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_第1页
广西桂林市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_第2页
广西桂林市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_第3页
广西桂林市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_第4页
广西桂林市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年级2024年春季学期入学联合检测卷生物学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2,选择性必修3第1章。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人体体液物质交换情况如图所示,其中丁表示细胞内液。下列叙述正确是()A.甲、乙、丙三种体液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乙B.甲、乙、丙和丁四种液体构成了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长时间剧烈运动,由于缓冲物质存在,乙的pH保持恒定不变D.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在甲和乙中,丙中生活有大量的淋巴细胞2.胸腺被称为人体的免疫“军校”,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下列关于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患者的描述,不合理的是()A.该病患者的非特异性免疫可能不受影响,对多种病原体仍有阻挡作用B.该病患者的细胞免疫能力下降,主要是因为B细胞的活化过程不能进行C.该病患者对胞内寄生病原体以及癌细胞的清除能力下降,患肿瘤机会增加D.该病患者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的原因可能是T细胞或细胞因子的数量减少3.某病毒侵入机体后引发的部分免疫反应过程如图所示,图中序号表示参与机体免疫反应的细胞或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①②④⑥⑦⑧可特异性识别抗原B.④⑧均是在骨髓中产生并成熟的C.③⑦均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⑤⑥⑦可在机体内长时间发挥作用4.在植物的向光性实验中,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主要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A.尖端、尖端、尖端以下的部位B.尖端、尖端、尖端C.尖端、尖端以下的部位、尖端以下的部位D.尖端、尖端以下的部位、尖端5.水仙冰清玉洁、清雅幽香。当室外栽培的水仙被移入室内后,其体内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水仙徒长甚至倒伏。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水仙在室内徒长受基因的调控B.在水仙体内,生长素能进行极性运输C.水仙体内的叶绿素是能将光信号传导至细胞核的蛋白质D.除光照外,温度、重力等均会影响水仙的生长6.近年来的我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结构出现很多变化,如出生率下降、老龄化加快等,总人口数量也在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最好在某城市人口数量较多和较少时对该城市人口数量进行调查B.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的年龄结构的改变,可准确推断一段时间的人口数量C.某一个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至少受四个种群数量特征的直接影响D.如果某地区的人口增长过快,不会影响生态足迹,但是会影响生态环境7.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生态位宽度是指被一种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同一物种的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B.同一生态系统的同一营养级的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完全相同C.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一般要考虑其栖息地、食物、天敌等D.当主要食物缺乏时,动物可能会扩大取食种类,增加生态位宽度8.研究弃耕农田的演替过程,探讨其演替的特征和规律,对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具有重大意义。某小组调查了不同农田中植物群落的物种数,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用样方法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数量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B.与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相比,弃耕农田发生的演替的速度更慢C.由调查结果推测,该弃耕农田最早出现的植物可能是一年生草本植物D.由调查结果推测,一年生植物可更快适应环境,可迅速繁殖和生长9.苍耳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布较为广泛。苍耳的传播方式独特,其果实上有尖刺,可通过粘在动物毛或人的衣服上传播到各个地方。苍耳的种子可用于榨油、入药,还可固定水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通过苍耳的分布广泛可确定其生态位宽且不与其他植物形成竞争B.苍耳种子的食用、药用价值体现出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C.苍耳的传播途径可以体现消费者对植物种子传播的重要作用D.增加某区域内苍耳的种植数量一定能提高该区域的抵抗力稳定性10.大熊猫和华南虎都是我国的珍稀保护动物,大熊猫主要以竹子为食,华南虎主要以其他动物为食。二者曾经同城分布,一度都有较大的种群数量,由于栖息地破坏等原因它们的数量锐减,野生大熊猫种群更是被隔离在不同的“孤岛”上。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从能量流动特点角度分析,相比于大熊猫,华南虎的生存更有优势B.成年大熊猫常用尿液在树干上做标记,这体现的信息类型属于化学信息C.野生物种栖息地的丧失和碎片化都可能会降低生物多样性D.将大熊猫分布区连接起来有利于大熊猫种群的延续11.微生物的纯培养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分离和培养等步骤。下列关于酵母菌的纯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A.采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均可分离酵母菌B.可用湿热灭菌法对培养酵母菌马铃薯琼脂培养基进行灭菌C.通过接种环连续蘸取菌液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划线的操作,可将菌种逐步稀释D.完成平板划线后,待菌液被培养基吸收,再将接种后的平板进行培养12.硒是一种生命活动必需的微量元素。亚硒酸钠对细菌的生长有明显的毒害作用,土壤中的一些富硒细菌可将其还原为红色单质硒。下图表示土壤中富硒细菌的筛选和纯化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步骤②中可重复将1mL菌液加入9mL无菌水进行逐步稀释B.图中步骤④的培养基属于鉴别培养基,原理是该培养基含红色的富硒细菌C.步骤④中,可根据菌落周围是否出现红色区域对目的菌株进行筛选D.通过同时培养灭菌的空白平板,可检测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13.调节排尿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人在不受意识的支配下可以完成排尿,也可以在意识的支配下憋尿。排尿时,逼尿肌收缩,尿道内、外括约肌舒张,但外括约肌的活动受大脑意识的调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进而有利于排尿B.牵张感受器可将兴奋经盆神经传至脊髓即可形成排尿反射C.神经甲属于不受意识支配的躯体运动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D.大脑通过控制脊髓来调节排尿,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4.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如图所示,垂体分为神经垂体和腺垂体两部分。腺垂体具有分泌功能,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等;神经垂体不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下丘脑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B.与抗利尿激素释放有关的是腺垂体C.醛固酮与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可能相同D.下丘脑可通过释放相关激素与腺垂体、靶腺体之间进行分级调节15.科研人员选取千岛湖地区面积适当、生境类型相似的两个岛屿(A岛和B岛)作为研究样地,对A岛(2009年10—11月以及2010年3—11月)和B岛(2009年7月—11月以及2010年3—11月)的社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A.A岛和B岛社鼠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B.受环境容纳量限制,社鼠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会保持相对稳定C.由于冬季12月至翌年2月环境温度较低,最好不在此期间进行捕捉D.根据题图不能确定A岛和B岛两个岛屿上社鼠种群数量的K值16.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称为同资源种团,例如,热带食花蜜的许多蜂鸟就可称为一个同资源种团。如果有一个种群由于某种原因从生物群落中消失,种团内的其他种群可以取代其地位,执行相同的功能,从而使群落面貌变化不大。某山林中的部分同资源种团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植被层次同资源种团的类型(按取食模式划分)杂食动物草食动物树干层黑啄木鸟、山雀—灌木层—白尾鹿、梅花鹿地表层—白尾鹿、梅花鹿、蒙古兔A.同资源种团的几种生物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度可能更高B.草食动物可以分为食叶、食种子、食根等同资源种团C.发生种群取代的群落面貌变化不大,但物种组成发生了改变D.该山林里人工再放养一些白尾鹿,可增加物种丰富度二、非选择题:共60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7.心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机制与骨骼肌产生动作电位的机制略有不同,图甲表示心肌细胞产生一次动作电位的过程中膜内的电位变化情况。人体心脏和肾上腺所受神经支配的方式如图乙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心肌细胞兴奋后,膜内外的电位分布情况是______。已知与心肌细胞膜外相比,膜内的K+浓度高,Ca2+浓度低,在电位变化的2期中,心肌细胞开放的主要是K+通道和Ca2+通道,推测此时K+和Ca2+的流动情况分别是______、______。(2)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产生兴奋,该兴奋经______传到神经中枢,通过通路A和通路B使心跳加快。由图乙可知,在通路A和通路B中,调节心脏活动的神经递质有______。(3)动脉血压降低通过通路B来调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_____。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均作为信号分子来调节心脏的活动,两者发挥作用的共同特点是______(答出1点)。18.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使体温波动时,皮肤及机体内部的温度感受器将信息传入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产热和散热反应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回答下列问题:(1)人在安静状态下,主要通过______等器官的活动提供热量。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是______,其主要通过辐射、传导、______、______的方式进行散热。(2)人在寒冷环境中,散热会加快,当局部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时,冷觉感受器会产生兴奋,通过机体的调节使散热量减少。同时,机体还会通过促进______(答出2点)等激素的释放,使相关细胞代谢活动增强等方式增加产热,最终实现产热和散热平衡,维持体温正常。(3)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毁,则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A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进行解热。现获得与药物A的结构类似的物质M,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药物A、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论。分组处理方式结果甲?发热乙发热家兔模型+10mL药物A溶液退热丙发热家兔模型+10mLM溶液?丁下丘脑损毁的发热家兔模型+10mLM溶液发热①甲组的处理方式是______。②若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则丙组的实验结果是______。③若②成立,则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______。19.鼠兔外形酷似兔子,身材和神态很像鼠类,体形较小,是典型的食草性动物。科研人员对鼠兔的被捕食风险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图2是根据某草原上甲、乙两种鼠兔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绘制的曲线图,L值表示甲鼠兔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M值表示乙鼠兔的种群数量。乙鼠兔在第1年年末迁入该区域,不考虑甲鼠兔种群的迁入和迁出。回答下列问题:注:警戒距离是指当高原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其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1)由图1可知,植被群落高度越高,鼠兔被捕食的风险就越______(填“大”或“小”)。(2)为了调查该草原某区域中甲鼠兔的种群密度,捕获了30只甲鼠兔,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回,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50只甲鼠兔,其中有3只带有标记,该甲鼠兔种群的数量约为____只。如果标记物脱落,则调查结果会比实际数值偏___(填“大”或“小”)。(3)由图2可知,第2年甲鼠兔种群L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4)由图2可知,甲鼠兔种群在第2年年末的年龄结构为______,甲鼠兔种群数量在第______年年末达到最小值。(5)若乙鼠兔大量繁殖,则可能对草地造成危害,要进行防治最好将其种群数量控制在______只以下。根据所学知识,提出1条合理控制乙鼠兔种群数量的建议:______。20.2023年世界湿地日主题为“湿地修复”。湿地修复是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使其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图1表示某湿地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成分在一天内CO2的释放量,图2表示某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流动过程,数字代表能量值[单位:×104J·(cm2·a)1]。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a曲线代表的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b、c曲线代表的生物成分相同,两者在一天内的CO2释放量情况不同主要是因为_______。(2)图2中用于该营养级生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值为_______×104J·(cm2·a)1,仅根据图2无法计算该营养级与下一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原因是______________。(3)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通过动植物物种的合理引进可增加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稳定性。通过种植挺水植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湿地水域中浮游藻类的数量,其原理是挺水植物的生长能够减少浮游藻类对_______。21.传统泡菜腌制过程中,乳酸菌、乳酸和亚硝酸盐的变化如图所示,其中亚硝酸盐是硝酸盐还原菌促进硝酸盐还原形成的,硝酸盐还原菌适宜的酸碱度为中性。若摄入过多亚硝酸盐,则对人体有害。回答下列问题:(1)乳酸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常见的乳酸菌有乳酸链球菌和_______;在对氧气的需求方面,与醋酸菌相比,乳酸菌的特点是____;乳酸菌和酵母菌在细胞结构方面的主要区别是_____。(2)泡菜制作过程中,用清水和食盐配制质量百分比为5%~20%的盐水,并将盐水煮沸,煮沸的目的是_____。(3)发酵初期,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_____(填“较强”或“较弱”),亚硝酸盐含量增加。由图可知,在发酵中、后期的泡菜品质良好,判断依据是_______。(4)发酵中期,乳酸菌数量增多,但亚硝酸盐含量下降的原因是____,并且部分亚硝酸盐被分解,含量开始下降。高二年级2024年春季学期入学联合检测卷生物学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2,选择性必修3第1章。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人体体液物质交换情况如图所示,其中丁表示细胞内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丙三种体液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乙B.甲、乙、丙和丁四种液体构成了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长时间剧烈运动,由于缓冲物质的存在,乙的pH保持恒定不变D.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在甲和乙中,丙中生活有大量的淋巴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液),丁是细胞内液。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液),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血浆,即甲,A错误;B、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因此甲、乙、丙三种液体构成了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错误;C、长时间剧烈运动,由于缓冲物质的存在,乙的pH保持相对稳定,但不会恒定不变,C错误;D、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在甲血浆和乙组织液中,丙淋巴(液)中生活有大量的淋巴细胞,D正确。故选D。2.胸腺被称为人体的免疫“军校”,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下列关于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患者的描述,不合理的是()A.该病患者的非特异性免疫可能不受影响,对多种病原体仍有阻挡作用B.该病患者的细胞免疫能力下降,主要是因为B细胞的活化过程不能进行C.该病患者对胞内寄生病原体以及癌细胞的清除能力下降,患肿瘤机会增加D.该病患者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的原因可能是T细胞或细胞因子的数量减少【答案】B【解析】【分析】1、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患者体内的T淋巴细胞明显减少,进而导致机体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严重受损,大部分的体液免疫受损。2、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皮肤、黏膜是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作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具有特异性,叫作特异性免疫。【详解】A、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和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胸腺属于免疫器官,T淋巴细胞属于免疫细胞,它们主要参与特异性免疫,故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患者的非特异性免疫可能不受影响,对多种病原体仍有阻挡作用,A正确;B、胸腺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该病患者的细胞免疫能力下降,主要是因为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不能进行,B错误;C、胞内寄生病原体以及癌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免疫,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患者细胞免疫严重受损,故该病患者患肿瘤机会增加,C正确;D、该病患者的T细胞数量减少,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数量减少,导致B细胞的活化过程受阻,从而导致浆细胞减少,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D正确。故选B。3.某病毒侵入机体后引发的部分免疫反应过程如图所示,图中序号表示参与机体免疫反应的细胞或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①②④⑥⑦⑧可特异性识别抗原B.④⑧均是在骨髓中产生并成熟的C.③⑦均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⑤⑥⑦可在机体内长时间发挥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体液免疫: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繁殖快,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l

细胞免疫: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详解】A、①为抗原呈递细胞,②为辅助性T细胞,④为B细胞,⑤为浆细胞,⑥为记忆B细胞,⑦为抗体,⑧为细胞毒性T细胞,抗原呈递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浆细胞没有识别能力,A错误;B、⑧为细胞毒性T细胞,在胸腺成熟,B错误;C、③细胞因子、⑦抗体均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正确;D、浆细胞和抗体不能在机体内长时间发挥作用,D错误。故选C。4.在植物的向光性实验中,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主要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A.尖端、尖端、尖端以下的部位B.尖端、尖端、尖端C.尖端、尖端以下的部位、尖端以下的部位D.尖端、尖端以下的部位、尖端【答案】A【解析】【分析】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为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以及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它会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从而促进该部位的生长。植物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详解】幼苗产生生长素的部位为胚芽鞘尖端,感光部位也是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由尖端产生后向下端运输,促进胚芽鞘下端部位的生长,由于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因此尖端下面的伸长区部分会发生弯曲生长。故选A。5.水仙冰清玉洁、清雅幽香。当室外栽培的水仙被移入室内后,其体内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水仙徒长甚至倒伏。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水仙在室内徒长受基因的调控B.在水仙体内,生长素能进行极性运输C.水仙体内的叶绿素是能将光信号传导至细胞核的蛋白质D.除光照外,温度、重力等均会影响水仙生长【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生命活动受基因调控、激素调节以及环境因素的调节。【详解】A、水仙在室内徒长受激素调节,激素产生受基因的调控,A正确;B、在水仙体内,生长素能进行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B正确;C、水仙体内的光敏色素是能将光信号传导至细胞核的蛋白质,C错误;D、除光照外,温度、重力等其他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水仙的生长,D正确。故选C。6.近年来的我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结构出现很多变化,如出生率下降、老龄化加快等,总人口数量也在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最好在某城市人口数量较多和较少时对该城市人口数量进行调查B.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的年龄结构的改变,可准确推断一段时间的人口数量C.某一个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至少受四个种群数量特征的直接影响D.如果某地区的人口增长过快,不会影响生态足迹,但是会影响生态环境【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变化,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详解】A、人口数量调查应是常态的常住人口数量,不能在人口数量较多和较少时对该城市人口数量进行调查,A错误;B、年龄结构被作为预测未来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故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的年龄结构的改变,可预测而非准确推断一段时间的人口数量,B错误;C、某一个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至少受四个种群数量特征的直接影响,即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正确;D、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要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如果某地区的人口增长过快,会影响生态足迹,D错误。故选C。7.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生态位宽度是指被一种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同一物种的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B.同一生态系统的同一营养级的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完全相同C.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一般要考虑其栖息地、食物、天敌等D.当主要食物缺乏时,动物可能会扩大取食种类,增加生态位宽度【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详解】A、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由于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同一物种的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A正确;B、生态位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同一生态系统的同一营养级的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B错误;C、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C正确;D、一般说来,当主要食物缺乏时,动物会扩大取食种类,食性趋向泛化,生态位加宽;当食物丰富时,取食种类又可能缩小,食性趋向特化,生态位变窄,D正确。故选B。8.研究弃耕农田的演替过程,探讨其演替的特征和规律,对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具有重大意义。某小组调查了不同农田中植物群落的物种数,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用样方法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数量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B.与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相比,弃耕农田发生的演替的速度更慢C.由调查结果推测,该弃耕农田最早出现的植物可能是一年生草本植物D.由调查结果推测,一年生植物可更快适应环境,可迅速繁殖和生长【答案】B【解析】【分析】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用样方法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数量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A正确;B、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阶段属于次生演替,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过程中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了植物种子和其他繁殖体,故弃耕农田发生的演替速度快,B错误;C、图中的调查结果是一年生植物物种数均值最大,因此推测该弃耕农田最早出现的植物可能是一年生草本植物,C正确;D、由于一年生植物物种数均值最大,因此推测一年生植物可更快适应环境,可迅速繁殖和生长,D正确。故选B。9.苍耳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布较为广泛。苍耳的传播方式独特,其果实上有尖刺,可通过粘在动物毛或人的衣服上传播到各个地方。苍耳的种子可用于榨油、入药,还可固定水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通过苍耳的分布广泛可确定其生态位宽且不与其他植物形成竞争B.苍耳种子的食用、药用价值体现出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C.苍耳的传播途径可以体现消费者对植物种子传播的重要作用D.增加某区域内苍耳的种植数量一定能提高该区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详解】A、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苍耳的分布广泛可确定其生态位宽,但不能确定不与其他植物形成竞争,A错误;B、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而间接价值主要是生态方面的价值,苍耳种子的食用、药用价值体现出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不能体现间接价值,B错误;C、苍耳果实上有尖刺,可通过粘在动物毛或人的衣服上传播到各个地方,该过程中动物和人属于消费者,可以体现消费者对植物种子传播的重要作用,C正确;D、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增加某区域内苍耳的种植数量并未增加生物种类,不能提高该区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故选C。10.大熊猫和华南虎都是我国的珍稀保护动物,大熊猫主要以竹子为食,华南虎主要以其他动物为食。二者曾经同城分布,一度都有较大的种群数量,由于栖息地破坏等原因它们的数量锐减,野生大熊猫种群更是被隔离在不同的“孤岛”上。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从能量流动特点角度分析,相比于大熊猫,华南虎的生存更有优势B.成年大熊猫常用尿液在树干上做标记,这体现的信息类型属于化学信息C.野生物种栖息地的丧失和碎片化都可能会降低生物多样性D.将大熊猫分布区连接起来有利于大熊猫种群的延续【答案】A【解析】【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详解】A、大熊猫主要以竹子为食,华南虎主要以其他动物为食,说明大熊猫的营养级更低,获得的能量更多,更具有生存优势,A错误;B、尿液传递的是化学信息,B正确;C、野生物种栖息地的丧失导致大熊猫种群数量减少,碎片化不利于种群的延续,都可能会降低生物多样性,C正确;D、将大熊猫分布区连接起来,利于大熊猫的交配,有利于大熊猫种群的延续,D正确。故选A。11.微生物的纯培养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分离和培养等步骤。下列关于酵母菌的纯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A.采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均可分离酵母菌B.可用湿热灭菌法对培养酵母菌的马铃薯琼脂培养基进行灭菌C.通过接种环连续蘸取菌液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划线的操作,可将菌种逐步稀释D.完成平板划线后,待菌液被培养基吸收,再将接种后的平板进行培养【答案】C【解析】【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详解】A、对于微生物进行分离的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A正确;B、可用湿热灭菌法(通常是高压蒸汽灭菌法)对培养酵母菌的马铃薯琼脂培养基进行灭菌,B正确;C、通过接种环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该过程中只蘸取一次菌液,C错误;D、完成平板划线后,待菌液被培养基吸收,将接种后的平板(和一个未接种的平板)倒置培养,D正确。故选C。12.硒是一种生命活动必需的微量元素。亚硒酸钠对细菌的生长有明显的毒害作用,土壤中的一些富硒细菌可将其还原为红色单质硒。下图表示土壤中富硒细菌的筛选和纯化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步骤②中可重复将1mL菌液加入9mL无菌水进行逐步稀释B.图中步骤④的培养基属于鉴别培养基,原理是该培养基含红色的富硒细菌C.步骤④中,可根据菌落周围是否出现红色区域对目的菌株进行筛选D.通过同时培养灭菌的空白平板,可检测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答案】B【解析】【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详解】A、稀释涂布平板法是采用逐步稀释后涂布的,为得到以10倍为梯度的稀释倍数,步骤②中可重复将1mL菌液加入9mL无菌水进行逐步稀释,A正确;B、图中步骤④的培养基属于鉴别培养基,土壤中的一些富硒细菌可将亚硒酸钠还原为红色单质硒,而其它细菌却没有这种能力,利用此原理可进行鉴定,B错误;C、步骤④中,如果菌落周围是否出现红色区域,则说明含有富硒细菌,为了筛选出高效菌株,可比较单菌落周围红色区域的大小,从平板中挑取实验效果明显的目的菌株,接种于新的培养基平板,对菌株进行进一步的纯化,C正确;D、通过同时培养灭菌的空白平板,可检测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若空白培养基无菌落生长,则证明灭菌合格,D正确。故选B。13.调节排尿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人在不受意识的支配下可以完成排尿,也可以在意识的支配下憋尿。排尿时,逼尿肌收缩,尿道内、外括约肌舒张,但外括约肌的活动受大脑意识的调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进而有利于排尿B.牵张感受器可将兴奋经盆神经传至脊髓即可形成排尿反射C.神经甲属于不受意识支配的躯体运动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D.大脑通过控制脊髓来调节排尿,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规律性应答的过程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包括五个基本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详解】A、交感神经兴奋,不会使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才会使膀胱缩小,进而有利于排尿,A错误;B、反射需要具备完整的反射弧,牵张感受器可将兴奋经盆神经传至脊髓过程没有设计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可形成排尿反射,B错误;C、尿道外括约肌的活动受大脑意识的调控,据图所示神经甲就是支配尿道外括约肌,因此神经甲属于受意识支配的躯体运动神经,不属于自主神经系统,C错误;D、大脑是高级神经中枢,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因此大脑通过控制脊髓来调节排尿,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D正确。故选D。14.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如图所示,垂体分为神经垂体和腺垂体两部分。腺垂体具有分泌功能,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等;神经垂体不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下丘脑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B.与抗利尿激素释放有关的是腺垂体C.醛固酮与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可能相同D.下丘脑可通过释放相关激素与腺垂体、靶腺体之间进行分级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等多种激素。这些激素作用于垂体,调控垂体分泌释放相应的激素。【详解】A、下丘脑既能传导兴奋,又能作为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如促激素释放激素),A正确;B、与抗利尿激素释放有关的是神经垂体,B错误;C、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故靶器官相同,C正确;D、下丘脑可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与腺垂体、甲状腺之间进行分级调节,D正确。故选B。15.科研人员选取千岛湖地区面积适当、生境类型相似的两个岛屿(A岛和B岛)作为研究样地,对A岛(2009年10—11月以及2010年3—11月)和B岛(2009年7月—11月以及2010年3—11月)的社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A.A岛和B岛社鼠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B.受环境容纳量限制,社鼠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会保持相对稳定C.由于冬季12月至翌年2月环境温度较低,最好不在此期间进行捕捉D.根据题图不能确定A岛和B岛两个岛屿上社鼠种群数量的K值【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详解】A、岛屿化使生活在不同岛屿上的社鼠种群因有地理障碍而无法进行基因交流,因此存在地理隔离,社鼠被隔离在不同的岛屿上减少了迁入迁出对种群数量调查的影响,故A岛和B岛社鼠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A错误;B、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受环境容纳量限制,社鼠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会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C、由于冬季12月至翌年2月环境温度较低,捕获鼠若在鼠笼内时间过长,食物不足、低温和产热过多会导致部分个体的死亡(死亡率增加),从而影响研究的结果,因此在此期间不进行捕捉,C正确;D、K值是长时间内(在不破坏环境情况下),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个体数量,两岛种群数量均是上半年数量处于高峰,而下半年数量较低,超过环境承载力可能是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故根据题图不能确定A岛和B岛两个岛屿上社鼠种群数量的K值,D正确。故选A。16.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称为同资源种团,例如,热带食花蜜的许多蜂鸟就可称为一个同资源种团。如果有一个种群由于某种原因从生物群落中消失,种团内的其他种群可以取代其地位,执行相同的功能,从而使群落面貌变化不大。某山林中的部分同资源种团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植被层次同资源种团的类型(按取食模式划分)杂食动物草食动物树干层黑啄木鸟、山雀—灌木层—白尾鹿、梅花鹿地表层—白尾鹿、梅花鹿、蒙古兔A.同资源种团的几种生物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度可能更高B.草食动物可以分为食叶、食种子、食根等同资源种团C.发生种群取代的群落面貌变化不大,但物种组成发生了改变D.在该山林里人工再放养一些白尾鹿,可增加物种丰富度【答案】D【解析】【分析】1、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不同群落物种丰富度往往有差别。2、生态位是指群落中某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他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详解】A、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题意可知,同资源种团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因此同资源种团的几种生物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度可能更高,A正确;B、根据草食动物取食模式划分,有存在于灌木层,有存在于地表层,因此草食动物可以分为食叶、食种子、食根等同资源种团,B正确;C、题干信息“种团内的其他种群可以取代其地位,执行相同的功能,从而使群落面貌变化不大”,因此发生种群取代的群落面貌变化不大,但物种组成发生了改变,C正确;D、该山林中本身含有白尾鹿这一物种,因此在该山林里人工再放养一些白尾鹿,不会增加物种丰富度,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共60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7.心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机制与骨骼肌产生动作电位的机制略有不同,图甲表示心肌细胞产生一次动作电位的过程中膜内的电位变化情况。人体心脏和肾上腺所受神经支配的方式如图乙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心肌细胞兴奋后,膜内外的电位分布情况是______。已知与心肌细胞膜外相比,膜内的K+浓度高,Ca2+浓度低,在电位变化的2期中,心肌细胞开放的主要是K+通道和Ca2+通道,推测此时K+和Ca2+的流动情况分别是______、______。(2)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产生兴奋,该兴奋经______传到神经中枢,通过通路A和通路B使心跳加快。由图乙可知,在通路A和通路B中,调节心脏活动的神经递质有______。(3)动脉血压降低通过通路B来调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_____。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均作为信号分子来调节心脏的活动,两者发挥作用的共同特点是______(答出1点)。【答案】(1)①.外负内正②.外流③.内流(2)①.传入神经②.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3)①.神经—体液调节②.特异性【解析】【分析】静息时,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小问1详解】心肌细胞兴奋后,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膜内外的电位分布情况是外负内正。已知与心肌细胞膜外相比,膜内的K+浓度高,Ca2+浓度低,且在电位变化的2期中膜电位略有下降,因此推测此时K+和Ca2+的流动情况分别是外流和内流。【小问2详解】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产生兴奋,该兴奋经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通过通路A和通路B使心跳加快。由图乙可知,在通路A和通路B中,调节心脏活动的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小问3详解】通路B神经中枢通过控制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调节心血管活动,有神经细胞的参与,也有内分泌腺的参与,所以经过通路B调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在此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素为动物激素参与体液调节,而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神经递质参与神经调节,两者发挥作用的共同特点是特异性。18.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使体温波动时,皮肤及机体内部的温度感受器将信息传入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产热和散热反应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回答下列问题:(1)人在安静状态下,主要通过______等器官的活动提供热量。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是______,其主要通过辐射、传导、______、______的方式进行散热。(2)人在寒冷环境中,散热会加快,当局部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时,冷觉感受器会产生兴奋,通过机体的调节使散热量减少。同时,机体还会通过促进______(答出2点)等激素的释放,使相关细胞代谢活动增强等方式增加产热,最终实现产热和散热平衡,维持体温正常。(3)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毁,则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A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进行解热。现获得与药物A的结构类似的物质M,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药物A、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论。分组处理方式结果甲?发热乙发热家兔模型+10mL药物A溶液退热丙发热家兔模型+10mLM溶液?丁下丘脑损毁的发热家兔模型+10mLM溶液发热①甲组的处理方式是______。②若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则丙组的实验结果是______。③若②成立,则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______。【答案】18.①.肝和脑②.皮肤③.对流④.蒸发19.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20.①.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②.退热③.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解析】【分析】1、体温的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2、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人体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产热量和散热量相等。体温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物质代谢的正常进行,使细胞、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紊乱,破坏内环境稳态,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小问1详解】人在安静状态下,主要通过内脏、肌肉和脑等器官的活动提供热量。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是皮肤,身体内部产生的热量由血液循环带到皮肤毛细血管,经由皮肤表面直接散发到体外。其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的方式进行散热。【小问2详解】人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的释放增加,使相关细胞代谢活动增强等方式增加产热,最终实现产热和散热平衡,维持体温正常。小问3详解】①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实验目的1是探究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因此实验自变量是是否使用药物A,所以对照组是甲,处理方式是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②药物M具有解热作用,所以乙组发热家兔模型退热,若若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则丙组的实验结果也是退热。③若②成立,说明药物A和药物M一样均具有解热作用。丙丁对比说明药物M是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综上所述,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是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19.鼠兔外形酷似兔子,身材和神态很像鼠类,体形较小,是典型的食草性动物。科研人员对鼠兔的被捕食风险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图2是根据某草原上甲、乙两种鼠兔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绘制的曲线图,L值表示甲鼠兔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M值表示乙鼠兔的种群数量。乙鼠兔在第1年年末迁入该区域,不考虑甲鼠兔种群的迁入和迁出。回答下列问题:注:警戒距离是指当高原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其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1)由图1可知,植被群落高度越高,鼠兔被捕食的风险就越______(填“大”或“小”)。(2)为了调查该草原某区域中甲鼠兔的种群密度,捕获了30只甲鼠兔,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回,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50只甲鼠兔,其中有3只带有标记,该甲鼠兔种群的数量约为____只。如果标记物脱落,则调查结果会比实际数值偏___(填“大”或“小”)。(3)由图2可知,第2年甲鼠兔种群L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4)由图2可知,甲鼠兔种群在第2年年末的年龄结构为______,甲鼠兔种群数量在第______年年末达到最小值。(5)若乙鼠兔大量繁殖,则可能对草地造成危害,要进行防治最好将其种群数量控制在______只以下。根据所学知识,提出1条合理控制乙鼠兔种群数量的建议:______。【答案】(1)大(2)①.500②.大(3)乙鼠兔迁入后与甲鼠兔竞争食物和栖息地,使甲鼠兔种群数量下降(4)①.衰退型②.3(5)①.700②.增加其天敌数量、控制高原鼠兔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植被群落高度越高,警戒距离越小,个体被捕食风险越高。图2中L值表示甲鼠兔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L值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L值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L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小问1详解】图1数据显示,植被群落高度越高,警戒距离越小,而警戒距离是指当高原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因此植被群落高度越高,鼠兔被捕食的风险就越大。【小问2详解】为了调查该草原某区域中甲鼠兔的种群密度,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捕获了30只甲鼠兔,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回原环境中,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50只个体,其中有3只带有标记,则该甲鼠兔种群的数量约为30×50÷3=500只。如果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目偏小,因而调查结果比实际数值偏大。【小问3详解】乙鼠兔在第1年年末迁入甲鼠兔生活的区域,乙鼠兔迁入后会与甲鼠兔竞争食物和栖息地,使甲鼠兔的种群数量下降,即甲鼠兔L值下降。【小问4详解】图2分析,第2年年末甲鼠兔种群L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从而判断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甲鼠兔种群在第三年末之前L值小于1,第三年末L值等于1,因此甲鼠兔种群数量在第3年年年末达到最小值。【小问5详解】图2分析,乙鼠兔的环境容纳量为1400只,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要进行防治最好将其种群数量控制在700只以下。设法降低乙鼠兔的环境容纳量是控制的最好方法,为此采取的措施有增加其天敌数量、控制高原鼠兔的性别比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