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制度原因分析及现实思考样本_第1页
金融危机的制度原因分析及现实思考样本_第2页
金融危机的制度原因分析及现实思考样本_第3页
金融危机的制度原因分析及现实思考样本_第4页
金融危机的制度原因分析及现实思考样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融危机制度因素分析及现实思考孙启明王艳龙摘要:关于本次金融危机成因观点众说纷纭,如经济失衡、放松监管、金融创新、利率政策失误、信托责任、道德缺失等等。本文站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角度,对各种观点分别对做出分析和诠释。最后指出本次金融危机深层度制因素是:在资本为王社会制度下,在虚拟经济控制实体经济条件下,世界货币充当者—美元主权发行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货币使用者各国经济增长长期失衡而无能为力货币制度或货币体系导致;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美国操纵虚拟资本掠夺实体资本导致,即高品位资本剥夺全世界低端劳动和资源导致。固然,在短期内不能变化和颠覆这种制度状况下,咱们只能是谋求渐进式改良办法,韬光养晦地潜心发展自己,伺机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核心词:金融危机制度因素现实思考1929-1933年大危机到来之前,人们还习惯于从制度层面寻找危机爆发因素,自从凯恩斯主义挽救了资本主义之后。人们似乎只乐意从政府管理层面来看待资本主义经济了。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来,连政府管理也徐徐被淡出,以哈耶克为代表新自由主义在政治与学术领域逐渐显现出它影响力。一种以经济自由主义为中心基本价值理念,以及与经济自由主义互为因果“小政府主义”开始形成。这次金融危机诸多因素分析中,似乎危机浮现频率和强度和政府宏观管理有着极强负有关这一结论被证明后,危机浮现深层制度因素就不复存在了。本文正是基于这样背景才想试图阐明;任何一种危机发生制度是深层基本因素,宏观管理理是重要不可或缺因素,而其他只是表层、次生因素。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金融危机历史回顾资本主义无法消除产生经济危机根源,因而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以来,随后发生危机年份是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00年。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这样经济危机。进入20世纪,在19危机之后,迄第二次世界大战此前,又发生了19、19、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经济危机,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周期发生了变化,在这一时期中美国经济的确在创造着奇迹,二战前那种频繁七、八年来一次经济危机不见了,代之以小不规则经济波动,仅以美国8次经济危机为例就可以明显地看出危机被政府管理熨平或者说被变化痕迹:从1948~1949危机到1953~1954年危机相隔5年;再1957~1958年危机相隔4年;再到1960~1961年危机相隔3年;再到1969~1970危机相隔9年;再到1973~1975年危机相隔4年;再到1980~1982年危机相隔7年。这些变化已经足以搅乱了那些长期信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人们思维,然而更令人刮目相看是美国经济从1982~(即美国次贷危机)有近30年良好增长,几乎没有经济危机,使人们惊呼美国经济奇迹,一时间“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后工业化时代”到来了誉美之词充斥媒体,大有资本主义空前辉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世长辞了氛围,直到这次不期而至金融危机如海啸般袭来后,人们才如梦方醒,恍然大悟中感到本来由深层制度因素决定经济危机这条蛟龙并没有被制服,只是被多次打压,并披上了虚拟次贷外衣,在长期蜇伏后必然强劲崛起而已。通过冷静思考,人们不久发现近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危机并没有被熨平或者消失,而是以其变种金融危机形式频繁地发生。据Lindgren、Gareia和Seal(1996)记录,自1988年到1996年间,共有133个成员国发生过银行部门金融危机,这足以看出当代资本主义金融系统不稳定性。因而Honohan(1996)激烈地以为,20世纪后20近年发生金融危机频度和规模,是“史无前例”。从1929年到197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这段时间发生典型金融危机就有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1931年欧洲金融危机,1950年和1974年世界金融危机等。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到如今,发生金融危机频率明显加快,如1979年发生了世界范畴内金融危机后来陆续发生金融危机年份如下:1982(美国),1990(日本),1992(英国),1995(墨西哥),1997(亚洲),1998(俄罗斯),(阿根廷、委内瑞拉),(美国),(越南)。从以上数据咱们可以得出两个时期发生金融危机平均时间间隔,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布雷顿森林解体(1929一1975)共44年,有4次危机,平均11.5年一次;从布雷顿森林解体到当前(1975一),33年共发生金融危机l0次,其平均时间间隔是3.3年。而1990年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以来(一1990),这个金融危机发生时间间隔则更短,平均为2.25年。随着全球经济进一步融合,金融危机发生频率将进一步加快,并且当代金融危机发生地点由重要发达地区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转移趋势十分明显曹雄飞《基于马克思经济学金融危机生成机制研究》研究生论文,月11月。曹雄飞《基于马克思经济学金融危机生成机制研究》研究生论文,月11月。二、关于金融危机发生因素各种解释分析长于计量与模型分析西方经济学者难以跳出自身制度局限,只能从非制度角度来分析金融危机发生因素。对于较早一点货币危机,例如20世纪70、80年代所谓“拉美型”货币危机、1973-1982墨西哥危机和1978-1981阿根廷危机,这些学者解释虽然不是制度性,但还是贴近实体经济,她们强调经济基本面和经济运营实际状况对金融面影响,将金融危机因素归结为经济过热、构造失衡等实质因素,经济基本因素决定了货币对外价值与否稳定,也决定了货币危机与否会爆发、何时爆发及影响力与渗入面。以为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国家存在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冲突,外部失衡积累成果将持续消耗政府外汇储备,最后也许导致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即一国经济政策目的内在不一致和经济基本面恶化是引起危机主线因素,政府预算赤字则为危机之源Krugman(1979)、Salant和Henderson(1978)。她们提出普通称为KFG模型[1][2]。描述了在固定汇率制下因国家干预经济运营而形成财政赤字而引起物价上升、实际汇率上升,从而由投机冲击而最后爆发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这一解释被经济学界称为第一代金融危机模型。而对于1992-1993欧洲货币危机和1994-1995墨西哥比索危机,Obstfeld(1994,1996),Drazen和Masson(1994,1998),Sachs,Tornell和Velasco(1996)等为代表学者则远离了更贴近制度层面实体经济,更加注重强调行为主体主观心理因素,以为人们会预期政府与否会坚决捍卫固定汇率制从而做出理性选取,描述了金融危机在政府政策合理和经济状况良好背景下来源和传导机制,被称为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或理论[3][4]。该模型假定政府是积极行为主体,在其政策目的函数之间谋求最大化组合,在保卫固定汇率制因素和放弃固定汇率制后果之间权衡得失,相机抉择,当坚持固定汇率预期收益不大于为其支付代价时,可以做出放弃固定汇率制度决定,而不是一味地坚持固定汇率直到储备耗尽。第二代危机模型抱负化地以为,政策和经济之间互动关系导致不同行为主体各种行为选取,导致经济中存在多重均衡点,虽然经济基本没故意外干扰因素并发生太大波动,经济也有也许从一种平衡点转移到另一种平衡点。如果投资者情绪和预期发生了变化,就会产生盲从行为和羊群效应,最后引起金融危机,这种被称“多重均衡危机模型”理论从行为主体主观心理出发,强调投资者情绪和预期变化与否和与否产生盲从羊群效应来鉴定金融危机发生因素则显得更加表面化和主观化了,离金融危机爆发深层因素好像越来越远了。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及理论是在第一代、第二代模型基本上,重点研究资本流动和货币危机、资我市场发生危机微观机制、危机爆发时间、强度、危机预警体系以及防范等方面许多模型统称。具备代表性理论模型重要有道德风险模型、银行恐慌资本项目危机模型、证券投资资本项目危机模型和羊群效应模型等。货币危机道德风险模型重要体当前Akerlof和Romer(1993)、Krugman(1998)、Corsetti,Pesenti和Roubini(1999)一系列文章中,强调金融中介道德风险在导致银行过度风险投资继而形成资产泡沫化中所起核心作用。她们以为,由于政府对银行和金融机构隐性担保或显性担保以及监管不力,使得金融机构存在严重道德风险问题,金融机构往往倾向于投资高风险领域,导致资产泡沫化,资产泡沫化破灭时诱发货币危机,如此银行业危机与货币危机伴生以及互相加强、交织,加剧危机演化进程并恶化演化性质[5][6]。银行恐慌资本项目危机模型是由Diamond和DiybvigC(1993)提出,Radele和Sachs(1998)以及Chang和Velasco()加以发展,对亚洲危机现实进行解释金融恐慌模型,强调金融恐慌等预期心理因素导致银行业流动性危机,而政府与国际金融机构不恰当政策将银行业流动性危机促成为清偿性(Insolvent)危机,导致货币与金融危机[7][8][9]。“羊群效应”一方面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从而导致她们在某段时期内做出相似投资行为;另一方面是指如果由于某个传言或是某项突发事件,而引起某些人抽走资金,就有也许产生恐慌性羊群行为,而发生银行挤兑,股市、汇市狂跌,从而爆发货币危机。第三代危机模型不可谓不全面,不可谓不细致,不能不说对1994墨西哥货币危机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提供了更全面解释。但是,咱们进一步进一步思考,如果咱们加强了预警和管理,加强了道德风险防范,那么发生金融危机根源就可以消除吗?如果不能,那么咱们还要寻找更深层次因素。对于历次及本次金融危机发生因素总结最多莫过于“管理说”了。持这观点人把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责任一股脑地推给了经济自由主义学派和新自由主义学派。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1935年一次演说中指出,1930年世界经济危机正是由于无规则“自由”导致市场崩溃所致。[11]由此美国开始了凯恩斯主义和罗斯福新政时代,也的确变化了资本主义世界和资本主义经济运营周期。国内外众多学者都把这次危机发生因素归绺为以自由为核心监管理念、监管制度漏洞和监管手段局限性使金融体系风险逐渐积累。克鲁格曼()以为,“这场危机重要诱因,并不是被放松监管机构冒了新风险,带来了问题,而是从未受过监管机构冒了很大风险。”“当影子银行系统(那些作为非银行运营金融机构与融资安排)不断扩张,当其重要性赶上甚至超过老式银行时候,政治家和政府官员本应意识到,咱们行为正在使当年诱发“大萧条”金融脆弱局面重新浮现。她们本应采用对策,扩大监管和金融风险防范网,以覆盖这些新金融机构。大人物们本应宣布一项简要规则:任何像银行同样经营机构,任何在危机爆发时需要得到像银行同样救济机构,都必要被当成银行来监管”。“但是这个警告被忽视了,当局没有采用任何行动来扩大监管,因此美国金融体系与整个经济遭遇危机风险越来越大,而这些风险却被置之不理,于是,危机爆发了。”[12]美国政府和知名经济学家郎咸平都以为这次危机重要因素要归绺于华尔街银行家们缺少起码信托责任,毫无节制地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包装垃圾债券,运用高杠杆化进行敛财。也有学者以为是新自由主义抛弃了老式经济学政治因素,对所有领域国家权力持不信任感,从而把政府规制限于最小范畴内导致这次危机。在新自由主义理论推动下,美国贸易型财富积累体系开始向资本自由型财富积累体系转换,这是资本积累方式主线变化,“经济金融化”与“金融证券化”是这一变化途径。也就是说,财富积累方式不是在生产和收入层面,而是在金融层面,通过产业金融化方式对财富格局重新分派,以实现高效率财富积累。于是,金融衍生品泛滥成灾。依照美国财政部对美国次贷担保债务凭证(CDO)市场记录:CDO市场总值为3100亿美元,仅第一季度就达亿美元。金融衍生产品膨胀导致美国金融服务业产值占到其GDP近40%。[10]国内学者张维迎()以为,美联储实行持续低利率政策和信贷扩张,市场信号扭曲,原本不该借钱人都开始借钱,原本不该买房子人都开始买房子,原本不该投资项目开始投资,由此,房地产泡沫和股票泡沫急剧膨胀。次贷危机就是由于在低利率和房地产泡沫诱惑下,不该借钱买房人借钱买房,但它是导火线,不是经济危机根源。美联储持续低利率政策和信贷扩张助推了资产泡沫。美国IT泡沫破灭后,美国经济浮现衰退。为了刺激经济,美联储采用了极具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13次降息,到6月25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至1%,创45年来最低水平。以上诸多观点咱们泛称之为是从宏观管理角度解释,在没有进行制度层面解释之前咱们可以以为这是最具真理性解释了。尚有一种被称之为“经济失衡说”解释,咱们批准经济失衡说法,由于它最贴近“体制说”解释,但是咱们不批准其解释失衡立场。由于它是站在美元霸权主义立场,例如,RicardoJ.Caballero和EmmanuelFarhi()将美国金融危机因素归结为全球经济失衡。她以为,亚洲国家及石油输出组织国家通过大量顺差,积累了大量美元,但在这些国家内部缺少较好投资品,进而大量美元流入美国国内,推动了美国资产价格上涨,形成资产泡沫。美国利率上升,刺破了资产价格泡沫,爆发了金融危机。转引(百年来全球重要金融危机模式比较)苗永旺王亮亮经济与管理研究(第4期))亚洲新兴国家及石油输出组织国家凭借自已实力和资源辛辛苦苦地、一步一种脚印地赚来顺差美元,并以此为基本来发展自已本来就是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美国本应当提供相应技术和服务回收美元,但是美国却受资本劣根性驱使,不提供实质技术和服务,而是冠冕堂皇地通过美元霸主地位向全世界提供它虚拟垃圾债券,长期满足自已不劳而获高消费,然后再把金融危机发生因素和后果一股脑地抛给了全世界,这不是地地道道强盗逻辑是什么?致于那些亚洲人高储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国际储备引起了这次金融危机论调立场就不值得一说了。三、关于金融危机发生制度因素分析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种种现象深层制度因素,迄今为止尚有一种学说可以超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锐利目光。马克思和恩格斯最早把金融危机根源归结为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并体现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供应过剩与劳动群众有支付手段需求局限性矛盾对抗性爆发。但是本文对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说予以了与时俱进解释:即生产全球化、经济国际化与可以统揽和控制世界资源世界货币——美元发行权由美国一家独占之间矛盾。并体现为美国以外欠发达国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各种资源和各种商品生产供应过剩与美国被各种非实体经济虚拟手段吹起来高消费泡沫及其最后必将破灭所产生有效需求局限性矛盾对抗性爆发。就美国国内来说,美国高消费泡沫催生了房地产业虚假繁华,导致住房供应不不大于有支付能力住房需求,也就是说生产(房地产)相对过剩,促生了“次级贷款”,即通过放宽房贷条件刺激消费,以满足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这只能解决一时矛盾,依托透支消费是不也许长期解决生产相对过剩矛盾。生产相对过剩是本次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基本。[2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劳动价值理论还告诉咱们,商品所内含劳动二重性矛盾决定了价值和使用价值二重性矛盾进一步演变,体现为商品与货币对立形式,在美国则极端地体现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对立形式,对价值无限度地增殖贪婪追求,驱动着虚拟资本扩张。马克思指出:“诱人高额利润,使人们远远超过拥有流动资金所允许范畴来进行过度扩充活动”。[23]同步,由于生产过程只是为了赚钱而不可缺少中间环节,因而,资本所有者就“周期地患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媒介而赚到钱”[24]。次贷浮现后,由于金融资本逐利性,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创新过程就是虚拟资本膨胀过程。私有制使商品内在二重性矛盾,越来越激化,越来越背离,货币越来越背离商品,虚拟经济越来越背离实体经济,这就构成了金融泡沫、金融危机乃至全面经济危机内在成因。[25]金融资本贪婪性是导致金融危机根源。资本追逐利润本来无可厚非,等量资本、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收益这本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都是可以认同法则,可这次金融危机让人们思考问题是凭什么美国莫名其妙虚拟资本就能脱离实体资本存在那么久?凭什么美国虚拟资本就能肆无忌惮剥夺世界实体资本。是什么样制度安排使这样一种看上去十分不合理现实却持续了这样久,是什么样制度安排使美国在这次金融危机当中绑架了全世界,而全世界还要为她买单。回答这些问题还要从二战后美国在全世界地位说起。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次大战后,各国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国拥有全球黄金储备75%-80%,美国GDP这时也差不多占到全世界68%左右,这就使建立一种以美元为霸权有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国际货币体系成为也许。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即是一国货币,也是世界货币,美元发行以其黄金储备为基本,世界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换句话说就是世界各国可以储备美元,或将本币换成美元后,可以在美国兑换黄金,可见美国当年实力真不愧是世界霸主,可惜好景不长,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欧共体和日本等国实力增强,美国经济竞争力逐渐削弱,其国际收支开始趋向恶化,浮现了全球性“美元过剩”状况,各国纷纷抛出美元兑换黄金,美国黄金开始大量外流。到了1971年,美国黄金储备不支过剩美元,尼克松政府被迫于这年8月宣布放弃按35美元一盎司官价兑换黄金美元“金本位制”,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自由浮动。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日本、加拿大等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不再承担维持美元固定汇率义务,美元也不再成为各国货币环绕中心。这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崩溃,但美元世界霸主地位依然没有变化,随着世界经济和贸易不断增长和国际货币需求日益增长,美元对国外供应将不断扩大。如果美国国际收支持续浮现逆差,则又不利于美元价值稳定;相反如果美国国际收支持续浮现顺差,则美元供应就将减少,就难以满足国际需求。这样,以美元为主导国际货币体系就会陷入“两难境地”。也就是说,要满足国际货币需求,保证国际货币供应,美国国际收支必要持续保持逆差;只得增发美元,这又必然导致美元贬值。这就是所谓知名“特里芬之迷”。(见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RobertTriffin)在1960年论著《黄金和美元危机》)“特里芬之迷”一方面道出了美元霸权主义内在深层次不可调和矛盾,另一方面,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取代美元霸权货币浮现此前,美元超发行就不可避免,美元货币发行当局放松各种管制,纵容各类莫名其妙垃圾债券满世界发行以回收流动性就不可避免。(王跃利《关于“特里芬难题”争论》财经管理重新查一下.4中旬刊)讲到这里咱们才清晰地看到,格林斯潘持续14次降息并是其老糊涂了或管理失误;华尔街对金融衍生产品过度包装,各级管理层放松管制都不但仅是个人贪婪、信托责任、失监这样简朴,而是深层制度矛盾使然。重新查一下对以上金融危机发生历史做细致分析咱们可以结论地说:美元霸权主义地位没有变;金融危机经济根源和制度根源并没有变;无论是经济危机还是经济危机变种金融危机她们资本剥削劳动本质没有变具备铸币权宗祖国剥削世界货币使用国货币制度没有变。而以上三点恰恰是金融危机发生制度因素。尚有,当代金融危机发生地点由重要发达地区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转移不能阐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消除了危机,也不能说新兴国家制造了危机,而是恰恰阐明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把危机转嫁给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已。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7次有影响力金融危机,其中发生在发达国家(1992年英国英镑危机和美国次级贷危机)只有2次,其她5次金融危机均发生在新兴市场国家(墨西哥、俄罗斯、委内瑞拉、阿根廷和亚洲新兴国家)。新兴经济国家普通处在市场经济初期,由于起步晚、基数小也都处在高速发展期,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今天,她们不得不进行金融开放,又没有足够外汇储备,国际投机资本此时对这些国家进行大规模汇率投机冲击,这些国家只能任凭索罗斯之流摆布,从本质上说是市场经济以强凌弱,一种成年资本主义老手玩弄新兴经济体游戏而已。是世界经济不民主充分体现,是这个经济制度弊端所在。四、现实思考咱们刻意地从深层制度角度来挖掘这次金融危机制度因素,特别是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立场和观点来批判美元霸权主义,并不是及时想用暴力革命方式来推翻这个制度,而是善意地阐明这个制度并不完美,尽管通过半个多世纪努力以美国为代表资本主义世界在吸取了社会主义许多好东西之后,已经完美了许多。咱们更乐意相信美国可以像经历1929---1933年大危机之后再浮现一种新“主义”或“新政”,起到美国经济真正领头羊作用,不要再用那些虚拟垃圾东西欺骗全世界了,而是回归实体经济,用新能源等高科技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毕竟当前美国仍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各国外汇储备中美元仍占60%以上,在国际外汇交易中占40%以上,在国际贸易结算中仍占近50%。面对这样现实咱们思考是:1、短期内咱们只能是韬光养晦地潜心发展自己,尽管高国际储备是一把双刃剑,咱们还是要努力地扩大自己经济规模。斯蒂格里茨曾经作过一种比喻:“小型开放经济就犹如在狂风大浪中小船同样,无论驾驶船技术怎么样,虽然咱们不懂得船在什么时候被倾覆,但是,毫无疑问,船最后会被大浪打翻。”在货币市场上可以非常明显地观测到经济规模对稳定性重要影响。经济规模越大,投机炒作风险就越小。2、适时地推动人民币开放步伐,为人民币区域化积聚竞争实力,充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优势,抓紧将其建成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全面开展各类人民币资产负债业务及中间业务,哺育和扩展境外人民币供应和需求因素,为人民币成为区域货币,进而为长期哺育亚元母体做长期积累。一种国家不也许同步实现资本流动自由、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稳定性。也就是说,一种国家只能拥有其中两项,而不能同步拥有三项。如果一种国家想容许资本流动,又规定拥有独立货币政策,那么就难以保持汇率稳定。如果规定汇率稳定和资本流动,就必要放弃独立货币政策。这就是当代金融理论中有一种非常知名定理,即蒙代尔不也许三角(Impossibletriangle)。放弃资本流动,就会闭关锁国,放弃汇率稳定性,就是一场劫难。放弃独立货币政策对东亚各国来说相对比较可行。这就是区域货币形成基本,放弃独立货币政策也就是向单一区域货币或世界货币过渡。多途径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一极是咱们长期努力目的和任务。3、在人民币经常账户可兑换框架下,借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清算联盟有关经验,由人民银行与关于国家中央银行订立双边合同,容许关于国家中央银行在人民银行开立人民币账户,在双边经常账户余额限度内进行人民币买卖和与储备管理有关投资活动,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储备中使用。创造条件,推动人民币成为SDR篮子货币之一。从数量指标看,近期是有也许。当重新拟定SDR篮子货币构成时,如果现行办法和指标不变,人民币超过日元和英镑也许性很大。剩余障碍就看人民币与否及何时能实现完全可兑换。而人民币一旦成为SDR篮子货币之一,就意味着占据了其成为国际货币一极制高点查一下出处。查一下出处4、加快国内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增长金融系统流动性,提高了金融资本利润率,固然也要控制金融系统整体风险。在国内,金融创新还处在初始阶段,资产证券化率还很低,这客观上制约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我市场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咱们不能由于美国金融创新过了头而咱们谈虎色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体系巨额优质资产和潜在自然资源待开发使资源和资产证券化具备巨大发展空间。从历史来看,每一次大规模经济衰退和新兴经济体崛起,都随着着某些经济学理论沉寂和某些经济学理论兴起。1929-1933年大萧条宣布了古典主义经济学土崩崩溃,随之而来是凯恩斯主义长期主导地位。1970年代供应冲击和滞胀宣布了凯恩斯主义退出主流经济学中心,取而代之是以芝加哥学派弗里德曼为代表自由主义(货币主义)。本次危机发生又终结了不受监管自由主义发展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等新兴经济体崛起也正在创造着新经济理论。回顾历史,一旦经济发展模式走向某一种极端,如极度自由或极度干预,危机就降临了,但机遇也同步产生了。历史告诉咱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解决好政府这只“看得见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手”关系,两者在互相博弈中实现均衡,这应当是新经济理论必备特质。参照文献[1]Krugman,Paul.AModelofBalanceofPaymentCrises.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1979,(1):311-325[2]FloodR,GerberP.CollapsingExchangeRateRegimesaomeLinearExample.JournalofIntemationalEconomics,1984,(17):1-13[3]Obstfeld,Maurice.TheLogicofCurrencyCrises.CahiersEconomiquesetMonetaires,BankofFrance,1994,(43):189-213[4]ChangR,VelascoA.TheAsianLiquidityCrisis.NBERWorkingPaper,1999,6796[5]AkerlofG,RomerP.Looting:theeconomicunderworldofbank-ruptcyforprofit.NBERWorkingPaper,1994,(2):1-73[6]KrugmanP.Currencycrises.1stedition,Chicago:Universit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