批的竹木简。如1951年湖南长沙五里碑,1954年长沙仰天湖古墓,1954年长沙杨家湾古墓,1957年河南信阳台古墓,1975年湖北云梦睡地秦墓,1980年四川青川郝家坪土墓,发掘了大量的战国时代的竹木简。另外还有1942年长沙楚墓出土帛书(1945年流入美国),又山西侯马盟书等。无论是写在竹木简还是丝织品上的书体,都是战国时代的手迹。这些简与波帛书墨迹,不仅是珍贵的文物,尤其对于研究书法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四帛书又称楚缯书,内容共分三部分分,即天象、灾变、四时运转和月令禁忌,其内容丰富庞杂,不仅载录了楚地流传的神话传说和风俗,而且还包含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方面的思想。在文字的四周绘的12个怪异的神像,帛书四角有用青红白黑四色描绘的树木。就帛书的书法艺术而言,其排行大体整齐,间距基本相同,在力求规范整齐之中又现自然恣放之色。其字体扁平而稳定,均衡而对称,端正而严肃,介于篆隶之间,其笔法圆润流畅,直有波折,曲有挑势,于粗细变化之中显其秀美,在点画顿挫中展其清韵,充分展示作者将文字艺术化的刻意追求。帛书的画像列于文字的四围,先以细线勾描,然后平涂色彩,看似漫不经心随意绘出,却将12个神录描绘得姿态各异,活灵活现,他们或立或卧,或奔走或跳跃,个个栩栩如生。同时所绘神灵像又显示出很强的写实性,如一些神像身上的斑纹,描绘得细致真切,仿佛从虎豹身上揭来。特别是帛书四周所画的树木,随物赋形,繁枝摇曳,依像图貌,茂肚婆娑,可谓用笔之工、描绘之细分毫不爽。楚帛书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珍品,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珍奇。楚帛书上下高5厘米,左右宽2厘米,中心是书写方向互相颠倒的两段文字,一段13行,一段8行,可分为甲、乙编。四周是作旋转状排列的12段边文,其中每三段居于一方,四方交角用青、赤、白、黑四木相隔,每段各附有一种神怪图形。另外帛书抄写者还用一种朱色填实的方框作为划分章次的标记。全篇共有900多字,考释论著甚多,但各家注释则有差异。甲篇文字最多,作者特别强调“敬天顺时”,上天的神帝被描绘成具有施德降罚本领的命运主宰。所谓“惟天作福,神则格之;惟天作妖,神则惠之。”这种思想显然是战国以来的“五行刑德”思想之所本。乙篇主要是讲神话,但并不是孤立地讲神话,而是与甲篇互为表里,作为甲篇所述神秘思想的背景来讲的。丙编是边文12章,每章代表一个月份,略述该月宜忌,如某月可不可以嫁娶,某月可不可以行师用兵,某月可不可以营筑屋宅等等。各月都附有一种神怪图形。丙篇所反映的基本思想是阴阳家的“术数”之学,专讲占星、堪舆、卜筮等迷信活动。楚帛书是目前出土最早的古代帛书,虽只有900多字,而内容丰富,对研究战国楚文字以及当时的思想文化有重要参考价值。楚帛书也是珍贵的先秦时代湖南地方文献,它反映了北方思想文化在湖南的流行和传播。楚人入湘前,湖南为越人和“蛮”、“濮”等民族栖息繁衍之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南下征服了湖南,逐步成为湖南的主体民族。楚人入湘后,不仅给湖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也传播了北方的思想文化。北方思想文化最突出地表现在中原五行思想和阴阳术数思想方面。春秋战国前,湖湘地区的土著蛮越民族,大都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各种祖先之神和自然之神。楚人南下后,带来了楚人的宗教信仰、神话传说。这两种原始宗教、神话互相影响,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具有特色的宗教和神话,在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中得到了充分印证。湖南省长沙市子弹库战国楚墓中盗掘出帛书一幅。该帛书出土不久即落入当时在长沙雅礼中学任教的美国人考克斯(JohuHadleyCox)之手,被他带到美国。其后帛书在美国几度易手,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关于该帛书的出土时间众说纷纭:日本梅原末治称出土于三十年代后半期;钱存训称发现于1936-1937年间;商承祚称出土于1942年;澳大利亚学者巴纳德称他1967年、1973年曾访问过一个当年参加过盗掘帛书而现在住在中国大陆之外的人说,帛书的出土时间为1934年;1973年湖南省博物馆对当年出土帛书的墓葬又做了重新的调查和清理,清理报告称帛书的出土时间为1942年;美国方面称至今他们还保存着文字凭据,可以证明帛书是三十年代出土的。)帛书是写在一幅宽度略大于高度的方形丝织物上。整个幅面由三部分文字组成,即中间是两段书写方向互相相反的文字,一段十三行,一段八行,四周是作旋转关排列的十二段边文,其中每三段居于一方,四方交角用赤、青、白、黑四木相隔,每段各附有一种怪图形。其内容是一部与历忌有关的著作。另外抄写者还用一种朱色填实的方框作为划分章次的标记,将中间两大段各分为三章,边文十二段分为十二章。由于整个帛书的三部分文字是按旋转方式排列,因此阅读帛书时必先决定帛书的起讫。自帛书出土后,中外学者研究该帛书的著作约有二三十种,其中主要有澳大利亚学者诺埃尔·巴纳德1937年出版的《楚帛书翻释和笺注》、香港学者饶宗颐《楚绘画疏证》(《史语所集刊》四十册上)、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1985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等。上文中所提到的战国帛书在《盗墓笔记》第五部-蛇沼鬼城-第十章裘德考一章中被提及,由吴邪家族前人盗出,并被美国教士裘德考骗走,这个裘德考即上文中所提及的教士考克斯,原文为:“三叔嘴里的那个传教士当时的名字,叫做考克斯·亨德烈,中文名叫做裘德考,在长沙的教会学校工作,是国民党时期随着当时的东进潮来中国的美国人之一。”马王堆帛书是中国马王堆汉墓3号墓出土的帛书。1973年12月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放在一涂漆木匣中。有写在整幅帛上的和写在半幅帛上的两种。字体有篆、隶之分。篆书的抄写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左右,隶书的约抄写于汉文帝初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共有28种,计十二万余字,均破损严重。依《汉书·艺文志》分类,六艺类的有《周易》、《丧服图》、《春秋事语》和《战国纵横家书》;兵书类有《刑德》甲、乙、丙3种;数术类有《篆书阴阳五行》、《隶书阴阳五行》、《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彗星图》、《出行占》、《木人占》、《符箓》、《神图》、《筑城图》、《园寝图》和《相马经》,其中《五星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书;方术类有《五十二病方》(附佚书4篇)、《胎产图》、《养生图》、《杂疗方》、《导引图》(附佚书2篇),其中《五十二病方》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医书。还有《长沙国南部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3幅地图。这批帛书,基本已被整理出来,并装订成各种版本印行。《战国纵横家书》、《法经》均已有平装本问世,极便于使用。帛书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有重要学术价值,又可作为校勘传世古籍的依据。它不仅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为研究汉代书法及书法演变、发展提供了珍贵的依据。类似《战国策》的帛书,约六成不见于《战国策》,现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为研究战国中期合纵连横斗争的重要史料。马王堆帛书是汉代简帛文献最具重要意义的发现。此外马王堆文献出土之丰富,马王堆出土的这批珍贵帛书,新近帛书《系辞》之全文公布,可以看出它是现存最早的抄本②,而其他《易》说类的佚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及《缪和》、《昭力》等。我们一般能看到的汉人书法多为刻石,能看到这么多墨迹,实为幸事。因没有经过人为的修饰刻凿和传拓的因素,让我们清楚地认识了“古隶”的本来面目。其书风古朴、自然,笔墨饱满流畅。用笔已规范化,波笔、挑笔形成了特色,字体富于变化,错落有致而又气脉贯通。学习和借鉴它,或许能给我们今天的书法实践找到更多、更广阔的路子来。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20余万字的帛书和竹简,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有如《周易》等传世文献,也有我国最古老的天文书、医书,还记载了养生方、房中术等,堪称“百科全书”。这些帛书和竹简可作为校勘传世古籍的依据,不仅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为研究汉代书法及书法演变、发展提供了珍贵的依据。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简牍文献,指中国古代以经过整治的竹、木为记录载体的文献。"简"是用竹、木削成的长条;"牍"是用木间或用竹剖成的板片;上面的文字是用毛笔书写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已有"册"字,故有学者认为殷商时期已利用简为书写材料。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是战国初期的。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简牍文献流行于先秦,两汉时期最盛,直到东晋末年才被已发明四五百年的纸质文献所取代,作为主要的文献形式在中国使用的时间长达千余年。由竹或木加工而成,通常是削成长条形,将写字的一面磨光;竹质的还要在火上炙干,这道工序叫做"汗青"或叫"杀青",目的是使其易于着墨和防蠹。简的宽度一般为5~1厘米,厚数毫米,长度根据需要而定,在汉代有3尺、4尺、2尺、8尺(以上均汉尺)等。汉代似有定制:儒家经典和政府颁发的律令用长简,诸子百家著作用短简。各时代所用简的尺寸不尽相同。每枚简上书写一行字。也有少数简加宽约一倍,书写两行,径称为"两行"。很多枚简用麻绳或丝绳编连起来,叫做"册"。一般编2~5道,也有个别编1道的,通常视简的长度而定,大多数是先编后写。简册这种形制(或称简册制度)到汉代已臻于完善。例如编连以后,书写时除少数的以外,大多上下都留有少许空白,犹如纸质文献的天头地脚。简册的最前面的两枚一般是空白简,叫首简或赘简,这是后世书籍扉页的起源。有的简册在每段文字之前有小题,末简有尾题和总计本篇字数,有的在每枚简末或简背上都标有"页码"。还有的简册以扁方框、圆点、圆圈、三角形等符号标明篇、章、句的所在位置。简册的存放方式,是以最末一简为轴心,将有字的一面向里卷起来。为了不打开即知该卷内容,在首简背面从右到左题有篇名和篇次。现已发现的秦代简册,有的却以第一枚简为轴心,故篇名题在末简的简背上。多为木质,与简不同之处是加宽好几倍,有的宽到6厘米左右,个别的达15厘米以上,呈长方形,故又叫做"方"或"版"。牍多用来书写契约、医方、历谱、过所(通行证)、书信等。书信多用1尺(汉尺)的牍,所以人们常将书信称为"尺牍"。皇帝诏书用尺一牍(汉尺1尺)。牍也用来画地图,这是后世称一国疆域为"版图"的由来。牍同时也用来书写一部书内所包含的篇名,这或许就是后世一书中目次的起源。更多的牍是用作书写随葬品的名目(清单),称为"赗方"(如写在简册上则叫"遣策")。用木头削成多面的棱形,可多至八个面。一般都较长,有的长至80多厘米,容字较多,常用来抄写《急就篇》、《苍颉篇》等字书(见字典),也可用作记事、打草稿或练字。居延、敦煌出土较多。从西汉至宋代,简牍出土约八九次。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两起:一是汉武帝时鲁恭王在孔子旧宅发现《尚书》、《礼记》、《论语》等数十篇用战国时的文字书写的简册,即所谓"壁中书",从而引起了长达两千年的经学今、古文学派之争;二是晋武帝太康二年(281)汲郡一个名叫不准的人盗掘战国魏襄王(一说安釐王)墓时,发现有竹简数十车,这些竹简被整理成16种古书共75篇,这就是所谓"汲冢书"。它们除了极小部分现仍传世外,几乎都散佚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瑞典、英、日、俄等国以"探险队"的名义在中国边疆和境内进行盗掘,在楼兰、敦煌、酒泉等处发现很多汉晋简牍,这些实物至今仍流散在英国、印度、瑞典、苏联等国。1930~1931年间中国学术协会与瑞典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在今甘肃额济纳旗居延地区发掘出1万余枚汉代简牍,这是居延汉简的第一次发现,同时也是在这时期以前出土最多的一次,实物现藏于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至80年代末,完全由中国考古学家独立进行的科学发掘,有几十次。出土实物都用科学方法保存,大部分已整理出版。比较重要的发现有:①1951年长沙五里牌406号战国墓,出土竹简38枚,这是楚简的首次发现。②1959年甘肃磨嘴子6号东汉墓出土竹、木简504枚,其中有《仪礼》469枚,这是在所发现的简牍中现存第一部较完整的古书实物,在此以前发现的简牍大多属于文书、遣策,只有极少一部分古书,实物都荡然无存。③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1号墓出土竹简4942枚,2号墓出土32枚,都是先秦古籍与古佚书,这是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出土这样多的古籍(称银雀山汉简)。④同年,甘肃武威旱滩坡一座东汉初期墓出土木简92枚,是前所未有的医书。⑤1972~1976年原出土居延汉简的遗址又发掘19637枚简牍(称为居延汉简),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是空前的。⑥1973年河北定县40号汉墓出土大批简牍,共有《论语》等8种珍贵古籍。⑦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墓出土1155枚竹简,这是自发现简牍以来第一次出土的秦简(称云梦秦简)。⑧1977年在湖北隋县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竹简200余枚,这是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⑨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苍颉篇》、《诗经》等10多种珍贵古籍。⑩1979年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115号汉墓出土约400枚木简,其中有《孙子兵法》佚文。1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3座汉墓中发现西汉早期木简千余枚,其中有《汉律》等汉代法律古籍。20世纪40年代以前出土的简牍文献,除了孔子旧宅的壁中书和西晋时发现的汲冢书以外,大都属于此类。在战国时期的楚墓出土的竹、木简,几乎都是随葬品的清单(遣策)。云梦秦简,大部分是法律文书,由于中国唐代以前的法典,除了古籍中引用的一些条文外全部亡佚,所以这批秦简是研究秦代法律仅有的资料。居延、敦煌等地出土了皇帝的诏书、中央政府和各级组织下发的一些文书(如通缉令、边境备警的通知、烽火信号的规定、任免官吏的公文等)。破城子遗址出土了一些向上级递呈的公文(如《燧长病书牒》)和同级组织之间的往来文书(如《塞上烽火品约》)等等(见简牍档案)。①武威汉简中有《仪礼》,三种简本共有9篇,约等于传世的半部,在编次、字句上与通行本均有歧异,是目前所见《仪礼》最古的写本,在版本校勘和研究汉代经学史方面均有较高的价值。②银雀山汉简中有传世的《孙子兵法》、《六韬》、《尉缭子》和《晏子》等。其中的《六韬》,清代学者认为是伪书,又认为《尉缭子》不是先秦著作,现在都出现于汉初的墓中,说明不是后人假托之作,而且都成书于先秦。更为重要的是失传了1700余年的佚书《孙膑兵法》的发现,为研究先秦兵家思想增添了新的重要资料。③青海上孙家寨出土的木简有一部分是与《孙子兵法》有关的兵书,有许多内容不见于现存文献,也不见于银雀山出土的兵书,很可能是《孙子兵法》的佚文。⑤武威旱滩坡东汉初期墓的92枚医方简牍,包括内科、外科、五官科、妇科等30余个医方,还讲到针灸的方法。比成书于东汉末年的医方书《伤寒杂病论》还早,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较完整的简本医方文献。⑥马王堆汉墓也出土200枚医简,其中一部分是讲养生之道的,与《皇帝内经》相似。还有《脉书》和《引书》这两种医简,则出自江陵张家山早期汉墓。⑦河北定县汉墓的简本《论语》,残存字数约有传世的一大半,是该书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版本。《儒家者言》、《哀公问五义》等,世无传本,内容虽散见于先秦和西汉的一些著作中,但此简则保留了较为古老的原始资料。《文子》的简册本证明该书并非伪作,而且使人见到了没有被后世篡改过的该书的原貌。⑧安徽阜阳双古堆所出汉初竹木简,包括10余种古籍,有亡佚近千年的《苍颉篇》,在居延等地也曾发现过该书的残简,但存字极少,此次整理出541字,是该书字数最多的一次发现,简文多避秦代皇帝讳,是未经汉人修改过的比较原始的版本。《诗经》残本与今本相异近百处,对于研究汉初语音和诗义有重要价值。另外还有《周易》、《辞赋》等等。⑨湖北江陵张家山西汉早期的千余枚木简,除了前述兵书与医书外,《汉律》、《奏谳书》是汉代的法律文献,与秦代法律文书同样重要。而比以前认为最古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还要早的《算术书》的出土,对于数学史的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