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1页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2页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3页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4页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003年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443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

2004年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443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

2005年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443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

2006年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431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

2009年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662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

2010年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664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

2011年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671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

2012年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671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

2013年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677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

2014年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913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

2015年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683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6年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674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17年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680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8年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679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03年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

管理学院443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

中山大学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443

科目名称:国际关系史

考试时间:1月19日下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门罗主义

2朴茨茅斯和约

3大西洋宪章

4大东亚共荣圈

5第四点计划

6万隆会议

7中日联合声明

8防止核扩散条约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

1简要分析欧洲国家对于美国南北战争的态度。

2简评英国光辉孤立外交政策。

3简述第三次中东战争的背景。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试论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近代国

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2试论朝鲜战争爆发迄今中美关系正常化时期美国对台湾政策的

演变,并分析美国调整对台政策的原因。

2004年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

管理学院443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

中山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443

科目名称:国际关系史

考试时间:1月11日下午

一、名词解释(每题9分,共45分)

1大陆封锁体系

2国际联盟

3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4东南亚国家联盟

5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简述门罗主义的历史演变。

2简述苏南冲突。

3简述四次中东战争。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试比较凡尔赛体系与雅尔塔体系之异同。

2试分析19世纪后半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法国、德

国、美国实力对比及其对各国外交目标和外交政策的影响(附数据)。

表1各大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相对份额(%)

表2各大国的钢产量(单位:百万吨)

2005年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

管理学院443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

中山大学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443

科目名称:国际关系史

考试时间:1月23日下午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天定命运”论

2贝尔福宣言

3《欧洲联盟条约》

4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

5《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

2简述苏联在二战初期战争失利的原因。

3简述三环外交的内容及其意义。

4简述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出兵海湾的战略意图。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是近现代英国的主要外交政策,试分析英

国均势政策的演变及其决定性因素。

2试比较福田主义与宫泽主义在日本与东南亚关系发展中的意

义。

2006年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

管理学院431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

中山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431

科目名称:国际关系史

考试时间:1月15日下午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华盛顿“告别演说”

2《布列斯特合约》

3罗拉特法案

4“尤里卡”计划

5光华寮事件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的崛起过程及对日本国内政治和国

际关系的影响。

2试析威尔逊“十四点”纲领的内容及其对一站后国际关系的影

响。

3试述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及结局。

4简述中美“八一七公报”发表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试用国际关系理论的三个层次(国际体系、国家和个人)分析

方法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2试论美国“遏制”战略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2009年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662国

际关系史考研真题

2010年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664国

际关系史考研真题

2011年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671国

际关系史考研真题

中山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671

科目名称:国际关系史

考试时间:1月16日上午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梅特涅

2鲁尔危机

3新中国的三大外交方针

4艾森豪威尔主义

5勃列日涅夫主义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的欧洲政策。

2二战初期法国为什么会迅速沦亡?

3简述赫鲁晓夫的“三和路线”。

4简述欧盟的扩大历程。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何谓“东方问题”?欧洲大国为什么以及如何卷入“东方问题”?

东方问题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

2试述“星球计划”的内容、目的和影响。

2012年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671国

际关系史考研真题

中山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671

科目名称:国际关系史

考试时间:1月8日上午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门罗主义

2凯末尔主义

3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组织

4新东方政策

5关岛主义

二、简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美国拒绝《凡尔赛条约》的原因与影响。

2简述1815年《四国同盟条约》的性质与内容。

3简述福田主义及其在日本与东南亚关系中的地位。

4简析朝鲜停战协定及其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试论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

2“多极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中

国要推动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请就上述论断加以评述。

2013年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677国

际关系史考研真题

附文字版试题:

中山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677

科目名称:国际关系史

考试时间:1月6日上午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三十年战争

2美国《租借法》

3“铁幕”演说

4朝美核问题框架协议

5“六·五”战争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大陆封锁体系内容及其影响。

2简述《布列斯特条约》内容及学术界对其的不同评价。

3简析宫泽主义。

4简述《旧金山对日和约》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试析威廉二世外交理念及其对欧洲国际格局的影响。

2将欧盟视为国际组织或联邦是否适当?请谈谈你欧盟性质的看

法。

2014年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913国

际关系史考研真题

附文字版试题:

中山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913

科目名称:国际关系史

考试时间:1月5日下午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波士顿倾茶事件

2珍珠港事件

3蒙巴顿方案

4亚非会议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19世纪德意志的统一过程及其影响。

2简述《苏日中立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3简述第四点计划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4简述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试论土耳其凯末尔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15世纪之后有哪些大国崛起?这些大国崛起有哪些经验与教

训?

2015年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683

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附文字版试题:

中山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683

科目名称:国际关系史

考试时间:12月28日上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2维也纳会议(1815年)

3柏林会议(1885年)

4日内瓦会议(1954年)

5苏伊士运河危机

6古巴导弹危机

二、问答题(每题20分,共120分)

1简述1902年《英日同盟条约》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2简述英法“七年战争”的后果与影响。

3试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德矛盾的形成与影响。

4敦巴顿橡树园会议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5谈谈万隆会议的主要成果和历史意义。

6二战结束后,美国是如何在西太平洋地区构建其同盟体系的?

参考答案:

中山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683

科目名称:国际关系史

考试时间:12月28日上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答:《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是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后参战各国签订

的一系列条约的统称。1648年10月24日在与威斯特伐利亚相邻的两个城

镇闵斯特和奥斯纳布鲁克分别缔结的条约被统称《威斯特伐利亚条

约》。《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是在新教势力取得相对优势的情形

下进行的。和约主要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分别是领土问题、宗教问题

和确定德意志国家的体制。《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不但结束了持续30年

之久的全欧规模的战争,而且也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

政治格局,它建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

系,在国际关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维也纳会议(1815年)

答:维也纳会议是指拿破仑帝国覆灭后,除奥斯曼土耳其以外的欧

洲各国于1814年10月—1815年6月在维也纳召开的会议。其实质是争夺

拿破仑战争后的战略利益。维也纳会议既有胜利的反法同盟各国重建欧

洲和平与均势的目的,又有列强重新划分欧洲政治地图和海外殖民地的

意图。它重新划分了欧洲的政治版图,重建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暂时

调整了欧洲各大国的矛盾,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殖民地)形成了难

得的和平环境。但是这又是一个分赃会议,会议所确立的“正统原

则”和“补偿原则”损害了中小国家的利益。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建立

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二个重要体系——维也纳体系,这一体系在欧

洲大国间创造了一种政治军事平衡。

3柏林会议(1885年)

答:柏林会议(1885年)一般是指1884年11月15日—1885年2月26

日由德国首相俾斯麦主持,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的列强瓜分非洲的会

议。会议名义上是解决刚果河流域的归属问题,但实际上讨论的更多的

是列强瓜分非洲的一般原则。柏林会议制定了列强分割非洲领土共同遵

守的原则,签订了包括38条内容的《总决议书》,规定《总决议书》签

字国占领非洲沿岸土地或建立“保护国”时,必须分别通知决议书上的签

字各国,同时必须“保证建立足以保护现有各种权利的统治权力,并在

必要时保证遵守规定条件的贸易自由与过境自由”,才能被看作“有效占

领”,才会被其他国家确认。柏林会议后,列强掀起瓜分非洲领土的狂

潮。到1912年,非洲被各帝国主义国家基本上瓜分完毕。

4日内瓦会议(1954年)

答:日内瓦协议(1954年)是指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苏、美、

英、法、中五国在日内瓦召开的外交会议。此次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

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世界

外交舞台上的第一次亮相。会议的第一阶段主要讨论朝鲜问题的和平解

决,由于美国的干涉和操纵,日内瓦会议在朝鲜问题上没有取得丝毫进

展。日内瓦会议的后期,即从1954年5月8日开始讨论印度支那问题,

1954年7月21日,会议通过《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实现了印度支那

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个地区进行多年的殖民战争,确认了印支三国

的民族权利,是印支三国人民争取独立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5苏伊士运河危机

答:苏伊士运河危机是埃及人民收复苏伊士运河以及由此引发的抗

击英法以武装侵略的伟大斗争。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

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军事行动从而引发了第二次中

东战争。英法以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指责。美苏两国均介入

此事件,并对三国施加压力。11月6日,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英法两国

被迫接受停火决议,以色列也在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岛。英法两国

的军事冒险最终以失败告终,只有以色列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自身目的,

埃及取得了政治上的胜利,在美苏的干预下赢得了苏伊士运河的全部主

权。这场战争也标志着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成为真正主宰中东乃至

全世界的力量。

6古巴导弹危机

答: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期间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

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

弹,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以包

括核武器在内的军事手段进行的一次空前危险的对抗,冷战被推到了核

大战的边缘。由于当时美国拥有核优势,处于攻势,肯尼迪总统采取强

硬立场,命令对古巴实行封锁,对苏联进行核威慑,迫使赫鲁晓夫作出

让步,从古巴撤回苏联的导弹,危机才随之化解。危机中双方都认识到

如果爆发核战争双方将无一幸免,至此双方开始了核裁军的谈判进程。

二、问答题(每题20分,共120分)

1简述1902年《英日同盟条约》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答:《英日同盟条约》是英国与日本基于反俄的共同立场于1902年

1月30日签订的同盟协定。此外,日本还先后于1905年8月和1911年7月

与英国签订了《第二次英日同盟条约》和《第三次英日同盟条约》,加

强了英日关系,《第三次英日同盟条约》也使英日同盟具有了反德性

质。

(1)主要内容

①缔约国双方相互承认有权保护自己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如英国

在中国的、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利益”遭到他国威胁,或因中朝内

部发生“骚乱”而受到侵害,两国有权进行干预;

②一旦缔约国一方为了保护本国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而与第三大国

作战时,另一方严守中立;

③如同盟国一方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作战,另一方应负有军事

援助义务,共同参战;

④在秘密条款中还规定:两国海军应配合行动,在远东海域保持优

势。

(2)意义

①英日同盟的成立标志着英国已经放弃了传统的“孤立”政策,开始

走上结盟的道路。

②加强了英日两国在东亚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助长了日本向

大陆扩张的嚣张气焰。日本在远东有了英国这样一个盟国,便可以向俄

国公开挑战了。

③第一次英日结盟后,日本的实力急剧上升,与俄国的矛盾和争夺

也更加激烈,两国互不相让,最终以兵戈相见,激化了1904年日俄战争

的爆发。

2简述英法“七年战争”的后果与影响。

答:七年战争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英国-普鲁士同盟与法国-奥地

利-俄国同盟之间的对立引发的战争。英法争夺政治优势、商业和殖民

地霸权的矛盾和普奥争夺中欧霸权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是导致1756——

1763年七年战争的主要原因。战争的结果是英国、普鲁士为首的阵营战

胜。

(1)战争的后果

①1763年,法、西与英国签订了《巴黎和约》,法国失去了北美和

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西班牙则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

②法、奥也与普鲁士缔结了《胡贝尔茨堡和约》,确认了普鲁士对

西里西亚的占领,事实上确立了普鲁士的强国地位。

③这是一场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欧洲战争。七年战争

后,欧洲出现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

(2)战争的影响

①战前英法争夺欧洲、商业和殖民地霸权的局面由于英国成为海外

贸易和殖民地霸主而宣告终结,法国则损失惨重,丧失了大量的海外殖

民地,丧失了欧洲霸主地位,一步步衰落下去。

②随着西班牙、荷兰影响的衰减和俄国实力的增强,欧洲国际政治

斗争的重心由西欧移向中东欧。

③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等国家地位提高,开始成为欧洲政治舞

台上的主角。

④对整个欧洲国际政治格局来说,七年战争虽然调整了一些大国间

的关系与它们各自的领土和海外利益,但基本上仍以保持欧洲大国“均

势”结束。没有一个大国达到完全称霸的目的。因此,七年战争虽然形

成了欧洲政治新格局,但并没有消除列强争夺霸权的旧矛盾。

3试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德矛盾的形成与影响。

答: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

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

的斗争,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当时的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

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的加剧,英

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1)英德矛盾的形成

①英国放弃“光辉孤立”政策。随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

化,英国“光辉孤立”政策所赖以推行的基础——经济优势和海上霸权不

是已经丧失就是遭到挑战,英国开始妥善、审慎地调整其外交政策。

②德国“世界政策”的出台。随着德国实力的增强,德国的统治阶级

已不满足于欧洲范围内的霸权,而是想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威廉二世富

有扩张性和冒险性的“世界政策”的出台,加深了德国与英、法、俄的矛

盾。

③英德同盟谈判的失败。这根本上反映了英德两国各自利益的不可

调和性:英国想通过地区性同盟来遏制俄国与德国,而德国想通过全面

性同盟来拉住英国,对抗法俄,造成对己优势的局面。两国都为谋求自

己的争霸战略互不相让,同盟谈判的失败归根到底是因为不存在共同利

益。英德同盟谈判失败使两国的经济、殖民地、军备竞赛等矛盾进一步

深化。

(2)英德矛盾的影响

①围绕英德矛盾,欧洲形成了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和以德、

奥、意为首的同盟国,多极均势的国际关系体系在列强发展不平衡的影

响下被彻底打破。扑朔迷离的欧洲大国关系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后,

在英德关系这一主要矛盾的主导下,最终从多极均势过渡到两极对立。

②由此带来了协约国集团与同盟国集团激烈的竞争。从1907年至

1914年,危机频频出现,欧洲上空一直笼罩着战争的阴云。

③引发了英德之间和各大国之间狂热的军备竞赛,列强展开了军备

竞赛狂潮,世界和平受到严重威胁。

④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

全世界的世界大战,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4敦巴顿橡树园会议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答: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规划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解决了联合

国建立的主要问题。美国总统罗斯福将会议提案称为“国际政治合作的

奠基石”,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认为这次会议是“联合国家战线的鲜明标

志”,但是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在两个重要问题上未达成协议。

(1)历史背景

①当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到1944年的时候,反法西斯盟国胜利在

望。为了协调战后国际关系,苏美英三国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树园

举行会议,被称为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②美英苏都有建立战后新的国际安全组织的意愿,其中美国政府表

现得尤其主动和积极。鉴于国联的失败和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上

升,罗斯福积极鼓吹建立一个以几个大国组成的国际安全机构为核心的

单一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美国的推动是敦巴顿橡树园会议的重要因

素。

(2)主要内容

①三国同意战后新的国际机构应该包括4个基本组成部分,即联合

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秘书处、国际法院。

②对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在职权上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大会主要有

审议权和建议权,而赋予安理会为维护世界和平而采取行动的权力。安

理会的决议对所有会员国都有约束力。

③同意联大重要决议需会员国2/3多数票方可通过。

④对安理会投票程序问题和联合国创始会员国资格问题未能达成一

致。

(3)历史意义

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建议将新的

国际组织定名为“联合国”,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会员国的资格

以及联合国的主要机构。这一建议案成为后来制定《联合国宪章》的基

础。

5谈谈万隆会议的主要成果和历史意义。

答: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了没有西方殖民

国家参加的亚非国家第一次盛会。这就是著名的亚非会议,亦称万隆会

议。出席会议的共有29个国家的约340名代表。

(1)万隆会议的主要成果

①万隆会议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讨论了民族独立和主权、反帝

反殖民斗争、世界和平以及与会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经过充

分的协商,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

属地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项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

公报》。

②形成了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即亚非人民团结一致,

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

③中国代表团的原则立场和“求同存异”方针,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

欢迎和普遍赞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了被普遍接受的准则。

(2)万隆会议的历史意义

①29个亚非国家在没有西方国家出席的情况下欢聚一堂,讨论了一

系列与亚非两洲及整个世界有关的重大问题,这本身就反映了历史所发

生的深刻变化,说明列强殖民时代的崩溃。

②亚非会议极大地提高了亚非人民的民族觉悟,鼓舞了亚非人民开

展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斗争的意志,进一步推动了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

发展。

③亚非会议增加了亚非各国的了解,有力地推动了亚非国家和人民

之间的团结合作,促进了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和第三世界的出现。

④亚非会议针对当时的状况提出的许多原则,将亚非人民的斗争水

平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对于今天世界人民为建立新的国际经济和政

治秩序的斗争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⑤中国在亚非会议举办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使得广大亚

非国家重新认识了新中国,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6二战结束后,美国是如何在西太平洋地区构建其同盟体系的?

答:第盟的“一边倒”战略,美国为遏制中国和与苏联争夺远东霸

权,在西太平洋地区构建了美国的同盟体系。美国的同盟体系是基于全

球称霸的地缘政治野心和反共的意识形态,通过调整亚洲政策的中心,

由一系列美国与东亚相关国家和地区签订的双边、多边条约体系构建而

成。

(1)美国单独对日媾和与日美“安全体系”的确立

①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彻底打乱了美国在远东的战略部署。美国

决心把对亚洲政策的重点转向日本,以挽回其对华政策失败的影响,力

求在远东继续维持有利于美国的战略格局。日本在美国的亚洲政策中作

为新的战略基地受到了高度重视。

②通过朝鲜战争,美国一方面充分检验了日本作为其远东战略后勤

基地的补给作用,另一方面更加快了对日媾和的步伐。

③通过签订《日美安全条约》《日美行政协定》与《对日和约》等

一系列条约使得美日两国达成同盟,日美“安全体系”也因此得以确立,

日本成了美国在西太地区的重要战略支点。

(2)对朝鲜武装干涉,扶持韩国

①美国承诺在道义上和物质上支持李承晚集团反对共产主义的活

动,支持朝鲜半岛的分裂和对立。

②以联合国的旗号为美国进行武装干涉制造借口,组建“联合国

军”,出兵朝鲜干涉朝鲜统一问题。

③签署《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后继续保持在朝鲜半岛的军事

存在,在韩国保持驻军并控制韩国军事指挥权,将韩国绑上了美国的战

车。

(3)拉拢其他国家和地区构建同盟体系

①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继续支持国民党政权,命令第七舰

队进入台湾海峡,以武力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

②加强美国在菲律宾的军队,增加对菲律宾的军事援助,构建美菲

战略同盟。

③拉拢澳大利亚等国,支持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战争,扩大美国

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和存在感。

2016年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674

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

案)

中山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674

科目名称:国际关系史

考试时间:2015年12月27日上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1维也纳会议

2门罗宣言

3俾斯麦同盟体系

4东方问题

5海牙公约

6《巴黎非战公约》

7波茨坦会议

8“多边核力量”计划

9塔利班

10软权力

二、问答题(每题25分,共100分)

1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外交的特点和影响是什么?

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德矛盾形成的原因、发展过程与历史意

义。

3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主要机构、缺陷及其历史意义。

4东盟成立的背景、一体化进程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中山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674

科目名称:国际关系史

考试时间:2015年12月27日上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1维也纳会议

答:维也纳会议是指拿破仑帝国覆灭后,除奥斯曼土耳其以外的欧

洲各国于1814年10月—1815年6月在维也纳召开的会议,其实质是争夺

拿破仑战争后的战略利益。维也纳会议既有战胜的反法同盟各国重建欧

洲和平与均势的目的,又有列强重新划分欧洲政治地图和海外殖民地的

意图。它重新划分了欧洲的政治版图,重建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暂时

调整了欧洲各大国的矛盾,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殖民地)形成了难

得的和平环境。但是这又是一个分赃会议,会议所确立的“正统原

则”和“补偿原则”损害了中小国家的利益。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建立

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二个重要体系——维也纳体系,这一体系在欧

洲大国间创造了一种政治军事平衡。

2门罗宣言

答:门罗宣言又称门罗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史上一个著名的政策

口号。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向国会提交了由国务卿亚当斯拟定的

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宣言”。“门罗

宣言”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原则:“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

则、“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系”原则。尽管“门罗宣言”的三个基本原则

客观上支持了拉美各国的独立,但实际上也等于宣布了拉丁美洲是美国

的势力范围。“门罗宣言”成为美国对拉丁美洲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因此说,“门罗宣言”具有防御和进攻的双重性质。随着美国国力的增

强,美国不同时期的执政者对“门罗宣言”有不同形式的解释,但它的核

心都是为美国在西半球侵略和扩张服务的。美国以后的美洲政策基本上

是以“门罗宣言”为蓝本和底色的。

3俾斯麦同盟体系

答:俾斯麦同盟体系是指俾斯麦为了巩固德国统一的成果,防止德

国陷入被两面夹击的境地而处心积虑地营造起的“大陆联盟体系”,主要

目的是孤立法国。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以德国为中

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巩固

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业已取得的霸权地位。他的具体外交战略可以概

括为在均势外交原则指导下的联奥、拉俄、亲英、反法。然而,俾斯麦

的体系却包含着极大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其所促成的对德有利的均衡局

面本质上是脆弱的。欧洲国际政治中的基本矛盾如法德矛盾、奥俄矛盾

等都没有解决。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只是一种拖延问题的权宜之计,在其

下台后这一体系立即土崩瓦解。

4东方问题

答:“东方问题”又称近东问题,它长期困扰欧洲列强,马克思、恩

格斯称之为“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一个无穷尽的困难之源”,其实质就

是“对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东方问题这个专门术语,最早是在1822年

神圣同盟召开的维罗纳会议上讨论希腊问题时使用的。问题的由来是自

1683年奥斯曼帝国进攻维也纳失败后,由盛转衰开始的。随着欧洲资本

主义的发展,列强日益向外扩张,到19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巴尔

干及其东南端的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两个海峡成为欧洲列强必争的战

略要地。19世纪在东方问题上展开激烈争夺的主要有俄、英、法、奥诸

国和统一后的德国。随着列强在近东争夺的加剧,终于导致了1853-

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

5海牙公约

答:《海牙公约》又称“海牙法规”,是1899年和1907年两次海牙和

平会议通过的一系列公约、宣言等文件的总称。1899年和1907年两次海

牙会议所编纂的公约许多至今仍然有效,为嗣后战争法的编纂和发展奠

定了基础,并对在战争中实行人道主义原则起了促进作用。海牙公约具

有普遍效力,这些公约所包括的许多原则和规则是公认的国际惯例,因

而适用于一切国家。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和东京国际军事法庭不仅将海

牙公约适用于缔约国(如德国),而且也适用于非缔约国(如捷克斯洛

伐克),并依据公约的原则对违反战争法规的战犯予以定罪和惩处。随

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军事上的应用,海牙诸

公约的许多内容已经过时。为适应现代战争需要,1949年的日内瓦四公

约及1977年的《日内瓦四公约附加议定书》对海牙公约所包括的许多战

争法规作了确认、修改和发展。

6《巴黎非战公约》

答:《巴黎非战公约》,又称《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

一般条约》《白里安—凯洛格公约》,是由法国和美国倡议,15个国家

和地区的代表于1928年在巴黎签订的协定。《非战公约》是法美两国从

各自利益出发、基于争夺世界霸权的动机而倡导建立的,各国又作了种

种保留,根本不能起到维护世界和平、制裁侵略的作用,真正意义上的

裁军根本无从谈起。欧美各大国各自为政,使得国际社会处于无序的危

机状态。一个能对国际社会各成员国、尤其是危险的帝国主义国家进行

约束的世界秩序始终未建立起来。没有约束力的国际“新秩序”为法西斯

势力的膨胀提供了滋生的温床。《非战公约》虽然存在以上种种缺陷,

但它第一次以国际条约的形式奠定了不侵犯原则的法律基础,所以它仍

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国际文件。在国际关系中对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

有一定的作用,在国际法上也有一定的意义。

7波茨坦会议

答:波茨坦会议是美英苏元首1945年7月17日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

召开的会议。波茨坦会议的背景是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

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但在远东对日作战还在激烈进行。会

议主要商讨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的安排,以及争

取苏联尽早对日作战。波茨坦会议是三大国首脑在战争期间召开的最长

的一次会议,也是最后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对于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

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并就战后许多重大问题达成了协议,从而确立

了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会上美、英、苏三国首脑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

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反映了美国、英国和苏联的关系开始恶化。随着战

争的结束,新的矛盾——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又重新上升为东、西方大

国之间的主要矛盾,从而成为战后一段时期内国际斗争的重要内容。

8“多边核力量”计划

答:“多边核力量”计划是作为肯尼迪政府控制西欧国家核力量的政

策而出台的。这一计划最早实施于英国。其要点是:(1)建议北约制

定一项“多边核力量”计划;(2)英国从美国得到的北极星导弹,成为

北约核力量的一部分,置于北约的指挥之下;(3)美国向北约提交至

少与英国相等的核力量,接受北约的统一指挥和控制。美英这两部分核

威慑力量包括在北约“多边核力量”计划之内;(4)北约除了有“一个核

盾牌”之外,还需要有“一把非核宝剑”。法国对此计划坚决反对,受此

影响,英国最终也拒绝了这一计划。由于英法与其他西欧盟国的强烈反

对,1964年之后,美国的“多边核力量”计划逐渐搁浅。1966年12月,北

约理事会决定建立两个常设机构-核防务委员会与核计划小组,北约盟

国能参加核事务的协商。多边核力量计划由此不了了之。

9塔利班

答:“塔利班”在波斯语中是“学生”的意思,它的最初成员大部分是

阿富汗难民营伊斯兰学校的学生,故又称伊斯兰学生军。领导人是穆尔

维·奥马尔。组建之初的塔利班纪律严明、作战勇敢,高举铲除军阀、

重建国家的旗帜,并提出反对腐败、恢复商业的主张,给饱受战乱之苦

的阿富汗人民以极大的希望,得到阿富汗平民的支持和拥戴。更重要的

是,塔利班得到了美国、巴基斯坦和沙特阿拉伯等国的支持。执政后的

塔利班放弃了举义之初的信条,声称要建立世界上最纯洁的伊斯兰国

家,推行一整套极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政策。为了他们自己狭隘的政治

利益,塔利班极力破坏阿富汗的传统习俗和宗教活动。塔利班政权还和

国际极端原教旨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沆瀣一气,寻求资助的同时支持周

边地区的宗教极端势力,为国际恐怖主义头目本·拉登提供庇护,使阿

富汗成为国际犯罪和恐怖主义分子的大本营。美国于2001年10月对塔利

班动武,最终塔利班政权土崩瓦解,沦为了与恐怖组织为伍的零散组

织。

10软权力

答:“软权力”是指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吸引力和感召

力,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同化力与规制力。“软权力”是相对于“硬权

力”而言的。最早明确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约瑟夫·奈。他认为,美国在当

今世界上不仅拥有经济和军事等“硬权力”优势,而且还有文化、价值观

和国民凝聚力等“软权力”优势。软权力是通过精神和道德诉求,影响、

诱惑和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软权

力的竞争,实际上代表着国际关系形态的升级,是国际战略序列从军事

战、经济战到知识战逻辑演进的具体体现。尽管冷战后地区冲突接连不

断,军事手段依然被各国所重视,但大国之间的竞争将越来越集中于知

识战领域,并越来越表现为“软权力”之争。

二、问答题:(每题25分,共100分)

1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外交的特点和影响是什么?

答:1789年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继尼德兰革命、英国革命、

美国革命之后更为深刻、更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它的资产阶级革命

理想与支撑欧洲国家体系的封建主义旧理念格格不入,所以在国际关系

领域内,法国和其他欧洲列强之间注定要发生激烈的冲突和对撞。

(1)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外交的特点:

①反对“君主秘密外交”。早在大革命前夕,法国启蒙思想家就对欧

洲封建国家之间的秘密外交进行了批判。他们看到这种服从于王朝利益

的“秘密外交”只会带来无数次毫无意义的战争,这种国际关系也只能是

各专制国家的君主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

②提出“主权在民”和“民族利益至上”的思想。法国大革命否定

了“朕即国家”和“王朝利益至上”的思想。这一思想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

展以及法国民众国家意识的增强。

③“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是法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是对封建专

制君主为了王朝利益不顾人民的苦难、接连发动战争的否定。

④主张“不干涉原则”。这是对“国家主权原则”的延伸。“不干涉原

则”对后来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①对外交的影响

大革命为现代外交奠定了基础。例如各国外交人员的平等地位、河

流航行自由、领海限制、战争制度与战争法规、对平民的保障和战俘的

待遇等。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国家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后

来逐渐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并以国际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②对民族意识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唤醒了德意志的民族主义。革命的火焰很快蔓延到了德

意志。拿破仑战争在全欧洲所引起的民族主义运动在德意志得到了最深

刻的发展。

③对民族统一的影响

在1848年革命中,德意志统一运动开始付诸实践。拿破仑战争后确

立的维也纳体系,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维持领土和政治上的保守状态。因

而各国政府谨慎地对待一切革命行为,包括民族主义运动。1848年革命

中,长期压抑的德意志民族感情喷薄而出,促进了统一运动的发展。

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德矛盾形成的原因、发展过程与历史意

义。

答:抱歉,本题没有提供答案。

3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主要机构、缺陷及其历史意义。

答: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是《凡尔赛条约》签订后组成的国际组

织。其宗旨是减少武器数量、平息国际纠纷、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以及

促进国际合作和国际贸易;其目的是通过改造现有的国际关系体系,使

之和平稳定地运转,防止战争的再次爆发。

(1)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难以估计的死伤及经济损失,极大的冲击和

影响了全欧洲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系统。战争的残酷使得战后反战浪潮

升温,有识之士希望建立一个国际组织,以国际合作的形式,共同处理

纠纷。

②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原则》成为了国际联盟成立的理论基础,

其最后一点指出:“成立国际联合组织,各国互相保证彼此的政治独

立、领土完整”。在这个基础上,美国极力推动国际联盟的筹建。

③列强之间的相互妥协和利益分赃的需要是国际联盟建立的现实背

景。《凡尔赛条约》是列强之间利益分赃的一个条约,条约签订后需要

有一个专门机构来保障条约的落实,这种现实的需要是国际联盟成立的

重要背景。

(2)国际联盟的主要机构

①国联大会。国联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凡国联成员国都有权派

最多三名代表出席大会,每个国家都有一票表决权。

②行政院。行政院是国际联盟最重要的机关。最初由5个常任理事

国和4个非常任理事国的代表组成。

③秘书处。秘书处是国联的常设事务机关。在秘书长的领导下,由

约400名工作人员组成。秘书长由行政院经国联大会同意后任命。秘书

处负责处理国际联盟的日常事务,属于日常办公机构,没有决定性的权

力。

④国际常设法院又称国际常设裁判法庭,是国联体系内的一个带自

主性的机构,其职权在于审理各国提出的一切案件,并可就行政院或大

会提出的事项发表咨询意见。

(3)国际联盟的缺陷

①国联缺乏合法和有效的安全机制。国联只是抽象地规定了“保持

和平与安全”,《国际联盟条约》并未宣布战争为非法,它只是在特定

条件下不允许会员国进行战争。

②国联缺乏维护和平的能力,它没有集中领导下的维护和平的国际

部队,没有制止侵略的强制力量。

③国际联盟的投票程序,即一切决议都要以全体一致通过为条件,

如果不经某个国家的同意,任何决定对它都不具有约束力。

④操纵国联的是英、法这样的二流国家,而具有世界影响的美国和

苏联却长期处于国联之外,这使得国联的国际权威不高,实力有限。

(4)国际联盟的历史意义

①国联依据民族自决原则,帮助欧洲建立起历史上相对合理的国际

边界,还在盟约中列入了许多社会保障和人道主义条款。“它的存在本

身就表明在摆脱1914年以前的国际无政府状态方面向前迈出了一大

步。”这样一个国际组织的出现,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②国际联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普遍性和一般性的国际组织,为联

合国的运行提供经验教训。

③国联存在的最大意义,应该是维持世界和平,保证国际关系体系

的正常运转。当国联的这一功用无效时,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后

来的历史表明,国联无力维持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在客观上纵容了

侵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绥靖主义的帮凶。

4东盟成立的背景、一体化进程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答:东盟全称东南亚国家联盟,其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

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8日,

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

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正

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1)成立的背景

①进入20世纪60年代,东南亚国家的民族主义情绪普遍高涨,各国

纷纷表示了脱离美国或英国的影响、争取独立发展的愿望,随之出现了

谋求地区合作的趋势。

②20世纪60年代,东南亚地区深受越南战争的影响,地区形势动荡

不安。为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东南亚各国均有建立地区

性合作组织的意愿。

③从当时的国际环境看,美苏争霸的全面展开与不断升级使得东南

亚地区各国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避免成

为美苏争霸的棋子和牺牲品,东南亚地区各国产生了联合的现实基础。

(2)一体化进程

①1960年,马来亚总理东姑·拉赫曼首先提议建立东南亚联盟。

1961年7月,在马来亚和菲律宾政府的联合倡议下,泰国、菲律宾、马

来亚在曼谷成立“东南亚联盟”,以求在经济方面发展相互合作。

②1967年8月6到8日,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

加坡五国外长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决定成立东南亚国家

联盟。东盟的宗旨是:“基于平等与合作的精神,通过联合的努力促进

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并且“通过在本地区国家之

间关系中尊重正义与法治以及坚持联合国宪章原则,促进地区的和平与

稳定”。

③1971年11月,东盟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了东盟外长会议,

发表了《东南亚中立化宣言》,明确表示使东南亚“成为一个不受外部

强国的任何形式或方式的干涉的和平、自由和中立地区”。

④1995年12月,第5届东盟首脑会议通过的《曼谷宣言》强调,东

盟国家要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加强合作,努力加快东南亚一体化进程。

⑤2000年11月,在新加坡举行的东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东盟领

导人同意将东盟国家视为一个经济体并在国际上采取整体行动,以提高

东盟的竞争力和实现地区一体化。

⑥2003年10月,第9届东盟首脑会议发表的《东盟第二协约宣言》

宣布,将于2020年建成以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社会文化共同体为

三大支柱的东盟共同体。

(3)东盟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①东盟模式凝聚了东南亚国家。东盟在四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

步形成了适合本地区的独特的发展模式,即“东盟模式”。“东盟模式”就

是“非正式性、组织最小化、广泛性、深入细致地协调以达成一致与和

平解决争端”。在这一模式下,东南亚各国联合在一起,成为了不可忽

视的国际力量。

②东盟积极推动东亚合作。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东盟积极发展同

区域周边国家的合作。在东盟的积极倡导下,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

建立了对话与合作机制,即10+3合作机制,同时东盟又分别与中日韩

三国建立10+1合作机制,并订立共建自由贸易区的计划。这些措施有

效地推动了东南亚和东亚的合作。

③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合作组织,对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贡献了力量。东盟成立以来,不论是在美苏争霸时期还是在后冷战时

代,都是维护地区稳定的一支重要而不可忽视的力量。

2017年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680

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山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680

科目名称:国际关系史

考试时间:2016年12月25日上午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梅特涅

2贝尔福宣言

3第四点计划

4“非殖民化”

5《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二、简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

2试析威尔逊“十四点”纲领的内容及其对一战后国际关系的影

响。

3简述新中国建国以来历任最高领导人的国际秩序观。

4简述“勃列日涅夫主义”及其影响。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是近现代英国的主要外交政策,试分析英

国均势政策的演变及其决定性因素。

2论述二战后中美日三边关系的演变及其对东亚地区合作的影

响。

参考答案:

中山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680

科目名称:国际关系史

考试时间:2016年12月25日上午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梅特涅

答:梅特涅是19世纪欧洲舞台上最有影响的外交家之一,曾任奥地

利驻普鲁士和法国等国公使,后任帝国外交大臣、首相,为维持欧洲大

国的均势,支撑危机四伏的奥地利帝国贡献了毕生的精力。1815年维也

纳会议,梅特涅成功使欧洲外交中心从巴黎、伦敦转移到维也纳,既提

高了奥地利的国际地位,又便于居间操纵。成为首相后,在任内成

为“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核心人物,反对一切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

革命运动,在欧洲形成以“正统主义”和“大国均势”为核心的梅特涅体

系。1848年3月13日,维也纳人民趁奥地利议会在维也纳开会之际发动

了革命,身为奥地利首相的梅特涅被迫辞职,并于第二天男扮女装溜出

维也纳,逃亡英国。梅特涅是十九世纪保守主义的巨擘,维也纳会议后

的三十几年被称为“梅特涅时代”。

2贝尔福宣言

答:贝尔福宣言是指英国政府表示赞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国家

的公开保证,是世界主要国家正式支持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的第一个宣

言。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部长贝尔福代表英王政府以通知的形式

致函犹太复国主义联盟副主席莱昂内尔·沃尔特,表示英国支持在巴勒

斯坦建立一个“犹太民族之家”。这一宣言得到所有协约国政府的同意,

宣称只要巴勒斯坦现存的非犹太团体的公民利益和宗教权或其他国家犹

太人民所享有的权利得到确认,就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国家,这

也成为1920年圣雷莫会议上国际联盟委任英国统治巴勒斯坦的主要依

据。《宣言》为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提供了依据,也

埋下了犹太复国主义者和阿拉伯人之间的纠纷和冲突的祸根。

3第四点计划

答:“第四点计划”是指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就职演

说中,提出来的美国外交方面的四点行动计划的第四点。四点行动计划

包括支持联合国、战后欧洲经济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援助自由世

界抵御侵略、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实行经济技术援助。前三点内容都

是美国在战后已经或正在推行的霸权措施,但他着重阐述了第四点,称

为“第四点计划”,又称“开发落后区域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有条

件的技术援助,进行经济扩张,保证美国军事原料的供应,建立美国控

制下的冷战联盟体系。这是一项利用美国先进的科学和发达的工业来改

进和发展不发达地区的新计划。第四点计划是美国打着反共产主义

和“技术援助”的旗号,大规模向亚、非、拉渗透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战

后初期美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一个步骤。

4“非殖民化”

答:“非殖民化”是指一个地方从外国殖民统治转而独立及自治的过

程,是与殖民主义相对的概念。这个概念最早是1932年莫里茨·尤里乌

斯·波恩提出的。它强调的是殖民国家在殖民帝国瓦解过程中,采取的

旨在尽可能地维护自身利益的各种行动,包括各种撤退战略、策略与手

法,其典型代表是英法的非殖民化政策。二战中,英法等国的殖民力量

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与此同时,反法西斯战争教育和锻炼了殖民地人

民,为民族独立斗争的兴起作好了从思想到组织的准备。二战后,美苏

的全球扩展客观上对英法的殖民主义形成了一定的压力,促进和加速了

英法等国的非殖民化进程。1945年至1960年的时期,非殖民化运动发展

得最蓬勃,部分地方的非殖民化运动是以和平手段进行,亦有不少推行

非殖民化运动的地方以暴力形式推行。

5《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答:《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又称《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

约”,是指于1991年12月9~10日,在荷兰小城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欧共

体第46次首脑会议上通过的条约。它规定欧共体今后的任务是实现经济

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将欧共体由一个经贸集团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强大

经济实力并执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政治实体,实现了一次大的质的

飞跃。其包括《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条约》和《欧洲政治联盟条约》。这

一条约是对《罗马条约》的修订,它为欧共体建立政治联盟和经济与货

币联盟确立了目标与步骤,是欧洲联盟成立的基础。1992年2月7日欧共

体12国外长和财政部长正式签订了该条约。该条约规定,在欧盟内部要

求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真正实现统一市场,并使经济政策完美地协调

起来。条约规定:最迟于1999年1月18日在欧共体内发行统一货币,实

行共同的对外与防务政策,扩大欧洲议会的权力。

二、简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

答: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其始于1789年5月的三级会议,结

束于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是一场旨在推翻法国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

级统治秩序的资产阶级革命。其革命对法国、欧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1)法国大革命开启革命新时代。

1789年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深刻、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在

法国革命前,从来没有一场政治运动对封建专制体制进行过如此彻底的

扫荡,从来没有一场政治运动在人民的推动下以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节

奏向前发展,像巨浪一样一波接一波将世界推向了新的时代。由于法国

所处的地缘位置使之不可能溢出于欧洲国家体系之外,加之它的资产阶

级革命理想与支撑欧洲国家体系的封建主义旧理念格格不入,所以在国

际关系领域内,法国和其他欧洲列强之间注定要发生激烈的冲突和对

撞。

(2)法国大革命创建现代民族国家。

法国大革命创建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也带来了现代意义上

的“爱国主义”,它们是国际关系史上现代民族主义的源泉。这些都标志

着君主专制时代的结束、以“民族国家”为本位,而不是以王朝为本位的

时代的来临。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的出现,对传统的国际关系体系产生

了巨大的冲击——在欧洲乃至在全世界逐渐建立起以民族国家为主要行

为体的国际秩序。

(3)法国大革命引发欧洲他国敌视。

法国大革命在给法国人民带来一种民族主义的政治归属感和身份感

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解放世界上被封建暴政压迫的人民的使命感。当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从巴黎向外延伸和扩展,波及到了邻国之时,引起了

欧洲各国统治者的恐慌和仇视。奥地利皇帝、俄罗斯沙皇、普鲁士国

王、英国首相或是因为法国革命危及自身的封建统治,或是因为法国革

命威胁到自身的国家安全和商业利益,纷纷责难和敌视法国大革命,从

而联合起来干涉法国大革命。

2试析威尔逊“十四点”纲领的内容及其对一战后国际关系的影

响。

答:“十四点”纲领是美国趁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两败俱伤之际,想攫

取世界的领导权,单独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以获取美国统治全世界的

渴求而提出的。1918年1月8日,美国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伍德罗·威尔

逊总统在国会发表演讲,向世界抛出了美国关于战后世界和平的十四点

纲领。

(1)“十四点”纲领的内容

签订公开和约、杜绝秘密外交;平时和战时海上航行的绝对自由;

消除国际贸易壁垒;裁军和限制军备;公道地处置殖民地;归还被占领

的俄国土地,由世界各国协助解决俄国问题,使之自由、独立地解决自

身政治发展;恢复比利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阿尔萨斯——洛林以

及其他被占领土归还法国;根据民族分布线修正意大利疆界;允许奥匈

境内各族自治;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的领土应予以恢复,

塞尔维亚应取得出海口,巴尔干国家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应由国际保

证;土耳其境内各民族应予自治,达达尼尔海峡国际化;建立独立的大

波兰;建立国际联合机构。

(2)“十四点”纲领对一战后国际关系影响

①促进战后国联成立。

“十四点”纲领向以欧洲为中心的旧秩序和国际关系模式提出了挑

战,是美国争夺世界领导权的纲领,“十四点”纲领作为停战谈判的基

础,促使了大战的结束,促进了世界和平的到来。对于欧洲战后各国领

土的处理,对于战后这些国家的独立和巩固独立的地位也的确产生了正

面的影响。国际联盟是战胜国依据“十四点”的最后一点建立起来的,国

际联盟维护国际和平,它对一些大国有一定约束力,大大削弱了大国对

世界的支配能力,国联作为国际性组织,也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比较公

正的裁判。它成为二战后建立的联合国的雏形。

②反映美国世界秩序构想。

十四点纲领代表了新兴的美国对世界秩序的基本构想,同时它所提

出的“民族自决”“裁减军备”和“杜绝秘密外交”等也反映了时代要求,同

世界人民的正义呼声有某种一致性。威尔逊来到欧洲时,被当作新大陆

的新型政治家而受到民众热烈欢迎。但美国的“十四点”纲领并未得到欧

洲盟友的认同。英法等国在战争中遭到巨大的损失,不甘心由美国来指

手画脚,但由于欧洲各国实力不如美国,加之结束战争及战后欧洲的重

建均须仰仗美国,协约国最终还是同意以“十四点”作为对德和谈的基

础。

3简述新中国建国以来历任最高领导人的国际秩序观。

答:国际秩序观是指一国外交活动的基础。一个国家对现行的国际

秩序的态度和立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国的外交行为。国际秩序是

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历史范畴,包括国际社会对人类价值的追求,也

包括主要大国基于国家权力对比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对各

国行为的规范。

(1)毛泽东国际秩序观

新中国建立之初,认同并遵守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的国际秩序观。

这一秩序观的内涵包括:承认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在社会

主义阵营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各社会主义国家有独立自主权,但奉

行国际主义原则,各国之间相互提供支持和帮助;各社会主义国家奉行

相同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对外交

往上,各国应共同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最终目标是彻

底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共产主义的新世界;支持新兴独立国家的

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因此,新中国建

国之初的国际秩序观具有双重特点:既有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

际秩序的遵从,又有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际秩序的否定与革命,简言

之,是革命与遵从共有的秩序观。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苏

关系的恶化乃至破裂,中国不再认同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地位,将

苏联视为恶劣的修正主义国家,两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

(2)邓小平国际秩序观

邓小平是发展中国家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斗争的积极参加者。

他主张:发展问题的实质是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

反对帝国主义特别是超级大国的掠夺和控制的问题。殖民主义、帝国主

义特别是超级大国的掠夺和剥削,使得贫国愈贫、富国愈富,贫国和富

国的差距越来越大。第三世界国家强烈要求改变目前这种极不平等的国

际经济关系,中国政府和人民对这种要求热烈赞同和坚决支持。邓小平

提出,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当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

础上;各国的事务应当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发展中国家有权自行选择

和决定他们自己的社会、经济制度;国际贸易应当建立在平等互利、互

通有无的原则基础上;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应当严格尊重受援国

的主权。

(3)江泽民国际秩序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

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方面作了许多积极努力,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丰

富和完善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江泽民提出“新安全观”的概念,包括:

各国有权根据本国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别国无权

干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任何国

家不得谋取霸权,推行强权政治;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一切分歧和

争端,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加强和扩大经

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反对经贸往来中各种歧视政策和不平等

现象,更不允许动辄对别国进行所谓的经济制裁;联合国宪章和公认的

国际关系准则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础

等。

(4)胡锦涛国际秩序观

胡锦涛2003年5月在访问俄罗斯的讲演中,也提出了国际关系民主

化、文明的多样性、互信互利的新安全观、全球经济均衡发展、维护联

合国机制等新的主张。2005年7月,中国和俄罗斯发表关于21世纪国际

秩序的两国联合声明,提出了新的国际秩序的具体原则。这些原则包

括:建立国际新秩序是复杂而漫长的进程;联合国的权威应得到尊重;

全球化条件下要加强国家间和地区间的协调和互利合作;世界文化和文

明的多样性应成为相互充实的基础;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

型安全架构;在国际恐怖主义问题上不能采取双重标准;国际新秩序只

有在所有成员都接受的情况下,才真正具有普遍性。

(5)习近平国际秩序观

中共十七大报告对国际秩序问题有一些新的表述:霸权主义和强权

政治依然存在,全球经济失衡加剧,中国将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

合理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对现有秩序又没有完全被否定,习近平提

出“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

则”。中国将继续按照通行的国际经贸规则,扩大市场准入,依法保护

合作者权益。中国将继续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并提供力

所能及的援助,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将继续积极参

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

这样,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党的十七大,中国的国际秩序观在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维护联合国权威、加强国际协调

和合作、维护公认国际准则、尊重文化与文明多样性、新安全观、反对

国际恐怖主义、负责任大国等新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在新的时代条件

下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坚持、运用和丰富、发展。

4简述“勃列日涅夫主义”及其影响。

答:勃列日涅夫主义是指60年代末勃列日涅夫发表的一系列宣扬苏

联扩张主义的宣言和声明。苏联对东欧的牢固控制是苏联同美国在欧洲

争夺的前提,同时也是苏联全球扩张战略的基础。

(1)勃列日涅夫主义的内容

勃列日涅夫主义包括:有限主权论,即“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利

益,高于各国的个别利益”,保卫社会主义共同利益是“最高主权”,苏

联进而有权决定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苏联把这一理论应用到对第

三世界的侵略中;国际专政论,要求东欧各国不折不扣地接受苏联的指

挥;国际分工论,即旨在通过经济职能划分,把东欧各国死死地拴在苏

联身上;大国特殊责任论,苏联领导人通过“大国特殊责任论”宣扬苏联

的世界大国地位,并由此认为苏联“对外活动负有特殊责任”,对任何地

区都不能漠不关心。在勃列日涅夫主义的指导下,苏联常常干涉别国内

政。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典型事件。此外,苏联在东欧增加驻

军,并控制了东欧国家军队的指挥权。

(2)勃列日涅夫主义的影响

①坚持并发展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在勃列日涅夫主义的影响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壮

大,成为阻止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堡垒,维护了社会主义制度,推动苏联

成为西方资本主义抗衡的中坚力量;勃列日涅夫领导集体采取的稳定措

施缓和了赫鲁晓夫时期社会的紧张氛围,维持了苏联社会较长时间的政

治稳定;苏联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主义政策为人民提供了良好生活条

件,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的短暂经济繁荣。

②促使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走向僵化

勃列日涅夫主义是打着社会主义、国际主义旗号的霸权主义,严重

破坏了国际关系的和谐。勃列日涅夫主义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

会的稳定和发展,但是也没有抓住机会改革,振兴经济,促进社会主义

建设。在其执政时期,他不断加强权力,维护现状,拒绝改革与变革,

使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丧失生机与活力,滋生官僚特权阶层,使党和政府

失去人民的支持;强化了个人集权体制,背离了社会主义民主。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是近现代英国的主要外交政策,试分析英

国均势政策的演变及其决定性因素。

答:均势政策是指英国为了维护霸主地位,依靠自己的经济和军事

实力,使欧洲大陆的列强彼此牵制和相互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英

国奉行“大陆均势”政策的主要步骤:联合抗法→联合败俄→联合制德→

扶德抑法→纵德反苏。

(1)英国均势政策的演变

①联合抗法

17世纪~18世纪,为了争夺欧洲霸主地位和世界殖民霸权,与法国

进行多次战争,击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18世纪末~19世纪

初,英国以其拥有的无可匹敌的政治、军事及经济力量,把“大陆均

势”政策运用得得心应手。它先后组织和领导七次反法同盟,干涉法国

革命,目的是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打破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

②联合败俄

19世纪上半期,沙俄向欧洲扩张,成为欧洲大陆的强国,严重影响

了英国的大陆利益。为了争夺巴尔干,英国联合法国在1853~1856年的

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沙俄。英国越发感到只有在欧洲大陆维持稳定的均

势才能真正保障英国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战略利益,因而它自觉地在国

际关系中扮演起制衡者的角色。

③联合制德

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德国的崛起严重威胁英国

的利益,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英国被迫放弃“光荣孤

立”政策,先后调整了与法俄的关系,形成了三国协约与以德国为核心

的三国同盟对峙。

④扶德抑法

一战后,欧洲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德国战败;俄国国内爆

发革命;法国一时成为欧洲大陆上的强国。英国继续实行“均势”政策,

采取“扶德抑法”的做法,牵制法国。德国赔款问题、《洛迦诺公约》等

都成功地体现了英国外交政策中“均势与制衡”的精神。

⑤纵德反苏

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在欧洲侵略扩张。英国为确

保在欧洲的利益,在二战前采取纵容德国侵略扩张,极力将祸水东引向

苏联的绥靖政策,这实际上也是均势思想的体现。直到二战结束,英国

才放弃了均势政策。

(2)英国均势政策的决定因素

①地缘条件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英国是西欧一个岛国,孤悬海外,狭窄的英吉

利海峡将其与欧洲大陆天然的分割开来。英法百年战争后,英国失去了

在欧洲大陆的所有领土,从此英国成为一个纯粹的岛国,与欧洲大陆国

家之间在没有领土纠纷。这种情况下,英国的外交也有了两种选择:一

种是积极的参与欧洲事务;另一种就是从欧洲事务中摆脱出来,向海洋

进军,依托海洋地缘优势,谋求国家利益。

②经济实力

经济实力的过分强大和殖民霸权的建立使英国人对自己所处的国际

地位产生充分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誉为世界上最伟大国家的公民。因

此普遍产生一种不屑与欧洲大陆人为伍的情绪。英国的孤立外交也是建

立在它对自己力量优势的意识与自信的基础上,认为凭借自己的经济、

军事实力和遍布世界的殖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