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中国近现代的思想解放与科技文化教学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专题九中国近现代的思想解放与科技文化教学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专题九中国近现代的思想解放与科技文化教学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专题九中国近现代的思想解放与科技文化教学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专题九中国近现代的思想解放与科技文化教学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九中国近现代的思想解放与科技文化近几年全国及地方高考命题统计:考点要求考题统计(2021—2023)备考建议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3年16考(选择题14次,非选择题2次)3年考查基本平衡,这部分内容跨度较大,复习时关注不同阶级的思想解放内容,结合救亡图存重点复习。西学东渐3年1考(选择题1次)复习时关注近代西学东渐及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3年11考(选择题5次,非选择题6次)三年考查较多,关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的理论成果,复习时重视主线的贯穿。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目录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2近现代中国科技教育文化成就3主题线索提示:线索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不断向西方学习,寻求救亡图存之道。其间,经历了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到维新思想、三民主义再到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再到社会主义,思想上的进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线索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以后,与中国革命和建设运动相结合,先后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它们一脉相承,不断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线索三:近现代中国科技教育文化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技发展,中国的科技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了迅猛的发展,在某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文学艺术在“双百”方针的指导下,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具有阶段性、多样性、人民性的鲜明特点;教育发展经历了奠基、动乱中的教育到新时期教育的复兴,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教兴国”战略成为共识。命题分析: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考查,多利用各种史料、图表、数据创设命题情境,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表现、原因和影响。备考建议:(1)知识角度:“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是高考考查重点。(2)综合考查:命题时可能多角度结合考查,需注意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联系,分析思想变化的原因、产生的影响。(3)素养价值:分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考查唯物史观素养:对相关历史材料作出准确:合理的解释,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和家国情怀素养。考点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点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主干知识整合:历程代表人物思想内容评价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抵抗派)“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没有付诸实践,但学习西方,强国御侮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曾国藩李鸿章(洋务派)中体西用: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①冲击了华夷之辩的正统意识形态和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②未消除“中学”与“西用”的矛盾,在维新变法期间影响了西学的传播和实践,成为反对维新思想的武器;③维新运动后“中体西用”论仍然流行。第二阶段: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由此开始,对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孙中山等(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新三民主义。①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②国共两党领导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考点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核心考点突破:历程代表人物思想内容影响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②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进行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和文学革命。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表明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①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内的延续,彻底动摇了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思想解放的重大意义。②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③向西方学习已发展到思想文化层面,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期,④但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错误倾向,前期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特点:(1)内容: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2)过程: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认识到西学的进步性,转而学习西方的过程;各种进步思想之间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3)道路:由“学英”到“学日”“学美”再到“学俄”。考点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二、核心考点突破:(一)近代中国东西方文化交流(1)近代中华文化的传播(东学西传):①唐人街:19世纪,大量华工来到美洲和大洋洲,华工的聚集地形成唐人街,他们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②科举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科举制被大量介绍到西方,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促进了西方政治制度的完善。③饮茶风俗: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近代以来,欧美、日本等地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④服饰风格:富有东方韵味的中国服饰文化传入欧洲,对欧洲尤其是法国的服装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西学东渐”格局的形成①明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皇帝及一些士大夫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②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受到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兴起,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洋务派以“中体西用”的态度只关注西方先进武器及器械技术等,而未学习制度及思想。③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逐渐暴露,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变革。考点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二、核心考点突破:1.体用之争: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辩论(19世纪60年代)(1)双方:地主阶级的顽固派和洋务派。(2)主题:要不要学习西方。①洋务派:主张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秩序。②顽固派:外来事物皆是“奇技淫巧”,败坏人心,盲目地排斥一切外来事物。(3)实质:维护清朝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4)影响: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洋务运动开展,推动中国近代化2.变革体制之争: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辩论(19世纪末)(1)双方:维新派和封建顽固势力。(2)主题: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要不要提倡西学。(3)实质:封建思想同资本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4)影响:传播维新思想,形成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3.改良和革命之争: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辩论(辛亥革命初)(1)双方:资产阶级的革命派和改良派(保皇派)。(2)主题:要不要革命和推翻清朝的统治,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3)实质: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的政体之争。(4)影响:为民主思想传播和民主革命爆发做了舆论准备,扩大革命影响,壮大革命阵营。(二)近代前期的四次思想辩论:考点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二、核心考点突破:(三)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1)阶层广泛:在探索救国救民和强国的道路上,参加的社会阶层比较广泛,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无产阶级等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争和探索。(2)目的明确: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是为了中国的独立、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御侵略、救亡图存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反侵略性质。(3)层次鲜明: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技术)到“制度”(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再到“思想文化”(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4)发展曲折:各阶级或阶层学习西方的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历程较为曲折。4.问题与主义之争:中国近代第四次思想辩论(新文化运动后期)(1)双方:资产阶级的改良派和激进派。(2)内容:围绕问题与主义、社会主义问题、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争论。(3)实质:马克思主义者与自由主义者论战。(4)影响: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推动中国革命发展。(二)近代前期的四次思想辩论:考点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三、真题探究与变式训练:1.(2023·广东高考)1902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岁省城将一切书院改为大学堂,选才华秀美者入堂肄业,每月给薪水,所学以西法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为之,此外又延洋夷为师(刻下尚未延来),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这反映出(

)A.作者具有排外倾向 B.作者主张中体西用C.维新运动渐入高潮 D.天朝上国观念盛行变式训练:(2023·安徽宣城·二模)鸦片战争前后边疆史地学盛极一时。代表人物魏源先后著成《圣武记》《海国图志》《元史新编》,主张将边疆的防卫、开发建设同解决国家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摆脱了传统地理学的藩篱。魏源的学术研究(

)A.体现出忧患时局的精神内涵 B.超越了经世致用的研学范式C.突破了传统华夷观念的窠臼 D.全面引入近代西方史地理论A【解析】考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据材料“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可知,作者对新式学堂部分助教因为学堂聘请洋人为师采用辞职形式抵制的行为大为赞赏,可见作者具有排外倾向,A项正确。A【解析】根据“《圣武记》《海国图志》《元史新编》”等研究的成果,可得出这些都与当时清政府所面临的统治危机有关,反映出忧患时局的精神内涵,A项正确。考点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三、真题探究与变式训练:2.(2022·全国甲卷)“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变式训练:(改编)“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近代化道路艰难曲折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内部矛盾重重【解析】考点:维新变法思想。根据“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湖南新旧派大哄”等内容可得出,当时维新派并没有统一的思想与策略,有人宣传新的思想,大家便起哄,B项正确。B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属于维新派,但是却曾经宣扬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思想,导致“湖南新旧派大哄”,说明人们没有形成共识,表明近代化道路艰难曲折,而非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B项正确。考点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三、真题探究与变式训练:3.(2021·广东高考)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变式训练:(辽宁大连·高三期末)在国民党“一大”上,李大钊被孙中山指派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大会通过了一份宣言,强调反帝反军阀的立场,致力于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的宗旨,对外废除不平等条约,对内建立地方自治政府。该宣言的发表A.使国共合作有了政治基础 B.极大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C.标志着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D.使反帝反封建任务顺利完成【解析】三民主义。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孙中山提出了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免得再蹈覆辙”,故D正确。DA【解析】根据“大会通过了一份宣言,强调反帝反军阀的立场,致力于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的宗旨,对外废除不平等条约,对内建立地方自治政府。”可得出中共主张认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A项正确。考点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分析: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考查,多利用各种史料、名人的叙述创设命题情境,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其实践等。备考建议:(1)知识角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综合考查:命题时可能多角度结合考查,需注意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联系,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重要影响。(3)素养价值:分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考查唯物史观素养:对相关历史材料作出准确、合理的解释,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和家国情怀素养。考点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主干知识整合: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特点①由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态度。②由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③由学习资本主义文明转向接受社会主义思想。④由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途径①先进知识分子著书立说,广泛传播②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③出版报纸杂志,宣传马克思主义④成立社团和共产党早期组织,有组织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①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指明了方向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③指导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考点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主干知识整合: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理论发展历程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1)党的成立到国民革命时期——萌芽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主张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开始形成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3)抗日战争时期——成熟提出民主革命分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在中共七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4)解放战争时期——发展《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5)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发展《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1)酝酿:粉碎“四人帮”后,中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抉择。在邓小平支持下,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提出: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3)发展: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共十二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4)完善: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南方谈话”;(5)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考点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主干知识整合: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理论发展历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1)酝酿: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经验,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提出: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3)发展: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使其形成系统、成熟的理论,并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1)提出: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2)内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意义: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1)提出: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提出(2)意义: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成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考点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二、核心考点突破:

(一)当代中国的三大思想解放运动

①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78年5月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对人们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资”姓“社”的问题。③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会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公”姓“私”的问题。1.两次飞跃:①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②第二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2.三大转变:①指导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新民主主义革命)②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社会主义革命)③从建设社会主义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变(社会主义建设)。3.五大理论成果: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②中国共产党的五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中国化的产物,其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实事求是。(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考点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二、核心考点突破:(三)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一大”1921年

上海确定名称:中国共产党明确了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二大”1922年

上海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三大”1923年

广州通过关于国共合作问题决议八七会议1927年

汉口确定土地某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遵义会议1935年1月

遵义

集中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瓦窑堡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洛川会议1937年8月

洛川会议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七大”1945年

延安毛泽东在会上作《论联合政府》报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

西柏坡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毛泽东提醒全党:坚持“两个务必”。考点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三、真题探究与变式训练:1.(2021·全国甲卷)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变式训练:(河北阶段练习)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每当五一劳动节、马克思诞辰、巴黎公社运动爆发日等重要纪念日,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都会组织演讲、辩论、唱歌等活动,吸引民众直接参与。这些活动(

)A.指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 B.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C.促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 D.促进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解析】材料提到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马克思主义者利用各种纪念日,通过民众可以直接参与的形式,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其目的是在民众中更广泛的传播马克思主义,B项正确。C【解析】考点: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蔡和森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易发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而中国也和农业国俄罗斯一样,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因此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故选C。B考点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三、真题探究与变式训练:2.(2021·湖南高考)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

)A.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B.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C.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变式训练:(大庆期中)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指出,绝对不许重复1931——1934年对资产阶级经济成份所采取的政策——过高的劳动条件,过高的所得税率,不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为目标,而以片面的所谓劳动者福利为目标。这旨在A.明确党的阶级属性 B.保障解放战争胜利C.转移党的工作重心 D.巩固革命统一战线【解析】考点:马克思主义传播。“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对中西文化进行了反思,在反思中西文化中更认同马克思主义,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B项正确。【解析】解放战争时期,私人资本的企业在生产中还是不可缺少的成份,在确实保证工人的适当生活的同时,保证私人资本家的适当利润,要求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为目标,来发展生产,繁荣解放区经济,从而保障解放战争胜利,B项正确。BB考点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三、真题探究与变式训练:3.(2021·河北高考)下表为中共中央及相关组织颁发的部分文件。这些文件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A.完成革命中心转移 B.高度重视群众工作C.将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相结合D.倡导革命统一战线变式训练:(黑龙江校联考一模)1990年到1999年间,以《红河谷》《黄河绝恋》《紧急迫降》为代表的中国主旋律影片的创作实现了真正的商业化、产业化,并充分借助国外最具影响力的好莱坞运作模式,不断构建新的故事模型。这主要得益于(

)A.我国已全面融入世界市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C.社会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C【解析】考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就人民军队的纪律、争取少数民族、开展地方工作、游击战争、土地政策和青年工作等群众关心的问题,专门发布指示和公告,集中反映出我党高度重视群众工作,B项正确。D【解析】20世纪90年代我国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且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因此材料“1990年到1999年间”“并充分借助国外最具影响力的好莱坞运作模式,不断构建新的故事模型”反映的是社会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C项正确。考点3:近现代中国科技教育文化成就命题分析:对新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的考查,多利用各种史料、表格创设命题情境,主要考查新中国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成就。备考建议:(1)知识角度:两弹一星”杂交水稻技术、恢复高考制度、科教兴国”战略、“双百”方针等是高考考查的重点。(2)综合考查:命题时可能多角度结合考查,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对比,分析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及影响:“双百”方针与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的对比联系。(3)素养价值:分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考查唯物史观素养;对相关历史材料作出准确、合理的解释,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和家国情怀素养。考点3:近现代中国科技教育文化成就一、主干知识整合:1.近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时期内容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建立一批西式教会学校;圣约翰教会大学、格致书院洋务运动开设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同时引进西方科学技术,迈出了中国教育、科技的近代化的第一步。同文馆、广方言馆、福州船政学堂等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创办万木草堂等新式学堂传播维新思想,变法期间创办京师大学堂,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20世纪初清末新政颁布“癸卯学制”,规定各级各类学堂以忠孝为根本,在保证学生具有封建道德的前提下,学习西学以求实用,承认女子受教育的权利等。民国时期设立教育部,教育内容不再以封建时代的忠君尊孔为主要内容。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致力于各级各类教育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华北、华中各著名高校师生迁到大后方,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精神基础。清华学堂:1911年创办次年更名“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考点3:近现代中国科技教育文化成就一、主干知识整合:2.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第一阶段:1840-1870年留学生大多是和外国传教士出国或得到教会资助出国,多数留学目的地多为美国。教会原意是为他们培养在中国传教的牧师,但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多半并不从事于这方面的工作。第一代留学生人数不多,多为私人途径出国,与国家派遣无关第二阶段:1870-1889年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意识到了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从1872年起,清政府每年选派30名十岁至十六岁的“幼童”赴美留学,系统学习自然科学、算术、光电等学科。在此阶段,中国人开始对西方有所了解,社会风气逐渐开放,开始有了自费留学生第三阶段:1890-1911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国内局势空前紧张,为改变局势,清政府被迫向日本和欧洲各国派出几批官费留学生,其中留学日本人数最多。并大力支持自费出国留学第四阶段:1912-1930年北洋政府时期,政治经济情况每况愈下。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勤工俭学的兴起,促使成百上千的青年学子前往英法等欧洲国家勤工俭学。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孙中山“以俄为师”的号召下,掀起了留学苏俄的新热潮第五阶段:1931-1949年国民政府对出国留学采取整顿和限制的措施。即使如此,仍有不少青年学子冲破阻碍,出国学习。这个阶段的留学生总数比前一阶段的减少了一半左右,但留学的国家数大为增加考点3:近现代中国科技教育文化成就一、主干知识整合:

3.新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教育:国家收回教育主权,要求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重点开展扫盲教育,开办各种补习学校;积极改革学制,对各级学校进行调整,以服务国家建设,确立了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民教育方针文艺与科技:图书馆、博物馆事业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时期教育: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高考制度被废止文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科技:“两弹一星”,袁隆平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讲四美三热爱”;爱国主义教育;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教育: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20世纪90年代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文艺科技:“双百”方针继续发挥作用,文化产业持续发力。图书馆、博物馆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通过并实施,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移动通信、移动支付、人工智能等助推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考点3:近现代中国科技教育文化成就一、主干知识整合:4.新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1)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①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②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20年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42个。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国务院批准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2014年共有1372项。(2)新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①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②1982年,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建立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③1985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④2004年中国加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⑤2006年审议通过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强调“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⑥2011年,中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考点3:近现代中国科技教育文化成就二、核心考点突破:1.改革开放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①发展方向:改革开放前,我国科技成就主要集中在军事领域,以“两弹一星”为代表;改革开放后我国科技成就主要服务于经济建设,以提升经济竞争力为主要目的。②科技体系:改革开放前,我国科技体系并不完整;改革开放后,形成了较为齐全的科技体系。③发展水平:改革开放前,我国科技水平整体落后于世界我国科技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改革开放后,前列,比如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④对外交流:改革开放前,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科技成就主要是依靠自力更生取得的;改革开放后,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科技文化交流,加快了我国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