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三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清单(复习必背)_第1页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三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清单(复习必背)_第2页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三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清单(复习必背)_第3页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三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清单(复习必背)_第4页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三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清单(复习必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高二历史期中复习必背知识·核心考点(选必3第1-15课)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起源——原始社会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以中原华夏族为核心;推动着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形成。(2)春秋战国——华夏认同、百家争鸣①华夏认同: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②百家争鸣(中外历史纲要上P12、P13)背景:经济:社会经济发展(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政治: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阶级关系: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提出政治社会主张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代表人物:儒家的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孔子核心思想:仁和礼;为政以德;敬鬼神而远之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创办私学,整理六经。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性善说:仁、义、礼、智。荀子:性恶说;隆礼重法;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道家的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墨家的代表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法家代表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③影响: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理论思想基础。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3)秦汉——文化主流的确立秦朝:推崇法家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汉武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主流。建立“太学”和地方官学,设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纲要p21)(4)魏晋南北朝——文化主流的确立①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东汉末年,道教兴起,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②魏晋玄学盛行,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淡”(5)隋唐——文化融合与发展创新①唐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②武则天时期佛教禅宗成为主流并对世影响最大,佛教完成本土化;③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纲要上P42)(6)宋元——理学形成,文化高度繁荣(概念)理学: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组成基本主张宇宙观认为“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理是外在的、客观的)人生观人生的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吸收佛、道)认识论方法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倾向评价:积极: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南宋后程朱理学收到官方尊崇,产生深远影响。消极:宣扬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心学心学派别代表人物主要主张(陆王)心学(理是内在的)陆九渊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守仁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7)明清——批判继承到禁锢①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明朝后期的李贽为代表②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8)鸦片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主流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徐继畬的《瀛寰志略》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①开始: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②阵地: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③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④影响: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9)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①时间和宣传中心: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北京和上海是宣传中心②代表人物及概况a.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1920年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b.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c.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2.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一)重视以人为本(人生观)1.起源: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2.传承: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二)民本思想(政治观)1.起源: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2.传承: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3.影响:民本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三)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观)1.起源: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2.影响: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四)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1.起源: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2.发展: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等人的思想,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五)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价值观)1.表现: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2.影响:(当时)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六)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孟子、屈原的思想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七)主张和而不同(处世观)1.起源: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2.继承: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思想。3.影响:“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特点①本土性:本国风情,地域特征。②多样性: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③包容性: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④凝聚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⑤连续性: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2)价值①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②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③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二、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1.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吸收融合印度佛教文化过程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佛教日益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①玄奘前往天竺取经②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宋明时期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影响积极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消极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2.西学东渐古代①明末,利玛窦等带来西方科技知识,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在中国刊印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②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③《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④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近代①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在广州开设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主张学习西方,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②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译书机构,开展留学教育③康有为、梁启超等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a.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两部书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梁启超,《变法通议》,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b.变法过程:“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明定国是”诏书颁布,开始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废止了除京师大学堂外的改革举措,变法失败c.失败原因:守旧势力强大,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托在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d.历史意义: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a.邹容撰写的《革命军》,论证了推翻清朝统治、实行革命的正义性和必然性b.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⑤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后来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从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的2.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对亚洲的影响文字在汉字的基础上,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儒学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佛教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制度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其他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移民与文化传播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①概况:明成祖派遣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船队出海,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②地位: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主要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但是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2)对欧洲的影响四大发明造纸术推动了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儒学16—18世纪,孔子思想、儒家经典、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相继传入欧洲其他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三、古代西亚、非洲文化1.古代西亚的文化知识链接:选必二:古代西亚的经济西亚是最早农业革命的发生地:小麦、大麦的原产地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前22-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房贷,前8-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货币前3500-前3100,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出现最早的城市。2.古代埃及的文化知识链接:选必二:古代埃及的经济P4.古埃及的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种庙占有;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埃及的命运P20.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P36.金字塔壁画上有交换场景,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BC16-BC11.出现较完备的借贷合约;P38.BC11开始用铜块银块做货币BC3000.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3.阿拉伯文化教材问题:阿拉伯文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答案: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古代埃及、西亚、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等地区重要的文化成就,并加以发展,创造出辉煌的阿拉伯文化。同一时期的欧洲正处于文化衰落期,而阿拉伯文化如中华文化一样,非常繁荣。阿拉伯人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印度和西方古典文化,并将它们传入欧洲,深刻影响了欧洲文学和科学的发展。四、欧洲文化的形成1.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1)古希腊文化哲学产生于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古希腊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后世称为“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用对话的形式提出哲学思想;柏拉图:创建“学园”将哲学和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对几何学作出重要贡献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文学早期代表是《荷马史诗》,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雅典城邦时期的戏剧是古典时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悲剧和喜剧是这一时期戏剧的杰出代表艺术雕刻家米隆的《掷铁饼者》是人物雕塑的典范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是建筑艺术的代表史学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首创“历史”一词,“历史之父”)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西方史学的经典之作(政治史传统奠基人)(2)古罗马文化法律:罗马法制定公元前450年左右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内容包括债务法、继承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多个方面,以维护贵族和富人的财产利益为核心特点明文公示,按律量刑影响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契约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罗马法体系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对后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学卢克莱修、西塞罗和维吉尔是古罗马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史学李维的《罗马史》和塔西佗的《编年史》代表了古罗马史学的最高成就建筑有众多遗产,万神殿、大竞技场等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历法凯撒时期制定的儒略历后经修订成为世界通用的公历2.中古西欧文化知识链接:中世纪:指从公元5世纪后期到公元15世纪中期,是欧洲历史三大传统划分(古典时代、中世纪、近现代)的一个中间时期。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终于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最终融入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中。术语“黑暗时代”一般指中世纪早期。回顾中古西欧政治经济的主要特征:政治:封君封臣制度、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背景(1)封建制度确立:日耳曼人在西欧地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等封建国家。(2)教会权利: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基督教会多项特权。(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4世纪末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中古时期,基督教会在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3)政治格局:欧洲逐渐形成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特点:基督教文化(1)载体:阐述教义的《圣经》以及研究教义的神学。(2)特点:神学家用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教义,思维方式源自古希腊哲学。(3)影响:维护了基督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对西欧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成就(1)《圣经》中的历史传说和神话给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多素材。(2)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影响(1)消极:中古西欧文化受到教会控制,少有科学成就。(2)积极: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3.拜占庭、俄罗斯文化拜占庭文化俄罗斯文化社会环境1054年,基督教会正式分裂,东正教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拜占庭帝国:4世纪末—1453年,君士坦丁堡为其首都)10世纪中叶,基辅罗斯进入基督教文化圈;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如斯拉夫字母是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文化特点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东正教对俄罗斯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活习惯、建筑风格等产生深远影响文化贡献①编纂《罗马民法大全》,传承了罗马法,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②保存了大量希腊古典书籍③建筑和雕塑艺术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并有所发展①创作于12世纪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②俄罗斯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被视作东正教的象征五、南亚、东亚与美洲文化1.古代印度文化(1)背景: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2)表现宗教出现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严格规定社会等级制度,《吠陀经》为主要经典公元前6世纪,佛教形成,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4世纪时,印度教开始兴起,后来,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文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是世界著名史诗艺术佛塔、石柱和石窟都是佛教艺术的代表数学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文字印章文字是古代印度早期文化的代表梵文是古代印度最有代表性的文字巴利文影响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传播公元前后,古代印度文化开始传播到东南亚。印度的佛教文化、巴利文等对东南亚社会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2.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1)古代朝鲜文化成就经济公元前5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天文7世纪,修建了瞻星台,东亚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史学《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高丽史》是研究高丽王朝历史的重要典籍乐舞朝鲜的音乐、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交流内传佛教、道教和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朝鲜社会各方面深受中国影响。汉字长期在朝鲜半岛使用外传朝鲜半岛的古代文化传入中国中原地区(2)古代日本文化思想古代日本人崇拜神灵,神道逐渐发展12世纪后,武士道逐渐形成文学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艺术古建筑:法隆寺;绘画:大和绘和浮世绘中日交往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3)古代美洲文化玛雅文化独特的文字;“玛雅历”;知道“零”的概念;20进制;城市建筑精美;精美的陶器;玛雅人崇拜自然神多神崇拜;金字塔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印度安文化毁灭殆尽印加文化印加人建造驿道和太阳庙;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崇拜太阳神阿兹特克文化使用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制作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崇拜太阳神【阶段总结】:六、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1.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1)特点: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他们是游牧民,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2)迁徙时间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影响概况通过征服和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古希腊人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赫梯人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疆域从小亚细亚延伸到巴勒斯坦。公元前13世纪末因陷入内战逐渐衰落波斯人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后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在其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希腊人巴尔干地区形成的希腊人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哲学、科学、文学、建筑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被誉为“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公元前600年左右,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2.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1)第一轮迁徙: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中国:匈奴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欧洲:日耳曼人不断南迁。(2)第二轮迁徙:3—6世纪中国:①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②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逐渐迁徙到中原。③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欧洲:日耳曼人各支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亚非欧: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3.影响(1)政治格局: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2)区域文化: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七、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1.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1)背景: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欧洲国家开始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2)美洲族群的变化印第安人数量锐减原因欧洲殖民者的屠杀、奴役传染病的流行,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结果美洲劳动力严重不足,黑人奴隶贸易的兴起只有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大量非洲黑人进入美洲原因黑人奴隶贸易的进行(“三角贸易”的一个环节)影响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为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了劳动力;为欧洲殖民者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在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美洲白人数量大增原因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美洲影响在美国和加拿大,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混血人种出现原因白人、黑人、印第安人等杂居影响成为拉美的最大族群;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也有族群混合现象(3)影响: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2.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殖民活动——三步曲(1)流放罪犯: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2)建立牧场:19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建立牧场。(3)开采金矿:1851年,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结果(1)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人口数量锐减。(2)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3.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背景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迫于生计,被诱骗、绑架成苦力贡献美国华工是美国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场所的主要劳动力澳大利亚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影响在各地形成唐人街,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八、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1.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1)背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2)表现: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③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3)影响:改变着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①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②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知识精英”迁移趋势,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思考:为什么“知识精英”成为全球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难民的困境和救助(1)来源: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原因造成的移民。(2)发展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3)保护措施——国际社会的努力①1950年,联合国成立难民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②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③1966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④2000年12月4日,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4)现状:国际社会在难民的人道主义救助上作了很大努力,但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解决难民问题任重道远。3.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1)背景:全球化背景下出现了遍及各国的移民社会。这些移民社会形成各种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2)典例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新加坡(城市国家代表)特征吸收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文化,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民族文化多样性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影响多元文化传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各民族尊重彼此的语言、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A、语言: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B、宗教信仰: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C、宗教建筑: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D、传统文化活动: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九、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1.丝绸之路(1)地位: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是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2)张骞“凿空”①时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②目的: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③结果: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3)衰落: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教材问题:如何理解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这种说法?答案: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的丝绸之路贸易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已存在,但没有形成比较固定的路线而且断断续续,不大为世人所知,因此司马迁等古代学者将张骞通西域视为开辟道路的创举。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其前后的丝绸之路交通和贸易,无论在规模、稳定性还是影响力等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语。2.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路线作用草原丝绸之路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之路西南丝绸之路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它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海上丝绸之路①西汉: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②唐朝:从登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以到达波斯湾③宋元时期:技术上:巨舟,帆索、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天文定位技术;频次上: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范围上: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联系;;口岸上: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重要枢纽。④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地位: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3.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物质文化传出①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②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③瓷器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路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传入①西汉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饲草苜蓿、葡萄等水果②从西域传入中原的物种有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③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④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⑤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传入中国并推广种植,对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产生了直接影响精神文化方面①佛教的传入a.历程:汉朝传入中国;东晋法显和唐朝玄奘前往天竺取经b.影响: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②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③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如胡旋舞)④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十、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1.全球贸易网的形成2.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1)原因:国际贸易的开展,买卖双方的接触、洽谈、协商、协议,商品对文化习俗的传播。(2)表现茶的外传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16世纪以后,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影响:中俄之间形成“万里茶道”,荷兰许多富裕家庭设有“茶室”,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英国形成了“下午茶”服饰的变化17世纪末,中国服装随着传教士传到法国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采用了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钟表的传入钟表诞生于欧洲,约16世纪中期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进入20世纪,电影、音乐、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广销世界各地十一、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1.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概况(1)时间:公元前334年,历经10年征战。(2)人物: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远征。(3)范围:从马其顿入侵波斯,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影响:(1)破坏性: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些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断。(2)建设性: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①在埃及,他自称法老之子。②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宣布君权神授,地方实行行省制。③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希腊化时代:(1)概念: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2)表现:民族交融加强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他们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被征服地区原有的上层人士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文化中心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其中亚历山大城内的缪斯宫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学者前往研究文学科技发展学者们系统整理和研究了《荷马史诗》和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欧几里得编写的《几何原本》流传后世;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定理;埃拉托斯提尼精确计算了地球周长;医生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传统文化保留西亚、北非的文化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在广大乡村地区,农民仍说着他们祖先的语言,保持他们原有的宗教和风俗2.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1)西征概况第一次1218年成吉思汗率军灭掉花剌子模国,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第二次灭亡金朝后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第三次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2)西征影响政治形成了四大汗国,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经济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东西方交流①第二次西征后,欧洲传教士分别受教皇和法国国王派遣,到达漠北与蒙古进行交涉②意大利马可·波罗约于1275年由陆路来华,根据其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影响深远③畏兀儿人列班·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见到了教皇和英、法国王民族迁徙①由东向西迁徙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②自西东迁,进入中国中原地区的大批移民被称为“色目人”(蒙古四等人制度)③欧洲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十二、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1.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1)独立战争前的北美文化①背景:来自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和被贩卖为奴的非洲黑人,与当地的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北美洲的土地上。②特征: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与混合,形成了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表现:a.北美居民在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b.他们使用的英语已经发展为美式英语,与英国本土英语不尽相同。c.他们的饮食文化、艺术生活也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d.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等,也成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2)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原因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表现1787年的联邦宪法①内容: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②结果:使北美大陆出现了第一个以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为指导建立的联邦制共和国;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局限发展种植园经济和继续实行奴隶制,是与美利坚主流文化相违背的,是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面(3)独立战争前的拉丁美洲文化①背景: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建立起殖民统治。到19世纪上半叶,它们控制着美国以南的广大美洲地区。②表现a.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拉丁美洲的主要语言。b.拉丁美洲的文化多元性非常明显。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c.在欧洲移民活动的区域内,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拉丁舞也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d.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如多神信仰、图腾崇拜等。(4)独立战争后的拉丁美洲的文化背景19世纪上半叶,除法属殖民地海地的独立是由黑人领导之外,西属殖民地的土生白人成为革命的主要领导者表现①西属拉丁美洲独立后,建立了15个共和国。葡属巴西独立后建立了帝国,1889年成立巴西合众国。1804年海地的独立,拉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领导下,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于1826年基本实现独立②独立后都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但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③战争促成了战后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这成为独立战争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2.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1)背景:①17—18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②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庞大帝国;③拿破仑对被征服地区统治(2)文化重构:拿破仑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①时间:1804年颁布。②内容: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③影响:把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成为许多国家编纂民法典的蓝本。拿破仑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当地人的不满;在反抗法国征服的斗争中,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反对封建专制,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具体表现:结局说明:一方面,说明拿破仑战争后,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欧洲普遍的政治诉求;另一方面,这些运动大都以失败告终,说明欧洲封建守旧势力仍很强大。3.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1)目的: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2)影响:传播了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激发了被压迫民族的民族民主意识。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3)代表国家接受外来文化保留传统文化中国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康有为主张托古改制印度英语和英国的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印度上层精英反抗英国殖民统治,提出“印度人的印度”口号。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还是印度的主要宗教;种姓制度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埃及长期受到法国与英国的殖民统治,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伊斯兰教仍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得以保留十三、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1)背景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已有民族独立的愿望和行动。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传播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传播了民族自决原则,成为指导殖民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2)表现:欧洲:①战争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解体,诞生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传播了民族自决原则,成为指导殖民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亚洲①中国:五四运动爆发,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着中国革命的进程。②法属印度支那:胡志明在法国参加了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③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尼赫鲁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非洲:埃及爆发华夫脱运动。(扎格鲁尔)拉丁美洲:尼加拉瓜(桑地诺)、墨西哥(卡德纳斯)等地出现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3)作用①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②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2.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1)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从政治理论上进一步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明确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经济发展,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高涨。(2)表现①朝鲜获得了独立,中国收复了台湾。②英帝国迅速解体。③法国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1962年)(3)意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20世纪伟大变化之一,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1)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2)表现接受西方文化保留民族文化印度接受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种姓因素影响较深新加坡、韩国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作风等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敬老尊贤等埃及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英语和法语被广泛使用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古埃及的名胜古迹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有很大影响【阶段总结】十四、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1.学校教育的发展(1)古代中国(2)近代中国(3)中国近代留学教育①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欧美;目的主要是学习技术;②新文化运动后:主要到美国、法国、俄国留学;流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4)中国现代学校教育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独立自主)②发展历程:(5)世界古、近代教育①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②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③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④美国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6)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印刷书籍的发展(1)最早的书籍世界: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中国: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2)造纸术与印刷术成就表现意义造纸术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105年,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书写材料由竹木、缣帛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印刷术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北宋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胶泥制的活字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3)历史意义①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②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图书馆的成长(1)西方古代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私人图书馆随之兴起近代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功能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服务公众(2)中国古代朝廷设有专门掌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