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管子》文言文阅读精训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管子》文言文阅读精训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管子》文言文阅读精训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管子》文言文阅读精训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管子》文言文阅读精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管子》文言文阅读精训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

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

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今为

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有

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秋汆以五,春案以束,是又倍贷也。故以上之征

而倍取于民者四。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董孰也,四种而五获。今也仓縻虚而

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

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

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

之物尽至矣。故建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国。舜韭产刑罚重禁令而民归N矣去者

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

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

此务粟之功也。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

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此由不

利农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第四十八》)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写在横线上,

每写对一处给1分,写错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舜A非B严C刑D罚E重F禁G令H而I民J归K之L矣M去N者。必P害Q

从R者S必T利U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称王,与《鸿门宴》"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王"用法和意思相同。

B.蕃,增长,与《种树郭橐驼传》"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中"蕃"用法和意思相同。

C.舜,传说中中国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与黄帝、颛顼、帝善、尧合称"五帝"。

D.涂,途径,与《齐桓晋文之事》"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涂"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管子认为治国的前提条件是让百姓富裕,贤君一定要先使民富,然后再治理国家。

B.历代的君主因重视农业生产,所以虽然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

C.从事商业比从事农业更易获得财富,因此百姓虽遭受刑罚仍放弃农业而从事商业。

D.文中多处运用重语铺排的手法,论述缜密深刻,酣畅淋漓,突出了农业的重要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Q)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2)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14.管子的治国理念是什么?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0HMQ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舜非严刑罚重禁令"中,"舜"是主语,

"严刑罚重禁令"是请语,共同受"非"的限制,句子结构完整,在"令"后停领;"矣"是

句末语气词,在"矣"后停顿:"去者必害"与"从者必利”结构一致,二者之间停顿。

11B

【解析】本题考看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幸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人正

晚,句意:然而都能统一天下。/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称关中王。B.错误。动词,增长;

使动,使增多。用法和意男不同。句黄;是粕合增产的好地方。/说并不是有能使它是客结得

早又多的办法。C.正确。D.正确,这径:道路。意思不同。句意:招引民众的途径。/旅行的

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故选B。

1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百姓虽遭受刑罚仍放弃农业而从事商

业"错误。由原文"故逃徒者刑面上不能止者,票少而民无积也"可知,是说逃跑迁徙的

百姓虽遭到处罚,也不能禁止他们外流,而不是弃衣从商。故选

co

13(1)弃农业面从事商业,那么土地就而国家就贫穷了。

(2)没有好巧之事,那么百姓就会安定,富裕而安定,这是成就王业的方法。【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句意2分:"本事",指农业:"事",从事。

"⑵句意2分:"治”,安定,太平;"王",称王。

14.①富民强国;②重农抑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是以兽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可知,富民强国;

②由原文"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

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可知,重农抑商。

参考译文:

但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困就难治理。

因此,善于治国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从前,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称王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

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国富狼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人民从事农

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

业和奢侈品制作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维持自家生活。这

样,人民就放弃农业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百姓)放卉农业而从事商业,那么土地就荒芜

而国家就贫穷了。

凡是农业,其收入的特点是按月算往往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余。热而,官府征税却

急如星火,没有定时,农民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货来应付上面征课。耕田锄草都有季

节限制,但雨水不一定及时够用。农民又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雇人浇地。商人秋

天买粮的粮价是"五",春天卖粮的粮价是"十"这又是一项“一还二”的高利贷。所以,

把上面的征索算进来,成倍索取农民的地方就达到四项。一个农民要养四个债主,所以对

于外逃者处刑,国君也不能制止农民外流,这乃是粮少而农民没有积蓄的缘故。

从嵩山东麓到黄河、汝水之间,作物生长期早,凋落期迟,是粮食增产的好地方。四

季皆种而五谷皆收。如今国家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其原因就在于君

主没有办法均衡人们的收入。所以先代圣王总是注意让农、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换其行

业,他们每年的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过。这样,农民专一务农而收入可以与其他各业均衡。

农民专一务农田野就得到开垦,奸巧之事也不会发生。田野开星则粮食增多,粮食多则国

家富裕。没有奸巧之事,那么百姓就会安定,富裕而安定,这是成就王业的方法。

粮食,能吸引人民;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能使领土开拓。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

产都来了。

所以,舜第一次率民迁徙发展农耕建成"邑",第二次迁徒建成"都",第三次迁徒建

成"国二我没有采用严重的刑罚和禁令,而人民都跟定他了。因为离开他必然受害,跟着

他必然有利。先代圣王,正是关于为人民除害兴利,所以天下人民都归附他。农业发展则

粮食收入增多,粮食收入增多则国富,国富则人民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则虽改

变他们的风俗和习惯,对他们驱使和调逢,以至于有所杀我,人民都是不憎恶的。这都是

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人君不发展农业则粮食必少,粮少则人民贫困,贫困则轻视家园,

轻家则容易外逃,人民轻易外逃则君令不能做到"必行",君令不能行则禁律也不能做到“必

止",禁律不能必止则战争不能做到必胜,防守也不能做到必固了,这都是不发展农业缺少

粮食的危害。所以增产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

径和治国的道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桓公问萱壬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

不乱,明而不蔽矣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

矣。"公又问曰:"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对曰:"诛暴禁非,

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

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公曰广攻取之数何如?"

管子对日:"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公曰:"然则取之若何?"管子

对曰:"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

对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公曰:"来工若何?"管子对日:"三倍,

不远千里。"桓公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

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对曰:"用货,察图」公曰:"野战必胜若何?"管子对曰:"以

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

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丁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仲

对曰:"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

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

反。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丁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

对曰:"质信极仁巴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

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

渔,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节选自《管子•小问》)

材料二: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选自《论语•为政》)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论里

质A信B极C仁D严E以F有G礼H慎I此J四长者1所M以N行。之P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子即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受鲍叔牙举荐而辅佐齐桓公,使桓公成为春秋五霸

之首。

B.豪杰,指才能出众的人,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举天下之豪杰"的"豪杰"意思

相同。

C.攻取之数意为攻取敌人的策略,"数"与《六国论》"胜负之数"的"数"字含义相

同。

D.泽命不渝中的"渝"意思是"变更、改变",与成语"坚贞不渝"中的"渝”含义

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问如何治而不乱,明察而不受蒙蔽,管仲认为须明确责任而后安排官职;桓公

又问如何富国,管仲回答要努力耕种而顺应农时。

B.桓公询问战胜敌人的武器,管仲认为需选豪杰、聚良器、招巧匠;针对如何攻取敌

人,管仲提出烧毁装备、夺取粮食、攻占坚固城池之策。

C.桓公问怎样招致天下的精材,管仲说出高价,不要在价钱上限定数目;问如何招募

工匠,管仲说给予三倍的报酬,他们就会不远千里而来。

D.桓公苦于民众太少,管仲认为治国者若不解民生疾苦,缺乏仁德,用刑罚恐吓,靠

暴力压制,会使民众多怨多诈,离去的人不愿返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

(2)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

14.孔子"为政"强调"德"与"礼",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答案】

10.DHL11.C12.B

13.(1)我想要施行大仁大义,使天下人获利,怎么做才可以呢?

(2)嘉奖并且以礼招待他,厚待而不欺骗他,那么天下的豪杰之士就来了。

14.①强调德,是因为施行仁政民众就能减少怨恨;②强调礼,是因为礼会激发民众

赞美国君,同时还会使民众自觉遵守规则且有差耻心。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

"质信极仁""严以有礼"结构基本一致,各自断开;

"者"一般用于上句末尾,后面断开。

故DHL处句读。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都是"才能出众的人"。句意:选取天下的才能出众的人。/整个天下的才能

出众的人。

C.错误,含义不同,分别是"策略"和"天数、命运,句意:攻取敌人的策略。/胜

败的命运。

D.正确,都"变更、改变"。句意: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坚守节操,决不改变。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蛰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攻占坚固城池"错,原文"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其中"则无

固城矣"意思是"就没有什么坚固城池可守的了",也就是能够攻占敌人的城池了,可见"攻

占坚固城池”是结果,不是策略。

故选瓦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广仁大义",大仁大义「‘利",使动用法,使……获利;"奚为",怎么做。

(2)"假",通"嘉:赞美、表彰;"礼",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厚",形容词作

动词,厚待。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不忧以德则民多怨"可知,强调德,是因为施行仁政民众就能减少怨恨;

由材料一"礼也者,民美之"和材料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知,强

调礼,是因为礼会激发民众赞美国君,同时还会使民众自觉遵守规则且有差耻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桓公问管仲说:"怎样才能做到治而不乱,明察是非而不受蒙蔽呢?"管仲回答说:"分

清责任来安排官职,就可以做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了丁桓公说:"请问怎样才能使国家

富裕起来?"管仲回答说:"努力耕种土地而合于农时,就一定能使国家富裕了「桓公又

问说:"我想要施行大仁大义,使天下人获利,怎么做才可以呢?"管仲回答说:"惩罚暴

国,禁止恶行,使覆亡之国复存,斩绝之嗣得续,并赦免无辜的罪人,那就是大仁大义了J

桓公说:"请问关于胜敌的武器问题?"管仲回答说:"选取天下的才能出众的人,收集天

下的精材,招请天下的良工巧匠,就有胜敌的武器了。"桓公说:”攻取敌人的策略如何?"

管仲回答说:"摧毁他们的设备,消散他们的积蓄,夺取他们的粮食,就没有什么坚固城池

可守的了。"桓公说:"那么如何选取豪杰之士呢?"管仲回答说:"嘉奖并且以礼招待他,

厚待而不欺骗他,那么天下的豪杰之士就来了。"桓公说:"收集天下的精材怎么办?"管

仲回答说「价值五的给六,价值九的给十,不可在价钱上限其定数J桓公说:"招请良工

巧匠怎么办?"管仲回答说:"出三倍的工钱,他们就不远千里而来。"桓公说:"我已经听

明白关于胜敌的武器和攻取敌人的策略了,请问出兵袭击城邑时,举措预知先后,不失地

利,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要花钱收买耳目,要了解敌国地图。"桓公说:"怎样才能

保持野战必胜呢?"管仲回答说:"运用奇兵。"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

"凡治理人民,必须知其疾苦,要厚施德惠,不用刑罚恐吓,不用强力禁制。注意这四点,

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说:"我知道这四条很好,但是人民少,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

说:"人民少,并不可怕。从前天子立在中央,地方千里,只要具备上述四条,怎么怕人民

少呢?治理人民,不知其疾苦则人民憎恨,不厚施德惠则人民多怨,用刑罚恐吓则人民多

行欺诈,用强力禁制则是去者不肯再回,来者也裹足不前了。所以,圣王治理人民,不在

乎人口的多少桓公说:"好,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

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J管仲问

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

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

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

材料二: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

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

服之心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管子)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

称日:"仓)1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二: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

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

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历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

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

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

故禁末作,止奇巧①,而利农事。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

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②矣。秋余以五,春案以束③,是又倍贷也。关

市之租、府库之征、粟什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故以上之征而倍取于

民者四。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今也仓虚而民无积,农夫以粥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

民交能易作,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

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④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

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

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

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注】①末作、奇巧:指经营奢侈玩好物品的手工业和商业。②庸,通"佣二③束:

古时以十为束。④死:消失。指耗尽。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论里

民A作B-C则D田E垦F奸G巧H不I生J田K垦L则M粟N多。粟P多Q

则R国S富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区区,小的、微不足道的,与《陈情表》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区区"意

思不同。

B.重,指重视,与《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重"字意思相同。

C.终岁,指一整年,与《琵琶行》中“终岁不闻丝竹声"的"终岁"意思相同。

D.本事,文中指根本大事,与现代汉语中的“真本事"的"本事"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励精图治,积聚财富,他认为国家下达的政令多顾及百

姓的心意,那么国家出台的政令容易在民间推行。

B管仲认为人民生活得是富裕还是贫穷,关乎国家的治理状况,善于管理国家的君主,

一定会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C.从前的明君,虽在国家的法度、号令等方面不尽相同,然而他们都正确看待粮食生

产,所以最终在人口、兵力、国土等方面获得优势。

D.管仲认为一个国家如果粮食生产不足,就会导致人民贫困,甚至抛弃家园外逃他

处,除非有禁律明确制止,否则国家最终难以稳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2)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14.“仓縻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认为应如何实现“仓实"和"衣食

足”呢?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答案】

10.FJO11.B12.D

13.(1)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

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

(2)所以对于外逃者处刑,国君也不能制止农民外流,这乃是粮少而农民没有积蓄的

缘故。

14.①要重视农业,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

②让农、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换其行业。

【解析】

10.本题考直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农民专一务农田野就得到开垦,奸巧之事也不会发生。田野开垦则粮食增多,

粮食多则国家富裕。

"田垦"是"民作一”的结果,句意完整,目"奸巧"是"不生"的主语,所以应在

,,奸巧""生"前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

"田垦则M粟多"和"粟多则国富"结构一致,且形成顶针,各自独立,JO两处断

开。

故FJO三处断。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区区",小的,微不足道的。/拳拳,形容感情恳切。句意:凭借着小小的齐

国在海滨的条件。/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B."意思相同"错误,意思不同。"重",重视。/重大。句意: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

爱惜家园。/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

很遥远。

C.正确。"终岁",一整年。句意:他们每年的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过。/一整年也听不到

音乐的声音。

D.正确。"本事",根本大事。/本领。句意:增产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

故选瓦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除非有禁律明确制止,否则国家最终难以稳固"错误。由原文"故逃徙者刑而上

不能止者"可知,对于外逃者处刑,国君也不能制止农民外流。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危",不安于;"轻",轻视;"凌",对抗。

(2)"刑",处以刑罚;”……者,……也”,判断句「积:积蓄。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

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可知,要重视农业,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

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

由原文"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可知,先代

圣王总是注意让农、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换其行业,他们每年的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过,

所以可以借鉴先代圣王的做法,即让农、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换其行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

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

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

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

材料二: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凭什么这样说?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

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

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

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从前,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

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人民从事

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

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

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

展农业。

凡是农业,其收入的特点是按月算往往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余。然而,官府征税却

急如星火,没有定时,农民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应付上面征课。耕田锄草都有季

节限制,但雨水不一定及时够用,农民又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雇人浇地。商人秋

天买粮的粮价是"五",春天卖粮的粮价是"十",这又是一项“一还二”的高利贷。关市

的租税、府库的征收、十分之一的征粮和各种劳役放在一起。一年四季加起来,也等于一

项“一还二”的高利贷了。所以,把上面的征索算进来,成倍索取农民的地方就达到四项。

一个农民要养四个债主,所以对于外逃者处刑,国君也不能制止农民外流,这乃是粮少而

农民没有积蓄的缘故。

如今国家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其原因就在于君主没有办法均衡

人们的收入。所以先代圣王总是注意让农、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换其行业,他们每年的

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过。这样,农民专一务农而收入可以与其他各业均衡。农民专一务农田

野就得到开垦,奸巧之事也不会发生。田野开垦则粮食增多,粮食多则国家富裕。没有奸

巧之事人民又会安定。富裕而安定,这正是成王业的道路。

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食

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其王业。人君不发展农业则粮食必少,粮少则人民贫困,贫困则轻

视家园,轻家则容易外逃,人民轻易外逃则君令不能做到"必行",君令不能行则禁律也不

能做到“必止",禁律不能必止则战争不能做到必胜,防守也不能做到必固了。这都是不发

展农业缺少粮食的危害。增产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

众的途径和治国的道路。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桓公问狂日:“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日:“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公日:

“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日:“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J公又问日:“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

管子对曰:“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J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日:“选天下之豪杰,

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公曰:“攻取之数何如?”管子对曰:“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

无固城矣。”公曰:“然则取之若何?“管子对曰:“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J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

管子对日:“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公曰:“来工若何?”管子对曰:“三倍,不远千里。''桓公曰:"吾已知

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对曰:“用货,察图J公曰:“野战必胜

若何?”管子对曰:“以奇J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日:“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仲对日:“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昔者天子中立,

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

者不反。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桓公日:“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日:“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

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日:"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

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J

(节选自《管子•小问》)

材料二: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选自《论语为政》)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诠里

质A信B极C仁D严E以F有G礼H慎I此J四K者L所M以N行。之P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子即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受鲍叔牙举荐而辅佐齐桓公,使桓公成为春秋五霸

之首。

B.豪杰,指才能出众的人,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举天下之豪杰"的"豪杰"意思

相同。

C.攻取之数意为攻取敌人的策略,"数"与《六国论》"胜负之数"的"数"字含义相

同。

D.泽命不渝中的"渝"意思是"变更、改变",与成语"坚贞不渝"中的"渝”含义

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问如何治而不乱,明察而不受蒙蔽,管仲认为须明确责任而后安排官职;桓公

又问如何富国,管仲回答要努力耕种而顺应农时。

B.桓公询问战胜敌人的武器,管仲认为需选豪杰、聚良器、招巧匠;针对如何攻取敌

人,管仲提出烧毁装备、夺取粮食、攻占坚固城池之策。

C.桓公问怎样招致天下的精材,管仲说出高价,不要在价钱上限定数目;问如何招募

工匠,管仲说给予三倍的报酬,他们就会不远千里而来。

D.桓公苦于民众太少,管仲认为治国者若不解民生疾苦,缺乏仁德,用刑罚恐吓,靠

暴力压制,会使民众多怨多诈,离去的人不愿返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

(2)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

14.孔子"为政"强调"德"与"礼",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答案】10.DHL11.C12.B

13.(1)我想要施行大仁大义,使天下人获利,怎么做才可以呢?

(2)嘉奖并且以礼招待他,厚待而不欺骗他,那么天下的豪杰之士就来了。

14.①强调德,是因为施行仁政民众就能减少怨恨;②强调礼,是因为礼会激发民众

赞美国君,同时还会使民众自觉遵守规则且有差耻心。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

"质信极仁""严以有礼"结构基本一致,各自断开;

"者"一般用于上句末尾,后面断开。

故DHL处句读。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都是"才能出众的人"。句意:选取天下的才能出众的人。/整个天下的才能

出众的人。

C.错误,含义不同,分别是"策略"和"天数、命运"。句意:攻取敌人的策略。/胜

败的命运。

D.正确,都"变更、改变"。句意: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坚守节操,决不改变。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攻占坚固城池"错,原文"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其中"则无

固城矣”意思是僦没有什么坚固城池可守的了",也就是能够攻占敌人的城池了,可见"攻

占坚固城池”是结果,不是策略。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广仁大义",大仁大义;"利",使动用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