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4_第1页
安徽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4_第2页
安徽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4_第3页
安徽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4_第4页
安徽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4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4一、论述组题(本题共7题,每题1.0分,共7分。)一、注意事项1.本试卷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2.第一题、第二题、第五题,所有考生都必须作答。第三题仅限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第四题仅限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二、给定资料材料一2月27日,广州市开春后的首场大型招聘会——“2005年应届高校毕业生系列供需见面会”,在中国南方人才市场如期举行。尽管这一天风寒雨冷,但却挡不住来自全国各地上万名应届毕业生的求职热情。一时间,场内人满为患,场外排起了七八百米的长龙。面对如此之多的求职者,不止一家招聘单位趁机抬高用人门槛,有的单位将原来印好的招聘广告中的学历要求从“专科”改为“本科”,有的招聘官则直接声称“无工作经验者不要”、“非名校毕业生不要"、“非广州生源者不要"。6天后在广州精典大厦举行的“研究生.MBA.工程硕士生专场招聘会”上,依然人满为患,许多招聘单位都亮出了“男性”、“年龄30岁以下”、“有工作经验者优先”的招聘条件,这让现场许多女性求职者眉头紧锁。“市场竞争越是激烈,就业歧视越是严重。”在两天后即3月8日一场女性专场招聘会上,一位中年求职者向记者如此感叹。事实上,纵观今春广州市的几乎每一场招聘会,或是浏览广州当地报纸刊载的招聘广告,都可以从中找到印证这句话的场面和例子。广州如此,其他地方也大同小异。3名来自湖南湘潭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的女生,在深圳人才市场跑了4天递了49份简历之后,怅然返校。她们求职被拒的原因是缺乏下列条件:“没有工作经验”、“不是深圳生源”、“不是一流名校毕业生”、“身高没有达到1.6米”。“这简直就是歧视人!”3名女生向记者讲述完求职经历后发出抱怨。材料二大四女生张灵正坐在地铁上翻看同学们推荐的求职“圣经”——一本名叫《骑驴找马》的书。今天下午要面试的工作并不是她理想中的“骏马”,可是为了留在北京,她只能“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了!“骑驴找马”的意思是先就业再择业。近两年来,这一观念在毕业生中非常流行。2006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和《大学生就业》杂志承担的“全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显示,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在接受调查的3456人中,有44.2%的2006届毕业生持这种态度。材料三据调查,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业率呈下降的趋势。国家对大学生取消统一分配派遣,实行自主择业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市区一学院今年到5月31日止,已签就业合同或有就业意向的毕业生就业率约60%;2004年就业率为84.2%,2003年就业率为9.1%。市区一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虽然稍高,但也略呈下降的态势。就业渠道不畅。据对170名应届毕业生的调查,他们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对就业的信息不了解或了解很少。他们呼吁学校、政府人事和教育主管部门多联系企业和用人单位,多提供就业信息。另外,信息网站缺乏全面、具体的信息,很多就业信息迟缓,影响毕业生就业。实践与理论缺乏紧密联系。大学毕业生反映,现在很多企业(单位)都要求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动手的能力。但是,现在的一些高等院校,注重了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际工作技能的锻炼和提高。材料四当“就业率”成为各高校必须承受之重,结果怎样呢?来自新华社的报道说,部分高校的“高就业率”水分不小。可以相信,“部分高校”是一个客气的说法,虚假的“高就业率”现象在高校中是普遍存在的。在就业率成为衡量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的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正在成为“皇帝的新装”,成了一些高校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1999年,国家首次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初衷是“将市场机制引入招生办学,督促各高校的办学质量”。2003年,教育部又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将学校扩招规模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对就业率明显偏低的地方和高校,将会减少招生,对就业率偏低的专业也要控制招生规模。据悉,出台这项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各地方和高校树立“就业率手段”,这恐怕是政策制定者始料未及的。材料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其中规定从2006年开始,省级以上党政机关录取公务员,考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包括报考特种专业岗位)的比例不得低于1/3,以后逐年提高。对志愿服务西部,到乡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到村和社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工作2—3年后,报考公务员或研究生的,给予政策优惠。材料六某媒体不久前的一则报道说,最近在北京海淀区清河附近出现了一条“半仙街",即将毕业的不少学子纷纷到这里请“半仙”为自己“指点迷津”,“半仙”们的生意一度兴隆。在学校里面流行的“扑克算命决定职业”、“星座决定你前程”的游戏更是让许多毕业生尤其是女生津津乐道。“没有面试、没有机会,空虚郁闷的时候算算,感觉有的还很准。”2004年毕业于湖南理工大学的陈喻说,算命成了她排解压力的一个重要方式。而同时,五花八门、前所未有的就业手段出现在了“80后”大学生中。求职招聘中的奇怪现象也纷纷被披露:某女大学生在多次求职不成的情,况下以媚人的低胸照吸引企业的注意力,某地人才市场上出现企业要求女毕业生应聘必须搭配一名优秀男生的“拉郎配”,大学冷门院系热衷于“讨好”企业需要而“改名”……来自农村的金廷满谈到自己的就业期望,还是比较务实,但他不得不面对来自家庭的压力,“我家那边就出了我这么个研究生,实在是被亲戚朋友赋予了很多过头的期望,总以为我会发大财,有时被说得很不好意思,他们不知道现在大学生的艰辛,但我又能说什么呢!”今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杨先生,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期望值是月薪至少西五千元并解决户口,但是面试了很多家单位都不行,“现在虽然有工作了,但不是很好,户口也没有解决,和刚开始的想法差别很大”。调查中,56.95%的受访者认为就业压力的主要原因是“扩招带来了庞大的就业大军”,55.97%的受访者认为是“现实与理想有巨大的差距”造成的。材料七据最新调查统计材料显示,今年大学生总的形势严峻:2007年预计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从06年的400万人再猛增至480万人左右。除去10%考研、考博学生、专升本学生以及出国留学学生,07年毕业的人数为:430万左右;然而去年仍未就业的大学生还有70万-80万人;所以2007年的实际就业人数将在绝对基数500万以上。在相比2000年时期,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增加了接近整整四倍。而同时能提供给大学生的岗位自2000年以来就几乎没有增加。材料八国务院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9月6日在北京召开全体会议。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也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起始之年,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推动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华建敏充分肯定了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的成绩,同时指出,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等矛盾比较突出,各地区、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各项政策的落实力度,着力解决重点人群的就业再就业问题,坚持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材料九人事部目前公布了国家最新大学生就业政策,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各级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工作条件,主要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公安、农技、扶贫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在艰苦地区工作2年或2年以上者,报考研究生的,应优先予以推荐、录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材料十近年来,大学生为就业支付的成本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而上升。社会关系少、经济能力弱的大学生在求职压力下,不得不与其他同学一样支付上千元的求职成本。小李是吉林商贸学院的应届毕业生,从20077年5月份就开始找工作,简历、交通费、通讯费等求职成本大约有1300元,相当于他平时四个月的生活费。材料十一调查显示,54.9%的大学生表示“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而“不了解”的比例为45.1%;65.5%的人自认为“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专长,而另外34.5%的人则表示“不了解”。1、根据给定材料的内容,整理、概括出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标准答案:实行扩招和自主择业以来,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比较突出,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招聘单位抬高用人门槛,就业歧视严重。在大学生中则存在就业渠道不畅,对就业的信息不了解或了解很少,实际工作技能缺乏,有不少大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及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专长不了解。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求职招聘中的奇怪现象也开始出现,学生为就业支付的成本也开始上升。在高校中,虚假的“高就业率”现象也普遍存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根据给定材料的内容,请谈谈如何解决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要求:分条作答,简明扼要。标准答案:针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提出如下的解决方案:(1)大学生要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锻炼和提高实际的工作技能,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及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专长要有充分的了解。转变就业观念,破除迷信和幻想,主动到西部和基层工作。(2)学校、政府人事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为大学生就业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让就业信息更加畅通,加快网络建设。对高校就业率的真实性要加强监督,使学校的招生和专业设置体现社会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就业政策,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各项政策的落实力度,坚持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3)引导招聘单位破除偏见,不要产生歧视心理。要唯才是用,不要因为户口、性别、工作经验等因素而失去优秀人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标准答案:就业难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自从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增加了接近整整四倍,就业岗位几乎没有增加,大学生劳动力供大于求。大学生实践与理论缺乏紧密的联系,重视了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际工作技能的锻炼和提高。就业渠道不畅,部分学生对就业期望值过高,有不少大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及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专长不了解。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标准答案:最突出的问题有几个方面。首先社会本身存在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劳动力供大于求。其次大学生实践与理论缺乏紧密的联系,重视了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际工作技能的锻炼和提高。再次就是就业渠道不畅,大学生对就业的信息不了解或了解很少。还有就是大学生就业理想与现实有巨大的差距。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本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标准答案:据一份调查,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这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关。当前大学生劳动力供过于求,就业岗位缺乏。就业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歧视现象也很严重。而现在不少的大学生实践与理论缺乏紧密联系,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缺乏。先就业再就业是一些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的表现,也是当前就业压力过大的无奈表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标准答案:就业歧视存在的原因有很多。大学生劳动力的大量增多,使用人单位抬高了就业门槛。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使女大学生就业处于不利的地位。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缺乏紧密的联系,没有工作经验,不符合工作单位的用人要求。对于户口的要求也使不少大学生失去了就业机会。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大学生要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技能。政府部门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才的快速和合理流动。用人单位要打破偏见,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才能使自己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请结合材料写一篇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文章。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全文不少于800字。标准答案:浅谈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向大众化,在普及教育、提高国人素质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瞩目。是什么原因导致具有高学历的昔日的“天之骄子”到如今四处碰壁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问题的解决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自我国政府启动了高等教育大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相比2000年,增加了接近整整四倍,而同时能提供给大学生的岗位在2000年以来就几乎没有增加,大学生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突出。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已经实行了开始控制高校扩招,着重提高高校办学质量的政策,人事部也公布了国家最新大学生就业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就要转变就业观念,破除迷信和幻想,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主动到西部和基层为祖国繁荣富强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奋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学而优则仕”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白领情结”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和择业取向。上学是为了出人头地是相当多的大学生的想法,“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功利思想,从小就被父母灌输。另外不少大学生自认为学历高、学识渊博,在择业时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毕业后期望马上就能成为白领阶层。与这种高期望相对的则是不少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实际的工作技能很差,对于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及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专长不了解。另外不少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差,甚至有的大学生毕业前对社会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对此大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