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精讲精练 考向分析评价人物形象_第1页
202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精讲精练 考向分析评价人物形象_第2页
202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精讲精练 考向分析评价人物形象_第3页
202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精讲精练 考向分析评价人物形象_第4页
202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精讲精练 考向分析评价人物形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向03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领|考点解读

考点剖析: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

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人物的性格是指记叙类作品中所描写的各种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特征。人物的

性格一般有温柔、野蛮、泼辣、阴险、稳重、幼稚、暴躁、内向、开朗、善良、风趣幽默、洒脱等。不同时代不同

阶级的人,或同一阶级但处于不同社会环境中和具有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其性格特征决不相同。不同性格特点的人,

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和处理方法也不同。所以,我们要了解人物就必须把握其性格。

重点考向

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文中的XXX是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

3.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文中XXX的形象特点;

5.结合全文(或选择一点),谈谈你对文中XXX的看法(评价)

答题技巧:

1.把握人物形象,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把握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时代背景是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可以反映或折射出人物的思

想性格。

(2)深入剖析事件,分析人物的性格。

①通过事件,可以看出人物的职业和身份,展现人物的性格。

②分析情节发展,在情节展开的过程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的描写,展现人物的鲜明个性。

(3)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①把握作者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并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从而把握人物性格、思想,深刻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②品读细节描写,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

(4)重视对环境描写的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之一,是烘托人物心情,或衬托人物的。所以,分析环境描写,也

有利于我们分析人物性格。

(5)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联系作品的主题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的性格

答题语言:性格特点+事例表现(结合文章内容)

2.评价人物。

(1)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2)要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根源、社会背景及题目要求来谈。

(3)一定要本着全面、客观的原则。

方法:最好用议论性的语言,开头可以写“我认为XX是一个……的人”。

评价人物形象要注意作者塑造人物的感情倾向,明确文中人物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正面人物一般用褒义词来

评价,反面人物一般用贬义词作评价。

典例引领

L阅读鉴赏

泥土温润的光芒

刘学刚

①土,能育生万物,古人称为“地母”。人们在土地上种植五谷,繁衍生息,唤醒深藏于泥土之中的无尽能量。

②小时候,她是一个爱玩泥巴的女孩;长大后,她成了许多泥人的“妈妈”。她的故事从和面烙油饼开始。

③那年,她从山东安丘县城的一家毛巾厂下岗,然后开了一家油饼店。她用一双灵巧的手揉面成团,擀为大饼,

将饼搁到鳌子上,旋转、翻动、刷油,面饼由白转黄,开满金黄的烙花,香味丝丝缕缕飘到街巷上。

④她从油饼的香气中嗅到了泥土的味道,她似乎置身于故乡的广阔田野,仿佛看见,有一个扎马尾辫的小女孩,

蹦蹦跳跳地向她跑来。加上在毛巾厂时,她已能够用纱线呈现花鸟虫鱼的千姿百态,离了厂,这技艺却没有离身。

于是,在空闲的时候,她抓起一团团泥巴,捏制出一个个小小的泥人。

⑤她捏的那些泥人摆在店铺的窗台上。店铺不大,临街的一间平房,前面是柜台,往里,面板、鳌子分列左右,

最里边放着面粉和花生油,小店的格局一目了然。不过,再仔细看,发现在面粉上面的窗台,站了一群小泥人。有

一天,店铺柜台外边排队买油饼的人群里,有一位在县城文化部门工作的干部。他看见了那些可爱的小泥人,然后

对她说:“专心捏泥人吧。”那个瞬间,油饼的热气熏得她的脸有些发烫,她手抓着面团,眼睛却接上了那些小泥

人的目光。

⑥后来,她真的专心捏泥人了。接的第一件活儿,是为本地酒厂捏制一组泥塑群,以此复原酒镇熙熙攘攘的旧

日场景:坐着的烧锅,悬着的酒旗,酒肆的店家吆五喝六,赶集的人们摩肩接踵……彼时,她已在县城东郊的青云

山上安家落户,终日与泥土厮守。

⑦山上,泥土强大的能量以植物春华秋实、绿叶红果的形式呈现。清晨,山风裹挟着泥土的馨香扑面而至。她

抓起一团泥巴,捶打摔揉,要把宁静的时光和甜美的想法揉进泥团里。泥人们站在她的身边,她听得见它们的呼吸,

她的内心漾起层层涟漪,一种幸福的涟漪。心满意足的她,手指在泥土里蠕动,那种感觉恍若游鱼归渊,又如飞鸟

入林,自在欢畅。骨架早早搭好了,一些木板钢筋铁钉会让泥人更加牢固。接着是上泥堆大形。先在骨架上喷一层

水,然后,她把泥团一块一块地往骨架上堆,继而,手持木槌将泥团砸实,那捶打的声音梆梆作响,应和着她心跳

的节拍。

⑧山中有很多美妙的声音,树叶的簌簌声、飞鸟的啾啾声、枝条咔吧咔吧的拔节声……这些天籁都为她设定泥

人的艺术细节带来了灵感。她又开始思考如何让泥人更加坚固。她选用土质细腻、含沙量少的黄河土渠河泥,加入

适量棉絮,让泥土们紧紧抱成团。她又心怀敬慕,远赴陶都宜兴,求教紫砂艺人,变泥人为陶人。最终,她成了“泥

人王”,成了非遗文化传承人,让更多的人看见了泥土温润的光芒。

⑨她在城里捏泥人。仔细听,那些质朴的泥人,似乎在讲述着熟悉、鲜活的人生故事。定睛看,那是一幕幕蓬

勃、喧闹的生活现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本文主人公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答案】从"她从油饼的香气中嗅到了泥土的味道,她似乎置身于故乡的广阔田野,仿佛看见,有一个扎马尾辫的

小女孩,蹦蹦跳跳地向她跑来。加上在毛巾厂时,她已能够用纱线呈现花鸟虫鱼的千姿百态,离了厂,这技艺却没

有离身。于是,在空闲的时候,她抓起一团团泥巴,捏制出一个个小小的泥人"可看出她有理想,心灵手巧。从"复

原酒镇熙熙攘攘的旧日场景:坐着的烧锅,悬着的酒旗,酒肆的店家吆五喝六,赶集的人们摩肩接踵"可看出她心

灵手巧。从“她又心怀敬慕,远赴陶都宜兴,求教紫砂艺人,变泥人为陶人"可看出她积极进取,精益求精。

【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可从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从作者的议论

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根据第④段“她从油饼的香气中嗅到了泥土的味道,她似乎置身于故乡的广阔田野,仿佛看见,有一个扎马尾辫的

小女孩,蹦蹦跳跳地向她跑来。加上在毛巾厂时,她已能够用纱线呈现花鸟虫鱼的千姿百态,离了厂,这技艺却没

有离身。于是,在空闲的时候,她抓起一团团泥巴,捏制出一个个小小的泥人"可知,她为生活所迫开了一家油饼

店,但是她没有被辛劳的工作所困,在她的脑海里有对泥人的追求,而且捏的泥人千姿百态,活灵活现,表现了她

是位有理想有追求,心灵手巧,捏泥人技艺精湛的人;

根据第⑥段"接的第一件活儿,是为本地酒厂捏制一组泥塑群,以此复原酒镇熙熙攘攘的旧日场景:坐着的烧锅,

悬着的酒旗,酒肆的店家吆五喝六,赶集的人们摩肩接踵"可知,她为本地酒厂捏制一组泥塑群,捏制的东西千姿

百态,展现了酒文化,体现了她捏泥人的技术精湛,有思想有灵魂,心灵手巧;

根据第⑧段“她又开始思考如何让泥人更加坚固。她选用土质细腻、含沙量少的黄河土渠河泥,加入适量棉絮,让

泥土们紧紧抱成团。她又心怀敬慕,远赴陶都宜兴,求教紫砂艺人,变泥人为陶人"可知,她在捏泥人的技术达到

一定高度后,又开始思考如何让泥人更加坚固,远赴陶都宜兴求教,展现了她虚心求教,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的匠

人精神。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①老治保主任①要退休了,需要物色一个新的接班人。村民经过评议,推荐两个人选:大黑和小白。

②大黑长得五大三粗,皮糙肉厚,站着像半截儿黑铁塔栽在那儿。他走起路来,老远地面就咚咚响,不用见人,

就知道是大黑来了。他要当上治保主任,那些歪毛淘气,还不都给镇住!

③小白呢,长得白白净净、文文静静,身子骨单薄。尤其那双娘们儿手,一个鸡蛋都攥不过来。

④一次,市场上有人打架。卖肉的抄起剔骨刀,卖红薯的举起铁秆碗,眼看要出人命,只见大黑往两人中间一

横,一出左手,来个空手夺刀,又一挥右手,来个千斤坠坨。两个人都傻了眼。大黑的雄风,展示无遗。

⑤又有一次,在大街小超市,有人丢了钱包。嫌疑人是个女人,穿得很酷。讯问的时候,大黑手里掂一根牛皮

带,摇晃着从左手倒到右手,又从右手倒到左手,可那女人面无惧色。小白冷眼观察,忽然一抬头,指着天花板.说:

“看哪,顶棚上一对蝎子,正在打架呢!”那女人忙伸长脖子仰头往上看。小白立刻命令大黑:“你马上把这女人

身上的衣服给扒下来。”

⑥大黑不敢,小白厉声说:“让你扒你就扒,出娄子我顶着!”

⑦那女人的衣服被扒掉了,原来是个男人。这时,小白一拍桌子:“男扮女装,身上有赃。”一搜,果然是他

偷了钱包。

⑧大黑有些纳闷:“你咋看出他不是个女人?”

⑨小白狡黠一笑:“我看这人老缩着脖子,就在他伸长脖子看屋顶的时候,他喉头结就露出来了。”

⑩所以,大黑和小白是各有千秋。

⑩1天,大黑和小白相伴去村里的盖房工地办事。大黑走路总是扬着头,低头老婆扬头汉嘛。突然,他“哎哟”

一声,不好,木板上的一根锈钉,穿透胶鞋底,扎在他的左脚掌上。

⑫大黑一下子坐到地上,小白忙说:“别动,我给你拔出来。”

⑬“钉子吃到我的脚上来了。”大黑笑说,“不用,我自己来。”说毕,“噌”的一下,将带钉的木板拔出,

甩在道上。

⑭]、白忙捡了那块钉板,放妥在木头垛上,然后很正经地对大黑说:“你先别起来,我马上给你使劲儿挤挤,

带锈的钉子有毒。一会儿你赶快到村卫生站,清洗伤口,打破伤风针。必要的话,还要开刀,做一个外科手术,务

必将锈钉污染的部分,进行彻底处理。”

⑮“嘿嘿、嘿嘿,哪那么邪乎。”大黑轻蔑地嘿嘿完了,一下子就站了起来,并用脚顿了顿地,“连血筋都没

冒,你当我是泥捏的呢?”

⑯“不流血不见得是好事。”小白分析道,“如果流血,病菌会带出来。不流血,病菌会窝在里边。”

⑰“我这身子骨,还怕病菌?傻小子睡凉炕,架不住身体棒。”大黑把这还当回事?他当过架子工,磕磕碰碰

家常便饭,让钉子扎脚也不是头一回了。

⑱]、白拗他不过。晚上,他特意跟大黑媳妇儿说:“大嫂,您得盯着点,还是让我大黑哥到卫生站,哪怕只是

清洗清洗。”

⑲第三天,小白去县党校学习,一去得二十天。临走时,把此事告诉了村书记。

⑳二十天过后,小白回来就去看望大黑。大黑的脚脖子有点肿,两只脚掌的颜色也不一样。可大黑仍笑呵呵地

说:“这几天好多了,你看,封口了。”

㉑小白摇摇头说:“封口,不见得就是算好了,可能……”

㉒结果不幸被小白言中,到大黑伤脚发黑的时候,才住了医院,医生摇了摇头说:“太晚了——要命,还是要

腿?”

㉓当然还是要命。大黑的左腿被截了肢。媳妇儿推着轮椅,他坐在上面。左腿的裤脚余下一截儿,往上窝回来,

用黑布带绑着。大黑脸上仍乐呵呵的。

㉔结果,自然是小白当了治保主任。但一提起大黑的脚,小白就掉眼泪:“怪我、怪我,都怪我,怪我没尽到

当弟弟的责任。”

㉕也有人说,假如大黑不截肢,没准这治保主任就当上了。但村书记一口否决:“一个连自己身体都不尊重的

人,能更好地尊重别人的生命吗?”

(选自2017年1月5日《天津日报》,作者许福元,有改动)

【注】①治保主任:文中指负责治安保卫工作的村干部。

结合小说内容,说说“小白"是个怎样的人。(至少写出两点)

【答案】[示例]智勇双全:机智识别窃贼,果断命令扒下窃贼衣服。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把带钉木板放妥在木头

垛上;多次提醒"大黑"慎重对待脚伤,及时就医;将此事告诉大黑媳妇和村书记。有同情心:提到大黑的脚,他就

掉泪,且自责。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

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②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

环境中去理解;③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④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根据第⑤⑥⑦段的记叙可知,小白称顶棚上有一对镯子,嫌疑人立刻抬头,小白看见他的喉结,知道他是一个女

人;然后让小黑把嫌疑人的衣服扒下来,果然是一个男人;又根据"男扮女装,身上有赃"判断出嫌疑人偷了别人的

钱包。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智勇双全。

根据第⑪段到第⑱段的记叙可知,大黑的脚被钉子扎了,小白忙捡了那块钉板,放妥在木头垛上,他是怕其他人

再踩到这枚钉子,对于大黑的脚伤,小白多次提醒他去村卫生所处理,由此可以看出小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

根据第㉔段中的“一提起大黑的脚,小白就掉眼泪:"怪我、怪我,都怪我,怪我没尽到当弟弟的责任'"可以看出小白

富有同情心与责任感。

®[考点过关

3.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阳台上的花

黄咏梅

①意识到母亲喜欢花,已是她退休的时候了。记忆中,我们家阳台上花盆里,常种着小葱、小蒜、小辣椒、芫

荽等。厨房里,主菜炒起来了,母亲会命我到阳台摘几根小葱或小辣椒,洗洗,直接放到锅里。“物尽其用”四个

字,被母亲一辈子奉为人生信条。

②母亲不种花,可能也觉得花不好伺候。我们一家五口人,父母上班,孩子上学,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养花。

种下的花如果不开花,还不如种小菜。母亲种菜是很积极的。小时候我们家住在一个半山腰的独间平房。房前有一

片平地,被母亲用篱笆围成小菜园,里边种了不少蔬菜瓜果,基本上可供应一家人的日常需求。印象最深的是葫芦,

藤蔓攀在篱笆上,果实藏在叶子下。我们三个小孩子会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小葫芦,用一根针,在葫芦瓜上歪歪扭扭

地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比赛哪一只长得又快又大,就像比赛自己的身高一样。母亲很懂种菜,在她特别的照顾下,

刻有我们几个孩子名字的葫芦瓜,总是长势喜人,最终结出了色木次春的果实。而刻着父亲母亲名字的那几只葫芦,

远远落后于我们。我们欢天喜地地将自己的葫芦摘下来,挂在屋角,让它们跟我们的名字一起晒干、变黄,最终成

为书桌上的摆设,权当一束不会凋谢的花。

③十七岁那年夏天,父母送我去大学报到。我们住在一个简陋的小旅馆,旅馆对面有一个花坛,母亲在那里第

一次看到了一种奇怪的花。小小的五瓣花瓣,组合成一张人的脸谱,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五官是深紫色,脸膛是

浅紫色或嫩黄色。母亲对花的知识匮乏,直接称之为“人脸花”。她指着角落里的一簇花,说,这五朵,像不像我

们一家?那五朵花挨得特别近,都快叠到一起了,上边两朵稍微大一些,浅紫色的脸膛上有着近乎墨色的五官,下

边三朵大小差不多,嫩黄色的脸膛上,五官是浅浅的紫色。我和父亲都笑了,说像。我点着那些“小脸”数过去,

这是我,这是哥哥,这是姐姐。数完,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那之后的许多年,离别、想家成为一种习惯。后来,

在一些地方,我多次看到过这种“人脸花”,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

④母亲退休之后,慢慢开始种起了花,阳台上的盆栽从实用转变为审美。种的都是些好养的花,茉莉、海棠、

三角梅、芍药、桂花之类,但没有见到过“人脸花”,年份最久的当属那株海棠花。花树不高,却很结实,主干已

经比我的拳头还粗,每年过年,它都不辜负花期,准时开起了红艳艳的花朵,仿佛要跟我完成一个共同的约定——

每年过年回家后,我会挑一个阳光充足的中午,搬两张小椅子,让父亲母亲坐在这株海棠花下,我一点一点将他们

花白的头发染黑。阳光把海棠花照得通红,也将父母的衰老照得纹路清晰。我站在他们背后,既感伤又幸福,虔诚

地祈祷年年岁岁都拥有这相同的一幕。

⑤近些年,家乡过年流行一种“年花”——五代同堂果。黄灿灿胖乎乎的果实,浆汁饱满,寓意子孙满堂,老

少安康。每到年前母亲总会去花市挑一枝果实多的买回家,养在阳台上,有一次,我用湿布给这些果实“洗澡”时,

指着最大的那两只说,这是爸,这是妈,然后又分别按个头指定了我和哥哥姐姐。母亲一听,笑了,看看那两只最

大的果实,说,不像,现在我们家里,我和你爸最瘦。我愣了好一会儿,夸张地提高嗓门说,再瘦也是最大的。

⑥今年,在小区散步的时候,突然发现小区围栏下新摆了一溜花盆,花盆里边挤挤挨挨地开满了一朵朵“人脸

花”。整齐的五瓣花瓣颜色各异,风一吹,像笑脸。我也笑了,站着看了很久。手机里有一款植物识别软件,几秒

钟之后,我得以知道,“人脸花”真正的名字叫三色堇,花语是——请思念我。我用微信把照片发给母亲看,她高

兴地说,你们那里也种“人脸花”啊!我暗自偷笑,并没有纠正母亲。这种花,在我们家就叫“人脸花”,早在很

多年前,我家这位无暇养花的“花盲”,竟然无师自通,为我正确读出了那些“人脸花”的花语——请思念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母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①聪慧能干,心灵手巧。母亲一辈子将"物尽其用"奉为人生信条,退休之后也会种花等。

②勤俭持家,温良淳朴。种了不少蔬菜瓜果,基本上可供应一家人日常需求;在阳台上种上常备植物,房前一片平

地用篱笆围成小菜园。

③疼爱孩子,关心家人。特别照顾刻有几个孩子名字的葫芦瓜,把不知名的花叫"人脸花"由五朵"人脸花"想到他们

一家五口人,喜欢"五代同堂果”,希望子孙满堂、老少安康。

④热爱生活,富有情趣。年轻时在自家阳台种植物;对奇怪花的好奇,并将此花叫做"人脸花";退休后又积极拥抱

生活,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

【详解】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首段中的“物尽其用,四个字,被母亲一辈子奉为人生信条”和第④段中的"母亲退休之后,慢慢开始种起了花”

可知,母亲聪慧能干,心灵手巧。

根据第②段中的“房前有一片平地,被母亲用篱笆围成小菜园,里边种了不少蔬菜瓜果,基本上可供应一家人的日

常需求”和首段中的"亲会命我到阳台摘几根小葱或小辣椒,洗洗,直接放到锅里"可知,母亲勤俭持家,温良淳朴。

根据第②段中的"母亲很懂种菜,在她特别的照顾下,刻有我们几个孩子名字的葫芦瓜,总是长势喜人",第③段

中的"她指着角落里的一簇花,说,这五朵,像不像我们一家",第⑤段中的“每到年前母亲总会去花市挑一枝果实

多的买回家,养在阳台上"可知,母亲疼爱孩子,关心家人,希望子孙满堂,老少安康。

根据首段中的“意识到母亲喜欢花,已是她退休的时候了"和第③段中的"母亲对花的知识匮乏,直接称之为'人脸花

她指着角落里的一簇花,说,这五朵,像不像我们一家"可知,母亲热爱生活,富有情趣。将花根据外形直接称它

为人脸花,退休以后,改变生活态度,改种菜为种花。

4.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十四双红棉鞋

①这几年,我在本地区的一个边远海岛小学支教,已近三年。学校坐北朝南,只有一座四层教学楼,东面靠山,

背面临海,南面有一个小型操场。

②去年冬至后的一天,寒风凛冽,云被刮得翻滚着往东跑。青灰色的山石更显冷硬,枯衰的草在风中乱舞,几

点松树的墨绿还露着一点生机大家厌憎这寒冷天气,一迭声地抱怨着。忽然,一对七自老人敲门进来,裹挟着一股

寒风。老爷爷手里提着两个袋子,老奶奶紧跟在后面。老奶奶笑眯眯地说,数九寒冬的,学校靠海边,冷,人民教

师不容易,她给每位教师做了一双棉鞋。两位老人把棉鞋——摆到了地上,地上就像开了鞋子花,一共十四双,正

是全体教师的人数。

③我们一时间怔住了,不知如何是好。

④这个海岛学校,全校只有一百多名学生,我们在那里支教,很有点与世隔绝的味道。教室外,二三十米处就

是大海。春夏两季碧海蓝天,小孤山忽隐忽现,帆船儿来回穿梭,浮映在窗口,怎么都看不够。冬季呢,风急浪高,

寒气逼人,看一眼就浑身打战,大家开玩笑说。冬天不看海,看海吓破胆,教室没有供暖设备,冷气从脚下冒上来,

下课要悟暖手才好改作业。气温零下好多度的时候,身体弱的教师,就会受凉感冒或冻坏肚子,好在本地的孩子都

适应了寒冷气候。

⑤老爷爷说,棉鞋是老太婆做的,他是专门负责提鞋的,说得大家都笑起来。他接着又说,为了这百十个小孩,

老师们风里来雨里去,老太婆一直记挂在心上,在家常常念叨。校长闻声来了,她看到两位老人大冷天来看望大家,

非常过意不去,推辞着不收。爷爷幽幽说道,老奶奶病七八年了,至今还没治好,大家就成全她的心意吧!我们的

表情凝重起来,校长也不再固执了。

⑥大家迟疑着,各自上前拿了一双,一迭声地夸鞋好看,赞奶奶心灵手巧。棉鞋的花色真多,紫红,橘红,棕

红,朱红……每一种都离不开暖乎乎的红。张老师递给我一双朱红色的棉鞋,我拖起来仔细端详着,发现鞋面是用

细毛线钩织的。正中排列着一朵朵小红花,像一颗颗爱心,四周环绕着一道道斜纹,精致又喜气。衬里是细软的红

色拉绒布,填着柔软厚实的丝绵。鞋底红、白、黑三色相间,暖和又好看。难得的是,鞋面的毛线绳是配上各色金

线钩织的,看上去像无数颗小星星在闪烁。奶奶真是太用心了。

⑦我捧起鞋,脚小心地伸进去,轻轻走上几步,让鞋子的暖灌满全身。窗外的阳光爬过山头照进来,脚下这一

株火红,和天上的太阳一个颜色,火焰一般消融着酷寒的海岛气候两位老人头发花白,清瘦的脸上挂满笑意,乐呵

呵地看我们试穿棉鞋,眼里堆满了患爱。码数正好啊,正好奶奶不停地响响着,皱纹像三月的海波,轻盈地荡

漾开去……

⑧我想,一个生病的老人,从选料钩织,到做帮上底,要花费多少工夫才能完成?假如做一双鞋需要五天的话,

十四双就要两个多月。大概自秋天起,她就不顾老眼昏花,每日坐在海风吹拂的院子里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针一

线……终于做好了一双,她细心地用红线穿起来。那种满足和快乐,让她忘了身上的病痛。

⑨校长觉得老人带病给我们做鞋,这份情太重了,想要请人采访报道一下,老奶奶连连摆手摇头,坚决不同意,

她说只要我们的脚暖和就行了,她做鞋是自愿的,如果那样就伤她的心了,说着眼圈都红了。

⑩大家又一次怔住了,不知如何是好。

⑪也许,她觉得她做这些事,就像为家里织渔网,给孙女做饭一样平常。校长只好作罢,于是请两位老人和我

们合个影,没想到他们也不愿意。校长解释说就是留个纪念而已,没有别的意思,说了好几次,老人才同意。

领殳有人暗示,老师们自发地把鞋摆成了一个弧形,大家站在弧形后面,就像站在一道艳丽的彩虹里,更像是

对着十四双棉鞋致敬……女教师围着奶奶,男教师靠着爷爷,没有人扭呢作态,大家笑得很开心,两位老人也笑了。

我不小心碰到了奶奶的手一那像沙砾一样粗糙的手,想起她用这双划船桨、拉渔网的手,敲海蛎、晒虾皮的手,带

着病痛捏起了细针……泪突然就涌上了眼眶,怕她看见,我又使劲。咽,了回去,夸张地傻笑着。

⑬两位老人怕耽误学校上课,很快向我们告别了,校长将他们送到了操场外。海风吹起了老人的白发,吹起了

老人的围巾,我们默默祝福他们。

(作者:李明。有删改)

文章是如何刻画老奶奶的感人形象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①通过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老奶奶和老爷爷冒着严寒给我们送棉鞋""拒绝采访报道”等,表现她的

大爱无私、热心善良。

②通过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老爷爷告诉我们老奶奶带病坚持做棉鞋的原因"以及"我"想象生病的老奶奶做棉

鞋的情景等,从侧面烘托了老奶奶的善良美好、勤劳能干。

【详解】考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文本主要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刻画老奶奶的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第②段中的"忽然,一对七自老人敲门进来,裹挟着一股寒风。老爷爷手里提着两个袋子,老奶奶紧跟

在后面。老奶奶笑眯眯地说,数九寒冬的,学校靠海边,冷,人民教师不容易,她给每位教师做了一双棉鞋。两位

老人把棉鞋一一摆到了地上,地上就像开了鞋子花,一共十四双,正是全体教师的人数",第⑦段中的"码数正好啊,

正好.…奶奶不停地响响着,皱纹像三月的海波,轻盈地荡漾开去"第⑨段中"校长觉得老人带病给我们做鞋,这份

情太重了,想要请人采访报道一下,老奶奶连连摆手摇头,坚决不同意,她说只要我们的脚暖和就行了,她做鞋是

自愿的,如果那样就伤她的心了,说着眼圈都红了”是对老奶奶的正面描写,直接描写老奶奶还给我们送鞋,又拒

绝了采访。由此可知老奶奶是一个心地善良,不慕名利的人。

侧面描写:第⑤段中老爷爷告诉我们老奶奶做鞋的原因,第⑥段中的"大家迟疑着,各自上前拿了一双,一迭声地

夸鞋好看,赞奶奶心灵手巧。棉鞋的花色真多,紫红,橘红,棕红,朱红….每一种都离不开暖乎乎的红",第⑧段

中我想象老奶奶带病给我们做鞋的情景都属于侧面描写,通过老爷爷的讲述,我们对鞋的称赞,想象老奶奶做鞋的

情景,从侧面突出了老奶奶心灵手巧,心地善良的人物形象。

5.现代文阅读

怀念一位国文老师

文/从维熙

①多少年了,我一直难忘我的文学启蒙老师。那是我在通师附中读初中二年级时的1948年,开学之后一位风

风火火的新老师,走进了我们的国文课堂。他向同学们问好之后,开场白便惊呆了所有的同学。他说中国文学界有

“三峰”,接着便在黑板上写下这“三峰”的名字:胡风、雪峰、田秀峰。正当同学们不解其意的时候,他直白地

告诉同学:“胡风、冯雪峰的大名,你们一定听说过一一我就是尾随其后的田秀峰。”我明白了,他是用“峰”与

“风”的谐音,幽默地介绍他自己。

②在我的学生生涯中,如此公开张扬个性的老师,我还是第一次碰到。但就是这位不拘小节的老师,给予了我

文学上的火种,让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从文之路。记得,这位田秀峰老师,在上作文课的时候,从来不出题目,而

是让我们自由命题。他的理论依据是:同学们来自不同的生活领域,个性又各自相异,都在一个命题下行文,难以

发现人才。全班的同学对这位老师,充满了好奇。有人说他在标新立异,还有的同学则反串了“峰”与“风”的谐

音之策,将“吾师”叫成“巫师”一一给他起了个巫师的绰号。弦外之音,意在针盛田秀峰老师离开国文教学的常

规。

③当时,语文的通称为国文。学生们虽然已经不再穿长袍马褂,但思想还处于绝对的封闭状态。我内心则对这

位老师十分欣赏,尤其是那天,我在他的书架上有了发现,一本题为《一串念珠》的书皮上,印有田秀峰的名字。

对我说来,这个发现引起的震撼,无异于一声雷鸣,因为在我的学生时代里,这是第一次看见有个人著作出版的国

文老师。尽管那本书开本很小,书页也不太厚,但还是激起我对这位老师的崇敬。

④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则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了。在上作文课的时候,他兴冲冲地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了我

那篇补交上去的作文。记得,那篇作文题为《青青的河边》,是记载我们几个同学,星期天去通县西门外一个叫小

闸的水塘去玩水的趣事。其中一个家在白洋淀、名叫陈景文的同学,是个水中超人,在游泳比赛中如水中蛟龙,把

所有参加游泳比赛的同学,远远地甩在了后边。在文章中,我把他誉之为《水浒传》中“浪里白条张顺”。更有意

思的是,田老师在朗读我的作文时,全然没有了老师之尊,一会儿摇头晃脑,一会儿停步凝思;犹如一个大顽童,

在与全班的同学嬉戏。此举,顿时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同学们有的笑,有的叫一一唯有我的心跳如同擂鼓,因

为此时此刻,同学们的目光都抛向了我一一从小学到初中,虽然作文课也曾受到过老师的表扬,但没有被老师朗读

过。多少年后,我感知从那一刻起,已然决定了我一生从文的归宿,因为我的文学潜能,在这一刻被田老师激活了,

并得到了他的认可。

⑤第二件难以忘却的事情,还是源于作文。有一次在自由命题的作文时,我写了一篇题为《桃花盛开的时候》

的作文。文中叙述了我童年时,与山村的小伙伴在遍山的桃花丛林中,叠垒石塔的悲怆记忆:一个绰号叫“小马驹

子”的童年伙伴,是我们中间的头头,他不仅臂力过人,还曾有过骑在一匹没有马鞍的马,驰骋过家乡的北山,到

山后一个村镇去看皮影戏的纪录。可是当我们用石头垒起一个个石塔后,悲剧降临到了他的头上一一他脖子上长了

一个疔疮,没过三天他就与世长辞了。他走了之后,让这个小小山村失去了宁静。有的乡亲说:他不该在山巅上垒

塔,让山神背上驮着它,山神恼火了……有的乡亲说:那石塔正好对着他的家宅,冒犯了地下神灵,阴气便顺着地

下中轴线进了他的家我年纪小,心中没有那么多迷信传说,只是再看那满山桃花时,感到那些艳丽的花瓣如同

浸染了血浆……我之所以写出这样一篇作文,全然因为通师附中院内盛开的桃花,勾起了我对童年生活的一段回忆。

⑥田秀峰老师看了我这篇作文后,没有像上次那样在班上进行通读,而是拿着我的作文去找了我的家叔从陆人

去了。家叔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曾在当时的天津《大公报》冯至主编的副刊上,发表过模仿莎士比亚十四

行诗体之诗作,此时家叔在通师任教导主任之职。当天,我叔叔便把我叫到了他的办公室,并把我写的作文从抽屉

里拿了出来,问我说:

⑦“这真是你写的吗?”

⑧我答:“叔叔,你该知道咱们村‘小马驹子’这个人呢!”

©“他真的死了?”

⑩“长疔毒死了!”

⑪家叔告诉我:“这篇作文是田老师送来的。他认知你身上蕴藏着有待生发的文学细胞,我看了你的作文之后,

也认同他的意见。你以后要多多向田老师请教,他是个有见识的国文老师。”

⑫从此,田秀峰老师的宿舍成了我常去的地方。他一边用拳头敲击着木桌,一边激励我要多读多写多投稿。他

说他虽然不是算命的先生,但他能管窥到我的未来,有可能是与文学结缘的人生。尽管这位老师难与胡风、雪峰相

比,但他那百无禁忌、心口如一的个性,还是在我少年时播下了行文的种子和做人的罗盘。可惜,他只执教了我们

一年国文课,就被调往天津去任教了。一年之后,我也来到北京师范学校求学,并于两年之后的1951年在报刊上

发表了处女作。所以,我对这位老师给我的文学初步加薪助燃之情,一直牢记于心。

须■分巧合的是,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有一次我接受报纸记者的采访时,曾提到了这段往事。不曾料想到

的是,这篇记者的报道被一个认识田秀峰老师的人看到,将报纸转给了田老师。他通过报纸给我写来一封长信,除

了与我叙说别情之外,还用他年轻时任教师时的幽默,在信中问我:“我能算上个识别千里马的当代伯乐吗?”我

给他任教的天津财经学院复信说:“田老师,您是一个杰出的教师,凡是好的老师,都是识马的伯乐;但您在我眼

里,是伯乐中的伯乐,之所以这么说,因为我不是千里马,而是一条只会拉车的笨马,您把一匹'笨'马,调教成

一匹‘奔’马,不是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智慧吗?!”

⑭适逢教师节到来,写此文,向催生我文学起步的老师,表达一片真挚的感怀之情。一个优异的教师,除了教

人丰腴的知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天职,那就是善于发现学生的素质和潜能。

(摘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田老师是作者一直难以忘怀的文学启蒙老师,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谈谈田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答案】围绕"从田老师的自我介绍可见他的幽默风趣;作文课上让学生自由命题,可见田老师教学方法独特;从

题为《一串念珠》的书皮上,印有田老师的名字,可见田老师有真才实学;从当堂朗读‘我'的作文,并鼓励‘我'进行

文学创作可以看出他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并能激发学生的潜能"等方面回答出两点即可。

【详解】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在感受人物形象时,要从人物的身份地位、所做事件上、人物描写等方面入手分析。

根据第①段"他说中国文学界有‘三峰’,接着便在黑板上写下这‘三峰’的名字:胡风、雪峰、田秀峰。正当同学们不

解其意的时候,他直白地告诉同学:‘胡风、冯雪峰的大名,你们一定听说过一一我就是尾随其后的田秀峰。’我明白

了,他是用‘峰‘与‘风'"的谐音,幽默地介绍他自己"可知,田秀峰老师以"中国文学界有‘三峰’"引出对自己的介绍,诙

谐幽默,不失风趣;

根据第②段"记得,这位田秀峰老师,在上作文课的时候,从来不出题目,而是让我们自由命题。他的理论依据是:

同学们来自不同的生活领域,个性又各自相异,都在一个命题下行文,难以发现人才"可知,田老师在上作文课时

不命题,让学生自由发挥,田老师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学方法与众不同,想培养人才的人;

根据第③段"我在他的书架上有了发现,一本题为《一串念珠》的书皮上,印有田秀峰的名字。对我说来,这个发

现引起的震撼,无异于一声雷鸣,因为在我的学生时代里,这是第一次看见有个人著作出版的国文老师"可知,"我"

在书架上发现了印有田秀峰名字的《一串念珠》的书,侧面展现田老师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有真才实学;

根据第④⑫段"在上作文课的时候,他兴冲冲地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了我那篇补交上去的作文”“多少年后,我感

知从那一刻起,已然决定了我一生从文的归宿,因为我的文学潜能,在这一刻被田老师激活了,并得到了他的认可""从

此,田秀峰老师的宿舍成了我常去的地方。他一边用拳头敲击着木桌,一边激励我要多读多写多投稿"可知,田老

师遇到优秀的文章就会在作文课声情并茂的读出来,毫不掩饰对文章的欣赏,同时因此激发了"我"文学创作的热情,

可见田老师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欣赏学生的才华,激发学生成长的一位好老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感念老师

阎连科

①有一天,不知从何而来的一只小鸟落在我书房外的窗台上,我正在写作,没有介意它的存在,于是它就渴求

地望着我,几声喟啾,待我抬起头来,它却抖抖羽毛,扬飞而去。一切都如一次神谕的暗示,都如羊皮书上留下的

一行不可解读的文字。几天之后,一场雨后,当阳光透窗而入时,我看见书房外的窗台裂缝里,横卧着一支羽毛,

从羽毛的下面,小心翼翼地长出了一滴嫩黄细小的苗芽□

②我把这棵苗茅移栽到了楼下的草地。后来,它竟长成了一棵小树。

③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老师,他瘦小、干净,讲略带方言的普通话,无论是板书,还是毛笔,

再或钢笔的书写,都有魏体的风骨。是那种魏、柳相糅的风度。他不光字好,课也讲得甚好,在我那时的感觉中,

他的学问不仅在学校,在镇上乃至在全县都是最好的。

④每年过年的时候,村里许多体面人家,都要请他书写对联。年前的几日几夜,他写对联能写得手腕酸痛。为

写对联熬至三更五更,甚或通宵,并不是件稀少的事,和农人在麦季里连夜在场上打麦一样。

⑤从小学升至初中,他还是我的语文老师。课本上有篇文章,题目好像是《列宁祭》,作者千真万确是斯大林,

是斯大林写给列宁的一篇祭文,很长,三大段,数千字,是我那时学过的课文中最长的文章。老师用三个课时讲完

课文以后,让我们模仿课文写篇作文,我便依葫芦画瓢地写了作文,很长,三大段,数千字,是我那时写过的作文

中最长的作文。

⑥过完周末,新一节的语文课上,老师把批改后的作文分发下来,我的作文后面有这样一行醒目的红笔批语:

“你的思路开了,但长并不等于好文章。”然而,在之后不久的一次学校组织的全校优秀作文展示中,文好、字好

的,都被语文老师推荐上去,挂在校园的墙壁上展出,就像旗帜在旗杆上招展飘扬一样——这其中有我的那篇最长

的作文。

⑦后来,我的作文写得都很长,因为我“开了思路”。现在,我在努力把文章写短,因为我终于明白,“长并

不等于好文章”。

⑧前些时,我回家乡电视台做有关我的人生与写作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突然播放片花,片花中有三个人在讲我

的过去。讲我过去的学习、读书和劳作。他们分别是我的母亲、战友和我的老师。当我看见这位30年前教过我4

年语文的张梦庚老师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我猛然哭了,眼泪夺眶而出。

⑨他已经老了,七十多岁,但依然是瘦削、干净,讲略带方言的普通话。

⑩而我,是讲略带普通话的方言。

⑪而我,已人至中年。

⑫从家乡做完节目回到北京,天气酷热,但我楼下的那片草地却还依然旺茂。草地中的那棵小榆树,又长高了

许多,在风中摇来摆去,正有几只小鸟在栖枝而歌。

(选自《土黄与草青:阎连科亲情散文》)

6.请概括文章中详细写的张老师的两件往事。

①;②O

7.第④段划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赏析。

8.下列对第⑧段我"眼泪夺眶而出"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因突然见到三十年前的恩师而激动不已。

B.对老师容颜已老,但形象始终如一的感慨。

C.对当初未能完全理解老师的教诲而遗憾。

D.对时光易逝,岁月催人老的失落惆怅。

9.根据全文,概括老师的形象。

10.请说说对最后一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6.①张老师年前没日没夜地为村民写对联②张老师表扬并推荐我的长作文,同时教育我"长并不

等于好作文"。7.生动形象地写出张老师过年为乡亲写对联时赶工的忙碌、辛劳;以农人打麦类比,符合作者熟

悉的乡村生活的特点,贴切而形象;委婉地表达了"我"对老师辛苦劳碌的心疼。8.D9.张老师是一位才华全面、

教导有方的优秀教师,也是一位为人热心诚恳的乡村文化人。10.运用环境描写,以树自喻,隐喻了自己在张老

师的启蒙下,在其春风化雨般的悉心教育和影响下,爱上文学,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事实,表达了对张老师发自肺

腑的感激怀念之情。结构上,与第一、二段小鸟衔来小树的种子,我种下小树形成照应,首尾部分犹如一个美丽的

童话故事,给文章增添了浪漫和灵动的文学气息。

【分析】6.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概括,注意题目的要求是概括详写的关于张老师的两件往事,由文章③④段"村

里许多体面人家,都要请他书写对联。年前的几日几夜,他写对联能写得手腕酸痛”可以概括出张老师年前没日没

夜地为村民写对联;由⑤⑥段"我的作文后面有这样一行醒目的红笔批语:’你的思路开了,但长并不等于好文

章文好、字好的,都被语文老师推荐上去……这其中有我的那篇最长的作文”可以概括出张老师表扬并推荐我的长

作文,同时教育我“长并不等于好作文"。

7.本题考查语言表现力。答题时要从"写什么(内容)”"怎么写(表达技巧)""为什么(情感、形象)"的角度去考

虑。从内容上而言,把张老师没日没夜写对联和“农人在麦季里连夜在场上打麦"相类比,生动形象地写出张老师过

年为乡亲写对联时赶工的非常忙碌、辛苦;从技巧上来说,使用了类比的修辞手法,通俗易懂,符合作者熟悉的乡

村生活的特点,贴切而形象;从情感上来说,委婉地表达了老师的不辞辛苦以及"我"对老师辛苦劳碌的心疼。

8.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略带方言的普通话”可知作者心目中依然保留着张老师的美好形象,

张老师虽然年龄大了,但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风貌,这里主要突出的是“我"对老师的情感,前三个选项都有对老师

的情感态度,最后一个选项属于个人的感慨,与老师无关,因此选D。

9.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要根据全文内容来进行概括总结。由第③段可知张老师“无论是板书,还是毛笔,

再或钢笔的书写,都有魏体的风骨,是那种魏、柳相糅的风度。他不光字好,课也讲得甚好,在我那时的感受中,

他的学问不仅在学校,在镇上乃至在全县都是最好的"可以概括出张老师才华全面;由第④段张老师没日没夜为村

民写对联,可以得出他热心助人,态度诚恳,同时张老师喜欢书法和对联,也可以看出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一

位乡村文化人;由第⑥段张老师对我作文的批语和推荐我的作文以及30年后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讲述我的故事可知

张老师教导有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10.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从内容、结构、情感心理三方面作答。从内容上来说,句子中的小榆树正是隐喻作

者自己,描述自己在张老师的启蒙下,在其精心指导和教育下,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并取得了成功。从情感上,表达了对张老师真诚的感激和深切的怀念。从结构上,这句话与文章开头小鸟衔来小树

的种子,我种下小树的情节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美丽的故事为文章增添了浪漫气息。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让他为你擦车吧

①我们驱车去一个朋友家玩。途中,朋友说,她自己是轻易不请人到家里作客的,除非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于

是,我们就笑着回答说,那我们是贵客哦。她有些羞涩地说,其实也有我哥哥的原因,因为他自小就是一个哑巴,

即便是长大了,心里也很单纯,所以接人待客多少有些不方便。我们沉默了些许,表示理解,越发觉出朋友对我

们的诚意。

②她家住在东郊的一个旧居民小区里,房子依然是旧时的红墙瓦房,多少有些厚重的意味。我们去她家之前,

她已经打电话告诉了父母。于是,到我们出现的时候,家人早已迎了出来。出来的人中,我看到了一个年轻的小伙

子,穿着一身干净洁白的衬衫,褶皱还未褪去,显然是刚穿上的,清秀的脸上被一种纯净的笑容堆满着。我猜他定

然是朋友的哥哥了,但是心里又不敢相信眼前这个英俊的小伙子,怎么会缺少一副响亮的嗓门呢?

③接着,我们进屋坐下。刚落座,茶酒饭菜就已经端上来,看来她的父母是掐着时间做的。我看着这满桌热腾

腾的饭菜,心里暖烘烘的。于是也立起身来,想请她的家人一起坐下。但她的母亲执意不肯,只留下她的父亲和她,

陪我们一起吃饭。于是我们只好遵从主人的意思,安静地坐下来吃饭。但是我心间依然划过一个问号:此刻,她的

哥哥在干什么呢?

④饭吃到一半,我的手机忽然响了,于是我起身出门去接电话。刚踏到门边,我就呆立住了,因为我忽然看到

在停车的空地上,一个穿白衬衫的年轻人正提了一桶水在给我们擦车,那人就是朋友的哥哥。我顿时手足无措起来,

哪里有客人忙着吃饭而主人却忙着为客人擦车的道理呢?我立即掘掉刚接通的电话,迈步前去制止他。

⑤可就在这时,我被人一把拉住,转头看时,正是我的朋友。她笑眯眯地把我往家里拉。我提醒她:“那是你

哥啊!”朋友笑着回答说:“是的,没关系,那是他自己去的。”“这好像有点说不过去吧,怎么能让我们吃饭却

让他去给我们擦车呢?"我心中顿时掠过一丝不快。

⑥朋友显然知道我秉性耿直,于是就笑着小声解释说:“你想我可能去委屈自己的哥哥吗?只是我每次留他在

席间招待客人,他都十分尴尬。因为他无从交流,总是感觉自己没用。但是他也是个好客的人,于是就希望能为客

人做点什么,比如帮客人打理一下行囊或是擦一下车什么的,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