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634世界通史(截止到1990年)》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1页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634世界通史(截止到1990年)》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2页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634世界通史(截止到1990年)》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3页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634世界通史(截止到1990年)》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4页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634世界通史(截止到1990年)》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中国人民大学634世界通史(截止到1990年)考研真题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634世界通史(截止到1990年)考研真题(回忆

版)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634世界通史(截止到1990年)考研真题(回忆

版)及详解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634世界通史(截止到1990年)考研真题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634世界通史(截止到1990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34世界通史(截止到1990年)考研真题(回忆

版)

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340世界通史(截止到1945年)考研真题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344世界通史(截止到1945年)考研真题

第二部分中国人民大学相关专业考研真题

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世界古代中世纪史考研真题

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世界近现代史考研真题

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世界古代中世纪史考研真题

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世界近现代史考研真题

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世界古代中世纪史考研真题

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世界近代史考研真题

第一部分中国人民大学634世界通史(截

止到1990年)考研真题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634世界通史(截止到

1990年)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10*8)

1.埃赫那吞

2.金帐汗国

3.战国大名

4.伊克塔

5.因信称义

6.1848年欧洲革命

7.华夫脱运动

8.揭露黑幕运动

9.东南亚国家联盟

10.三边委员会

二、简答题(2*20)

1.简述罗马共和体制衰亡的基本原因。

2.简述19世纪后半期英国近东政策。

三、论述题(4*45)

1.论述古希腊和中古西欧的宗教信仰的异同。

2.论述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建构及意义。

3.论述德日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及实践的异同。

4.论述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得失。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634世界通史(截止到1990

年)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10*8)

1.埃赫那吞

答:埃赫那吞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国王。埃赫那吞原名阿蒙霍特

普四世,是埃及国王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小儿子,伟大的宗教改革家。他

在位期间推行了著名的埃赫那吞宗教改革,其主要内容:废除阿蒙神崇

拜,以阿吞神为唯一神;没收阿蒙神庙财产;迁都阿马尔那并改称埃赫

塔吞;国王的名字也改为埃赫那吞等。阿蒙霍特普四世死后,法老图坦

哈蒙放弃改革,恢复对蒙神的信仰,首都迁回底比斯,埃赫那吞改革彻

底失败。埃赫那吞的改革并不是纯粹的宗教性质的改革,他是在宗教改

革的外衣下统治阶层内部的政治斗争,打击了阿蒙神庙僧侣集团的保守

势力,而且在政权、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领域具有革新的性质。

2.金帐汗国

答:金帐汗国是指13世纪上半叶蒙古人在伏尔加河流域建立的以突

厥民族为主的封建国家,又称钦察汗国。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在原有的

术赤汗国的基础上建立了更强大的金帐汗国,其版图东起额尔齐斯河,

西至多瑙河,南起高加索,北括罗斯。金帐汗国是一个封建君主国家,

军队在国家机构中占极为重要的地位,军权和民权密不可分。钦察汗国

境内居民成分复杂,社会发展水平不一,因占统治地位的蒙古人人数很

少,所以不久当地蒙古人完全突厥化。到了明朝推翻元朝时,钦察汗国

拔都系主要分支被新兴起的白帐汗国所取代,而后俄罗斯开始崛起,蒙

古人在中、东欧;西、北亚逐渐失去了影响力。

3.战国大名

答:战国大名是指日本战国时期的大封建主。日本战国时代,一般

认为始于1467年应仁之乱,终于1590年。战国时期,各守护大名之间混

战不已,一些地方上拥有实权的幕府中、下级武士和国人领主,乘机扩

充力量,形成了独立于幕府体制之外的大封建主,即战国大名。战国大

名采取富国强兵的政策,励精图治,积极发展经济,渐渐发展成为一股

统一的力量,1573年尾张国大名推翻了室町幕府的统治。日本战国大名

出现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守护大名,属下压倒守护,土豪压倒守护,

宗教掌握一国,趁乱夺权等。

4.伊克塔

答:伊克塔是指阿拉伯帝国等中世纪伊斯兰王朝赐给亲信、行政和

军事官员作为收入来源的一种土地分封制度。公元945年阿拉伯帝国白

益王朝的艾哈迈德开始对现役军人授予“伊克塔”(采邑),作为其服役

的俸禄。伊克塔并非具有封建等级制的世袭领地,伊克塔封建主一般只

享有对该土地的征税权而没有土地所有权和行政权,不能世袭。封建主

一般不住在封地,而是委托代理人管理土地,伊克塔的大小和占有时间

的长短,皆由王朝来决定。伊克塔制奠定了军人统治体制的基础,改变

了阿拉伯帝国官僚统治体制的传统。

5.因信称义

答:因信称义是指宗教改革时期新教的路德宗提出关于如何得救的

教义。因信称义源自《圣经》,主要意思是:神称信耶稣的人为义,因

信基督教称义,不因行法律称义。“称义”,即“成为正义的”,成为正义

的人只能由上帝的拯救而获得,因信称义包括上帝使人脱离罪恶而进入

恩典,人脱离罪恶而变为义,在新教中则由人的忏悔蒙上帝恩赦成为义

人的。马丁·路德从保罗致罗马人书中的因信称义的观点引申出信徒可

以由于信仰而直接成为义人,可以免去中世纪的繁文缛节。以此,因信

称义成为路德派的重要教义。

6.1848年欧洲革命

答:1848欧洲革命是指发生在1848年反对欧洲君主政体的一系列共

和派的叛乱。1848年1月革命首先在西西里岛掀起,随后扩展到法国、

德意志和意大利诸国,以及奥地利帝国。革命的任务是消除资本主义发

展道路上的障碍,然而叛乱最后都以失败告终。1848年革命,是平民与

贵族间的抗争,主要是欧洲平民与自由主义学者对抗君权独裁的武装革

命。1848年欧洲革命震荡了整个欧洲大陆,从它取得胜利,而又失败的

过程来看,革命力量还缺乏坚实的基础。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制度,彻

底摧毁了维也纳会议确立的反动秩序,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进一步发展

创造了条件。

7.华夫脱运动

答:华夫脱运动是指一战后埃及资产阶级政党华夫脱党领导的争取

埃及独立自主、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运动。1918

年11月,柴鲁尔组织了华夫脱党,主张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埃及的完

全独立。1918年冬,柴鲁尔等人向英国殖民当局提出英军撤离埃及、准

许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1919年春,英国殖民当局断然拒绝这一合理要

求,并逮捕了华夫脱党领导人,引发了埃及人民的反英大起义。在埃及

人民的强大压力下,1922年2月,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

立。埃及人民为取消英国在埃及的特权和争取国家的彻底独立,继续坚

持斗争。

8.揭露黑幕运动

答:揭露黑幕运动是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在美国的由一批新

闻记者和文学家等知识分子发动的专门以揭露社会弊端为主的运动。这

场运动迅速席卷社会各个角落,但从其渗透面来看,黑幕揭发者们不仅

发现了问题并督促政府解决了相当一部分问题,同时还对当时的社会价

值转型和社会良知的觉醒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实质上在20世纪初的

美国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揭露黑幕运动历时不久,然而它的影响深

度是新闻和文学史界上罕见的,黑幕揭发者激发了公众舆论,“实在是

一场世俗性的大觉醒”。

9.东南亚国家联盟

答:,东南亚国家联盟是一个由东南亚地区国家组成的具有相当影

响力的区域性组织,简称东盟。1967年8月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

加坡、菲律宾4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

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正式宣告东盟成立。东盟的宗旨和目标是本

着平等与合作精神,共同努力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

发展,为建立一个繁荣、和平的东南亚国家共同体奠定基础,以促进本

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东盟是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

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对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

响。

10.三边委员会

答:三边委员会是一个成立于1973年,由北美、西欧和日本三地区

14个国家组成的国际性民间组织。它实际上是西方国际金融财团及其控

制下的跨国公司的政策协调机构。三边委员会对其共同关心的国际经济

体系、金融、贸易、能源、南北关系和东西方关系等问题进行磋商和讨

论,以协调它们在这些方面的政策,对各自的政府施加影响,最终达到

共济会的“新世界秩序”目的。其宗旨是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研究,支

持联合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三边委员会成立以来,向各自政府和国际

组织提出许多政策性建议,大多数会被采纳。

二、简答题(2*20)

1.简述罗马共和体制衰亡的基本原因。

答:罗马共和体制是古罗马在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之间的政

体。公元前2世纪中叶以后,罗马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奴隶制经济

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罗马奴隶制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充分地暴露出

来,罗马共和体制走向了衰亡。其基本原因有:

(1)古代罗马的对外扩张。

从公元前3世纪中期开始,罗马共和国先后通过布匿战争、西班牙

战争等完成了对迦太基、西班牙、希腊和小亚细亚的征服。国家版图的

日益扩大,必然要求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来对国家进行统治。

(2)罗马国内经济的发展。

罗马人从被侵略者手里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这为罗马奴隶制经济的

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经济的繁荣发展必然要求政治上的变革

与之相适应。此外,小农破产的现象促使了流氓无产者的出现,直接动

摇了罗马城邦共和制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城邦共和制的覆亡已成必

然。

(3)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

马略上台后推行的军事制度改革为以后苏拉独裁的出现铺平了道

路。苏拉通过各种政治手段,建立起了罗马历史上的第一个独裁统治。

恺撒成为了罗马历史上的第二位独裁者。屋大维在罗马建立了个人军事

独裁统治。公元前27年,屋大维获得了“奥古斯都”的尊号,罗马帝国的

历史从此开始。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最终促成了罗马共和制的衰

亡。

(4)罗马社会公德的变迁。

随着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大,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阶级矛盾的激

化,罗马共和国内的破产小农成为权贵门客或流氓无产者,形成了罗马

国内社会的一个寄生阶层。罗马公民贪图利益的风气迅速发展,并产生

了暴民政治的思想倾向。这使的军事独裁者更有可能获得公民的支持,

从而确立政治独裁统治,冲击了罗马的共和体制。

综上所述,罗马共和政体走向衰亡是有其内在的原因。

2.简述19世纪后半期英国近东政策。

答:“近东”(theNearEast)是一个政治地理术语。一般是相对中

东,远东地区而言的概念,指距离西欧较近的国家和地区,过去主要指

欧洲的巴尔干国家、亚洲的地中海沿岸国家和东地中海岛国塞浦路斯。

19世纪后半期英国近东政策主要就是指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以后英国

对近东地区实行的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济扩张政策和政治控制政策相结合。

克里米亚战争以后,英国对其近东政策进行了调整,采取了经济扩

张和政治控制相结合的政策。

(2)维持近东力量的均衡。

维持近东力量的均衡是维持欧洲均势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用土耳

其作为维持这种均势的力量,同时利用土耳其作为保护英属印度的缓冲

国之一,这对当时的英国是最为重要的事情,这种政策能否得以延续起

决于土耳其能否得以继续保持下来。因此,英国的近东政策是在政治上

实行维护奥斯曼帝国的“独立和完整”,在军事上反对俄国瓜分土耳其。

(3)控制交通命脉,维护自身利益。

英国自苏伊士运河通航后,竭力想在欧洲经过奥斯曼帝国境内通往

印度的道路上占据优势。因此,英国力图控制黑海海峡,来阻止它的主

要劲敌俄国势力南下,以排除它通往印度航路上的潜在威胁。英国试图

控制交通要道来维护其经济利益。

综上所述,19世纪后期,英国的近东政策主要是在政治、经济方面

的调整。

三、论述题(4*45)

1.论述古希腊和中古西欧的宗教信仰的异同。

答:古希腊人对人类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文化

中的神话、宗教、艺术与其他各国文化相比独具特色。希腊统一之前,

各民族拥有各自的神灵体系,之后逐渐确定了主要崇拜的对象是奥林匹

斯天神。中古西欧的宗教信仰主要就是基督教一家独大的局面,中古西

欧将近一千年的历史进入黑夜,始终笼罩在基督教的夜幕下。古希腊和

中古西欧的宗教信仰的异同点如下:

(1)相同点

①两者都有一部核心的教义经典著作。

古希腊宗教信仰是《荷马史诗》,而中古西欧的宗教信仰则是《圣

经》。《荷马史诗》展现了自由主义时代的情景,并为日后希腊人的道

德观念立下了典范。继此而来的,是一种追求成就和人神同性的自由神

学,剥除了精神世界中的神秘恐惧。而《圣经》共有超过40个作者。这

些作者多为犹太人,其文化水平、身份地位和职业各有不同,各作者受

神的默感,描述神给各人的启示各自成文。此后口耳相传,最后由各宗

教组织权势团体集结成册。基督宗教的则指《旧约圣经》和《新约圣

经》两部分,《圣经》是西欧基督教的主要信仰来源。

②两者都对各自的政治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希腊社会在宗教信仰的指引下经历了从家庭这一最基本的社会单位

到氏族、部落再到城邦的逐渐平稳过渡,可以说宗教信仰是整个社会生

活的组织原则和行为准则。家庭是唯一的社会组织,各家有各自的宗教

信仰,但这并不妨碍家庭间的联合,这样家庭之间的联合就形成了氏

族。由于这种组织的内部结构,雅典的贵族们得以长久的保存他们的特

权。在西欧中世纪的历史中,由于占主导地位的基督教的信仰,政教矛

盾一直存在,政权与教权一直是此消彼长,处于激烈的斗争中。在中世

纪后期,教会实力大增,希求确立对整个欧洲的统治,世俗的皇帝和君

主们不甘心充当教会的走卒,一旦他们感到教会势力对自己构成威胁的

时候,便要采取断然措施相抗衡,以至于不惜诉诸武力。

③两者都在各自的社会生活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希腊社会中,在家庭宗教影响下的亲属关系形成。柏拉图说:亲

属是供奉同一家庭之神的团体。两人如崇拜的神相同,所拜的圣火相

同,所行的供奉相同,就可称之为亲属。古希腊的家庭宗教有助于亲属

关系的形成。中世纪西欧人的生活与宗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各阶层的

人,无论是国王,还是领主,无论是骑士还是普通百姓,只能在宗教的

框架内思想与生活,绝对不能够超越。从出生到婚配,一直到死都有专

门的宗教仪式。人的一生都在宗教的制约之下。各种习俗都打上深刻的

宗教烙印,几乎所有习俗都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2)不同点

①古希腊宗教信仰是多神崇拜,而中古西欧的宗教信仰是一神崇

拜。

由于古希腊宗教渊源极其广泛,加之城邦林立且政体与经济形态各

异,难于统一等因素的影响,故神的来源广、数量多。古希腊的神庙几

乎随处可见,崇拜中心很多,宗教节日的数目更达到令人吃惊的地步。

在各地形成的众多崇拜中心,最著名的要数多多那的宙斯庙、德尔斐和

提洛岛的阿波罗神庙、地峡泰纳龙角的波塞冬庙等。而中古西欧的宗教

信仰是一神崇拜就是指中世纪西欧对于基督教的信仰。信仰唯一的造物

主上帝耶和华,基督教是典型的一神论宗教。

②古希腊宗教信仰是人神同性,而中古西欧的宗教信仰是神化上

帝。

古希腊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非常明显,这可从其绚丽多彩的神话传

说中得到反映。希腊的神实际上就是现实中的人的提高,有些神本身就

是由人转化而来的。希腊的神具有人的形体、思想、性格和行为。由于

神人同形同性,故神界的王国也同人间的城邦一样矛盾重重,充满危

机。而中古西欧的宗教信仰是神化上帝。上帝是万物的造物主,是高于

一切而存在的。所以中古西欧更注重对神的尊敬,忽视对人的关注。

③古希腊宗教信仰是广泛的,而中古西欧的宗教信仰是单一的。

由于泛神论或多神崇拜对人的思想行为的束缚比起一神教来要轻,

因此古希腊人的思想信仰缺乏同一性,他们的思想也比古代东方个文明

地区的人们活跃得多。古希腊众多的宗教节日为希腊各族各邦提供了沟

通思想、交流情感的场所和机会,这对古希腊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和文化的繁荣都是有利的。而中古西欧的宗教信仰是单一的,这与罗马

帝国时期对基督教的尊崇有关,并且逐步确立了罗马教皇统治欧洲的局

面。基督教会成为欧洲最有实力的封建主,自然而然的会强调对基督教

的虔诚信仰,禁止异端邪说和其他信仰。

④古希腊宗教信仰体现民主自我意识,而中古西欧的宗教信仰有专

制禁欲倾向。

古希腊奉行多神教,没有一个特殊的祭司阶层的控制和干预,没有

必须遵守的统一的宗教信条的束缚,民主法制建设较好,致使人们拥有

相当程度的思想自由和政治权利。艺术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

满足自我表现的欲望,不会受到祭司或寺院的干涉和迫害。希腊人认为

神和人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他们信仰神灵的同时,更相信人的自身

智慧和力量,重视现实世界。而中古西欧的宗教信仰有专制禁欲倾向,

拥有森严、神秘和恐怖的感觉,有许多严厉的保守的僧侣阶层去竭力垄

断教义的解释权和控制人们的思想,甚至迫害所谓“异端”。

综上所述,古希腊和中古西欧的宗教信仰既有相似性,也存在很大

的差异。

2.论述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建构及意义。

答: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是指封建主之间形成的特殊的封主封臣关

系,并形成了与封主封臣制相适应的封土制度。在中央权力衰落后,各

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力。

(1)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建构

①中古早期法兰克王国的查理·马特推行采邑改革,建立起一套完

整的封建等级制度。其特点是以土地为中心进行层层分封,封主封臣之

间形成严格的契约(合同)关系。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内容。

②西欧的封建制度是一种政治、经济合一的制度。封建领主在其封

土内首先明确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在王权衰落后,又逐步取得了王权在

地方的权力并将其转化为同封土一并世袭的私人权力,其中包括行政、

司法、税收、铸币等权力。追究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根源,则包括了三

个主要的因素:罗马文明、日尔曼传统以及基督教的影响。

③在西欧封建制度下,国王和百姓、封主和封臣都遵循一种契约

(合同)。每个人都对他人负有某种义务,国王有权强制执行。如果一

个国王侵犯了一个封臣的权利,封臣们也可联合起来反对他。封臣们组

成国王的议事会,国王应按照封臣们的劝告行事。如果封臣们觉得国王

滥用他的权力,可以对他进行限制。故封建制度下的王权是有限的,封

建主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他们互相制约,具有契约(合同)性质。

(2)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建构的意义

①经济方面

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建构促进了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农业以推

广三田制为主要进步标志。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商业、手工业提供了比较

充足的粮食、原料,刺激了消费,从而扩大了商品市场,促进了商业和

手工业的发展。从9世纪末起,西欧城市就已开始逐渐增多,11世纪中

叶以后新城市大量出现,许多旧城市也增加了人口、扩大了规模。9至

13世纪是封建庄园兴盛时期。9世纪起,一种新的封建农业经济组织形

式——农奴劳役制庄园开始在西欧流行。典型的庄园采用劳役地租的剥

削方式,这就决定了庄园的结构以庄园的土地划分成领主自营地和农奴

份地两部分的特征。领主自营地主要由服劳役的封建依附农民耕种,这

些农民有不少是农奴。这些都促进了西欧生产水平的发展。

②政治方面

11世纪时,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缔结这种关系

有了较以前更为确定和规范的仪式,即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有利于维

持政治的稳定。封君封臣所奉行的一整套道德规范和培养后代的制度,

出自这些封建主所处的生活环境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构成所谓“骑士制

度”的主要内容。骑士的品格应是忠诚和勇敢,骑士作为封臣必须严守

自己的效忠誓言,不背叛封君,竭尽全力为他服务,甚至不惜为他付出

生命。这样一种理想化的封臣品格虽然未见得在现实中的骑士身上得到

完美的体现,但却是维系封君封臣制度所需要的,所以很受封建主重

视,成为骑士精神的核心。

③文化方面

罗马正教(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一大宗派,中古西欧是罗马正教的

天下。西欧封建教会也就是罗马正教会,它不仅在文化方面占据主导地

位,而且在政治上、经济上也有很大势力。中古西欧居民的绝大多数是

基督教徒,教会的影响被于全民,人们无时不受基督教的熏陶。西欧封

建文化教父和中古早期的教会学者熟悉希腊古典文化,他们大多数人认

为研究古典文化对他们理解《圣经》有帮助,希望能建设一个有文化的

教会,赞成编写教授古典文化的教科书。基督教仍然是深刻影响人们精

神生活的因素,为统治阶级直接服务。

3.论述德日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及实践的异同。

答:德日法西斯主义的政权都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背景下确

立的。但是作为东西方的两个国家,它们的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及实践存

在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

①二者的理论都有极端的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思想。

政治经济危机都是德日法西斯专政确立的推动因素。而且都有垄断

资本家和权势集团的支持。它们都是从封建主义转化来的资本主义国

家,之所以出现了法西斯运动并且走上了执政的道路,是同封建性的遗

留分不开的。同时二者都煽动对外侵略战争。德日法西斯势力的发展,

都经过了“自下而上”的发展道路。

②二者都反对所谓“共产主义思想”的扩张。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第一个胜利的无产阶级政权苏俄的出

现,在国际资产阶级当中,掀起一片对“共产主义“革命的恐怖浪潮。它

们都对一战后的国际新秩序不满。两国法西斯势力的上台,使二者都成

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策源地,疯狂地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两国

法西斯上台之时,二者国内的无产阶级力量都较弱小,无法进行无产阶

级革命运动,反对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

③二者从法西斯政权开始建立,到法西斯独裁统治全面确立,有一

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在日本和德国,法西斯夺取政权过程中都使用暴

力恐怖手段,打击排除政治上的异己努力,加紧制订实施独裁统治的政

策措施。它们不仅镇压工人阶级政党和一切民主进步力量,还要取谛传

统资产阶级政党,迫害所有不甘心驯顺听命于它的政界人物。它们强迫

制订一系列立法,从而彻底埋葬民主制,实现全面的法西斯恐怖专政。

(2)不同点

①德国方面

在德国方面,1871年普法战争后,威廉一世及其后继者威廉二世、

俾斯麦等极力推崇以军国主义、强权政治为核心内容的“普鲁士精神”。

他们宣扬说正因为日耳曼民族是“上帝选中”的最纯粹的最有天赋的民

族,它应该统治世界,占有地球上的一切财富。反动的民族主义,种族

主义也是希特勒侵略扩张和一切法西斯暴行的理论依据。从群众基础来

看,德国法西斯主义是一个“下中层阶级的运动”。法西斯主义采取了种

种手段,其中主要有:

a.用纳粹党鲜明的外在标志和风格去吸引群众。德国纳粹主义思

想主要来源于形形色色的帝国主义思潮、极端民族主义以及社会达尔文

主义等。就德国法西斯运动发端的原因来看,与凡尔赛和约有着直接的

关系,政治经济危机是德国法西斯专政确立的直接刺激因素。

b.利用人们的民族主义感情进行极端的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煽

动,唤起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和种族主义狂热。在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上,德国法西斯主义表现为极端的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反动的民族主

义,种族主义也是希特勒侵略扩张和一切法西斯暴行的理论依据。

c.迎合群众的心理需求,“向每一个人许诺一切”,以点得更加广

泛的群众的支持。《凡尔赛和约》的签定使德国失去了1/8的国土、1/10

人口,德国的全部殖民地和国外投资场所均被战胜国所瓜分,这使颇为

自负的德意志民族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创伤,民族复仇主义情绪一度

十分高涨。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希特勒竭尽所能,大力进行民族复仇主

义的煽动。

d.创建冲锋队,把宣传和鼓动变为直接的政治行动,感染广大的

民众和瘫痪对手的意志。纳粹党从发展壮大到上台执政经历了一个相当

长的历史时期,从1919年—1933年,纳粹党经过长达14年的曲折发展

后,玩弄种种政治阴谋和欺骗手段,通过议会选举的道路走上了德国的

政治舞台。德国法西斯主义之所以能够上台,是有可观的群众基础和较

为高明的动员群众的手段的。

e.德国法西斯主义不仅有明确的纲领,而且还有自成体系的理论

和思想。充分体现在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和罗森贝格的《20世纪的神

话》中。这些理论和思想概括起来说是: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基础,以

种族理论为枢纽的极端民族主义、极权主义、“生存空间”论、反犹太主

义和反马克思主义。

②日本方面

日本法西斯在其形成过程中,表现出“军部势力”和“民间势力”的结

合。“军部势力”是指以参谋本部为一首,“民间势力”指分散在社会各个

阶层的形形色色的民间法西斯政治力量。“军部势力”和“民间势力”是日

本法西斯力量中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共同推动日本

法西斯运动的发展。

a.在思想上,“民间势力”为法西斯运动提供理论依据。日本法西

斯思想最早出现于民间,形成许多流派。如“国本主义”、“日本主

义”、“农本主义”等等。影响最大的是北一辉的“超国家主义”。他写的

《日本改造法案大纲》,主张对内动用“天皇大权”,凭借军事力量,实

现“国家改造”,建立军事独裁政权,对外以武力扩张,争得亚洲和世界

的霸权地位。

b.在组织上,最早的法西斯主义者北一辉、大川周明等人,对战

争推动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军部势力在近代天皇制中的特殊地位是十

分清楚的。因此,法西斯分子一开始就注意在军部中发展势力,企图首

先实现军部法西斯化,然后完成全面法西斯化。

c.在行动上,“军部势力”和“民间势力”狼狈为奸、互相勾结、联

合行动。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日本军国主义得到长足发展,军部势力表

现出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对外侵略正是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共性所

在。当日本法西斯出现后,便迫不急待地进行侵略,战争使法西斯神经

更加兴奋,他们借战争煽动民众情绪,促进法西斯运动高涨。

因此,日本法西斯的形成过程,伴随着对内恐怖的暗杀、政变,对

外疯狂的侵略战争。日本法西斯的形成过程,就是军部势力不断发展,

取得支配地位的过程。所以,可以说日本法西斯主义是军部法西斯主

义。

综上所述,德国法西斯化的过程,法西斯势力出现在社会基层,走

的是“自下而上”的发展道路,逐步确立起法西斯体制的。日本法西斯化

的程序与德国不同,日本的法西斯化具有“先内后外”的特点。先建立法

西斯政权,然后发动侵略战争又是日本法西斯化的一个特点。

4.论述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得失。

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上,日本法西斯主义却悍然制

造事端,偷袭珍珠港,给美国海军以重创。这种卑劣的行为激起了美国

人民对日本的仇恨,随后宣战。1945年日本战败,作为战败国必然受到

制裁。美国在战争中领略到日本军国主义的可怕性,为了防止其东山再

起,决定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政策,肃清其军国主义力量,建立自由资本

主义制度,使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份子,并承担对战胜国的赔偿

义务。这些都是要达到两个目标,即“日本确实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和

世界和平安全的威胁;最终建立和平的、负责任的政府”。为了在远东

建立一个支持美国的从属国日本,以适应美国在远东的战略利益,在战

后初期,美国对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改造。

(1)军事方面

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建立占领体制,解除日军武装和军事机构。在

日本投降前,麦克阿瑟就向杜鲁门建议单独占领日本。1945年8月底美

国进驻日本,排斥苏联等其他盟国对日占领,虽然设立远东委员会和盟

国管制日本委员会,但实际上最后决定权和执行权都掌握在美国手中。

杜鲁门任命麦克阿瑟为盟军最高司令官,并授予他至高无上的特权,美

国成了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在占领体制下,根据美国制订的《战后初期

对日政策》实施了铲除日本军国主义的非军事化政策,迅速解除了日本

本土及海外共计711万军队的武装,让军人复原回原地。同时,解散军

事机构1945年9月13日解散大本营,10月15日解散元帅府、陆军参谋本

部、海军司令部、教育总监部。11月解散军事参议院、陆军省和海军

省。废除《兵役法》《义务兵役法》等军事法令和《国家总动员法》等

有关战时体制的法令,并禁止日本生产武器、弹药、军舰、飞机和军需

物资,禁止研究原子能和航空技术,解散与军事工业有关的研究机构。

(2)政治方面

成立军事法庭,制订宪法。盟军最高司令部于1946年1月宣布成立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发动军事侵略战争的28名首要战犯进行审判。

1948年11月,法庭宣判东条英机等7人绞刑,木户幸一等18人被判处无

期或有期徒刑,对在亚洲国家犯有严重罪行的战犯由受害国当地直接审

判,相继解散和取缔在乡军人会、大日本政治会等147个法西斯军国主

义团体。法律上废除1889年制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代以由美国人

起草的《日本国宪法》。于1946年11月3日颁布,翌年5月3日生效,规

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天皇由专制君主变为立宪君主,国家最高

权力归国会掌握,首相由国会提名通过,内阁对国会负责。

(3)经济方面

为复兴日本经济,美国停止解散财阀工作,修改垄断资本的《集排

法》和《禁止垄断法》,为被解散或被肢解的财阀重新结成新的垄断资

本提供法律依据。1949年停止中间赔偿计划,只有5万余台机器被拆迁

到国外仅占赔偿总额的7%或21%,仍有850个工厂原封不动地保留下

来,为日后工业复兴提供基础。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使日本成为

美军的后勤基地,均需订货就获得24亿美元外汇收入,日本人用这笔收

入,结束了依靠美援度日的时期,进入“无援助自立”的经济阶段。1951

年美国停止对日经济援助,连日本前首相吉田茂也称朝鲜战争是“来自

上帝的礼物”。正是这份礼物,造就了日本经济的复苏。1952年美国赞

助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员,三年后又支持日本加入

旨在降低贸易壁垒的关税贸易总协定。为进一步帮助日本,直到1971年

之前美国一直容忍日本绑定360日元兑换1美元的汇率,极为有利于日本

产品的出口。美国的这些政策给日本经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日本经

济在很长的时间内得以飞速发展,为确立大国地位奠定了一定基础。

(4)教育方面

美国结束对日占领之后,将控制中小学的权力还给了文部省。从20

世纪50年代开始,东京文部省官员就为全国中小学设定课程,积极审定

他们审查和指定教科书的权威,同时伦理道德课程也在1958年设立。

综上所述,美国在1948年以后对日本人的政策是宽大的,对日本社

会产生深远影响。

①美国对日占领结束,日本获得了独立,相应的恢复了外交职能。

战后初期,日本的外交职能被终止,外交政策一律由美国制定所有对外

交涉均需麦克阿瑟同意,和约的签订使日本人以自由国家的身份重返国

际舞台。

②美国对日本经济上的援助,使日本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从1950

年到1960年十年中,日本国民经济平均增长率在11%左右,整个60年代

为11.8%,到了1968年日本在国际经济中国民经济总产值已达到第二

位,仅次于美国。

③美国的支持下,日本建立了自卫队,军国主义有所抬头,给亚洲

和平带来威胁。日本自卫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实际上,除了核武器、

远程轰炸机、核动力潜艇等少数领域外,日本在军事上早已成为军事强

国。在太平洋上拥有仅次于美国的海军,其地面部队兵力已超过英国皇

家海军和空军总和。其自卫队中士官以上比例占70%,一旦需要,便可

以迅速地扩充为上百万的军队。随着军事实力强大,开始插手周边事

态,给周边国家和国际和平带来威胁。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634世界通史(截止到1990

年)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陶片放逐法

2.大流士一世

3.《吠陀》

4.伊凡

5.卡里达

6.战国大名

7.启蒙哲学家

8.波士顿倾茶事件

9.新经济政策

10.缓和战略

二、论述

1.古罗马奴隶制的兴起及社会影响。

2.14到16世纪西欧历史的发展趋势。

3.工业革命的社会影响。

4.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的异同。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634世界通史(截止到1990

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陶片放逐法

答: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雅典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由雅典政治家

克利斯提尼于公元前6世纪末创立。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

受欢迎的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

物予以政治放逐。陶片放逐制度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对付政治上掌

握大权而意图恢复僭主政治的雅典政客。

2.大流士一世

答: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485年)是波斯帝国第三代君主,世

界古代史上杰出的帝王,是奴隶制时代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

家。他在人类文明史上有重要的贡献。公元前522年9月,他利用波斯帝

国发生政变的机会,联合一部分波斯权贵,杀死政变领袖高墨达,登基

为王,在位期间,大流士扩张了波斯帝国的疆域,形成了领土空前广阔

的奴隶制大帝国。为了巩固政权和帝国的发展,从公元前518年始,大

流士对原有的统治机构和古老的军事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

称“大流士改革”。

3.《吠陀》

答:《吠陀》是印度上古时期的宗教历史文献。雅利安人侵入印度

之后的历史的史料主要保存在《吠陀》以及解释《吠陀》的《梵书》

《森林书》《奥义书》等书中。“吠陀”原意为知识、学问,是印度雅利

安人的圣书,是婆罗门祭司们祭神用的颂诗、经文和咒语的汇编,也是

古代印度人的思想、伦理、道德和法律的依据,具有最高的权威。《吠

陀》共四部,即《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

陀》。

4.伊凡

答:伊凡是俄国皇族姓氏。1327年,特维尔人民掀起反抗蒙古统治

的起义。莫斯科公伊凡一世率军镇压。1328年,他被金帐汗册封伊凡

为“弗拉基米尔及全罗斯大公”,替蒙古人征收赋税。伊凡二世执政期

间,莫斯科成为全罗斯重大政治势力,使金帐汗极为担心。伊凡三世统

治时期,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基本完成了统一俄罗斯的任务。

伊凡四世于1547年加冕称“沙皇”宣布自己为莫斯科和全俄罗斯大公,建

立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留里克王朝。1605年,沙皇戈杜诺夫死

后,俄罗斯陷入混乱。1615年,贵族们推举伊凡四世的亲戚、16岁的米

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新沙皇,建立了罗曼诺夫王朝。伊凡家族统治俄罗

斯的历史结束。

5.卡里达

答:卡里达,即伊凡·卡里达,是莫斯科公伊凡一世的绰号。1327

年,特维尔人民掀起反抗蒙古统治的起义。莫斯科公伊凡一世率军镇

压,后来又派兵镇压了诺夫哥罗德的贫民起义。1328年,金帐汗册封伊

凡为“弗拉基米尔及全罗斯大公”,替蒙古人征收赋税。卡里达意为钱

袋,是伊凡一世统治时期疯狂敛财的真实反映。

6.战国大名

答:战国大名是日本历史上的大封建主。战国时期(1467~

1590),各守护大名之间混战不已,一些在地方上拥有实权的幕府中、

下级武士和国人领主,乘机扩充力量,形成了独立于幕府体制之外的大

封建主,即战国大名。战国大名采取富国强兵的政策,励精图治,积极

发展经济,渐渐发展成为一股统一的力量。1573年尾张国大名织田信长

推翻了室町幕府的统治。由于战国大名由守护大名、国人领主和守护大

名的家臣转化而来,对社会基层情况比较熟悉。他们从自身的经历中认

识到:控制领国内的小领主和安定农民生活、保证农民从事农耕的起码

条件,是巩固领国统治的两大基础。大多数战国大名,正是首先从这两

方面着手治理领国的。

7.启蒙哲学家

答:启蒙哲学家是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间哲学家的统称。他们

反对封建主义,追求自由平等。启蒙哲学家宣传带有辩证法的唯物主义

思想,解放思想并敢于否定一切腐朽的事物。著名的启蒙哲学家如霍布

斯、休谟、伏尔泰等。他们中有些不仅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

则,还设计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

8.波士顿倾茶事件

答:波士顿倾茶事件是1773年发生的北美殖民地波士顿人民反对英

国东印度公司垄断茶叶贸易的事件。l767年,英国国会通过法令,向美

国殖民地征收茶叶税。但法令遭到北美人民抵制。l773年12月16日夜,

波士顿的一批青年化装成为印第安人,登上在波士顿港靠岸的东印度公

司的茶船,把东印度公司三艘船只所载茶叶全部倒入大海。此举被认为

是对殖民政府的挑衅,英国政府决定派兵镇压,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

火索。

9.新经济政策

答: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

策。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关于以实物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苏俄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

的过渡。不久,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

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实行产品交

换,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废除国家配

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1921年的危机迅速得到克

服。

10.缓和战略

答:缓和战略有二:一是苏联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麻痹西方的缓

和战略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全球缓和战略;二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

美国对苏联推行的外交政策。美国和苏联都在寻求缓和,导致了60年代

末到70年代东西方关系第一次缓和局面的出现。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

提出“遏制”战略,抗击苏联扩张,美苏关系僵硬。1985年里根第二任期

后,特别是1987年以后,美苏关系则似乎有了很大改善,被认为进入了

一个新的即第二次缓和时期。美苏寻求缓和的行动使美苏剑拔弩张的紧

张局势得以改善,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促进作用。同时,美国在“缓

和”的幌子下进行的和平演变是苏联最终解体的一个因素。

二、论述

1.古罗马奴隶制的兴起及社会影响。

答:(1)古罗马奴隶制的兴起

①伊达拉里亚人时期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伊达拉里亚人逐步过渡到阶级社会。

伊达拉里亚军事、祭司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奴隶。他们经常从事海上贸

易和海盗活动,被征服的部落居民不同程度上依附于贵族,担负各种徭

役和赋税。奴隶人数很多,大多充当家庭仆役。

②塔克文王朝和罗马城市国家时期

大约从公元前7世纪末起,大批伊达拉里亚人迁居罗马,不久建立

了塔克文王朝。罗马城市的兴起,罗马城市国家形成。在社会经济高涨

和私有制发展的基础上,罗马社会分化进一步加深了。奴隶制也在发

展,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但奴隶数量不多,主要从事家内劳动。

③罗马共和国时期

王政时代后期,第六王塞尔维乌斯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按照地域和

财产原则来划分、组织和管理所属居民,罗马国家产生。公元前510

年,贵族联合平民的力量,驱逐了塔克文及其家族,继而建立了共和

国。通过战争,征服了意大利和地中海东部,被征服地区的军民俘虏,

源源不断地流入罗马,成为罗马奴隶的主要来源。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

前2世纪,罗马从家内奴隶制发展到发达的奴隶制,即由“家长制的、以

生产直接生活资料为目的的奴隶制度,转化为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

奴隶制度。”在意大利各地无罗马公民权的居民以及行省居民中还流行

债务奴役。奴隶贸易十分兴盛,许多城市都有奴隶市场,提洛岛是奴隶

贸易的中心。

④古罗马奴隶制的特点

奴隶广泛使用于农业、畜牧业、采矿业和手工业,逐渐成为罗马社

会的主要生产者。奴隶的地位十分低下,被视为主人的财产,是“会说

话的工具”,与牲口和其他财物并列一起。既没有财产权,也没有婚姻

和家庭权,男女奴隶同居所生的子女属于奴隶主的财产。法律上也不承

认奴隶有独立的人格。

(2)奴隶制的社会影响

①大规模使用奴隶劳动,使得罗马社会经济高涨。农业、畜牧业、

采矿业和手工业较前大大发展了,手工业和商业也有所发展。

②罗马社会经济和奴隶制的发展,使罗马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

发生了变化。大土地所有制迅速增长,奴隶制庄园经济兴起,小农经济

受到排挤。

③野蛮的奴隶制给奴隶带来难以忍受的苦楚,激起他们进行反抗斗

争。奴隶反抗斗争兴起,甚至举行公开的起义。奴隶和奴隶主阶级之间

的矛盾和斗争,逐渐发展成为罗马社会的主要矛盾。

④公元前2世纪初起,奴隶不断发动武装斗争,斗争预示着大规模

起义风暴即将来临。公元前2世纪中期,西西里奴隶大起义爆发,建立

了“安条克”王国。最终,在斯巴达克奴隶起义的打击下,罗马共和国覆

亡,帝制兴起。

2.14到16世纪西欧历史的发展趋势。

答:(1)教皇权力的衰落和世俗权力的崛起

①法国

14世纪初,教皇被法王控制,教皇驻地迁往法国南部的阿维农。几

乎整个14世纪,教皇均为法国人,驻地在阿维农,史称“阿维农之

囚”(1307年~1378年)。在教皇重新迁回罗马教廷后,引发了“天主教

会大分裂”,教皇权力衰落。15世纪中叶,法王颁布了“实利准许法”等

法规,在任命教职、解决司法纠纷和征税三个问题上限制教皇的权力。

1516年法国国王同教皇缔结的“波伦亚协定”更明确地规定,国王有权任

命本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教士征税,只允许教皇保留在法国征收

年捐的权利。

②英国

14世纪中叶,英国颁布了教职选举规章和“王权侵害罪法”,前者规

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后者则禁止人们把司

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否则按侵害王权罪论处。

③西班牙

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于1482年通过同教皇签订的一项协定,夺取了高

级教职的任命权;接着又以法令规定本国教会的法规必须得到国王批准

才能颁布和执行;同时宣布教士也要纳税,剥夺了教会的免税特权。

(2)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

14、15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在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

级成长的基础上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国家都以共同

的语言、共同的文字和共同的民族意识为其特色,并且出现以专制君主

为核心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德意志虽然尚未统一为一个民族国家,它

分裂成许多诸侯国,但是一些大诸侯国也都建立了君主制度,向集权的

方向发展。

(3)新航路的发现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商业革命

新航路的发现,对于欧洲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它首先引起了

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

心的转移。美洲许多农产品很快传到中国西南部、非洲及东南欧。马铃

薯、烟草、可可等美洲特产,也传到亚欧非诸洲。非洲所产的咖啡传到

欧美,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美洲农产品之传播到世界,增加了人

类的食物供应,也因此促进了人口的增长。非洲人口的剧增(特别在西

非),原因之一是美洲农作物的引进。世界市场的扩大,人们对世界外

貌的了解完全变了样。世界大部分地区的主要海岸线在不同的程度上被

摸清了。

②价格革命

新航路开辟的另一个经济后果便是“价格革命”。美洲的白银大量涌

进欧洲,引起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这在历史上称为“价格革命”。白银

首先流进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最后甚至流入奥斯曼帝国。

在白银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东流动时,它所经过的地方必然发生下述现

象: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出现伪币,投机活跃。白银流入促进了

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4)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①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文

艺复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

态上的反映。在14、15世纪,资本主义已经出现在意大利沿海城市,到

16世纪又陆续出现在西欧其他国家。新生的资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发

展,必须首先在思想上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为此,

他们便不得不借用作为基督教神学的对立物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世俗

的古典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②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16世纪首先在德国爆发,随后迅速席卷西欧的宗教改革是

一次大规模的、意义深刻的社会政治运动。它由新兴资产阶级所发动,

得到广大农民和城市平民强有力的响应,个别国家的君主大力扶持,部

分下级贵族也积极投入,对封建的天主教会展开了猛烈的冲击,促使天

主教会发生分裂,涌现了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基督教新教派。

(5)殖民扩张的开始

①葡萄牙

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在大航海时代发现新航路的国家,开始了殖

民扩张。葡萄牙人从15世纪起就在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刚果、安哥拉

等地设立了许多据点。16世纪初,葡萄牙又占领了东非海岸的莫桑比

克、索法拉、基尔瓦等地,并把这些据点作为从西欧到达东方这条航线

上的补给站。1509年,葡萄牙人在阿拉伯海的第乌港附近击败了数量上

占优势的穆斯林舰队,进而确立了印度洋上的海上霸权。1510年攻占了

果阿,建立自己在东方的殖民据点。接着入侵了锡兰(今斯里兰卡)。

1511年,它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这是通往东南亚的交通咽喉。后来,葡

萄牙人继续侵占了印度西海岸的第乌、达曼及孟买。此外,还在苏门答

腊、爪哇、加里曼丹及摩鹿加群岛(今马鲁古群岛)建立商站。在中国

又夺取澳门,作为经营东亚贸易的中心。

②西班牙

1521年8月,西班牙殖民者征服阿兹特克帝国。1531年,西班牙征

服印加帝国;1535年,在海岸建立了利马城,作为秘鲁的首府。1550年

为止,西班牙已征服葡属巴西以外的整个南美、整个中美及北美一部分

土地。1565年西班牙又征服了佛罗里达,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

(6)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

16世纪的尼德兰是欧洲经济最繁荣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封建制度

解体和资本主义因素发展迅速。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对尼德兰加以严密

控制,实行专制统治。60年代初,人民群众反对西班牙专制统治的斗争

最初表现为教派活动。1566年8月11日,大规模的起义首先在佛兰德斯

的一些工业城市发生,以天主教会作为主要的打击目标。这次起义在历

史上被称为“破坏圣像运动”,它实际上是革命的开端。至1576年9月4

日,布鲁塞尔城首先爆发起义。奥兰治亲王党指挥的民军在城内平民的

支持下,攻占了国务委员会大厦,西班牙在南方的统治被推翻。1581年

7月2613,奥兰治亲王在海牙召集联合省代表大会,宣布废黜腓力二

世,正式脱离西班牙而独立,成立联省共和国,简称荷兰共和国。在

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荷兰联省共和国正式得到国际承认。尼

德兰革命是以反对西班牙专制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为表现形式的资产阶

级革命,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建立了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