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教案_第1页
实验诊断学教案_第2页
实验诊断学教案_第3页
实验诊断学教案_第4页
实验诊断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撰稿人:钟宁王岩)

概论:

实验诊断(laboratorydiagnosis)主要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

学等实验技术和方法,通过感官、试剂反映、仪器分析和动物实验等

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液、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

行检验,已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和病因等客观资料

(一)临床检验的进展和现状随着近儿十年来医学基础学科和边缘

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细胞学、遗传学、免疫学、生物化学、核医学等,

以及计算机、生物医学工程等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临床

检验之间的联系更为广泛密切,相互交叉渗透日益深人,实验手段和

内容不断丰富,已使临床检验逐渐从临床医学领域中分离出来,形成

了一间现代医学中新兴的独立的学科。配备微型电脑的各种自动化检

测仪,逐步在全国各级医疗机构普及应用,使临床医学检验的面貌日

新月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己从手工操作发展到快速的高度自动化

分析;从化学定性的筛选试验发展到高精密度的定量试验;从应用常量

标本一次检测一个项目发展到应用微量或超微量标本一次检验多个

项目;从必须采血标本检测发展到有些项目经皮肤就可检测的无创伤

性检测方法等。大型实验室还设置电子计算机终端,以完成检验资料

的处理、贮存和检索。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有关专业学科还建立起

相匝的临床实验室,开展高难新尖实验项目的研究和推广,从而使检

验内容更臻先进完善,诊断水平不断提高,使临床医学检验成为发展

最为迅速、应用高新精尖技术最为集中的学科之一。这些变化推动临

床检验在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实验诊断学与检验医学实验诊断学与检验医学虽然同属

临床医学检验的范围但两者的研究和教学的目的各有所侧重。实验诊

断学是以检验的临床应用为目的,而检验医学则是以检验方法的研究

和改进为目的。实验诊断学是临床医学各专业诊断学教学的主要内

容,为基础课与临床课之间的桥梁课程,是解释疾病规律以及诊断和

防治疾病最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临床思维,运

用实验结果,综合为临床所用通过检验结果所反映的机体功能状态、

病理变化或病因等客观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分析,来判断健康

状况以及指导临床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观察和预后评估等。检验医

学则是着重在检验的仪器、试剂、方法的研究和改进,为临床提供正

确的检验结果以及检验项目的开发、检验技术的思维和选择,以及检

验的质量控制等为主要内容。

红细胞计数(redbloodcellcount)

(•)原理用等渗稀释液将全血稀释至一定倍数,充入血细胞计数池,在光学显微镜

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红细胞数,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

(二)方法显微镜计数法。

(三惨考值成年男性4.0~5.5X10i2/L

成年女性3.5-5X10l2/L

初生儿6~7X1012/L

(四)临床意义

1.红细胞减少指单位容积血液内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参考值的下限。

(1)生理性减少

①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迅速和血容量的增加常导致造血原料的相对不足,如未能注

意补充可致贫血。

②妊娠,特别是中、后期妊娠,为适应胎盘血循环的需要,血浆容量明显增加而导

致血液稀释及造血原料相对不足均可导致贫血。

③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而出现贫血。

(2)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原因寻致的贫血,如造血原料缺乏、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红

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等。

2.红细胞增多指单位容积血液内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高于参考值的上限。

(1)相对性增多见于血浆中水份丢失过多血液浓缩而使其有形成分相对增多。如大面

积烧伤、连续多次的呕吐、腹泻、多汗、多尿以及消化道恶性肿瘤晚期长期不能进食等。

(2)绝对性增多指由于某些原因引起血液中红细胞绝对值增加。

①生理性增多多与机体缺氧、血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升高,骨髓加速释放红细

胞等有关.见于高原生活、胎儿和新生儿、剧烈的体力劳动等。

②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先天性法鲁四联

症、严重的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一静脉瘦等。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为干细胞疾病,其特点为血容量持续不断地增加,红细胞数可达

(7~10)X10'2/L,血红蛋白可高达170~250g/L之间。

血红蛋白测定

(•)原理血红蛋白被高铁氟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后者与鼠结合形成稳定的棕

色氟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HiCN在规定的波长和液层厚度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的消光

系数,据此可求出血红蛋白浓度。

(二)方法氟化高铁血红蛋白法

(三)参考值成年男性120~165g/L

成年女性110~150睚

初生儿170~200g/L

(四)临床意义同红细胞计数。但在各种贫血时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减低不一定呈平

行关系。

染色血涂片成熟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各种贫血时,随着贫血程度的加重成熟红细胞常可出现大小、形态、染色等形态学

方面的改变,这些变化对于推断贫血的原因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红细胞大小和血红蛋白含量方面

1.红细胞大小方面

正常红细胞(normocyte)平均直径7.5gm

小红细胞(microcyte)直径<6|im

大红细胞(macrocyte)直径>10|im

巨红细胞(megalocyte)和超巨红细胞(extramegalocyte)前者直径>15um,后

者>20即。

红细胞大小不等(anisocytosis)指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悬殊(相差一倍以上)的情况,常

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

2.血红蛋白含量方面

正常色素性(normochromic)红细胞经瑞一姬氏染色后呈淡琥珀色,中心1/3处着色

较淡为生理性中心淡染区。

低色素性(hypochromic)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减低,生理性中心淡染区扩大甚至成

为环形红细胞。

高色素性(hyperchromic)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增多或正常,但由于细胞厚度增大其

生理性中心淡染区常消失。

嗜多色性(polychromatic)为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由于胞质中残存核糖体和核糖

核酸等嗜碱性物质故染色后红细胞全部或其一部分呈灰蓝色.正常人血片中不见,于各种

增生性贫血时常易见到。

3.临床意义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表

贫血类型常见疾病

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急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等

小细胞低色素性缺铁性贫血、海洋性贫血等

大细胞正/高色素性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慢性病性贫血如尿毒症、慢性炎症等

(二)红细胞形态异常

1.球形红细胞(即spheipcyte)红细胞直径缩小(常厚度增大、生理性中心淡

染区消失,为■■膨脏的球形。球形红细胞增多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多>25%)、自

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时也可见到。

2.椭圆形红细胞(elliptocyte)红细胞长径增大、横径缩小呈椭圆形或长柱形.正常人

血片中可见少数.椭圆形红细胞增多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常>25%)、巨幼细胞

性贫血及恶性贫血时也可见到。

3.口形红细胞(stomatocyte)红细胞周围深染,中心淡染区呈一狭长裂隙,宛如微

张的鱼口。正常人血片中口形红细胞<4%,其增高见于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于弥散

性血管内凝血及酒精中毒等也可见到。

4.靶形红细胞(targetcell)红细胞中心及边缘处有血红蛋白着色,二者之间为一

乏色素苍白区,形同射击的靶心。靶形红细胞增多主要见于海洋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

病(如HbC、HbE、HbD等)、脾切除术后等。

5.镰形红细胞(sicklecell)红细胞形如镰刀、柳叶状等。主要见于镰状细胞性贫血(HbS

病)。

6.红细胞缗钱状形成(elythrocyterouleauformation)在并不厚的血涂片上成熟红细胞

之间平行叠连呈串状排列。主要见于高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华氏巨球蛋白血

症)、高纤维蛋百原血症等。

7.红细胞形态不整(poikilocytosis)指成熟红细胞形态发生各种明显变异而言,如三角

形、泪滴形、帽盔形、新月形、梨形、棍棒型等。畸形红细胞增多主要见于较严重的巨

幼细胞性贫血及DIC时。

(三)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

1.嗜碱性点彩(basophilicstippling)指瑞氏染色条件下红细胞胞质内存在的嗜碱性黑

蓝色颗粒,实为残存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常见于重金属中毒及较严重的增生性贫

血等。

2.染色质小体(HoweH-Jollybodies)系位于成熟或幼红细胞胞质中的紫红色圆形小

体,直径多为l~2pm,可一个或数个,其本质为细胞核的残余物.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

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后。

3.卡博氏环(Cabot'sring)为一紫红色细圈状结构多位于嗜多色性红细胞及点彩

红细胞的胞质中,可能为幼红细胞核膜的残余物也可能为胞质脂蛋白变性所致。常见于

溶血性贫血、较严重的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4.有核红细胞(nucleatederythrocyte)由于髓血屏障的存在,正常成人外周血不见

有核红细胞。在溶血牲贫血(包括急、慢性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及造血系统恶

性疾患(如各种类型的白血病及骨髓转移癌等)等常于外周血中见到数量不等的幼红细

胞。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

(Whitebloodcellcountanddifferentialcount)

(一)原理将全血用稀酸溶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充入血细胞计数池内,显

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内的白细胞数。

(二)方法显微镜计数法

(三修考值

白细胞计数

成人4~10X109/L

新生儿15~20X1()9/L

白细胞分类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

嗜酸性粒细胞0.5%~5%

嗜碱性粒细胞0%〜1%

淋巴细胞20%-40%

单核细胞3%〜8%

(四)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减少的临床意义由于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百分率最高

(50%~70%),因此它的数值增减是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关键。

(1)中性粒细胞增多

①生理性增多见于胎儿、新生儿,妊娠5个月以上白细胞增多可达15X107L,分

娩时疼痛和产伤可使其进一步增高,如无合并10症于产后2周左右恢复正常;剧烈运动、

严寒、暴热等刺激也可见白细胞增多。

以上一过性白细胞增多在去除影响因素后不久则可恢复正常,系边缘池内的白细胞

过多地进入循环池所致,而持续时间较长的白细胞增多则与贮备池加快释放等有关。

②病理性增多

A.反应性增多

最常见于急性化脓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其白细胞总数的增

高视感染范围、严重程度及机体反应性如何而有所不同.轻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正常,

分类时可见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多>10X109个/L并可伴轻度核象

左移;重度感染时白细胞明显增高常>20X109个人并出现明显的核象左移。感染过于严

重如感染中毒性休克或机体反应性较差时白细胞可不增高反而减低但伴有严重的核象

左移。

严重的组织损伤如严重的烧伤、机械性损伤、较大手术后、心肌梗塞等均可见白细

胞增高,并可借此来区别心梗与心绞痛。

大量血细胞破坏内脏(如肝、脾)破裂或宫外孕破裂所致大出血,此时白细胞可迅速

增高,达20X107L,且可出现于血红蛋白降低之前。

急性中毒见于急性化学药物中毒如安眠药、有机磷等中毒;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

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也常见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多。

以上反应性白细胞增多常与边缘池内细胞过多释放入血且机体动用贮备池、成熟池

乃至分裂池内的白细胞有关。

B.肿瘤性或持续性白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者白细胞-

般<100X109人,分类时以原、幼粒细胞为主,而慢性型者白细胞常用OOXIOVL,分类

时以中幼、晚幼以下各阶段粒细胞为主,并伴有较多的嗜酸、嗜碱粒细胞,此时须与中

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相鉴别。

(2)中性粒细胞减少

①某些感染见于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及病毒感染时

如无并发症均可见白细胞减少。

②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非白血性白血病,此时白细胞可(IXIOTL,分

类时呈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非白血性白血病只有经骨髓检查才能确诊。

③慢性理化损伤度长期接触电离幅射(如X射线等,或应用、接触某些化学药物、

有毒物质(如氯霉素及含有机磷的农药等)。

④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因自身免疫性抗核抗体导致白细胞减低。

⑤脾功能亢进肿大的脾脏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过多的白细胞及分泌过

多的脾素灭活了促进粒细胞生成的某些因素。

2.嗜酸粒细胞增多、减少的临床意义

(1)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

①反应性增多

A.过敏性疾患如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风疹、食物过敏、血清病等均可

见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可>10%。

B.寄生虫病特别是肠道寄生虫如钩虫、蛔虫感染等。

C.某些皮肤病湿疹、天疱疮、银屑病、剥脱性皮炎等可见血中嗜酸粒细胞轻或中

度增多。

D.某些传染病一般急性传染病血中嗜酸粒细胞均减少唯猩红热时嗜酸粒细胞增

多,可能系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活化补体的酶继而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

②肿瘤性或持续性增多

A.某些恶性肿瘤尤其是淋巴系统的恶性疾患如何杰金病及某些上皮系肿瘤,肺癌

时也可见嗜酸粒细胞增多。

B.某些血液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粒细胞可>10%,并可见其幼稚型;罕见

的嗜酸粒细胞性白血病,其白血病性嗜酸粒细胞可达90%,出现较多的幼稚型,并可见

形态学改变。

(2)嗜酸粒细胞减少由于嗜酸粒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百分率较低故其减少多无临床

意义。在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时由于它抑制组胺合成可间接导致嗜酸粒细胞减少。

3.嗜碱粒细胞增多、减少的临床意义

(1)嗜碱粒细胞增多见于

①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常伴嗜碱粒细胞增多,可达10%或更多。

②罕见的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粒细胞异常增多,可达20%以I.,多为幼稚

型。

③骨髓纤维化和某些转移癌时也可见嗜碱粒细胞增多。

(2)嗜碱粒细胞减少由于嗜碱粒细胞所占百分率甚低故其减少多无临床意义.于速

发型过敏性反应如寻麻疹、过敏性休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应用过量以及

应激反应等可见嗜碱粒细胞减少。

4.淋巴细胞增多、减少的临床意义

(1)淋巴细胞增多

①生理性增多出生后一周的婴儿淋巴细胞可达50%以上,可持续到6~7岁,其

后逐漱接近成人的数值。

②病理性增多

A.相对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因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以致淋

巴细胞百分率相对增高。

B.绝对性增多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

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百日咳等常见淋巴细胞增多;某些慢性感染

如结核病恢复期亦可见淋巴细胞增多;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前者以原幼淋巴细

胞为主,后者则以白血病性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并均可导致白细胞总数增高.白血病性淋

巴肉瘤时多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

(2)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和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之后,在急性化

脓性感染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导致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5.单核细胞增多、减少的临床意义

(1)单核细胞增多

④生理性增多出生后二周的婴儿血中单核细胞增多可达15%,儿童亦可较成入

稍高。

②病理性增多。

A.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均

可见单核细胞增多.活动性结核如严重的浸润性肺结核、粟粒性结核等单核细咆百分率可

明显增高,可达30%以上而使白细胞总数可达20X109/L

B.某些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可见一过性单核细胞增多;恶性组织细胞

病、恶性淋巴瘤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单核细胞也可增多;急性单核细胞性白

血病时白细胞总数增高且出现大量原始、幼稚单核细胞,成熟单核细胞亦可增多。

(2)单核细胞减少的意义不大。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一)核象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

时称为核象左移.核象左移最赏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时也可见到。

核象左移根据其程度可分为:

轻度核象左移仅见杆状核粒细胞增,>6%»

中度核象左移杆状核粒细胞>10%半少数晚幼粒、中幼粒细胞。

重度核象左移(类白血病反应)杆状核动力粒细泡>25%,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如早

幼粒甚至原粒细胞常伴有明显的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变性等质的改变。

(二)核象右移正常人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分三叶者为主,若5叶者>3%时称为核

象右移。核象右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的减少,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及恶性贫

血时,乃因缺乏造血物质、DNA合成减少或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所致.在应用阿糖胞甘、

6-筑基喋吟等抗代谢药物及炎症的恢期时也可见到核象右移现象。

白细胞常见的病理形态

(•)中性粒细胞的病理形态

L大小不均(anisocytosis)指中性细胞体积大小悬殊的情况而言。常见于一些病程

较长的化脓性炎症。其发生机理可能是在内毒素等作用下骨髓内中性粒细胞的前细胞发

生顿挫性不规则分裂的后果。

2.中毒颗粒(toxicguanulation)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粗大而分布不均匀的黑蓝

色颗粒。它是成特殊颗粒过程中受到阻碍或发生颗粒变性所致。常见于严重化脓性感染

及大面积烧伤等。

3.空泡变性(vaculoation)中性粒细胞胞质内出现一个或数个空泡。空泡是细胞受损

后胞质发生脂肪性的结果。最常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时。Jordan异常时无任何感

染情况而其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却持续存在多个空泡,此为家常族性异常。

4核变性(degenerationofnucleus)核变性包括核固缩、核溶解、核破碎等.核固缩指

细胞核固缩为均匀而深紫色的块状;核溶解时则可见细胞核膨胀,着色浅淡,伴核破碎

时则核的轮廓不清.临床意义同空泡变性等。

(二)淋巴细胞的病理形态

1.异型淋巴细咆(abnormollymphocyte)导型淋巴细胞为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

多属T淋巴细胞,其形态的变异是在病毒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增生亢进甚至发生母细

胞化的结果。正常人血片中偶可见到.Downey根据异型淋巴细胞的形态将其分为以下三

型:

I型(空泡型)最为常见,其胞体稍大于淋巴细胞,圆形。核圆形或椭圆形、肾形或

不规则形,染色质不规则聚集呈粗糙的块状,副染色质明显.胞质深蓝色有空泡,一般无

颗粒。

n型(不规则型)胞体较I型者明显增大,外形不规则。胞核圆形或稍不规则,染

色质不规则聚集不如I型明显。胞质淡蓝有透明感,边缘处蓝色稍深些,可有少数嗜天

青颗粒,一般无室泡或仅有少数空泡。

in型(不成熟型或幼稚型)胞体较大,核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较细致,可有

1~2个核仁.胞质量较少呈深蓝色,多无颗粒,可有小空泡。

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主要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风疹等病毒性疾

病。一般的病毒感染异型淋巴细胞可>2%,但一般<5%,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

断则异型淋巴细胞常>10%,有辅助诊断的意义。

2.具有卫星核(sattlletnucleus)的淋巴细胞

即在淋巴细胞的主核旁边另有一个游离的小核。其形成系当染色体受损后,在细胞

有丝分裂末期,丧失着丝点的染色单体或其片断被两个子代细胞所排除而形成卫星核.

此种细胞常见于接受较大剂量的电离辐射之后或其他理化因子、抗癌药物等对细胞造成

损伤时。常作为致畸、致突变的客观指标之一。

红细胞比积(Hematocrit)测定

(一)原理将定量的经双草酸盐抗凝全血灌注于Wintrobe分血管中,以一定的速度

和时间离心沉淀后,读取红细胞层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二)方法温氏法

(三惨考值男性42%~49%

女性37%~43%

(四)临床意义

1.红细胞比积增高见于

(1)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液浓缩如大面积烧伤,连续多次的呕吐、腹泻、多汗、多尿等。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3)新生儿。

2.红细胞比积减低见于各种贫血。

红细胞平均数值测定

(一)原理根据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比积,通过公式可分别计算出下

列红细胞平均数值,多参数血液自动分析仪可直接获得此类参数。

(二)计算方法及参考值

1.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corpuscularvolume,MCV)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以飞

升(fl)为单位。

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体积(L)X10,5

MCV=------------------------------------------------=fl

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

参考值82〜92fl

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eancorpuscularhemoglobin,MCH)指每个红细胞内所

含有的血红蛋白的平均量,以皮克(pg)为单位。

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g)X10D

MCH=------------------------------------------------=pg

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

参考值27~31pg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corpuscularhemoglobinconcentration,MCHC)指平

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以克/升(g/L)表示。

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g/L)

MCHC=------------------------------------------------=g/L

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积(L/L)

参考值320~360g/L

(三)临床意义根据MCV、MCH,MCHC测定可对贫血进行形态学分类,并对其鉴

别诊断也有一定意义。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鉴别表

贫血形态与分类MCVMCHMCHC病因

(82-92A)(27-31pg)(320〜360g/L)*

大细胞性贫血>92>31320-360缺乏叶酸、维生素

B12如

营养性巨幼细胞

性贫血、妊娠期巨

幼细胞性贫血、恶

性贫血等

正常细胞性贫血82-9227〜31320〜360急性失血性贫血、

急性溶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白血病等

单纯小细胞性贫<82<27320〜360见于慢性感染、中

血毒等如慢性炎症、

尿毒症等

小细胞低色素性<82<27<320慢性失血性贫血、

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括号内为有关参考值

网织红细胞计数

(一)原理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但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有核

糖体、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残存,经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活体染包后,胞质中可见蓝或

蓝绿色枝点状甚至网织状结构。

(二)方法活体染色法.近年来还可通过某些血液自动分析仪及流式细胞术检测法进

行网织红细胞计数。

(三)参考值(活体染色法)

成人0.5%~1.5%

新生儿2%~6%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24~84)X109/L

(四)临床意义

1.网织红细胞增高

(1)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缺乏

叶酸、维生素B12)贫血、失血性贫血,尤以溶血性贫血时增加最为显著,常>10%。

(2)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在给予铁剂、维生素B12、叶酸治疗之后,可见网

织红细胞明显增加。

2.网织红细胞减低提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红细胞的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

的速度。血流中的红细胞由于胞膜表面唾液酸所具有的负电荷而使其相互排斥,彼此分

散悬浮而下沉缓慢。影响血沉增快的主要因素在血浆、而血沉增快的关键是红细胞之间

排斥力减小而导致的缗钱状形成。已知血浆纤维蛋白原是促进缗钱状形成的最强有力的

因素,而白蛋白则相反,红细胞大小、形态等也可影响血沉。

(一)原理将抗凝全血于特制的血沉管中室温直立于血沉架上1小时,读取红细胞下

沉后暴露出的血浆段高度。

(二访法Westergren法

(三)参考值成年男性0~15mm/h

成年女性0~20mm/h

(四)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快

(1)妇女月经期由于子宫内膜的破损及出血血沉多有略有增快。

(2)妊娠三个月以上可由于其生理性贫血及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增加而使血沉增快。

(3)老年人特别是60岁以上的高龄者多因纤维蛋白原的增高而血沉增快,可达

30mm/h。

2.病理性增快

(1)备种炎症

①急性细菌性炎症由于血中急性期反应物质迅速增多,于感染2~3天即可出现血沉

增快。

②慢性炎症如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于活动期每见血沉增快,病情好转时

血沉减慢,非活动期血沉可正常。

(2)组织损伤和坏死较大手术创伤可致血沉增快如无合并症多于2~3周内恢复正

常,心肌梗塞时于发病后一周可见血沉增快,并持续2~3周,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常,

因此可借血沉对二者加以鉴别。

(3)恶性肿瘤血沉可作为恶性肿瘤的普查筛选试验。通常增长迅速的恶性肿瘤血沉

每增快.而良性者血沉多正常。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或治疗较彻底时血沉可趋于正常,复发

或转移时又见增快。

(4)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均可见血沉增快,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骨髓

瘤、巨球蛋白血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黑热病、肝硬化、慢性肾炎等。

(5)稀血症(贫血)血红蛋白低于90g/L时血沉可因红细胞数量稀少下沉摩擦阻力减

小而致增快.因此,明显贫血的病人测血沉时应进行贫血因素的校正,报告其校正后结果。

(6)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沉每见增快。

3.血沉减慢见于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及纤维蛋白原含量严重减低时,如相对性及真

性红细胞增多症及DIC的晚期。

(五)注意事项及方法学评价

l.Westergren法最适温度为18~25,并须于采血后二小时内测定完毕。夏季天热时

血沉每增快,须进行温度校正后报告。

2.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4

3.血沉管必须垂直放置,管内径应符含要求。

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自动化血液细胞分析仪由于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及精密度高,少量血液就可

完成多项参数的分析,大大促进了血液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并为临床医学提供了更多的诊

断信息,现正逐渐取代传统的显微镜计数法而被广泛应用.因此,了解血液细胞分析仪的

基本原理和分析参数的临床意义已属当务之急。

目前,自动化血液细胞分析仪按其工作原理主要可分为电阻型、激光型和运用多项

高新技术的综合运用型(应用流式细胞术,细胞化学染色,特殊细跑质去除法等)。

(一)出阻型血液细胞分析仪工作原理

血液按一定比例稀释后经负压吸引通过仪器的一个微孔小管,由于血细胞与稀释液

相比是相对不良导体,当每个血细跑通过微孔时均挤代等体积的稀释液在电路上形成一

短暂的电阻而导致阻压的变化,产生相应的脉冲信号并经放大、甄别后被累加记录。脉

冲数被转换为细胞数量;脉冲的高低与细胞体积大小成正比,经计算机处理得出各种血

细胞的数量、血细胞体积大小的平均数、变异系数、占全血体积的百分比和体积大小分

布直方图等。一般仪器分为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血红蛋白两个通道,白细胞/血红蛋

白通道需加入溶血剂使红细胞破坏后测定血红蛋白、白细胞数量和粗略分类(按溶血后

白细胞体积大小分出两类或三类白细胞)o

由于电阻型血液细胞分析仪操作简便、快速、分析参数较多、价格便宜,目前已在

国内普遍使用。

(二)激光型血液细胞分析仪

血液按一定比例稀释后形成一个极细的液流穿过激光束,每个血细胞被激光照射后

产生光散射并被光电倍增管接收。细胞的前向角散射与细胞的体积大小有关、侧向角(或

高角)散射与细胞的内部结构、颗粒性质等有关,细胞数量则与细胞通过激光束时光散

射的脉冲次数相同。各种检测信号被放大、甄别后经计算机处理可得到各种血细胞的数

量和体积大小的平均数、变异系数、占全血体积的百分比及体积大小分布直方图等.血红

蛋白测定同电阻型仪器.白细胞可分为三类细胞。

激光型比电阻型仪器稳定,不易受外电场的干扰,但激光管寿命有限。

(三)综合型血液细胞分析仪

此类仪器是多种先进的细胞分析技术的高度综合应用,对血细胞的分析参数更多,

结果也更准确。如CoulterVCS血细胞分析仪就采用了体积分析、高频传导和激光散射

等多项技术,TechniconH*3血细胞分析仪则采用了激光流式细胞分析、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分光光度术等多项技术。TechniconH*3的分析参数可达四十余项,对红细胞除可

作一般分析外尚可对单个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浓度、细胞大小不等、高低色素性变化

做出定量描述,而且可测定网织红细胞的数量、形态、体积、血红蛋白含量及浓度等.

对白细胞可分出三类5种并提示幼稚细胞数量,还可对核象左移、核象右移、过氧化物

酶染色强度作定量描述,而且还能分析淋巴细胞亚群等。

此类综合型仪器的性能代表了当今血液细胞分析仪的最新发展趋势,但价格昂贯,

在临床常规血液学检查方面尚难普及。

血液细胞分析仪(以电阻型为例)

各项分析参数的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分析参数的临床意义

1.定义及参考值范围

(1)红细胞数量(redbloodcells,RBC)

(2)血红蛋白浓度(hemoglobin,HGB,Hb)

⑶红细胞比积(hematocrit,HCT)

(4)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corpuscularvolume,MCV)

(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eancorpuscularhemoglobin,MCH)

(6)平均红细跑血红蛋白浓度(meancorpuscularhemoglobinconcentration.MCHC)

以上各参数的定义参看红细胞一般检查。

(7)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BCvolumedistributionwidth,RDW)是定量反映红细胞体

积异质性的参数,以所测红细跑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

2.临床意义

(l)RBC、HGB、HCT,MCV,MCH,MCHC各项的I陆床意义见红细胞一般检查。

(2)RDW

①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疗效观察,缺铁性贫血时RDW值增大,当给以铁剂治

疗有效时RDW值一过性进一步增大,随后逐渐降到正常。

②对小细胞低色索性贫血的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时RDW值增大而轻型海洋性贫

血时RDW值正常。

③用于对贫血的分类(BassmanMCV/RDW分类法),根据MCV、RDW值变化共分

为六种类型贫血。

A.小细胞均-性贫血:WCV减小,RDW正常,如轻型海洋性贫血。

B.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WCV减小,RDW增大,如缺铁性贫血。

C.正细胞均一性贫血:WCV、RDW均正常,如慢性病所致贫血。

D.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WCV正常,RDW增大,如早期缺铁性、营养性贫血。

E.大细胞均一性贫血:MCV增大,RDW正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F.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WCV、RDW均增大,如巨幼细胞性贫血。

(二)白细胞分析参数的临床意义

1.定义及参考值范围

⑴白细胞数量(whitebloodcells,WBC)

(2)白细胞分类计数.根据溶血剂处理后皱缩白细胞体积的大小分为三类细胞,coulter

JT3型血液细胞分析仪将35〜90fl大小的定义为淋巴细胞(lymphocytes,Lym),91〜160fl

大小的定义为中间细胞(middlecells,Mid.),161〜450fl大小的定义为粒细胞

(granulocytes,Gran.),不同仪器对细胞大小的定义有差别。根据三类细胞的百分率和白

细胞数量,仪器自动计算出三类细胞的绝对值。白细胞数量与分类的参考值参见白细胞

一般检查。

2.临床意义

(1)对白细胞三分类的评价,三分类对白细胞异常有一定的筛选作用。当血小板有聚

集或巨大血小板、有核红细胞或未溶血的红细胞存在时可干扰林巴细胞的分类。当异型

淋巴细胞、原始及幼稚血细胞、嗜酸或嗜碱粒细胞异常增多时,中间细胞数可明显增高。

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明显异常(见图1-1-1,1-1-2,1-1-3)。遇上述情况时应做血涂片

染色后油浸显微镜下白细胞分类。由于血液细胞在多种疾病时均可出现不同的形态学改

变,故自动化血液细胞分析仪无论是电阻型、激光型,还是多种高新技术的综合应用型

目前均不能代替血除片显微镜下的血细胞形态观察。

(2)白细胞计数与分类的临床意义见白细胞的一般检查。

(三)血小板参数的临床意义

1.定义及参考值范围

⑴血小板数量(platelet,PLT)

(2)平均血小板障积(meanplateletvolume,MPV)指血小板体积的平均值。参考值

(couterJT3型血细胞分析仪)为6.8〜13.5fl。

(3)血小板比积(plateletcrit,PCT)是血小板占全血.体积的百分比,它由PLT与MPV

相乘而得,故与PLT和MPV值呈正相关,参考值(coulterJT3型血细胞分析仪)为男性

0.108%〜0.272%,女性0.114%〜0.282%。

(4)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lateletvolumedistributionwidth,PDW)是定量反映血小板

体积异质性的参数。以所测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参考值(Coulter,JT3型血

细胞分析仪)为15.5%〜18.1%。

2.临床意义

(I)血小板计数见前血小板一般检查。

(2)MPV:研究表明MPV的大小与PLT的多少呈非线性负相关,故在分析MPV的

临床意义时应结合PLT的变化来考虑。

①鉴别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当骨髓损伤导致血小板减少时,MPV下降;当血小

板在外周血中破坏增多导致血小板减少时,MPV增大;当血小板分布异常导致血小板

减少时,MPV正常。

②MPV增高可作为骨髓功能恢复的较早期指标。当骨髓功能衰竭时;MPV与PLT

同时持续下降,骨髓抑制越严重,MPV越小,当骨髓功能恢复时,MPV值的增大先于

PLT数值的增高。

③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时MPV常增高。

(3)PCT的临床应用报道尚少。在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早期PCT常

增大。

(4)PDW的增大可能与骨髓巨核细胞的倍体数增大等有关,其临床应用尚较少。

(四)血液细胞体积大小分布直方图的应用

血液细胞分析仪除可提供各项血细胞分析参数外,尚可显示红细跑、白细胞及血小

板体积大小分布的直方图,将各项参数与直方图结合分析,有助于对各项分析结果的解

释和一些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观察等。

1.红细胞体积大小分布直方图:可与MCV、RDW配合分析。红细胞体积异质性增大

时还可观察是连续型异质性还是非连续型异质性(见图1-1-4,1-1-5),对出现红细胞亚群

图型的异常标本应进一步分析。对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治疗有效时.,网织

红细胞增高常导致非连续型异质性图形,随后转变为连续型并逐渐恢复至正常图形。

2.白细胞体积大小分布直方图:正常人白细胞体积分布有两个峰,当某一峰面积增

大时应行血涂片显微镜形态学检查,以免漏诊一些患者。如果两个峰合并为一个峰时,

常因某一类白细胞数量过高或原始、幼稚白细胞增多所致。

3.血小板体积大小分布直方图:血小板体积分布直方图呈偏态分布,一般在2〜20fl

之间,当血小板体积增大或红细胞体积减小时;血小板和红细胞直方图可见交叉,影响

到血小板分析参数的准确性。当严重小细胞性贫血、红细胞碎片较多时.,可改用显微镜

计数法计数血小板或取富含血小板血浆在仪器上分析后再换算为全血的结果。有浮动界

标的仪器可自动去除小红细胞的影响。

部分血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Coulters-PlusIV血细胞分析仪)见附图(图1-1-1、1-1-2、

1-1-3、1-1-4、1-1-5)。

图1-1-1正常血细胞直方图

Lym-淋巴细胞Mid-中间细胞

Gram-粒细胆F】-飞升,RELNO-相对细胞数

图1-1-2急性白血病血细胞董方图

(急性非淋巴细胞牲白血病)

图1-1-3慢性白血病血细胞直方图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图1-14缺铁性贫血血细胞直方圈

(红细胸连续型异质性增大)

图1-1-5缺铁性贫血血细胞直方圈

(红细胸连续型异质性增大)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步骤

HA的诊断一般可分为四个步骤:确定有无贫血,明确溶血的存在,判定溶血部位,

查明溶血原因。

(一)确定有无贫血

若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积低于参考值的下限则为贫血。

(二)明确溶血的存在

1.红细胞破坏增加

血液中网织红细胞显著增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增高,肝珠蛋白含量减低,血

清间接胆红素增高,尿胆原含量增高。

2.骨髓红系细胞高度代偿性增生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值明显减低或倒置,红系以中、晚幼红细胞增

生为主,原红和早幼红细胞亦增多,可见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小体)、Cabot

环及核分裂幼红细胞增多。血涂片中红细胞形态升常,出现嗜多色性红细胞和

幼红细胞等。

(三)判定溶血部位

是血管内还是血管外溶血可根据部分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判断。参看下表。

血管内溶血与血管外溶血的鉴别

检查项目血管内溶血血管外溶血

红细胞形态异常-〜+++〜+++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

高铁血红素白蛋白+-

尿Rous试验+〜++-

血红蛋白尿-〜+++-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四)查明溶血的原因

HA的原因较复杂,一般可先做常用的筛选试验,如红细胞形态观察、红细胞渗透脆性

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蔗糖水溶血试验、血红蛋白电泳等。根据筛选试验结果再选择

适当的确诊试验,绝大部分患者的HA原因可以查明。

(一)网织红细胞计数

在溶血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常明显增高,可为5%〜25%,重者可达75%以上。

(二)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1.原理:游离血红蛋白中血红素部分有类似过氧化物酶的作用,能使邻甲苯胺氧

化显色,与已知血红蛋白浓度的标准液比较而求得其含量。

2.标本采集:用肝素或EDTA抗凝血均可。

3.参考值:<40mg/L。

4.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阵发性寒冷性血

红蛋白尿症、冷凝集素综合征、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行军性血红

蛋白尿症、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等。

(2)血管外溶血时一般正常,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等。

(三)血清肝珠蛋白测定

1.原理:肝珠蛋白(haptoglobin,Hp)是肝脏合成的一种“巨球蛋白,能与血红蛋白

(Hb)结合成一稳定的Hb-Hp复合物,后者在pH4的酸性条件下,具有过氧化物

酶活性,可催化H2O2分解,使愈创木酚氧化显色,其颜色的深浅与Hp含量成

正比.血清中Hp的含量是以Hb的结合量来表示的,即以mgHb/L表示。

2.参考值:200〜1900mgHb/L。

3.临床意义

各种HA,无论在血管内还是血管外溶血,血清中Hp含量均明显减低,严重者

甚至测不出。但肝细胞损伤性病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Hp血症

等Hp亦见降低。感染、创伤、肿瘤、红斑狼疮、类固酵治疗、肝外阻塞性黄疸

时可增高。故在此种情况下,如Hp不减低,并不能排除溶血。

(四)高铁血红素白蛋白测定

1.原理:当溶血较重使Hp耗尽时,可出现高铁血红素白蛋白,电泳时出现在Hb-Hp

区带之前。

2.标本采集:静脉血凝固后分离血清。

3.参考值:正常人为阴性。

4.临床意义:阳性表示严重血管内溶血,此时Hp已消耗殆尽。

(五)尿含铁血黄素检验(Rous试验)

1.原理:尿中含铁血黄素在酸性条件下与亚铁氟化钾形成亚铁氟化铁而呈蓝色。

2.标本采集:将尿液离心后取沉渣染色。

3.参考值:正常人为阴性。

4.临床意义。

血管内溶血,特别是慢性血管内溶血时易出现阳性,并可持续数周。阴性并不

能除外血管内溶血。因溶血初期,肾小管上皮细胞尚未充分将吸收的Hb转变为

含铁血黄素,未形成足够大的颗粒(直径>^m才能在光镜下检出),含有含铁血

黄素的上皮细胞的未完成其衰老脱落的过程等均可呈阴性反应,必要时反复检

查或取晨尿、午睡后的尿液进行检查。

红细胞膜缺陷的检验

红细胞膜缺陷主要是指膜成分或膜支架结构异常,导致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可塑

性及脆性等改变,有的还伴有红细胞形态异常而易于破裂导致溶血性贫血。膜成分异常

主要是指脂质和膜支架结构的异常,常见的是收缩蛋白(区带I、【I)、肌动蛋白(区带V)

及区带IV-1蛋白的磷酸化或相互结合障碍,不能形成牢固的膜骨骼。针对红细胞膜缺陷

常用的筛选试验是测定红细胞在各种实验条件下抗溶解的能力,若通过生化方法直接测

定膜成分的异常,则更为准确而特异。

1.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red-cellosmoticfragilitytest,ROFT)

(1)原理:正常红细胞为双凹圆盘状,在低渗盐水中吸水膨胀的适应性较大(可增加

70%的体积而不破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HS)等红细胞的表面积/体积(S/V)

的比值小,对低渗盐水的适应性小(脆性增大)。本试验是测定红细胞在一系列不同

浓度低渗氯化钠盐水内开始溶血和完全溶血的氯化钠浓度。

(2)标本采集:用肝素抗凝血,也可取静脉血立即测定。

(3)参考值:开始溶血4.0〜4.4g/L(NaCl)

完全溶血3.2~3.6g/L(NaCl)

(4)临床意义

患者与正常对照相差(提高)0.4g/L(NaCl)以上为阳性,有诊断意义,提示红细胞渗

透脆性增大。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时常呈阳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球

形细胞增多时,红细胞脆性亦可增加。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验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由于各种原因产生了与自身红细胞抗原发生反应

的自身抗体而引起的溶血性贫血。自身抗体按其与红细胞发生反应的适宜温度可分为温

抗体与冷抗体,后者又分为冷凝集素和冷溶血素。温抗体多为IgG(不完全抗体),常与红

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或游离于血浆中。冷凝集素多为IgM(完全抗体),冷溶血素是IgG或

IgM»检出自身抗体的方法主要有抗人球蛋白试验、冷凝集素试验和冷溶血试验等。

1.抗人球蛋白试验

⑴原理

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分为直接试验和间接试验两种。直接试验的

目的是检查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表面结合有不完全抗体的红细胞称为致

敏红细胞,经等渗盐水洗涤后的致敏红细胞在盐水介质中不发生凝集,加入抗人

球蛋白血清后则出砚凝集,此即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阳性。间接试验的目的是检

查血清中存在的不完全抗体。先用Rh(D)阳性的O型(或与被检者ABO血型相同)

的正常人红细胞吸附血清中的游离不完全抗体(即使红细胞致敏),致敏红细胞经

等渗盐水洗涤后加入抗人球蛋白血清,如红细胞凝集即为抗人球蛋白间接试验阳

性。

抗人球蛋白血清以人血清球蛋白免疫家兔制备,为多价抗血清用于AIHA的

筛选试验。用人纯化IgG或补体C3、C4免疫家兔可制备更敏感、特异的抗人球

蛋白单价抗血清,用于对AIHA的分型。

(2)标本采集

用肝素或EDTA抗凝血做直接Coocmbs'试验,血清做间接Coombs'试验。

(3)参考值:直接和间接Coombs'试验均为阴性。

(4)临床意义

Coombs'试验阳性见于AIHA,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同种免疫性溶血性

贫血。用特异性单价抗血清可将AIHA分三型,抗IgG和抗C3均阳性,占67%;

单独抗IgG阳性,占20%;单独抗C3阳性,占13%。直接Coombs'试验较间接试

验对A1HA更有诊断价值。Coombs,试验阴性有时并不能完全除外AIHA。

骨髓检查(bonemarrawexamination)

的适应症

(一)诊断造血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特发性血小

板减少性紫瘢等。

(二)诊断某些感染性疾患如骨髓涂片查找黑热病原虫、疟原虫等。伤寒、感粱性

心内膜炎等疾病时骨髓培养其阳性率高于血培养。

(三)恶性肿瘤疑有骨髓转移时骨髓是许多恶性肿瘤转移的好发部位。如肺癌、乳

腺癌、胃癌、前列腺癌等发生骨髓转移时,可于骨髓涂片中见到相应的肿瘤细胞。

(四)证助诊断类脂质蓄积病如Gaucher病、Niemann-Pick病时可于骨髓涂片中见

到其特殊细胞。

(五)做干细胞培养及染色质体核型检查以协助诊断某些特殊类型的血液病。

骨髓检查的方法

(一)骨髓涂片检查

1.低倍镜检查

(1)判断标本是否满意满意的骨髓涂片应薄厚适宜,细胞分布均匀、有核细胞着色

清晰。

(2)判断骨髓增生程度通常借助骨髓涂片中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来判断骨髓

增生情况,并将其分为五级,见下表。

骨髓增生程度的分级

骨髓增生程度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常见原因

增生极度活跃1:1白血病、红白血病等

增生明显活跃10:1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增生活跃20:1正常骨髓或某些贫血

增生减低50:1造血功能低下

增生严重减低300:1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3)估计巨核细胞系增生情况于低倍镜卜逐一视野浏览计数全部片膜内的巨核细胞

数。

(4)注意涂片上、下两缘及片尾处有无体积较大或成堆出现的特殊细胞,如Gaucher

细胞、Niemann-Pick细胞及转移癌细胞等。

2.油浸镜检查选有核细胞丰富、分布均匀处,油镜下分类计数至少200个有核细胞,

同时注意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