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内容的网络分发技术探究10000字(论文)】_第1页
【基于信息内容的网络分发技术探究10000字(论文)】_第2页
【基于信息内容的网络分发技术探究10000字(论文)】_第3页
【基于信息内容的网络分发技术探究10000字(论文)】_第4页
【基于信息内容的网络分发技术探究10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信息内容的网络分发技术研究目录TOC\o"1-2"\h\u1526基于信息内容的网络分发技术研究 121440摘要 113996第1章绪论 2174041.1研究背景 2268861.2研究目的及意义 21386第2章内容分发网络关键技术 2303122.1内容分发网络基础架构概述 3222442.2内容分发策略概述 418750第3章现有分发流程分析 4276993.1信息流概述 4135603.2现今信息流中存在的问题 699023.3本章小结 72732第4章基于信息内容的分发技术 771074.1寻找新路由技术 7143294.2P2P技术 884084.3缓冲技术 1027110基站缓存技术的重点是内容缓存决策,其内容缓存决策主要如下: 103880第5章总结和展望 1115311参考文献 12摘要应用服务依托信息科技的发展而明显增多,尤其是线上娱乐软件(短视频、音乐、美图等)。由于网络的不断延伸,使得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是网络设施和网络产品,人们也因此习惯了网络生活的便利条件。在网民数量增加的过程中,信息数据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新增,由此引发了内容分发的主要困难。第一,网民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数量的急剧增加会导致带宽的压力猛增,从而影响网民的体验感;第二,因为网民分布在世界的大江南北,网络设备却是集中在一起的分布,所以网民距离网络服务器越远,服务质量就越差,其等待时间也会随着增加。网络分发技术也因此应运而生。它的工作流程是借助网络边缘部署服务器,将内容分别发送,而网民在访问网络内容的同时,资源的获取由本地传输。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网络的分发技术,分析其目前的现状,从而根据服务的角度发现信息内容存在的问题,并探索使用P2P技术对其分发技术如何优化,以此将分发技术的能力得到针对性的提升。关键词:分发策略;P2P;内容分发网络绪论1.1研究背景网络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网络设备的普及使用,使之设备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周围,比如:平板、学习机、手机和电脑等。由于网络设备的大量使用,因此移动厂商也迅速崛起,成为社会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思科公司中,本人查找了该企业2017—2022年的线上数据材料,从中发现网络流量的7倍都是在世界的范围内增长的,其46是年增长百分比。在2022年世界范围内的网络流量数据将会达到每月79360PB。在流量数据的相关分析中,网络内容是使用流量数据最多的,比如:短视频、音乐和美图等。其中2017年视频的使用流量占比59%,其55是年增长百分比,在2022年视频的流量占比将达到79%左右。由于应用服务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短视频、音乐和美图的数量急剧增加。网民在借助网络技术的过程中,从而获取自己想知道的数据。在网民数量增加的过程中,信息数据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新增,由此引发了内容分发的主要困难。第一,网民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数量的急剧增加会导致带宽的压力猛增,从而影响网民的体验感;第二,因为网民分布在世界的大江南北,网络设备却是集中在一起的分布,所以网民距离网络服务器越远,服务质量就越差,其等待时间也会随着增加。1.2研究目的及意义互联网平台多样的内容分发机制提升了信息-用户的传播效率,更好的满足了个体用户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于此对应的是,传统媒体机构日益失去了内容分发的主动权,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其内容生产和分发模式的深度变革迫在眉睫。在流量和连接逐渐富余的时代,主流媒体如何在互联网上建设有效的分发手段,建立“优质内容-用户”的直接传播关系、削弱平台的控制力,发挥其优质内容资源的最大价值,并建设独立自主可控的新兴媒体平台,将成为推动媒体融合背景下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本论文主要对现有的分发流程进行分析,找出现有信息流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服务无优先级和服务质量低的问题,研究如何通过P2P技术改进内容分发网络,提高内容分发网络的服务质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内容分发网络关键技术2.1内容分发网络基础架构概述在内容分发技术中,其最主要的就是CDN架构。它根据市场的需求从而设计各种各样的架构。网络架构的优化性能使请求路由和内容分发技术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其CDN架构普遍分为两种,第一种边缘服务器层,它可以用于各种组织,比如:协作方式组织和非协作方式组织;第二种CDN管理层,其主要管理负载均衡能力和内容分发技术。其许多学者对其架构的研究都偏向于采用P2P的思想方法,从而提高网络分发技术。在采用P2P思想的过程中,其使用了不同的架构模式,第一是完全对等架构,第二是核心型架构,第三是直接叠加融合型架构。其中,直接叠加融合型架构是CDN与P2P的融合。它普遍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P2P和CDN。另外,CDN架构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用户P2P层、CDN边缘服务器层和CDN管理层。在CDN架构中,它不仅能够作为P2P的一个节点,而且能够为P2P网络提供更近的网络资源,当P2P网络中没有所需资源的时候,在CDN的边缘服务中,其P2P网络可以以此让网民获取访问的资源,既保证提高了网民的满意度水平,又增加了其网络服务器的传输能力。此架构在改变不大的情况下,使其系统得到了较高的性能。同时它广泛用于系统的升级和优化中,在叠加融合型架构中由于P2P网络的构成不是服务端,所以它的使用需要用户的大量参与,从而内容的分发技术在用户的局限下降低了其系统的性能。缓存服务器节点构成的P2P网络,它的架构是其核心改造型架构。CSN既存储内容对象实体,又储存有索引表。这种架构具有以下几个缺点:首先,“索存合一”的方式造成性能的不稳定。索存合一方式中每个CSN节点既是内容服务器又是索引服务器,其主要通过共享节点的原进行内容的索存和服务。如果索存的查找性能降低,则说明起其访问资源服务的占用空间较大。其次,逻辑层与物理层的距离增加导致其内容的等待时间和速度降低。由于在CSP中,索引表都不是集中存在的,因此在获取资源的过程中,其逻辑层的工作会使自己和物理层距离越来越远,从而资源的等待时间增长,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最后,每个CSN中的等待时间增加导致其服务器的运行效率降低,资源获取能力低下。因为CSN不止一个,其分布在网络的角落地带,所以其存在一定的时间延长,也就让内容的等待时间的达到一定的增加,从而获取内容的能力降低。在内容的获取方面,其不能进行相关的分享合作,只能用于普通的资源获取。其中相关的分享合作不仅局限于网民之间的资源共享度。2.2内容分发策略概述在内容的增长中,它最困难的一步就是内容分发技术。其将内容的对象分发到网络的每一个边缘地带,让访问者可以对其资源的快速获取,即CDN管理系统。由于它是主动分发资源的,所以它需要相应的优化从而提高资源的获取效率。在CDN的使用者与CDN服务供应商达成共识后,也就是签协议之后,其资源会先下发给CDN服务供应商,从而将其下发的资源保存在一个源服务器中,其内容的分发机制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别发送给边缘服务器。其在CDN管理系统发送资源下,将源服务器的资源分发给边缘服务器就是内容分发机制的工作方法。在资源方面,资源由服务供应商的源服务器发送给边缘服务器,从而保存起来,即源服务器资源的副本。其接受的资源的服务器选择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只有成本和用户保持一定的均衡性,其包括带宽成本、存储成本和启动延迟等,才能在推送的内容和条件方面得到有效的提高。现有分发流程分析3.1信息流概述信息流一共包含2种含义,第一种微观方面,它广泛应用于数据的交互模式,同时在不同的环境下,信息按照一定要求通过一定渠道得以进行;第二种宏观方面,它是包含了空间和时间的跨度,信息的获取由其获取者全部接收,换句话说,一个数据信息发送给其他组织的所有信息。信息流主要是使用不同的方法,获取资源,达到交互的目的。在传统的面对面交流转化成现有的网络交流,其是一个获取信息、传输信息、搜索信息、分析信息的过程。在目前的信息流中,其信息的处理都是在网络得分运行中完成的。3.1.1信息流的组成信息流的工作是采用新型的P2P技术,其构造有两种,第一种非中心化;第二种中心化,从而将其内容进行相应的分发。其中,第一种结构在信息的获取中,对索引服务器没有明显的需求,在边缘服务器构成P2P网络,从而不再担心用户的访问次数增多而造成的问题;第二种结构既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通过源服务器完成即中心化的结构,由下图1所示。其索引服务器在收到查询命令的过程中,对其索引表进行详细的查找,将搜索的信息以数据的形式发送过去,以此让源服务器的资源可以随意获取,比如:下载。图1信息流的组成3.1.2信息流的功能信息流是开展商品流通的重要前提,作为流通体系的神经网络,其职能在于通过内在机制确保体系的正常运转。而它的主要功能具体表现为:(1)联接功能。

流通过程具体表现为整体的运动体系。该体系利用自身所具备的信息功能,将不同要素进行集合并联接在一起。流通体系基于本质层面来说,隶属于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换关系。买卖双方的连接是有效借助交流信息,以此互通有无。反之在缺乏信息交流情况下,买与卖永远是孤立的存在。在开展买卖交易过程中,依靠信息流的作用与优势,孤立流通中的不同节点,从而确保活动的有序进行。根据前文可知,流通信息能够客观反映流通活动,并衍生于流通过程中。不仅如此每一个主体在收到信息后,会相应的从事活动随之将其信息传递给其他主体,以此产生了活动所需要的依据。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所谓有机联系与运动的流通主体。

信息流的主要功能包括两方面,一是连接流通体系,二是沟通流通体系、外部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内部关系。该体系是组成大系统的核心所在,并存在于社会经济系统中,而不是孤立的系统。另外其他系统主要由外部系统与外部环境组成,并对流通体系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反,其他系统运动也直观影响着流通体系。同样在信息作用下,会影响不同系统之间的联系与联接。(2)调控功能

所谓调控功能是指在信息流中,所产生的联接功能。而流通信息在经过一定程度信息处理后,会形成被人类理解、接收与利用的信息。由此可见,信息在发挥联接作用时,流通当事人行为状态与结果,便是不同要素自身所表现出来的客观内容。这样一来,当事人在取得其他当事人信息后,由于过程的不同呈现出来的信息会产生差异性的行动与后果,并会影响其他当事人行为,这种相互影响信息与行为的变化,便是所谓的信息流调控功能。

(3)决策功能

流通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流通所赖以存在的运动的环境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环境。无论是运动着的流通过程,还是变化着动态环境,自身所具备的不确定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信息功能有助于决策当事人及时掌握动态变化,以便最大程度降低不确定性因素,这样不仅可以确保科学性行为决策,而且能够严格控制可能产生的行为后果。一旦经济决策不具备不确定因素,则可以按照事先的规定与规矩办事。而充分与完善的信息,是避免不确定性的关键,从而保障合理性行为决策。同时在制定决策时,实际反映的是信息的完整过程,包括收集、传递、分析与判断。基于决策层面而言,具备两方面的信息。首先是行动信息,这主要是针对决策当事人而言的,属于可选择系列;其次是影响行动后果信息。当然,鉴于信息质量的重要性,必须要客观收集信息数据,以便制定合理性决策。在完成收集与处理信息活动后,由决策者做出客观判断,并考虑一切课程产生的行动后果,此时决策实际上己经作出来了。3.2现今信息流中存在的问题3.2.1服务无优先级通信网络中的流量通常是不均匀的。这意味着存在统计数据相差很大的信息流。存在持续时间、数据吞吐量和危害性各异的信息流。长流是指如下信息流:相比于被称作短流的其它信息流,占用最大网络带宽的一大部分的信息流。有研究表明,80%的互联网网络带宽被仅仅20%的信息流占用。对这些信息流进行分类并正确处理这些信息流,如分配较低优先级给它们、进行限流并把它们重新定向到未充分利用的链路上等,对于网络运营商按照承诺的服务水平协议提供可靠的服务至关重要。长流检测失败可能会导致通信网络阻塞和服务降级,从而导致通信网络中发生延迟和重传,影响用户体验质量。有关网络性能对业务和终端用户行为的影响的研究表明,两秒的延迟会转化成每个客户端的收益降低4.3%。该研究同时表明,400毫秒的延迟会导致网络搜索减少0.59%。3.2.2服务质量低当今社会,建筑物越来越高,移动信号会被这些高楼大厦阻挡,衰减,难以进行正常的通信,使人的体验感极差。并且在一些地下的建筑物内可能都是覆盖的阴影区。另外,在大城市的核心区域,存在基站多,密度大,站与站之间距离短,所以,移动终端在室内连接到的通信信号大多数都是混乱的,不可用的。尤其在完全闭合的高大建筑物内的中高层中,在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信号,可以说是非常的乱啊,不管是近处的,远处的信号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到建筑物内,信号飘忽不定,时强时弱,出现很强的同频和邻频干扰,在这种情况下,移动终端会出现小区重选,并且在通话的时候会出现掉话的一些现象,呼叫成功率低,切入失败率高。在一些城市的郊区地带,这里的基站没有中心地区的基站多,密度较小,站与站之间的距离大,在离基站很远的地方也可能会因为建筑材料的损耗而使得室内的居民的通信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导致通信质量低。3.3本章小结本章对信息流的概述和分类进行了简要介绍,同时找出当今信息流存在的问题,为下文基于信息内容的分发技术打好铺垫。基于信息内容的分发技术4.1寻找新路由技术所谓缓存技术是指利用无线网络技术,将缓存资源接入网元。在常用的无线接入网缓存技术中,总结其现有优势与职能包括:(1)内容传输速度快:在网中部署接入无线缓存资源后,既缩短了SGW/PGW网元与源服务器在内容方面的传输时延,并降低了移动核心网中传输时延,以此提升了内容传输,从而改善了内容效果。(2)无线网在接入内容缓存后,大多数用户直接发挥无线接入网优势,以此缓解了回程网缓存压力,这样一来便大大降低了用于链路的负载压力。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用户对网络信息的需求逐渐超过了主机之间的通信需求,用户关注的是信息本身,而对信息的存储位置并不关心。基于TCPIIP的传统网络架构难以适应这一趋势,阻碍了网络发展,鉴于此为颠覆传统网络结构发展模式,打破其对网络发展的限制,当前亟待解决的是创新技术解决方案。其中革命型与演进型技术路线两种,是当前内容分发网络技术的主要形式。4.2P2P技术4.2.1非结构化P2P技术P2P技术是指在网络中,其不同节点之间存在非结构化组织。非结构化网络中的节点都是对等的,并承担部分索引功能,而P2P网络属于集中索引方式,这便是两者存在的不同之处。而本地节点内容的索引工作,是由每个节点进行负责的。其中非结构化网络存在四个特征:一是非严格化的组网方式。二是具有随机性,这是针对内容查找与请求路由过程而言的。三是内容发现具有局部性。四是非完全性的内容发现。该网络所形成的组网方式,即使不具备严格的结构,然而也势必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形成网络。在非结构化网络中,第一个特征便是组网方式。同时这种组网方式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用于联系与维护不同节点之间:每个节点通过存储网络信息,使其与其他部分节点实现网络通信功能,然而在缺乏严格组网规则背景下,将符合这类特征的信息称之为非结构化网络。同时非结构化网络的第二个特征,便是借助网络发出路由请求。不仅如此鉴于规范组网方式的缺乏,非结构化网络在发出内容请求路由时,相对应的也缺乏严格的方式来索引内容对象。在查找内容过程中,可以通过非结构化网络信息来完成节点索引任务。一旦搜索到一个节点,便可在节点中输入请求内容,在缺乏请求内容情况下,便需要重复上述的节点搜索活动,直到搜索到请求内容为止。换句话说,节点搜索过程与网络搜索目的节点相类似,当然这是基于当前不具备规范的非结构网络而言的。其次,非结构化网络的第三个特征为局域性的内容发现。这种局域性表示的是在开展内容发现时,网络中的节点搜索过程仅局限于一定范围内。而造成这这种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随机性的搜索方式。具体表现为为避免较大的网络开销,非结构化网络在采用随机搜索方式时,制定一系列措施旨在缩短搜索路径长度,这样一来所导致的后果便是限制了网络搜索范围。最后,非结构化网络的第四个特征便是非完全性的内容发现。其根本原因在于局域性的搜索方式造成的。这种非完全性表示的是不完全的内容搜索现象,以致于在内容发现过程中出现这种情况。鉴于此,请求内容会被存储于网络某个节点中,然而由于局域性的搜索路径原因,从而发生搜索节点忽略了内容发现的存在。同时这种非完全性的内容发现,会为网络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4.2.2结构化P2P技术应用该技术的网络可不使用集中式的索引服务器,每一个节点均能发挥索引的相应功能。和非结构化P2P网络显著的差异表现在,结构化P2P网络的节点组织十分严格。其突出特征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其一,借助结构化模式对网络进行组织。各个节点名称的命名空间是统一的、独特的,借助相应的模式将节点名称辐射至相同的地址空间,各节点均包含了该空间的相应标识地址。根据此标识将全部节点依据严格的组织模式进行组织。网络里的不同节点是不是相距较近取决于组织模式,并非是非结构化P2P网络的组织模式,同时,这还是识别规则化的重要前提。节点参与网络过程中都应当识别既有节点,根据当前节点取得相关拓扑数据信息。再通过当前网络信息与该节点的标识相关信息对此节点以及相邻的节点进行抉择。发现节点具体方位之后,应当与对应的当前节点进行通讯,让当前节点取得新节点的相关数据信息。其二,索引在整个范围内进行配置并保存,结构化P2P网络里的节点既可以保存本地内容的相关索引信息,又能对其他节点中的索引信息进行保存处理。网络各节点的全部索引信息将整合为特定索引信息,接下来根据相应的原则配置到每一个节点。为了对索引进行规范,内容名称需要依据相应的原则辐射至特定的命名空间。该空间和前文的地址命名空间大致相似,这让两者有了相应关系,为内容对象和节点规则化保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地址标志符在空间里的方位划分,由此获得的空间子集则有相应的节点进行负责,如此网络里的各节点均有相应的空间子集。在特定内容名称标识与相应空间子集相对应时,那么此子集所在的节点则进行保存。通过前面的内容发现,内容索引严格遵守相应的规则进行保存,这是依据规则检索内容的前提。节点和内容命名的规则化保证了内容路由等可以降低随机性。倘若内容名称在网络中的节点分配均衡,那么会导致负载失衡的现象。为了让内容名称达到均衡配置的目的,需要确保节点名称均衡分布在网络中。为了完成此设计任务应在节点名称映射至地址空间时确保映射的均衡,让各节点的空间子集基本保持平衡。在新节点到达网络之时,应对节点保存的内容进行再次分配处理。当有节点加入时,仅在关联节点再次分配索引或者内容,不用在整个网络中重新对索引进行分配处理,节省了部分网络支出。关联节点就是在命名空间中相应标识和新到达节点距离较近的节点。在节点从网络中退出时还需要将负责的索引或者内容存储至关联节点,如此网络就会牢固保存内容。其三,内容寻找申请不断靠近目标节点,这并非泛洪式检索。结构化网络的组织模式和内容索引配置的规则化是内容寻找申请的前提。内容申请寻找过程属于规则化的范畴,因此,内容路由没有开销无法控制的现象,不用对路由路径进行制约。申请会依据一定规则不断接近目标节点。由于不存在路径的相应局限,因此结构化网络节点检索也没有限制这一问题,也没有内容不全面的现象。4.3缓冲技术该技术根据基站布局缓存资源,在流量较低或正常时段把主流内容预先在基站处缓存,在客户发送内容申请时,倘若基站缓存了目标内容,那么就会把内容提交给客户。借助此类莫斯,在缓存与目标相对应时,用户不用再借助网络从内容提供商处取得内容,减少了传输的时间与能耗,并减轻了流量高峰时段网络的巨大载荷,也有效增加了系统的吞吐量,使客户的体验质量充分得以提升。通过缓存这一方式,基站缓存技术主要包括编码缓存、非编码缓存。其中,后者主要实在基站处完全保存内容,用户通过某基站就能取得相应内容。因为各基站的缓存空间有一定局限,倘若借助非编码缓存科技,各基站缓存的内容量很少,为了全面应用缓存空间,将各基站的缓存量进行拓展,研究人员研发了编码缓存技术。编码缓存[31.32]即把各内容编码为数个不交织重叠的特定片段,各基站仅缓存单个或者数个片段,用户可通过这些基站取得各个片段以组成完整的内容。与非编码缓存比较而言,编码缓存可充分提升缓存空间的利用水平,然而编码缓存必须要用户从各基站取得相关片段,让内容分配的复杂程度提高了,对实践操作不利。基站缓存技术的重点是内容缓存决策,其内容缓存决策主要如下:(1)在访问时间基础上形成的缓存决策:最近极少运用算法是缓存决策的主要代表。倘若LRU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被客户访问,那么未来客户访问的概率也非常低,所以LRU对各内容最近的访问时间间隔进行登记处理,在缓存空间严重缺乏时,会清理空间中最新访问时间间隔比较大的内容,当有充裕的缓存空间时会对新内容进行缓存处理。LRU算法十分简单,但对内容访问频次和内容的大小等没有兼顾到,会使得热度较高的内容提前被替换,同时,因访问噪声的出现,LRU会对热度较低的内容进行缓存处理。(2)基于访问频率的缓存决策:最少频率运用算法即LFU是在访问频率基础上形成缓存决策的主要代表。其对各内容相应时段内的访问频次进行记录处理同时,依据被访问频次排序处理全部内容,在缓存空间匮乏时,将访问次数最少的内容清理掉,释放出相应的空间对新内容进行缓存。与前面的缓存策略一样LFU操作比较简便,被普遍运用,但不能兼顾访问的时效性,以前相应时间段内被频繁访问的内容现在热度退去,倘若不及时清理这些不流行的内容,可能导致缓存污染出现,减少缓存命中率。总结和展望这些年,P2P应用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从简单再到复杂,从以往的低端应用转向高端应用。从流量监控这一视角而言,初期的P2P应用多数通过固定端口获取上传资源,网络管理人员仅借助端口检测就能有效对流量进行管理与监控,后续通过动态随机端口对资源进行分配,端口检测没有发挥出相应功用。部分应用为了确保检索功能正常运用,将特征协议纳入了应用协议有利于查找资源节点,然而由于新P2P中反检测水平的提升,部分应用才又借助协议伪装和加密等模式规避检测。协议特征与监听端口仅仅是P2P业务反映的部分外部特点,同时,新应用和当前协议加密的状况频频出现。怎样对以上P2P应用流量展开及时有效的查找是迫切需要应对的论题。先全面剖析新应用协议,找到可能出现的协议特征,根据拓展协议特征库达到识别应用的目的。但使用协议特征进行识别并非有效的方式,还应当通过应用业务展露的固有特征进行研究。很显然,基于P2P技术的文件共享等重要对视频内容进行传递,传递的内容大小不等,与普通网络业务有一定区别,同时,这些业务的服务目标旨在为用户带来视角效果绝佳、方便快捷的服务。为了确保服务质量,P2P应用借助分片机制,各个节点可同步提供相应的分片,再通过接收节点进行整合。一般情况下,这些业务形成的流量的特征有包负载较大、到达时间间隔短以及时间较长等,此流量特征与协议特征不同,其不会一直变化,同时流量特征还有通用性这一特征,也是这种应用的共同特征。因此,分析P2P应用业务流量特征对识别应用流量有积极影响,其可以广泛运用。那么,怎样对P2P流量内在特征进行梳理总结,并借助此特征及时识别流量,这是未来研究的核心。包括平板电脑和手机等在内的智能终端的广泛运用有效改善了用户的生活与工作,这些智能终端长时间的运用使得网络数据流量呈现井喷式的增长。在移动数据流量方面,涉及内容的流量具有较高的地位,其特征是内容重复率很高、流量庞大以及流行度变化缓慢等。分发技术与内容缓存技术借助内容的这些特质,在有限的网络空间中对数据信息流量的显著增长进行处理,对内容传输进行改进。在通信网络方面,通过缓存资源分布方位的不同,将内容分发技术划分成终端设备缓存技术、移动核心网缓存技术以及无线接入网缓存技术这三种。本篇文章重点关注后两种技术,通过在这两种网络中设置缓存资源以期对内容分发进行改进、优化。本章节主要阐述了整篇文章的研究内容,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解读与展望。参考文献[1]王红亮.全球第一个使用BT技术被判刑的人谈BT下载.中国金融网,2005.[2]吕向辰.P2P技术与应用.计算机世界,2001.[3]蒋明全.当版权保护遭遇P2P.博客中国,2003.[4]程学旗,余智华,陆天波,吕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