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岳麓版)课时对点练习: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_第1页
高中历史必修2(岳麓版)课时对点练习: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_第2页
高中历史必修2(岳麓版)课时对点练习: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_第3页
高中历史必修2(岳麓版)课时对点练习: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2019·福建学业水平测试)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呈现了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右图服饰的特点是()A.等级分明B.坚持传统C.全盘西化D.中西合璧中山装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了中山装,故D项正确。2.(2019·山西学业水平测试)据《上海探讨资料》记载,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帽内,被商团窥出了马脚,逼令该巡士将制帽除去,于是真相毕露,看众大哗,揪住其油发大辫,要带他剪去。这种场景最早可能发生在()A.鸦片斗争期间 B.辛亥革命以后C.日本侵华期间 D.新中国成立后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描述可知是辛亥革命以后的“断发易服”,故B项正确。3.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19世纪60年头后一些有识之士,主见“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最先提出这些主见的是()A.资产阶级维新派B.资产阶级革命派C.具有民主思想的学问分子D.走上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新青年答案A解析19世纪60年头之后,首先主见“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的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4.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式先溶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对该诗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②当时,不缠足运动推广普及很快A.①②都正确B.①②都不正确C.①正确,②不正确D.①不正确,②正确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时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但由于受封建陋俗的影响由来已久,广阔农村缠足依旧相沿成习,故②不正确。5.(2019·浙江4月学考)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甲图清末婚嫁乙图民国婚照A.男女日常服饰的渐渐改变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答案C解析从甲图到乙图反映的是明媒正娶、媒妁之言的旧式婚礼向简洁的新式婚礼转变,故C项正确。6.“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改变C.民国初年社会的风貌D.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改变答案C解析从题目中的“男女平权”“阴阳合历”可知当时起先运用公历,这符合辛亥革命后的史实,故C项正确。7.19世纪70年头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今始。”诗中所提到的“纸”是()A.传单 B.信件C.报纸 D.电报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见闻历历备于此”“费去十文买一纸”可以推断诗中所提到的“纸”为报纸。8.下表是1895~1897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可能对表中反映的改变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年份当年创刊总数其中中国人自办报刊189573189611718974945①民族危机加剧刺激国人办报热忱②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手段③外国在华办报数量快速增长④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A.②③ B.①③④C.①② D.①②④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表格是反映中国人办报数量快速增长而非外国在华办报数量快速增长,材料是考查中国人办报数量快速增长的缘由而非中国人办报数量快速增长的影响,而“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属于中国人办报数量快速增长的影响,所以本题含③④的选项均是错误的。9.(2019·甘肃学业水平考试)报纸具有新闻报道、信息传递、学问传播、舆论宣扬等功能,对社会发展和政治变革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下列报刊中属于共产党创办的是()A.《万国公报》 B.《民报》C.《中心日报》 D.《新华日报》答案D解析留意材料关键信息“共产党创办”,故D项正确。10.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身临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当时这种使人们“开眼界”的大众传媒是()A.电视 B.广播C.电影 D.互联网答案C解析19世纪末期电影产生,20世纪初电影在中国诞生,可以产生如题干所述的现象,故C项正确。[实力提升]11.(2019·沧州检测)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由此可知民国初年()A.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 B.崇洋媚外之风起先盛行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 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调答案D解析“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表明服饰的改变受时代的影响,故D项正确。12.(2019·杭州质检)谭嗣同曾说:“本非两厢情愿,而强合漠不相关之人,絷之终身,以为夫妇,夫果何恃以伸其偏权而相苦哉?实亦三纲之说苦之也。”其意为()A.强化三纲五常 B.否定孔子权威C.主见婚姻自主 D.提倡新文化运动答案C解析谭嗣同认为男女婚姻应当是两厢情愿,但是现实状况却往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现象是由于三纲五常的思想对人们的束缚,材料反映了谭嗣同主见婚姻自主的主见,故C项正确。13.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答案A解析从材料来看,旧式婚姻占多数,新式婚姻占少数,这体现了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也体现了婚姻习俗的变迁有一个过程,C、D两项理解正确;从材料信息可推断B项理解正确。14.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像馆。”这实质上反映了()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 D.共和观念深化人心答案B解析材料中体现剪辫心态,未体现“剪辫易服难以推广”,故A项错误;材料中“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说明国人变革心态比较冲突,故B项正确。15.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阔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A.广阔人民确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B.报纸宣扬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C.清政府主动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限制答案B解析广阔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正是通过报纸宣扬这个手段,所以这一现象表明报纸宣扬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其他几个选项均是对材料的误会、曲解。16.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的改变记录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回答问题。材料一上元元年,高宗又“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并金带;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石带;庶人服黄,铜铁带”。——《新唐书·车服志》材料二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着华丽、不循规制者大有人在……新式学堂里生动活泼的学生装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式军队也一改过去兵勇时代邋遢的形象,呢制军装衬托出军人威猛的英姿;民国以后……衣饰上的同等观念更是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苏文生、赵爽《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材料三19世纪的后三十年西方女性裙子的重心移向后臀,并用积累的大蝴蝶结和褶裥来增加后部的丰满感,上体的造型则是突出胸部的丰满。……塑造出的是既窈窕又丰满、既迷人又端庄的西方美女形象。——张乃仁、杨蔼琪著译《外国服装艺术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服饰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形成这种特点的缘由。(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依据材料二分析形成这种改变的缘由。(3)依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后期西方女性着装的特点。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其缘由。答案(1)特点:具有严格的等级规范。缘由:宗法等级观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