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检测试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检测试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检测试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检测试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检测试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新航路开辟的原因1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商业革命2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3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4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5英国经济发展对世界市场的依赖6西方侵略客观的进步意义7社会结构的变动影响社会改革8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提升社会消费能力9两次工业革命使工人阶级开始受益10英国经济政策的调整11垄断组织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一位历史学家写道:“在欧洲的海外殖民扩张中起最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材料意在说明()A.企业家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B.企业家在远洋航行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C.企业家是鼓吹“寻金热”的主要代表人物D.工商业的发展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解析:D依据题干“在欧洲的海外殖民扩张中起最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随之而来的“寻金热”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即资本原始积累,故D项正确。2.(2017·湖北襄阳一模)据统计,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为22430匹和15000匹,而从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降为11450匹和3000匹。与同时期的英、法比较,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毛纺布产量下降的原因是()A.商业革命的影响 B.价格革命的影响C.意大利经济发展缓慢 D.英法重视技术的革新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1640~164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毛纺布产量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引起的商业革命使意大利的商业中心地位被西、葡、英、法所取代,故A项正确。3.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的经济都发生了变化。由于欧洲与世界的贸易联通,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交换开始了,包括人种、商品、技术、观念,我们将这种变化称为“哥伦布大交换”,以此来纪念克里斯特夫·哥伦布。该材料说明新航路开辟()A.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引发了价格革命C.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交流 D.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解析: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故A错误;价格革命是指在欧洲出现的黄金、白银贬值的现象,与材料不符,故B错误;从材料中“全球范围内的交换开始了”,可知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故C正确;材料强调新航路开辟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而非局限于欧洲,故D错误。4.下面是西属美洲白银经欧洲流到东方的数量表。(单位:百万银元)这一表格能够说明()年份西属美洲白银产量运抵欧洲数量经欧洲运到东方数量1550332~3160011~14104.4165010~138~9617001210~128.5175018~2018~2012.218003023~2518A.西属美洲成为世界主要白银生产地B.西班牙是当时中国的第一贸易大国C.欧、美、亚三洲间的贸易不断扩大D.新航路开辟亦为中国提供了商机解析:D根据题干中时间,可知与新航路开辟以及早期殖民扩张有关,没有其他地区参照,仅就题干材料不能得出A项结论;从新航路开辟至工业革命,西班牙逐渐衰落,不是中国的第一贸易大国,所以B项错误;美洲大量白银流入欧洲主要是由于殖民掠夺而非贸易,所以C项说法不正确,A、B、C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故D项正确。5.(2018·河南洛阳月考)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废除了大部分《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完全取消了《航海条例》的限制。这表明英国()A.逐渐放松了对世界市场的控制B.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C.经济政策受到经济实力的影响D.对外贸易政策反复无常解析:C17世纪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是因为当时英国的经济实力不如荷兰,而到19世纪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实力增强,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所以逐步取消了带有垄断性质的《航海条例》,故C项正确;材料时间内英国海上霸主地位确立并稳固,对世界市场的控制力强,排除A、B两项;对外贸易政策根据国家利益而变动,并非反复无常,排除D项。【新知生成】重商主义出现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反映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其观点和思想: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即出口必须超过进口。在英国的崛起过程中,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殖民扩张和掠夺,属于贸易保护主义。经济自由主义主张自由竞争、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认为国家的职能是只需充当为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创造良好外部条件的“守夜人”即可。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6.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增加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B.工场手工业进入了鼎盛时期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解析:C材料时间为“1760年到1850年间”,即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增加到了3.66亿磅,表明棉纺织业对原材料的需求猛增,体现了英国经济发展对世界市场的依赖,C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确立,A项“开始建立”表述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采用机器生产,而非工场手工业阶段,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领域对原材料的需求,而非农业的商品化生产,D项错误。7.(2018·湖南株洲月考)19世纪,英国为加强对印度的控制,修建了英式标准的铁路、电报和邮政设施,普及了英语教育。将西方文学和政治思想的主要部分引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措施客观上()A.加大英国对印度的经济掠夺B.导致印度民族意识增强C.使印度在经济上从属于西方D.同化当地的经济与文化解析:B英国在印度采取的交通通讯及文化教育措施,客观上会推动印度近代化,使印度在近代化进程中增强民族意识,故B项正确;A、C、D三项是材料中英国采取各项措施的主观目的。8.(2017·湖北沙市中学一模)下表反映了英国部分年份经济主要部门的收入变化(单位:万英镑),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部门年份农林渔牧业工矿建筑业商业运输业地产房租业18017550543040501220183179501171059002200A.工业革命完成,阶级矛盾趋于缓和B.地主阶级消亡,王权开始受到削弱C.资产阶级壮大,责任制内阁出现D.社会结构变动,议会改革势在必行解析:D根据表格内容,在1831年英国国内的工矿建筑、商业运输和地产房租等部门收入呈大幅度上升趋势,表明工业革命中的英国工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资产阶级、城市市民力量壮大,社会结构的变动会导致议会改革的进行,再联系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9.(2017·吉林延边一模)英国“新消费主义者使得各阶层开始购买他们从前从未有机会购买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围的商品……社会模仿的巧妙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事实上,时尚及其利用者提高了人们‘金钱准则’的水平。”这一现象反映出()A.大众消费主义的出现B.社会崇奢现象的盛行C.社会等级秩序的变动D.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消费能力的提升解析:D据材料“社会模仿的巧妙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可知,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水平提高,从而使社会消费能力提升,故D项正确。10.下表是1850年至1900年间,英、法两国工人实际工资增长简表(根据《全球通史》)。这一表格内容的出现能够说明()英国法国1850年5759.51860年64681870年70691880年8174.51890年9089.51900年100100A.工业革命缩小英法的社会收入差距B.英法两国工人工资增长速度最快C.工业革命使英法社会下层开始受益D.英法两国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解析:C材料表明1850年至1900年间,英、法两国工人实际工资增长了近一倍,在两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工人阶层收入的增加,说明了工业革命促进了英法社会下层生活的改善,故答案为C项;A项社会收入差距是拉大;B项错在材料无法体现英法与其他国家比较;D项本身正确,但材料无法体现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1.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摈弃特权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构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主要反映了()A.经济发展推动民主化进程的加快B.生产发展促使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C.科技进步改变了国家的经济职能D.生产发展推动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解析:D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生产迅速发展,企业的设立由国王和议会特许到符合法律规定即可设立,体现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故D项正确。12.(2017·湖北武汉调研)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创立的卡内基钢铁公司垄断了美国钢铁市场,钢铁价格从1870年的每吨100美元跌到1900年的每吨12美元。从实质上看,钢铁价格下降反映了()A.电气时代改变人类生产生活B.社会化大生产推动经济发展C.垄断组织控制产品生产与价格D.铁路和轮船运输降低产品成本解析:B由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8·江西宜春摸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养老”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王杖诏书》中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朝廷赐给手杖。凭此杖,老人可享受600石俸禄的官吏待遇。同时在乡里设三老,选地方年长且德高望重者任职,负责教化地方,解决民间纠纷。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酺”。如康熙六十大寿时,举办“千叟宴”,宴请天下老人。同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对于年过百岁者,“照例给予建坊银,赠‘升平人瑞’匾额”。——刘松林《古代中国的养老制度》材料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源于德国。德国俾斯麦时期,分别于1883年、1884年、1889年颁布了疾病、工伤、老龄和伤残三项法案,建立了三项保险制度。这一立法颁布后,很快被其他国家纷纷效仿。西方各国的养老保险,既有政府强制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也有企业实施的保险,以及个人自愿参加的商业保险。1935年,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养老保险覆盖了95%的工薪阶层。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施了全民保障、全面保障。英国居民个人一生中都要与社会保障制度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国家强制所有在毕业离校年龄和退休年龄之间的公民参加养老保险。——赵书博《西方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及借鉴》(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和西方养老制度的特点。(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养老制度出现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价值。(13分)解析:第(1)问,中国古代:根据材料一“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得出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根据材料一“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得出与儒家伦理道德密切相关;根据材料一“《王杖诏书》……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得出突出政治宣传功能,并且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制度。西方:根据材料二“德国俾斯麦时期,分别于1883年、1884年、1889年颁布了疾病、工伤、老龄和伤残三项法案,建立了三项保险制度”得出用法律的形式颁布;根据材料二“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施了全民保障、全面保障”得出覆盖面比较宽广;根据材料二“西方各国的养老保险,既有政府强制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也有企业实施的保险,以及个人自愿参加的商业保险”得出形式多样;根据材料二“国家强制所有在毕业离校年龄和退休年龄之间的公民参加养老保险”得出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社会保障功能凸显。第(2)问,第一小问“社会背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一“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得出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根据材料一“同时在乡里设三老,选地方年长且德高望重者任职,负责教化地方,解决民间纠纷”得出政治宣传和道德教化的需要;老人群体自身的优势。西方:根据材料二“分别于1883年、1884年、1889年”得出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生产力;根据材料二“这一立法颁布后,很快被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得出保护劳工权益的社会思潮的出现及代议制的日渐成熟;根据材料二“国家强制所有在毕业离校年龄和退休年龄之间的公民参加养老保险”得出国家政府的推动等。第二小问“共同价值”,社会保障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今天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答案:(1)特点:中国古代: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与儒家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突出政治宣传功能;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制度。西方:用法律的形式颁布;覆盖面比较宽广;形式多样;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社会保障功能凸显。(12分)(2)社会背景:中国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政治宣传和道德教化的需要;老人群体自身的优势。西方:工业革命的进行;保护劳工权益的社会思潮的出现;国家政府的推动;代议制度逐步完善。共同价值: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今天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13分)14.(2017·河南许昌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世纪初,美国人的烈性酒饮用量大得惊人,相当于现今人均用量的三倍。任何社交场面,若无狂饮,则不足以尽兴。到美国访问的欧洲人对美国人“每隔半小时至数小时便喝些酒的习惯”都表示惊讶。节酒运动就是针对这种酗酒现象而兴起的。它开始时是一种地方性的宗教和道德改良行动,到1830年代就形成了全国性的声讨运动。英国和美国的节酒运动都与工业革命同时发生,这绝不是偶然的历史巧合。许多雇主为了培养工人的纪律性和坚定性,都支持节酒运动,有的还明令禁止其雇工在工作时或下班后饮酒。1846年,缅因州第一个通过了禁售烈性酒的立法,此后十年有15个州通过同样的立法。从1830年到1850年,人均酒精消耗量下降了四分之三。而在同一时期,咖啡和茶叶的人均消费量则增加了近一倍。这些思想变化是同人们的劳动道德观,如自制、遵守时间和忠实可靠相联系的,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李慧《美国禁酒运动的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