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24题真题解析(先秦时期)_第1页
全国卷24题真题解析(先秦时期)_第2页
全国卷24题真题解析(先秦时期)_第3页
全国卷24题真题解析(先秦时期)_第4页
全国卷24题真题解析(先秦时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2019年全国文综I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分析】该题设定了商周时期王位传递的世代与王的数量不同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对中国国家形成早期的社会特点的认识,以及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中国国家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世袭与禅让有着本质的不同,禅让是“传贤”,世袭是“传子”,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都处于中国国家形成的早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不大,人均寿命没有本质的差别,故C项错误。而西周的宗法和分封制度以血缘的亲疏来分配国家的政治权利,社会组织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之上,从商至周,社会的血缘纽带关系日益增强,故D项错误。商朝延续了夏的世袭制,继承方式以兄终弟及为主,西周严格了宗法制,继承方式以父死子继为主。兄终弟及从继承上讲为一代,而父死子继从继承上讲则为二代,故商周两个王朝统治时间相当而继承王位的王的世代和数量差别却较大。此外,在西周实行宗法制之后,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得以确立,减少了王位传承上的纷争,也使西周的王从世代和数量上都较商朝少。故B正确。【答案】B7.(2019年全国文综Ⅲ卷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现象进行解释的能力,考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从孝、悌、礼、乐等信息可见材料宣扬的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来教化民众、治理国家。而儒家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观念实际上来自于西周初年统治者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而西周时期正是以宗法制度来规定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以,这一思想所产生的制度渊源正是宗法制,本题正确答案为A。B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的以推举的方式产生部落联盟领导人的方式,与本题无关;C项和D项是从秦汉以来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和选拔人才的制度,故与本题无关。【答案】:A5.(2019年全国文综II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泰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对于秦统一六国的背景和条件.历史上有不同的解读。郑国渠和都江堰是秦国的大型水利工程,本题以这个历史现象为主题,提出问题,考查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公田制的井田制度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崩溃,故A项错误;铁制生产工具在战国时期已经普遍应用,但其他六国却并没有修建起这样的水利工程,可见不能将其作为秦完成这些水利工程的原因,故B项错误;郑国渠和都江堰作为泽被后世的大型水利工程,修建时一定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进行组织与协调。根据所学知识,秦的商教变法成效显著,在秦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可以有效地动员各方力量修建大型农利工程,故正确答案为D项,顺畅的交通虽然也有利于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但并不是其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答案】D全国卷25题真题解析(秦汉魏晋)15.(2019年全国文综Ⅰ卷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在全面解读材料的基础上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汉武帝时期,社会问题纷繁复杂,其中王国问题是一个尤其重要且威胁国家统一的问题,考生对于汉武帝利用“推恩令”解决这一问题的知识较为熟悉,但是对于解决王国问题的复杂性的认识不一定深人。本题就选取了汉武帝时期的真实历史情境,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在阅读材料时,学生应抓住“皮币”“40万钱"“诸侯王”等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认识到汉武帝制皮币是针对诸侯王。通过皮币回收诸侯王手中的钱财,削减诸侯实力。材料仅说了制皮币要求诸侯置放礼物之事,不涉及其他的货币问题故A错误,材料不涉及思想,故B不对,材料仅涉及诸侯,与郡县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17.(2019年全国Ⅲ卷41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据《汉书》《后汉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1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9分)【分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用解试题提供的材科和度级求同时联系所学知识熟悉当时的历史背景,准确把频题目主旨。得出正确答案。第(1)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根据材料信息"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相同之处是: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根据材料信息“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人人心”,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差异之处。第(2)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从材料二可知,汉朝“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人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这些国家治理智慧和历史经验,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基于这些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的政治史、文化史等主干知识,综合分析判断,可以得出正确答案。【参考答案】(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3.(2019年全国文综课标Ⅱ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解析】道家、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汇合各家思想,融合创新。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以及理解复杂的历史现象的能力。本题以学生相对陌生的素材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从所学知识出发来解释汉初治国所采用的道家学说与汉武帝时所采用的儒家学说都兼采各家的原因。汉武帝时,王国势力已经受到削弱,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的局面到秦焚书坑儒时已经结束.故B项错;汉切奉行黄老思想汉武帝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没有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故D项错误。汉初,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吸收秦亡教训,既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民休息,又主张国家统一,君主专制。到汉武帝时,从“无为”转向“有为”,儒家思想成为思想的主流,统一思想,加强集权与专制。所以无论是汉初的道家,还是汉武帝时的儒家思想,为了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都与其他思想相融合,故C项正确。【答案】C13.(2019年全国文综Ⅱ卷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汉景帝时入皇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意。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赋》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时人赞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6分)【分析】赋是汉代兴起的重要文学形式,最著名的作家是司马相如,他的创作为汉赋奠定了基本格局,那种夸张渲染、排比事物的写法,不仅符合汉武帝的积极有为的国家政策的要求,也符合整个时代的要求,他的作品极写皇帝威仪之盛,气势恢宏,也体现了正在兴起的汉帝国在文化上的要求,表现了那时的文士所具有的空前的自信和自豪。第(1)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汉武帝时代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和汉赋是考生的必备知识,试题以司马相如为切人点,构筑新的情境,丰富了考生对汉武帝时代及汉赋的认识,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并对材料进行概括的能力,考生应从政治和文学成就两个方面概括司马相如的功绩。第(2)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该问旨在考查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从不同层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引导考生认识到个人的成就离不开时代的要求,个人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时代,将个人的抱负与时代要求结合起来,用自己的才能为时代服务。【参考答案】(1)汉国家统一的积极参与者;汉朝廷权威的维护者与歌颂者;推动汉赋发展的代表性人物。(2)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个人的努力和天赋。4.(2019·新课标全国I卷文综·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分析】本题结合中学教材改革册中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以“二十等爵”兴废的影响,及其所体现的思想文化变迁作为考点,既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又是教材内容的合理延伸,需要在准确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形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反映了命题的新特点。涉及的学科能力要求有:整理材料并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本题第(1)问,要求分别答出“二十等爵”及“五等爵”所反映的思想流派。商鞅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与法家思想的实践者,从教材已有知识及“二十等爵”,不难答出其属于法家。“五等爵”对于考生虽是新知识,通过《周礼》、“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等信息可以得出其属于儒家的结论。本题第(2)问,要求分别答出“二十等爵“及“五等爵”的授子对象并分析各自的作用,通过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与材料叙述的理解,也不难回答。应该说,本题难度并不高。【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5.(2019年全国文综课标Ⅲ卷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现象进行解释的能力。佛教诞生于古代印度,在两汉之际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以及统治者的提倡,得以迅速地蔓延和发展,十六国时期北朝的统治者十分热衷于兴建佛寺和石窟造像,从而开石窟艺术之端并逐步走向繁盛,这些石窟分布于丝绸之路上,与佛教东来的路径相致、石窟艺术中佛教造像表情、衣着的变化正是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中国化的过程,而发生这一变化正是受到中国儒家文化影响所致。故正确答案为D,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A、B、C项与此没有关系。【答案】D全国卷26题真题解析(隋唐宋元)19.(2019年全国Ⅲ卷)[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人(今属陕西),“长六尺余,体貌秀杰”,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朝廷军队溃败,玄宗奔蜀。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后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胁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后代史家称赞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认为“自秦、汉以还,勋力之盛,无与伦比”。——据《旧唐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子仪的历史功绩。(6分)(2)根据材料,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原因。(9分)【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有效解读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历史现象,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问题(1)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子仪的历史功绩,考生根据材料可归纳出平定安史之乱和培养人才的功绩,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功绩。问题(2)为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原因,考生根据材料,提取相关信息,就可得出郭子仪身逢时势,勇于担当,忠于朝廷,身强体健,善于领兵,英勇善战,富有政治智慧的答案。本题立意旨在通过郭子仪这一正面人物形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勇于担当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郭子仪以武举成为将领,身强体健,这是其作出突出贡献的基础,使考生在体会郭子仪高尚品德的同时,体会到体育和健康的重要性。【答案】:(1)平定安史之乱;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培养人才。(2)身逢时势,勇于担当;忠于朝廷;身强体健,善于领兵,英勇善战;富有政治智慧。7.(2019年全国文综I卷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阅读历史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唐代以其开放繁荣而著称于世,学生已从这个时代的诸多文化现象中了解了这个时代的精神,本题又以“拔河”这一富有时代特色的体育活动为主题,从另一角度考查学生对唐代时代特征的理解。从材料所提供的诗歌中可知,拔河起源于荆楚地区,却流行于处于北方的唐代的宫廷之中。另外从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江南地区尚不发达,故A错误;此外诗歌中只是对拔河场景的描写,不能反映耕战结合的观念故B错误;另外,本诗描写了唐代宫廷中的拨河之戏,并非所有诗联都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题,故D错误。从诗歌中对于力量的描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C。【答案】C1.(2019年全国文综Ⅲ卷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并运用相关知识,最大限度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将所获信息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予以理解的能力。从题干“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可知,政府财政负担必然加重故A项正确。兵士待遇好,并不必然提升军队的战斗力,故B项可排除,C、D两项与题干并无必然关系,故可排除。【答案】A9.(2019全国文综大纲Ⅱ卷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根据所学知识正确理解和解释史料的能力,以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程颢是北宋著名理学家,他的诗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考生从诗中“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人风云变态中”应认识到诗人在自然万物、四季变化中体会的“道”,最后又归结到“富贵不淫贫贱乐”的生活态度中。与所学知识结合,理学家所说的“道”既是世界的本原,同时又是“伦理”之理。诗中内容丰富,但主旨明了,故正确答案为B。【答案】B全国卷27题真题解析(明清时期)1.(2019年全国Ⅲ卷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进行分析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及说明的能力。由题干材料可知,地主主要在城里或他州郡县居住,田地委托给佃户种植和经营,这一方面反映了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个体农耕成为主要生产形式,故C项正确。题干并不涉及土地所有权变更的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也得不出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和商品化生产普遍的结论,故B.D项排除。实际上,该题的主要背景为江南地区定额租制普通实行,考生即使不了解这个知识,但通过题干和所学知识完全可以答出来。【答案】A2.(2019年全国Ⅱ卷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解析】本题创设了较长时段的历史情境,考查考生调动并运用相关知识,最大限度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将所获信息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予以理解的能力。以白银作为统一计量单位,清代中期的大商人资本大体十倍于明代大商人资本,联系所学江南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商帮的形成、清朝疆城的扩大等知识,可以得出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结论,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重农物商的知识,A、B项排除、根据所学及题目情境,可知清代中期以前自银已成为流通货币,故D项排除。【答案】C24.(2019年全国I卷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分析】本题设置的情境为明中后期的长途贸易,考查的知识点为“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商人通过大运河从山东运原料到江南,再将加工后的产品返销山东,证明了江南商品经济的发达,学生再结合所学“资本主义萌芽”的知识可知,江南存在一定程度的雇佣关系,劳动生产率高,棉纺织业较为先进,故D项正确。大运河自开通以后,历朝历代一直被当作一种重要的交通方式,故A项错误,试题情境不涉及土地制度的调整和货币制度的改变,故B、C项排除。【答案】D全国卷28题真题解析(晚清时期)3.(2019年全国Ⅲ卷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本题的情境设置为19世纪六为主。七十年代在中国通商口岸盛行外国人将名字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反映的内容是近代中国私人资本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对应的知识点是教材主干知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早期工业化开始,一些人有了创办民用企业的想法,但清政府担心民办企业难以成功,或者即使获得成功也难以为官府所用,予以种种限制。为了摆脱清政府的阻挠,一此中国商人借用外国人的名字,利用外国人在中国的各种特权创办新式企业,扩大经营。这种做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故B为正确选项。民间设厂高潮外国资本大规模向中国输入均在19世纪末出现,故A、C项均可从时间上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也可排除。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性和曲折性进而揭示中国民族资产阶的两面性,是本题的立意。【答案】B15.(2019年全国Ⅱ卷2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解析】本题以一份英文报纸的不实报道为切人点,着重考查考生阅读并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调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正确认识历史现象,对应的知识点是高中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维新思想”。结合所学知识,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再次垂帘听政,此时光绪皇帝并没有遇害,考生可明确判断英文报纸报道不实。从材料字里行间表达的意思来看,英文报纸是同情光绪皇帝的,可以说明当时有部分西方人赞同中国的维新活动。故正确答案为D项。A项与史实不符,君主立宪即使在统治阶级内部都未得到统一,遑论社会的广泛支持。B、C项置于维新变法的历史场景,为错误项。【答案】D20.(2019年全国Ⅲ卷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9分)【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戊戌变法”、是高中历史学科选考“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的主干知识。作答本题,需要应用多项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如准确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归纳、概括、比较等历史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等。通过该题的考查,有助于考生从历史上改革的成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形成以史为鉴的观念。本题第(1)问要求考生回答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这需要考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回答。康有为主张的变化既有主现认识的原因,也有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在主观认识上,他认为“民智未开”.中国人民尚不具备立即开议院的民主素质;在客观形势上,保守势力较为强大,设议院的反对者较多;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政治上软弱,希望依靠光绪帝,获取参政权。故康有为作出妥协,调整变法策略,改设议院为开制度局。基于上述分析.考生不难总结出答案。本题第(2)问要求考生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这需要考生具有较高的归纳、概括和比较能力。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说明其是变法的核心机构;制度局成员不是民选的,而是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可以参与重大方针政策的商定但最终结果由皇帝裁决,说明其依旧维护皇帝的尊严;在制度设计上,康有为借鉴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希图将议政和行政分开,制度局类似议政机构,法律局等12局则是行政机构,说明制度局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考生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归纳概括,得出制度局的特点。【答案】(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13.(2019年全国文综Ⅰ卷28)表1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黄彬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朱纯祖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姚光第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正确解移历史观象的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属于高中历史学科的主干内容。从材料中川沙县三位历史名人的简历中提取有效信息:一些具有功名身份的人投资于近代新式企业,由此可以联系到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也就意味着它们的投资者和经营者逐渐向资产阶级转化。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一个新兴的阶层,必将对传统的“四民”社会结构形成冲击。故B为正确项,A、C、D项均为干扰项。本题最大的干扰项为C项,但以个案来说明当时国人抛弃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义利观,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故可排除。【答案】B全国卷29题真题解析(民国前期)6.(2019年全国文综Ⅱ卷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透过历史现象抓住本质的分析能力。考生须能分清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主流的不同。新文化运动前期,以陈独秀、胡适等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主将,集中火力,以西方的民主、科学为武器,猛烈抨击封建的伦理道德,解放思想成为主流。后期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题干中所引陈独秀文“个人之人格高”“个人之权巩固”都是强调个性解放,冲破封建束缚,所以B项正确。陈独秀文中的“国家之人格”“国家之权”是为说明“个人”,并没有主张国家至上,所以A项错误。陈独秀此文并没有反对西方民主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故C.D为错误项。【答案】B7.(2019年全国文综Ⅰ卷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析历史现象,并透过历史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前后两段时期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的理解。题目给出“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在《新青年》中出现频次的变化,其中“民主”和“革命”两词为解题的关键。1915--1918年,即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时91期,先进的知识分子主要是以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为武器,反对封建专制和迷信是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所以“民主”一词出现的频次较高,与“革命”“科学”“平等”等词相当。1919—1922年,即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成为主流,“革命”一词出现的频次就远高于“民主”。故A为正确项。国民革命运动此时尚未展开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主张以俄为师,并不是整个知识界都否定了资本主义政体模式,C项错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在这一时期并未改变,D项错误。【答案】A8.(2019年全国文综Ⅱ卷2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五四运动的历史知识解读历史材料的有效信息的能力。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在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斗争下,最终取得胜利。在斗争中,人们认识到联合起来力量才会强大,即材料中所说“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因而成立全国各界联合会。从材料中看,人们还认识到坚持斗争的重要性等,说明人们的爱国觉悟有了很大提高,故B为正确项。五四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题干材料并不能说明各界团体对社会改造道路的认识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也不是反思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所以其他三项都为错误项。【答案】B全国卷30题真题解析(民国后期)3.(2019年全国文综Ⅲ卷30)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准确把握历史概念、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些均为高中历史学科的必备知识。题干材料摘编自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说的是当时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都认为中国经济性质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个记述虽然比较夸张,但反映的史实是对中国经济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的认识在当时经济学界较为流行。结合高中阶段所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可知将近代中国定性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得出的。故本题正确答案是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另外三个选项,“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和“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以偏概全,过于夸大,不符合历史事实;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官僚资本主义的问题故“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与题意不符。【答案】D24.(2019年全国文综Ⅰ卷30)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历史叙述、正确理解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属于高中历史学科的必备知识。题干材料摘编自毛泽东发表于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从中可知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和俄国社会性质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两国革命任务的不同。俄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性质,因此革命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革命任务不是反对资产阶级,而是联合各革命阶级(包括民族资产阶级)。本题材料表面上看是分析俄国革命任务,但从上下文强调中国和俄国的不同,考生进而结合1940年的时代背景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史实,可知毛泽东分析的主旨是强调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故本题正确答案是C。另外三个选项,“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与当时史实不符,”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和“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均与材料不符。【答案】C27.(2019年全国文综课标Ⅰ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钱穆《国史大纲》(1940)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型试题,题下为国学名家钱穆在所撰《国史大纲》1940年初版时,扉页上的一段对读者的致语。这段话饱含情感,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认识历史的方法等问题的看法。问题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得出结论,这就要求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陈述自己的看法,并得出结论性意见。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可以认同、补充,也可以反驳。问题设计特地提示可对材料中观点的“点或整体”进行评析,使题目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本题能力考查全面,包括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并解读有效信息,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观点,发现并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等等。材料中四个方面叙述,每一个方面都包含作者的观点,甚至对每一点中的各个层次.都可以进行评析并得出结论。如第一点“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本国历史应有所了解。可以说作者阐明了其著作(《国史大纲》)针对的读者群体、撰写该著作的目的与意义。“知识在水平线以上”应是指有兴趣并能够顺利阅读与理解其著作的“国民”,就当时国民教育水平来说,应指高中、大学生等“知识分子”这些人在引领社会前行中担负更多的责任。当时,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他们不仅应有政治、经济、军事等具体工作能力,还需要了解本国历史,树立民族自豪感,坚定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心。随着教育的发展,整个国民的知识“水平线”提升,意味着本国历史教育应成为国民教育的基本内容,学习中国历史,传承本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如第二点,学习本国历史应持“温情与敬意”的态度。对这观点,可以举证中华文明中足以引发民族自豪感的人、事及创造,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也可以辩证地分析,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补充,应注意中国历史中也存在一些封建糟粕和落后观念,对待中国历史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握主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从学习与研究历史应持历史主义态度上着眼,说明看待任何历史上的人、事与问题,应了解这些人生活的具体时代、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背景,加以分析与理解,而不只是简单地从当今的需要、依据当今的认知水平,去苛评过往的人与事。本题还可通过理解材料的观点,并加以延伸。如材料强调了“本国已往历史”的重要性、学习时应持的态度与方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是否应该以同样的态度与方法,学习其他国家与民族历史呢?题目要求“持论有据”,却并没有限定答题论据的范围.因而评析的角度很多,发挥的余地很大。【答案】示例一:同意钱穆对中国历史要具有温情与敬意的观点,我认为对待中国历史应辩证地看待。中华文明悠久灿烂,我们的祖先建设了长城、大运河等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发明了造纸术等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为我们留下宝贵财富,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同时,中国历史中也存在一些封建糟粕和落后观念,应予以摒弃。因此,对待中国历史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握主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例二:钱穆关于学习本国历史的观点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提出的,适应了时代需求。时值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危机严重。钱穆主张对以往历史保持温情与敬意,以此激励国民树立民族自信,团结起来抗击侵略,争取胜利。今天,我们虽处在和平时期,仍需要借鉴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历史对国民具有强有力的激励作用,我们应注重从本国历史中汲取精神动力。36.(2019年全国Ⅱ卷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9分)【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从题目给出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材料分析、解释历史事件的能力。试题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为背景,以中国战区的设立为切入点,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此时,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在艰苦进行,美国的参战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大大增强了中国抗战的信心。鉴于中国抗日战争牵制了大量日军,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美国积极建议设立中国战区。中国战区设立后,中国军队不仅在中国本土坚持抗战,还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并取得很大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伟大贡献。试题第(1)问是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这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材料结合起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中国的抗日战争从1931年开始,已坚持10年之久,中国的抗战地位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国际广泛承认:二是从国际局势来看,此时发生了两件大事,与众战区的设立紧密相关,即太平洋战争爆发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试题第(2)问是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这也要求学生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考虑。由于盟国特别是美国十分重视中国战区的作用,积极在战略物资等方面支援中国,中国也不再是孤军奋战,增强了中国的抗战信心和能力。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此后中国的抗日战争纳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为世界反法西斯故争作出重要贡献。【答案要点】(1)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2)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9.(2019年全国文综Ⅱ卷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历史事实、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并作出正确解释的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高中历史学科的必备知识。从题干材料可知,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多种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结合学生高中阶段所学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可知当时解放战争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人民解放军在许多战场打败国民党军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指日可待。在这个背景下,中共中央开始准备将工作重心逐步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于许多干部长期以来在农村工作,不熟悉城市管理和生产技术,因此为适应工作重心的转移,对干部进行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迫在眉睫。本题材料反映的正是这一史实。故本题正确答案是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另外三个选项,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1956年,故“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不符合材料提示的1948年历史;“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不是题干材料的主旨,“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与题意不符。【答案】B全国卷31题真题解析(建设新中国)25.(2019年全国文综Ⅰ卷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折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运用唯物史观的立畅:观点和方法,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对历史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和本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实现工业化又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而实现工业化不外英、美等形式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和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就当时国内外环境和中国的具体国情而言,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和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优越性,是实现工业化的最好选择。因此,本题中俄文图书借阅量的大幅增多现象就是当时我国工业化建设迫切需要借鉴苏联经验的一个生动反映,体现了当时学习苏联经验情绪的高涨。同时,1954年也正是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中心环节的“一五”计划的实施期间,全国上下正如火如茶进行建设,苏联也对中国工业化建设进行了支援。因此,正确选项为D。A、B、C反映的史实都不属于该时期。本题考查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外交活动两个知识点,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学科素养,促进检视教学效果,改进教学。【答案】D26.(2019年全国文综Ⅲ卷31)图4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图4《数他劳动强》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和历史发园规律的能力,要求考生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乐史环境下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对历史事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其中就包括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一系列的宣传、倡导和教育,全社会逐渐形成充分肯定劳动价值、树立劳动光荣观念的社会新风气。文艺工作者也多以劳动为主题进行创作,以展现劳动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新中国的建设者和主人。从材料中的画面来看,劳动人民无疑是唯一的表现主题,生动地呈现了新的时代对“劳动”的歌颂,刻画了劳动人民的新生活与感受,无声地批驳了一切过去轻视劳动、轻视工农群众的观点,从侧面讴歌了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以及国家的伟大和制度的优越性。因此,正确选项为D。“双百”方针的正式提出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都并非此时期,此画也并非中国传统文人画作风格的继承,故A、B、C非正确选项。本题体现了引导教学的作用,立足于助力素质教育发展,引导中学历史教学落实党和国家对历史教育的要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五育并举”,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答案】D29.(2019年全国文综Ⅱ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材料二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材料三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10分)【分析】去本是比较大的综合性试题,综合写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明历史材并准确解释这些变化的本质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历史的变化并准确解释这些变化的本质的能力。试题以中国海关一百多年来税率的变化为线索展开,税率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巨大变化。从清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的变化有两个历史的关节点须抓住:一个是鸦片战争,一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是独立的封建国家,关税自主,但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后只留广州通商,限制对外贸易,此时清政府并不懂得利用关税取得贸易优势。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海关主权也从此丧失。中国的海关税率不能自主,西方列强借其侵略优势,压低进口税率,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阻滞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海关管理权甚至长期被外国人把持,中国政府不能通过调整海关税率保护本国经济。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人民才真正站起来,获得民族独立,从此海关权完全回到中国人民手中。本题通过清康熙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三个时间点给出三段材料,三段材料的关税情况折射出历史的巨变。本题第(1)问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这是指鸦片战争前后海关税率的变化,要求学生准确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出前后税率的变化。注意不是简单地抄材料中的数字,而是概括出进口税率、出口税率高低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关税主权。第二个问题是分析变化的原因,分析原因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考查了考生基础知识迁移能力。鸦片战争是历史教科书的主干知识,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的“协定关税”使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列强压低关税向中国倾销商品。本题第(2)问也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要求考生回答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这实际上是要求运用历史知识并结合材料答题,要认识到中国人民通过赢得国家的独立而取得了海关的完全自主,国家可以按自己的意志调整税率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第二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意义,考生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海关主权,二是经济建设。1950年中国海关爱车调整体现了海关主权,取得了70年来未有的外贸出超局面,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对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新中国起了重要作用。【答案】(1)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2)特征:完全自主;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意义: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1.(2019年全国文综Ⅱ卷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收,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并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改革开放前,长期高度集中的统一经营、统一分配体制基本上否定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造成了农村经济结构的单一,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发展缓慢。1978年农村改革兴起后,国家采取多种措施改变以往高度集中的经营体制,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实现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从材料中来看,1979-—1981年减少粮食播种面积、有计划地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鼓励兴办社队企业等措施,其效果也正是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因此,正确选项为A。材料中并未涉及私营企业,也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完善无关,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也非该时期,故B、C、D可排除。【答案】A23.(2019年全国文综I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表2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年份中国美国苏联日本1950618785273348419552851061745279411965122311926910241161975239010582141341023119803712100801480011141——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15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0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试题素材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在答题中予以准确、完整地整合和理解的能力。要求考生正确解读和运用历史信息及所学知识,在归纳和演绎的基础上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诠释,用以解决具体问题。同时,还要求考生能够将具体史实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并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第(1)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这要求考生对表格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和归纳出1950-1980年不同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从表格中不难看出,虽然中、苏、日的钢产量都处于增长之中,但在70年代日本和苏联则都呈现增长放缓态势,而美国在钢产量保持长期稳步增长后,到70年代中后期则出现下降现象。该问需要考生以材科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并能够予以准确完整地理解,这也是回答后面“基本原因”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也体现了试题设问的层次递进,难易结合。而在回答“基本原因”时则要求考生运用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综合、归纳和演绎。从各个国家钢产量发展趋势来看,虽然总体上都有国家干预的色彩,但又有差异。美国采取国家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但其后受经济滞胀影响,造成铜产量增速放缓;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钢产量也大幅增长,但至70年代同样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钢产量增速放缓;苏联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下钢产量发展较快,但其后体制弊端渐现,经济发展逐渐停滞,钢产量也放缓。中国在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钢产量增速较快;考生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相关知识点不难作答。第(2)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这需要考生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将具体史实放在历史场景中进行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到,中国钢产量迅猛发展,这首先与改革开放有紧密的关系。邓小平强调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正是通过不断的改革,国民经济才会拥有源源不竭的生机和活力,国民经济才会持续发展。而对外开放的扩展,外资和技术的引进等加速了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具体到我国钢铁业的发展自然离不开改革开放的促进作用。正是在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的基础上才实现了钢铁企业活力的增强,生产的发展;同时,技术和投资的大幅增加也是促进钢产量增加的重要因素。在改革开放环境下,加大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吸收国外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科技成果,同样是促进钢产量增长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时更重要的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增速,工业化水平提高,以及各种基础建设的大幅增多等.都为发展钢铁业提供了必要的需求市场,这也是推动中国钢产量迅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本题也是对考生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能力的综合考查。对本题的解答,要求考生理解材料中所述史事的基本内容和要点,以及材料中相关历史现象的相互关系,史实与所处特定历史环境的关联等。在此基础上.要求考生能够以史料为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对史实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本题综合考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多个知识点。本题也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化的伟大成就,能够很好地引导考生增强对祖国的认间增强民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目信、制度自信,进而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答案】(1)趋势: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苏联: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中国:快速增长。原因: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出现下降。日本:得到美国扶持,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改革难有突破使经济发展逐渐停滞。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2)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34.(2019年全国I卷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刘源张(1925-2014),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质量管理之父”。20世纪50年代,留学美国的刘源张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回国后,他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将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影响很大,被称为“工厂大夫”。1976年后,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在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企业所取得的经验,经国务院采纳在全国企业推广,产生重大影响。1989年起他主持了“中国工业生产率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提出工业企业定额制定准则,在企业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他提出的有关质量管理的理论曾获奖。他参与了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的起草和定稿工作,该《纲要》明确规定:“推动建设质量强国”。——摘编自方莉等《少壮常怀强国志华巅犹抱济时心》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源张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源张、李四光等先进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7分)【分析】本题材料的内容是关于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源张倡导建立全面质量管理制度,推动建设质量强国的言论和活动,反映的是刘源张、李四光等先进科技人物热爱和报效相国、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和强国梦的献身精神以及对科学执着追求、奋发图强的奋斗精神。本题第(1)问要求考生概括刘源张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需要考生整理历史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和概括。从材料可知,刘源张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将西方先进质量管理科学引进中国倡导并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将质量管理运用到生产实践并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在国家质量发展规划等制订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本题第(2)问要求考生说明刘源张李四光等先进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刘源张和李四光都是全国劳动模范中科技界的人物,在人生经历、爱国主义精神、科学态度、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方面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作答本问,考生需要在回答第(1)问的基础上,结合选修模块“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李四光一课的有关知识,正确认识和评价刘源张、李四光等先进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热爱、报效祖国;对科学执着追求,奋发图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理解历史事实、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的能力,以及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作答本问,有助于考生提高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增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同和自信心。【答案要点】(1)将西方先进质量管理科学引进中国;倡导并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丰富了中国质量管理理论,将质量管理运用到生产实践,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在国家质量发展规划等制订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2)热爱、报效祖国;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奋发图强的精神;理论与实践结合。全国卷32题真题解析(西方文明的源头)16.(2019年全国I卷32)在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这说明A.法律服从民众意愿B.判决体现权力来源C.全体公民参与政治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古代雅典城邦的陪审法庭由梭伦设立,是雅典城邦的日常司法机关,城邦高级官职人员的任职资格也由陪审法庭终审。陪审法庭在执法过程中,始终遵循一条重要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持公正。至公元前S世纪,雅典民主“黄金时代”的陪审法庭成为最高的司法与监察机关。从各部落30岁以主的男性公民中产生的陪审法庭的法官,负责审理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并参加立法。陪审法庭儿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这样的司法和监察权力是雅典公民行使公民权的重要体现,也是当时雅典民主制度“人民主权"之所在。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陪审法庭的陪审员或法官,排除了同城邦的雅典女性,以及异邦人和奴隶。由此可见,陪审法庭的判决,体现了雅典公民的权力。选项B符合事实,为正确选项。陪审法庭的陪审员是从全体公民中产生的,一般由500人组成一个法庭,分理各种诉讼,并非全体公民参加。选项C可以排除。选项A和D没有区分公民和非公民的区别。【答案】B7.(2019年全国Ⅱ卷32)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A.神 B.自然 C.人 D.政治【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思想家泰勒斯提出“万物都是由水形成的”的命题。在此前,古希腊人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认为世界是由神创造的,与此相关的神话故事流行,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神的敬畏和崇拜。公元前6世纪,人们开始用自然的水来解释世上万物,开始关注自己的周围世界。公元前5世纪,在古希腊雅典城邦,人们的政治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古希腊哲人、学者等越来越关注“人”本身。智者学派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更加强调人的价值,否定了此前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开始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这一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皆有论述。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苏格拉底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样关注人与人类社会,鼓励人们独立思考,重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发展历程说明,希腊哲学的主题逐渐从神转移到人,越来越关注人类社会的问题。由此可知,题干材料说明,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人,符合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选项C为正确选项。选项A和B,只是古希腊哲学在公元前5世纪以前的阶段性主题,与设问主旨不相符,选项D只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所探讨的部分内容,并非哲学的主题。【答案】C全国卷33、34题真题解析(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8.(2019年全国文综Ⅱ卷33)图3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A.文化趋于活跃 B.政治变革加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