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_第1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_第2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_第3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_第4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什么是机械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分析,判断哪些物品属于机械。

2.能够通过对比,知道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

3.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4.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科学在不断发展。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机械。

【教学难点】

判断哪些物品属于机械。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每组钳子1把、细铁丝若干、筷子1双、扫把1把、螺丝刀1把、螺丝若干。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问:听到“机械”这个词,你首先想到了什么?

生自由回答,尽量表达自己的认识,师此时不必作出是非判断。

2.活动:出示蔬菜,让两位学生上台把它弄成小片,一位用刀,另一位同学用手。

3.引导学生讨论:使用刀和不是用刀有什么不同?

4.师总结:像刀这种可以为人类带来方便的工具,我们就把它叫做“机械”。

二、探究新知

(―*)感知机械

1.课前,老师让你们以团队为单位收集了各种工具,请你们拿出来向大家展示一下,说说你

们收集了哪几种工具?

2.团队内讨论:你们收集到的这些工具是机械吗?

3.出示P2图,它们是机械吗?为什么?

4.你觉得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称为机械?

(-)说明机械的含义

1.出示机械的概念:

课件:能够帮助人们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工具装置,都可以称为机械。

2.再来看你们收集的工具,哪些是机械?

学生达成共识,明确以上出示的简单工具都是机械。

3.学生以团队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具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哪些部分在工作,给人们

带来了什么方便,并记录汇报。

机械名称工作部分带来的方便

(每团队1张表格,团队成员合作完成)

针、擀面杖、刀、小铲和叉属于简单机械中的斜面。

老虎钳、镶子、筷子、扫帚属于简单机械中的杠杆。

电钻的钻头属于斜面,内部传动是轮轴。

4.再来看机械的概念,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有些机械很简单,如钳子、刀、筷子等,它们属于简单机械;有些机械比较复杂,它们由两

种或两种以上的简单机械构成,这些复杂机械通常叫做机器。

5.几张机器的图片。(课件展示)

(三)揭示机械的作用

1.活动:出示两根细铁丝,分别让两位学生将其拧断,一位学生使用钳子,另一位学生用手

折。

2.请其他学生预测结果。

3.以团队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使用机械的对比性实验,体验机械给人

类带来的益处。讨论怎样使用机械才能降低工作难度,进一步揭示机械的作用。

4.团队成员合作,共同完成下列表格。

机械名称结果

起钉锤

开瓶器

筷子

压舌板

菜刀

钳子

5.师总结。

(1)用起钉锤拔钉子、用开瓶器撬瓶盖、用刀切菜、用钳子拧断铁丝主要反映机械省力的一

面。

(2)用筷子吃饭、用压舌板观察口腔主要反映机械降低工作难度的一面。

有条件可适当拓展:生活中接触的各种物理装置,等等都包含有机器的成分,或者包含在广

义的机械之中。人们的生活都缺不了机械。所以,毫不夸张的说,机械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

础。如果有人要说农业也是基础的话,也无可厚非,但是,机械在现代的社会来说,作为整

个工业和工程的基础,可以毫不夸张的认为也是社会的支柱。任何现代产业和工程领域都需

要应用机械,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各种机械了。人们很早就开始制造和

使用机械,西方最早的“机械”定义为建筑师Vitruvii在其著作《建筑十书》中给出的定义为:

“机械是把木材结合起来的装置,主要对于搬运重物发挥效力。”1724年莱比锡机械师Leopold

给出的定义为:”机械或工具是一种人造设备,用它来产生有利的运动;同时在不能用其他

方法节省时间和力量的地方,它能做到节省。”

(四)介绍古代机械

1.教师出示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讲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

讲解: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利用石斧、石锯、石镰、弓箭等作为生产和狩猎的工具,

利用独木舟作为水上交通工具。这些工具的使用就含有简单机械的原理。

2.启发学生分析古代工具是如何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感受先人的智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用具的哪些部位的“工作”使人们省力?

骨针、箭、石锯、石斧、石镰一一斜面

独木舟则包含斜面和杠杆的原理,尖而上翘的船头属于斜面,划水的浆属于杠杆。

3.欣赏一组中古代机械:

(1)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刮削器和尖状器(40——50万年前)

(2)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石锄(距今1.2万年一一距今4000年)

(3)楼车(播种工具,汉代)

(4)翻车(灌溉工具,东汉)

(5)指南车(东汉改进)

(6)铜车马(秦代)

(7)郑和下西洋的船

(8)明清代纺织提花机

4.师总结。

三、拓展延伸:

1.回忆家里用过哪些机械?

2.在使用过的机械中,哪些是简单机械,哪些是复杂机械?

3.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属于简单机械,它们怎样方便了我们

的生活。

【板书设计】

2.怎样移动重物

机械作用:省力或降低工作难度

机械分类: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2.怎样移动重物

【教学目标】

1.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

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2.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的、能够提升重物的简单机械;知道杠杆的作用:省力、

方便、平衡。

3.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

研究。

【教学重点】

探究杠杆的功能。

【教学难点】

认识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学生材料:每组杠杆尺1把、铁架台1个、钩码1盒、弹簧秤1个,铅笔、硬币、尺子等生

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实物或图片若干(剪刀、钳子、镶子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把讲台(或其他重物)抬高,你们能想出几种方

法?

2.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3.教师让几名学生尝试将讲台抬高,让他们体会抬讲台的感受和体验。

4.讲台很重抬起来很费劲,其实我们可以不费那么大力气用一人就可以轻轻松松将讲台抬高,

但我们必须借助一根棍子。谁能做的到?

5.学生讨论、实验,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

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6.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

这种能撬动讲台的装置一一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一个

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常用字母。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2表示)。

动力作用点:施加动力的点。

阻力作用点:承受阻力的点。

3.游戏实践:

(1)利用平衡尺和支架组成一个杠杆,学生自己设计怎样使杠杆平衡。

(2)比一比谁找出平衡的方法多。

(3)讨论:为什么两边的钩码数量不同而杠杆也会平衡?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4.提出问题:杠杆为什么能够省力?支点、力点、重点三者之间的距离远近是如何影响搬动

物体所用力气的大小的呢?

5.分组实验要求。

(1)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块橡皮和一些钩码。

(2)把橡皮作为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

(3)在尺子两端各放一个钩码,观察发现了什么。

(4)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5)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再加一个钩码,会发生什么?

(6)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7)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个钩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

案。

(8)在尺子两端放数量不等的钩码,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6.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7.讨论:

(1)杠杆是否都省力?

(2)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作简单

示意图表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园艺剪刀等。)

(2)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费力的杠杆有镇子.钓鱼杆等,

虽然使用它们费力但可以使操作变得更方便。)

【板书设计】

2.怎样移动重物

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

费力的杠杆:镶子、钓鱼竿、铁锹、扫帚

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跷跷板、天平

3.斜坡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知道斜面也是简单机械,了解它就是一面斜坡。

2.能够就斜面角度的大小与用力关系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观察记录,揭示规律。

3.知道斜面的角度影响拉力的大小,角度越小所需的拉力越小。

4.知道螺旋是斜面的一种变形。

5.能发现身边一些利用斜面省力的事例。

【教学重点】

知道利用斜面可以省力。

【教学难点】

发现坡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每组小车1辆、斜坡1个、钩码1盒、测力计1个、卷有斜面三角形的铅笔1支、

实验表格1张,每组螺丝钉、开酒器、剪刀等具有斜面的实物若干。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观察图片:搬自行车上台阶、把重物搬上卡车都是较困难的事,你有好的解决方法吗?

2.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

3.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斜坡就是斜面,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利用斜坡

将自行车推到高处就不是很困难了。(板书课题)

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出示斜坡垫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3.揭示:像斜坡垫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

4.讨论:影响斜面坡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坡度?(影响斜面坡度的因素有

两个方面: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个要素。)

三、实践操作,探究斜面的作用

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

呢?

2.学生提出假设。

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4.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有的材料来做简

单的实验)

5.点评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

可以分别从影响斜面倾斜度的两个因素去考虑并实验操作:斜面的长度和斜面的高度。各组

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要保持其中一个量的不变。

6.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

7.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8.提问:比较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9.小结:如果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高度越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如果保持斜

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坡越长,小车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

10.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提问:通往山顶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样的斜面?公路绕着

山盘旋而上,与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变?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

四、认识变形的斜面

1.实践操作活动:从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

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

3.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上的螺纹就越密。

4.讨论: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吗?为什么要把钉子做成螺旋状的?

5.出示一段圆木,你可以把它掰开吗?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这段圆木分开?(出示:斧子)

观察斧子的剖面结构。我们把这种形状叫做“楔形”。楔形是两个背对背的斜面。

6.指导学生操作实践,利用斧子的楔形结构将圆木劈开,说说感受。

7.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

8.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盘山公路也是变形的斜面,斜面坡度越小,用的力

越小,盘山公路比斜坡公路更省力。

五、学习应用,迁移拓展

1.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板书设计】

3.斜坡的启示

斜面省力

越大越费力

斜面坡度

越小越省力

斜面变形:盘山公路、螺丝

4.拧螺丝钉的学问

【教学目标】

1.能够寻找出与螺丝刀相同性质的轮轴用具。

2.知道轮轴也是一种可以省力简单机械。

3.通过观察,知道轮轴是由一个轮固定在可转动的轴上构成的。

4.知道轮轴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能够识别出轮轴。

【教学重点】

通过组装器材进行实验,发现运用轮轴可以省力。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测量,发现轮与轴的直径相差越大,越省力。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每组大小不同的螺丝刀各1把、螺丝钉若干、木块1个、测力计1把、钩码1盒、

轮轴1个。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交流:获胜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

(1)自己是怎么样做的?

(2)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

1.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坐汽车时你发现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

3.学生交流。

4.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大轮子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

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

5.讲解:像汽车方向盘这样,有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板书课题)

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

1.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

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盘、小滑轮盘组装而成。

2.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

3.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

(1)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

(2)用弹簧秤在轮轴上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

(3)换更大的轮盘,重新测量所需要的力;

(4)换钩码数量,测需要的力。

5.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6.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7.小结:轮轴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

8.讨论研究: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

(1)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点在哪里?阻力点在哪里?

(2)根据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使用轮轴为什么能够省力。

9.小结:轮轴相当于一个杠杆,轮和轴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动力作用

的点在轮的边缘上,叫动力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边缘上,

叫阻力点。因为轮的半径总是大于轴的半径,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荷的力,

所以使用轮轴能够省力。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10.解释: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

因为汽车的方向盘比方向杆大许多倍,所以人们可以通过很小的力来控制一辆庞大的汽车。

四、拓展应用

(观察课自行车和辘箱的插图,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1.这个器械的轮是什么?轴是什么?

2.这个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

【板书设计】

4.拧螺丝钉的学问

轮轴的作用:可以省力。

轮带动轴时,轮越大越省力。

5.国旗怎样升上去

【教学目标】

1.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2.能够组装滑轮装置,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3.知道两种滑轮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收集数据,验证对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猜测。

【教学难点】

发现定滑轮能改变用力方向,动滑轮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每组滑轮装置1套、铁架台1个、测力计1个、钩码1盒、绳子若干、实验记录

单1张。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观察滑轮

1.谈话:每周一,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旗手是怎样将国旗升到旗杆顶上的?

2.学生发言。教师课件演示升旗的片段,讲述: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旗杆上有什么装置能帮助

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3.学生观察描述:旗帜是怎样升到旗杆顶上的?

4.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滑轮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寻找结构上的特点。

5.学生交流:滑轮形状一一像轮子,边缘上有槽,轮子可以在轴心上转动。轮子外有框,框

上有小钩子。

6.教师小结:滑轮是用来提升物体的一种简单机械。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绕了根绳子的边上有

槽的轮子。它可以围绕中心的轴转动。

7.谈话:在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了滑轮?学生根据见解讲述。

二、组装滑轮,了解滑轮的分类

1.谈话:让我们模拟升旗的装置,来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材料:定滑轮、铁架台、线、弹簧秤、记录单),

仔细观察,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时,旗子会怎样运动?滑轮的位置会随着旗子移动吗?

3.学生发言: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时,旗子会向上移动;滑轮的位置不会随着旗子上下移动。

4.揭示定滑轮的概念:在升旗过程中,滑轮的位置是固定在旗杆顶部的,没有随着国旗上升,

我们把这样的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5.学生复述定滑轮的特点。

6.课件演示定滑轮的工作过程,讲述: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滑轮都是固定在某个地方不动的。

在搬运货物时,常使用一种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你能够组装这种与物体一同升降的滑

轮码?

7.学生台前演示。(如果学生没有做上来,则让学生观看课文pl2页插图)

8.学生分组组装动滑轮,观察它与定滑轮的不同。

9.学生小结: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

叫动滑轮。

10.学生交流:使用滑轮有什么好处?滑轮有什么作用?(学生根据经验讲述,对两种滑轮

的作用做出猜测。)

三、设计实验,收集数据

1.谈话:关于定滑轮和动滑轮,你们想研究什么?

2.聚焦: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3.教师将学生分成定滑轮组和动滑轮组,分别对两种滑轮的作用做出猜测。

4.学生分组讨论,做出假设,并记录,之后汇报交流,全班达成共识。

5.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并说明需要的实验器材和注意事项。

(1)实验前要先把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2)小组实验时要分工合作,要即时记录。

(3)实验时应先测量重物的重量,要把动滑轮的重量计入重物的重量。

(4)用弹簧秤拉动时,线绳要保持竖直状态;用弹簧秤将重物向上提起,稳定在一定高度,

记录此时的拉力数值,就是拉动重物需要的拉力。

7.教师演示测力计测量定滑轮拉力大小,引导谈话:在测量拉力大小时,我们要注意哪些事

项,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

8.学生讲述注意事项,教师演示并强调:拉动时线绳要保持竖直状态;拉动时慢慢地加力,

直到钩码被拉动,记录此时的拉力数值,就是拉动重物需要的拉力。

9.讨论: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想在短时间内完成测量数据任务,小组四人怎样分工合作?

要注意那些事情?(讨论之后,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10.学生分组操作定滑轮和定滑轮,测量收据数据。(数据填写在p73页下的表格内。)教师

巡视指导。

四、交流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反思实验过程

1.一个小组汇报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其余小组补偿或质疑。

2.全班学生就两种滑轮的作用进行交流。

3.教师讲述:实际上,只有动滑轮是省力的。我们测量定滑轮的数据有问题。

4.学生反思:数据有问题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5.教师讲述:(先褒扬学生的反思行为。)对于其中真正原因,我们下一节课再继续研究。这

里提示一句,定滑轮是一种变形的杠杆,课后你可以做一些思考。

6.教师小结: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使工作方便,但是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使用动

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第二课时

一、再探究定滑轮的作用

1.谈话:对于定滑轮不省力,大家有些不理解。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这两种滑轮的结构特点,

也许通过这个渠道,能解决问题。现在,大家一起观察图片。

2.教师出示杠杆与动滑轮的结构原理图,学生观察动滑轮上的“支”点到其余两“点”的距

离,解释动滑轮省力的原理。

3.教师小结:动滑轮相当于一个变形的省力杠杆。

4.教师再出示定滑轮结构原理图,学生继续观察定滑轮与杠杆的结构共同点,总结出定滑轮

是一种变形的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5.谈话:我们分析结构原理图发现,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为什么我们的数据却不是这个

O

数值小了,

现在,我继

6.教师演示与谈话:(组装一个定滑轮装置,在线绳两端分别挂上50克)现在,线绳两端平

衡了。如果将50克钩码换成100克或更多的钩码,还会平衡吗?

7.教师继续演示:将50克钩码换成100克(150克)。

8.学生观察结果,教师引导:平衡了,说明线绳两端的拉力和物体的重力大小是相等的,都

应该是50克力、100克力、150克力。我们的拉力大小为什么不是这些数值?为了解决问题,

我们再做一个计算。

9.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表,计算出实验中拉力大小与物体重力之间的差值,观察差值大小的规

律。(数值大小差不多)

10.教师演示:再组装一个定滑轮装置,在拉力一端使用测力计测量拉力大小。

11.学生观察两个定滑轮装置,思考并交流:这个差值是差在哪里?

12.全班达成共识:差值是测力计本身产生的重力。

13.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个差值是测力计的重力。(先讲述办法,后测量。)

14.师生共同总结: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

15.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定滑轮装置,启发学生发现:定滑轮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这是它给人

们带来的便利之处。

二、组装滑轮组,了解其作用

1.谈话:(播放动画演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引发学生思考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优点,

也各有缺点,)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既要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为了使用方便,可以组合

起来使用,扬长避短,这样就组成滑轮组。你们能够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吗?

2.学生分组试验后,1〜2生台前演示组装方法。

3.全体学生再分组组装滑轮组,观察(包括使用测力计测量拉力大小)滑轮组是否具有两种

滑轮的优势。

4.游戏体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A.布置游戏活动:

(1)游戏工具:两根结实的木棍、8米长的绳子。

(2)游戏目的:通过活动和游戏让学生体验滑轮组的力量,了解滑轮组的连接方式。

(3)游戏人数:3—4人组成一组,共同进行活动。

(4)游戏方式:

a.将绳子的一端系在一根木棍上,然后将这根绳子绕过第二根木棍,再

回到第一根木棍,然后再绕过第二根木棍。

b.请两位同学站在距离一米远的地方站稳,并握紧木棍。

c.第三位同学小心地拉动绳子的另一端。

观察并体验:结果怎么样?

B.组织讨论:

(1)当你拉动绳子时,其他两位同学能够抓住木棍站在原地不动吗?

(2)如果把绳子再绕木棍一圈,结果会怎么样?再绕一圈呢?

(3)绳子缠绕的圈数和你所需要的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吗?

5.全班达成共识: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实现改变力的方向。

三、学以致用,迁移拓展(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在旗杆顶上看到滑轮装置外,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它们

是哪一种滑轮?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2.学生分组交流;之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出示图片,学生认同或质疑同伴的发言,最后

形成共识。

3.课件展示滑轮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图片和资料。

4.小结:在生产生活中,我们总能根据需要来使用滑轮,使用定滑轮来改变用力的方向;使

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使用滑轮组既省力,又改变了用力方向。

四、课外拓展研究。

1.课外探究:升降电梯的秘密。

2.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滑轮装置。

(1)制作一种能够吊起重物的简单滑轮装置。

(2)制作能够升降旗的滑轮装置。

(3)制作能够来回传递便笺的滑轮装置。

【板书设计】

5.国旗怎样升上去

'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滑轮,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滑轮组:既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

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

2.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3.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

4.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

【教学重点】

认识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教学难点】

制作链条传动、齿轮传动的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自行车。

学生材料:每组齿轮传动组件、链条传动组件各1套,学生字带一些会运动的玩具如玩具赛

车、跳蛙、回力汽车或音乐盒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1.谈话:你会骑自行车吗?

(出示原始和现代不同造型的自行车图片)仔细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有链条……

3.谈话:想知道我们在踩踏板时,链条是怎样把动力传递给车后轮,让自行车前进的吗,今

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4.课件出示课题: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二、认识传动装置

现在的自行车车轮能够转动是因为链条将动力从踏板那里传到后轮上。像自行车链条这样的

装置叫做“传动装置”。

1.谈话:是不是所有动力的传递都用链条呢?谁来说说在我们生活生产中,你还见过哪些传

动装置?(皮带、齿轮)你能描述一下这种装置的结构吗?

2.谈话:你们想不想认识更多的传动装置?(想)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

3.观察自己的玩具和常见的机械,找一找它们的传动装置。

4.(出示各种传动装置:如链条传动、蜗杆传动、螺丝传动、齿轮传动等)学生认识各种各

样的传动方式。

三、认识传动装置的特点

(-)认识链条传动。

1.谈话:如果用真实的自行车来观察和实验不大方便,我们可以做个模型来代替。请同学们

仔细观察一下自行车上的链条装置,需要哪些材料?

教师出示:两个齿轮(1大1小),一根链条,一个底板和固定的两个齿轮的钉子,一个手柄。

2.提问:你能组装自行车链条装置的模型吗?

3.学生分组组装模型。

4.展示组装好的模型。(一个到展台上,其他小组举起组装好的模型。评价:同学们真棒,

都组装对了。错了,给你们一点时间,纠正一下。)

5.(手持链条传动装置)小结并出示课件:像自行车链条这样可以把动力从一个地方传递到

另一个地方的装置叫做“传动装置”。像自行车这样利用链条传递动力的方式叫做“链条传动

(板书:链条传动)

(-)认识齿轮转动。

1.(出示各种齿轮子传动图片)提问:这些传动装置结构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都是由齿轮

与齿轮咬合在一起的)

2.谈话:像这样利用齿轮传递动力的方式叫做“齿轮传动(板书:齿轮传动)

提问:给你们材料,你们会组装齿轮传动吗,动手试试看吧。

3.学生展示组装的齿轮传动。

4.展示组装好的模型。

5.(手持链条传动装置)小结并出示课件:像自行车链条这样可以把动力从一个地方传递到

另一个地方的装置叫做“传动装置”。像自行车这样利用链条传递动力的方式叫做“链条传动”。

(板书:链条传动)

(三)总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特点。

1.谈话:生活中的传动装置很多,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常见的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这两种

传动方式都可以传递动力,那么这两种传动方式各自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动手

研究看看。

2.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出示实验要求:

(1)做好标记。

(2)不要转太快了。

(3)分工合作:有人数大轮圈数,有人数小轮圈数。

(4)及时填写记录单。

3.学生汇报交流。(你们有什么发现?)

链条传动:两个轮子传动方向相同,两个轮子转动快慢不同,可以远距离传递力。

齿轮传动:两个轮子传动方向相反,两个轮子转动快慢不同,不可以远距离传递力。

4.完成记录单(讲解记录方向和圈数:用<1,1,>1,2来表示)

5.学生收拾器材,小组讨论数据,得出结论:链条传动两个轮子传动方向相同,两个轮子转

动快慢不一样;齿轮传动两个轮子传动方向相反,两个轮子转动快慢一样。

四、总结拓展:自行车上的传动装置

1.拓展: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特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能不能解

释自行车为什么要用链条传动而不用齿轮传动呢?

2.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3.作业:能否设计一个利用齿轮传动的自行车?如果可以至少需要几个齿轮?

【板书设计】

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链条传动:两个轮子传动方向相同,两个轮子转动快慢不同,可以远距离传递力。

齿轮传动:两个轮子传动方向相反,两个轮子转动快慢不同,不可以远距离传递力。

1.折形状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3.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4.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5.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蛋壳、书若干。

学生材料:每组A4纸4-5张、双面胶1卷、剪刀1把、直尺1把、书若干。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探究用一张纸托起一个重物的方法

1.出示一张A4的复印纸和一本科学课书,问:这是一张薄薄的纸片,连站不站不起来(教

师演示给学生看),你们能不能想办法用这张纸托起这本课本呢?注意要保证课本离桌面15

厘米以上。

2.提问:为什么现在一张纸可以承受一本书的重量?

3.揭题: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折形状》。(板书课题)

二、认识四种基本图形

1.谈话:说到形状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你们认识吗?说说看。

小结: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台体、球体等四种基本形状构

成的。

2.观察我们的教室,说说教室里的一些物体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

3.说说下面这些物体都是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的?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课本16页下

半页内容)

小结:因为自然界中生物所具有的形状,有抵御风雨,增加自身承受力打得的优势,所以人

们就根据它们的形状建造了房屋、金字塔,制作了帐篷、台灯等。

三、探究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1.折形状

(1)谈话:刚才我们只是简单的改变了纸的形状,就增加了它的承受力,下面我们就借助这

张纸来进行研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间的关系。这张纸可以折成圆柱型纸筒,除此之外,你还

能把纸折成什么形状?

(2)谈话: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现在来重点研究一下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

纸筒、圆柱形纸筒,这四种形状的纸筒,看哪种承受力最大,好不好?(教师展示四种形状)

(3)小组讨论回答:折纸筒需要什么材料?怎么折?折时注意什么?

a、应为相同材料的纸,如A4纸,单层,且纸张大小相同(不变量),纸的形状不同(变量)

b、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小组内所折的纸筒高度应该一样

c、纸筒上下两边要平,胶带要把缝隙粘牢固。

(4)小组合作折纸筒。小组长分配任务,每人折一种形状的纸筒。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选择实验用的纸筒,为实验操作控制变量,向学生渗透设计实验

的方法。)

2.预测

猜一猜:在这几种纸筒中哪个承受力最大?学生将纸筒按承受力的大小排序,并把预测结果

填在表格中

附:实验表格

探究纸筒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纸筒形状预测(按序号填)实际测试结果(按本数填)

正方形

六边形

三角形

圆筒形

3.实验

(1)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什么?学生讨论得出:

a.放书本时,要对准纸筒中心,轻拿轻放,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

b.每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如重复使用,实验结果将不准确。

c.如放4本书纸筒被压坏,它的承受力应为3本书。

(2)小组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4.结论

(1)小组派代表汇报,老师利用EXCEL进行统计,求出平均值。

提问:通过数据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圆柱形纸筒承受力大?

(2)结论:随着多边形边数的增加,纸筒承受力越大,圆柱形纸筒承受力最大。

薄的材料用不同方式折叠或弯曲,可以提高材料的承受力。而且,折叠或弯曲的形状不同,

其承受力也是不相同的。

四、拓展应用

1.应用

(1)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课本18页上内容)

(2)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具有牢固的形状?

2.看视频,讨论:为什么鸡蛋不易破碎?

3.播放课件:

展示壳体结构的悉尼歌剧院、北京网球馆等图片。

4.思考:生活中哪些建筑的设计来源于生物。

五、总结全课

1.谈话: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课后同学们注意观察周围的各种各样物体,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我们所学的科

学知识。

【板书设计】

1.折形状

纸筒形状不同承受力不同

圆形承受力最大

物体形状不同承受力不同

2.搭支架

【教学目标】

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会搭建平面支架,并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3.能设计立体支架。

4.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教学重点】

知道不同形状的结构稳固性不同。

【教学难点】

搭建承受力大的高塔。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每组小木棒、塑料吸管、胶带、橡皮筋若干。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出示图片)同学们,这些灯架、折叠凳、人字梯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学

生回答)师问:三角形在这些物体的结构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2.学生思考并回答。

3.小结:这些物体在结构上都利用了三角形。

二、搭建平面支架

1.老师出示不同形状的平面支架,让学生猜猜哪种形状的支架最稳固,填在活动记录单上。

2.请大家利用手中的小棒分别搭建一种平面支架,如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

3.学生动手操作。

4.谈话:请组内同学将各种形状的支架用力往两边拉拽,研究哪种形状支架不变形、最稳固。

5.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交流。

6.谈话:对于容易变形的支架,请大家想想办法,使它变得稳定、牢固。

7.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本组的方法并分析其中的道理。

8.小结:三角形最稳固最省材料,对于容易变形的四边形、六边形等,可以用加横梁使之分

解成几个三角形的方法增加其稳固性。

三、设计立体支架——高塔

1.谈话:利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理,我们来搭一座高塔好吗?

2.提问:搭高塔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工作呢?

3.学生讨论并汇报。

4.小结:如果能够画出设计草图的,可以先画出设计图,也可以用手里的材料一边比画一边

设计,一定要弄清楚你们的支架的大致形状、连接方法等。

5.学生分组设计草图。

6.各组汇报,其他组帮助完善。

7.师小结:高塔草图完成后,我们就可以选择材料、采用合适的连接方法搭高塔了。老师建

议你们回家把准备工作做好,选用旧报纸卷成纸棒做建高塔的材料,用胶带连接纸棒,下一

课我们来搭高塔。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老师今天想做一次导游,我要带领大家去领略一些美丽的风景。(课件展示)参

观世界上著名的塔。

师:(课件出示)看大屏幕,左边的是西安雁塔广场的大雁塔,右边的是法国的埃菲尔铁塔,

这些塔经历狂风暴雨的洗礼已成百上千年了,然而直到今天,他们风采依旧,观察这些塔,

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些高耸入云的塔经久不倒的秘密在哪呢?

2.学生讨论猜想塔不容易倒的原因。

3.师小结:为了证实你们的猜想是否有道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建一座高塔”。

二、搭建高塔

1.教师检查学生准备的材料。

2.谈话:各组进行搭高塔比赛,你们认为应该比什么?

3.学生发表意见。

4.小结:美观、坚固、用料少等。

5.讲述:教科书里有其他同学搭建的支架,你们可以借鉴,但是我们反对没有创意的模仿。

设计支架时,除了要注意坚固,还要考虑到能够放住承重物。

6.学生搭建高塔,教师巡视、帮助。

7.学生展示本组的作品。

二、测试高塔的强度和稳定性

1.谈话:同学们,你们的高塔搭建完成了吗?怎么测试高塔的稳固性呢?

2.学生讨论、回答。

3.谈话:下面我们往高塔上加重物,测试高塔的稳固性,并做好记录。

4.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实验结果,比较各组高塔的综合性能。

6.提问:为什么有些组的高塔坚固,而有些组的高塔却比较差呢?

7.学生讨论、回答。

8.提问:你们有办法增强高塔的强度和稳定性吗?

9.学生讨论、回答后动手活动。

10.小结:结构合理、三角形使用较多、连接点结实、重物的着力点分布均匀的支架坚固且

承重力强。

11.谈话:谈谈你们在搭高塔时的感受。

三、了解支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讲述:一根小小的纸棒,经过我们的精心搭建,变成了稳固的支架,这是因为我们充分利

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同时还涉及到了结构力学、建筑学、美学的知识。其实,建筑学家也

在运用上述知识建造桥梁、电视塔等,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吗?

2.观察P21图片,分析、总结建筑物的结构特点。

3.师总结:这些建筑物除了运用三角形结构稳定性的原理之外,还运用了物体上轻下重、上

窄下宽使物体重心下移从而更稳定的原理。

【板书设计】

2.搭支架

三角形支架最稳固

高塔不易倒的秘密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3.建桥梁

【教学目标】

1.能搭建三种不同形状的桥梁:平板桥、拱桥和吊桥;能够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对桥梁的承

重力进行研究;能设计简单的桥梁。

2.知道桥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桥面、桥墩等;了解桥梁的特点,知道桥梁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

同分类方法;知道桥梁的承重力和桥的形状有关。

3.经历桥梁的搭建过程,体验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研究三种桥的承重能力,初步了解影响桥梁承重能力的因素。

【教学难点】

三种桥承重能力实验的设计与控制。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小车、垫圈、木盒、裁剪宽度一样的卡纸纸条、毛线、木块、筷子(一端有凹槽)、

胶带、吸管、双面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桥梁专家茅以升说:桥是最普遍的,但又是最特殊的,它象征着一种跨越和征服,

更能体现出力度和建筑的美。人们创造了桥,使用着桥,欣赏着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桥。

老师先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则新闻。(播放港珠澳大桥的图片新闻)

2.设问:看了这则新闻和图片你有什么想说呢?

3.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教师结合点评。

4.谈话:同学们,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海大桥,它非常的雄伟壮观!老师这里还有

许多美丽的桥梁图片,你们还想看吗?请同学们在看的时候,注意一下这些桥梁的形状是怎

样的,有什么特点?

5.教师播放课件展示的桥梁有:赵州桥、清名桥、美国金门大桥、法国米约大桥、日本明石

海峡大桥、无锡蓉湖大桥、江阴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开封黄河大桥、金沙江铁路大桥、

钱塘江大桥、浙江慈溪七星桥。(可选择)

6.设问:看了这么多桥梁的图片,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在师生交流中,引导学生明确按形状分可以分为拱桥、吊桥、平板桥。

教师根据课堂情况板书:拱桥、吊桥、平板桥。桥梁的名称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改变。)

7.谈话:同学们,桥梁的形状确实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既然它们都是桥,肯定有着共同

点。你能找出所有桥梁的共同点来吗?(学生说自己的发现:都有桥面和桥墩。)

8.谈话:是啊!只要有了桥墩和桥面,就可以来建造桥梁了。那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来建

造一座桥梁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建一座桥梁。

二、引发探究,设计、建造桥梁。

(-)引导学生设计桥梁。

1.谈话:同学们,请大家看一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哪些建桥梁的材料?

(图片展示各种材料:两个木盒、四根吸管、一卷透明胶、一段棉线、两张卡纸。如果从老

师提供的材料中选择一些,你可以建造出怎样的桥梁呢?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把你们的设

计画在草稿纸上。

2.学生小组设计桥梁,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交流小组设计的桥梁,教师结合点评。

4.设问:你认为一座桥基本的组成结构是什么?

5.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桥面、桥墩。

6.小结:桥是实用性很强的建筑,承重力的大小影响着它的生命,而影响桥梁承重力的因素

是很多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动手建桥,探究桥的形状与承重力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学生小组动手建造桥梁。

1.谈话:同学们,你们觉得用卡纸建造一座桥梁需要多少时间呢?

(引导学生明确时间,规定在10分钟左右。)

2.设问:在建造桥梁的时候,你觉得还要注意些什么?

3.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教师结合点评。(确定拱桥、斜拉桥、平板桥为研究对象)

4.谈话: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建造出各式各样的桥,待会儿我们要来比

一比,哪一组建造的桥梁最好!

5.学生小组派组长领取材料,开始建造桥梁。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交流各小组建造的桥梁,深入探究纸桥与承重力大小的关系。

(-)展示、交流各小组建造的桥梁。

1.谈话:同学们,哪个小组先来展示你们建造的桥梁?教师结合点评。

2.设问:同学们,刚才各小组都展示了建造的桥梁座桥梁,你们说哪个最好呢?为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结合点评。

(同学们思考一下:你觉得怎样的一座桥才算得上好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出评判的标

准有:美观、牢固是否节省材料、建造时间的长短等等。)

4.追问:评比的标准有许多,那么,大家觉得我们应该用哪一个标准进行比较呢?

5.学生说自己的想法一一根据实验探究桥梁承重力的大小,才能知道哪一组建造的桥最牢固。

(二)深入探究纸桥与承重力大小的关系。

1.谈话: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这样的小铁圈作为重物,试一试看,你们小组制作的桥

梁可以承受几个铁圈的重量。比一比,看看哪一组制作的桥梁上放的铁圈最多,承重力最大!

(强调:桥墩、桥面的距离要一致,小纸盒轻放于桥的中间,把铁圈放在纸盒里,计算垫圈

的个数应以桥塌之前的个数为准。)

2.学生各小组测试桥梁的承重力,同时做好记录。

T别1

234567891011

垫圈个数

桥距桥距桥距桥距桥距桥距桥距桥距桥距桥距

桥距

()()()()()()()()()()

()

平板桥

承重力

拱桥

承重力

斜拉桥

承重力

纸桥与承受力实验探究记录单

3.学生交流分析,得出结论,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数据发现同形状的桥,桥墩的距离不同

承重力也不同。

4.追问:从刚才的数据看,哪一组同学建造的桥梁最牢固?学生自己的发现。

(我们一起来看看第*组搭建的桥梁,想一想看为什么他们搭建的桥梁会如此牢固?引导学生

发现比较牢固的桥梁的特点。)

(师:老师还发现,第*组和第*组所建造的桥梁非常相似,但承重力却相差很大,这又是为

什么呢?)

5.小结:斜拉桥是现代高科技的结晶,拱桥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世界上最古老的石

拱桥是我国隋朝的赵州桥,已经经历了1400多年的风风雨雨还退然屹立。

四、知识运用,拓展延伸。

1.谈话:同学们请你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拱桥能这么坚固,让我们一起看看专家的分析。

2.教师播放课件一一拱桥的建造和承重力分散示意图)

3.总结:同学们,桥是智慧的结晶,是社会发展的见证、桥的奥妙无穷,桥的文化博大精深,

你们想不想对这些因素进一步进行研究呢?你们还想不想建造一座更牢固、更美丽的桥梁

呢?老师希望课后你可以与你的好伙伴一起,也可以和亲爱的爸爸妈妈一起探究身边的桥。

科学探究是无止境的,你的目光越远,心中的桥就越长。

【板书设计】

3.建桥梁

生活中的桥我设计的桥

4.造房子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结构知识设计房屋框架,并能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设计。

2.能够与小组同学合作,用小棒建造房子。

3.会计算造房子的用料。

4.能够收集有关著名建筑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重点】

用小棒建造房子。

【教学难点】

设计房子。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小棒、胶带纸、实验记录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认识古代房子和现代房子

1.(PPT展示古、现代房子)提问:古代房子和现代房子有什么不同?

2.学生回答。

3.师生归纳:

古代现代

大小一般比较矮小高大

形状一般为方形,样式简单样式新颖,结构复杂

用途居住、遮风避雨居住、办公、运动、娱乐

材料草、木、竹、石钢筋混凝土、其他合成材料

二、组建“房地产公司”

1.(PPT展示高楼大厦)提问:盖这么高的大楼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2.学生思考并回答。

3.启发:造房子的流程是什么?

4.学生回答:设计房子、造价预算、建造房子……

5.讲述:造房子前要先成立一个房地产公司(由设计部、财务部、工程部、销售部、人事部),

请小组讨论:发挥小组成员的特长进行分工。

6.学生讨论并分工。

7.讲解要求:各部门活动流程是:设计部设计房子一财务部进行预算一工程部建造房子一销

售部销售房子,人事部统筹管理。限时10分钟完成,注意房子的稳固性。活动时结束后,

销售部将携作品参加“房展会”售房。

第二课时

一、设计房子框架结构,分组建造房子

1.学生设计房子,进行造价预算。

2.教师巡视并指导。

3.学生依据设计图,建造房子。

4.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房子的稳定性。

二、参加“房展会”

1.讲述:在本次房展会中,每人限购一套房,不可购买本公司房产;销售房产最多的公司,

每人将获得“点赞卡”一张。请各销售部门依次上台推销,限时一分钟。

2.学生分组展示本组房子,并讲解。

3.学生自主购房。

4.教师统计得出本次房产会的赢家。

5.请获胜小组谈谈成功的经验。

【板书设计】

4.造房子

古代房子:矮小、简陋、不牢固…一

现代房子:高大、复杂、牢固……

造房子:牢固、美观

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后代以外,还可以用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繁殖;认识一

些可以利用营养繁殖的方式延续后代的植物;知道几种营养繁殖的方法。

2.学会用叶、茎、根繁殖植物;能够利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种活一株植物。

3.认识到植物繁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能够用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法进行营养繁殖,栽培好

一株植物;体验到培育植物的乐趣。

【教学重点】

知道一些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后代以外,还可以用根、茎、叶进行繁殖。

【教学难点】

利用一些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马铃薯、生姜、红薯、吊兰、宝石花等常见的植物,花盆(已装上松软土)、小铲

子、剪刀、小刀等工具材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千世界繁花似锦,草木葱茏,美丽的植物把我们的世界装扮得多姿多彩,但是

植物是有生命的,如何让它们的生命得以延续呢?(引出:繁殖)

2.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和豆都是用什么繁殖后代呢?)“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树又是用什么繁殖后代的呢?)“雨后春笋”(笋是怎么长出来的?)

3.通过这些俗语,体会到了什么?(植物有的是用种子繁殖的,有的不用种子也能繁殖。)

(板书: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二、师生互动学新课

活动一:认识植物的营养繁殖方式。

1.教师通过大屏幕展示教材中提到的几种植物:落地生根、马铃薯、吊兰、生姜和红薯,再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观察发现。

(1)落地生根:落地生根的老叶边缘向下会长出一些不定根,向上会长出小叶子,摘下带有

不定根的小叶子,可以直接插入土中就能成活。(板书:叶繁殖)

(2)带“眼”的马铃薯:这个眼实际上就是马铃薯的“芽”,因此,切割马铃薯进行繁殖时,

每小块上都要有“芽。才能保证它埋在土里后能继续生长。(板书:茎繁殖)

(3)生姜:生姜是块茎,在它的茎节向上能冒出小芽,向下能长出不定根,所以它不用种子

也能繁殖。

(4)红薯:红薯用根繁殖,当红薯长出小芽后,用小刀切下带芽的小块,埋入土中,就能繁

殖。(板书:根繁殖)

2.师小结:刚才我们了解的这些植物,都不是用植物的种子进行繁殖的,而是用它们的叶、

茎、根进行繁殖。我们知道植物的根、茎、叶的作用是汲取营养、输送营养甚至制造营养的,

它们是植物的营养器官,用植物的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科学上称之为营养繁殖。

(板书:营养繁殖)

3.小组讨论交流,完成表格。

(1)师(出示表格):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张表格里的这些植物是用哪个营养器官进行繁殖

的吗?还知道哪些植物也是用营养繁殖的?请组长组织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记录员做好记

录,完成一张汇总记录表,看看哪一组的同学了解得多,一会儿我们共同交流。

(2)小组长上台领表格,组织讨论。

(3)组长上台展示讲解。

4.交流营养繁殖的优点。

师补充:营养繁殖比种子繁殖速度要快一些,同时营养繁殖能够保持植物母体的优良特性,有

些植物的种子繁殖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变异,而营养繁殖可以增强植物的抗寒性、抗旱性以及

抗病虫害能力。

活动二:讨论选择哪种植物进行营养繁殖并讨论打算如何栽培。

1.师:既然营养繁殖有这么多优点,大家有没有兴趣用这种方式来自己培育一株新的生命呢?

老师这里有几种植物,(课件出示:马铃薯、吊兰、绿萝、宝石花、红薯)各组选择一株植物

进行栽培,现在各小组讨论一下选择哪种植物,用什么方式进行栽培,栽培时应该怎么做?

能不能在种的时候开展一项感兴趣的研究呢?

(开始讨论)

预设一:做对比实验,有芽眼的马铃薯和没有芽眼的马铃薯分别种植,看看有什么不同;

预设二:做对比实验,选择宝石花的大叶子和小叶子各种一盆,看看效果怎样;

预设三:绿萝(或吊兰)可以用土培和水培分别种植,看看它们的生长速度;

2.各小组进行汇报。

活动三:动动手,种种看。

1.观看视频《它们是怎样延续生命的》,了解简单的栽种方法。

2.各组组长上台领栽种的植物以及工具材料等。

3.出示种植小贴士:(课件)

(1)小组成员之间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

(2)保持教室卫生,注意使用工具的安全;

(3)动手的过程,别忘了动脑。

4.学生动手种植。

三、总结,延伸。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