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插秧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插秧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插秧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插秧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6

插秧歌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吉州吉水(今江西)人。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绍兴二十四年(1154),杨万里登进士及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开禧二年(1206),杨万里病逝,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作品背景]

杨万里的诗歌创作大致经历了从模仿、过渡到自成一体的过程。他作诗从江西诗派入手,中年以后转学晚唐人空灵轻快的绝句,批判江西诗派,最后形成富有独特风格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情感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插秧歌》: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dōumóusuō笠是兜

鍪蓑是甲,

jiǎ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shì zā秧根未牢莳未匝,

chú照管鹅儿与雏鸭。插秧歌

宋·杨万里任务一:给《插秧歌》划分节奏,注意停顿。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首联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劳动场面,各司其职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颔联雨中插秧图雨中赶活颔联:写农人雨中抢插秧苗的情景。颈联呼唤早餐图农事紧张颈联:写插秧人的忙碌,顾不上吃饭和休息。尾联农夫应答图珍惜成果尾联:写插秧人提醒别人要爱护秧苗。任务二:《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1.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描写虽然简单,作者连用四个动词有什么效果,请尝试赏析。任务三、诗歌赏析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抛”“接”“拔”“插”等字均为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解释含义)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描述景象)“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点明效果) 运用白描(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如实地勾勒人物、事件或景物)手法直叙插秧其事。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2.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诗人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将“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是为了变化生新,而且也是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战斗,与地拼搏。同时,两个形象化的比喻的叠用,还化板滞为飞动,造成一种前人所盛赞的“活泼泼”的气势。雨势甚猛,尽管戴“盔”披“甲”,仍淋得浑身湿透,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插秧不辍,表现了农人抢种秧苗的艰辛。颔联:写农人雨中抢插秧苗的情景。3.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这是用白描手法写家里人招呼农夫小憩片刻,且去用餐。“朝餐”,点出农夫起早出工,直到现在还水米未沾,说明农事已紧张到极点。“低头折腰只不答”,这是写农夫的反应,他仍然保持着插秧的姿势,手脚不停地忙着,仿佛连抬起头来望一眼的工夫也没有。这里,“只不答”,并不是说他对家人的呼喚置若罔闻,一声不吭,而是说他没有答应家人“歇半霎”的请求,表现了农事活动的繁忙。颈联:写插秧人的忙碌,顾不上吃饭和休息。4.回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回答谁?有些人:“一家四口”只是在农田里“冒雨插秧”的人,诗歌中还存在着“唤渠早餐歇半霎”的第五人。尾联:写插秧人提醒别人要爱护秧苗。由诗歌首联内容可知,小儿在秧苗田中拔秧,田夫把小儿拔好的秧苗挑到待插秧苗的水田边上,再将这些秧苗抛给在水田中插秧的田妇和大儿。家中的四个“劳力”已全部上阵。那么,“唤渠早餐歇半墨”的会是谁呢?老人,比如田夫的父亲或者母亲。田夫的父母本也是田夫田妇,只是年老力衰不再能够承受得住农忙时节的高强度劳作,便只能在家中做饭、洗衣、打理菜园照管家禽家畜。当他们把早饭做好后,冒雨来到田边,呼唤儿孙休息一下,回家吃口饭,实属常情。小女儿。农家女孩六七岁便开始参与各种家务,十来岁便能够正常操持一家人的饭食。小女孩儿在父母兄弟都去田中劳作时,也在家中忙活着烧火做饭,喂猪喂鸡鹅鸭,甚至还要洗衣服,同样是超强度的劳作。从尾联的“照管鹅儿与雏鸭”的叮嘱推想,第五人是小女儿的可能性更大。若是田夫的老父老母,自然懂得新插的秧苗“根未牢”,不能让鹅鸭进入水田中。只有小女儿才需要如此叮咛。毕竟,小女儿虽勤劳懂事,但并不拥有这样的生活经验。5.为什么要写“第五人”?使诗歌在正面描绘的田野劳作场景之外,又增添了一幅炊烟袅袅、鹅鸭成群的浓郁烟火气息图景,展示出农耕社会寻常百姓人家特有的劳碌、安宁、富裕的生活画卷。这样的生活。在久历官场、以国富民丰为己任的诗人心中,无疑是一种值得讴歌的美好。1.《插秧歌》的情感?

这首诗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人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任务四:文本研究①重复用词,叠相呼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联两句,各出现两个“田”两个“儿”,相映成趣。②尾联“照管鹅儿与雏鸭”模拟农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赶紧照看好那帮鸭鹅,提防它们来田里作践。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③通俗晓畅,节奏轻快。整首诗歌,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绘劳作的场景,自然轻快,朴实畅达。④巧用动词,富于跳跃。全诗在描写劳作场景的时候运用了大量的动词不断地切换着画面与场景,富于变化之美,流畅轻快。⑤一韵到底,富有韵律。整首诗,除首句不押韵,其余7句皆押韵,以平声韵为主,音律和谐。2.诗歌韵律和节奏3.《插秧歌》的表达技巧?

(1)白描手法“夫抛”“妇接”“小儿拔”“大儿插”,男女老少齐上阵,表现了插秧的繁忙。首联、颔联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用语通俗浅显,不事雕琢,却又那么真实,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2)尾联在虚实关系的处理上可分解出多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秧根”句写实,“照管”句写虚;第二层次是想象鹅鸭跑到新插的秧田中的景象,为虚写;第三层次是以家中的鹅鸭和田野中的新插秧苗呈现出一个普通农家的丰衣足食,寄托一种祝福,亦为虚写。(3)比喻,将“斗笠”比作头盔,将“蓑衣”比作铁甲.“诚斋体”诗歌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材,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写诗,具有想象新奇,语言通俗浅近、活泼自然、风趣诙谐,层次曲折,变化无穷,风格流转圆美,一改宋诗瘦硬生涩的旧格,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一个关键。杨所创作的这种诗歌,称为“诚斋体”。从本诗的内容、形式、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分析“诚斋体”的体现?任务五:分析诗歌特色①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②从语言形式来说,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③从感情来看,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④从形式上来看,巧用问答,更加真实自然。

知识链接

诚斋体的特点(1)幽默诙谐,风趣活泼。杨万里的诗多从寻常生活中取材,常常在诗中打诨取笑,涉笔成趣。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2)多写自然景色、日常生活。他善于敏锐地捕捉日常生活中容易被人忽略的景象,摄入镜头,构成一幅情趣盎然的图画。如《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语言通俗明快,清新活泼,多用口语、俗语入诗,使诗歌像日常对话那样生动有趣。如《竹枝歌七首(其一)》“吴侬一队好儿郎,只要船行不要忙”。他推动宋诗改变瘦硬生涩的旧格,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一个关键。

比较阅读

《芣苢》和《插秧歌》都是有关劳动的颂歌,但它们在描绘的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中的差异。

①表现手法上,《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直接把女子们快乐地采摘芣苢的全过程描写了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乐,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插秧歌》语言通俗易懂,运用白描、比喻等手法,写出了插秧劳动的繁忙与紧张,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

比较阅读②思想主旨上:《芣苢》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远古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也让我们了解到古代人的生活理念——没有战争,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插秧歌》中,尽管诗人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写的,但诗歌所表现出来的不是士大夫的冷眼旁观,而是带有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是一首劳动的颂歌。

诗人的此种感受是否会和劳动中的当事人的真实情感体验完全相同呢?

转换视角抒写在大雨中插种时的独白?作业:课内素材清正廉洁的杨万里

杨万里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因而始终不得大用。他一生视仕宦富贵如敝屣,随时准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