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重庆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重庆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重庆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重庆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重庆一中高2024届3月月考历史试题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时期,齐国国君为弄清楚居民情况而进行了社会调查。为调查而列出的提纲保存在《管子·问》篇里,其中有以下几项。据此可知当时()问宗子之牧(庇护)昆弟者,以贫从昆弟者几何家?余子仕而有田邑者,今入者几何人?子弟以孝闻于乡里几何人?余子父母存,不养而出离者几何人?A.宗法制度遭到削弱 B.儒家思想不受重视C.基层自治色彩浓厚 D.土地私有制度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从材料中的调查可知当时宗族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些宗族依然是大宗占主导地位,宗子之昆弟(亦即庶子)之族,受大宗庇护(“牧”),有些大宗之家衰败而靠昆弟接济(“以贫从昆弟”),宗族里的庶子(“余子”)因为做官而得到田邑,并从这些田邑收税(“今入”),显然,这些“余子”在这么多方面已经走出了宗族而成为国家之人。还有不守孝道,与父母分居,这些调查都反映出当时宗法制度走向衰落,A项正确;材料中部分信息反映了不守孝道,但也不能据此判断儒家思想不受重视,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春秋时期的基层治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商鞅变法使得土地私有制确立,排除D项。故选A项。2.秦代“平贾”制是政府基于市场平均价格而制定的价格标准,由地方评定、谒报于县廷,涉及公私交易、税收统计等方面。西汉中后期,“平贾”以郡为单位制定定价,同时,国家在“平贾”制的基础上施行平准法。这体现出()A.重农抑商政策贯彻实行 B.全国性市场逐渐形成C地方豪强势力遭受打击 D.政府经济管控力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阅读材料可知,“平贾”制在汉代发生了变化,由郡制定定价,且政府对“平贾”制的利用更加深入,这体现出政府对地方治理能力的提升,D项正确;“平贾”制是对市场进行管理,并不是贯彻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根据“平贾”制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全国性市场逐渐形成,排除B项;“平贾”制变化不代表地方豪强势力遭受打击,与地方豪强势力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据《隋书·文学传序》载:“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这主要反映()A.大一统下文化重构的意愿 B.思想领域出现“三教合一”的潮流C.南北文学正统地位的争夺 D.诗词发展呈现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原文对南北方文学的风格及其优劣进行了阐释,通过材料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A项正确;“三教合一”的潮流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B项;“正统地位的争夺”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C项;诗词发展呈现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4.司马光编《资治通鉴》“取魏、宋、齐、梁、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年号”。宋室南渡后,张械著《经世纪年》谓:“近世钜公(司马光)作史书编年,乃以魏年号接汉献之统,故其所书名不正而言不顺。予谓献帝虽废,而昭烈以正义立于蜀,武侯辅之,汉统未坠也。”据此可知()A时代发展推动史学进步 B.史学研究应进行史料互证C.现实关怀影响史家论述 D.史学争论让历史没有定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司马光在史书编写中以曹魏为正统,在南宋时遭到了张拭的批评,认为应该以刘备的蜀汉为正统,实际是在为南宋政权的合法性寻找依据,C项正确;“时代发展推动史学进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正统与史学”,而“史学研究应进行史料互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史学争论让历史没有定论”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C项。5.明清时期,乡村治理形成“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旌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遣乡绅”格局。多绅在要来自退休居乡的官僚和尚未入仕的士人。他们不仅是里甲制和保甲制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义学义仓等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管理者。“乡绅之治”本质上反映()A.封建制度的僵化与腐朽 B.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与封闭性C.程朱理学的社会化趋势 D.科举制度及宗族意识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材料主要介绍了明清时期乡绅在基层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及乡绅来源,阅读材料,可知“士人”“义学义仓”“公共事业”是情境核心关键词,同时乡绅又是里甲制和保甲制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义学义仓等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管理者,这些都反映出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与封闭性,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基层社会的“乡绅自治”是因封建制度的僵化与腐朽而产生的,排除A项;“社会化趋势”与材料情境主旨不符合,排除C项;乡绅有一部分是来自尚未入仕的士人,同时这些乡绅未必都是一个宗族的人,D选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6.《皇清职贡图》是乾隆组织编绘的民族制图册。中国境内的人物按每族男女各一绘制。并有文字题记,简要说明其分布地区、历史沿革、服饰饮食等。清朝统治者用国朝、本朝自称,如在描述贵州铜仁苗族时说:“元及明初分置长官司以领之……本朝雍正八年,平松桃红苗,复移驻同知。”这反映清朝()A.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 B.“中华天下观”最终形成C.开放包容的中华帝国形象 D.因地制宜的边疆治理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皇清职贡图》是乾隆组织编绘的民族制图册,详细介绍了其编绘理念、内容等,并与元明时期进行了比较,“清朝统治者用国朝、本朝自称”,这反映了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A项正确;“中华天下观”最终形成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C选项材料主旨是清朝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理念编制民族制图册,“开放包容”说法错误,清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逐渐趋于保守,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边疆治理具体政策和措施,排除D项。故选A项。7.武昌起义爆发后,英、法、美、德、日、俄六国决定采取“金融中立”政策,力促南北方通过和谈解决问题。强调只有一个能够代表全中国的政府本能获得财政支持,并拒绝给予清廷和南京临时政府任何一方贷款,得到列强财政支持的袁世凯,成为南北和谈的最大赢家。据此可知()A.和谈使中国财政自主权进一步丧失 B.列强干涉影响革命进程C.和谈使袁世凯获得了清政府实权 D.列强在华利益渐趋一致【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年后的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辛亥革命后,外国势力干预中国国内政治,此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国内财政金融受列强干预,影响革命进程,B项正确;和谈使中国财政自主权进一步丧失表述绝对,排除A项;南北议和前,袁世凯已获取清政府的实权,排除C项;列强在华利益渐趋一致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8.抗战全面爆发前,时人评论说:“提倡国货四字,已洋溢于中国,数年来未收效果者,实因在上者不能以身作则之故……政府只知提倡国货,而不谋所以解除国货商人痛苦之方;只知高谈救济失业.而不知奖励国货生产即救济失业之要策”该评论旨在()A.提倡国货不符合实情 B.指责政治措施不力C.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D.揭示中国社会性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阅读材料可知,提倡国货运动中政府的措施不力,进而导致经济发展遇到问题,所以这一评论是为了敦促政府做出积极改进,从而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C项正确;当时兴起了提倡国货的运动,“不符合实情”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排除A项;这一评论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而不是为了指责政治措施不力,排除B项;这一评论并不是在揭示当时的社会性质,排除D项。故选C项。9.针对当时国家限制消费的问题,1954年陈云谈道:“我们必须在两者中间选择一个:或者是暂时减少可以减少的消费,由此来建立我国能够进一步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基础,使我们有可能在将来迅速地增加各种消费品的产量;或者是尽其所有在国内消费掉使我国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据此可知,当时限制消费旨在()A.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积累资金 B.防止社会出现贫富分化现象C.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纠正经济发展中的冒进倾向【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我们必须在两者中间选择一个:或者是暂时减少可以减少的消费,由此来建立我国能够进一步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基础,使我们有可能在将来迅速地增加各种消费品的产量;或者是尽其所有在国内消费掉使我国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并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我国处于“一五”计划时期过渡时期,当时国家限制消费,是为了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积累资金,A项正确;限制消费主要是为国家经济建设积累资金,与防止社会出现贫富分化现象无关,排除B项;限制消费的目的是积累资金,为经济建设作出贡献,并不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此时经济建设在平稳中进行,并没有冒进倾向,排除D项。故选A项。10.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完成国家现代化和实现民族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下表为某一历史阶段现代化道路的特征,与该阶段相符合的是()总体依据社会主义切级阶段基本路线发挥着总体指导作用建设目标强调全面现代化体制依托深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明确为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对外关系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C.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建立起独立经济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中国)。通过材料中的“全面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提出的新理念,B项正确;过渡时期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A项;21世纪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排除C项;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是在“一五”期间,排除D项。故选B项。11.波斯帝国境内,伊朗高原通用埃兰语.美索不达米亚通用阿拉米语,埃及通用古埃及语,帝国民间贸易活动广泛使用阿拉米语。阿契美尼德王朝把使用相对广泛的阿拉米语作为帝国通用语,而纪念性铭文通常使用埃兰语、阿卡德语和古波斯语三种文字。这一做法()A.保障了帝国的长治久安 B.扩大了波斯的统治疆域C.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 D.提升了帝国治理的能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波斯帝国时期。据材料可知,波斯帝国根据国内客观形势,实行了灵活的语言政策,这种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缓和矛盾、巩固统治,提升了帝国治理的能力,D项正确;选项A说法错误,帝国最终灭亡了,排除A项;语言政策无法扩大疆域,排除B项;材料中的语言政策主要是为了方便治理,而不是促进东西文化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12.18世纪初,法国殖民者在西印度洋的留尼汪岛公开倡导发展制糖业。其后随着机械化种植、压榨工艺的提升,留尼汪制糖业持续发展。在短时间内,岛上大量农田改种甘蔗,曾经占主导地位的玉米、木薯等主食和咖啡、丁香等作物的占地面积逐年减少。这一做法()A.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B.导致当地经济发展单一化C.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特征 D.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种植结构【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初法国。材料围绕留尼汪岛的制糖业搭建情境,阅读材料可知,制糖业的发展导致留尼汪岛的种植业受挫,片面地种植甘蔗这一经济作物,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经济全球化,材料反映的是留尼汪岛经济发展单一化,排除A项;据材料“18世纪初,法国殖民者在西印度洋的留尼汪岛公开倡导发展制糖业。”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工业化初期的经济发展,据所学可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主要以奴隶贸易、赤裸裸的抢掠为特征,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18世纪初西印度洋的留尼汪岛主要发展制糖业,这说明当时的经济发展农业结构单一,排除D项。故选B项。13.1922年,法老图坦卡蒙陵墓的文物归属引发了争论,卡特认为他及英国作为发现者有权处置,而埃及总理扎格鲁尔主张对文物拥有主权,图坦卡蒙陵墓的文物最终留在了埃及。卡特以“人类共同遗产”为由,把这场争论描述为无私的西方科学与贪婪无知的埃及民族主义者的斗争。该争论()①是在埃及共和国成立下开展②体现了埃及从文明遗产中寻求国家认同③卡特旨在保护人类共同遗产④成果的取得与华夫脱党的努力密不可分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的埃及。根据材料“1922年,法老图坦卡蒙陵墓的文物归属引发了争论,卡特认为他及英国作为发现者有权处置,而埃及总理扎格鲁尔主张对文物拥有主权,图坦卡蒙陵墓的文物最终留在了埃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当时的埃及政府希望从文明遗产中寻求国家认同,②正确;华夫脱党是埃及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其在这场争论中不断发挥其作用,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果,④正确。1953年埃及共和国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①错误;卡特的目的是在为英国的行为做辩护,并不是为了保护人类进产,③错误。因此①③说法错误。故选D项。14.二战结束前后,“中立”作为同盟对立面出现在美国外交话语与实践中。主要表现为积极促使中立国加入联合国,竭力通过经济和军事等手段,瓦解瑞典、瑞士和奥地利的中立地位,并向其作出秘密安全保证。美国此举()A.意在与苏联争夺中间势力 B.推动了联合国的健康发展C.为实现欧洲联合奠定基础 D.导致了国际格局急剧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结束前后(美国)。根据材料“积极促使中立国加入联合国,竭力通过经济和军事等手段,瓦解瑞典、瑞士和奥地利的中立地位,并向其作出秘密安全保证。”这反映了二战前后美国对中立国的态度,结合相关知识,可知此时的美国企图称霸世界,遏制苏联,意在与苏联争夺中间势力,A项正确;美国称霸世界的做法不利于联合国健康发展,排除B项;美国的做法与欧洲联合无关,美国也不愿意看到欧洲联合,排除C选;导致了国际格局急剧变化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5.1961年卢布与美元的比价为1:1.1。从1989年开始,苏联放弃固定汇率制。国际金融机构蜂拥进入苏联,用美元购置卢布,推高卢布比值。1990年,外资银行乘苏联汇率改革之机又开始抛售卢布,并引导着卢布对美元的贬值预期,卢布兑美元的比值下跌为100:1。据此可知()A.布雷顿森林体系已走向崩溃 B.西方通过货币战争瓦解了苏联C.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性 D.苏联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可知,苏联在金融改革时遭到西方发起的货币金融战,导致卢布急剧贬值,苏联经济金融市场急剧动荡,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这揭示了国家发展中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性,C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已走向崩溃,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了西方金融机构对卢布的操作,但苏联解体是发生在1991年,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但材料中未涉及到该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第16题22分,第17题21分,第18题12分,共计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主动承担起“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的历史责任,创办了一系列学校。如有以宣传革命理论为宗旨的上海大学;有以培养军事人才为目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等。另外,在社会教育方面,主要通过宣传倡导等方式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动员,使其“成为有觉悟的为中国自由独立而奋斗的战士”。——摘编自卢红、赵越《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教育:演进、特征与展望》材料二美国国家安全教育的发展阶段时期代表性事件孕育萌芽期(1942~1956年)1942年制定军队特别培训计划一外语计划,几乎囊括战争涉及到的语言。1947年通过《国家安全法》,国家安全这一概念正式提出。探索建构时期(19571991年)1957年苏联卫星发射后,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以提升国家安全在教育中的地位;1988年通过《综合贸易与竞争法》,标志着外资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体制建立。调整发展期(1991年至今)'9.11”事件发生后,将非传统安全纳入美国国家安全体系。2006年调整外语计划,不再单独以培养军事人才为目的,而是制定更完善的语言安全政策,以让全世界听到美国声音。2010年启动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教育计划,对国民进行信息安全教育。——摘编自谢美丽、王锋《联动与协同:美国国家安全教育的实践及启示》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军事安全教育成为国家安全教育的核心。1955年《人民日报》发文提出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性。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展“大办民兵师”活动,全民备战教育空前高涨。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网络信息、能源等领域的新型安全问题不断衍生。为此,198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国家安全概念,国家安全问题随之进入到包括教育行业在内的各领域;1993年,《国家安全法》出台,规定要开展国家安全教育。2014年,习近平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指出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摘编自李志强《刍议国家安全教育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实施国家安全教育的途径及根本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教育的突出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安全教育内容的变化及意义。【答案】(1)途径: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军事、政治人才;通过社会教育动员群众参与革命。目的:争取国家主权独立(实现民族解放)。(2)特点:立法推进:适时调整(国际局势和社会发展);内容不断丰富;带有霸权色彩。(3)变化:从军事安全教育为主(传统安全)发展到总体国家安全,非传统安全(新型安全)重视度提高。意义:保障了人民政权的安全;为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为国际安全发展提供了经验。(答出三点)【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中国)。第一小问是途径:据材料一“创办了一系列学校。如有以宣传革命理论为宗旨的上海大学;有以培养军事人才为目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等”可知,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军事、政治人才;据材料一“在社会教育方面,主要通过宣传倡导等方式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动员”可知,通过社会教育动员群众参与革命。第二小问是目的:据材料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主动承担起‘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的历史责任”可知,争取国家主权独立(实现民族解放)。【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二战后(美国)。据材料二“《国家安全法》”“《国防教育法》”“《综合贸易与竞争法》”可知,立法推进:据材料二“孕育萌芽期”“探索建构时期”“调整发展期”可知,适时调整(国际局势和社会发展);据材料二“‘9.11’事件发生后,将非传统安全纳入美国国家安全体系”内容不断丰富;结合所学从霸权主义的角度分析。【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第一小问是变化,据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军事安全教育成为国家安全教育的核心”“2014年,习近平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可知,从军事安全教育为主(传统安全)发展到总体国家安全,非传统安全(新型安全)重视度提高。第二小问是意义,结合所学从保障了人民政权的安全、为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为国际安全发展提供了经验的角度分析。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英国所得税才成了“经常税”。起初的征税原则是对所有收入统一征税,不作区分征收。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人口中最富有的1%拥有55%的国民财富,他们的年收入至少是1000英镑,而英国人口中最贫穷的33%却只占有国民财富的1%。有鉴于此,英国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主张采用累进税,以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水平和实现社会公平。1909年,财政大臣乔治在其“人民预算”中首次使用累进所得税,这意味着个人所得收入越多,所纳税率越高。——摘编自滕淑娜、顾銮斋《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建设性税制”改革》材料二鸦片战争后,所得税传入中国。1911年,清廷拟订《所得税章程草案》,未及推行。1914年,北京政府颁布《所得税条例》,遭到商人的强烈反对。1929年,财政部聘请专家讨论税制,他们认为当时中国的经济与西方相距甚远,尚无开征所得税的基本条件。抗战全面爆发后,所得税作为战时财政的补充,全面开征已成定案,但因战乱遇到各种难题。近代中国所得税的实践,基本上是战时财政的实践,最终随着恶性通货膨胀的爆发和政权的瓦解而画上了句号。——摘编自魏文享《战争、税收与财政国家建构:近代中国所得税研究》等材料三1980年,个人所得税开征,免征额800元。2006年,免征额提高到1600元,增加全员全额扣缴中报的规定。2008年,工资、薪金所得税免征标准提高到2000元。2011年,工资、薪金所得税免征标准提高到3500元。2018年,薪金所得税免征标准提高到5000元,首次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摘编自高凤勤《中国税制》(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所得税发展艰难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个人所得税制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谈谈认识。【答案】(1)内容:区分征收所得税(采用累进征收原则、实施累进所得税)。背景:工业革命后,社会贫富日益悬殊;传统税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矛盾尖锐);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产生。(2)原因:政权更迭和政局动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国民经济脆弱,缺乏经济基础(纳税人的长期抵制):政府的腐败无能等。(3)趋势: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不断提高。认识:改革开放深化,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不断提高使得起征点不断提高;个人所得税具有调节个人收入,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个人所得税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答出三点)【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第一小问,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据材料“起初的征税原则是对所有收入统一征税,不作区分征收。”、“有鉴于此,英国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主张采用累进税,以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水平和实现社会公平。”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税制改革区分征收所得税。第二小问,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税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欧洲正在进行工业革命,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欧国国家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工业革命时期,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了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当时传统的税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近代中国。关于近代中国所得税发展艰难的主要原因,据材料“鸦片战争后,所得税传入中国。1911年,清廷拟订《所得税章程草案》,未及推行。1914年,北京政府颁布《所得税条例》,遭到商人的强烈反对。”可知,:国民经济脆弱,缺乏经济基础(纳税人的长期抵制);据材料“所得税作为战时财政的补充,全面开征已成定案,但因战乱遇到各种难题。”可知,政权更迭和政局动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据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政府腐败无能,因此所得税推进困难。【小问3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小问,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个人所得税制的变化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