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民用建筑噪声控制技术规程_第1页
福建省民用建筑噪声控制技术规程_第2页
福建省民用建筑噪声控制技术规程_第3页
福建省民用建筑噪声控制技术规程_第4页
福建省民用建筑噪声控制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

本规程是根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2014年第三批科学技

术项目计划的通知》(闽建科[2014]35号)的要求,由厦门市土木建筑学会、厦门特房建设工程集团有限

公司、厦门嘉达声学技术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在广泛调查研究,总结工程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并广

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本规程共分8章和4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建筑隔

声降噪;5、建筑吸声降噪;6、建筑通风消声;7、建筑隔振降噪;8、工程质量验收。

本规程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厦门市土木建筑学会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各单位

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及时反馈给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与设计处(地址:福州市北大

路242号,邮编:350001)和厦门市土木建筑学会(地址:厦门市思明区美湖路9号1楼,邮编:361004),

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程主编单位:厦门市土木建筑学会

厦门特房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程参编单位:厦门嘉达声学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中联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中建三局(厦门)建设有限公司

厦门辉煌装修工程有限公司

厦门市工程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厦门市经纬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厦门嘉达环保建造工程有限公司

福建省隆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厦门市聚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郑肃宁连世洪林嘉祥林彬泉卢延东

蔡志宏尹军华巫悦旻章少剑何庆丰

李亚滨桑桂芳林洁王亚平黄宁昌

吴马保宋继萍江清源林晓敬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王甲春侯星萍熊小京任希卓晋勉

陈有雄夏世林张志昆

3

目次

1总则………………………1

2术语和符号………………2

2.1术语…………………2

2.2符号…………………3

3基本规定…………………4

4建筑隔声降噪……………5

4.1一般规定……………5

4.2隔声材料与构件……………………5

4.3隔声设计……………7

4.4隔声施工技术………………………10

4.5隔声测量与评价……………………12

5建筑吸声降噪……………13

5.1一般规定……………13

5.2吸声材料与构件……………………13

5.3吸声设计……………15

5.4吸声施工技术………………………16

5.5吸声测量与评价……………………17

6建筑通风消声……………19

6.1一般规定……………19

6.2通风消声构件………………………19

6.3通风消声设计………………………20

6.4通风消声施工技术…………………22

6.5消声测量与评价……………………24

7建筑隔振降噪……………25

7.1一般规定……………25

7.2隔振元件与构件……………………25

7.3隔振降噪设计………………………27

7.4隔振降噪施工技术…………………29

7.5隔振测量与评价……………………30

8工程质量验收……………31

8.1一般规定……………31

8.2主控项目……………31

8.3一般项目……………32

附录A部分材料构件隔声性能……………33

附录B水泵隔振台座系列参数表…………36

附录C大风量阻性消声器系列参数表……………………37

本规程用词说明………………38

引用标准名录…………………39

附:条文说明…………………41

4

1总则

1.0.1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绿色建筑、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满足建筑的安全性、经济性和舒适

性要求的基础上,改善民用建筑的声环境,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深化《民用建筑隔声

设计规范》GB50118的实施,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仅适用于福建省新建、改建、扩建的民用建筑的装饰装修、暖通空调、给排水和电气等工程

的噪声控制设计、施工及质量验收。剧场、电影院和多用途厅堂的建筑声学执行《剧场、电影院和多用途

厅堂建筑声学设计规范》GB50356。

1.0.3噪声控制工程的设计、施工及质量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福建省现行有关

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背景噪声backgroundnoise

在发生、检查、测量或记录的系统中与信号存在与否无关的一切干扰。

2.1.2环境噪声environmentalnoise

在某一环境下总的噪声,常是由多个不同位置的声源产生。

2.1.3环境振动environmentalvibration

指相关环境中因人为及自然振源产生的所有振动的综合影响。

3.1.4噪声源强noisesourceintensity

即噪声污染源的强度——反映噪声源声辐射强度和特征的指标,通常用辐射噪声的声功率级或确定环

境条件下、确定距离的声压级(均含频谱)以及指向性等特征来表示。

3.1.5振动源强vibrationsourceintensity

即振动污染源的强度——反映振动源强度的加速度、速度或位移等特征指标,通常用参考点垂直于地

面方向的Z振级表示。

2.1.6空气声air-bornesound

声源经过空气向四周传播的声音。

2.1.7A声级A-weightedsoundpressurelevel

用A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

2.1.8计权隔声量weightedsoundreductionindex

表征建筑构件空气声隔声性能的单值评价量。计权隔声量宜在实验室测得。

2.1.9计权标准化声压级差weightedstandardizedleveldifference

以接收室的混响时间作为修正参数而得到的两个房间之间空气声隔声性能的单值评价量。

2.1.10计权规范化撞击声压级weightednormalizedimpactsoundpressurelevel

以接收室的吸声量作为修正参数而得到的楼板或楼板构造撞击声隔声性能的单值评价量。

2.1.11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weightedstandardizedimpactsoundpressurelevel

以接收室的混响时间作为修正参数而得到的楼板或楼板构造撞击声隔声性能的单值评价量。

2.1.12频谱修正量spectrumadaptationterm

频谱修正量是因隔声频谱不同以及声源空间的噪声频谱不同,所需加到空气声隔声单值评价量上的修

正值。当声源空间的噪声呈粉红噪声频率特性或交通噪声频率特性时,计算得到的频谱修正量分别是粉红

噪声频谱修正量或交通噪声频谱修正量。

2.1.13降噪系数noisereductioncoefficient(NRC)

通过对中心频率在20.0Hz~2500Hz范围内的各1/3倍频程的无规入射吸声系数测量值进行计算,所得

到的材料吸声特性的单一值。

2.1.14吸声材料soundabsorptionmaterial

由于多孔性、薄膜作用或共振作用而对入射声能具有吸收作用的材料。

2.1.15结构声structure-bornenoise

建筑中经过建筑结构传播而来的机械振动引起的噪声。

2.1.16固有频率naturalfrequency

系统自由振动时的频率,在多自由度系统中,固有频率是简正频率。

2.1.17声桥soundbridge

指双层或多层隔声构件之间的固体刚性连接物,可形成结构固体声的直接传导,使隔声量下降。

2.1.18共振resonance

系统在受迫振动时,激励的任何微小频率变化都使响应减小的现象。

2

2.1.19撞击声impactsound

在建筑结构上撞击而引起的噪声。

2.1.20浮筑楼板floatingfloor

指在刚性楼板之上垫以轻质减振板材或弹性隔声层,再铺筑楼面,使之与主体建筑完全脱离刚性连接。

可以有效降低楼板本身的振动和撞击声的影响,具有较好的隔绝固体声效果。

2.2符号

C——粉红噪声频谱修正量;

Ctr——交通噪声频谱修正量;

DnT,W——计权标准化声压级差;

LAeq,T——等效〔连续A计权〕声级;

Ln,W——计权规范化撞击声压级;

LnT,W——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

NRC——降噪系数;

RW——计权隔声量。

3

3基本规定

3.0.1噪声控制技术应根据噪声的声功率级和频谱特点,并区分点声源、线声源和面声源类别,及其指向

性等源强特征分析、预测其对敏感点的实际影响。

3.0.2噪声控制工程应充分考虑噪声与振动的相互作用和转化,应区分空气声与固体声的产生机理、环境

影响以及治理措施的差异,防止由振动激励而形成的固体噪声传导辐射。

3.0.3对主要影响声环境的噪声源应采取相应的噪声控制措施;对非主要声源,应分析多个声源能量叠加

对受影响建筑空间声环境的综合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

3.0.4在声源处降噪受到很大局限甚至无法施工的情况下,应在尽可能靠近声源的传播途径上采取综合治

理措施,以抑制噪声与振动的扩散。同时应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声源的指向性等改善降噪效果。

3.0.5在对噪声源或传播途径均难以采用有效噪声与振动控制措施的情况下,应对敏感点进行防护。

3.0.6噪声控制工程所用材料、构件、设备应具有产品合格证书、性能检测报告,并应符合建设工程、环

境保护及防火、防腐、防潮和卫生性能等相关国家标准的规定,性能稳定,施工安装方便,满足使用期限

要求。

3.0.7应选用运行条件下的噪声与振动发射值数据指标一致的低噪声设备。

3.0.8噪声控制工程施工单位应编制噪声控制专项施工方案。

3.0.9噪声控制工程应兼顾通风、采光、照明及表面装潢要求与环境美化。

4

4建筑隔声降噪

4.1一般规定

4.1.1应根据噪声源的性质、传播形式及其与环境敏感点的位置关系,采用不同的隔声处理方案。

4.1.2独立设置的主要噪声源设备进行隔声处理时,宜设置完全围护的隔声罩,多台噪声源设备应设置隔

声机房。

4.1.3隔声值班室、测听室等噪声敏感的场所,宜采用隔声间(室)的结构形式。

4.1.4室外地面噪声的空气传播途径隔声可采用隔声屏障,也可利用路堑、土堤、密闭围墙或附属建筑物

作为建筑声屏障。

4.2隔声材料与构件

4.2.1建筑隔声材料与构件包括隔声板、单层隔声墙、双层隔声构件、隔声门、隔声窗和组合构件等。

建筑构件的空气声隔声性能宜分为9个等级,每个等级单值评价量的范围应符合表4.2.1的规定。

等级范围等级范围

1级20dB≤Rw+Cj<25dB6级45dB≤Rw+Cj<50dB

2级25dB≤Rw+Cj<30dB7级50dB≤Rw+Cj<55dB

3级30dB≤Rw+Cj<35dB8级55dB≤Rw+Cj<60dB

4级35dB≤Rw+Cj<40dB9级Rw+Cj≥60dB

5级40dB≤Rw+Cj<45dB

表4.2.1建筑构件空气声隔声性能分级

注:1Rw为计权隔声量,其相应的测量量为用实验室法测量的1/3倍频程隔声量R。

2Cj为频谱修正量,用于内部分隔构件时,Cj为C,用于围护构件时,Cj为Ctr。

4.2.2隔声板特性与应用:

1隔声板要求有较好的密实性、坚实性与单位面积的质量密度。

2采用二层或以上单层壁板简单叠合而成的复合构件,应注意各层单板之间错缝叠合。

3薄板隔声构件宜涂装自由阻尼层或采用约束阻尼层。

4部分隔声板隔声量见附录A表A.0.1。

4.2.3单层隔声墙特性与应用:

1单层隔声墙可采用粘土砖墙、加气混凝土砌块墙、空心砌块墙等。

2在隔声墙面两侧抹灰层应砂浆饱满,宜增加抹灰层的厚度。

3减少墙体的孔洞与缝隙。孔洞与缝隙应做隔声封堵。

4部分单层墙隔声量见附录A表A.0.2。

4.2.4双层中空隔声墙特性与应用:

1双层中空隔声墙可采用砌块墙、钢筋混凝土墙、条板墙等。

2双层隔声墙之间的中空距离宜≥50mm,应清理中空层的土头、杂物。

3双层中空隔声墙中间宜填充吸声材料。

4双层隔声墙的基础宜分开。

4.2.5双层轻质隔声墙特性与应用:

1双层轻质隔声墙可采用龙骨及石膏板、阻尼隔声板、金属板、木质纤维板等。

2提高双层轻质隔声墙隔声量,宜采用:加宽隔墙龙骨的厚度;提高轻质隔声板隔声量;提高隔墙龙

骨的弹性;在轻质隔声板与隔墙龙骨之间、隔墙龙骨与建筑结构之间的连接处设置减振条或弹性垫片。

5

3在双层轻质板隔墙龙骨中间应放置吸声材料。

4设置双层龙骨隔墙结构,或将双层龙骨错列,双层龙骨之间应避免固体的刚性连接。

5部分双层轻质隔声墙隔声量见附录A表A.0.3。

4.2.6楼板隔声构造特性与应用:

1钢筋混凝土楼板结构及地面层,可满足楼板空气声的隔声要求。

2楼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厚度增加一倍,可降低撞击声10dB,并满足撞击声隔声量≤75dB的最低要

求。

3钢筋混凝土楼板上铺设弹性隔声砂浆替代找平层,再铺结合层、硬质地板面层,可满足撞击声隔声

量≤75dB的最低要求。

4顶棚设置隔声吊顶,可降低撞击声10dB,并满足撞击声隔声量≤75dB的最低要求。

5钢筋混凝土楼板上铺设木地板或地毯,撞击声隔声量可≤65dB。

6采用减振隔声板、减振垫、减振垫板、隔声玻璃棉板等楼板隔声垫层,楼板撞击声隔声量可

≤65dB。

7部分楼板构造撞击声隔声量见附录A表A.0.4。

8建筑中分隔两个独立空间的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宜分为8个等级,每个等级单值评价量的范围应

符合表4.2.6的规定。

等级范围等级范围

1级75dB<LnT,w≤80dB5级55dB<LnT,w≤60dB

2级70dB<LnT,w≤75dB6级50dB<LnT,w≤55dB

3级65dB<LnT,w≤70dB7级45dB<LnT,w≤50dB

4级60dB<LnT,w≤65dB8级LnT,w≤45dB

表4.2.6建筑物中楼板撞击声性能分级

注:LnT,w为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其相应的测量量为用现场法测量的标准化撞击声压级LnT。

4.2.7隔声门窗特性与应用:

1对于声环境要求比较高的厅堂应使用隔声门窗。

2位于较高环境噪声声级影响的民用建筑,在靠近声源方向应安装隔声窗或通风隔声窗。

3设置防火隔声门应注意防火等级及门扇外装材料要求。有防火要求的场所宜采用钢质防火隔声门。

4在满足隔声要求的前提下应选用定型产品。

5应防止缝隙漏声,同时门扇和窗扇的隔声性能应与缝隙处理的严密性相适应。

6当采用单层隔声门不能满足隔声要求时,可选用有二道隔声门的声阱;声阱的内壁面,应具有较高

的吸声性能;二道门宜错开布置。

7当采用单层隔声窗不能满足隔声要求时,可选用双层或多层隔声窗。

8特殊情况可设计专用的隔声门窗。

9建筑门窗空气声隔声性能分级见表4.2.7

表4.2.7建筑门窗空气声隔声性能分级

分级外门、外窗的分级指标值外门、外窗的分级指标值

120≤Rw+Cw<2520≤Rw+C<25

225≤Rw+Cw<3025≤Rw+C<30

330≤Rw+Cw<3530≤Rw+C<35

435≤Rw+Cw<4035≤Rw+C<40

540≤Rw+Cw<4540≤Rw+C<45

6Rw+Cw≥45Rw+C≥45

6

注:用于对建筑内机器、设备噪声源隔声的建筑内门窗,对中低频噪声宜用外门窗的指标值进行分级;对中高

频噪声仍可采用内门窗的指标值进行分级。

4.2.8建筑隔声构造及隔声性能应按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隔声与吸声构造》08J931确定。

4.3隔声设计

4.3.1住宅或噪声敏感建筑位于交通干线两侧或其他高噪声环境区域时,应根据室外环境噪声状况及室内

允许噪声级;确定防噪措施和设计具有相应隔声性能的建筑围护结构,包括墙体、窗、门等构件。在选择

住宅建筑的体形一朝向和平面布置时,应充分考虑噪声控制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住宅平面设计时,应使分户墙两侧的房间和分户楼板上下的房间属于同一类型。

2宜使卧室、起居室(厅)布置在背噪声源的一侧。

3对进深有较大变化的平面布置形式,应避免相邻户的窗口之间产生噪声干扰。

4.3.2位于交通干线旁的学校建筑,宜将运动场沿干道布置,作为噪声隔离带。产生噪声的固定设施与教

学楼之间,应设足够距离的噪声隔离带。当教室有门窗面对运动场时,教室外墙至运动场的距离不应小于

25m。产生噪声的房间(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琴房、健身房)与其他教学用房设于同一教学楼内时,应

分区布置,并应采取有效的隔声和隔振措施。

4.3.3综合医院的总平面布置,应利用建筑物的隔声作用。门诊楼可沿交通干线布置,但与干线的距离应

考虑防噪要求。病房楼应设在内院,若病房楼接近交通干线,室内噪声级不符合标准规定时,病房不应设

于临街一侧,否则应采取相应的隔声降噪处理措施,如临街布置公共走廊等。

4.3.4旅馆建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旅馆建筑的总平面布置,应根据噪声状况进行分区。

2产生噪声或振动的设施应远离客房及其他要求安静的房间,并应采取隔声、隔振措施。

3旅馆建筑中的餐厅不应与客房等对噪声敏感的房间在同一区域内。

4可能产生强噪声和振动的附属娱乐设施不应与客房和其他有安静要求的房间设置在同一主体结构

内,并应远离客房等需要安静的房间。

5可能产生较大噪声并可能在夜间营业的附属娱乐设施应远离客房和其他有安静要求的房间,并应进

行有效的隔声、隔振处理。

6可能在夜间产生干扰噪声的附属娱乐房间,不应与客房和其他有安静要求的房间设置在同一走廊

内。

7客房沿交通干道或停车场布置时,应采取防噪措施,如采用密闭窗或双层窗;也可利用阳台或外廊

进行隔声减噪处理。

8相邻客房卫生间的隔墙。应与上层楼板紧密接触,不留缝隙。相邻客房隔墙上的所有电气插座、配

电箱或其他嵌入墙里对墙体构造造成损伤的配套构件,不宜背对背布置,宜相互错开,并应对损伤墙体所

开的洞(槽)有相应的封堵措施。

9当相邻客房橱柜采用“背靠背”布置,两个橱柜应使用满足隔声标准要求的墙体隔开。

4.3.5办公建筑的总体布局,应利用对噪声不敏感的建筑物或办公建筑中的辅助用房遮挡噪声源,减少噪

声对办公用房的影响。面临城市干道及户外其他高噪声环境的办公室及会议室,应依据室外环境噪声状况

及所确定的允许噪声级,设计具有相应隔声性能的建筑围护结构(包括墙体、窗、门等各种部件)。

走道两侧布置办公室时,相对房间的门宣错开设置。相邻办公室之间的隔墙应延伸到吊顶棚高度以上,

7

并与承重楼板连接,不留缝隙。

4.3.6高噪声级的商业空间不应与噪声敏感的空间位于同一建筑内或毗邻。如果不可避免的位于同一建筑

内或毗邻,必须进行隔声、隔振处理,保证传至敏感区域的营业噪声和该区域的背景噪声叠加后的总噪声

级与背景噪声级之差值不大于3dB(A)。

4.3.7建筑幕墙与房间隔墙及楼板连接时,应采用符合分室墙隔声要求的构造,并应采取防止相互串声的

封堵隔声措施,在设计幕墙时应为此预留条件。

4.3.8水、暖、电、燃气、通风和空调等管线安装及孔洞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线穿过楼板或墙体时,孔洞周边应采取密封隔声措施。

2分户墙中所有电气插座、配电箱或嵌入墙内对墙体构造造成损伤的配套构件,在背对背设置时应相

互错开位置,并应对所开的洞(槽)有相应的隔声封堵措施。

3对分户墙上施工洞口或剪力墙抗震设计所开洞口的封堵,应采用满足分户墙隔声设计要求的材料和

构造。

4相邻两户间的排烟、排气通道,宜采取防止相互串声的措施。

5对固定于墙上且可能引起传声的各种管道,宜做隔声包覆处理口,同时,应采取有效的减振措施。

4.3.9隔声设计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由声源特性和受声点的声学环境估算受声点的各倍频带声压级和A声级;

2确定受声点各倍频带的允许声压级和A声级;

3计算各倍频带和A声级所需隔声量;

4选择适当的隔声结构与构件。

4.3.10声压级的叠加计算:

1当有多个声源时,可分别求出各声源在受声点产生的声压级,然后按声压级的合成法则计算受声点

各倍频带的声压级按下列公式计算:

NLPI

10

Lp10lg(10)

i1(4.3.10)

式中:Lp——室内各噪声叠加后的声功率级(dB)

Lpi——室内n个不同噪声的声压级(dB)。i=1、2、3…n

2通过图4.3.10查找总声压级。

图4.3.10两个声音叠加曲线图

Lp1Lp2(dB)Lp(dB)

3通过表4.3.10-1计算总声压级粗略值。

表4.3.10-1两个声音(Lp1-Lp2)(dB)相对应的修正项A(dB)粗略值

8

Lp1和Lp2的级差(Lp1-Lp2)012345678910

增值Lp3.02.52.11.81.51.21.00.80.60.50.4

4通过表4.3.10-2计算总声压级较精确值。

表4.3.10-2两个声音(Lp1-Lp2)(dB)相对应的修正项A(dB)较精确值

Lp1-Lp200.10.20.30.40.50.60.70.80.9

03.03.02.92.92.82.82.72.72.62.6

12.52.52.52.42.42.32.32.32.22.2

22.12.12.12.02.01.91.91.91.81.8

31.81.71.71.71.61.61.61.51.51.5

41.51.41.41.41.41.31.31.31.21.2

51.21.21.21.11.11.11.11.01.01.0

61.01.00.90.90.90.90.90.80.80.8

70.80.80.80.70.70.70.70.70.70.7

80.60.60.60.60.60.60.60.60.50.5

90.50.50.50.50.50.50.50.40.40.4

100.40.40.40.40.40.40.40.40.30.3

110.30.30.30.30.30.30.30.30.30.3

120.30.20.20.20.20.20.20.20.20.2

130.20.20.20.20.20.20.20.20.20.2

140.20.20.20.20.20.20.10.10.10.1

150.10.10.10.10.10.10.10.10.10.1

4.3.11单层隔声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使被控制噪声源的峰值频率处于结构的共振频率和吻合频率之间;

2可选用复合隔声结构。

4.3.12单层隔声构件隔声量计算。

1单层构件综合隔声量计算公式:

R=23lgm-9(m≥200kg/m²)(4.3.12-1)

R=13.5lgm+13(m≤200kg/m²)(4.3.12-2)

2单层构件分频隔声量计算公式:

R=23lgm+11lgf-41(m≥200kg/m²)(4.3.12-3)

R=13lgm+11lgf-18(m≤200kg/m²)(4.3.12-4)

3单层构件综合隔声量计算公式:

R=23lgm-11.5(m≥200kg/m²)(4.3.12-5)

R=13lgm+11.5(m≤200kg/m²)(4.3.12-6)

9

以上式中:R——构件的空气声隔声量(dB)

m——材料的面密度(kg/m²)

23、9、13.5、13、11、41、18、11.5——公式常数

4.3.13隔声间的结构应有足够的吸声衬面,各倍频带的插入损失应满足所需隔声量的要求,按下式计算:

A

IL=TL010lg(4.3.13)

Sz

式中:IL——各倍频带的插入损失(dB);

TL0——隔声构件各倍频带的固有隔声量(dB);

A——隔声间内各倍频带的总吸声量(dB);

Sz——隔声构件的透声面积(m²)。

4.3.14双层隔声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1隔声结构的共振频率应低于控制噪声源的峰值频率,空气层的厚度不宜小于50mm;

2吻合频率不宜出现在中频段,双层结构各层的厚度不宜相同,或采用不同刚度,或增加阻尼;

3双层间的连接应减少出现声桥;

4双层结构间宜填充多孔吸声材料。

4.3.15组合隔声构件的隔声量按下列公式计算:

1

R10lg(4.3.15-1)

i

(4.3.15-2)

Si

Si

R10lg(4.3.15-3)

i

式中:R——组合隔声量(dB)

Si——第i隔声构件的面积

i——第i隔声构件透射的系数

——隔声间的平均透射系数

4.3.16“等透射量”设计

要求各透过组合隔声构件的声能大致相同,用式表示为:

S11=S22=S33……=Sii(4.3.16)

4.4隔声施工技术

4.4.1轻质隔声墙采用下列施工技术:

1选择较高隔声量的轻质板或采用二片及以上叠合的轻质板,并选择不同材质、厚度的轻质隔声板组

合,可有效提高轻质隔声墙的隔声量。

2增加隔墙龙骨的宽度、采用弹性Z形龙骨以及采用双排隔墙龙骨、双排错列布置的隔墙龙骨,可有

效提高轻质隔声墙的隔声量。

3在隔墙龙骨中的空腔放置吸声材料,可进一步提高隔声结构的隔声量。

4双排隔墙龙骨之间应避免刚性连接而产生声桥。

5轻质隔声板与隔墙龙骨之间、隔墙龙骨与建筑结构的楼板、地面之间的连接处宜设置弹性隔振垫。

10

6多层轻质隔声板安装时,第二层轻质隔声板与第一层轻质隔声板之间应错缝安装,隔墙龙骨一侧的

轻质隔声板及隔墙龙骨另一侧轻质隔声板接缝应错开,不宜在同一根隔墙龙骨上接缝,接缝用腻子填补。

7轻质隔声板安装时钉头略埋入板面内,但不得损坏板面,钉眼应进行防锈处理,并用腻子填补。

8安装墙体内电管、电盒和电箱设备,分户墙中的电气配套构件,背对背安装时宜相互错开。管线穿

过楼板时,孔洞周边应用弹性隔声材料填补。

4.4.2隔声门采用下列施工技术:

1钢质隔声门面板使用钢板、不锈钢板或铝板等,应在面板材料背面涂刷阻尼层。

2门扇内的填充材料及其厚度根据隔声量及防火要求确定,一般使用体积密度在80-100kg/m³的玻璃

棉纤维或岩棉制品。

3采用不同面密度的材料组成多层复合结构门扇时,应在板材上涂刷阻尼材料。

4门框材料厚1.5-2.5mm钢板,门框内填堵隔声材料。

5隔声量≥30dB的隔声门,应安装在≥240mm的实体墙上。

6将门框、扇搭接部位作成搭合拼接的多道企口,并使用密封胶条密封。应使框、扇缝隙各处受压均

匀,密封条处处受压。采用两道密封条时,应保证扇、框的加工精度,配合良好。

7隔声门应选用强度高的型材及五金件,门扇周边安装压紧装置,锁门转动扳手应通过机械联动将压

紧装置压在门框上。

8宜设置双道隔声门及声闸。

9没有门槛的隔声门,应安装升降式合页或门底自动密封隔声构件。

10门缝密封材料隔声效果见附录A表A.0.5。

4.4.3隔声窗采用下列施工技术:

1隔声窗应采用中空玻璃、夹层玻璃等,其质量应分别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夹层玻璃》GB/T9962、《中

空玻璃》GB/T11944的规定。

2隔声窗的尺寸、缝隙、搭接量等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和设计要求,确保门窗的气密性能。

3隔声窗可根据需要采用特殊构造的玻璃或采用两片或三片厚度不同的玻璃叠合而成。

4采取双层窗或多层窗构造,相邻两层玻璃不宜平行布置,朝声源一侧的玻璃应大于85°小于90°。各

层窗之间的距离宜在100mm~150mm,在双层窗之间的顶部及二侧设置吸声材料。

5隔声窗四周边框与洞口的缝隙应采用具有吸声功能的软物填充密实后,再用密封胶密封。

6通风隔声窗宜选用含有采用纤维材料或多孔材料的消声通道的自然通风器,通风器的隔声要求,风

门开启状态应不小于30dB,风门关闭状态应不小于35dB。

7玻璃隔声性能见附录A表A.0.6。

4.4.4卫生间隔声采用下列施工技术:

1在管道外,先包扎柔性吸声材料,再将隔声毡密实地固定包扎在柔性吸声材料外,形成复合吸声隔

声结构。

2顶棚楼板管道通过柔性吸声材料及隔声毡的包扎后,在管道下设置隔声吊顶,在管道与隔声吊顶之

间的空间放置柔性吸声材料。

3隔声吊顶与顶棚设置减振吊杆固定,隔声吊顶与墙面之间使用结构胶封闭。

4隔声吊顶以下布置管线、安装灯具、排风机,设置常规的卫生间吊顶。

4.4.5房中房隔声采用下列施工技术:

1在核算原建筑楼面荷载的基础上,在楼面上设置地面浮筑隔振结构,浮筑隔振结构的质量块宜使用

钢结构框架、浇筑混凝土。

2内隔声房的隔声墙体及隔声顶棚安装在地面浮筑隔振结构上,形成独立的内隔声围护结构。

3内隔声围护构件使用轻质隔声墙构件,如果隔声顶棚面积较大,隔声顶棚应与建筑结构顶棚设置减

振吊杆。

4内隔声房的隔声墙体及隔声顶棚与原建筑房间围护结构之间设置吸声材料。

5内隔声结构墙面应安装吸声构件,顶棚宜安装立体吸声构件,吸声构件与内隔声构件之间应设置减

震垫。

11

6设置内外隔声门的声闸,内隔声门设置在内隔声结构的承力构件上,外隔声门设置在原建筑结构的

承力构件上。扩大内外、隔声门之间距离,在外、隔声门之间设置吸声材料。

7安装设备及照明灯具电源线及控制线路,应与龙骨安装同步,或在另一面隔声板封板前进行,并固

定牢固。电气设备管线在墙中铺设管线时,不得切断横、竖向龙骨。开关盒的线管之间使用隔声胶封闭,

背对背安装时相互错开,对于构件的拼装节点、电缆孔、管道的通过部位,应作隔声密封处理。

4.5隔声测量与评价

4.5.1隔声构件和隔声设备的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应按下列规定执行:

《声学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第3部分:建筑构件空气声隔声的实验室测量》GB/T19889.3;

《声学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第4部分:房间之间空气声隔声的现场测量》GB/T19889.4;

《声学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第5部分:外墙构件和外墙空气声隔声的现场测量》GB/T

19889.5;

《声学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第6部分:楼板撞击声隔声的实验室测量》GB/T19889.6;

《声学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第7部分:楼板撞击声隔声的现场测量》GB/T19889.7;

《声学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第8部分:重质标准楼板覆面层撞击声改善量的实验室测量》

GB/T19889.8;

《声学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第10部分:小建筑构件空气声隔声的实验室测量》GB/T19889.10

《声学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第14部分:特殊现场测量导则》GB/T19889.14。

2建筑门窗的测量应按下列规定执行:

《建筑门窗空气声隔声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8485

3隔声罩的测量应按下列规定执行:

《声学隔声罩的隔声性能测定第1部分:实验室条件下测量(标示用)》GB/T18699.1;

《声学隔声罩的隔声性能测定第2部分:现场测量(验收和验证用)》GB/T18699.2。

4隔声间的测量应按下列规定执行:

《声学隔声间的隔声性能测定实验室和现场测量》GB/T19885。

5隔声屏的测量应按下列规定执行;

《声学规定实验室条件下办公室屏障声衰减的测量》GB/T19513;

《声学可移动屏障声衰减的现场测量》GB/T19887。

4.5.2隔声构件和隔声设备的隔声性能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筑和建筑构件的隔声应按《建筑隔声评价标准》GB/T50121将隔声测量数据转换成单值评价量。

建筑物的内隔墙、楼板等内部分隔构件空气声隔声性能的评价量,采用计权隔声量与粉红噪声频谱修正量

之和(RW+C),及计权标准化声压级差与粉红噪声频谱修正量之和(DnT,w+C)。

2外墙、外门窗、分隔住宅和非居住用途空间的楼板等外围护构件的空气声隔声性能评价量,采用计

权隔声量与交通噪声频谱修正量之和(Rw+Ctr)及计权标准化声压级差与交通噪声频谱修正量之和

(DnT,w+Ctr);

3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的评价量,采用计权规范化撞击声压级Ln,W及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L’nT,W。

4隔声罩、隔声间、隔声屏等隔声设备,采用倍频带或1/3倍频带插入损失测量。单一数值评价量采

用使用场所的噪声频谱对应的A计权插入损失。

12

5建筑吸声降噪

5.1一般规定

5.1.1吸声降噪技术是吸收入射声波,减少声波反射,降低室内声能量密度,降低向室外辐射噪声的技术

措施。

5.1.2室内表面反射而产生的混响噪声,宜采用吸声降噪技术。在声源附近,以直达声为主的噪声不宜单

纯采用吸声处理的方法。

5.1.3吸声材料的频谱应与声源的频谱特性匹配,吸声降噪效果与吸声面积和布置方式相关。

5.1.4多孔吸声材料应有防止碎屑散落的措施,应注意护面层对吸声性能的影响。

5.1.5吸声处理方式的选择,应遵循下列规则:

1设备机房隔声间宜对天花板、墙面同时作吸声处理。

2吸声材料布置在最容易接触声波和反射次数最多的表面上,如顶棚、顶棚与墙、墙与墙交接处1/4

波长以内的空间处。

3房间两相对墙面的总吸声量接近,有利于声场扩散。在顶棚较底的房间,狭长的走道,可选用吸声

系数大的材料或悬挂空间吸声体。

4若采用平面吸声体降噪,吸声体面积宜取房间顶棚面积的50%左右,或室内总表面面积的30%左右;

若采用空间吸声体降噪,吸声体面积宜取房间顶棚面积的40%左右,或室内总表面面积的20%左右。

5空间吸声体的悬挂高度应尽可能接近声源。

6实际吸声面积应扣除安装结构,材料边缘所占吸声面积。

5.2吸声材料与构件

5.2.1吸声材料分为多孔吸声材料和共振吸声构件以及复合吸声构件。

5.2.2多孔吸声材料的吸声性能受材料的厚度、密度、流阻、孔隙率、结构因子、材料背后的空气层、材

料表面的装饰处理、安装和布置方式以及使用场所的温度、湿度等外部条件的影响。

5.2.3多孔吸声材料基本类型见表5.2.3。

表5.2.3多孔吸声材料基本类型

类型吸声特性及应用形式

有机吸声性能好,原材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不会对棉、麻、木屑、植物纤维、

纤维环境造成危害。但防火、防潮性能差,有一定应用海草、棕丝

范围。

吸声性能好,保温隔热、防火,价格低廉,但性脆玻璃棉、岩棉、矿渣棉、

纤维无机易折断成碎末,污染环境施工时刺激皮肤。需做好超细玻璃棉

吸声纤维护面层或加工成制品。应用广泛。

材料吸声性能较好,防火等级最高B1级,轻体、易加聚酯纤维吸声棉

工成型、稳定、抗冲击等特点,应用范围逐步扩大。

13

制品吸声性能较好,定式装配式规格,或固定规格现场矿棉吸声板、聚酯纤维吸

切割,施工安装方便快捷,多用于室内吸声装饰工声装饰板

程。

中高频吸声性能较好,采用喷涂设备现场进行高效有机纤维吸声喷涂、无机

喷涂施工,尤其适用于大面积,复杂区域的吸声处理。纤维吸声喷涂

但使用过程中会因温度湿度的变化而析出碎末,应

做防护和封闭,体育场馆、设备机房吸声工程应用

较多。

吸声性能不稳定,吸声系数使用前需实测聚氨酯泡沫、脲醛泡沫

多孔有机吸声性能佳,高阻燃性、低密度、高开孔率、柔韧三聚氰胺泡沫

吸声材料性好、加工安装性好、化学稳定性,是具有广泛应

材料用前景的新型材料。但易撕裂,目前价格较高。

无机吸声性能尚好,质轻、不燃、保温、隔热、但强度珍珠岩吸声装饰板

材料偏低,易碎。多用于室内吊顶和墙面吸声处理。

建筑砌块吸声性能较差,多用于砌筑截面积较大的消声器膨胀珍珠岩砌块、陶土吸

吸声声砖、矿渣吸声砖

材料板材强度高、防水、不燃、耐腐蚀多用于高潮湿环境。泡沫玻璃

金属纤维吸声性能较好,具有重量轻,强度大,平整度高,铝纤维、不锈钢丝

吸声材料抗震性强,防火防化学腐蚀,抗风化,耐气候,安

材料多孔装简便,同时具有吸能及电子屏蔽电磁波的作用的发泡铝、粉末冶金烧结体

材料新型吸声材料,应用范围广泛。

5.2.4共振吸声构件包括膜状材料和板状材料。当入射声波的频率与膜、板状材料的固有频率一致时,共

振吸声结构就会发生共振现象,其吸声频谱以共振频率为中心出现吸收峰。共振吸声构件吸收频带较窄,

低频率声波吸声效果较佳。

5.2.5共振吸声构件基本类型见表5.2.5。

表5.2.5共振吸声构件基本类型

类型吸声特性及应用形式

腔体共振吸吸声频率较窄仅在共振频率附近有较强的吸声作用,共赫姆霍兹共振吸声器,开缝

声构件振频率由孔径、板厚、空腔体积决定,部分声学场馆应的预制混凝土空心砌块。

用。

薄板共振吸吸声系数不高,共振频率在中低频,吸声带宽与薄板厚薄金属板、胶合板、石膏板、

声构件度、刚度、龙骨间距、安装点的间隔、板后空气层厚度塑料板、纤维板、硅酸钙板

有关。造价低廉,多用于墙面装饰,吸声总量较大。

共振吸声薄共振频率在中频范围,最大吸声系数约为0.3~0.4。与皮革、人造革、塑料薄膜

膜薄膜的弹性、空腔深度有关,多用于装饰吸声。

吸声系数不高,吸收频率较窄,共振频率通过板厚、孔穿孔的石棉水泥、石膏板、

穿孔板共振径、穿孔率(≤10%)、空腔深度调整。在穿孔板后的空硬质纤维板、胶合板以及钢

吸声构件腔内填多孔性吸声材料,可以增加吸声系数,拓宽吸声板、铝板、木质穿孔板。

频带。装饰性较好,价格适宜,多用于墙面装饰。

把穿孔的孔径缩小到毫米以下,较大的增加吸声系数。金属微穿孔板、微穿孔吊顶

微穿孔板共孔径愈小,吸收频带愈宽,通过调整穿孔孔径、穿孔率、构件、微穿孔吸声模块、微

振吸声构件空腔深度就能得到较高的吸声系数和吸收频带。采用不穿孔空间吸声体。

同穿孔率、孔径及多层微穿孔板吸声构件,展宽频率范

围和提高吸声效果。造价较高,多用于净化场所及声学

14

场馆。

在透明薄膜上穿超微孔,形成吸声系数可达0.5的新型聚碳酸酯薄膜(PC薄膜)

超微孔薄膜吸声体。透明、耐潮湿,安装灵活方便,新颖活泼。悬

空吊挂于酒店大堂、餐厅、游泳馆、展览馆、商场等处。

5.2.6特殊吸声构件类型包括:

1由吸声材料制成悬挂在空间的立方吸声体,包括以低、中频为主的抗性吸声体和以中高频为主的阻

性吸声体,可用在体育馆、车间等大空间内。

2由多孔吸声材料制成的吸声尖劈,包括尖部、基部和底部空腔,多作为强吸声构件,可用在消声室

内。

3可调式吸声反射构件安装或固定于墙上或顶棚,包括翻板式、转筒式、推拉式、升降式、帘幕式、

百叶式等。

4其他特殊吸声构件还包括敞开的门、窗、送回风口、家具、装饰材料等。

5.2.7建筑吸声产品吸声性能分级见表5.2.7

表5.2.7建筑吸声产品吸声性能分级

等级降噪系数NRC

ⅠNRC≥0.80

Ⅱ0.80>NRC≥0.60

Ⅲ0.60>NRC≥0.40

Ⅳ0.40>NRC≥0.20

5.2.8建筑吸声材料、构造及吸声系数应按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隔声与吸声构造》08J931P5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