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完整教案_第1页
美术欣赏完整教案_第2页
美术欣赏完整教案_第3页
美术欣赏完整教案_第4页
美术欣赏完整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时史前美术(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史前所包含的历史时期,以及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发展变化和不同产物。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所出现的代表作品。导入:我们人类的艺术渊源要追溯到我们的远古时期,从今天起,我带领大家观赏一下我们人类历史的艺术进程。首先,我们要从人类的史前阶段说起内容:(概述)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中国的史前时代,即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8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属于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的美术主要体现在石器工具上。新石器时代陶器在实用性的前提下,发展了美的造型和装饰,所以新石器时代的美术绝大部分都与陶器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也在陶器的造型和装饰上得到表现。石器: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是把砾石的边沿加以敲打,现出厚刃,可为敲砸之用,没有进行第二步加工。继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之后的磨光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以磨和钻孔技术和极整齐对称形式成为石器工具发展的高级阶段。先民已有多种多样的审美创作活动,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装饰品,是约三万年前的一件石墨装饰品,中央有穿孔,可系绳佩挂。钻孔是人找到深度和厚度的劳动,钻孔突破平面,发展了第三空间,是雕塑造型的基本因素。山顶洞人已采用赤铁矿粉末与红色泥岩作染色材料。我们先来看旧石器时代:提问:什么是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名词。人类出现后的第一个历史时期。距今约2-3百万年至一万年前,这一时代的重要标志,是当时的人类采用打制的方式制作简单的石器生产工具。即打制石器。在旧石器时代,人们的主要劳动工具是打制石器,从事采集和狩猎的经济活动。在漫长的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打制石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造型技能,逐步萌发审美观念。下面,我们先来来欣赏几一下远古时期人类开始使用的石器工具。旧石器的造型与发展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的童年时代。我们的远古祖先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逐步积累了经验,并逐步改善了劳动工具——我们刚才看到的打制石器。旧石器不仅是人类劳动技能发展的测量仪,也是人类造型能力发展的指示物。因此,我们要了解造型艺术的历史,必须从旧石器的造型与发展讲起。下面,我们逐步来看一下旧石器时代石器造型的发展。1、旧石器时代初期的石器造型(观赏图片)(1)云南元谋人遗址发现的打制石器(距今已有170萬年左右)小知识:云某猿人遗址位于云南省元谋县城东南约7公里的大那乌村。1965年5月1日,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在4段22层中发现两颗元谋猿人上中门齿化石,齿冠保存完整,齿根末梢残缺,属于一个成年男性,据侧,距今已170万年,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猿人化石。后来在挖掘中又出土了云南马、剑齿虎、剑齿象等更新世纪的元谋动物群,同时还发现有过多次的冰川活动。《冰河世纪》欣赏:陕西蓝田猿人的文化遗址(距今约80——65万年前)位于蓝田县公王岭,距西安约50公里,中国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属古遗址类。主要是旧石器,共发现200多件。它们用脉石英或石英岩砾打制而成,有尖状器、刮削器、石片、石球等。在蓝田猿人遗址发现的大尖状器,断面呈三角形,也称三棱尖状器。这种石器用于挖掘和撕裂,在以后的黄河流域旧石器文化晚期遗址中屡有发现。手斧是蓝田猿人最引人注目的工具。考古学家原先把这种石器视为欧洲旧石器早期文化的特色。蓝田猿人的石器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原始性。他们只会用锤击方式制造工具,器物以单面加工为主,制作得相当粗糙,器形尚不规整,石器类型不多,往往一物多用。北京猿人石器(距今约57.8万年前)北京猿人想必大家比较熟悉,而且留下的资料也比较丰富,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时期人类的使用的工具。北京猿人制作的石器,种类增多,有单刃和多边砸砍器,各种削刮器、尖状器等,形状日益规整;石器的加工方法有显著地进步。初期的石器我们看完了,那么中期的石器会有什么发展呢?我们接着往下看旧石器时代中期的石器造型(距今约1万年前后)旧石器时代中期,石器制作技术有所提高,石器的形态在更规整。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制作技术有了更大的突破,开始生产细石器在中世纪时代石器工具仍是以打制石器为主,也有局部磨光的石器;其共同特点是器形较小,所以又称为细石器。细石器在中石器时代,主要以渔猎为主,石器中有较多的是簇,有些地方已经开始驯养家畜。进入地质时代的全新时期。我国石器时代的遗址有河南许昌灵井、陕西大荔、山西下川、山西襄汾等。(欣赏)山西襄汾县出土的鹤嘴形尖状器,旧石器时代,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出土的刮削器和尖状器三棱尖状器石球山西省襄汾县丁村出土的石球石球是许家窑文化中最富特色的器物,仅在1976年的发掘中,就发现了1059件,其中最大的重1.5千克,最小的重100克,直径为5~10厘米不等。粗大的石球可直接投掷野兽,中小型的石球可用作飞石索。飞石索的使用方法是:用兽皮或植物纤维做成一兜,兜的两头拴两根绳子,兜里放石球,使用时甩起绳子,使石球抡起来,而后松开一根绳索,将兜中的石球对准猎物飞出,有效射程可达50~60米。3、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造型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人类已进入智人阶段,流星索的广泛使用、人工取火的发明、镖枪的改进、弓箭的出现,使渔猎经济有重要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产生了灵魂信仰和审美观念。出现磨制、穿孔技术,并利用骨、角原料制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不仅有骨锥、骨针、骨铲和骨刮削器,还发明了脱柄骨鱼镖和弓箭。我们来看一下这个石器,祖先们发明了什么器具←骨针【旧石器时代晚期,残长8.2厘米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出土。】旧石器时代使用的燧石、鹿角和骨头所制成的各种工具二、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装饰品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以山顶洞人为例,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装饰品”,“装饰品”的穿孔大多被染成红色,小知识:山顶洞人也在尸体旁边撒上红粉,这种仪式,可以看作是原始巫术的萌芽,原人由于知识的匮乏,对“血”抱有恐惧和崇拜心理,在平常的捕猎生活中的受伤经验让他们感受到死亡的威胁,笔者猜测,在死者尸体旁边撒红粉有两种象征意义,而这两种象征意义都来源于“血”,第一是希望死者在死后能得到更强大的力量,血是力量的象征。第二,处于一种类似埃及人的心理,认为人死后可以复生,山顶洞遗址发掘装饰品

山顶洞人的骨针及装饰品(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出土)证明当时人们已经缝纫兽皮做为御寒保暖的服饰。山顶洞人于虎头梁人还分别用赤铁矿粉末与红色泥岩做染色颜料。以上事实证明,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祖先,已有多种多样的审美创作活动。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导入:了解了旧石器时代,我们继续来看一下新石器时代有了那些发展。新石器时代(NeolithicPeriod)在\o"考古学"考古学上是\o"石器时代"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o"石器"石器为标志的\o"人类"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一名称是\o"英国"英国考古学家\o"卢伯克"卢伯克于\o"1865年"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o"全新世"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1、特点:就在这个时代,人类开始从事农业和畜牧,将植物的果实加以播种,并把野生动物驯服以供食用,人类不再只依赖大自然提供食物,使食物来源变得稳定,同时农业畜牧的经营也使人类由逐水草而居变为定居下來,即省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且人类也已经能够制作\o"陶器"陶器、\o"紡織"纺织,在这样的基础上,人类生活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改善,开始关注文化事业的发展,使人类开始出现文明。2、标志:运用磨制石器和发明陶器总结石器:一、旧石器的造型与发展1、旧石器时代初期的石器造型2、旧石器时代中期的石器造型(距今约1万年前后)3、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造型二、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装饰品小结:了解中国艺术的起源,熟悉其发展过程,对人类的发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第二课时史前美术(2)——文化遗址教学重点:列举各个时期的文化以及其产物,并找出各个时期的特点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并掌握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并掌握各个时期作品的特点。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那么,现今我们所发现的遗址一共有多少呢?大家猜猜看中国迄今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达7000多处。下面,我们就按不同的地区来看一下(一)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公元前5500年—前4800年)裴李岗文化——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双耳三足壶裴李岗文化13.9X6厘米此壶属泥制红陶,是用手工泥条盘筑法制作而成。侈口,高领,球腹,圆底。腹上部附两个对称的弓形小耳,耳上有穿孔。底部三圆锥形叩足外撇。通体素面,由于烧成温度较低,受热不均,质地较为疏松,有些地方呈黄褐色。器形简单,质朴大方,反映了陶器发明初期的特征裴李岗文化双耳壶七孔骨笛。裴李岗文化,河南舞阳贾湖1986年。磁山文化(磁山遗址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武安市磁山村东南1公里的台地上,总面积三十四万平方米,分上下(即早晚)两个文化层。时间距今7500多年。)磁山文化、石雕人头磁山陶盂支架大地湾文化(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东。距今7800年—4800年)彩陶三足钵彩陶圜底鱼纹盆(直径51厘米)(大地湾文化)目前国内发现直径最大的鱼纹盆高12.5厘米,口径27厘米,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一期遗址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大地湾人头口彩陶瓶(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1973年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泥质红陶,呈人形,口部塑成人头型,披发,前额为短发融造型、雕塑、彩绘艺术为一体,被专家确认为迄今为止我国史前雕塑艺术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的陕西、河南、河北、山西,一般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后岗类型、大司空村类型等。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以彩陶为主,并且成就最高,精品最多。

鹳鱼石斧彩陶缸

仰韶文化晚期高47.0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

河南省博物馆藏彩陶人面鱼纹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16.5,口径39.5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陶号角(陕西华县井家堡,仰韶文化,长42厘米。)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分布于黄河下游的鲁西南和苏北一带。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制陶工艺,以素陶为主,自成体系。八角星纹彩陶豆(大汶口文化)彩陶钵形鼎(大汶口文化)彩陶罐(大汶口文化)陶号角。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晚期的作品比较丰富)马家窑文化(3300年—前2050年)——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于甘肃和青海,按时间顺序分为马家窑类型(约公元前3100年)——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500年)——半山类型因1924年安特生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和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得名马厂类型(约公元前2千年)——马厂类型因最早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水波纹彩陶瓶(马家窑)鲵鱼纹彩陶双耳瓶(马家窑)舞蹈纹彩陶盆(马家窑)圆圈纹彩陶双耳壶(半山)锯齿旋涡纹双耳彩陶瓮,半山类型旋纹壶,半山类型。彩陶葫芦折线纹壶,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高38CM,口径8CM,腹径36CM高42厘米,直径45厘米,20XX年甘肃景泰出土。彩陶四球纹瓮,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字纹彩陶双耳壶(马厂)高25厘米,直径40厘米,2000年青海乐都出土变体神人纹瓮,马厂类型。万字纹彩陶双耳壶(马厂)高41CM,口径12CM,腹径42CM。回纹双耳彩陶罐,马厂类型蛙纹彩陶双耳罐(马厂)棋盘纹彩陶双耳罐(半山)(二)长江流域代表:(1)河姆渡文化(早期)(公元前5000~前3300年)——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东北——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河姆渡文化在农业上以种植水稻为主。——以夹炭黑陶为主,少量加砂、泥质灰陶,均为手制,烧成温度800-930℃赏析:双鸟朝阳象牙雕刻

河姆渡文化

长16.6厘米;宽5.9厘米;厚1.2厘米1977年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蚕纹盅——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朱漆碗口径9.2~10.6cm高57cm底径7.2~7.8cm木胎,挖制。器壁较厚,口及壁部残甚,圈足稍外撇。壁外涂一薄层朱红色涂料,微见光泽。经化学和光谱分析,此涂料为天然漆。这件漆碗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漆器之一,在中国漆器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骨笛—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有横吹和竖吹两陶埙。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千年。(2)良渚文化(晚期)(公元前3300年—2250年)——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文化特征:陶器,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良渚文化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作物是水稻。玉器制作在全国同时期的原始文化中,显得十分突出。玉器主要有珠、管、坠、瑗、璜、镯、琮、璧、蝉等。赏析:良渚文化——玉璧距今约4000~5000年(局部)

(局部)(局部)

玉琮

良渚文化

高8.8,射径17.1-17.6,孔径4.9厘米

1986年浙江省余杭县反山十二号墓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神人兽面纹玉琮

良渚文化

高7.2,射径:上端8.5-8.6,下端8.3,孔径:上端6.8-6.9,

下端6.7-6.8厘米

1982年江苏省武进县寺墩四号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玉项饰

良渚文化周长76厘米

1982年上海青浦福泉山墓葬出土上海博物馆藏小记:良渚文化的项饰多为单色,这一串则见异色,颜色虽不丰富,但几颗湖绿色珠间隔配置,显得错落有致,体现了先民对颜色美的追求

玉镯

良渚文化直径6.5,孔径5.7,高2.3厘米1987年浙江省余杭县瑶山十一号墓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鸟

良渚文化

长1.8,宽2.7,厚0.3厘米

1988年上海市青浦县福泉山一二六号墓出土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小结:让学生了解中国艺术的起源,熟悉其发展过程,对人类的发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第三课时壁画、帛画教学重点:掌握岩画的内容形式及其在远古时期的作用;秦汉时期壁画和帛画的特点。教学难点:清楚的人事壁画和帛画的内容,并能够区分。教学内容:第一部分:(三课节)一、概况时代内容石器时代秦汉时期魏晋时期隋唐时期主要特点石器时代是中国绘画的萌芽时期,伴随者石器制作方法的改进,原始的工艺美术有了发展。秦汉时代的壁画以宫殿寺观壁画和墓室壁画为主。在汉代北方,墓葬壁画依然流行。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题材范围变得更加广泛,场面宏大,色彩瑰丽。二、岩画(图片赏析)岩画是在岩石上雕刻和绘制的图画,其创作时间约为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的岩画按其表现的内容可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北方地区反映原始的游牧生活;南方地区反映了南方原始农业社会的生活状况。这些岩画从总体上反映了远古时代的社会经济、生产状况和人群组织形式,成为研究原始社会的活化石,也为探索原始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实物依据。也包含人类初期的各种审美意识和观念三、秦汉时期在整个“先秦”时代中,春秋以前属于奴隶制社会,战国以后则进入了封建社会。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各种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所谓的“青铜文明”。统治阶级的需要带动了美术各门类的发展,绘画当然也不例外,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先秦绘画遗迹少之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被推测为大部分的绘画都绘制在了易于腐烂的木质或者布帛上面。在商代的多处墓葬中发现了残存的彩绘布帛,在商代王室的墓葬中更是发现了很多的木质品上的漆画残留。四、早期中国画——战国帛画(图)——讲解最能代表战国时期绘画艺术成就的遗物,湖南省长沙出土的《龙凤仕女图》、《人物御龙图》帛画。这两幅世界上最早的丝织物绘画均是随葬的“铭旌”,具有送死者灵魂升天的含意,表达了楚文化中简朴的道家思想。特征:秦汉时代的壁画以宫殿寺观壁画和墓室壁画为主。秦汉时代的宫殿衙署,普遍绘制有壁画,但随着建筑物的陆续消亡几乎丧失殆尽。本世纪70年代发现的秦都咸阳宫壁画遗迹第一次使我们领略到了秦代宫廷绘画的辉煌。(图片)五、秦汉美术特点秦:统治阶级重视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皇权威严,追求奢豪的生活享受,并希望死后仍能和生前一样的安富尊荣,于是大规模兴建宫苑,陵墓.汉:自由活泼,大胆想象的浪漫主义精神与严格规范,深沉的理性精神合为一体而形成的生机勃勃,恢宏伟美的汉文化.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产物.代表:马王堆汉墓帛画讲解(图片赏析)第二部分:(一课节)六、中国瑰宝赏析——马王堆汉墓(视频)第四课时隋唐-唐代壁画教学重点:了解唐代壁画所特有的特点;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及其历史价值。教学难点:掌握唐代壁画的艺术特点。教学内容:第一部分:隋唐-唐代壁画唐壁画,世俗化,艺苑中,多奇葩;寺庙窟,遍天下,惟敦煌,名天下。墓葬画,价值大,李贤墓,画最佳;永泰墓,刻像挂,众画师,令人夸。隋唐壁画,超过了以前任何时代,也是隋唐绘画艺术的主流。这是因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石窟寺壁画、寺观壁画、宫殿壁画、墓室壁画等,遍布全国各地,凡画坛名流,画工名匠,无不从事于壁画创作,在《历代名画记》中,专有《记两京外州寺观壁画》一篇,叙述了许多著名大画家的杰作,使我们认识了我国古典艺术宝库的奇珍异宝,是多么丰富!

隋唐时代壁画,虽然仍是佛教题材,但从内容到形式,生活气息更加浓厚。画的是佛国的景物,但精神却是人间世俗的风貌;已经不是教义指导生活,而是生活超过信仰。壁画走向世欲化,是重大的革新。在众多的各类壁画中,甘肃敦煌壁画,举世闻名。(图片欣赏)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敦煌市东南,在鸣沙山东麓50多米高的崖壁上,洞窟层层排列。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法名乐尊的僧人云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万道,状若千佛,感悟到这里是佛地,便在崖壁上凿建了第一个佛窟。以后经过历代的修建,迄今保存有北凉至元代多种类型的洞窟700多个,壁画50110平方米,彩塑2700余身。莫高窟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的艺术、历史、经济、文化、宗教、教学等领域,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历史:(补充)1900年6月22日看管石窟的道士王元录请来写经书的杨某在往墙缝中插灯草时,发现墙里面是空的,因此发现了一个密室,(现编号17号窟,也叫藏经洞),洞中有4至11世纪(西晋至宋代)的经、史、子、集各类文书和绘画作品等四万余件。其中大部分后被外国盗宝者劫到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莫高窟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的艺术、历史、经济、文化、宗教、教学等领域,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欣赏洞窟)历史小知识:斯坦因拍摄洞窟壁画,并利用王道士的无知,廉价骗购藏经洞出土敦煌写本二十四箱、绢画和丝织品等五箱。第三次探险(1913-1915)再次到敦煌,从王道士手中获得五百七十余件敦煌写本三次中亚探险所获敦煌等地出土文物和文献,主要入藏伦敦的英国博物馆、英国图书馆和印度事务部图书馆,以及印度德里中亚古物博物馆(今在新德里的印度国立博物馆)。伯希和于1906年至1908年间深入敦煌莫高窟,对全部洞窟编号,并抄录题记、摄制大量壁画照片。因伯希和具有深厚汉学知识功底,能操汉语,并熟悉中国古典文献,在取得王道土的同意后,将藏经洞中的遗物全部翻阅一遍,重点在于选取佛教大藏经未收的文献、带有题记的文献和非汉语文献,廉价骗购走大量的藏经洞文献中的精品和为斯坦因所遗的绢画、丝织品。这些收集品运到巴黎,写本部分入藏法国国立图书馆东方写本部,绢画、丝织品等入藏集美博物馆。第二部分:中国瑰宝赏析——敦煌莫高窟(视频)第五课时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教学重点:画像石与画像砖的区别教学难点:掌握画像石与画像砖的区别,认识各地区的代表作品导入:趣味问答:大家来猜一下什么是画像砖?而什么又是画像石?前提概要:画像石和画像砖是汉代美术史的最重要的材料,数量最多,内容也最丰富。

画像石分布的中心地区有二:山东西部、南部和四川岷江流域。此外河南南阳一带也有相当数量的发现,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有一些发现。画像砖的分布地区主要是河南和四川。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画像石一、画像石中国汉代的石刻画。主要用于墓室、墓前祠堂、享堂、石阙等墓葬建筑的建造与装饰。它产生于西汉,盛于东汉,魏晋之际仅有个别实例,故又称汉画像石。表现形式:分阳刻(线条、块面凸出)和阴刻(线条凹进)两大类。很多作品在结构、造型和线条的运用上,达到朴质雄劲或生动壮美的境界,是我国一项丰富的艺术遗产。分布: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陕西、山西、四川等地,湖北、浙江、安徽、北京、天津等地也有少量发现。画像石内容分类(6类) ①庄园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主要有农耕、收获、放牧、采桑、纺织、采盐等,作品记录生产过程或特点胜于刻画人的神态。(图片赏析——课件)②体现墓主人仕宦身份、经历的礼仪与象征物。有数量众多的车骑出行、射猎、谒见、属吏、武库、收租、讲学、建筑等画面。(图片赏析——课件)③墓主人生活有以人、物数量多为特点的燕居、宴饮、宾客、庖厨、乐舞、百戏、博弈等画面,它们描绘的并非是具体的某次活动,而是贵族地主典型的社交与享乐方式。(图片赏析——课件)④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像。历史故事主要有周公辅成王、荆轲刺秦王、二桃杀三士(简述)历史人物多为孔子及其弟子、烈女、孝子等,作品反映出当时流行的忠勇、仁义、节孝等道德伦理,带有明确的政治褒贬倾向。(图片赏析——课件)⑤神话故事、祥瑞物象与天象图。这类作品呈两种面貌:一种主题单一,如西王母、后羿射日等基本上是远古神话情节不断蜕变后的固定造型;另一种则二位一体或三位一体,即神、祥瑞物象与方位、日月星座功能同一、形象复合的伏羲、女娲、嫦娥以及龙、虎、鹿、羽人、朱雀、玉璧、仙草等神和具有神格的物象。(图片赏析——课件) ⑥各种以植物为母题的花纹和图案。其中部分象征吉祥意义,主要作为画像石的边饰,也有单独的画面。(图片赏析——课件)艺术风格上面我们关上了一些画像石,大家来总结一下,画像石都有哪些艺术风格画像石艺术风格是构图方式、造型特点、雕刻技法统一的体现。主要的构图方式遵从了传统法则,即以平面的散点和分层方式布局,形象按上下层次、左右关系获得在空间中的位置,没有提供向纵深延伸的暗示。与构图方式统一的形象塑造,具有影形观察和线描表达两个显著特点。物象的体积消失在剪影式的平面造型中,以曲线为主的轮廓线强调了形象的形体与动态特征。几乎所有的形象都处在行进、跳跃、流贯、顾盼、飞腾的运动瞬间。轮廓之内的线条加强了动势,也概括地增添细节,使形象较有个性状貌。画像砖(简述)思考:上面我们讲了画像石,那么画像砖又是什么?与画像石有什么不同所谓画像砖,就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画像砖起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画像砖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饰。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有的上面还有红、绿、白等颜色。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个画面,也有一砖为上下两个画面的。画像砖的内容与幻想是基本一致,都是反映生活,事件、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等。不同:制作工艺四、作品欣赏:(略)第六课时创意实践时间:20XX年9月23日课节:四课节题目:根据上节课所讲的画像砖进行创意制作,符合画像砖的特点规格:不小于10cm*10cm要求:画面题材不限材料:塑泥教学目标: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教学目的:锻炼其总结知识的能力,加强技能的训练。教师课堂辅导,完成后作业回收。第七课时中国建筑(1)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综述教学重点:本课时从整体的角度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形势形成整体认识。教学难点:掌握古建筑中木质结构的优缺点,准确的区分各种木结构的特点。导入:趣闻问答:有没有出去旅游过?都去过哪里?描述一下当地的风景。不知道你们去玩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建筑物呢?大家思考一下,在古时期,人们建造房子用的是什么材料呢?都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针对这个问题,整体的认识一下我们古代建筑的特征。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与延续性◆多样性:指横向的比较,地域的差异。1、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如窖洞、江南民居、草原毡房等。2、建筑材料的多样性,木结构、砖石构、生土结构等。3、建筑结构形式的多样性,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混合式等。◆延续性:指纵向的比较,时间轴。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又具有延续性特征,即:无论是中原地区,还是大部少数民族地区最大量使用的建筑是木构体系。现在我们知道古代建筑使用的大量材料是木材,那么木材肯定有一定的优点才被人大量使用,那木材都有哪些有点呢?大家思考一下……木构架的优势:(一)取材方便,易于加工。我国古代广袤的土地上到处的茂密的森林,木材易于加工;(二)适应性强,内部空间灵活。木架建筑是由柱承重的,墙并不承重。梁、檩、枋等构件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只起圈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用,因此民间有“墙倒屋不塌”谚。(三)抗震木构架的组成采用榫卯结合,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加上榫卯节点有一定程度的可活动性,使整个木构架在消减地震力的破坏方面具备很大的潜力。(应县木塔)(四)施工速度快木材加工远比石料快。(五)便于修缮、搬迁榫卯节点有可卸性,替换某种构件或整座房屋拆卸搬迁,都比较容易做到。中国古代主流建筑体系之所以长期使用木构架,是上述优势综合作用的结果。那,木建筑优点这么多,为什么现在的建筑很少用木材呢?这说明它也存在这某些缺点,思考……木构架的缺陷:首先,生长期成材期长,导致木材越来越来稀少。其次,木架建筑易遭火灾。再次,木架建筑采用的基本上是简支梁体系,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建筑分类按建筑的结构体系分:井干式、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图片)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主要流行于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抬梁式(图片)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称叠梁式。使用范围广,在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代表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穿斗式(图片)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按建筑的使用功能分(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7)园林与风景建筑(8)市政建筑(9)标志建筑(10)防御建筑(图片赏析)3、按发展模式分: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工官制度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官式建筑工官掌管下建造的,设计、预算、施工都由将作、内府或工部统一掌握,不论建筑物造于何地,都有图纸、法式和条例加以约束,还可派工官和工匠去外地施工,所以建筑式样比较统一,能反映当时全国的最高技术和艺术水平。民间建筑各地自主建造的,由各地工匠参与设计并承担施工,因地制宜,建筑式样变化多端,地方特色鲜明。(图片赏析)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及空间特征1、单体平面:采用骨架系统◆柱网◆间由相邻两个房架构成的结构单元称为“间”。面阔方向,一般明间>次间>梢间。(平面图)单体立面:造型趋于程式化

刘致平称之为中国古代建筑立面的三部曲:屋顶、屋身、基础。单体剖面:木结构造型合理——线的动态感凹曲面的屋面特征①折线构成,内凹曲线使瓦越压越紧,防止喝风灌雨。②利于采光。③使雨水摔的比较远(图)装饰与结构构造统一(图片)建筑群体的组合(图片)◆庭院:群体组合的基本单位。◆庭院的围合方式: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门屋”或“倒座”),则称“四合院”。独具特色的第五立面——屋顶(图片)(简述)总结:整体特征四、中国建筑欣赏——永定土楼(视频)第八课时中国建筑(2)教学重点:1、原始社会建筑特点2、奴隶社会建筑特点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特点教学难点:掌握各个时期的建筑特点以及建筑形式的发展。教学内容:第二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前六七千年~前21世纪)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有巢氏时期——住屋之始,“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巢居、穴居两种方式。小知识:燧人氏时期——“钻木取火”“结绳记事”。(图片)伏羲氏时期——创文字取代了结绳记事。神农氏时期——农业开始兴起。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六七千年前~前21世纪)1、仰韶文化:住屋的形式正由竖穴向地面建筑发展,初步掌握了伐木、绑扎、等技术。(图片)2、龙山文化住屋形式:面积变小,平面呈“吕”字形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增强了私密性。建筑材料上,开始出现土坯砖,室内地面普遍采用白灰面,防潮。(图片)3、河姆渡文化住屋形式:干阑式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用作居住。它是由原始巢居发展而来。我国发现最早的采用榫卯技术的木构建筑。(图片)解释:榫卯,读作sǔnmǎo,榫卯结构是实木家具中通常在相连接的两构件上采用一种凹凸处理的接合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前2070年~前476年)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特点:1、采用夯土台基2、封闭的廊院代表实例: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图)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小知识:夯土(hāngtǔ)是一种建筑材料。是土材质中较为结实的建材,在古代是城墙、宫室常用的建材,考古学术语。古代的城墙、台基往往是夯筑的。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城市出现:1、

郑州商城2、

偃师尸沟乡商城。3、

殷墟◆宫殿代表: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宫殿遗址。特点:夯土台基;“副阶周匝”。三、西周、春秋(前11世纪~前476年)1、城市:既统治是阶级居住的场所,也是对外防御的堡垒。有大小之分。都城:称为镐京。2、建筑:高台建筑开始兴起。作用:攀比、瞭望。特点:A、“合院”形式,四周有檐廊环绕,基址下有排水管和暗沟,排院子里的水;B、平面中轴对称;C、布局前堂后室,内外有别,尊卑有序。建筑实例: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遗址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四合院。(四合院鼻祖)(图)3、装饰与技术(观看图片)◆斗栱的雏形◆西周时发明了瓦◆春秋时期出现砖,主要用于室外铺地及墓葬◆凤雏村出现了三合土:白灰+沙+黄泥抹面4、室内:席地而坐。5、建筑界的代表人物:鲁班,姓公输,名班,是春秋时期鲁国人,被奉为木工祖师。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前475年~589年)一、战国(前475~前221年)

1、城市建设高潮(战国七雄)繁华的大都市。城市已经不是诸侯的堡垒而工商业的大都会。2、

台榭建筑普及

◆建筑实例: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高台建筑、阁道(飞陛)小知识:台榭——中国古代将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称为台,台上的木构房屋称为榭,两者合称为台榭。3、大型建筑工程◆都江堰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修筑,兼具泄洪与灌溉两大功能。◆长城4、建筑技术◆铁器的广泛使用,出现了斧、锯、锥、凿等工具◆多种榫卯形式,早期“平榫”,战国时期“燕尾榫”。◆筒瓦、板瓦广泛使用。二、秦(前221~前206年)秦建筑文化,同秦代的政治、经济、文字、度量衡等一样,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中国传统建筑体制和建筑美学中的基本特点,如大屋顶、高台基、木结构、左右对称等在秦代都发展到成熟的程度,从建筑内容、建筑思想分析、技术进步等方面对秦建筑文化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建筑艺术特点◆阿房宫杜牧的<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三、汉(前206~公元220年)建筑艺术特点:1、

形制严整,气势宏大2、风格古拙有明显的“挑脚”,斗栱碩大。建筑技术特点:1、木构架技术趋于成熟①建筑结构体系抬梁式、穿斗式已经出现;②斗栱普遍应用。2、屋顶形式极大丰富3、砖石类建筑开始多用.园林在园林艺术创作上,表现为追求仙境、长生不老。园林的规划产生“一池三岛”的模式,池中建岛,三岛:蓬莱、方丈、瀛州三座仙山。新的建筑类型:佛教建筑洛阳白马寺,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四、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68年)1、

陵墓建筑:相对于汉代以来的厚葬改为薄葬,享受现世的生活。2、佛教建筑兴起佛教建筑实例: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密檐砖石塔,已知中国最早的佛塔。河北定兴北齐石柱佛教石窟寺,◆公元3世纪开凿的,新疆克孜尔石窟,为最早。◆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3、园林

山水园林发展,以追求自然山水为本,追求自然美,摒弃了早期对“神仙境界”的追求。是园林发展上的较大转折,对后世园林艺术的发展影响较大。总结:课外扩充:阿房宫之谜(视频)第九课时中国建筑(3)教学重点:1、封建社会中期建筑特点2、封建社会后期建筑特点教学难点:掌握这两个时期的建筑特点以及建筑形式继承。教学内容:前提:提问上节所学习的内容第四节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581年~1279年)(2课节)一、

隋、唐(581年~907年)1、城市◆都城:隋大兴城(唐长安城)采用里坊制,严整宏大的繁荣大都市。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规划都受到唐长安的影响。2、建筑群的发展,强调利用地形,这是本时期的一大突破。◆唐乾陵◆唐大明宫正殿含元殿以龙首原为殿基,也是利用地形地势烘托建筑的典范。3、文化交流繁多、各种文化相互渗透:◆国内:民族文化与习俗的交流。◆国外:对外文化交流,主要体现在佛教文化的传播。佛教建筑:隋代佛教建筑的典型实例:◎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唐代佛教建筑的典型实例:◎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陕西西安大雁塔◎陕西西安小雁塔4、建筑技术趋于成熟建筑结构、构造、形式达到和谐状态,建筑的形式是结构的外在表现。建筑的色彩以暖色为主,“朱柱素壁”“黑瓦白墙”,温润明朗。建筑装饰主次分明,节奏清晰。5、大跨建筑建筑实例:河北赵县安济桥:隋代工匠李春建造,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敞肩券拱桥。突破了早期用圆拱的做法,而使用弧线。6、出现了专门从事建筑设计、施工的阶层——“都料匠”专门掌握用绳墨绘制图样并在施工的人,建筑师。代表人物:[隋]宇文恺,是隋大兴的规划者。二、五代十国(907年~960年)建筑技术:在砖石建筑结构上有所发展。建筑实例:砖木混合结构,◆苏州云岩寺虎丘塔砖石塔◆杭州闸口白塔◆南京栖霞舍利塔三、宋、辽、金(一)北宋

建筑的发展趋向定型化、制度化,既是建筑技术的进步,但同时限制了之后建筑的发展。优点: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建筑成就,建立了模数化的制度。。缺点:限制了木构建筑的探索,使中国建筑趋于退化,转而向装饰化、等级化发展。1、城市城市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城市结构打破了唐代以前封闭的里坊制,而代之以开放的新街市。城市的消防、运输、交通、商店、桥梁等都有新的发展。◆张择端《清明上河图》2、建筑装修注重细部的刻画,装饰风格由唐代的豪迈向婉约转变。3、建筑技术砖石建筑水平提高,建筑大量使用琉璃瓦。◆河北正定料敌塔(砖),高84米◆福建泉州万安桥(石)。◆福建泉州仁寿塔(石),高40米◆河南开封祐国寺塔,是中国最早的琉璃塔。4、群体组合◆河北正定隆兴寺◆山西太原晋祠◆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5、园林堆石叠山,以城市环境中人为建造山水,园林发展注重个人的品味和趣味。辽——颇具唐风的辽代建筑。建筑实例:◆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中国保存最早的木塔。◆河北蓟县独乐寺◆北京天宁寺塔(三)金——辽、北宋结合的特点,雕刻细致,色彩富丽。建筑实例:◆山西大同上华严寺大雄宝殿第五节

封建社会晚期建筑(1271年~1911年)(2课节)一、元(1271~1368年)1、

元大都是中国古代最符合礼制规范的都城。城市景观方面,创造了大片水面作为皇家的苑囿。2、元代建筑的特点:草率、大胆、简约。A、采用天然弯木,做木构件,“大弯梁”B、采用大额C、强调柱梁直接,斗栱的功能减弱,趋于装饰化。D、建筑常采用“减柱造”,柱网的排列不规范。3、

宗教建筑进一步发展A、出现了类型丰富的塔,特别是喇嘛塔。代表实例:北京妙应寺白塔B、道教◆建筑实例:山西永济永乐宫建筑群。二、

明(1368~1644)1、

木构注重规整和整体化。A、建筑造型艺术同唐宋建筑比较,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唐宋时期建筑生动有弹性,而明清以后趋于平直僵硬。B、建筑结构强化柱、梁的直接。2、建筑群布置更为成熟代表实例:◆北京宫殿◆北京天坛◆明十三陵3、砖普遍用于民间◆长城,最大的砖石建筑4、琉璃瓦普及◆山西大同九龙壁◆山西广胜寺飞虹塔5、园林城市园林、私家园林发展,园林设计范围较小,注重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限美景。6、建筑装饰趋于世俗化◆苏式彩画:在栿梁上绘制花、鸟、虫、鱼等题材,主要流行于南方。彩画:画在木结构上的。壁画:砖、石墙上的画。三、清(1636~1911)1、出现了很多喇嘛教建筑。建筑实例:◆西藏布达拉宫◆河北承德外八庙2、雍正以后大建孔庙、文庙。3、

版图大,住宅建筑丰富4、

园林建筑以皇家园林为主。总结:第十课时民居住宅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形式教学难点:掌握各种民居形式的构造及其建筑特点教学内容:导入:“五十六各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是谁的歌?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中国纵横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孕育五十六个古老民族,织就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有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为家,有人把家驮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赐……中华民居采风将展示我国民居的源远流长和它的独特魅力。一、

住宅的起源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住宅,《仪礼》:前堂后室。■南北朝隋唐大宅邸多达几进,采用廊院式。外宅最主要的建筑是堂,延宾客之处。内宅,“寝堂”,女主人延接宾客之处。■宋代以后住宅形制多样化,四合院、沿街前店后宅,工字形住宅等。出现了“廊屋”。二、中国传统住宅构筑类型中国民族多,幅员广。古人于不同环境、气候、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下,造就不同的生活居住环境,同时住宅由于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结构合理,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适宜技术。其构筑类型最具代表性,它既存线性的历史发展,又存跨越地区的限定。以现存明、清住宅为实物依据,分述如下:(一)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主要分布地: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云南、四川、湖南、贵州等。(二)竹木构干阑式主要分布地: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僮侗语族地区各少数民族(三)木构井干式主要分布地:东北、云南等林区。(四)砖墙承重式主要分布地:山西、河北、河南、陕西。(五)碉楼主要分布地: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六)土楼主要分布地:福建、广东、赣南等。(七)窑洞主要分布地:豫西、晋中、陇东、陕北、新疆吐鲁番一带(八)阿以旺所谓“阿以旺”即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夏室(大厅)。这种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带天窗的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有起居、会客等多种用途。主要分布地:新疆南部。(九)毡包主要分布地:内蒙古、新疆。(十)水上人家

主要分布在江浙等水乡地区。四、民居实例北京四合院安徽民居苏州民居窑洞福建土楼吊脚楼一颗印北京四合院3、分析:A、有轴线、内外有别。尊卑有序,内向(开窗)B、秩序通过门来体现:大门、垂花门C、院子,重要的家庭聚会中心,环境气候调节的场所。D、风格:建筑外部风格较简单、色彩为灰色。4、评价优点:防风沙、防噪音、防干扰。缺点:私密性差、建筑密度低。改造实例:菊儿胡同(二)安徽民居1、历史背景■徽商,以徽州人生存方式为代表,“处者以学、行者以商”,故徽商又称儒商。2、建筑风格特点两重性:■外观淡雅(白墙灰瓦),内部装饰精美、突出■构造方式,北方抬梁式与南方穿斗式结合。■明中叶前,底层低、楼层高,祭祖在楼上;明中叶以后,底层高,楼层低,祭祖在楼下。3、

建筑情况A、平面,外观方整B、剖面明间——抬梁,山墙——穿斗上下层柱子不对位山墙与柱分开C、外观白墙灰瓦,淡雅清水脊四瓦落地、五岳朝天D、内部注重雕刻与装饰,但用木本色,又显雅。(三)苏州民居1、住宅多有园林,侧或后。2、住宅风格典雅、精致、纤丽。3、住宅设计的手法多样化,表现在“轩”轩,古代自然式园林中的建筑,是小巧玲珑,开敞精致的建筑物,室内简洁雅致,室外或可临水观鱼,或可品评花木,或可极目远眺。■轩的作用:A、将室内空间分割为轩与主室;B、减小室内空间高度。(四)窑洞——窑洞是横穴,黄土高原是黄土窑洞的故乡。1、特点:■是一个虚空间;■是无建筑师的建筑。2、剖面:采用何种形式,由土质决定,“土好顶圆,土坏顶尖”。3、窑洞主要有三种:(1)开敞式靠崖窑(2)下沉式窑院(地坑院)(3)砖砌的锢窑1、靠崖窑——天然崖面横向开穴。2、地坑窑是在下沉式院落四壁挖窑洞而成。人工先挖竖穴,然后再横向挖,横、竖穴结合的窑洞,称为地坑院。3、锢窑——土坯砖建的地面上的窑,布局上仍以四合院为主。4、窑洞的优缺点优点:经济,就地取材,土尽其用。维持生态平衡、防火、防噪音、少占农田。缺点:空气不流通、潮湿。排水、抗震有问题、施工周期长。5、应用与改进通风问题的解决:1、前后院2、通风孔。(五)福建客家土楼生土建筑:以未经焙烧的原土为材料的建筑。夯土建筑:以夯土版筑方式建成的建筑。1、历史背景一家一族一楼,防卫功能重要。土楼的形式,有长方、圆、半圆、八卦、凹、方等。最早是长方,清以后,变成半圆、八卦形。2、土楼的总走向(1)由北向南;(2)由内陆山区向近海丘陵地区发展;(3)由河流上游向中下游的发展。3、技术手段(1)外观:封闭,以防卫(2)内部:使用空间,非常开敞(3)夯土技术:当地的土壤为红壤,粘性很强,会压得很密实。地盛产硬木和竹林,以使用后的碎皮为拉筋。糯米红糖为粘接剂4、建筑形制■基本特征①以祠堂为中心②平面格局采用中轴对称方式③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式住宅■方形三堂两横三堂——大门、起居、牌位两横——横即是竖■圆形a楼上卧室,楼下为贮藏b辅助部分c祠堂■建筑风格:雄浑壮观■评价:私密性差(六)四川、贵州、湖南、江西民居1、穿斗式:◎屋顶重量由檩条、柱子传到地上,墙只起填充作用。◎柱间用枋连接,自由随意,防风性好。◎用材较少,取材方便。2、吊脚楼式:干阑式建筑在山地的变体。3、院坝三合院(七)云南民居1、一颗印云南典型的住宅形式,住宅形式、地盘和外观都很方整,称为一颗印。建筑风格特点:厚重、方整。(七)云南民居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三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族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型式五、湖南风情欣赏——边城凤凰(视频)第十一课时走进中国雕塑教学重点:1、雕塑的制作材料2、雕塑的分类3、雕塑的表现形式教学难点:区分各种雕塑形式的表现形式。教学过程:导入:小游戏游戏规则:下面共有9副图片或美术作品,看谁能够又快又准的找出所有的雕塑作品。(看图片)提出问题:刚才7张不同的雕塑作品之间有何共同的特点?1、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可雕刻或可塑造);2、通过一定的表现手法(如捏、刻、焊接、铸造、塑、……);3、占有一定的空间;4、具有一定的审美性。结论:雕塑是以雕、刻、塑以及堆、焊、敲击、编织等手段制作三维空间形象的美术。一、制作材料(图片欣赏)1、可雕刻(1)石头:(石雕)(2)竹、木:(木雕、竹雕、根雕、)(3)金属:(铜雕、不锈钢雕、……)(4)冰:(冰雕)2、可塑造(1)泥:(泥塑)(2)雪:(雪雕)(3)沙:(沙雕)(4)蜡:(蜡像)二、雕塑的分类(图片欣赏)1、按照材质分类雕塑分为泥塑、木雕、石雕、铜雕、冰雕、沙雕、蜡像等,在雕塑上施以粉彩叫彩雕或彩塑。2、按着作品题材内容的性质雕塑分为纪念碑或纪念性雕塑等3、按照环境、用途、放置位置雕塑又分为城市雕塑、园林雕塑、室内雕塑、室外雕塑、案头雕塑、架上雕塑以及奖杯、奖牌等三、雕塑的表现形式1、圆雕——所谓圆雕就是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可以从各个方面观赏,一般不带背景。2、浮雕——在一块底板上由以雕塑手法制成的,占有一定空间的、被压缩的实体所构成的雕塑形式。只有一个观赏面,其底板可以表现一定的环境、背景、加大作品的空间深度。3、透雕——去掉底板的浮雕则称透雕(镂空雕)。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底板背景部分的雕塑,可分单面雕塑和双面雕塑两种。四、雕塑欣赏——秦始皇兵马俑(图片)五、视频赏析(兵马俑)第十二课时创意实践题目:根据上节课所讲的雕塑进行创意制作,符合雕塑的特点规格:高度不小于15cm要求:题材不限材料:塑泥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雕塑的意义。教学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课堂辅导,完成后作业回收。第十三课时中国剪纸教学目标:明确(一)剪纸的工具和材料(二)剪纸的表现方法与制作步骤(三)剪纸的分类教学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剪纸的概述剪纸俗称窗花,是我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民间剪纸,为聪慧的劳动妇女所创作。它以娴熟的技艺、朴素的技法,利用古今人物、吉祥动物、名贵花草等为素材创作出大量造型奇巧、剪工精湛、生活气息浓重的艺术精品,把人们喜庆,快乐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是极有欣赏价值的礼品。

二、剪纸的溯源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