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天地正气传三苏家风_第1页
秉天地正气传三苏家风_第2页
秉天地正气传三苏家风_第3页
秉天地正气传三苏家风_第4页
秉天地正气传三苏家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苏文化·苏轼一家介绍秉天地正气传三苏家风主讲人:孙老师日期:XX月XX日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纵观中国历史,没有哪一家,能像苏氏家族一样培养出三位杰出人才,占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之地,被传为千古佳话。苏氏父子三人为文、为人、为政,都被后人推崇为理想的标杆。三苏之所以为历代传扬,与其醇厚家风有很大的关联。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苏氏家族,共同探寻他们的优秀家风。读书正业·苏洵壹为政清廉·苏轼贰孝慈仁爱·苏辙叁非义不取·程夫人肆目录读书正业·苏洵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纵观中国历史,没有哪一家,能像苏氏家族一样培养出三位杰出人才,占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之地,被传为千古佳话。第壹章读书正业·苏洵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读书正业·苏洵自古以来,读书正业是每个读书人使命和目标古人通过读书来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三苏读书的故事为世人所称道哪怕在多年后的今天对我们的学习生涯仍有重要意义读书正业·苏洵苏洵年少时纵游天下,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在三十七岁时却又经历科举失败。此后他调整了治学方向,放弃科举考试,闭门苦读十数年,终于大器晚成,创作了出《六国论》等流传后世的经典政论文。苏洵鉴于自己少年不学,老大“无成”的教训,对苏轼兄弟俩自小进行精心培养。二苏小时候同普通孩子一样贪玩,不爱读书。苏洵对孩子不进行“棍棒”教育,而是从孩子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入手,积极引导,诱其入门。读书正业·苏洵每当孩子玩耍打闹时,苏洵就躲在他们能看得见的一个角落里看书,聚精会神,神采飞扬。当孩子们围过来时,他又将所读之书“藏”起来。孩子们发现了父亲的这个“怪现象”以为他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便趁父亲不在家时,将书“偷”出来,渐渐地,他们也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乐趣,从而驶入了成才的正轨。在今天,很多家庭的父母或许会采用专断的方式教育孩子。然而,面对孩子的顽皮,苏洵却是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正是由于父亲苏洵的正确引导和家庭的良好学习氛围,才使得苏轼兄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此奋发读书,成为文学大家。为政清廉·苏轼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纵观中国历史,没有哪一家,能像苏氏家族一样培养出三位杰出人才,占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之地,被传为千古佳话。第贰章为政清廉·苏轼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为政清廉·苏轼“水以清为贵,人以廉为尊”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清正廉洁、勤政廉政一直是人民的期盼苏轼在为官期间为政清廉被世人所称颂他的清风高节品质的形成离不开三苏家风的熏陶为政清廉·苏轼苏洵曾言,“王公贵人,可以富贵人者,肩相磨于上;始进之士,其求富贵之者,踵接相接于下。而洵未尝一动其心焉,不敢不自爱其身故也。”苏洵的言行影响着苏轼兄弟,使二苏都成为了清正廉洁,具有风骨的伟人。在清廉家风的熏陶下,苏轼一生坚持“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弥留之际仍说道“吾生不恶,死必不坠”。纵观苏轼从政一生,不管是他留下的诗歌篇章,还是他的从政实践行迹,都是一身正气,铁骨铮铮,坚持操守,一生清贫。我们应该学习苏轼清廉高节的品格,坚持清正无私,克己奉公。在生活与工作中坚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坚守本心,永葆廉洁本色。为政清廉·苏轼《六事廉为本赋》节选苏轼事有六者,本归一焉。各以廉而为首,盖尚德以求全。官继条分,虽等差而立制;吏功旌别,皆清慎以居先。器尔众才,由吾先圣。人各有能,我官其任;人各有德,我目其行。是故分为六事,悉本廉而作程;用启庶官,俾厉节而为政。善者善立事,能者能制宜。或靖恭而不懈,或正直而不随。法则不失,辨别不疑。第其课兮,事区别矣;举其要兮,廉一贯之。蔽吏治之否臧,必旌美效;为民极之介洁,斯作丕基。所谓事者,各一人之攸能;所谓贤者,通众贤之咸暨。拟之网罟,先纲而后目;况之布帛,先经而后纬。于冢宰处八法之末,厥执既分;在西京同大孝之科,于斯为贵。乃知功废于贪,行成于廉。苟务渎货,都忘属厌。孝慈仁爱·苏辙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纵观中国历史,没有哪一家,能像苏氏家族一样培养出三位杰出人才,占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之地,被传为千古佳话。第叁章孝慈仁爱·苏辙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孝慈仁爱·苏辙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苏氏家族自古就有孝悌的优良家风苏辙在家风的影响之下将“孝慈仁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孝慈仁爱·苏辙苏洵在《族谱后录下篇》中这样忠告后人:“事父母极于孝,与兄弟笃于爱,与朋友笃于信……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苏辙谨记父亲教导,传承和发扬了孝慈仁爱的优良家风。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以京官大理评事的身份,到陕西凤翔任签判,本来苏辙也要外放任职,因不能让老父亲独自在京,苏辙索性辞官不做,与妻子史氏留在汴京照顾父亲。孝慈仁爱·苏辙苏轼与苏辙之间兄弟之情同样使人动容。自嘉佑六年(1061)苏轼与其弟分手离京师任凤翔府判官,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两人宦海沉浮、离多聚少,再也不能像年少时朝夕相处、相亲相伴。他们就用以诗文唱和来表达浓烈的亲情和久别的思念。其中苏轼的经典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被后人传颂,用以表达对亲友的思念。千万经典,孝悌为先。三苏家风中的“孝慈仁爱”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我们应该向苏辙学习,懂得感恩,对待父母多些耐心,多些陪伴;对待长辈多些尊敬,多些体谅,努力实现家和万事兴。非义不取·程夫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纵观中国历史,没有哪一家,能像苏氏家族一样培养出三位杰出人才,占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之地,被传为千古佳话。第肆章非义不取·程夫人程夫人(1010-1057年),眉州青神(今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人,出身名门,自幼熟读诗书,深知礼仪,18岁同苏洵结婚,勉励夫君读书,又是两个儿子——苏轼、苏辙的启蒙教师。后世将程氏与孟母、岳飞母亲一起并称为“三大贤母”。非义不取·程夫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取之无道必生祸殃这一准则与三苏家风中的“非义不取”相符二苏在其母亲的教导之下坚守正道光明磊落成为堂堂正正的君子非义不取·程夫人程夫人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一言一行,言传身教对苏家兄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她身上体现最明显的就是仁慈有爱,诚信廉洁,还有正直高洁的品格。在著名的《前赤壁赋》中,苏轼强调,“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非义不取”的品格源自母亲的教导。苏轼在《记先夫人不发宿藏》中,曾回忆起母亲程氏夫人的往事。传说在苏家故宅,两个丫鬟无意间从地里挖出一个瓮。众人猜测,瓮里可能装有金银珠宝,迫不及待想打开看看。程夫人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命人用土将陷下的坑填好,告诉大家那东西是前人埋下的,不属于苏家的东西,谁也不准去挖取。非义不取·程夫人程夫人用这件事教育苏家兄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非分之财一分一厘不可妄取。做人要堂堂正正,这是做人的准则,务必牢记。我们应该践行三苏家风中的“非义不取”准则,在道德的前提下追求金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心安理得,才能理直气壮。即使我们追不到金钱,也能坚守正道,不失节操。三苏坟苏东坡祖籍河北栾城,出生在四川眉山。他一生坎坷,曾多次在地方为官,足迹踏遍全国各地,而这位文坛旷世奇才最终选择了位于现在河南平顶山市的郏县茨芭镇小峨眉山作为他永久的休憩之所。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卒于常州,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苏轼在去世前曾与苏辙有过书信往来,他在书信里说:“葬地,弟请一面果决。八郎妇可用,吾无不可用也。更破十缗买地,何如留作葬事,千万莫循俗也。”苏轼在这里明确表态,只要兄弟二人能够葬在一起,埋葬哪里都可以。苏轼建议丧葬从简,不拘泥于世俗礼节,珍惜兄弟之情,他高尚的品格为后人所称颂。正如林语堂为苏轼写过的传记中所述:“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一代大文豪埋骨郏县,也为平顶山市和郏县增添了文化上的厚重,世人将会永远铭记苏轼傲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