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第一板块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时检测(三)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新人教-新人教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第一板块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时检测(三)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新人教-新人教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第一板块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时检测(三)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新人教-新人教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第一板块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时检测(三)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新人教-新人教高三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第一板块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时检测(三)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新人教-新人教高三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码页码页/总NUMPAGES总页数总页数页课时检测(三)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解析:选B西周“裂土封侯”,实行分封制,姓氏是贵族政治身份的象征,而到秦朝姓氏的象征意义就开始消失了。秦朝疆域辽阔与这一变化无关,故A项错误;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正确;秦朝宗法观念并没有消亡,故C项错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这一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2.南朝宋裴驷《史记集解》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材料观点前后矛盾B.反映了皇权至上,皇帝独尊C.体现了皇权的独裁D.文字材料不足为信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秦朝以前大家都可以使用的印到了秦朝时变成了天子独用而群臣不敢用的现象,本质上揭示了皇帝制度的特征之一——皇权至上,故B项正确。3.(2017·黄石调研)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A.分工明确,彼此牵制B.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C.垂直管理、分层管理D.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解析:选B材料中九卿分掌宗庙礼仪、宫殿警卫、宫门警卫、御用车马、刑法、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可以看出九卿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故B项正确。4.(2017·河南中原名校联考)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A.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D.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解析:选C秦朝能够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是经济实力的增强,故A项错误;以民为本是儒家的治国理念,秦朝是以法家思想治国,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秦朝建立了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官员由中央任命,有很强的流动性,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官僚政治下官员不能世袭,没有封地,相对贵族政治特权并没有强化,故D项错误。5.(2017·益阳调研)《中国历史十五讲》说:“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这一“政治制度”是()A.郡县制度 B.皇帝制度C.行省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解析:选D据材料中“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可知是实行中央集权制,这有效地阻止了地方割据,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6.因为缺乏必要的交通保障,所以分封制成为西周的可能选择。照此逻辑,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A.秦朝修建驰道使郡县制的存续成为可能B.隋朝大一统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C.唐朝政通人和促成了经济文化的大繁荣D.明清专制主义的强化使学术风气很沉闷解析:选A秦朝修建驰道有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从而使得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成为可能选择,符合材料推理逻辑,故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奠定了隋统一的经济基础,故B项错误;政通人和是唐朝经济文化大繁荣的深刻反映,不符合材料推理逻辑,故C项错误;专制主义的强化并不是构成学术风气沉闷的必要条件,故D项错误。7.(2016·永州一模)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十三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A.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C.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D.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解析:选D“秩仅六百石的十三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等,与“以卑察尊”相符,故D项正确。8.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的开篇写道:“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由此可见,外戚干政的实质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D.铲除同姓刘氏诸侯王势力解析:选C外戚之所以能够干政,主要是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权力旁落,故C项正确。9.汉宣帝时,赵广汉出任颖川太守,“又教吏为骺筒(注:形状象瓶子,口很小,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及得投书……吏民相告讦,汉得以为耳目。”这一措施()A.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B.限制土地兼并,削弱豪强势力C.官民相互揭发,败坏社会风气D.利于反腐惩恶,稳定社会秩序解析:选D依据材料“吏民相告讦,汉得以为耳目”可知是加强了吏民之间的相互监督,可以减少社会腐败现象,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故D项正确。10.(2017·南京摸底)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B.改变人才分布南北失衡C.防止地方选官滥竽充数 D.笼络边远地区百姓人心解析:选D材料强调的是汉代孝廉察举员额分配的变化,北方、西北及东北边郡,尽管人口少、经济不发达,但面临周边民族内进的严重压力。官吏的名额适当的调整,有利于笼络边远地区百姓人心,应对北方的民族威胁,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11.(2017·安阳调研)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一规定()A.意在恢复西周的分封制B.使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C.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解析:选C材料中采取推恩令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不是恢复西周的分封制,故A项错误;推恩令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导致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故B项错误;推恩令削弱地方封国的实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推恩令的实行削弱了地方封国的实力,故D项错误。12.(2017·苏州调研)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解析:选A曹丕创设九品中正制之初,在纠正东汉末年察举征召制的弊端和选拔人才方面,确实发挥过一定的积极影响,为曹魏集团聚集了大批的人才,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山西五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坐不及出嫁女的先例。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曹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做、赎、罚金、杂抵罪七种。《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从北魏、北齐开始,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摘编自李超《中国法制史习题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15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可知,原来的刑罚不够规范、过于严酷,且随意性大;结合魏晋南北朝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一时期社会动荡,需稳定政局;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刑法相对秦汉有所减轻,表现出了儒家“仁”的思想核心,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第(2)问,根据材料中不同时期对刑法的改革上去归纳特点所在;根据材料“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答案:(1)原因:社会动荡,需稳定政局;原来的刑罚不够规范、过于严酷,且随意性大;儒家“以礼入法”思想的影响。(2)特点:法定刑规范化;行刑方式越来越简洁化;刑罚趋于宽缓。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隋唐以后封建刑法制度的定型奠定了基础。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时期功臣功臣后代外戚宗室各级属吏经学之士其他汉高祖1汉惠帝3汉文帝4汉景帝41汉武帝5313汉昭帝3汉宣帝41汉元帝2汉成帝113汉哀帝14——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卷》表中数据能够反映汉代丞相任用的多种变化情况。指出其中一种变化情况并说明其原因。(12分)解析:本题属于半开放试题,需要结合表格数据说明变化,并结合史实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