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散文、话剧及90年代文学_第1页
新时期散文、话剧及90年代文学_第2页
新时期散文、话剧及90年代文学_第3页
新时期散文、话剧及90年代文学_第4页
新时期散文、话剧及90年代文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时期散文、话剧及90年代文学一、新时期散文一、概述1.新时期艺术散文的开拓从“真实”和“真诚”出发,在稳步发展中取得多种主题的多向开拓。“文体意识”觉醒,构建多维多元的艺术格局。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形成具有梯队特点的创作群体。1.“老年散文”热巴金《随想录》、杨绛《干校六记》2.中青年散文家的崛起贾平凹《秦腔》余秋雨《文化苦旅》3.报告文学的兴盛徐迟《哥德巴赫猜想》2.概要3.“老年散文”热一批步入耄耋的老作家的散文创作,是80年代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冰心、巴金、孙犁、杨绛、黄裳等众多老作家,都在80年代发表了或多或少的散文作品,以至于出现了“老年散文”这一说法。大量的“悲悼散文”散文对“文革”的控诉和对历史“伤痕”的揭示,集中地表现为对“文革”中被迫害致死者的悲悼。70-80之交有大量的“悲悼散文”问世。(巴金《怀念萧珊》)“老年散文”巴金:《随想录》《真话集》《探索集》《病中集》《无题集》孙犁:《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耕堂读书记》杨绛:《干校六记》《将饮茶》丁玲:《“牛棚”小品》陈白尘:《云梦断忆》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张中行:《负暄琐话》《流年碎影》巴金与《随想录》早期:<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之一<家>后期:<春><秋><寒夜><憩园>新时期:随笔<随想录>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巴金(1904.11.25-2005.10.17)《随想录》:巴金晚年的辉煌《随想录》是巴金晚年之作。从1978年12月起,到1986年9月完成,共150篇,42万字。编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以《随想录》作为总题。《随想录》是作家叩问、探索、总结历史之旅与人生心路的实录。写《随想录》时期的巴金

《怀念萧珊》:怀念亡妻的至情悼文。文革中摄于萧珊追悼会上作品的两条线索外在叙事线:属文缘起-生病-住院-死-追悼-追忆内在情感线:负罪——赎罪情感多元复杂,有对亡妻的怀念、赞美,有对文革的反思批判,但主要是自责、愧疚。这源于两点:①连累萧珊,于心不安;②萧珊反过来安慰、保卫巴金,增加了心灵重负。我想,我比她大十三岁,为什么不让我先死?我想,这是多不公平!她究竟犯了什么罪?她也给关进“牛棚”,挂上“牛鬼蛇神”的小纸牌,还扫过马路。究竟为什么?理由很简单,她是我的妻子。她患了病,得不到治疗,也因为她是我的妻子。《怀念萧珊》巴金与萧珊(1917-1972)1936,初次见面上海新雅饭店.1944,在贵阳结婚.一九六六年八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小狗包弟》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洁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讲真话,自我反省,忏悔——巴金代表了20世纪中国文人的良心。《随》的意义批判与自我批判。据于自己的亲历亲验,择取真实而典型的材料,对“文革”中奇怪而丑恶的现象进行批判。

自省精神与忏悔意识。严于责己、解剖自我。巴金将自己在“文革”中所有的隐秘心态全盘端出,进行自我审判。“讲真话”开启了新时期散文抒真情、讲真话的先河。“无技巧”的技巧“无技巧”的艺术境界,不留雕琢痕迹,不落现成套路,摆脱了影响深远的“杨朔模式”。杨绛与《干校六记》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小说有《倒影集》、《洗澡》;散文《干校六记》;译作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语言特色。《干校六记》

收《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从衣食住行、同志之谊、夫妻之情等琐事中反映知识分子于“文化大革命”中在干校的劳动生活。对历史事件采取置身事外的平静审视态度。她专注于时代大事件中的小插曲,书写个人的见闻和感受。文字简约含蓄,叙述语气温婉。背景介绍:“五七”干校五七干校,是文革期间,为了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和让干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将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教师等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的场所。中央、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及豫、赣、鄂、辽、吉、黑等18个省共创办五七干校106所,下放的干部、家属达10余万人。“五七干校”是为贯彻毛泽东的指示办起来的,强调体力劳动的重要,反对只重视脑力劳动,使大量知识分子和干部受到了全方面的锻炼。

背景介绍:1966年,杨绛、钱钟书先后被打成“牛鬼蛇神”双双接受“改造”。1969年11月,钱锺书作为“先遣队”去河南省罗山县的“五七干校”。1970年6月,女婿王得一含冤自杀。1970年7月,杨绛也来干校。第一次:一家人送钱钟书先生上车墨存走到车门口,叫我们回去吧,别等了。彼此遥遥相望,也无话可说。我想,让他看我们回去还有三人,可以放心释念,免得火车驰走时,他看到我们眼里,都在不放心他一人离去。我们遵照他的意思,不等车开,先自走了。《下放记别》送别的情景第二次女儿送杨绛先生走上次送墨存走,有我和阿圆还有得一。这次送我走,只剩了阿圆一人……可是我看着她踽踽独归的背影,心上凄楚,忙闭上眼睛;闭上了眼睛,越发能看到她在我们那破残凌乱的家里,独自收拾整理……两段文字都没有着力描写离别的大悲大恸,平淡的语言却透露出作者复杂的心情,担心丈夫的和牵挂女儿切切之情已满溢。1997年3月4日,钱圆不幸病逝。1998年12月19日,钱锺书因病在北京逝世。2002年冬,杨绛定下心来写了《我们仨》,那是一本怀念亲人、回忆亲情的书,她几乎是伴着眼泪写完的。三联书店2003年版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4.中青年作家的散文张洁:《拾麦穗》《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贾平凹:《月迹》《丑石》《秦腔》《静虚村记》等周涛:《游牧长城》《萨拉哈尔随笔》张承志:《荒芜英雄路》史铁生:《我与地坛》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著有散文集《月迹》、《爱的踪迹》、《商州散记》、《红狐》等。其中,“世俗风情”篇章更能体现这位作家的散文创作追求和审美特点。世俗风情散文包括两类文章:一类是风土散文,另一类是世俗散文。贾平凹与《秦腔》风土散文风土散文写地方乡土风情,将历史、文化内容寓于其中,着意对乡风民习进行文化审视。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乡土风情渗透着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二是写乡土风情着重表现的还是文化主体——在乡土风情中凸现的是乡亲之情,而创作主体的“自我”意识和爱乡挚情则贯穿始终,牵动全篇。浓烈的主观抒情,不仅呈现着主体的真性情和美好情趣,而且富有智慧和幽默感。如:《秦腔》。

《秦腔》《秦腔》把“绝对冲不出往东南而去的潼关”的很封闭的秦腔,跟乡土观念、历史沿革、风土环境、农民文化紧紧联系起来。“秦腔”不再是单纯的一个戏曲品种,无论从历时性还是共时性的坐标上来审视,都是同黄土高原农民血脉相连的一种文化现象。《秦腔》已不仅仅是写秦腔,也不仅仅是写秦文化,还写了作者自己对个性伸张、对自由的强烈渴望与呼喊。余秋雨与《文化苦旅》余秋雨曾以散文集《文化苦旅》(1992年)震动文坛。至今出版的散文集有:《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秋雨散文》《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余秋雨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以个体的生命来询问中国文化的历史和命运,以重温和反思的方式走上“文化苦旅”,重新整合传统的“文明的碎片”,以重新建构知识分子的人格和文化视野。余秋雨散文的特点是强烈的文化意识、独特的文化感受、丰富的文化联想、深刻的文化思考,新鲜的散文意境。

史铁生与《我与地坛》以北京地坛公园为背景,通过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神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询生存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着的探索精神。5.报告文学的兴盛报告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主潮之一。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是新时期报告文学崛起的标志性作品。(数学家陈景润,新学期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重要的典型形象。)二、新时期戏剧1.探索戏剧在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影响下,于1979年开始戏剧的探索,其最大的特点是重在表现人的灵魂,人的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并努力开拓戏剧表现人类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到1984、1985年,戏剧探索的浪潮达到高峰。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编剧的《屋外有热流》和高行健的《绝对信号》、《车站》是影响较大的探索戏剧。《屋外有热流》(1980年)《屋外有热流》(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编剧)突破写实手法的限制,赋予看不见的“心灵”以舞台形象,被认为是中国“新时期”探索戏剧的开山之作。亡灵出现在舞台上,现实和“冥界”两个时空第一次在话剧舞台交叉。高行健:“探索戏剧”杰出代表原籍江苏泰州,出生于江西赣州。目前为法籍华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87年,应邀赴德国从事绘画创作。1988年定居巴黎。1997年,加入法国国籍。

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事后报导中称他为剧作家、画家、小说家、翻译家、导演和评论家。高行健(1940-)《现代小说技巧初探》高行健著花城出版社,1981高行健与诺贝尔文学奖2000年10月12日,瑞典文学院发布高行健获奖消息,对高行健作出总评价: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又对《灵山》作出评价:《灵山》是一部无以伦比、罕见的文学杰作。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填补了一百年来华文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空白。《灵山》:高行健获诺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八十年代的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和心灵轨迹。与传统写作很不相同,它没有连贯性的人物与故事。

叙述视角变幻莫测: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他”(实为一体,“你”是“我”的投射或精神的异化,“他”则是对“我”的静观与思考)文化内涵复杂:它揭示了中国文化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即他所定义的中国长江文化或南方文化,也就是被历代政权提倡的中原正统教化所压抑的文人的隐逸精神和民间文化。

《灵山》:高行健获诺作品高行健与“探索戏剧”高行健早期在国内,是以创作探索戏剧著称。他与刘会远合作创作了《绝对信号》,由北京人艺演出,引起轰动。《绝对信号》一剧,被列入“共和国50年10部戏剧”。后来他又写了《车站》、《野人》和《彼岸》等,采用更多探索手法,更展现出艺术魄力和深邃的历史感。《绝对信号》(1982年)反映青年生活的无场次话剧。剧情围绕着主人公黑子被车匪胁迫登车作案,在车上遇见昔日的同学小号、恋人蜜蜂和忠于职守的老车长逐步展开,产生出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冲突,由此展现了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态度。最后在车匪铤而走险即将造成列车颠覆的生死关头,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承担了各自的责任,使列车避免了事故。深入人物心灵的探索试验《车站》(1983年)与《等待戈多》副标题是“无场次生活抒情喜剧”。在一个郊区公共汽车站,星期六下午,各式人等来此等车进城,为排队秩序等闹了不少纠纷,但几次有车过都不停。人们发现已经等了一年多,夜来了,雨雪来了,他们明白了此站早已取消,却舍不得不等下去。只有一个“沉默的人”早就离开车站,步行进城,也许早就到达目的地。“公共汽车”:象征生活的不合理、不公正、荒诞性。“沉默的人”:感应时代的召唤,争取时间,积极进取的人。《等待戈多》(贝克特)荒诞派戏剧代表作2.其它戏剧《假如我是真的》(沙叶新、李守成、姚明德编剧1979年)是新时期第一部“问题剧”,暴露了执政党面临的特权、腐败问题。知青李小璋为回城冒充高干子弟,很快得到众多领导的信任,对他回城之事十分热心。最后农场场长的检举而败露。“我错就错在我是个假的。假如我是真的,……那我所做的一切就将会是完全合法的。”《假如我是真的》:向《钦差大臣》致敬李小璋被捕安排在果戈理的《钦差大臣》演出剧场的观众席中,宣示与《钦》的承继关系。向伟大作品致敬:《钦差大臣》巡游中国《升官图》(陈白尘)《西望长安》(老舍)《假如我是真的》(沙叶新等)新时期的“京味”戏剧《小井胡同》(李龙云,1983)《天下第一楼》(何冀平,1988)对老舍《茶馆》的借鉴,浓郁的“京味”。三、90年代文学文学的转型:“新时期文学”结束论和“后新时期文学”概念的提出。90年代因为社会“转型”,文学的主题、总体风格、读者和文学的关系都开始转变,因而“新时期文学”结束了。他们把“新时期文学”看作一种社会政治形态的文学,而90年代文学则是“商业社会”的写作形态。“后革命”时代文学一、命名的尴尬二、文学环境的变化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迎合市场的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王朔现象三、作为文化商人的王朔90年代的王朔不是以一个作家的资格,而是以一个商人、一个文化上的生意人的身份出现在世俗面前的。商人,心中是最装着人民的,在这里“一切为了人民”和“一切为了钱”这两个口号是不打架的,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现时也是利润最丰厚的。只有知识分子、艺术家在这个问题上才会有观念冲突,甚至觉得需要一个痛苦的转变认识过程,对商人而言,这从来就不是个问题。媚俗?对了,搞大众文化就是要媚俗,在商言商,俗是什么?是多数人的习惯和约定,我们不把话说得这么难听,我们叫“为人民服务”。“后现代”意味浓厚的王朔小说最具文化快餐性质“顽主”形象系列:张明(《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石岜(《浮出海面》)方言(《玩的就是心跳》)于观、杨重、马青(《顽主》特征:对主流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背叛;个性的张扬和极端自我主义;放纵享乐和苦闷焦灼是他们的情感体验特征。游戏、调侃式的语言以俗人俗语姿态,有意冒犯官方政治化、精英独白的语言,具有鲜明的反叛性,体现出以低俗标准嘲弄虚假高雅的策略。四、“人文精神”的讨论(1993-1995)上海批评界王晓明等,针对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初期物流横流、人心浮躁,精神被物化的现实,同时也对文化的商品化、创作中的价值漂移、作品媚俗现象等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作家更迫切地关注生存的精神性问题。90年代的创作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关注精神问题和现实批判的主题。张承志:《心灵史》散文《荒芜英雄路》张炜:《家族》《柏慧》散文《融入野地》韩少功:《马桥词典》散文《夜行者梦语》史铁生:《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五、90年代最有影响的十大作家、作品十大作家:王安忆、余华、韩少功、陈忠实、史铁生、张炜、贾平凹、张承志、莫言、余秋雨十大作品:《长恨歌》(王安忆)《白鹿原》(陈忠实)《马桥词典》(韩少功)《许三观卖血记》(余华)《九月寓言》(张炜)《心灵史》(张承志)《文化苦旅》(余秋雨)《活着》(余华)《我与地坛》(史铁生)《务虚笔记》(史铁生)1.陈忠实的《白鹿原》陕军东征:陈忠实、贾平凹题辞: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巴尔扎克

陈忠实(1942-)1997年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6月《白鹿原》艺术分析史诗品格:“民族灵魂的秘史”,“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卷”。借白鹿村为窗口,描写白(嘉轩)、鹿(子霖)两个家族及其他各种复杂的矛盾冲突,展现了整个中国的现代史。文化意蕴:“仁义白鹿村”象征一种整体性的儒家文化,白嘉轩是儒家文化正面价值的象征。魔幻笔法:“秘史”,神秘性白鹿传说“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2.张承志与《心灵史》张承志(1948-)回族,生于北京。在清华附中高中毕业于68-72年内蒙古乌珠穆沁插队当牧民。72年入北大历史系,75年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搞考古。78年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81年获民族历史语言系硕士学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87年调海军政治部文化部当专业作家,现辞职为自由作家并作油画。信仰伊斯兰教。《心灵史》:一部哲合忍耶教的宗教史描写了哲——回族中被人称之为“血脖子教”的一个神秘主义教派的历史:他们为了心灵和信仰自由备受迫害、孤独奋斗的经历,他们“代代举红旗”,怀着强烈的殉教感情和渴望奇迹的心愿与封建统治阶级殊死对抗、惨烈牺牲的可贵气质和无畏精神;鲜明地刻画了哲的一代代导师和百姓们在迫害达到了极致的黑暗年代里与幻想决绝、以死作为信仰,追求磨难、崇尚牺牲的感人形象。花城出版社1991年初版六、其他重要文学现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