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梅县育才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湖北省黄梅县育才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湖北省黄梅县育才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湖北省黄梅县育才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湖北省黄梅县育才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期中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董仲舒认为,人性分三品,大多数人持"中民之性","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孵二十日而后能为雏,茧待缫以浪汤而后能为丝,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其主张()

A.宣扬了孟子人性善学说

B.强调了社会教化的重要性

C.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D.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2.唐末杨绾认为因儒道不举,士人一味追求做官,礼义道德沦丧,才造成了安史的反叛和战乱的延伸。穆宗时,仍有"兵兴以来,人散久矣,始欲导之以德,不欲趋之以刑"的说法。这说明当时()

A.功利主义盛行导致社会失序

B.礼法结合的治理传统被废弃

C.重建儒学信仰已成现实所需

D.佛道兴盛改变儒学正统地位3.宋朝海外與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B.开辟了海上丝调之路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4.阿拉伯帝国时期的伊本·鲁世德(1126-1198年)在《关于宗教和哲学之间的一致性》中提出,哲学与宗教并非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人追求现实幸福靠的是现实的哲学科学知识和靠人本身的完善化,而不是靠宗教冥想或摈弃欲望。他的这一思想()

A.加速了阿拉伯帝国民族交融

B.有利于近代人文主义的产生

C.缓和了帝国境内的宗教矛盾

D.有助于欧亚民族意识的觉醒5.右图为郑州博物馆所藏隋大业二年《李渊为子李世民祈福造像记碑》碑文。据此可知,当时()​A.皇室利用宗教加强统治

B.权贵阶层精通佛学C.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佛教具备世俗功用6.下表为不同历史时期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分布情况。它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A.欧洲文学水平领先世界B.世界文化多样性得到了更多认可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国家经济实力决定了其文学水平7.古埃及的奥西里斯崇拜以正义和来世观念为核心,原本只得到王室的尊崇,而后逐渐向地方权贵乃至普通大众扩展。这一变化有利于()A.宣扬君权神授思想B.强化社会等级观念C.维护国家秩序稳定D.促进人文意识觉醒8.下图中包含了近年打捞出的一艘沉船的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印证()A.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B.海上丝绸之路开辟C.印度洋贸易往来活跃D.欧洲早期殖民扩张9.两汉时期,文人献赋盛行。西汉武帝时,如有天子出巡、游猎、求仙等行为,司马相如、扬雄等文人往往献赋加以讽颂。东汉建都洛阳后,一些关中遗老仍然盼望朝廷能够回迁长安,对此,班固上《两都赋》加以驳斥。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B.文人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C.积极进取的时代风貌D.兼收并蓄的思想文化政策

10.近代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冯桂芬在《校颁庐抗议》中说“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王韬在《答强弱论》中说“彼使我变,利为彼得;我自欲变,权为我操”。这些言论()A.完全突破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B.体现了传统文化和西学结合

C.顺应了近代社会发展的潮流

D.揭开了近代学习西方的序幕

11.下图是中国两大河流域史前文化圈的分布情况,据图可以推断()​A.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

B.各地区之间商品交易较为频繁

C.中原文化易受北方游牧文化冲击D.各地区之间文化交流存在可能12.在英国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期间,数以万计的清教徒、天主教徒、罪犯等被迫越过大西洋,移民北美地区。这些移民活动()A.推动了殖民扩张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B.促成了印第安人对英国文化的认同C.缓和了资产阶级与新贵族间的矛盾

D.引发了华工被运往美洲的苦力贸易1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些阐述意在()

A.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理念

B.推动世界改善治理体系

C.推动国人铸就民族精神

D.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4.有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以下表格。该同学从表中所得出的历史认识最恰当的是()​A.古代中国历史陷入治乱循环B.民族迁徙决定东西历史走向

C.外族入侵导致罗马帝国分裂D.历史发展存在相似性和特殊性15.15世纪,帕查库蒂开疆拓土,奠定帝国大业,重建南美洲古城库斯科。在库斯科的中央广场上,宏伟的太阳神庙耸立在金字塔形的台基上,国王每年在此举行盛大的太阳祭。沿中央广场四个方向修筑的数千千米驿道,把库斯科与全国连接起来。重建的库斯科()

A.成为印加统治中心

B.是玛雅城市建筑的典范

C.见证阿兹特克文明

D.借鉴了古埃及建筑风格二、非选择题

16.儿童史的兴起为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选角度拟定论题,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佛教传入中国,必然会有一个与本地文明撞击的过程……例如,孝在中国的政治伦理中占极重要的地位,帝王也提倡以孝治天下。佛教要求信徒出家,这就与中国孝道对立起来.……东汉桓帝时"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在东汉以后本土编撰的佛经中讲到:"欲令众生孝养父母故,以是因缘故,放斯光明。"以适应中国的伦理道德。-﹣季羡林著《中印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公元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经过一系列民族大征服,建立起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至9世纪前期,阿拉伯帝国达于极盛,经济繁荣,政治强盛,文化发达。9世纪中后期,阿拉伯商人苏莱曼所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汇成,这是介绍中国的第一部阿拉伯著作。14世纪最伟大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他在游记中详细记述了北非、中亚、南亚、东亚诸国的风土人情。

一一摘编自《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世界古代近代史》

材料三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一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碰撞、融合的主要历程。(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阿拉伯帝国能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的重要条件。(3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传播对近代欧洲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 (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随着两宋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城市工商业发达,市井文化日趋繁荣;另一方面延续自南北朝隋唐而来的士人城居之风使得文人士大夫居城者明显增多。由此,士庶之间、清雅文化与市俗文化之间呈现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的关系,这构成两宋城市文化的基本格局。由于士大夫拥有核心政治资源,掌握着文化霸权的仍然是官而非商,市民阶层处在士人阶层之下,属于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臣民。由于文化强势之最终仍有赖于政治资源,还衍生出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在文化地位上产生相应层级差别的有趣现象。两宋城市文化发展,承续并巩固了唐代以来,文化资源集中于城市所带给专制国家在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控制权,并从各方面影响着村落世界。

一一摘编自包伟民《两宋"城市文化"新论》

材料二

11世纪欧洲城市开始兴起,城市居民以移民和原住民为主,二者是以城市特许状为纽带确立的共同体。城市特许状是城市居民通过种种争取自治权的斗争,从封建主手中得的契约,这意味着共同体的事由全体成员做主。12世纪,由于城市管理需要,罗马法在欧洲复兴;中世纪晚期,市民阶级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市民政治文化的生成,孕育了现代国家的雏形。特许状是一纸契约,赋予城市居民共同享有在本城经营工商业的权利。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市场意识等新的经济理念在城市诞生,现代会计、金融、公司制度等近代经济文化在中世纪城市得到初步发展。这促进了16世纪欧洲文明的凝聚成型。(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和中世纪欧洲城市文化的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古代中国和中世纪欧洲城市文化差异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在古代,既有游牧民族的迁徙,也存在着农耕民族因多种原因进行的迁徙。大概从公元200年到500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

一一摘编自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例举3一6世纪,欧、亚游牧民族向南迁徙的事件各一例(4分),分析指出此时中国农耕民族迁徙的方向和原因(6分)。 高二期中历史答案1.【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民之性如茧如卵……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可知,董仲舒认为人性需要通过教育和培养才能变好,就像茧需要经过热水煮后才能变成丝一样,这表明他主张通过社会教化来引导和塑造人的品性,故选B项;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董仲舒认为人性有三品,且需要通过教化才能为善,与孟子的观点不同,排除A项;汉武帝的尊崇儒术的举措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排除C项;董仲舒的观点主要是关于人性和教化的,没有直接论证封建统治的合理性,排除D项。2.【答案】C【解析】据材料"礼义道德沦丧……"导之以德""可知,唐末以来,士大夫认为儒学没落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提倡重振儒学,导之以德,重建社会秩序,即重建儒学信仰已成现实的需要,故选C项;功利主义的含义是强调个人利益、利己主义,唐末士人认为儒学没落导致社会失序,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而非功利主义,排除A项;据材料"导之以德……趋之以刑"可知,当时依然重视礼法结合,礼法结合的治理传统被废弃的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魏晋以来,儒学受到了冲击,但正统地位并未发生改变,排除D项。3.【答案】D【解析】由材料“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可知宋代主要出口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手工业制成品,由材料“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可知手工业发达,产品享誉海外,故选D项。4.【答案】B【解析】据材料"人追求现实幸福靠的是现实的哲学科学知识和靠人本身的完善化"可知,作者强调现实幸福和人本身的发展,这与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核心,强调人性,反对神性等内容相符,故选B项;材料并不涉及阿拉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无法得出民族交融,排除A项;作者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反对宗教的冥想和摒弃欲望,可能会加剧与宗教的冲突,排除C项;民族意识强调对本民族的认同,而非对个个体作用的强调,排除。

5.【答案】D【解析】据材料"隋大业二年《李渊为子李世民祈福造像记碑》碑文"可知,该碑文描述的是隋朝时期郑州刺史李渊在寺庙为李世民祈福造碑及祈求佛祖保佑李氏一家的相关内容,说明佛教具有一定的世俗功用,故选d项;仅凭一块祈福碑文并不能直接证明皇室是在利用宗教加强统治,并且该碑文的主要目的是祈福,而不是政治统治,排除A项;碑文只是表明李渊为子祈福,不能据此推断李渊或权贵阶层精通佛学,排除B项;儒学受到佛道冲击主要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项。

第7页

6.【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反映诺贝尔获奖者来自世界各地,反映了颁奖委员会对世界各地文学作品的认可,即世界文化多样性得到了更多认可,故选B项;世界不同地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并不能直接反映该地区的文学水平,排除A项;世界多极化趋势指政治领域的情况,与材料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来源地无关,排除C项;"决定"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古埃及原本得到王室推崇的以正义和来世观念为核心的奥西里斯崇拜,逐渐被地方权贵乃至普通大众接受,成为全国性的精神崇拜,这使得整个国家都有一样的精神信仰,有利于维护国家秩序稳定,故选C项;题干所述的奥西里斯崇拜以正义和来世观念为核心,所以宣扬的不是君权神授思想,而是正义和来世观念,排除A项;题干所述奥西里斯崇拜以正义和来世观念为核心,成为逐步王室和地方权贵、普通大众的共同信仰,这不是等级观念的体现,而是思想一致的表现,排除B项;人文意识强调对现世生活的追求,而不具有来世观念,所以D项与奥西里斯崇拜内容不符,排除D项。

8.【答案】C【解析】由沉船打捞地点是在印度洋附近,其中发现的货品来自中国、中东、南亚、中亚和东南亚这些信息可以得出,当时印度洋的贸易往来活跃,故选C项。9.【答案】B【解析】据材料"有天子出巡、游猎、求仙等行为…加以讽颂""班固上《两都赋》加以驳斥"及所学可知,汉赋描绘了不同时期的历史特征,体现了文学作品为时代服务的要求,这说明文人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故选B项;据材料"两汉时期,文人献赋盛行"可知,两汉时期文人献赋是对天子的重大行动和时事进行讽颂,未涉及行政制度的信息,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具有积极进取的时代风貌,但与东汉时期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排除D项。10.【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早期维新思想家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看到了西方技术和制度的先进性,主张向西方学习,这顺应了近代社会发展潮流,故选C项;"完全突破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并无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信息,仅涉及向西方学习,排除B项;洋务运动开启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近代化的开端,排除D项。11.【答案】D【解析】据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各文化区之间有较发达的水运交通,而中原地区处在南北交通的枢纽地位,使得各个地区经中原与其他地区交流成为可能,故选D项;图中并不是只在强调中原文化,还有其它文化,从而无法得出"核心内容"的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图中没有提及商品交易,更无法得出"较为频繁"的结论,排除B项;游牧文化是指以牧畜为主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化形态,仅从图中信息无法看出中原文化易受北方游牧文化冲击,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12.【答案】A【解析】据材料"数以万计的清教徒……越过大西洋,移民北美地区"并结合所学近代英国的相关知识可知,英国宗教改革是在16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是在17世纪,16一17世纪时新航路早已开辟,殖民扩张正在进行,大量的英国移民进入北美地区,有助于英国殖民扩张活动的开展,且有助于推动英国与北美地区的贸易往来,故选A项;西方列强对美洲土著印第安人采取的是屠杀和压迫方式,且"促成"说法错误,排除B项;英国新贵族是从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贵族,资产阶级也从事资本主义工商业,二者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合力打垮国王军队,且移民并不能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13.【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的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与时俱进、同国情相结合,故选D项;材料强调马克思主义与国情结合,并非传播传统文化理念,排除A项;材料强调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与世界治理体系改善无关,排除B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并无有关铸就民族精神的信息,排除C项。14.【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古罗马和古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相似之处,如都有外族入侵、国家分裂和统一等,但也存在一些特殊性,如罗马帝国首都东迁、东西分裂,这些在中国都没有对应的事件,这说明中西历史发展具有相似性和特殊性,故选D项;治乱循环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无法体现出治乱循环,排除a项;"决定"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西对比,外族入侵导致罗马帝国分裂不能概括中国的国情,排除。15【答案】A【解析】由"南美洲"、"宏伟的太阳神庙"、"国王每年在此举行盛大的太阳祭"可得,库斯科成为了南美洲印加国家的统治中心,故选A项;玛雅城市建筑的典型建筑为金字塔庙宇,题干信息中并没有这一信息,排除B项;阿兹特克文明位于中美洲地区,与题干所述"南美洲"不符,排除C项;古埃及文明兴起于公元前3500年,其典型的建筑是金字塔,但题干信息并未出现金字塔,所以库斯科并未借鉴古埃及建筑风格,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6【答案】(12分)略【解析】首先确定论题,据材料"儿童既有掩雀、捕蝉、蹴鞠等一般游戏""堆沙成塔、采花、斗草、骑牛、骑竹马""民间也有发展儿童天性的呼声"可将论题定为:中国古代儿童生活逐渐世俗化、娱乐化。其次将材料中不同时代的儿童生活世俗化、娱乐化的表现进行梳理。在秦汉时期,儿童读物多为字书和儒家经典,而儿童游戏则以模仿成人行为为主,反映了当时儿童与成人的界限不清晰,儿童的成人化现象严重。此外,儿童还参与了农业劳作等家务活动,这也体现了儿童生活的世俗化。到了隋唐时期,儿童与成人的区分更加明显,儿童服饰开始发生变化,不再穿着成人服装。同时,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关于"牧童"的内容,反映了儿童生活的娱乐化趋势。此外,儿童游艺活动也更加多样化,包括音乐舞蹈、杂技等,这些都是儿童娱乐生活的体现。宋元时期,儿童被视为吉祥的象征,画家创作了大量的儿童嬉戏图,描绘了儿童献物击球、嬉水、垂钓等场景,这也体现了儿童生活的娱乐化。同时,儿童读物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包括《五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这些读物不仅具有教育意义,也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娱乐选择。到了明清时期,儿童服饰更加鲜艳,娱乐活动也更加多样化,如跳百索、抖空竹、抽陀螺、放风筝、踢毽子等,这些活动都深受儿童喜爱。同时,官方和民间也开始重视儿童教育,但也强调发展儿童天性的重要性,这也体现了儿童生活的娱乐化趋势。最后,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儿童生活逐渐世俗化、娱乐化,这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变化,也体现了人们对儿童生活的关注和重视。17.【答案】(1)历程: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佛教与儒学渐渐融合,逐渐本土化;隋唐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推行三教并行政策;宋明时,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理论形成宋明理学。(8分)(2)条件: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广泛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国力强盛(或政治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的推动。(3分)(3)影响:成为欧洲启蒙思想重要的思想渊源之一;为欧洲尤其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一定程度为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提供精神动源。(答对3点,即得6分)【解析】(1)结合所学,可得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据材料一"在东汉以后本土编撰的佛经中讲到:'欲令众生孝养父母故,以是因缘故,放斯光明。'以适应中国的伦理道德",结合所学,可得经过不断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逐渐本土化;隋唐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唐朝推行三教并行政策,佛教完成中国化;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外来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2)据材料二"建立起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可得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便于广泛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据材料二"阿拉伯帝国达于极盛,经济繁荣,政治强盛,文化发达",可得国力强盛(或政治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据材料二"阿拉伯商人苏莱曼、最伟大的阿拉伯旅行家….",可得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的推动。(3)据材料三"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为启蒙思想家们……,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可得成为欧洲启蒙思想重要的思想渊源之一;据材料三"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得为欧洲尤其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可得儒学的传播一定程度上为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提供了精神动源。18,【答案】(14分)(1)不同之处:城市文化主导阶层不同(古代中国是士大夫;中世纪欧洲是城市居民或市民阶级);城市文化管理模式不同(古代中国是专制政治;中世纪欧洲是法律);城市文化内涵不同(古代中国是儒家思想影响下雅俗文化互相渗透和对立;中世纪欧洲是商业文化);城市文化层级不同(古代中国是封建等级;中世纪欧洲是平等、单一层级);城市文化发展道路不同(古代中国是传承性;中世纪欧洲是创新性);城市文化作用不同(古代中国是巩固封建统治;中世纪欧洲是促使现代欧洲文明成型)。(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2)原因:中国: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科举制度繁荣;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每点1分,答出2点即可)欧洲:西欧城市工商业逐渐繁荣;王权的加强;罗马法复兴;市民的斗争。(每点1分,答出2点即可)(3)理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不同表现,应相互包容、相互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建设和谐世界的文化基石;文化多样性是交流、创新的源泉。(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解析】(1)据材料一"由于士大夫拥有核心政治资源,掌握着文化霸权的仍然是官而非商"与材料二"城市特许状是城市居民通过种种争取自治权的斗争,从封建主手中得的契约",可得城市文化主导阶层不同(古代中国是士大夫;中世纪欧洲是城市居民或市民阶级);据材料一"文化资源集中于城市所带给专制国家在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控制权"与材料二"12世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