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共四套)_第1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共四套)_第2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共四套)_第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共四套)_第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共四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52页)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1.在学完“我们的远古祖先”一课后,同学们开展了模仿“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的体验活动.在活动的场景中,与史实相符的是()A.用圆形方孔铜钱购物 B.种植水稻C.穿着麻布衣服 D.烧烤食物2.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米饭,永远都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3.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进行课题研究,列出的关键词是“黄河流域、半地穴房屋、粟”,请你判断他们研究的是()原始人群.A.元谋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山顶洞人4.“我祖赫赫,开辟洪荒;‘功化神圣,世代仰望”2015年4月5日,万余名海内华儿女共祭“人文初祖”,这是祭拜()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大禹5.据《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材料中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A.伯益建立夏朝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夏朝建立标志我国封建社会开始D.启是夏朝第一代君主6.小说《封神榜》中有关“炮烙之刑、以酒为池”的描写,反映了统治者极度暴虐腐朽。这与下面哪位统治者有关?()A.夏桀 B.商纣王 C.周厉王 D.周幽王7.“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材料中反映我国古代哪一时期政治制度()A.商朝 B.夏朝 C.西周 D.明朝8.2011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中华第一鼎”正式移驻该馆。“中华第一鼎”指的是()A.毛公鼎 B.司母戊鼎 C.大盂铜鼎 D.商朝虎耳铜鼎9.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成语源于春秋争霸的是()A.退避三舍 B.围魏救赵 C.纸上谈兵 D.赤壁之战10.观察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四处分别为()A.燕、楚、齐、秦 B.燕、齐、秦、楚 C.齐、秦、楚、燕 D.楚、燕、齐、秦11.“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由于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它”指的是()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大运河12.正在收看汉字听写大赛的肖强妈妈问肖强:“隶书、金文、小篆、甲骨文四种字体最先和最后出现的是哪两种?”其正确的回答应是()A.甲骨文、隶书 B.甲骨文、金文 C.金文、篆书 D.金文、隶书1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下列选项,体现了孟子思想的是()A.“兼爱”“非攻”B.要求统治者用“仁政”,轻徭薄赋C.“无为而治”D.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主义,提倡法治14.在秦朝时期,流行这样一句童谣“阿房,阿房,亡始皇”。对这句童谣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阿房起义将会灭亡秦朝B.秦朝滥用民力,激化了社会矛盾C.秦朝刑法特别残酷D.秦始皇将在阿房宫去世15.西汉初年曾出现过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局面。当时,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课题是()A.提倡节俭 B.发展农业生产C.以德化民 D.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20分)16.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1)这是谁的话?他生活在什么时期的哪个国家?(2)他变法的法令中直接有利于国家富裕的内容是什么?对当今行政制度仍有影响的内容是什么?(3)这次变法的作用是什么?17.阅读下列材料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材料一秦新破六国。丞相绾建议置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于群臣”,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而以郡县制去代替。以当时其具体情况来说,郡县制推行到如何程度,不可详知。但从制度本身来说,郡县制是以地缘本位的地方政权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材料二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全球通史》材料三《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郡县制推行的历史作用。(2)材料二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该法令的影响。(3)材料三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他的建议为什么被汉武帝所采纳?(4)三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作用?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1.在学完“我们的远古祖先”一课后,同学们开展了模仿“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的体验活动.在活动的场景中,与史实相符的是()A.用圆形方孔铜钱购物 B.种植水稻C.穿着麻布衣服 D.烧烤食物【考点】北京人.【分析】本题考查了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解答】题干直接设问考查远古北京人生活情景相符的选项,北京人使用打制的石器,主要采集和狩猎,会使用天然火,会用火烧烤食物;最早适用于秦国,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以圆形方孔钱作为标准样式颁行天下;河姆渡原始居民是最早种植水稻的人;半坡原始居民已经会纺线、织布、制衣,他们才能穿上麻布衣服.故选D.2.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米饭,永远都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考点】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知识点,应把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解答】依据题干信息“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结合所学知识:考古证明,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故选D.3.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进行课题研究,列出的关键词是“黄河流域、半地穴房屋、粟”,请你判断他们研究的是()原始人群.A.元谋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山顶洞人【考点】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分析】本题考查了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解答】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故选C.4.“我祖赫赫,开辟洪荒;‘功化神圣,世代仰望”2015年4月5日,万余名海内华儿女共祭“人文初祖”,这是祭拜()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大禹【考点】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需要重点了解黄帝的相关知识.【解答】相传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炎帝与黄帝一起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蚩尤是与炎黄同期的南方部落首领,大禹因治水有功,被推举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来建立了夏朝.故答案选A.5.据《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材料中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A.伯益建立夏朝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夏朝建立标志我国封建社会开始D.启是夏朝第一代君主【考点】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分析】本题考察了禅让制、世袭制.【解答】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禅让制的办法产生,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A项建立夏朝的是禹,C项夏朝建立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开始,D项夏朝的第一代君主是禹,三项均表述错误.故选B.6.小说《封神榜》中有关“炮烙之刑、以酒为池”的描写,反映了统治者极度暴虐腐朽。这与下面哪位统治者有关?()A.夏桀 B.商纣王 C.周厉王 D.周幽王【考点】商朝的建立与灭亡.【分析】本题考查商纣.【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制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导致了商朝的灭亡.小说《封神榜》中有关“炮烙之刑、以酒为池”的描写反映了商纣王极度暴虐腐朽.故选B.7.“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材料中反映我国古代哪一时期政治制度()A.商朝 B.夏朝 C.西周 D.明朝【考点】西周的分封制.【分析】本题考查分封制.【解答】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选建明德,以蕃屏周”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故选C.8.2011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中华第一鼎”正式移驻该馆。“中华第一鼎”指的是()A.毛公鼎 B.司母戊鼎 C.大盂铜鼎 D.商朝虎耳铜鼎【考点】青铜器.【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司母戊鼎.【解答】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其中,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故选B.9.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成语源于春秋争霸的是()A.退避三舍 B.围魏救赵 C.纸上谈兵 D.赤壁之战【考点】春秋五霸.【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争霸的知识点.【解答】春秋时期,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中,晋军以报答楚王为名,退避三舍,诱敌深入,大败楚军;赤壁之战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出现在战国时期.故选A.10.观察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四处分别为()A.燕、楚、齐、秦 B.燕、齐、秦、楚 C.齐、秦、楚、燕 D.楚、燕、齐、秦【考点】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分析】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方位.【解答】战国七雄中,最东边的是齐国,最西边的是秦国,最北边的是燕国,最南边的是楚国,中间的从北往南依次是赵魏韩.据此,①是燕国,②是齐国,③秦国,④是楚国.故选B.11.“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由于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它”指的是()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大运河【考点】都江堰工程和郑国渠.【分析】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的历史贡献是在成都平原的岷江中游修筑了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良田,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解答】A.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B.郑国渠是战国末年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在今陕西.C.灵渠是秦始皇时期兴修的水利工程,在今广西.D.大运河是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修建的,北至北京,南至杭州,沟通南北.故选:A.12.正在收看汉字听写大赛的肖强妈妈问肖强:“隶书、金文、小篆、甲骨文四种字体最先和最后出现的是哪两种?”其正确的回答应是()A.甲骨文、隶书 B.甲骨文、金文 C.金文、篆书 D.金文、隶书【考点】文字的演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文字演变的知识点,应把握我国文字演变的历史.【解答】依据题干信息“隶书、金文、小篆、甲骨文”,结合所学知识: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金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秦朝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以后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故选A.1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下列选项,体现了孟子思想的是()A.“兼爱”“非攻”B.要求统治者用“仁政”,轻徭薄赋C.“无为而治”D.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主义,提倡法治【考点】百家争鸣.【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诸子百家的主张.应熟练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解答】A.“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主张;B.要求统治者用“仁政”,轻徭薄赋是孟子的思想主张;C.“无为而治”是庄子的思想主张;D.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主义,提倡法治是韩非的思想主张.故答案选B.14.在秦朝时期,流行这样一句童谣“阿房,阿房,亡始皇”。对这句童谣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阿房起义将会灭亡秦朝B.秦朝滥用民力,激化了社会矛盾C.秦朝刑法特别残酷D.秦始皇将在阿房宫去世【考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分析】本题考查秦的暴政.【解答】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阿房,阿房,亡始皇”就是对秦朝修建大型建筑﹣﹣阿房宫的描述,是秦朝暴政的表现.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15.西汉初年曾出现过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局面。当时,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课题是()A.提倡节俭 B.发展农业生产C.以德化民 D.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考点】西汉的建立.【分析】本题考查西汉建立.【解答】依据所学,西汉建立初年,经过长期战争的破坏,经济萧条,百姓流离失所,因此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课题是发展农业生产,恢复经济.故选B.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20分)16.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1)这是谁的话?他生活在什么时期的哪个国家?(2)他变法的法令中直接有利于国家富裕的内容是什么?对当今行政制度仍有影响的内容是什么?(3)这次变法的作用是什么?【考点】商鞅变法.【分析】(1)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点.(2)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3)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作用.【解答】(1)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有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可知,材料反映了商鞅在秦国的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规定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直接有利于国家富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规定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对当今行政制度仍有影响.(3)根据所学知识,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故答案为:(1)商鞅;战国时期的秦国.(2)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3)使秦国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17.阅读下列材料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材料一秦新破六国。丞相绾建议置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于群臣”,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而以郡县制去代替。以当时其具体情况来说,郡县制推行到如何程度,不可详知。但从制度本身来说,郡县制是以地缘本位的地方政权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材料二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全球通史》材料三《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郡县制推行的历史作用。(2)材料二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该法令的影响。(3)材料三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他的建议为什么被汉武帝所采纳?(4)三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作用?【考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秦朝在地方上巩固统一的措施.(2)本题考查的是西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而采取的措施.(3)本题考查的是西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局面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4)本题考查的是秦汉为巩固统一局面而采取的措施的共同作用.【解答】(1)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①政治上规定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②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③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④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城、统一东南、岭南地区、兴修灵渠.(2)推恩令,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主要内容: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主要内容是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导致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这样,诸侯王强大难制的问题,就进一步解决了.(3)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它的实行,有利于封建统治,形成稳定的国内环境.(4)三个历史事件都是统治者为加强统治才去的措施,都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了历史的进步.答案:(1)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根本上消除了春秋战国以来地方与中央对抗的历史隐患,巩固了秦朝的统治,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2)推恩令、逐步减少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了西汉政权.(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汉武帝政权统治的加强.(4)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了历史的进步.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历史人物如果在现代最有希望得到“诺贝尔和平奖”的是()A.老子 B.孔子 C.韩非 D.墨子2.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A.商鞅变法 B.长平之战C.楚庄王称霸中原 D.合纵与连横3.小明在设计暑假综合实践活动时,其中一项是考察北京人的生活状况,他应该去的地方是()A.河姆渡 B.周口店 C.元谋县 D.大汶口4.小宇同学通过对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干栏式房屋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半地穴式的房屋进行比较,归纳出这两种建筑风格不同的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A.我国南北地域自然环境有重大差异B.种植农作物的需要C.为了弘扬个性D.不属于同一原始居民5.假如你研究华夏族主干的起源历史,准备选择实地考察,你首选的地方应该是()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青藏高原 D.成都平原6.启登上王位的方式是()A.通过“禅让制”,大家选他做首领B.通过激烈的部落战争,战胜其他部落C.凭借家庭特殊地位,自己继承父位D.治水建功立业,受到人民爱戴7.了解历史离不开文字记载,商朝人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A.金文 B.甲骨文 C.小篆 D.隶书8.春秋时期,楚庄王率兵大举北进,长驱直入周天子所在的伊水、洛水流城,并乘机向周王室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这就是成语“楚王问鼎”的来历。这件事说明()A.楚庄王很好奇,想知道鼎的大小轻重B.楚庄王想送给周天子更大的九鼎C.楚庄王想称霸D.楚庄王想“尊王攘夷”,帮助周天子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9.“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大文学家苏洵曾这样说,这句话涉及到的是()A.炎黄之争 B.商汤伐纣 C.春秋争霸 D.战国七雄争霸10.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了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县城任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A.管仲改革之时 B.周平王东迁之际C.商鞅变法之后 D.晋文公称霸中原之前11.有学者认为:“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外国朋友要了解“孔子之道”可以参阅()A.《韩非子》 B.《道德经》 C.《论语》 D.《墨子》12.晋文公名重耳,他曾在外流亡多年,到过楚国,得到楚成王的帮助,离开时,他做出承诺,一旦晋楚交战,晋军定要退避三舍,以报答恩情。后来晋楚交战,晋文公信守诺言,巧妙用计,大败楚军。这次战役发生在()A.镐京 B.城濮 C.葵丘 D.洛邑二、改错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每小题有一处错误,请写出错的内容并加以订正)13.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创立了自己的学说体系的思想家。错误订正。14.原始畜牧业的兴起改变了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标志着我国历史开始迈入农耕文明时代。错误订正。15.西周初年实行的分封制,在当时的条件下,起了消极作用。错误订正。三、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6分,第17题4分,共1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现存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居住区内有一座很大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成员共同活动的场所……开垦耕地用石斧、石铲,收割庄稼用石镰、石刀。材料二生活在这里(半坡)的原始先民学会了喂养家畜和种植庄稼。开始步入原始农耕时代。材料三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半坡出土了大量陶器,上面大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1)材料一中的“半坡聚落”距今多长时间?(2)材料一中的那些石器属于哪种类型?石器种类的丰富说明了什么?(3)材料二中喂养的“家畜”有哪些?种植的“庄稼”以哪种作物为主?(4)材料三中的“陶器”属于哪种类型?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史实?(2)材料二是谁提出的变法主张?他的实践活动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3)假如说你是当时的农民,你会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历史人物如果在现代最有希望得到“诺贝尔和平奖”的是()A.老子 B.孔子 C.韩非 D.墨子【考点】百家争鸣.【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答】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兼爱”是指希望人们互助互爱;“非攻”是指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符合今天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他在现代最有希望得到“诺贝尔和平奖”.故选D.2.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A.商鞅变法 B.长平之战C.楚庄王称霸中原 D.合纵与连横【考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分析】本题考查战国的史实.【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楚庄王称霸中原是在春秋时期的春秋争霸中,不属于战国时期,符合题意.故选C.3.小明在设计暑假综合实践活动时,其中一项是考察北京人的生活状况,他应该去的地方是()A.河姆渡 B.周口店 C.元谋县 D.大汶口【考点】北京人.【分析】本题考查了远古北京人.【解答】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考察北京人的生活状况,他应该去的地方是周口店.故选B.4.小宇同学通过对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干栏式房屋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半地穴式的房屋进行比较,归纳出这两种建筑风格不同的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A.我国南北地域自然环境有重大差异B.种植农作物的需要C.为了弘扬个性D.不属于同一原始居民【考点】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解答】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干栏式房屋主要考虑防潮,半坡原始居民的半地穴式的房屋主要考虑保暖,出现这样不同的主要是由于我国南北地域自然环境有重大差异造成的.故选A.5.假如你研究华夏族主干的起源历史,准备选择实地考察,你首选的地方应该是()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青藏高原 D.成都平原【考点】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分析】本题考查华夏族的起源.【解答】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故选B.6.启登上王位的方式是()A.通过“禅让制”,大家选他做首领B.通过激烈的部落战争,战胜其他部落C.凭借家庭特殊地位,自己继承父位D.治水建功立业,受到人民爱戴【考点】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分析】本题考查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解答】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启登上王位的方式是凭借家庭特殊地位,自己继承父位.故选C.7.了解历史离不开文字记载,商朝人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A.金文 B.甲骨文 C.小篆 D.隶书【考点】文字的演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解答】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故选B.8.春秋时期,楚庄王率兵大举北进,长驱直入周天子所在的伊水、洛水流城,并乘机向周王室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这就是成语“楚王问鼎”的来历。这件事说明()A.楚庄王很好奇,想知道鼎的大小轻重B.楚庄王想送给周天子更大的九鼎C.楚庄王想称霸D.楚庄王想“尊王攘夷”,帮助周天子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考点】春秋五霸.【分析】本题考查了楚王问鼎的相关史实.【解答】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想称霸、夺取周朝天下之势.故选C.9.“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大文学家苏洵曾这样说,这句话涉及到的是()A.炎黄之争 B.商汤伐纣 C.春秋争霸 D.战国七雄争霸【考点】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分析】本题考查战国七雄.【解答】“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的含义是燕国虽然是小国,却是最后一个被秦国灭亡的,这是用兵抗秦的结果.战国后期,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称为“合纵”.这是战国七雄争霸中采取的策略.故选D.10.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了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县城任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A.管仲改革之时 B.周平王东迁之际C.商鞅变法之后 D.晋文公称霸中原之前【考点】商鞅变法.【分析】战国时期,为确立封建统治,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内容有: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织和军功.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这些措施使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解答】A.管仲改革之时;B.周平王东迁之际;D.晋文公称霸中原之前;这三个选项发生的时间都在战国之前的春秋时期,与题意不符,商鞅变法的时间是战国时期,而且商鞅变法的内容与题意相符合.故选:C.11.有学者认为:“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外国朋友要了解“孔子之道”可以参阅()A.《韩非子》 B.《道德经》 C.《论语》 D.《墨子》【考点】老子和孔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孔子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孔子之道”.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一书中,因此,要了解“孔子之道”,可以参阅《论语》.故选C.12.晋文公名重耳,他曾在外流亡多年,到过楚国,得到楚成王的帮助,离开时,他做出承诺,一旦晋楚交战,晋军定要退避三舍,以报答恩情。后来晋楚交战,晋文公信守诺言,巧妙用计,大败楚军。这次战役发生在()A.镐京 B.城濮 C.葵丘 D.洛邑【考点】春秋五霸.【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解答】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城濮大战,晋文公信守诺言,巧妙用计,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故选B.二、改错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每小题有一处错误,请写出错的内容并加以订正)13.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创立了自己的学说体系的思想家。错误孔子订正老子。【考点】老子和孔子.【分析】本题考查的老子和孔子的知识点.【解答】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创立了自己的学说体系的思想家.故答案为:错误:孔子;订正:老子.14.原始畜牧业的兴起改变了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标志着我国历史开始迈入农耕文明时代。错误原始畜牧业订正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考点】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分析】本题考查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解答】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改变了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使人类可以在某个固定地点长期生活.这标志着我国历史进入原始农耕文明时代.故答案为:错误:原始畜牧业;订正:原始农业和畜牧业.15.西周初年实行的分封制,在当时的条件下,起了消极作用。错误消极订正积极。【考点】西周的分封制.【分析】本题考查了分封制.【解答】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这在当时的条件下,起积极作用,不是消极作用.故答案为:错误:消极;订正:积极.三、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6分,第17题4分,共1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现存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居住区内有一座很大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成员共同活动的场所……开垦耕地用石斧、石铲,收割庄稼用石镰、石刀。材料二生活在这里(半坡)的原始先民学会了喂养家畜和种植庄稼。开始步入原始农耕时代。材料三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半坡出土了大量陶器,上面大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1)材料一中的“半坡聚落”距今多长时间?(2)材料一中的那些石器属于哪种类型?石器种类的丰富说明了什么?(3)材料二中喂养的“家畜”有哪些?种植的“庄稼”以哪种作物为主?(4)材料三中的“陶器”属于哪种类型?【考点】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有关内容.【解答】(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前的陕西西安半坡村.(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石斧、石铲、石镰、石刀都属于磨制石器.石器种类的丰富说明了半坡人的生产工具越来越进步,生产力得到发展.(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养殖的“家畜”主要有猪、狗等;他们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会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上面大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故答案为:(1)距今约五六千年.(2)磨制石器;生产力得到发展.(3)猪、狗等;粟.(4)彩陶.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史实?(2)材料二是谁提出的变法主张?他的实践活动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3)假如说你是当时的农民,你会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请说明理由。【考点】春秋五霸;商鞅变法.【分析】(1)本题考查管仲改革.(2)本题考查商鞅变法.(3)本题考查农民对商鞅变法的态度.【解答】(1)据材料一“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的史实,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齐国强大起来,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2)据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可知,材料二是商鞅提出的变法主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假如我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我会支持商鞅变法的,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故答案为:(1)春秋时期.(2)商鞅;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主持商鞅变法;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意的.)1.暑假是外出旅游的也日子.假如你要去我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遗址,那么你能告诉我,目前所知,我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是()A.马坝人 B.北京人 C.元谋人 D.蓝田人2.“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人3.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4.下列原始人类生活的顺序是()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人④半坡人.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①② D.①④②③5.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A.有无语言 B.会不会制造工具C.会不会使用火 D.能否直立行走6.商朝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殷,是因为下列哪一事件()A.商汤灭夏 B.武王伐纣 C.盘庚迁都 D.平王东迁7.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朝代兴亡史。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A.秦朝 B.商朝 C.夏朝 D.西周8.恩格斯说:“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体现在()①铁器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②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③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9.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遗址都在大河流域,是因为()A.战略地位重要B.适宜航行、交通便利C.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D.环境优美10.“民以食为天”,我国古代的原始居民很早就懂得农耕技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是()A.水稻和小麦 B.水稻和粟 C.小麦和粟 D.水稻和玉米11.下面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商朝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称为甲骨文②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③甲骨文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④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12.成语“退避三舍”与下列哪次战役有关()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城濮之战 D.长平之战13.从晋国分裂出来的三个诸侯国不包括()A.韩国 B.宋国 C.赵国 D.魏国14.战国时期,发生在秦赵之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赤壁之战15.历史上有一个“立木为信”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A.伊尹 B.姜尚 C.管仲 D.商鞅16.在战国“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中,地理位置处于最东面的是()A.楚 B.魏 C.齐 D.燕17.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谁主持修筑的()A.商鞅 B.李悝 C.李冰 D.诸葛亮18.“战国七雄”的局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奴隶制逐渐瓦解 B.诸侯格局混战更加扩大C.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严重 D.历史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19.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其主张对当时封建统治最有用的是()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兵家20.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青铜立人像 D.青铜神树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21.阅读材料和“西周等级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材料三:请回答:(1)材料一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2)材料二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何人开始的?“公天下”变成“家天下”标志着什么制度代替了什么制度?(3)西周某制度示意图说明西周实行了一种什么制度?为什么实行这种制度?(4)这一制度的实行,在西周初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秦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准允土地自由买卖。﹣﹣﹣﹣﹣﹣﹣《汉书》材料三:努力种田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下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封爵、授田、赐宅;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的特权。﹣﹣﹣﹣﹣﹣﹣《中国历史》材料四:秦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李斯《谏逐客令》(1)材料一中“孝公”是哪国国君?(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对这个国家的影响。(4)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你受到什么启发?23.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材料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材料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材料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材料一、二、是谁所言?他生活在什么时期?他创立了什么学派?(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启发,谈谈你的想法。(3)材料三是哪位思想家的言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思想?(4)材料四是什么学派的哪位代表人物所说的话?他提出怎样的治国方略?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意的.)1.暑假是外出旅游的也日子.假如你要去我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遗址,那么你能告诉我,目前所知,我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是()A.马坝人 B.北京人 C.元谋人 D.蓝田人【考点】12: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分析】本题考查元谋人.【解答】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在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这一远古人类就是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故选C.2.“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人【考点】13:北京人.【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解答】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但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迄今为止,考古学家们已经发掘出代表40多个尸体的头盖骨、下颌骨、牙齿等化石和丰富的石器、骨器、角器与用火遗迹.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故选B.3.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考点】15:河姆渡的原始农耕;16: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字眼是“农耕”,由此可知考查的知识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解答】根据教材内容可知:①北京人靠采集、狩猎为生;②山顶洞人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③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④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故选D.4.下列原始人类生活的顺序是()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人④半坡人.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①② D.①④②③【考点】12: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13:北京人;15:河姆渡的原始农耕;16: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分析】本题考查原始人类生活的顺序.【解答】发现于云南省的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是我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是黄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故选A.5.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A.有无语言 B.会不会制造工具C.会不会使用火 D.能否直立行走【考点】11:人类的起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类起源的知识点.【解答】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故选B.6.商朝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殷,是因为下列哪一事件()A.商汤灭夏 B.武王伐纣 C.盘庚迁都 D.平王东迁【考点】24:商朝的建立与灭亡.【分析】本题考查盘庚迁都.【解答】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盘庚以后,商朝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故选C.7.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朝代兴亡史。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A.秦朝 B.商朝 C.夏朝 D.西周【考点】21:夏朝的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分析】本题考查夏朝.重点掌握夏朝的建立.【解答】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奴隶制王朝)﹣﹣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故选C.8.恩格斯说:“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体现在()①铁器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②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③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考点】2J: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2E:都江堰工程和郑国渠.【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体现.【解答】①铁器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②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和③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体现.故选A.9.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遗址都在大河流域,是因为()A.战略地位重要B.适宜航行、交通便利C.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D.环境优美【考点】16: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5: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分析】本题考查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解答】依据所学,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已进入农耕时代,大河流域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故他们的遗址都在大河流域.故选C.10.“民以食为天”,我国古代的原始居民很早就懂得农耕技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是()A.水稻和小麦 B.水稻和粟 C.小麦和粟 D.水稻和玉米【考点】15:河姆渡的原始农耕;16: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点.【解答】生活于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种植水稻,生活于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已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故选B.11.下面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商朝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称为甲骨文②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③甲骨文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④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考点】2L:文字的演变.【分析】本题考查商朝的甲骨文.【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商朝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称为甲骨文②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③甲骨文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说法均正确,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商朝.从发现的甲骨文看都是殷商时期的.西周有一种被称为金文的文字,就是刻在青铜器等金属上面的文字,并不是甲骨文.④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说法不正确.故选B.12.成语“退避三舍”与下列哪次战役有关()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城濮之战 D.长平之战【考点】28:春秋五霸.【分析】本题考查城濮之战的相关知识.【解答】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在城濮(今山东菏泽市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晋军一开始就采用“退避三舍”之计,先避开楚军的锋芒,使其骄纵轻敌;后抓住彼竭我盈的机会,选择有利的战场,赢得主动权.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故选C.13.从晋国分裂出来的三个诸侯国不包括()A.韩国 B.宋国 C.赵国 D.魏国【考点】2A: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分析】本题考查三家分晋.【解答】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不包括宋国.故选B.14.战国时期,发生在秦赵之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赤壁之战【考点】2A: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31:秦统一中国及秦疆域图.【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战争,长平之战对秦的统一有重要意义.【解答】根据课本所述战国时期,发生在秦赵之间规模最大的是长平之战,选择B项,C是秦末战争,D是三国时期的战争,A是商周之际的战争.故答案为B.15.历史上有一个“立木为信”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A.伊尹 B.姜尚 C.管仲 D.商鞅【考点】2F:商鞅变法.【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立木为信.【解答】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立木建信”成为商鞅变法的突破点,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确保了新法的顺利实施,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故选D.16.在战国“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中,地理位置处于最东面的是()A.楚 B.魏 C.齐 D.燕【考点】2A: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战国七雄.【解答】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巧记其具体方位的口诀为东南西北到中央,最东面的是齐.故选C.17.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谁主持修筑的()A.商鞅 B.李悝 C.李冰 D.诸葛亮【考点】2E:都江堰工程和郑国渠.【分析】本题以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其修筑者.【解答】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故选C.18.“战国七雄”的局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奴隶制逐渐瓦解 B.诸侯格局混战更加扩大C.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严重 D.历史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考点】2A: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分析】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知道“战国七雄”的局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解答】在战国时期,通过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我国由分裂逐渐走向了统一.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趋势是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国家的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故选D.19.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其主张对当时封建统治最有用的是()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兵家【考点】2P:百家争鸣.【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答】韩非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君主要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韩非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故选B.20.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青铜立人像 D.青铜神树【考点】2I:青铜器.【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青铜器的有关内容.【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故选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21.阅读材料和“西周等级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材料三:请回答:(1)材料一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2)材料二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何人开始的?“公天下”变成“家天下”标志着什么制度代替了什么制度?(3)西周某制度示意图说明西周实行了一种什么制度?为什么实行这种制度?(4)这一制度的实行,在西周初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考点】26:西周的分封制;21:夏朝的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22: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分析】(1)本题以禅让制为依托,考查的是原始社会末期的社会状况的知识.(2)本题以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夏朝建立的知识.(3)本题以西周等级制度示意图为依托,考查的是分封制的知识.(4)本题以西周分封制为依托,考查的是分封制影响的知识.【解答】(1)由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末期即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禅让制的历史.(2)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3)读《西周某制度示意图》可知材料三中的西周某制度指的是西周的等级制度,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4)读材料三《西周某制度示意图》可知:西周的某制度指的是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故答案为:(1)原始社会末期即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2)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3)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4)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秦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准允土地自由买卖。﹣﹣﹣﹣﹣﹣﹣《汉书》材料三:努力种田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下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封爵、授田、赐宅;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的特权。﹣﹣﹣﹣﹣﹣﹣《中国历史》材料四:秦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李斯《谏逐客令》(1)材料一中“孝公”是哪国国君?(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对这个国家的影响。(4)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你受到什么启发?【考点】2F:商鞅变法;PD:历史开放性问题.【分析】本题以四则文字材料切入考查商商鞅变法的人物与措施及影响和启发,题目难度不大.【解答】(1)材料一中“孝公”是秦国国君,秦孝公.(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3)根据材料四“秦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对这个国家的影响是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是强国之路,要勇于创新,但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遇到种种阻力,甚至流血牺牲,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为:(1)秦国.(2)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3)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4)改革是强国之路,要勇于创新,但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遇到种种阻力,甚至流血牺牲,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23.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材料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材料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材料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材料一、二、是谁所言?他生活在什么时期?他创立了什么学派?(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启发,谈谈你的想法。(3)材料三是哪位思想家的言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思想?(4)材料四是什么学派的哪位代表人物所说的话?他提出怎样的治国方略?【考点】2O:老子和孔子;2P:百家争鸣.【分析】本题以四则材料切入考查了孔子、老子和孟子的思想主张与影响及看法的相关史实.【解答】(1)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和材料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的名言,他生活在春秋晚期,创立了儒家学派.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学习的启发,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好好学习,乐于学习,运用科学的方法,时常思考总结学习过的知识等.(3)材料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老子的言论;表达的是一种辩证法思想.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4)材料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儒家学派的孟子所说的话;他提出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的治国方略.故答案为:(1)孔子,春秋晚期,儒家学派.(2)好好学习,乐于学习,运用科学的方法,时常思考总结学习过的知识等.(3)老子;辩证法思想.(4)儒家学派,孟子,提出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的治国方略.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四)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火的使用是人类利用自然力的一个重大进步。迄今为止的考古证明,我国最早使用天然火的远古居民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2.“春钟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据考古发现,最早种植粟的我国古代先民是()A.山顶洞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3.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孙中山曾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诗句.毛泽东也写了“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以纪念此人,两位伟人共同纪念的人物是()A.黄帝 B.炎帝 C.秦始皇 D.大禹4.你认为“公天下”到“家天下”是()A.历史的倒退 B.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C.是历史的进步 D.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符合5.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东周6.周灭商的战争中,最关键的一场战争是()A.涿鹿之战 B.鸣条之战 C.牧野之战 D.殷之战7.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大变革时期,秦国进行了以“以法治国”为主要特征的商鞅变法,下面商鞅的言论和采取的主要措施中最能体现“以法治国”思想的是()A.建立县制 B.鼓励农民开垦荒地C.“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D.“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8.夏、商二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A.统治者没有治国经验B.后期的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酷C.不注意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D.诸侯内乱所致9.战国时期,在岷江流域修筑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可谓之‘天府’也.”这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是()A.大运河 B.都江堰 C.灵渠 D.郑国渠10.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是()①顺应了封建制度发展的历史趋势②得到了所有贵族的拥护③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④敢于同旧势力进行斗争。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11.假如你生活在公元前350年的关中地区,在你身上不可能发生的事是()A.你在战争中立功,得到几十亩土地的赏赐B.几年后,由于你辛勤耕种这些土地,粮食丰收了,政府免除了你的徭役C.后来,你用卖粮的钱添置了几十亩土地,成为小地主D.四十岁后,你卖掉土地去经商,得到政府的奖励12.以下诸侯国中,不属于战国七雄的是()A.晋国 B.秦国 C.楚国 D.齐国13.秦始皇时期设立了三个主要官职来管理朝政,其中御史大夫()A.负责监察百官 B.负责政事 C.负责起草诏书 D.负责军事14.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过巨人的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A.国家统一问题 B.外族入侵问题 C.中央集权问题 D.儒家思想问题15.相传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A.尧 B.舜 C.禹 D.尧、舜、禹16.汉光武帝在位时期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形成了安定繁荣的局面,史称“”()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C.“布衣将相”之局 D.贞观之治17.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其治国核心思想源于()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18.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对当时的国家有什么积极影响()①巩固国家政权②促进民族融合③发展社会经济④促进学习教育发展。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9.率领起义军攻占咸阳,推翻秦朝的统治的人是()A.陈胜 B.吴广 C.刘邦 D.项羽20.西汉时期在位皇帝的先后顺序是()①汉武帝②汉景帝③汉高祖④汉文帝。A.③④②① B.①③②④ C.④③①② D.①②③④二、材料解析题(共两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材料二:据《商君•列传》记载: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材料三:(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请回答:(1)上述材料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发生在哪国的哪一时期?当时的国君是谁?(2)材料二反映的是这个历史事件的哪两项措施?(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这个历史事件有何影响。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才……”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请问:(1)请分别写出“汉武”、“秦皇”名称;(2)请分别说出“秦皇”和“汉武”统治时期的货币的名称。(3)请分别写出“汉武”、“秦皇”在思想统治方面采取的措施;(4)请分别简要概括“秦皇”和“汉武”的历史功绩。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火的使用是人类利用自然力的一个重大进步。迄今为止的考古证明,我国最早使用天然火的远古居民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考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分析】本题考查我国最早使用天然火的远古居民.【解答】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在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这一远古人类就是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故选A.2.“春钟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据考古发现,最早种植粟的我国古代先民是()A.山顶洞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考点】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分析】本题考查了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解答】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所以最早种植粟的我国古代先民是半坡人.故选D.3.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孙中山曾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诗句.毛泽东也写了“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以纪念此人,两位伟人共同纪念的人物是()A.黄帝 B.炎帝 C.秦始皇 D.大禹【考点】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人文初祖的知识点,应把握黄帝的历史评价.【解答】依据题干信息“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结合所学知识:轩辕指的是黄帝.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孙中山和毛泽东的诗句表达了人们对于黄帝的尊敬.故选A.4.你认为“公天下”到“家天下”是()A.历史的倒退 B.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C.是历史的进步 D.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符合【考点】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演变的知识点.【解答】禹死后,启继承了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公天下变成家天下,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故选C.5.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东周【考点】西周的建立及疆域.【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建立的知识点,应把握西周建立的时间.【解答】依据题干信息“约公元前1046年”,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在牧野大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西周建立.故选B.6.周灭商的战争中,最关键的一场战争是()A.涿鹿之战 B.鸣条之战 C.牧野之战 D.殷之战【考点】商朝的建立与灭亡.【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商朝灭亡的知识点.【解答】商朝末年,周武王率领军队,与商军进行了牧野之战,商军在阵前倒戈,引导商军攻入商都,商朝灭亡.故选C.7.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大变革时期,秦国进行了以“以法治国”为主要特征的商鞅变法,下面商鞅的言论和采取的主要措施中最能体现“以法治国”思想的是()A.建立县制 B.鼓励农民开垦荒地C.“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D.“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考点】商鞅变法.【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的有关内容.【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县制是关于地方管理的措施,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是关于农业发展的措施,“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关于变法的必要性的言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意思是说法令得不到执行,关键是上层有人犯法,是上层有头有脸、有权有势、有恃有宠的人带头不执法、违法甚至犯法,所以要强化法制.这体现了“以法治国”思想.故选C.8.夏、商二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A.统治者没有治国经验B.后期的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酷C.不注意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D.诸侯内乱所致【考点】夏朝的灭亡;商朝的建立与灭亡.【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夏朝、商朝灭亡的知识点.【解答】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夏桀,他统治非常残暴,其残暴统治导致了夏朝的灭亡.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商纣王,商纣王暴虐无道,统治残酷,导致了商朝的灭亡.故选B.9.战国时期,在岷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