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洲中学2024年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白鹭洲中学2024年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白鹭洲中学2024年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白鹭洲中学2024年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白鹭洲中学2024年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鹭洲中学2024年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赐食邑怀德。以将军从高祖击反者燕王臧茶,破之易下。赐爵列侯,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以将军从高帝击反韩王信于代,勃迁为太尉。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勃既定燕而归,高祖已崩矣,以列侯事孝惠帝。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岁,高后崩。於是勃与平谋,卒诛诸吕而立孝文皇帝。文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余,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余月,上日:“前日吾召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国。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绛侯复就国,孝文帝十一年卒,谥曰武侯。(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B.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C.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D.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食邑,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臣子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B.国,古代指诸侯的封地,后泛指国家,又可指京城。文中“就国”是指回到京城。C.尚,有匹配之意,多指仰攀婚姻;文中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D.谥,是对死去的皇帝、诸侯、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给予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勃出身贫寒,生活艰辛。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迁徙到沛县,他以编织养蚕的用具、在别人家丧事上吹箫为生。B.周勃南征北战,军功赫赫。他追随高祖起兵攻打胡陵,人汉中,平定三秦,先后平定燕王、韩王等人的叛乱,所向披靡。C.周勃位高权重,深受重视。他以军功受封绛侯,历任太尉、右丞相,深受汉高祖等皇帝的倚重。D.周勃木讷老实,不善辞令。他被诬人狱,面对廷尉的诘问他不知如何回答,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几经周折,他才得以释放。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仪语。(1)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2)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5.周勃被诬谋反,最终被赦免。请简要说明他被赦免的原因。2、在二十四节气里,部分节气,大小相对:如小暑与大暑,小雪与大雪,小寒与大寒。但有特例,那就是只有小满,没有大满。下列对这一特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满是--种将熟未熟的状态,意味着事物还有发展的空间。B.小满是凡事要适可而止的提醒,也是内心不思进取的流露。C.大满是对完美境界的描述,体现了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追求。D.大满则易招损,一切达到极致后,往往容易走向相反方向。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作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开拓者之一,()。1946年,程开甲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求学,师从著名物理学家M·玻恩。四年后,他婉拒了导师玻恩的挽留,放弃了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了的中国,开启了报效祖国的漫长征程。1960年,为了国家需要,程开甲奔赴罗布泊,在条件艰苦的西北大漠开启了中国核武器研究,自此程开甲在学术界20多年。20年中,他带领团队解决了包括核试验场地选址、工程施工、场区内外安全以及方案制定等方面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程开甲带领团队研制的1700多台(套)仪器全部拿到测试数据。有关资料记载,法国第一次核试验没拿到任何数据,美国、英国、苏联第一次核试验只拿到很少一部分数据,而中国首次核试验中97%的测试仪器记录数据完整、准确。这其中,程开甲。程开甲院士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斯人已逝,但其爱国奉献的精神依然会感召后辈。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程开甲一生与核试验分不开,他也因此被人称为中国“核司令”B.程开甲一生与核试验分不开,人们因此称他为中国“核司令”C.程开甲的一生与核试验分不开,因此人们称他为中国“核司令”D.程开甲的一生与核试验分不开,因此他也被人称为中国“核司令”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一清二白义无反顾隐姓埋名功德无量B.一穷二白义不容辞隐名埋名功不可没C.一清二白义不容辞销声匿迹功德无量D.一穷二白义无反顾销声匿迹功不可没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他带领团队解决了核试验场地选址、工程施工、场区内外安全以及方案制定等方面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B.他带领团队解决了包括核试验场地选址、工程施工、场区内外安全以及方案制定等在内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C.他带领团队解决了包括核试验场地选址、方案制定、场区内外安全以及工程施工等在内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D.他带领团队解决了一系列核试验场地选址、方案制定、场区内外安全以及工程施工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难题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细心的市民发现,从国庆节起,在铜陵市诸多景区、广场竖起来一个个小型的“藏书盒”,这个命名为“铜都书巢”的图书漂流微型阅读设施向喜爱阅读的人带来更多的便利。据了解,“铜都书巢”作为一个迷你的“阅读空间”,是铜陵继城市阅读点、总分馆建设、“图书馆+”、“阅享宝贝”阅读成长计划、“月读公社”等阅读服务品牌______后为打造立体式公共文化服务的又一个创新举措,旨在______延伸和丰富市民的阅读途径,让市民群众更便捷的享受阅读。全市首批共投放30个“铜都书巢”,外观设计采用中式简约风格,每个“书巢”能容纳30至100余本书。尤为______的是,通过“放下一本,拿走一本”的“图书漂流”模式,实现了读者之间的______,让“藏书盒”实现了“常换常新”。读者打开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打开“书巢”的智能门锁,(),后台管理者则可以清晰地看见操作人的信息。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建设进一步值得一提交互 B.建立进一步不容小觑互动C.建立再一次不容小觑交互 D.建设再一次值得一提互动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拿走一本心仪的书,放下一本自己的书B.一本心仪的书被拿走,一本自己的书被放下C.放下一本自己的书,拿走一本心仪的书D.一本自己的书被放下,一本心仪的书被拿走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个命名为“铜都书巢”的图书漂流微型阅读设施给喜爱阅读的人带来更多的便利。B.这个名为“铜都书巢”的图书漂流微型阅读设施给喜爱阅读的人带来更多的便利。C.这个命名为“铜都书巢”的图书漂流微型阅读设施替喜爱阅读的人带来更多的便利。D.这个名为“铜都书巢”的图书漂流微型阅读设施向喜爱阅读的人带来更多的便利。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后元丰行①王安石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稌②,龙骨③长干挂梁梠。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④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⑤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注)①后元丰行:元丰是宋神宗赵顼的年号。这首诗是王安石推行新法十年后农业取得较好收成时写的。他还写了另一首《元丰行示德逢》,所以此首加“后”以示区别。②稌:糯稻。③龙骨:也称“翻车”,灌溉农具。④堑:挖掘。⑤杙(yì):系,拴。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头两句,化用“五风十雨”的典故,歌颂元丰年间风调雨顺的气象。B.“千里”“没云”运用夸张手法,写出麦苗和黍稠密茂盛、长势喜人的景象。C.荻笋胜过牛乳,百钱才够买酒,从侧面写出了江南鱼米之乡百姓的富庶生活。D.这首以神宗年号为题的诗,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又富于理想色彩。2.简要概括诗中老翁的形象特点,并分析诗人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__。(《论语》)(2)尔ト尔筮,_______________。以尔车来,_______________。《诗经·氓》(3)_______________,四弦一声如裂帛。_______________,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4)草创未就,___________________,惜其不成,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5)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韦庄《菩萨蛮》)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乔厂长上任记(节选)蒋子龙第二天,乔光朴开始动手了。他首先把九千多名职工一下子推上了大考核、大评议的比赛场。通过考核评议,不管是干部还是工人,在业务上稀松五眼的,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汗的,占着茅坑不屙屎的,溜奸滑蹭的,全成了编余人员。留下的都一个萝卜顶一个坑,兵是精兵,将是强将。这样,整顿一个车间就上来一个车间,电机厂劳动生产率立刻提高了一大截。工人们觉得乔光朴那双很有神采的眼睛里装满了经验,现在已经习惯于服从他,甚至他一开口就服从。因为大伙相信他,他的确一次也没有辜负大伙的信任。他说一不二,敢拍板也敢负责,许了愿必还。他说扩建幼儿园,一座别致的幼儿园小楼已经竣工。他说全面完成任务就实行物质奖励,八月份电机工人第一次接到了奖金。凡是那些技术上有一套,生产上肯卖劲,总之是正儿八经的工人,都说乔光朴是再好没有的厂长了。可是被编余的人呢,却恨死了他。因为谁也没想到,乔光朴竟想起了那么一个“绝主意”——把编余的组成了一个服务大队。谁找道路,谁就会发现道路。乔光朴泼辣大胆,勇于实验和另辟蹊径。他把厂里从农村召用来搞基建和运输的一千多长期“临时工”全部辞掉,之以服务大队。他派得力的财务科长李干去当大队长,从辞掉临时工省下的钱里拿出一部分作为给服务大队的奖励。编余的人在经济收入上并没有减少,可是有一些小青年却认为栽了跟头,没脸见人。特别是八车间的鬼怪式车工杜兵,被编余后女朋友跟他散了伙,他对乔光朴真有动刀子的心了。在这条道路上乔光朴为自己树立的“仇敌”何止几个“杜兵。”一批被群众评下来成了“编余”的中层干部恼了。他们找到厂部,要求对厂长也进行考核。谁知乔光朴高兴得很,当即带着几个副厂长来到了大礼堂。一听说考厂长,下班的工人都来看新鲜,把大礼堂挤满了。任何人都可以提问题,从厂长的职责到现代化工厂的管理,乔光朴滔滔不绝,始终没有被问住。倒是副厂长冀申完全被考垮了,甚至对工厂的一些基本常识都搞不清,当场就被工人们称为“编余厂长”。这下可把冀申气炸了,他虽然控制着在考场上没有发作出来,可是心里认为这一切全是乔光朴安排好了来捉弄他的。当生产副厂长,冀申本来就不胜任,而他对这种助手的地位却又很不习惯,简直不能忍受乔光朴对他的发号施令,尤其是在车间里当着工人的面。现在,经过考核,嫉妒和怨恨使他真地站到了反对乔光朴的那些被编余的人一边,由助手变为敌手了。生产上一出事准和他有关,但又抓不住他大的把柄。乔光朴得从四面八方防备他,还得在四面八方给他堵漏洞。这怎么受得了?乔光朴决定不叫冀申负责生产了,调他去搞基建。搞基建的服务大队像个火药桶,冀申一去非爆炸不可。乔光朴没有从政治角度考虑,党委书记石敢替他想到了。可是,乔光朴不仅没有听从石敢的劝告,反而又出人意料地调郗望北上来顶替冀申。郗望北是憋着一股劲下到二车间的,正是这股劲头赢得了乔光朴的好感。谁干得好让谁干,乔光朴毫无犹疑地跨过个人恩怨的障碍,使自己过去的冤家成了今天的助手。但是,正像石敢所预料的,冀申抓基建没有几天,服务大队里对乔光朴不满的那些人,开始活跃起来,甚至放出风,要把乔光朴再次打倒。千奇百怪的矛盾,五花八门的问题,把乔光朴团团困在中间。他处理问题时拳打脚踢,这些矛盾回敬他时,也免不了会拳打脚踢。但眼下使他最焦心的并不是服务大队要把他打倒,而是明年的生产准备。明年他想把电机厂的产量数字搞到二百万千瓦,而电力部门并不欢迎他这个计划,倒满心希望能从国外多进口一些。还有燃料、材料、锻件的协作等等都不落实,因此乔光朴决定亲自出马去打一场外交战。如果说乔光朴在自己的厂内还从来没有打过大败仗,这回出去搞外交,却是大败而归。他没有料到他的新里程上还有这么多的“雪山草地”。厂内的“仇敌”他不在乎,可是厂外的“战友”不跟他合作却使他束手无策。他要求协作厂及早提供大的转子锻件,而且越多越好,但人家不受他指挥,不买他的账。他这次出去总算长了一条见识:现在当一个厂长重要的不是懂不懂金属学、材料力学,而是看他是不是精通“关系学”。乔光朴恰恰这门学问成绩最差。他一向认为会处关系的人,大都成就不大。他这次出差的成果,恰好为自己的理论得了反证。而他还不知道,当他十天后扫兴回来的时候,在他的工厂里,又有什么窝火的事在等着他呢!(《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乔光朴开始动手了”中“动手”一词生动形象,交代了乔光朴厂长上任后要进行大刀阔斧的企业改革。B.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塑造乔光朴改革者的形象,除正面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外,还有侧面的衬托。C.“仇敌”“编余”“编余厂长”等词语加了引号,表明作者对这些人的讽刺和否定,也表明了乔光朴改革的决心和意志。D.“当他十天后扫兴回来的时候,在他的工厂里,又有什么窝火的事在等着他呢”,结尾设置悬念,点明改革过程中乔厂长还会遇到许多困难。2.文中划线句子“谁找道路,谁就会发现道路”简短而有深意,请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3.这篇小说作为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不仅主旨思想、内容情节方面独具特色,语言文采方面也很有特点。请结合选文,谈谈这篇小说的语言文采。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浪淘沙令王安石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咏史怀古的作品,首句歌颂了“历遍穷通”的伊尹和吕尚,展示了一代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感情。B.“若使当时身不遇”词人为伊尹和姜子牙感到庆幸,也为没有被知遇的英雄而惋惜。C.下阕首写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遇合”就会“风虎云龙”,使国家兴盛。D.本诗用典贴切,借用历史中二位“英雄”,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2.某位评论家说:“二翁合也,均本诗之□□也”,这两个字是本词的词眼。你知道词眼是什么吗?简要分析。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对于文学经典,一般读者光凭直觉也能欣赏玩味,但是直觉并不一定可靠。修养不足会造成误读,不仅一般读者,就是专家也在所难免。近日,对于杜牧的《山行》,就有专家解曰:中国诗人对时令的转换很是敏感,秋气萧森,遂引发诗人“悲秋”之感。其实,“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明是说秋天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要鲜艳,哪里有什么悲凉之感?这不是悲秋,而是颂秋。为什么专家对明摆在眼前的颂秋视而不见?因为人的心理不是一张白纸,并不像美国行为主义者所设想的那样,对外界一切信息刺激皆有反应。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指出,只有与主体心理图式相应者才能同化而有所反应。我国悲秋诗歌母题源远流长,学养不足者,容易以为这就是一切。其实,古典诗歌中颂秋亦有经典之作,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可惜,这种误读还比较普遍,如有老师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开头,便在“秋”下加一“心”,是为“愁”,说是“逢秋即愁”,实际上这只是汉字构成初期的历史痕迹。并不全面甚或粗浅的积累,会形成某种强制同化模式,导致自我蒙蔽。还可举一例,即对《木兰诗》的解读。有专家出于英雄的现成观念,乃论断木兰英勇善战。有专家还考证,北方兄弟民族,耕战合一,英勇强悍,置生死于度外。然而细读文本,几无诗句正面描写木兰征战,与战事有关者,只有“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然而严格说来,这是行军宿营。正面写到战事的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乃是写他人战死,木兰凯旋。所以“英勇善战”并不出于文本,而是出于读者(包括专家)内心固有的男性英雄文化观念。其实,木兰形象之价值,在其以女儿之身取代男性履行保家卫国之天职。故写沉吟代父从军时叹息八句,买马四句,宿营思念双亲八句,归来受到父母姐弟欢迎六句,恢复女儿妆六句。其策勋十二,功绩辉煌,只取侧写,仅一句。与男性建功立业、衣锦还乡不同,木兰只为回家享受亲情之和平生活。其最突出价值,在于以女性之“英雌”对于男性“英雄”成见之挑战。阅读的第一障碍是经验的狭隘预期。阅读并非一望而知,而有可能自以为是,其实没有读懂。这是因为心理同化机制虽狭隘,但有预期性,预期之外容易视而不见,感而不觉。西方“读者中心论”之偏颇,乃是预设读者于文本,一目了然。殊不知,阅读本欲读出经典之新意,而心理预期却常常涉及读者内心之旧意,结果往往以主体现成观念强加于文本。这种倾向具有规律性,自古多有例证。我国诗话中,早就诟病“附会”之论。如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有论者这样解读:“草生涧边,喻君子不遇时。鹂鸣深树,讥小人谗佞而在位。春水本急,遇雨而涨,又当晚潮之时,其急更甚,喻时之将乱也。野渡有舟而无人运济,喻君子隐居山林,无人举而用之也。”明代唐汝询就批评其“穿凿太甚”。故阅读的第一障碍,乃是经验的狭隘预期。预期的狭隘性与经典文本的无限性是永恒矛盾的。(摘编自孙绍振《抵近经典作品的精神世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杜牧的《山行》含蓄隽永,所以不同的人对它的主旨的认识截然不同。B.美国行为主义者将人的心理比作--张白纸,外界信息一刺激就会留下痕迹。C.有人根据《木兰诗》中一两处简单描写,就认为木兰是一个英勇善战的形象。D.《滁州西涧》是首写景的诗,有人却把它附会为一首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的诗。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欣赏文学经典时存在的种种问题,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B.文章第一段引述了一些外国学者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力度和深刻性。C.文章举例论证皆先叙事例,然后对事例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观点,事理统一。D.文章第二段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引述错误的论断,然后予以驳斥,逻辑严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A.不管是普通读者,还是专家学者,要准确欣赏文学经典,都要有深厚的学识修养,仅靠直觉是难以做到准确欣赏的。B.人们认为刘禹锡的《秋词》是悲秋,认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颂秋,这都是对古典诗歌中写秋的作品的误读。C.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如果只根据现成的观念,而不对文学作品做具体的分析,是难以对形象做出正确的判断的。D.读者阅读文学经典时,如果受自己心中已有认识的影响,读出来的新意往往也是穿凿出来的,这种现象古已有之。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各题。王安礼,字和甫,安石之弟也。早登科,从河东唐介辟。(吕公弼)荐安礼于朝,神宗召对,欲骤用之。安石当国,辞,以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他日得见,命之坐,有司言八品官无赐坐者,特命之。迁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召为开封府判官。尝偕府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帝甚乡纳。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苏轼下御史狱,势危甚,无敢救者。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帝曰:“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李定、张璪皆擿使勿救,安礼不答,轼以故得轻比。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事至立断。前滞讼不得其情,及且按而未论者几万人,安礼剖决,未三月,三狱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书揭于府前,辽使过而见之,叹息夸异。帝闻之,喜曰:“昔秦内史廖从容俎豆,以夺由余之谋,今安礼能勤吏事,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特升一阶。帝数失皇子,太史言民墓多迫京城,故不利国嗣,诏悉改卜,无虏数十万计,众汹惧。安礼谏曰:“文王ト世三十,其政先于掩骼埋胔,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者。”帝恻然而罢。久之,御史张汝贤论其过,以端明殿学士知江宁府,汝贤亦罢。绍圣初,还职,知永兴军。二年,知太原府。苦风痹,卧帐中决事,下不敢欺。卒,年六十二,赠右银青光禄大夫。(节选自《宋史•王安礼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B.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C.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D.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科,也称登第。一般考中进士以上就可称登科,但民间有“大小登科”的说法,结婚被称为“小登科”。B.八品,古代官员分九品十八级,正八品是第十五级。宋代秘书郎、著作佐郎、国子博士等都属于八品官。C.起居注,记录古代帝王、皇子和后妃的言行。从汉以后,几乎历代都有起居注,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D.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文中指祭祀。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礼才华出众。由于当时王安石执政,他主动推辞皇帝的任命,只担任了小小的八品官。但他关于国事的见解却得到了皇帝的赏识。B.王安礼为人正直。苏轼被关进御史狱,情势很危急,没有人敢救他。王安礼却坦然向皇帝进谏,请求宽赦苏轼,不要因言治罪。C.王安礼善于断案。其前任审理不妥的案子,王安礼都从轻发落,释放了犯人,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D.王安礼敢于进谏。他用文王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尸骨的例子,劝说皇帝收回迁移百姓墓地的诏令。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尝偕府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帝甚乡纳。(2)今安礼能勤吏事,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辨志[清]张尔岐人之生也,未始有异也;而卒至于大异者,习为之也。人之有习,初不知其何以异也;而遂至于日异者,志为之也。志异而习以异,习异而人以异。志也者,学术之枢机,适善适恶之辕楫也。枢机正,则莫不正矣;枢机不正,亦莫之或正矣。适燕者北其辕,虽未至燕,必不误入越矣。适越者南其楫,虽未至越,必不误入燕矣。呜呼,人之于志,可不慎欤!今夫人生而呱呱以啼,哑哑以笑,蠕蠕以动惕惕以息,无以异也。出而就传,朝授之读,暮课之义,同一圣人之《易》书》《诗》《礼》春秋》也。及其既成,或为百世之人焉,或为天下之人焉,或为一国一乡之人焉;其劣者,为一室之人、七尺之人焉;至其最劣,则为不具之人、异类之人焉。言为世法,动为世表,存则仪其人,没则传其书,流风余泽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恩施沾乎一域行能表乎一方,业未大光,立身无负者,一国一乡之人也。若夫智虑不离乎钟釜,慈爱不外乎妻子,则一室之人而已。耽口体之养,徇耳目之娱,膜外概置①,不通疴痒者,则七尺之人。笃于所嗜,瞀乱②荒遗,则不具之人。因而败度灭义,为民蠹害者,则为异类之人也。岂有生之始遽不同如此哉?习为之耳。习之不同,志为之耳。志在乎此,则习在乎此矣;志在乎彼,则习在乎彼矣。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言志之不可不定也。故志乎道义,未有入于货利者也;志乎货利,未有幸而为道义者也。志乎道义,则每进而上;志乎货利,则每趋而下。其端甚微,其效甚巨。近在胸臆之间,而远周天地之内。定之一息之顷,而著之百年之久。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③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人之所以孳孳终其身不已者,志在故耳志之为物,往而必达,图而必成。及其既达,则不可以返也;及其既成,则不可以改也。于是为舜者,安享其为舜;为跖者,未尝不自悔其为跖,而已莫可致力矣。岂跖之聪明材力不舜若欤?所志者殊耳。呜呼,学者一日之志,天下治乱之原,生人忧乐之本矣!孟子曰:“士何事?曰,尚志。”《学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张子曰:“未官者使正其志。”教而不知先志,学而不知尚志,欲天下治隆而俗美,何由得哉?(选自《蒿庵集》,有删改)(注)①膜:人体薄皮样组织,这里代指人体;置:一概放置不管。②瞀乱:昏乱。③跖:盗跖,柳下惠之弟。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授之读,暮课之义授:教授B.慈爱不外乎妻子妻子:配偶C.徇耳目之娱徇:追求,谋求D.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孳孳:努力不懈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生而呱呱以啼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B.行能表乎一方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习之不同,志为之耳臣之壮也,犹不如人D.定之一息之顷,而著之百年之久剑阁峥嵘而崔嵬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B.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C.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D.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志向对人生起到积极作用的一组是①而遂至于日异者,志为之也②人之于志,可不慎欤③笃于所嗜,瞀乱荒遗,则不具之人④苟志于仁矣,无恶也⑤志乎道义,则每进而上⑥人之所以孳孳终其身不已者,志在故耳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人的差异取决于人的习惯,而习惯又取决于人的志向,人的志向决定了人生的价值与地位,志向既是人们忧乐的根本,又是社会治乱的源头。B.作者认为舜一类的人志在道义,跖一类的人志在货利;若达成目标后再想改变志向已不可能,所以像跖一类的人自始至终都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而后悔。C.作者行文先简论“志”的重要性,再列举人的差异性表现及影响以进一步阐明“志”的作用,进而分析差异形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构严谨。D.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将“志”“习”“异”三者关系说得明白、深刻且生动形象;引用孔孟论志之言,增强了论证力度并增添了说理文采。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而败度灭义,为民蠹害者,则为异类之人也。(2)岂跖之聪明材力不舜若欤?(3)欲天下治隆而俗美,何由得哉?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以下是2019年十大流行语中排在前三位的:①文明互鉴,互鉴,即相互借鉴;文明互鉴,即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加强交流,相互借鉴。②区块链,区块链是一个信息技术领域的术语。从本质上讲,它是一个共享数据库,存储于其中的数据或信息,具有“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等特征。基于这些特征,区块链技术奠定了坚实的“信任”基础,创造了可靠的“合作”机制,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③硬核,译自英语“hardcore”,原指一种力量感强、节奏激烈的说唱音乐风格。后来引申指“面向核心受众,有一定难度和欣赏门槛的事物”,如“硬核游戏”即指玩起来非常有难度的游戏。近年来,其含义进一步引申,人们常用“硬核”形容“很厉害”“很彪悍”“很刚硬”,如“硬核规定”“硬核妈妈”“硬核人生”等等。对以上流行语,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从中选择一个或两个,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1、1.B2.B3.D4.(1)周勃不喜爱文辞学问,每次召见儒生和游说之士,他面向东坐着,要求他们:“赶快对我说吧!”(2)原来降侯身上带着皇帝的印玺,在北军领兵,他不在这时反叛,如今他住在一个小小的县里,反倒要叛乱吗?5.贿赂了狱卒,求助公主(儿媳妇),公主告诉了薄太后,周勃帮助过(有恩于)薄太后的弟弟;薄太后对皇帝说周勃不可能谋反;皇帝恰好也得到了审查结果,周勃谋反罪名经查验不实。【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根据语法规则断句:“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勃欲反”作“告”的宾语部分,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项、C项;“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官”,两个“下”,意思是“交付”,层层下达旨意,两个“廷尉”一个作上一句的宾语,一个是下一句的主语,之间断开;“勃恐/不知置辞”,两个谓语动词,两句话,需要断开。排除D项。故选B项。2.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古文,是很多高中生一听就头大的语文难点,而且往往也是众多学生考试当中的“丢分大户”。其实,如果平时学习中能积累一些古文方面的常识,那么试题就会变得简单许多。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是指回到京城”错误。“就国”的“国”应该是指诸侯的封地。故选B项。3.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D项,“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几经周折,他才得以释放”错。应该是先贿赂收买狱吏,然后狱吏才提示周勃怎么救自己,那就是求助公主,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项。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1)“好”,喜爱;“文学”,文辞学问(古今异义);“每”,每次;“诸生”,各位儒生;“说士”,游说之士;“乡”,通“向”,东乡,面向东坐着;“责”,责令、要求;“促”,催促、赶紧;“为”,对。(2)“绾”,身上带着;“于”,介词,在;“将兵于北军”(状语后置句);“以”,借;“顾”,难道。5.本题考查筛选整合并理解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题干问“周勃被诬谋反,最终被赦免。请简要说明他被赦免的原因”。这类题术语特定信息考查,是指“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的概括是高考阅读的常考题型。怎样答特定信息概括题呢?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概括指向,这一步的关键是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信息(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第二步:厘清思路,确定概括区间,不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要确保不遗漏要点,都必须要厘清全文思路,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第三步:检索提炼,整合答案要点,在确定信息存在的区间后,要逐段提炼,分类整合。根据上文方法解答本题,先提取答题区域,即有关的信息,在最后一段,然后加以筛选,结合译文内容:周勃拿千金送给狱吏,狱吏才写在木简背后提示他:“让公主为你作证。”公主就是文帝的女儿,周勃的长子胜之娶她为妻,所以狱吏教周勃让她出来作证。周勃把加封所受的赏赐都送给了薄太后的之弟薄昭。等案子到了紧要关头,薄昭为周勃向薄太后说情,太后也认为不会有谋反的事。文帝朝见太后,太后顺手抓起头巾向文帝扔去,说:“原来降侯身上带着皇帝的印玺,在北军领兵,他不在这时反叛,如今他住在一个小小的县里,反倒要叛乱吗?”文帝已经看到绛侯的供词,便向太后谢罪说:“狱吏刚好查证清楚,要放他出去了。”于是派使者带着符节赦免绛侯,恢复他的爵位和食邑,进而整合概括即可。【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参考译文:绛侯周勃,沛县人。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来迁到的沛县。周勃靠编蚕箔维持生活,还常在人家办丧时事吹箫奏挽歌。高祖当初称为沛公刚刚起兵的时候,周勃以侍从官的身份随从高祖进攻胡陵。周勃跟随汉王进入汉中,被任命为将军。回师平定三秦,到秦地后,汉王把怀德赐给周勃作食邑。周勃以将军的身份随从高祖征讨反叛汉朝的燕王臧荼,在易县城下把他们打败。周勃被封赐列侯的爵位,赐绛县八千一百八十户做为食邑,号称绛侯。周勃以将军身份随从高祖在代地征讨反叛汉朝的韩王信,周勃晋升为太尉。周勃为人质朴刚强,老实忠厚,高祖认为可以嘱托大事。周勃不喜爱文辞学问,每次召见儒生和游说之士,他面向东坐着,要求他们:“赶快对我说吧!”他的质朴少文才就像这个样子。周勃平定燕地之后回朝,高祖已经去世,他以列侯的身份侍奉惠帝。惠帝六年(前189)设太尉官职,任命周勃为太尉。十年以后,吕后去世。于是周勃与陈平谋划,终于诛灭了吕氏家族,拥立孝文皇帝。文帝即位之后,任周勃为右丞相,赐给黄金五千斤,食邑一万户。过了一个多月,有人劝说周勃:“您已诛灭了吕氏家庭,拥立代王为天子,威震天下。您受到丰厚的赏赐,处在尊贵的地位,这样受宠,时间长了将会有灾祸降到您的身上。”周勃害怕了,自己也感到危险,于是就辞职,请求归还相印。皇帝答应他的请求。过了一年多,丞相陈平去世。皇帝又让周勃任丞相。过了十几个月,皇帝说:“前些天我下令让列侯都到自己的封地去,有些人还没有走,丞相您是我很器重的人,希望您带头先去吧!”于是免去丞相职位回到封地。回到封地一年多,每当河东郡守和郡尉巡视各县的达绛县的时候,绛侯周勃自己害怕被杀害,经常披挂铠甲,命令家人手持武器来会见郡守和郡尉。后来有人上书告发周勃要反叛,皇帝把此事交给负责刑狱的长官廷尉处理,廷尉又把此事交付长安负责,长安的刑狱官逮捕周勃进行审问。周勃恐惧,不知道怎么回答。狱吏渐渐欺凌侮辱他。周勃拿千金送给狱吏,狱吏才写在木简背后提示他:“让公主为你作证。”公主就是文帝的女儿,周勃的长子胜之娶她为妻,所以狱吏教周勃让她出来作证。周勃把加封所受的赏赐都送给了薄太后的之弟薄昭。等案子到了紧要关头,薄昭为周勃向薄太后说情,太后也认为不会有谋反的事。文帝朝见太后,太后顺手抓起头巾向文帝扔去,说:“原来降侯身上带着皇帝的印玺,在北军领兵,他不在这时反叛,如今他住在一个小小的县里,反倒要叛乱吗?”文帝已经看到绛侯的供词,便向太后谢罪说:“狱吏刚好查证清楚,要放他出去了。”于是派使者带着符节赦免绛侯,恢复他的爵位和食邑。绛侯出狱以后说:“我普经率领百万大军,可是怎么知道狱吏的尊贵呀!”绛侯重新回到封地。在文帝十一年(前169)去世,谥号是武侯。2、B【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审清题意,结合语言背景辨析。B项,“是内心不思进取的流露”理解错误。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不可能有负面的东西。故选B。3、1.D2.D3.C【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结合前面内容“作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开拓者之一”分析,主语应该是“程开甲的一生”,排除A项、B项。“作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开拓者之一”“一生与核试验分不开”是“被人称为中国‘核司令’”的原因,结合主语一致原则分析,采用被动句更恰当,排除C项。故选D。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一清二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指非常清白。一穷二白:比喻基础差,底子薄,物质文化水平不高。结合“四年后”“中国”“1946年”等分析可知,选用“一穷二白”。义无反顾:指为了正义而勇往直前,绝不退缩。义不容辞:指道义上不允许推辞。结合“为了国家需要”“在条件艰苦的西北大漠开启了中国核武器研究”分析,此处选用“义无反顾”。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销声匿迹:形容消失得无影无踪。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结合“在条件艰苦的西北大漠开启了中国核武器研究”分析,主要讲程开甲在西北大漠做研究,在学术界不露面等,选用“销声匿迹”。功德无量:现多用来称赞人的功劳、恩德或做大有益于别人的事情。功不可没:某人功劳很大不能被埋没。结合语境“中国首次核试验中97%的测试仪器记录数据完整、准确”“程开甲院士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分析,此处主要讲程开甲的功劳之大,不能忽视,选用“功不可没”。故选D。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语序不当,“核试验场地选址、工程施工、场区内外安全以及方案制定”语序不当,应该改为“核试验场地选址、方案制定、场区内外安全以及工程施工”,排除A项、B项。搭配不当,“解决”“理论和技术难题”搭配不当,排除A项、D项。故选C。【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4、1.A2.C3.B【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第一组词语,“建立”是开始成立或开始产生形成,“建设”是创立新事业或增加新设施,语境是创建阅读服务品牌,故选“建设”。第二组词语,“进一步”表示事情的进行在程度上比以前提高,“再一次”指另一次,又一次,语境中强调的是前后程度,故选“进一步”。第三组词语,“值得一提”指很值得提一提说一说,“不容小觑”指不容小看,语境是“图书漂流”模式值得一提,故选“值得一提”。第四组词语,“交互”是互相,彼此,而“互动”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语境中读者间没互动,故选“交互”。故选A。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根据上文“读者打开手机”可以确定句子的主语是“读者”,括号内的句子主语应和上句保持一致,写读者的举动,BD两项句子的主语是“书”,故排除BD两项,接着根据逻辑判断AC两项,应该是先放下再拿走,且与前文“放下一本,拿走一本”呼应,排除A项。故选C。3.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修改能力。所谓“病句”,是指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不合逻辑事理的句子。辨析修改病句需要了解高考六种常见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本题着重考查介词使用不当和句式杂糅,应了解病句类型并注意辨析修改。原句两处语病,一是介词使用不当,应是“给……带来”,应把“向”改为“给”,排除CD;二是句式杂糅,“这个命名为‘铜都书巢’的图书漂流微型阅读设施”应改为“把图书漂流型阅读设施命名为‘铜都书果’”,或改为“名为‘铜都书巢’的图书漂流微型阅读设施”,排除A。故选B。【点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5、1.C2.老翁形象:悠闲惬意,淳朴率真,对生活心满意足。用意:用老翁形象以点带面(用老翁的所见所闻所感),全面展现国富民安的社会景象,歌颂新法所取得的成果,表达诗人心系天下的情怀。【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百钱才够买酒”理解错误,此句是说花上百十个小钱就能沽到斗酒,表现的是因年丰酒价低,百姓生活富足的。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特别是诗歌反映出的核心要素以及诗人的基本性格特点,从诗歌语句中进行具体分析即可。老翁的形象描写在最后四句,意思是,老翁乘着只小船沿着护城河向西南漂流,有时在杨柳间系上小舟。满目美景看不够,又乘兴斜躺着漂过金陵石头。见到的人都是那么的欢乐,个个红光满面,喜上眉头。“西南流”“杙小舟”“乘兴欹眠”“逢人欢笑”这些动作、情态描写,生动地勾画了老人坐船进城寻亲访友的快乐和对于生活心满意足的情态,表现了老翁的生活自得和惬意。分析塑造老翁形象的用意,主要结合时代的背景以及诗歌的主旨。开头两句为作品第一部分,歌颂元丰年间风调雨顺的喜人气象。下六句为第二部分,歌颂元丰年间五谷丰登,物产精美的盛况。最后八句为第三部分,歌颂元丰年间人民的幸福生活。根据注释“这首诗是王安石推行新法十年后农业取得较好收成时写的”可知,本诗是北宋中叶变法改革的颂歌,也是作者心系天下,希望国泰民安的政治理想的直接展露。【点睛】古诗词中,如何鉴赏人物形象:一、联系作者的个人境遇,分析人物形象1.抓住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主张。2.抓住注解,把握诗词内容,了解背景。二、联系诗词中的意象、典故等,分析人物形象。三、抓住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四、分析形象,注意同一形象,不同作者,不同时代,赋予不同的情感。掌握这四种方法,会有助于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准确分析诗词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6、曲肱而枕之于我如浮云体无咎言以我贿迁曲终收拨当心画东船西舫悄无言会遭此锅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肱”“咎”“贿迁”“拨”“愠”“碧”的书写。【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7、1.C2.①结构上起到过渡的作用,紧承上文乔厂长“动手了”,引出下文“动手”后的影响;②形象上,塑造了乔厂长大胆泼辣,勇于改革的形象;③反映小说主旨,表明了作者对改革之初锐意进取、另辟蹊径、大胆改革精神的赞许。3.①多用口语,通俗流畅,富有生活气息;②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可读性强;③善用修辞手法,富有文采;④语言精炼准确,蕴含哲理。【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表明作者对这些人的讽刺和否定,也表明了乔光朴改革的决心和意志”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在这条道路上乔光朴为自己树立的‘仇敌’何止几个‘杜兵’”“一批被群众评下来成了‘编余’的中层干部恼了”等内容可知,这里的“仇敌”“编余”加了引号,表明这些词语有特定含义,并不含有讽刺意味,不能“表明作者对这些人的讽刺和否定”。故选C。2.本题考查分析语句的作用,首先明确语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谁找道路,谁就会发现道路”,结构上,本句出现在第4段段首,前3段段主要写的是“乔光朴开始动手了”,写他上任后的改革举措,下文主要写的是乔厂长大刀阔斧改革带来的影响,可见起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找道路”“发现道路”,意思是乔厂长在艰难无路可走时,勇于实验和另辟蹊径,塑造了泼辣大胆勇于改革的“改革家”形象,饱含了作者对改革开放初期以乔光朴为代表的走在改革前列的人的肯定与赞美。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语言的能力。本题为赏析语言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解答此类题,首先看被赏析的句子是否使用了修辞,如果用了修辞方法,就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答题格式为:修辞手法+语言特色+表达效果。本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语言特点)地写出了……(内容),突出了……(表达效果)。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反衬、夸张、反复、对比等。语言特色为形象生动、简练传神、准确鲜明。表达效果: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某一事物的特点;拟人含蓄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排比强调事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感情;设问句提出疑问,引起读者注意;反问句情感强烈,引起读者深思,并且能够加强语气;对偶句式可使语言凝练,形式整齐。“第二天,乔光朴开始动手了”“通过考核评议,不管是干部还是工人,在业务上稀松二五眼的,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汗的,占着茅坑不屙屎的,溜奸滑蹭的,全成了编余人员。留下的都一个萝卜顶一个坑,兵是精兵,将是强将”这些语言多是口语,通俗流畅,富有生活气息;“他那青筋暴露的前额,阴气扑人的眼睛,仿佛是厂里一切祸水的根源。生产上一出事准和他有关,但又抓不住他大的把柄。乔光朴得从四面八方防备他,还得在四面八方给他堵漏洞。这怎么受得了?”语言精炼准确,蕴含哲理;“他处理问题时拳打脚踢,这些矛盾回敬他时,也免不了会拳打脚踢”善用修辞手法,富有文采;“群众中那种懒洋洋、好坏不分的松松垮垮劲儿,一下子变成了有对比、有竞争的热烈紧张气氛”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可读性强。【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4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分的题答案有三点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题义)角度回答。8、1.D2.兴王。说二位轻而易举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这样有本事的人才是真人才;因为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结尾对本句引申,二位超越千载,无人与之匹敌,体现了作者的改革变法的决心。【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错误。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故选D。2.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解答本题首先要先找到“诗眼”,再揣摩其在谋篇布局中的作用;其次结合所用手法,分析其所写内容,分析这个字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最后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分条作答,使答案条理清晰。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首先分析本词的内容,全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人生遭际和名垂千载的丰功伟业,并叹息君臣相遇之难,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由此可知,“兴王只在谈笑中”在全词中成为关键句,意思是,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么,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所以“兴王”一句在全词中是很有分量的,故词眼是“兴王”。【点睛】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要领:抓住诗题,抓住关键词,抓住题材类型,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抓住典型意象,抓住注释(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感情。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介绍别人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9、1.D2.A3.B【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项,因果关系错误,“不同的人对它的主旨的认识截然不同”并非是因为《山行》含蓄隽永,而是有人没有对它进行具体分析。另外,文中没有说《山行》含蓄隽永。B项,“美国行为主义者将人的心理比作一张白纸”,张冠李戴,将人的心理比作一张白纸的是本文作者。C项,有人认为木兰是一个英勇善战的形象:是脱离文本的判断,而不是根据《木兰诗》中一两处简单描写。故选B。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项,“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分析不正确。文章最后一段最后一句不是对全文的总结仅是对第三段的总结,也仅是本段的结论,呼应本段第一句。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原文信息“这种误读还比较普遍,如有老师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开头,便在秋下加一心,是为‘愁’,说是‘逢秋即愁’,实际这只是汉字构成初期的历史痕迹”,意思是,人们认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悲秋,是对古典诗歌中写秋的作品的误读。B选项,“人们认为刘禹锡的《秋词》是悲秋”错误。原文“其实,古典诗歌中颂秋亦有经典之作,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故选B。10、1.B2.C3.C4.(1)(王安礼)曾与开封府尹一起向皇上奏事,奏事完后,皇上单独留下王安礼,拿一些国家大事来询问向他,对他的意见,皇上很赏识,并加以采纳。(2)现在安礼勤勉治政,使远方异域惊叹,这与古人相比都毫不逊色。【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③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句子翻译为:我本来就不会深责他,现在既然你为他求情,我就宽赦他。你出去之后,不要把这事说出去,苏轼刚引起众人的怨恨,我恐怕有人会拿这件事来害你。“也”为句末助词,其后断句,排除AD;“轼”为人名,作主语,其后不可断,排除C。故选B。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记录古代帝王和皇子后妃的言行”错,起居注不记录皇子后妃言行。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C项,“王安礼都从轻发落,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分析有误,据原文“前滞讼不得其情,及且按而未论者几万人,安礼剖决,未三月,三狱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可知,囚室都空了是因为王安礼处理案件雷厉风行,将之前滞留的案件都处理完了。并不是从轻发落,释放了犯人。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①访以天下事,状语后置;访:询问;乡纳:采纳。句子翻译为:(王安礼)曾与开封府尹一起向皇上奏事,奏事完后,皇上单独留下王安礼,拿一些国家大事来询问向他,对他的意见,皇上很赏识,并加以采纳。②勤吏事:勤勉治政;骇:使动用法,使……惊叹;殊邻:异域。句子翻译为:现在安礼勤勉治政,使远方异域惊叹,这与古人相比都毫不逊色。【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参考译文:王安礼字和甫,是王安石的弟弟。很年轻的时候即考中进士,听从河东唐介的征召。(吕公弼)向朝廷推荐王安礼,神宗召王安礼应对后,想马上任用他。这时是王安石执政,他就推辞了,被任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有一天神宗召见他,命他坐下,有关官员说八品官没有赐座的,皇上即特别地赐给座位。升任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又召回任开封府判官。(王安礼)曾与开封府尹一起向皇上奏事,奏事完后,皇上单独留下王安礼,询问他一些国家大事,对他的意见,皇上很赏识,并加以采纳。入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下御史狱,情势很危急,没有人敢救他。王安礼则坦然地说:“自古以来胸怀大度的君主,是不会因别人的言论不当而治他的罪的。苏轼以他的才干自发奋起,认为爵位可以很快得到,而现在却仍然这样碌碌无为,他的心中不能没有抱怨。现在如果按理治他的罪,我担心以后人们会说陛下不能容纳有才能的人。”神宗说:“我本来就不会深责他,现在既然你为他求情,我就宽赦他。你出去之后,不要把这事说出去,苏轼刚引起众人的怨恨,我恐怕有人会拿这件事来害你。”李定、张璪都指使王安礼不要解救苏轼,王安礼没有答应,因此苏轼只受到轻微的处罚。以翰林学士身份知开封府,只要有事他马上处理,从不拖拉。他的前任审理得不十分妥当的案子,以及立案后没有处理的案子很多,牵涉到几万人。王安礼分类处理,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县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审理案件的情况公布于府衙门前,辽的使者从府衙前经过看到了,对王安礼夸奖不已。皇上听后高兴地说道:“过去秦国的内史廖从容地祭祀,破坏了由余的阴谋。现在安礼勤勉治政,使远方异域惊叹,这与古人相比都毫不逊色。”于是特别提升了王安礼官阶一级。皇上多次失去皇子,太史说民间墓地隔京城太近了,所以不利于皇朝的后代,诏令他们将墓地都改迁,大概有数十万座,众人震动、恐惧。王安礼上奏说:“文王占卜说要传世三十年,他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的尸骨,而没有听说他为了利其后代而要迁移百姓墓地的事。”皇上即诏令停止搬迁。过了很久,御史张汝贤上书弹劾王安礼的过失,王安礼被贬出,以端明殿学士身份知江宁府,张汝贤也被罢免。元祐年间,加王安礼资政殿学士衔,历知扬、青、蔡三州。又被御史弹劾,失掉学士,移任舒州。绍圣初年,恢复原职,知永兴军。绍圣二年(1095),知太原府。得风寒病,四肢麻木不能行走,只得卧床办公,但下面的人都不敢欺瞒他。去世时,六十二岁,赠他为右银青光禄大夫。11、1.B2.C3.A4.D5.B6.(1)因此而败坏法度和道义,成为百姓祸害的,那就是异类。(2)难道跖的聪明才智力量不及舜吗?(3)要想把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且风俗淳美,那么从哪里实现呢?【解析】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涉及课本中的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牢记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对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特殊词语要多加复习。阅读文言文中,不要死记硬背,要做到字不离句,通过培养语感以加深理解记忆。B项,句意为:慈爱不超出妻子儿女的。妻子:古今异义词,妻子儿女。故选B。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的能力。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解答时,需要在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用来;B介词,在/介词,比;C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故选C。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时间越久就越有新的内涵,这是流芳百世的人。功绩在养民事业隆重匡济天下,活着那么天下依靠他而得以安宁,身亡那么天下不知依靠谁,这是天下的人”“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和“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句式一致,之间,排除BD;“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这个句子之间不断开,排除C。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①“而遂至于日异者,志为之也”,指不同志向的不同差异;②“人之于志,可不慎欤”,指人立志要慎重;③“笃于所嗜,瞀乱荒遗,则不具之人”,指志向低下的消极作用。故选D。5.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技巧、作者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B项,“像跖一类的人自始至终都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而后悔”错误,与原文“为跖者,未尝不自悔其为跖”不符。故选B。6.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因”,因此;“败度”,败坏法度;,祸害。(2)中“岂”,难道;“不舜若”倒装句,不及舜。(3)中“治隆”,治理得繁荣昌盛;“俗”,风俗;“何由得哉”,反问句,那么从哪里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