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答案_第1页
2023-2024 学年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答案_第2页
2023-2024 学年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答案_第3页
2023-2024 学年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答案_第4页
2023-2024 学年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校协作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联考

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民族精神由时代精神与民族性融合而成”错,原文“各种时代精神具有了民族性”,民族精

神融合的是“各种时代精神”。

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此观点旨在纠正重视题材的创作倾向”错,原文“文学作品是否具有人民性,并不在于写什

么题材,关键是看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只是强调“作品是否具有人民性,是

由作品表达怎样的感情”所决定的,原文并无“纠正重视题材的创作倾向”这一观点。

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表面写百姓生活,实则赞颂主政官员。不是“站在人民立场为人民创作”。

B.表现了诗人对在家中苦苦等待戍边战士回家的妻子深切同情以及对战争的沉痛控诉,反映了唐

代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C.诗人“托物言志”,以病牛自抒晚年的心志,表示忠心祖国、报效众生的信念决不动摇。

D.“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大意是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难之人

的眼泪,“行人泪”是词人站在人民立场抒发忧民之情。

4.(4分)大前提:凡是正面反映人民生活和表达人民思想感情的作品就具有人民性。

小前提:《伐檀》《硕鼠》《卖炭翁》《窦娥冤》《水浒传》这些作品都是从正面反映人民生活和表

达人民思想感情。

结论:《伐檀》《硕鼠》《卖炭翁》《窦娥冤》《水浒传》这些作品都具有人民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直言三段论是所有前提都是直言命题的演绎推理。三段论是由包含着一个共同词项的两个直

言命题(即:性质判断)推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的推理。三段论形式如下:

大前提:所有M是P;小前提:所有S是M;结论:所有S是P。

材料三中第①段,涉及的共同词项,或者概念是“人民性”。大前提:由“所谓直接表现人

民性,是指正面反映人民生活和表达人民思想感情的作品”可得出:凡是正面反映人民生活和表

达人民思想感情的作品就具有人民性。

小前提:由“历代民间文学作品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如《诗经》中的《伐檀》,就正面

描绘了当时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硕鼠》既喊出了人民群众反抗剥削的呼声……如杜甫的'三

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关汉卿的《窦娥冤》……小说《水浒传》则歌颂了人民群

众的斗争精神,展现了农民英雄的美好心灵和高尚品质”可得出:《伐檀》《硕鼠》《卖炭翁》《窦

娥冤》《水浒传》这些作品都是从正面反映人民生活和表达人民思想感情。

结论:由“因此,这些作品鲜明的表现了人民性”可得出:《伐檀》《硕鼠》《卖炭翁》《窦娥

冤》《水浒传》这些作品都具有人民性。

5.(6分)

①在创作导向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②在创作目的上,要发扬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创作更多优秀作品来滋养人民的审美价值观,

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③在创作路径上,要深入职场,了解真实的职场生活。

④在创作内容上,要塑造鲜明的职场人物形象,体现职场人的时代精神。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其中三点给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材料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

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可得出:在创作导向上,要坚持以

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由材料一“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

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

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

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可得出:在创作目的上,要发扬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创作

更多优秀作品来滋养人民的审美价值观,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由材料一“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魂的

躯壳”“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把握时代脉动,

领悟人民心声,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可知,既然要创作“职场剧”,当然

也需要深入职场,了解真实的职场生活,可得出:在创作路径上,要深入职场,了解真实的职场

生活。

由材料二”艺术作品既要反映人民的生活,更要塑造出鲜明生动、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还

要体现出当代人民的时代精神,具有高度的思想特征”可得出:在创作内容上,要塑造鲜明的职

场人物形象,体现职场人的时代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A.“发现一切皆不同于往常”错误,原文是说“一切就像在原地等待,还是原来的样子”。

B.“拔蚯蚓草……作者借此回忆儿时的生活”错误,“拔蚯蚓草”不是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D.”是因为一方面在怀念故土倾诉乡愁”错误,“虚伪”是因为一方面怀会故土一方面又在亲近

故乡的土地时想要远离;“觉得乡愁文学是一种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错误,原文是说“乡愁则

是抚摸着伤的呻吟。有病无病都会呻吟”。

7.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B.“以'追忆童年生活’为线索”错误,本文是围绕还乡展开的,是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了童年

生活,着重写了回乡的所见所感。

8.(4分)①白天陪母亲下地拔草,晚上看《活着》时,不免将书中的人物福贵和母亲联系起来,

发现他们和土地有相同的联系,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由此引发作者的议论,在土地上劳作了一辈子的人都有来自土地深深的痛,深化了主题。贴近

土地的人都有一种土地般的沉重土地般的沉默,体现了主题的普遍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从“这里的土地上早就难见年轻人,每块绿油油的背后几乎全是老年人佝偻的脊背和洒下的汗

水……”“晚上,躺在老家的床上随便翻看手机里余华的小说《活着》……在过往的一切苦难面

前,他显得那么平静……”可知,白天陪母亲下地拔草,晚上看《活着》时,不免将书中的人物

福贵和母亲联系起来,发现他们和土地有相同的联系,丰富了文章内容。

从“这些在土地上匍匐了一辈子的人,有来自土地的深深的痛”可知,由此引发作者的议论,在

土地上劳作了一辈子的人都有来自土地深深的痛,深化了主题。

从“人越是贴近土地,越是有一种土地般的沉重土地般的沉默”可知,贴近土地的人都有一种土

地般的沉重土地般的沉默,体现了主题的普遍性。

9.(6分)①儿时伙伴离散、今日乡村寂寞,表现对现代化发展对乡村文明的冲击。

②作者随母亲去地里劳作感受到煎熬与疲惫,体悟到现代文明与传统乡村生活的隔膜。

③在劳作中体会到了人与土地之间付出与收获的亲密关系,表现对传统乡村生活的珍惜。

④回乡的所见所忆,感叹中国乡村饥馍年代的贫困、封建时代乡村的苦难。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其中三点给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从“每一个池塘每一条小路上童音仍在恣肆,却再也难见那些小伙伴”“这里的土地上早就难见

年轻人,每块绿油油的背后几乎全是老年人佝偻的脊背和洒下的汗水。他们那么单薄那么清瘦,

只是一把骨头,却那么坚硬那么倔强地打插在故乡的土地,不肯有半步疏离”可知,儿时伙伴离

散、今日乡村寂寞,表现对现代化发展对乡村文明的冲击。

从“太阳有点毒,像是给土地上人们的额外犒赏。我早就汗流泱背……一天下来,只有煎熬与疲

惫"''忽然间感觉自己近乎虚伪,总是在怀念故土说着乡愁,一旦真正和家乡的土地捆绑在一起,

却又不是那么美好的了”可知,作者随母亲去地里劳作感受到煎熬与疲惫,体悟到现代文明与传

统乡村生活的隔膜。

从“一次次弯下腰拔出夹杂在麦地里的蚯蚓草(母亲是这么叫的),拔一棵我就得向它们弯一下

腰低一次头,这是人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吗?我似乎是忽然明白这之间奥秘的。付出,索取,态度

的虔诚,过程的忍耐”可知,在劳作中体会到了人与土地之间付出与收获的亲密关系,表现对传

统乡村生活的珍惜。

从“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水果树是难见一棵的……”“在那样的封建时代,这片土地上和其

他地方一样有着很多小媳妇和恶婆婆的故事。不仅如此,其实那个时代被拴在土地上的人们都有

说不完的苦难”可知,回乡的所见所忆,感叹中国乡村饥僮年代的贫困、封建时代乡村的苦难。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文言文阅读(共6小题,23分)

10.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招诱天下逃亡人,阴谋叛乱。现在,削减他的封地会反叛,不削封地,他也会反叛。如果

现在削减他的封地,反得快,祸害还小;不削减他的地,反得慢,祸害会更大。

11.C【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一词多义及了解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审罪;太平。句意:便囚禁、审理、查问吴国的使者。/到今天奏国仍太平、强大。

B.正确。

C.错误。含义相同,都是“慰问、问候”。句意:每年按时慰问茂才。/委屈你们来慰问我。

D.正确。句意:如此衰落不振达三代之久。

1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不同。动词,往、至小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吴王又把吴太子的灵柩送

到长安。/希望国君彻底醒悟。

B.不同。副词,像;动词,往,至八句意:像这样持续了四十多年。/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

江上飘荡。

C.不同。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来,用来。句意:京师知道吴王是因为儿子的缘故。/用

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力量。

D.相同。“而”都表转折。句意: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却没有反叛的郡县。/依靠别人的力量

却又反过来损害他。

1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削藩已成朝臣共识”错误,由原文“独窦婴争之”可知,成朝臣并未达成共识。

14.(8分)

(1)吴王从此渐渐违背藩臣的礼节,声称有病,不再朝见皇上。

(2)汉武帝赞许单于的义举,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

使者回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稍、失。

(2)得分点:以、定语后置句。

15.(3分)以西汉削藩的史实,论证了郡县制的优越性,讽谏唐王朝要削弱藩镇势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材料二中柳宗元说“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说明汉朝开始恢复封建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疆域,

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郡县制的正确性也已经明白清楚了。继汉朝而称

帝的,就是再过一百代,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也是可以知道的。而结合唐王朝因安史之乱及藩

镇割据而由盛转衰的史实可知,柳宗元运用西汉削藩的史实,是为了充分论证郡县制的优越性,

从而讽谏唐王朝要削弱藩镇势力。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当初,在汉文帝时,吴国太子入宫朝见皇上,侍候皇太子饮酒、下棋。吴太子走棋时与皇太

子发生争执,态度不恭敬;皇太子拿起棋盘猛打吴太子,吴太子被打死,灵柩送回安葬。到了吴

国,吴王怨恨地说:"天下都同是一家,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为什么要送回来呢!”吴王又把吴

太子的灵柩送到长安。吴王从此渐渐违背藩臣的礼节,声称有病,不再朝见皇上。京师知道吴王

是因为儿子的缘故,便囚禁、审理、查问吴国的使者。吴王害怕,开始有了反叛的想法。后来,

在长安行秋季朝见礼时,吴王派人参加,文帝再次问起吴王不来朝见的原因,使者说:“吴王其

实没病,因吴国几批使者被朝廷拘留又被治罪,吴王害怕,所以才借口生病。前人说'查看深渊

中的鱼,是不吉祥的’。希望皇上不再追究他以前的过失,让他悔改自新。”于是文帝释放了使

者,让他们回国,并特意赏给吴王坐几和手杖,表示照顾他年老多病,特许不必进京朝见。吴王

能够被赦免他的罪名,他谋反的意图也渐渐消解了。可是因吴国内能冶铜、制盐,百姓不缴纳赋

税,服兵役时,吴王发给代役金,雇人服役;每年按时慰问茂才,赏赐百姓:其它封国的官吏来

吴国搜捕逃犯,吴王都阻止保护。像这样持续了四十多年。

晁错多次上奏陈述吴王的过失,认为应削减他的封地。文帝宽厚,不忍心惩罚他,所以吴王

更加骄纵。到景帝即位,晁错对景帝说:“以前高帝刚平定天下,兄弟少,诸子年幼,大封同姓

诸侯王,封给齐国七十多个城、楚国四十多个城、吴国五十多个城。这三个非嫡亲诸侯王的封地,

占去天下的一半。现在,吴王因先前太子死亡而生出嫌隙,谎称有病不来朝见,依古法应处死。

文帝不忍心,赏赐他几案和手杖,对他的恩德深厚,本该悔改自新才对,但他却更加骄横放肆。

利用矿山采铜铸钱,煮海水制盐,招诱天下逃亡人,阴谋叛乱。现在,削减他的封地会反叛,不

削封地,他也会反叛。如果现在削减他的封地,反得快,祸害还小;不削减他的地,反得慢,祸

害会更大。”景帝下令公卿、列候、宗室共同讨论这件事,没人敢和晁错争辩,唯独窦婴有争议,

从此窦婴与晁错有了矛盾。

文本二:

汉朝统一了全国之后,纠正秦朝偏颇的做法,遵循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来确立、分封宗族

子弟和功臣。但没有几年,为了平息诸侯国的叛乱便闻命奔赴镇压,以至连救死扶伤都来不及,

汉高祖刘邦被围困在平城,被飞箭射伤,如此衰落不振达三代之久。后来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

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命官管理诸侯国。但是汉朝开始恢复封建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

占一半疆域,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却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郡县制的正确性也已经明白清楚了。

继汉朝而称帝的,即使是再过一百代,(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也是可以知道的。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内心十分苦闷,听曲自斟全无半点笑容”错误,“十分”二字,写的是歌妓给诗人斟满酒:

“敛芳颜”,即敛眉、敛容,写的是歌妓的情态,歌女没有笑容。

17.(6分)相同点:两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流落江湖、仕途失意、报国(忠君)无门的苦闷。不

同点:①张词写出了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对前途的迷茫。

②杜诗有年老多病、思家念亲的孤独感伤,也有对国家动荡、时局不安的关切与忧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杜诗颈联“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

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

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老病有孤舟”“孤舟”,写出了诗

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

以想见。

张诗“何人此路得生还",完全是口语,但却比人工锻炼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它概括了古

往今来多少迁客的命运,也倾吐了词人压胸底的心声,具有悠久的历史感和深刻的现实性,负载

着无尽的悲哀与痛楚。

总之,两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流落江湖、仕途失意、报国(忠君)无门的苦闷。

不同点:①“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写回望处,夕阳映红了天边,那里应该是我离开的

京都长安,张词写出了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对前途的迷茫。

②“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

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杜诗有

年老多病、思家念亲的孤独感伤,也有对国家动荡、时局不安的关切与忧虑。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克己复礼为仁天下归仁焉

(2)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3)蝉蜕于浊秽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6)攒金伐鼓下榆关,旌旃逶迤碣石间

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

19..(3分)①惨绝人寰②一席之地③老骥伏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修饰日军轰炸的惨烈场景,可填“惨绝人寰”。惨绝人寰:惨状几乎为世间所无,

形容悲惨到了极点。

第二空,语境是说要争夺太空这个新领域,首先要争夺到一小块地方,其次再“扩大到一片

之地”,可填“一席之地”。一席之地:一张席子那么大的地方。比喻极小的一块地方。也指一

个位置。

第三空,结合“志在千里”可知此处填“老骥伏杨”。老骥伏杨:衰老的骏马即使卧在马槽

旁,心也向往着一日千里的飞奔,比喻人虽然年老,但仍然保持着雄心壮志、从不服输的斗志与

精神。

20.(3分)示例:在20世纪40年代末,怀揣“多学知识、振兴民族工业,以此救国”决心的王

希季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后就读于该校动力与燃料专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短句变长句,要先找出一个主干句,再把其他句子变成修饰语加进去,注意衔接要连贯、自

然。

所给句子中“王希季……就读于动力与燃料专业”可以作为主干句;把“在20世纪40年代

末”作为时间状语提到句子前面;“怀揣‘多学知识、振兴民族工业,以此救国'的决心”可以

做主语“王希季”的定语;“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后面加个“后”让它

变成时间状语,放到“就读”前面。

21.(5分)构成:本体是“我”,即把一生奉献在航天领域的王希季。喻体是“太空的铺路石”,

“铺路石”的意思是像铺路石一样,默默无闻地承受压力。比喻句点明了本体与喻体之间不屈不

挠、甘于奉献的相似性。(3分)

表达效果:王希季在载人航天等领域完成了多项首创工作,为祖国航天事业打好了地基。这

个比喻句,表现了王希季虽然在航天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却不居功自傲的高贵品质。(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线句“王希季用一生的奉献,践行了他的誓言:我愿做太空的铺路石!”一句中,“我愿

做太空的铺路石”运用了比喻手法,构成是:“我”,也就是“王希季”是本体,“铺路石”是

喻体;

二者的相似点:“铺路石”本义是指在架桥、铺路、地基中用于底层架构,其特点是抗压、

坚韧。而王希季”为国家需求,他多次转行,在探空火箭、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等领域完成了

多项首创工作,为祖国航天事业打好了地基”,他的不屈不挠、甘于奉献、默默承受压力,都与

“铺路石”具有相似性;

效果:运用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王希季“为国家需求,他多次转行,在探空火箭、返回式

卫星、载人航天等领域完成了多项首创工作,为祖国航天事业打好了地基”,即在载人航天等领

域完成了多项首创工作,为祖国航天事业打好了地基;同时用“铺路石”的默默无闻,歌颂王希

季虽然在航天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却不居功自傲的高贵品质。

四、写作(60分)

【文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具体考查材料作文写作。本题立意的关键在于要理解这句话的深

意。对陌生的恐惧与不安是人们拒绝认识陌生事物的根源所在。有时候,人们对陌生事物认知的

逃避处于对新知把控的不确定性,对风险的规避,因而掩埋了通往未知的小径。而我们以为对事

物已然熟悉会妨碍我们对熟悉事物深入了解,盲目的自信会阻碍我们深入探索事物的好奇心。贴

标签、脸谱化的举措忽视了事物的"异",放大了"同"。当熟悉的事物变成重复复制黏贴的文本,

人们将受制于统一的既定印象,停留在熟悉事物的表层,也永远为自己关上了深入认识的大门。

所以我们要勇于跳出"舒适圈",要勇敢地去探索未知的陌生事物,要敢于尝试。当下,各种

思潮蜂拥,席卷着人们的思维。随着社会的发展,陌生的事物在逐渐增加,熟悉的事物也渐欲迷

人眼,霍夫曼塔斯塔尔的箴言无疑对新时代人们理解、认识事物有着至关重要的警示作用。个性

化推送和网络聚众讨论下,我们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陌生的思想、声音保持理解和包涵,对熟

悉的观点事物保持探索的热忱,不因为陌生感将事物拒之门外,也不将熟悉的事物同质化。

【参考立意】

(1)人生要敢于尝试,对事物要深入探索。

(2)打破陌生与熟悉的隔阂。

(3)人生需要敢于尝试和突破固有观念的陷阱。

【范文展示】

陌生与熟悉

生活中的事物大致可以分为熟悉的和陌生的。奥地利作家霍夫曼斯塔尔在《风景中的少年》

中说:“陌生阻止你认识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碍你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