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古代史检测试题B卷-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古代史检测试题B卷-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古代史检测试题B卷-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古代史检测试题B卷-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古代史检测试题B卷-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史检测试题B卷(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知识点角度题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早期政治特点1秦汉城市布局的不同2宋代地方机构设置的变化3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农业区域与游牧区域的变化4宋代土地政策的变化5民间信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6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先秦儒学的思想特点7理学的世俗化趋势8社会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9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法律和人文精神雅典法律的地位10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11希腊文明与罗马文明的关系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安徽马鞍山二模)据《春秋左传》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材料表明()A.礼乐制度规范贵族行为 B.传统政治中的理性考量C.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 D.儒家伦理决定王位继承解析:B材料反映的是权力的继承,是宗法制的内容,A项错误;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可以看出宗法制下已经确立了一整套的权力继承的原则,对除嫡长子继承制外一些特殊的情况有了细致的规定,这体现了一定的理性的成分,B项正确;由材料中“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可以看出嫡长子继承制仍是宗法制的核心,C、D两项错误。2.(2018·吉林三模)秦朝咸阳的布局过大,将周围数百里土地都囊括其中,造成国家负担沉重,难于管理和防守。汉朝长安的布局力求突出主体,建筑集中,特别注重以皇权、军事、礼制三大主题进行规划。首都规划的变化反映出()A.汉朝皇帝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B.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C.行政中心的职能和管理日趋完善D.儒家思想指导了首都的规划建设解析:C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可知秦代都城的建设造成政治管理和军事防卫难度较大,而汉代则突出了首都作为政治中心的职能,且建筑集中,易于管理,这体现了城市职能与管理相比秦代更完善,C项正确。3.(2018·河北保定一模)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 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D.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解析:D宋代路制是吸收唐末以来节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历史教训而制定的地方制度,与扩大疆域无关,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路制下官员的文武出身,不能体现文武分权的特点,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地方行政制度,未涉及打破市坊的界限的问题,C项错误;材料中“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反映了宋代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更有效地控制地方及官员,有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D项正确。4.(2018·湖南教育联盟联考)观察下图,图中的双虚线表示“农牧过渡带”,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农牧分界线一直未变化 B.游牧文明在向南发展C.农牧发展整体趋势北移 D.政治形势决定分界线解析: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牧过渡带的变化。从图片内容看,唐代“农牧过渡带”在呼和浩特以南,大同居于其中,到明清时期,呼和浩特在“农牧过渡带”之内,大同居于其南面,直观地看,过渡带有北移趋势,故C项正确。图片内容说明A项错误。游牧文明有向北发展的趋势,故B项错误。过渡带有北移趋势根本原因是农耕经济不断发展,故D项错误。5.(2018·湖南六校联考)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户分九等,按户等征税。宋代则按土地权益划分主户、客户,其中主户分五等,纳税当差,客户则指的是佃户。造成这种纳税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宋代()A.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 B.土地政策的改变调整C.均田制实施遭遇困难 D.积贫积弱局面的发展解析: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农民丧失土地沦为佃户,使得原有的税收政策不再适用,国家纳税的重点则转向拥有土地资产的主户,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农业税收政策的调整,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A项错误;唐代中后期均田制已经瓦解,C项错误;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出现与北宋政权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关,与农业的纳税政策无关,D项错误。6.(2018·河南适应性考试)明清时期,兴起于民间的金龙四大王信仰,由民间护佑漕运的水神上升为国家祭祀的黄河和运河之神,大运河沿线、黄河下游河段形成了庙宇密集的祭祀带,并向周围地区传播。这说明()A.政府推崇金龙信仰以强化统治B.国家祭祀利于扩大漕运开发范围C.大运河是沟通南北经济的命脉D.民间与官方漕运安全的诉求一致解析:D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漕运对巩固政权的重要性。材料“由民间护佑漕运的水神上升为国家祭祀的黄河和运河之神”,旨在说明明清政府与民间都有渴望漕运安全的愿望,明清时期政治与经济中心分离,仰仗东南经济漕运地位尤其重要,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表明政府的目的不是强化统治,而是保护漕运安全,故A项错误。国家祭祀说明漕运的重要,对扩大漕运开发范围没有直接作用,故B项说法错误。材料突出黄河和运河的重要,C项说法不全面。7.(2018·江西九江二模)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将“学”“思”和“行”相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形成了“养心、养气”之说,即所谓“求放心”“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等。这说明了先秦儒家学派()A.强调仁礼重要性 B.注重主体自觉性C.突出教化功能性 D.主张格物致知论解析:B根据对材料的理解,主要反映的是内在修身之道,没有强调仁礼重要性,A项错误;“养心、养气”之说意在强调重视道德修养的主体自觉性,B项正确;材料没有突出外在教化功能性,C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认识论,D项错误。【新知生成】孟子的修身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早期儒家以修身为本的思想,并以性善论和天人合一说为理论基础,以修身之道为主干,以乐道精神为灵魂,创建了完整的关于修身的理论体系。孟子的修身之道主要是存心养性和反省内省。前者即保存和扩充一个人本性所固有的善端,而不致为外物诱惑而丧失,为此孟子提出:“养心莫过于寡欲”和“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养心养气学说。后者即“万物皆备于我,反身以诚,乐莫大焉”,实际上是一种诚心诚意的反省工夫,强调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自律性。8.(2018·清华大学标准学术能力诊断)葛兆光先生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下列能够验证这一说法的是()A.科举制成为古代主要选官途径B.理学中忠孝仁义思想的世俗化C.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D.专制集权制是维护大一统的需要解析:B材料关键信息的逻辑关系是“思想——规则——常识——舆论”,A、C、D三项都没有体现这几个要素及其关系,故都是错误的;宋明理学把儒家的道德伦理、纲常礼教上升为社会必须遵守的普遍准则,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被认可和遵守,约束着人们的日常行为,故B项正确。9.(2018·北京海淀区一模)从明代中期开始,民间的图书编纂出版事业出现了一个高潮,包括历史在内的各个学术领域名著不断。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可能是()A.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B.杂剧散曲等市民文学兴盛C.官府放松了思想控制 D.明清之际思想启蒙的影响解析:A明代中期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为迎合下层民众对知识文化的需求,民间的图书编纂出版事业出现高潮,A项正确;元朝时期杂剧散曲等市民文学兴盛,B项错误;明代官府加强思想控制,C项错误;明清之际思想启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D项错误。10.(2018·重庆巴蜀中学测试)雅典“法律的格式均以‘会议与民众决定’的字样开头”,每位公民在被授予公民权或公职者在就职的时候,都要宣誓“保护法律,忠于法律”。这反映出古代雅典()A.法制体系十分健全B.法律地位崇高神圣C.直接民主特色明显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解析:B本题考查古代雅典法律的地位。材料反映了古代雅典“每位公民在被授予公民权或公职者在就职的时候,都要宣誓‘保护法律,忠于法律’”,这表明法律在雅典地位的崇高神圣,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法律在雅典拥有崇高的地位,A、C、D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11.(2018·北京东城区模拟)精于辩论的赫尔摩奇尼斯准备为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申辩,他对苏格拉底说:“难道你没有看到,典法常常为慷慨陈词的口才所左右而把无辜的人处死。另一方面又常常令有罪的人被开释,或者因为他们的发言打动了同情心,或者因为他们的发言机智。”这表明在当时的雅典()A.推崇“人是万物的尺度” B.辩论是公民大会的程序C.司法审判制度有待完善 D.全体公民享有充分自由解析:C据材料“典法常常为慷慨陈词的口才所左右而把无辜的人处死。另一方面又常常令有罪的人被开释,或者因为他们的发言打动了同情心,或者因为他们的发言机智”可知,当时雅典的司法审判制度存在随意性的弊端,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12.(2018·湖南六校联考)公元前3世纪起,罗马法学家开始直接运用亚里士多德的“种属”理论:要充分了解某个事物,就要去分析它所从属的体系。他们据此将市民法的18卷系统地分类并定义为“继承法”“人法”“物法”和“债法”四个属概念。这一现象说明()A.罗马法体系将物权与人权相提并论B.希腊辩证法推动了罗马法的体系化C.《民法大全》追求对事物的精准定义D.法学家的钻研导致罗马法长盛不衰解析:B据材料“罗马法学家开始直接运用亚里士多德的‘种属’理论”,把“市民法的18卷系统地分类并定义为‘继承法’‘人法’‘物法’和‘债法’四个属概念”可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推动了罗马法的体系化,故B项符合题意;A项结论忽视了材料前半部分信息,仅是对材料部分信息的解读,排除;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广东汕头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清入关后,即以宗主视天下,同时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清王朝接受并发展了“大一统”思想。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重“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清朝对“大一统”思想及其正统论的总结,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但也起到了统一思想,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进而统一国家的积极作用。清朝奠定了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基础。这个统一是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实现的,但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完成的。经过历史上长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在清朝“大一统”政治格局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升华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近代,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造成中国边疆危机、民族危机,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侮,掀起救亡图存运动。在反帝反封建的血与火的斗争中,中华各民族作为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对立者,其整体性更加突出,各族人民由自发联合走向自觉联合,中华民族由一个自在的整体升华为一个自觉的整体。“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凝聚民族、维护统一、保卫边疆的强大精神力量。——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族”发展为一个自觉整体的历史原因。(13分)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的“大一统”思想及其影响。第(1)问,“发展”的指向是指清朝“大一统”思想与前代的不同之处,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其“大一统”思想与汉族政权的主张有一定的差异;“影响”可以抓住清朝、边疆、统一、融合、思想等关键词进行归纳。第(2)问,从古代的“大一统”思想到近代的“中华民族”思想,这是中国民族国家理论的重大进步,“原因”既要考虑历史传统的因素,也要考虑近代的新因素。答案:(1)发展:剔除华夷之辨;推崇君主专制;推重“大一统”政权;构建政权承绪(延续)的正统论;确立“大一统”的历史评判标准。(每点2分,任意3点,共6分)影响: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每点2分,任意3点,共6分)(2)原因:文化因素:发端于先秦的大一统思想影响深远;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任答1点得4分)政治条件:我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大一统政权;清朝奠定近代中国领土疆域;长期的民族交融;清代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任答2点得4分)直接原因:近代列强入侵,各族人民共御外侮;近代民族危机深重,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积极传播“中华民族”观念。(答1点得3分,答2点得5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史专家厉以宁在《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中,把封建社会分为两种不同的体制。一种是刚性体制,这个社会中等级制和身份制严格,社会流动不易,看似稳固,但应变能力很差,所以一击即溃;另一种是弹性体制,该社会中缺乏严格的等级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