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哲学系811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哲原理和原著)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1页
中山大学哲学系811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哲原理和原著)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2页
中山大学哲学系811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哲原理和原著)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3页
中山大学哲学系811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哲原理和原著)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4页
中山大学哲学系811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哲原理和原著)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015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含马哲原理和原著)考研真题

2014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含马哲原理和原著)考研真题

2013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含马哲原理和原著)考研真题

2012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含马哲原理和原著)考研真题及

详解

2011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含马哲原理和原著)考研真题及

详解

2010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含马哲原理和原著)考研真题

2009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真题

2008年中山大学810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真题

2006年中山大学327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真题

2005年中山大学328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真题

2004年中山大学328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真题

2003年中山大学423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真题

2015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含马

哲原理和原著)考研真题

2014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含马

哲原理和原著)考研真题

2013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含马

哲原理和原著)考研真题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析“人类解放”与“政治解放”的区别。

2.简析“新唯物主义”的特征。

3.简要回答什么是社会形态“三阶段论”。

4.简述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全球化思想。

二、文本解读(30分)

请指出下列文字出自哪一位作者的哪一部著作,并分析其基本思

想,然后简要做出自己的评价。

“价值形式和劳动产品的价值关系,是同劳动产品的物理性质完全无

关的。这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

与物之间的关系的虚幻形式。我们只有在宗教世界的幻境中才能找到这

个现象的一个比喻。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特殊躯体的、同人发生

关系并彼此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

是这样,这可以叫拜物教。劳动产品一旦表现为商品,就带上拜物教的

性质,拜物教是同这种生产方式分不开的。”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请剖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的“异化劳动”思想。

2.请从与费尔巴哈“类本质”、施蒂纳“惟一者”的比较出发,谈谈

如何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的“现实的人”概念。

四、研究动态述评(20分)

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领域有许多热点问题(讨论

和争议较为集中的问题)和前沿问题(在广度和深度上标志学科最新进

展的问题)。请就其中你了解最多的一个加以介绍和评论。首先是介

绍,必须包括如下信息:问题的名称和内涵、主要论者和论著(文)、

主要观点和分歧、讨论的过程、相关预期;然后加以评论。

答:(1)问题的名称: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域下的网络危机事

件研究。

(2)内涵:作为现实政治事件的网络映射,网络危机事件本质上是

发生于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交向互动的政治现象或政治事件。它具有

快速传播性、焦点关注性、双重互动性、身份隐秘性、非直接利益性和

公共相关性等基本特征。从政治哲学视域出发,可以将网络危机事件分

为权力指向型、权利指向型和公共指向型三种类型。当代中国网络危机

事件频发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和制度原因,它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

现实政治现状的必然产物。其中公民意识成长为网络危机事件的发生提

供了主体基础,社会矛盾凸显是网络危机事件发生的直接根源,而公共

行为失范是网络危机事件发生的内在诱因,现实表达不畅则是网络危机

事件发生的体制诱因。现代网络发展为网络危机事件提供了传播平台,

政府公信力弱是形成网络危机事件的外生刺激,表达和求证成本不对称

为网络危机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先天优势。

(3)主要论者:郑大兵、封海东、封飞虎、方益权、李金龙、万颖

(4)论著(文):《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应对策略》、《马克思

主义政治哲学视域下的网络危机事件研究》、《网络危机事件中的当代

中国政府形象传播研究》等

(5)主要观点和分歧:关于网络危机事件的特点,不同学者的阐述

各异,但总体而言存在很大相似性,主要说明网络危机事件具有多发

性、变异性、虚拟性等热点。如郑大兵等认为,网络危机事件具有传播

迅速、更容易被激发冲动、管理空白等特点(郑大兵,2006);代群等

人认为,网络危机事件具有针对公共部门和公职人员的“涉腐”、“涉

富”、“涉权”等问题的特点(代群等,2009);揭萍、熊美保认为网络

危机事件既具有多发性、预谋性、变异性等一般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又

有虚拟性、广域性、变异超常性、身份不确定性、虚实互动性、法规滞

后性等特点(揭萍,2007)。

(6)讨论的过程:持续不断的网络危机事件对政府和公共部门的公

信力造成极大冲击,削弱和降低了党和政府的执政合法性,对党和政府

的回应能力与公共管理能力形成巨大挑战。如何有效应对和治理网络危

机事件,正确发挥网络危机事件的积极作用,治理和降低网络危机事件

的消极影响,以网络危机事件治理为抓手,带动政府网络舆情管理创新

已经成为当代政府社会管理创新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

此,学者们开始从网络危机事件的现象、成因、影响、治理措施等方面

进行研究,进而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域来探讨网络危机事件

的政治哲学意蕴,这对正确认识网络危机事件这一政治现象的成因和本

质,有效治理网络危机事件等都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7)相关预期: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域对网络危机事件及其治

理作出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力图揭示网络危机事件的政治学本质,总

结和梳理国内网络危机事件治理的现有模式和基本框架,进而提出网络

危机事件治理的政治路径,预期达成如下目标:

①界定网络危机事件的基本概念。网络危机事件相关基本概念在学

界还存在很大争议,一般被称作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焦点事件或网络

热点事件等。而学界对网络危机事件基本概念的认识存在很大模糊不清

之处,这显然不利于网络危机事件的深入研究。

②建构网络危机事件及其治理的政治哲学分析框架。分析工具是研

究科学化的前提和基础。当前的政治哲学分析文献并没有提出系统明确

的政治哲学分析框架。这一方面使政治哲学文献呈现多彩多姿的色彩,

但另一方面也导致政治哲学分析文献和学术研究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

③梳理总结现有网络危机事件治理模式。通过典型案例的实证考察

和比较研究,运用建构的政治哲学分析框架,梳理分析国内现有网络危

机事件治理的典型模式,从公平与正义、自由与民主、权利与权力的视

域考察其治理主体、治理行为、治理规范等方面的运行绩效和优劣得

失,为优化国内网络危机事件治理模式和治理路径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证

借鉴。

④构建网络危机事件治理的政治路径。在厘清网络危机事件的政治

哲学本质的基础上借鉴国内网络危机事件治理模式的优劣得失,改变政

府和社会网络危机事件治理理念,打破现实网络危机事件单一治理主体

格局,改革和调整“第一定义者”等网络危机事件治理的错误策略,坚持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立场和研究方法,构建网络危机事件治理的

政治学路径,提出网络危机事件治理的政治学框架和服务型政府建设路

径。

(8)评论:作为一种现实政治事件的网络映射,网络危机事件本质

上不过是公民言论自由和参政议政、监督公共权力的网络表现形式,它

关乎公平正义、自由民主、权利权力等政治哲学的基本价值问题,将网

络危机事件过程中的网络舆情视作洪水猛兽式的传统观念既无必要亦不

可取。事实上,在现实政治表达不畅的情况下,网络危机事件正好为公

民宣泄政治情绪提供了渠道,在很大程度上有益于现实政治稳定。以马

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之,网络危机事件是一种政治事件。现实政治问题

是导致这种政治事件的直接根源,要实现网络危机事件的有效治理,必

须从现实政治问题治理入手,通过政治途径解决现实政治问题。当前正

在推进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为治理和消解网络危机事件提供可能和契机,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不断推进,随着我国政治改革

的逐步深入,网络危机事件治理将会有更为全新的治理理论和更为广阔

的想象空间。

2012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含马

哲原理和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析“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命题。

答:这一命题需要从人的本质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人的本质

①人与动物的区别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劳动是人类的本

质活动。劳动创造了人,把人与动物相区别。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

而且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

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劳动发展史是理解社会历史的重

点,也是理解社会历史创造过程和历史创造者的关键。人们创造历史的

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劳动。

②人与人的区别

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指

人不仅作为“类”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

也存在本质区别。社会关系把人与人区别开来。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

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

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历史条

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中。不同社会关系的人具有不同的

本质,这是人的本质的根本内容。因此,人的本质不是抽象、永恒不变

的,而是具体、变化、发展的。

(2)社会关系

对于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关系的总和”。因为人的

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血缘关系、

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等,因而对人的本质的把握应该考虑到多方面的社

会关系,但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起着支配作用。在

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因此,在探讨现实的人的

本质时,既要看到社会关系的总和,又要注意经济关系的决定作用。

(3)总述

对于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是其具体性、历史性。社会

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本质必然随着

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发展是由人

的实践活动推动的,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发展史。

2.简析“意识形态”概念。

答:马克思主义把意识形态作为与经济形态、政治形态相对应的范

畴,是指反映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以及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

的思想体系。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19世纪初首次使用意识形态一词。

(1)内容

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在多种含义上被使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治法律思想是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机制进行理论概括的意识形

态。

②道德是通过规范和伦理教化来调整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

系的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

关系的准则、标准和规范的总和。

③艺术是用形象表达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表达人生的情感体验

和价值追求的意识形态,包括戏剧、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电影

等,其特点就在于具体的形象性。

④宗教是一种信仰和崇拜超自然、超社会的神秘力量或境界的意识

形态。马克思主义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

社会相适应。

⑤哲学是对人与世界关系进行总体性把握,主要关注人与自然、人

与社会、人与自身的最一般关系,是以最抽象、最普遍的形式出现的意

识形态。

(2)意识形态的分类

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在同一阶级社会中往往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意

识形态:

①反映现实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并为其服务的意识形态;

②反映在现实社会中已被消灭或正在被消灭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

态;

③反映现实社会中正在成长着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

其中,反映和维护现存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意识形态占据统治地

位。在经济结构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

和分配,并在文化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这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直接

决定着文化结构的性质,并成为该社会的精神标志。

(3)评述

各种意识形态都是对经济基础、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它们反映的形

式不同,同经济基础的密切程度不同,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也不同。各种

意识形态在内容上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在形式上相互交叉、相互作

用,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观念形态文化的整体,

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支配人们的行动。

3.简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主要观点。

答: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

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农村公社的解剖,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东

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创立了东方社会理论,其主要观点体现在马

克思、恩格斯早年和晚年探索的两个时期:

(1)早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①《共产主义原理》和《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最早对东方社会的关注是在《共产主义原理》和

《共产党宣言》中。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将东方社会完全纳

入世界历史的发展轨道中,确定了东方民族和国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

地位是从属于西方国家的。

②《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和《不列颠在印度的结论》

19世纪50年代后,马克思、恩格斯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不列颠在印度的结论》等文章中剖析了东方社会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特

殊性,即农村公社、土地公有、专制国家三位一体,这使亚洲处于一种

封闭、孤立的稳定状态。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

式”。

③西方对东方入侵的影响

马克思还分析了西方殖民者对亚洲的入侵对亚洲新的历史变迁的影

响。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认识还是坚持

在资本主义建立了世界市场的外部条件下,东方社会必然瓦解而向西方

社会过渡。

(2)晚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社会阶级矛盾尖锐,马克思、恩格斯为了回答

俄国革命家所提出的问题,认真研究了俄国等东方国家社会发展的历

史,思想从而发生变化。他们为了使俄国不重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覆

辙,不断探索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在认识转变的过程中,马克思、恩

格斯提出了东方社会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即“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其设

想的论证有以下三方面:

①分析了俄国公社具有跨越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指出,公社是俄国

复兴的因素和俄国比其他还存在资本主义制度压迫下的国家优越的因

素。

②俄国农村公社处在一个与西方古代公社解体时截然不同的历史环

境。

③俄国农村公社的“跨越”成功,必须借助一场俄国革命。

4.请简要回答什么是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

答:(1)时代背景

苏共“二十大”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思潮流行。人本主义思潮的

各派别哲学家,都推崇马克思的早期著作,特别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

济学-哲学手稿》,借以贬低和否定马克思晚期成熟著作的意义。他们

认为马克思的早期著作高于晚期著作,并用《手稿》的人道主义理论说

明整个马克思的思想。当这种人本主义被严重泛化时,资产阶级学者则

趁机利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来攻击马克思主义,举起了反共反社会主义

的大旗。因此,阿尔都塞提出要“保卫马克思”,以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科

学本质。

(2)基本内容

①两个阶段

阿尔都塞以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为界,把马克思思想发展进

程划分为两大阶段:1845年以前是“意识形态”阶段;1845年之后是“科

学”阶段。

②“意识形态”阶段

阿尔都塞完全否定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地

位。他认为,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认识论上的断裂”,在

这“断裂”前后的思想是截然不同的。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尽管有一

些与马克思后期的理论相接近的思想,但由于这些思想受制于“人道主

义”这一“总命题”,因此不能把它们列入马克思主义的范围。对马克思

的早期著作,不能部分否定,而应全盘否定。

③“科学”阶段

阿尔都塞指出,1845年之后,马克思同人道主义决裂,包括同自己

早期的人道主义理论决裂,同一切把历史和政治归结为人的本质的理论

决裂,制定出建立在崭新概念基础上的历史理论和政治理论。阿尔都塞

是用意识形态与科学这两个基本概念来表明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中

的“断裂”的。

(3)评价

阿尔都塞从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纯洁性的愿望出发,用“科

学和意识形态”的区分原则作为指导思想,反对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

化、人本主义化。既和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划清界限,又力图避免当

时马克思主义哲学阵营内的教条主义,表现了他坚持探索真理的理论勇

气,但他把“科学”阶段和“意识形态”阶段绝对的对立起来了。

二、文本解读(20分)

请指出下列文字出自哪一位作者的哪一部著作,并分析其基本思

想,然后简要作出自己的评价。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

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

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

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

答:上述文字出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基本思想

这段话具体体现了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论证。具体从两个方面展

开:

①异化劳动

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

时性,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对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分析表

明:

a.私有制不是天然合理的和永恒的,它是异化劳动的产物,也必

将在这种劳动的发展中被消灭;

b.异化劳动和私有制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因而要

扬弃异化劳动就必须扬弃私有制。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私有财产的运动集中表现为劳动和资本的尖锐

对立,同时也为消灭私有财产和人的解放准备了条件。共产主义是以往

全部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即在经济中,为

自己既找到经验的基础,也找到理论的基础。”

②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还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批判地研究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

说,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上述那段话表明:

a.共产主义的基本要求是消灭私有财产和人的自我异化,但并不

取消或否定私有财产运动和人的自我异化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成果;

b.共产主义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并不是恢复人类的原始状态,

不是非自然的单纯倒退,而是在保存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基础上进一

步到更高的发展阶段;

c.共产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

的、片面的享受,理解为占有、拥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即作为一

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2)评价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

著作里马克思第一次比较完整地阐述了共产主义理论。该理论为以异化

劳动为突破口,立足于人类主体,从经济学、哲学、共产主义三者统一

的视域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批判地考察了“粗陋的共产主义”、“按政治

性质是民主或专制的共产主义”等等,提出了共产主义是以扬弃私有财

产为主题,人性回归为目的的运动和原则。马克思从哲学语境到经济学

语境对共产主义进行描述,为通向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开辟了道

路。他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论述带着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和浪漫主

义气息。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11条指出:“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

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请谈谈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这一

观点。

答:(1)基本理解

这句话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在理论立脚点和根本目的上

的对立。旧唯物主义不懂得人的实践性,因而也不了解人的社会性及其

历史发展,它的立脚点是脱离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个人;而新唯物主义的

立脚点则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们之间的全部社会联系

和关系,也即社会化了的人类。旧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

作用,因而只是这样或那样地解释世界;新唯物主义者则认为根本问题

在于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去“改变世界”,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2)实践观点

这句话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实践观点。科学的实践

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贡献。旧哲学仅局限于理论上“解释世界”,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不仅要求解释世界,更强调在实践中改变世界。

(3)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

科学的实践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全部旧哲学的基本分界。

①旧唯物主义虽然确认了人和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坚持了唯物主

义的认识路线,但却抹杀了主体的能动性,因而只是从客观的或直观的

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和感性。

②唯心主义哲学虽然高度肯定了主体意识的能动性,论证了认识过

程是通过主体自身的活动来构造和把握外部对象,但却完全否定了意识

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它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主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全部旧哲学的根本缺陷就是不了解“感性活动”的人类实践。

(4)意义

马克思的这个著名论断引导了一场哲学史上最深刻的革命性变革。

科学的实践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全部旧哲学的分水岭,也是马克思

主义哲学获得决定性奠基的确切标志。

2.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中是如何理

解“劳动”的?

答:(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

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

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

下,劳动异化了。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①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

劳动产品是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劳动产品本应属于

劳动者。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不

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②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

劳动的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是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

化的结果。产品是劳动者的生产活动创造的,产品是果,生产活动是

因,产品的异化根源于生产活动本身首先异化了。由此,马克思得出异

化劳动的观点。

③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种类存在物,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

的能动的类生活,也是人根本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这种类本质通过对

象化,即通过实践改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自然界得到表现和确证。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使人不能确证其类本质,劳动

本身的异化则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仅仅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于

是造成了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

人变成了丧失类本质的人。

④人与人相异化。

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的“直接结果”。因为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能成

为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必然同他人相

对立。人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既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也是他们中

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产品、劳动本身

之所以同工人相异化,是因为有一个同工人对立的强有力的占有者,即

资本家。

(2)《资本论》中的“劳动”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一般界定。马克思认为劳动包

括三要素:劳动主体、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①劳动主体

劳动主体是指能够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即具有一定劳动

能力并且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是生产力中能

动的、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是“活的劳动”,劳动资料是“死的劳动”,

是“活的劳动”创造的结果。

②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通常是指劳动对之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具有使用价值以满

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包括未经过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经过加

工的人工物。劳动对象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劳动只有同劳动对

象相结合,才能构成物质财富的源泉。同时,劳动对象又是生产力发展

状况的一种标志,劳动对象的质与量直接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③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

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工具即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的中介,直接传递着人对自然界的作

用,是衡量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尺度。生产工具不仅在人与自然之间起

着中介作用,制约着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对劳动方式和组织形

式起着直接制约的作用,劳动方式和组织形式的演变,归根到底是由生

产工具的变化决定的。

(3)评述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劳动概念是马克思晚年思想的精华。劳动概

念集中体现了他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劳动的主题。有学者认为《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规定与《资本论》中的劳动存在

一定的区别。前者批判资本主义生产下劳动发生了异化,后者是劳动讲

劳动的财富创造为主。但总体看来,两者还是居于内在的一致性,都存

在对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者的同情,对非劳动者的批判。

四、研究动态述评(30分,请选择其中一题作答)

1.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领域有许多热点问题

(讨论和争议较为集中的问题)和前沿问题(在广度和深度上标志学科

最新进展的问题)。请就其中你了解最多的一个加以介绍和评论。首先

是介绍,必须包括如下信息:问题的名称和内涵、主要论者和论著

(文)、主要观点和分歧、讨论的过程、相关预期,然后加以评论。

答:(1)名称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域下的网络危机事件研究。

(2)内涵

作为现实政治事件的网络映射,网络危机事件本质上是发生于网络

空间,与现实世界交向互动的政治现象或政治事件。它具有快速传播

性、焦点关注性、双重互动性、身份隐秘性、非直接利益性和公共相关

性等基本特征。从政治哲学视域出发,可以将网络危机事件分为权力指

向型、权利指向型和公共指向型三种类型。当代中国网络危机事件频发

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和制度原因,它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现实政治

现状的必然产物。其中公民意识成长为网络危机事件的发生提供了主体

基础,社会矛盾凸显是网络危机事件发生的直接根源,而公共行为失范

是网络危机事件发生的内在诱因,现实表达不畅则是网络危机事件发生

的体制诱因。现代网络发展为网络危机事件提供了传播平台,政府公信

力弱是形成网络危机事件的外生刺激,表达和求证成本不对称为网络危

机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先天优势。

(3)主要论者

郑大兵、封海东、封飞虎、方益权、李金龙、万颖

(4)论文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应对策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域

下的网络危机事件研究》、《网络危机事件中的当代中国政府形象传播

研究》等

(5)主要观点和分歧

关于网络危机事件的特点不同学者的阐述各异,但总体而言存在很

大相似性,主要说明网络危机事件具有多发性、变异性、虚拟性等热

点。如郑大兵等认为,网络危机事件具有传播迅速、更容易被激发冲

动、管理空白等特点(郑大兵,2006);代群等人认为,网络危机事件

具有针对公共部门和公职人员的“涉腐”、“涉富”、“涉权”等问题的特点

(代群等,2009);揭萍、熊美保认为网络危机事件既具有多发性、预

谋性、变异性等一般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又有虚拟性、广域性、变异超

常性、身份不确定性、虚实互动性、法规滞后性等特点(揭萍,

2007)。

(6)讨论的过程

持续不断的网络危机事件对政府和公共部门的公信力造成极大冲

击,削弱和降低了党和政府的执政合法性,对党和政府的回应能力与公

共管理能力形成巨大挑战。如何有效应对和治理网络危机事件,正确发

挥网络危机事件的积极作用,治理和降低网络危机事件的消极影响,以

网络危机事件治理为抓手,带动政府网络舆情管理创新已经成为当代政

府社会管理创新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此,学者们开始从

网络危机事件的现象、成因、影响、治理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进而有

学者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域来探讨网络危机事件的政治哲学意蕴,

这对正确认识网络危机事件这一政治现象的成因和本质,有效治理网络

危机事件等都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7)相关预期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域对网络危机事件及其治理作出实证分析

和比较研究,力图揭示网络危机事件的政治学本质,总结和梳理国内网

络危机事件治理的现有模式和基本框架,进而提出网络危机事件治理的

政治路径,预期达成如下目标:

①界定网络危机事件的基本概念。

网络危机事件相关基本概念在学界还存在很大争议,一般被称作网

络群体性事件、网络焦点事件或网络热点事件等。而学界对网络危机事

件基本概念的认识存在很大模糊不清之处,这显然不利于网络危机事件

的深入研究。

②建构网络危机事件及其治理的政治哲学分析框架。

分析工具是研究科学化的前提和基础。当前的政治哲学分析文献并

没有提出系统明确的政治哲学分析框架。这一方面使政治哲学文献呈现

多彩多姿的色彩,但另一方面也导致政治哲学分析文献和学术研究缺乏

规范性和科学性。

③梳理总结现有网络危机事件治理模式。

通过典型案例的实证考察和比较研究,运用建构的政治哲学分析框

架,梳理分析国内现有网络危机事件治理的典型模式,从公平与正义、

自由与民主、权利与权力的视域考察其治理主体、治理行为、治理规范

等方面的运行绩效和优劣得失,为优化国内网络危机事件治理模式和治

理路径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证借鉴。

④构建网络危机事件治理的政治路径。

在厘清网络危机事件的政治哲学本质的基础上借鉴国内网络危机事

件治理模式的优劣得失,改变政府和社会网络危机事件治理理念,打破

现实网络危机事件单一治理主体格局,改革和调整“第一定义者”等网络

危机事件治理的错误策略,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立场和研究

方法,构建网络危机事件治理的政治学路径,提出网络危机事件治理的

政治学框架和服务型政府建设路径。

(8)评论

作为一种现实政治事件的网络映射,网络危机事件本质上不过是公

民言论自由和参政议政、监督公共权力的网络表现形式,它关乎公平正

义、自由民主、权利权力等政治哲学的基本价值问题,将网络危机事件

过程中的网络舆情视作洪水猛兽式的传统观念既无必要亦不可取。事实

上,在现实政治表达不畅的情况下,网络危机事件正好为公民宣泄政治

情绪提供了渠道,在很大程度上有益于现实政治稳定。以马克思主义政

治哲学为视角,网络危机事件是一种政治事件。现实政治问题是导致这

种政治事件的直接根源,要实现网络危机事件的有效治理,必须从现实

政治问题治理入手,通过政治途径解决现实政治问题。当前正在推进的

服务型政府建设为治理和消解网络危机事件提供可能和契机,我们相

信,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政治改革的逐步深入,网络危机

事件治理将会有更为全新的治理理论和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2.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领域有许多热点问题(讨

论和争议较为集中的问题)和前沿问题(在广度和深度上标志学科最新

进展的问题)。请就其中你了解最多的一个加以介绍和评论。首先是介

绍,必须包括如下信息:问题的名称和内涵、主要论者和论著(文)、

主要观点和分歧、讨论的过程、相关预期,然后加以评论。

2011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含马

哲原理和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

—、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马克思《莱茵报》时期苦恼的“疑问”及在其思想发展历程

中的影响。

答:马克思在《莱恩报》时期最苦恼的就是形而上学和现实世界的

关系以及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问题。该问题对其思想发展历程

的影响如下:

(1)辩证唯心主义

早年马克思深受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他认为只要有一套

正确的理论就能使得人类向前发展。马克思在这时期在哲学上的基本倾

向属于辩证唯心主义。

(2)转向社会主义

《莱茵报》同官方以及其他报刊的论战是推动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

学研究的动因,也是推动他研究法国社会主义的原因。

(3)批判形而上学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哲学对时代、对人民的依

赖性。在《第179号“科隆日报”社论》中,他批判了形而上学和现实割

裂开来的错误观点,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家“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尽管这时马克思仍然把哲

学看成是世界发展的动力,但是注重哲学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强调

哲学不能脱离时代、脱离人民,预示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方向。马

克思对形而上学信仰开始产生怀疑和动摇,而且马克思这时期哲学思想

的进展还导致他与以布·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

(4)转向唯物主义

《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实践使马克思的思想已发生变化。他接触到

大量的社会现实问题,特别是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问题。尽管

当时马克思还是从理性原则出发,力图用“普遍理性”战胜私人利益,但

是现实社会生活却总是私人利益占了上风。宣传“普遍理性”的《莱菌

报》被查封使马克思认识到个人的实践生活才是历史的本源,形而上学

的发展不能代替现实的发展。这时期马克思完成了他同形而上学真正的

决裂,逐渐向唯物主义转变,并第一次批判了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

2.简述“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

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佘化了的人类”这句话的内涵。

答:这句话出自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马克思

指明了自己的哲学即新唯物主义同旧哲学即旧唯物主义在理论立足点和

根本目的上的对立。

(1)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和根本目的

①立足点

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实践性,因而不了解人的社会性及其历史发

展,它的立脚点是脱离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个人。旧唯物主义是“从口头

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他们把作为私

人利益关系总和的社会,看成纯粹私人根据个人动机不受约束地去追求

私利的领域。

②根本目的

旧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因而旧唯物主义的根

本目的只是“认识世界”,而马克思认为重点在于“改造世界”。

(2)新唯物主义立足点和根本目的

①立足点

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以及由此而的观点是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生长点,是它与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分界线。因此,马克

思将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②根本目的

新唯物主义者则认为根本问题在于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去“改变世

界”,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实践并不是世界的本原。主体活动必

须以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存在”为前提,因为人在实践活动中并没有创造

物质本身,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人们实践活动对外部世界的影响程度

还受到自身的状况和前人实践结果的制约。因此,忽视实践的意义,会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降低到旧唯物主义的水平;而离开“自然界优先存

在”这个前提,把实践看成世界的本原,就会把“实践的唯物主义”推向

主观唯心主义。

3.简述《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主要内容。

答:(1)简述

《历史与与阶级意识》是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1885~1971)的早

期哲学著作,这本书引起争论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历史与

阶级意识》一书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端。本书的主要精神是恢复了真

正的马克思主义,提出马克思主义就是辩证法,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黑

格尔传统,但他在书中犯了把异化与物化混为一谈的理论失误。

(2)主要内容

在书中,卢卡奇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方法,而后提出“马

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是具体的总体的范畴”、“历史的本质在于它是人

类活动的产物”、“物化”等一系列概念,并使“阶级意识问题”在本书中

占据相当主要的地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展开:

①正统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是指一种方法,即辩证的方法。而坚持辩证法是

唯一能再现和把握现实的途径,即具体的总体性。在卢卡奇看来,第二

国际的经济决定论没有了解马克思的出发点是德国古典哲学。在卢卡奇

看来,这个辩证法的特征有:

a.是主客体的辩证法,辩证法的来源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修正主义者主张面对客观事实,是实证主义在方法论上的表现,用自然

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问题远离了社会现实。

b.辩证法必然强调整体性。实证主义将社会作为一个静止和孤立

的范畴来研究,永远不会得出否定现实社会的结论。只有坚持总体和历

史的方法,辩证法才能在思维中再现现实。修正主义者主张面对客观事

实,是实证主义在方法论上的表现,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问题远

离了社会现实。

c.辩证法只能为无产阶级所掌握。辩证法作为一个革命的方法,

就在于找到一个既是历史主题又是历史客体的阶级,这个阶级能将主客

体统一在自身中。

②总体性

总体性概念是卢卡奇独立提出来的。黑格尔反对独立片面地理解概

念,必须在发展中运动中把握实体。黑格尔反对抽象概念,主张具体概

念。卢卡奇则提出了抽象的总体性,把每个概念放到概念进程中去考

察,卢卡奇要求把每个概念放到历史的进程中去考察。卢卡奇认为庸俗

唯物主义的表现方式和实证主义崇拜事实,认为事实是不可怀疑的。现

代科学对待物和物的集合的方式来对待人。在资本主义阶段,反映在生

产对象中的个性消失了,批量生产中我的活动和自我没有关联。

③阶级意识

历史就是阶级意识或阶级意识的历史。阶级意识是理性的反应,是

一种受阶级制约的对人们自己的社会的、历史的经济地位的无意识。作

为总体的阶级在历史上的重要行动归根结底就是由这一意识,而不是由

个别人的思想所决定的,而且只有把握这种意识才能加以辨认。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不能意识到所有社会关系的经济基础。因为

等级意识掩盖了阶级意识。随着资本主义社会或纯粹的经济划分的社会

的建立,阶级意识也就进入了一个可能被意识到的时期。只有资产阶级

和无产阶级两个纯粹的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在自己发展的顶峰会

陷入自身的不可解决的矛盾。而革命的命运要取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

识是否成熟。之所以是无产阶级,是因为无产阶级的自身特征所决定

的,无产阶级不解放全世界就不能解放自己,就具备了推动历史发展的

阶级意识,而这种阶级意识是无产阶级在斗争中获得的,无产阶级也经

历了一个由自在到自为的过程。

④物化

在卢卡奇,物化和异化是不区分的。他从分析商品开始。形式向整

个社会的真正统治形式的这种发展只有在现代资本主义中才出现。就商

品是人与人的关系的物的表现形式而言,是人的物化。劳动产品成了商

品。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同

人相对立。在客观方面是产生出一个由现成的物以及物与物之间关系构

的原则。

随着合理化和物化的普及,这种自我客体化,即人的功能变为商品

这一事实,最确切地揭与商品具同质性。随着这种合理化或专门化而来

的,则是整体图景的消失。

4.简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答: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是指邓小平理

论的基本内涵。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正式提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在总结经验的基

础上提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1)内容

①在思想路线上,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为指导,把马克思

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力求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研究新情况,创造新经验,既不把书本当教条,也不照搬别国的经验和

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在对国情的估计上,必须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根据,承认中国

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纠正过去那种脱离实际,超越发展阶段

的“左”的错误思想。

③确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

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而必须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由此推动

社会的全面进步。

④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来自改革,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生产力的

发展。因此,改革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经济体

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

观调控下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

⑤在实行对内改革的同时,还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开放,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物质文明建设和

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协调发展。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这样两个

方面统一和协调起来,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

⑦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

产党在新时期确立的基本纲领和奋斗目标,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

础上进行的,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

⑧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分三步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战略上分三步走:第一步,基本上达到温饱水平;第二步,在本世纪

末,基本实现小康;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力争我国在经济发展水平

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程度。

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靠广

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民族人民的团结,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

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

线。

⑩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同我国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密不可分的。

(2)评述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

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

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

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

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当前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

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

党和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文本解读(20分)

请指出下列文字出自哪一位作者的哪一部著作,并分析其基本思想

和意义,然后简要作出自己的评价。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

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

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答:上述文字出自马克思的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1)基本思想

①宗教与客观唯心主义

宗教与客观唯心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客观唯心主义是宗教的一种

比较精致的形式,而宗教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粗俗的形式。客观唯

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

本体,物质世界只是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和表现。客观唯心主义是把

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

②具体分析

a.“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

的抗议。”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其界限在于意识的内容是

否如实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宗教作为错误的意识同样来源于客

观存在。错误的意识仍具有客观性,只是歪曲地反映了客观世界,即宗

教“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宗教将实现的苦难解释为宗教的苦难,以合

理化苦难所能交换的天堂报偿;同时,天堂所描述的如果真的那么“美

好”,那么天堂的存在表明现实世界其实是有问题的,即“又是对这种现

实的苦难的抗议。”

b.“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

宗教所宣扬的“神鬼、天堂、地狱”等概念,实际上是以歪曲的形式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客观存在的矛盾。资本主义

制度下的工人和人们饱受资本家的压迫和摧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

矛盾日益加剧,但是被压迫者量弱小,无力反抗强大的资产阶级,只有

寄托希望于宗教以麻痹和安慰自己。“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

情世界的心境。”

c.“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马克思将宗教看作是一种社会制度,即是国家或社会力产生出了宗

教。“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对人们现实的苦难

的解决方法是寄希望于没有世间苦难的天堂。马克思认为必须以宗教批

判的方式使人们远离不切实际的幻想,去追求现实的幸福。

d.“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被压迫者在宗教的架构下除了想象和叹息,是无能为力的。那么对

于被压迫者来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知道无法改变现实,只求精神

上的安慰和解脱。

(2)意义

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答:“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指实践的

观点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它是唯物论

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统一的基

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体现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的实践范畴作为自己

理论体系的核心,它也就必然具备革命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理论特

征。

(1)实践观在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过程中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对于经验概念的两种抽象规定,改造为能动

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把实践理解为一种客观的活动,一种能

动的现实存在,与此同时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经验概念的

缺陷。以实践为基础,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两种哲学传统获得了统一。

(2)实践观在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过程中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不仅肯定了自然界

对于人的先在性,而且更在于把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即物质生

产实践作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现实基础,也就把历史的观念带进了自然领

域。同时,实践概念不仅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也是唯物主义自然

观的基础。

(3)认识论与本体论也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上达成统一。

实践是以物质工具为中介而对于对象世界的实际的把握,认识则是

以语言符号为中介而对于现象世界的观念的把握或象征性把握,两种把

握活动应当是彼此一致且互为前提的,而且,认识归根到底是以实践为

基础的。所以,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即自然观和

历史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

的观点,这两个方面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上获得了统一。

(4)评述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范畴。只是在实践的

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构成了一个唯物论

与辩证法相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相统一的完

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因此,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

观点。

2.恩格斯说:“平等应当不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

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请据

此阐明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及其与资产阶级平等观的区别。

答:恩格斯的这段话出自于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从马克思主义

产生以来,《反杜林论》是第一部完整、系统、准确地阐述了马克思主

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的著作。

(1)简述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从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科学视角,阐述了马

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平等观既是无产阶级争取平等权利的理论总结,

同时又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人类有史以来平等要求的创新成果,是在探求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全人类特别是无产阶级实现自由和

全面发展深切关怀的平等观。因此,它与资产阶级平等观存在着本质区

别。

(2)区别

①马克思主义平等观

依据唯物史观,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平等观。恩格斯指出,对平等

也要做历史的考察。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

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都是历史的产物,不是永恒的。

②资产阶级的平等观

资产阶级的平等观要求进行自由贸易、平等交换的权利,反对封建

阶级的特权,要求人权,这对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无产

阶级平等观要求彻底消灭阶级,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是荒谬

的。杜林关于平等的观念是浅薄而拙劣的。

四、研究动态述评(30分,请选择其中一题作答)

1.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有许多热点问题(讨论

和争议较为集中的问题)和前沿问题(在广度和深度上标志学科最新进

展的问题),请就你了解最多的一个加以介绍和评论。首先是介绍,必

须包括如下信息:问题的名称和内涵、主要论者及其论著(文)、主要

观点和分歧、讨论的过程、相关预期。然后加以评论。

答:(1)名称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域下的网络危机事件研究。

(2)内涵

作为现实政治事件的网络映射,网络危机事件本质上是发生于网络

空间,与现实世界交向互动的政治现象或政治事件。它具有快速传播

性、焦点关注性、双重互动性、身份隐秘性、非直接利益性和公共相关

性等基本特征。从政治哲学视域出发,可以将网络危机事件分为权力指

向型、权利指向型和公共指向型三种类型。当代中国网络危机事件频发

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和制度原因,它是中国社会历史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