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1页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2页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3页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4页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007年中央财经大学60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8年中央财经大学60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9年中央财经大学60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0年中央财经大学60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中央财经大学60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中央财经大学61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

2013年中央财经大学6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6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中央财经大学6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

2016年中央财经大学6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

2017年中央财经大学6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8年中央财经大学6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7年中央财经大学605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考试科目:60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注意:本试题所有答案,应按试题顺序写在答题纸上,不必抄题,写清

题号。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辩证法的过程思想

3资本

4剩余价值

5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6《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不可避免”

二、简述题(共40分)

1简述《共产党宣言》中贯彻的基本思想。(15分)

2简述《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关于共产主义特征的

思想。(15分)

3简述“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的含

义。(10分)

三、论述题(共40分)

1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

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用《共产党宣言》中有

关基本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20分)

2恩格斯说,《共产党宣言》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

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实现共产主义

进程中的重要意义。(20分)

四、材料分析题(共40分)

1(材料)胡锦涛在谈到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时指出,“我们所要建设

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

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根据材料用唯物辩证法原理分析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0分)

2(材料)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一书中提出:“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是与新教伦理分不开的,新教伦理

认定,上帝所要救赎的并非全部世人,而只是其中的‘选民’。谁将要成

为‘选民’而得到救赎或谁将被弃绝,都是上帝预先确定了的,个人的行

为对于解救自己无能为力。于是教徒们将勤奋工作、创造财富当作一种

天职,其并不是为了创造可供于享受和挥霍的财富,而是为了证实上帝

对自己的恩宠,并以此证明上帝的存在。正是这种把勤奋工作当作天职

的新教精神,催化了资本主义的诞生。”

新教教义中的天职观、原罪观、救赎观、勤俭致富观促进了资本主义精

神的兴起,客观上推动了近代理性资本主义的繁荣。

请用《共产党宣言》中的基本原理分析马克斯·韦伯的这一理论。(20

分)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答: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

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

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

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

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

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2辩证法的过程思想

答:辩证法的过程思想是辩证法的基本思想。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

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过程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并发

展着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而物质运动在时间上的持

续性就是过程。整个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永恒的,但任何一个具体事物的

运动却是有始有终的。无限的物质世界的永恒运动是由无数具体事物的

发展过程所构成的。每一个具体事物不是永恒的,都要经历产生、发展

到灭亡的历史过程。

3资本

答:资本是指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

物质资源。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具有不同的形式。主要表现在:

①按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

本。

②按资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③按资本所处的领域不同,可分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银

行资本等。

4剩余价值

答: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

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

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

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

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5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答: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

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

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

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

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的能力。资本主义

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

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

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就越来越集

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6《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不可避免”

答:《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不可避免”又称“两个必然”,也就是资本

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

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

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

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

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

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

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

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

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

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二、简述题(共40分)

1简述《共产党宣言》中贯彻的基本思想。

答:《共产党宣言》中贯彻的基本思想主要有:

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

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实际上产生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与生产

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且阶级社会当中,阶级斗争是重要动力等这些基本

思想。

简单的说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阶级斗争观这两方面。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

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

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

作用。

(2)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根源

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阶级斗

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

力。

2简述《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关于共产主义特征的

思想。

答: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有: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

件。只有在生产力增长起来,在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

才能实行共产主义分配原则。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又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

的一个重要特征。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不仅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基

础,而且将使未来社会的生产力得到更高的发展。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到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会消亡。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

巨大发展,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三大差别”必然归于消失。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阶级消灭、国家

消亡和“三大差别”消除,社会关系实现了高度和谐。与社会生产力的高

度发展和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相联系,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

这是共产主义新人的重要体现。人的精神境界表现在许多方面,集中体

现在对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态度上。高尚的精神境界表现为自觉地为

他人为社会服务和奉献。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

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

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共产主

义是人类解放的实现,那时人类将最终从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异己力

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开始自觉地创造自

己的历史。

3简述“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的含

义。

答:这句话说的其实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建设中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

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回答: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

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

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

要求。

(4)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会

迷失方向、失去根本。

在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

会的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

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

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

态。只有建设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尊重差

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

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

基础,抵御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扩大中华

文化的影响力。

三、论述题(共40分)

1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

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用《共产党宣言》中有

关基本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答: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主要是指企业家和技

术创新者)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力资本创造的价值也越来

越多,现代生产中体力劳动所占比重不断降低、劳动复杂程度不断提高

的情况下,仍然不能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理由如下:

(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

造的。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清楚地论述到:“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

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也就是说,无论是生产何种商品,都是脑力

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生产的,只不过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占的比

例不同罢了。由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体力劳动居于主体地位的时代,

因而《资本论》中更多的是以体力劳动为例来分析。

(2)而现在脑力劳动取代了体力劳动的主导地位,出现了“无人工

厂”“生产自动化”,体力劳动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忽略了。

对于这种生产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有提及:“劳动表现为不

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

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这里已经不再是工人把

改变了形态的自然物作为中间环节放在自己和对象之间;而是工人把由

他改变为工业过程的自然过程作为媒介放在自己和被他支配的无机自然

界之间。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

边。”在这里马克思清楚地意识到了生产率的发展将使得体力劳动的主

体地位会逐渐被脑力劳动所替代(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不可能

详细地阐述这一现象),但是这并不代表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论断不再

适用,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从始到终都包括了脑力劳动。归根到底机器也

是由劳动者劳动创造的;科技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也是科技工

作者大量脑力劳动的结晶。

(3)如果不通过劳动将科技成果运用到生产中,科技的发展也不会对生

产做出太大的贡献。

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劳动价值论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商品的价值

仍然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原理是不变的,只不过这种劳动具有高

效性、高能性和高质性等新的特点。

(4)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点所在。

但是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知识

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

动,而是通过知识。这是因为:

①知识本身是劳动的产物,知识中凝结大量抽象劳动,价值的增长是知

识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的结果;

②知识的运用传输处理,以及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都离不开人的劳动,

价值增值是通过劳动实现的。

2恩格斯说,《共产党宣言》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

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实现共产主义

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答:“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句话对中国社会主义

建设而言,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在实现共产主义进程中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重大。

(1)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者将实现最终理想看作是一个有着不同历史阶段的过程。马

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把这两个阶段分

别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

关系,一方面必须看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上的一致性,看到它

们总体上同属一个类型的社会形态;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两个阶段在发

展程度和成熟程度上的重大区别。

(2)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高级阶段是建立在低级阶段基础上的,没有低级阶段的发展,也不会有

高级阶段的到来。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

道路。可以说,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们

在当代世界为共产主义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放弃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

放弃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就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背叛。

(3)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民族和国家仍然存在。

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各个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分别地进行的。由于各个民族

和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不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也会有所

不同,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的国家和民族,应该以具有自身特点的方式逐

步向共产主义方向迈进。

(4)当代中国应当走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这条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是中华民族为了实现自身的伟大复兴

作出的重大抉择,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经验总结,也将是

中华民族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和康庄大道。

(5)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党的最高纲

领,当前的最低纲领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是统一的。当前,我们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

理想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四、材料分析题(共40分)

1(材料)胡锦涛在谈到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时指出,“我们所要建设

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

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根据材料用唯物辩证法原理分析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正确

认识规律,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帮助我们正确的反映世界和改

造世界。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重要的理论

意义

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

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

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

执政理念的升华。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

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

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

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③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

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

利益。

④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

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

全和发展利益。

2(材料)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

书中提出:“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是与新教伦理分不开的,新教伦理认

定,上帝所要救赎的并非全部世人,而只是其中的‘选民’。谁将要成

为‘选民’而得到救赎或谁将被弃绝,都是上帝预先确定了的,个人的行

为对于解救自己无能为力。于是教徒们将勤奋工作、创造财富当作一种

天职,其并不是为了创造可供于享受和挥霍的财富,而是为了证实上帝

对自己的恩宠,并以此证明上帝的存在。正是这种把勤奋工作当作天职

的新教精神,催化了资本主义的诞生。”

新教教义中的天职观、原罪观、救赎观、勤俭致富观促进了资本主义精

神的兴起,客观上推动了近代理性资本主义的繁荣。

请用《共产党宣言》中的基本原理分析马克斯·韦伯的这一理论。

答:在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里,韦伯想

要通过资本主义的制度,与新教教义之间的关系,试图剖析精神与物

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韦伯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这一问题的切入,发展出了与马克思不

同的历史观体系。马克思认为科技革命造成的生产力的极大发展造就了

资本主义的文化精神,而韦伯的观点却在一定程度上与马克思完全相

反,认为新教教义作为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精神要求契合的精神形

态,才是促进资本主义得以飞速发展的原因。

(1)马克思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的发

展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符合历史的

发展趋势,并不是新教伦理所能掌控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资

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时,新产生的社会主义将会取代资本主义成为

社会发展的主流,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资本原始积累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资本来到世间,从

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是一部罪

恶的掠夺史。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会消除,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

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不会消除,资本主义必将灭亡。人类社会

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形态的更替归根结底还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所决定的。

2008年中央财经大学606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考试科目:60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2社会存在

3商品经济

4《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不可避免”思想

5矛盾

6空想社会主义

二、简述题(共40分)

1简述《共产党宣言》中贯彻的基本思想。(10分)

2简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5分)

3《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

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简述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产生的过程。(15分)

三、论述题(共40分)

1《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

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运用这一思

想论述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20分)

2论述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20分)

四、材料分析题(40分)

1(材料)新技术革命对劳动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强化了资本相

对于劳动的优势地位,同时引发了劳动者之间的分化与收入分配差距的

扩大。新技术对不同产业就业水平的影响取决于产业的特殊性质,新技

术对整体就业水平的影响取决于合适的国家战略,那些首先采用新技术

的国家和地区将由于竞争力提高而增加了就业。

同时,新技术革命对产业结构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农业就业日趋凋零。

制造业就业稳定衰退,服务业成为就业吸纳的主流,由于新增就业对技

能水平要求较高,职业阶层的两极分化趋势不可避免。

新技术革命进一步提升了资本的地位,引发了劳资关系的重组。

(1)新技术为资本提供了更广泛的可供选择的雇佣方式,为了节省劳动

成本,可以把生产设备分散在其他地区或国家,与其他公司签订生产和

商品的子合同,这样在劳资关系中,资本便提升了自己的地位。在许多

情况下,资本更加咄咄逼人,并把技术作为对付最强大劳工组织的有力

武器,因为自动化技术可以取代那些劳动力最密集部门的工作。制造业

劳工组织的核心地位已经严重弱化,在一些新的产业,尤其是在电子

业、先进服务业和新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中,已不能有效地组织劳动

者。

(2)信息技术常常根据新任务需要重新对劳动分类,一方面提供多样化

的分工,另一方面减弱常规的模式化工作,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通

过灵活的生产方式实现产品多样化,临时兼职劳动契约和机动工作时间

应运而生。企业变得更高效、更精炼、更高产,但凌驾于体力劳动之

上。

(3)利用强大的信息技术,以及新技术媒介所促成的虚拟组织,可以在

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依特定任务分解与组合劳动。新技术所带来的弹

性与适应性急剧增加,使劳工的僵固性质与资本的移动能力对立起来,

竞争的压力迫使劳动必须尽可能地具有弹性。生产力与获利能力都提高

了,劳工却失去了制度性保护。通往信息化社会的历史转化过程的一个

特征是相当比例劳工的生活与工作条件恶化,这种恶化在不同的国家呈

现出不同的形式,在欧洲是失业率上升;在美国是实质薪资下降,越来

越严重的不平等以及工作不稳定;在日本,则形成了低水平就业,以及

随之而来的劳动力区隔化;在新兴工业化国家,则是新近纳入都市的非

正式化劳动每况愈下;而在停滞的、低度发展的经济体中,则是农业劳

动力的边缘化。

新技术革命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请根据材

料,用《共产党宣言》中的基本原理分析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

运动的本质。(20分)

2(材料)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运用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

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

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

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既积极探索用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

作,即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

响。”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

用。(20分)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答: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级社

会,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要彻底消灭一切阶

级和阶级统治,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直至实现共产主义。为了实现这

一伟大目标,无产阶级专政担负着极其繁重的历史任务。这些任务是:

镇压阶级敌人的反抗和破坏活动,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变革生产资料

私有制,建立和发展公有制;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防止国外敌人

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等。

2社会存在

答: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

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它还作为劳

动对象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2)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

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商品经济

答: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然经济

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

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低下,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

的。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产生的

历史条件有两个:①社会分工的出现;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

同的所有者。

4《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不可避免”思想

答:《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不可避免”又称“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

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

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

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

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

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

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

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

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

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5矛盾

答: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

对立统一。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

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

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①矛盾着的对立面

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的对立面

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空想社会主义

答: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

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

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

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

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

义的力量;他们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

的现实道路。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

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

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二、简述题(共40分)

1简述《共产党宣言》中贯彻的基本思想。

答:《共产党宣言》中贯彻的基本思想主要有: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

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

实际上产生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且

阶级社会当中,阶级斗争是重要动力等这些基本思想。

简单的说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阶级斗争观这两方面。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

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

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

作用。

(2)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根源

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阶级斗

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

力。

2简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

社会存在。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

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

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

展。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

式;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

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①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

么样的上层建筑;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一定会产生不同性质的上层建

筑。

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④从服务的方向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

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对自己的对立物;

⑤从服务的方式上看,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

基础服务,调控的手段有法律、经济、思想等手段;

⑥从服务的效果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它既

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3《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

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简述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产生的过程。

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大致包括以下四个过程:

(1)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产生的。在封建社会后期,随

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世界市场的开拓,有力地推进了当时的社

会生产力。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和状况规律的作用下,随

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封建的人身依附关

系日益削弱,行会中的规章条例趋于解体,这就引起了小商品生产者的

两极分化,产生了城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2)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大批有人身自由但丧失一切生产资料的无产者;

②开办工厂、矿山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财富。

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便施用野蛮的暴力手段,加速了生

产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迫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劳动者,并

把生产资料和财富迅速地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

中,最初进入厂矿的无产者,除了那些破产的手工业者和帮工、学徒以

外,主要来自丧失土地的贫苦农民。这种用暴力手段对农民土地的剥

夺,形成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

(3)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随着资本原始积累的加紧进行,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迅速的发展。

但是,腐朽的封建制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却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新

兴资产阶级为了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进行了资产阶级革

命。

(4)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宣告了新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诞生。资产阶

级取得政权以后,废除了封建贵族的种种特权,取消了国内关卡,宣布

工商业活动的自由,实行统一的度量衡和货币制度,把封建土地所有制

转变为资本主义所有制,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的经济措施,

冲破了封建制生产关系的重重束缚,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

路。产业革命的完成,机器大生产以及工厂制度的建立,使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彻底战胜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它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确

立。

三、论述题(共40分)

1《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

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运用这一思

想论述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共产党宣言》中的这句话,说明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而共产党

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领导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先进性的建设作

用。

(1)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

系、力量所在。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远大理想,走历史必由之路,是马克

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突出表征。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

程。为完成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历史任务而对党的建设提出的具体要

求,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科学内涵,体现着党

的先进性的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党的建设中进行符合时代具体要求的努

力,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现实途径。倘若不能根据时代的要

求与时俱进,推动构成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各个方面的建设,先进

就可能会变成落后,其他一切方面的努力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

木。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

的根本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

(2)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是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关键环节

构成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几个主要方面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有

机整体,由此决定了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党的阶级

基础、理论基础、组织纪律、工作作风等多个方面建设。在构成共产党

先进性的诸要素中,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一旦党拥

有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

和愿望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成为判断党的

先进性的最重要因素,共产党员能否保持先进性就成为共产党能否保持

先进性的最为关键的环节。

2论述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答:资本主义必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有以下两个方面:

(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主义基本矛

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表现在生产上是个

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经

济危机的爆发正是这些矛盾发展的结果,它表明资本主义已无力继续驾

驭这种生产力,要用社会主义来代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

位,越是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

鲜明地表现出来”。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资本的不断积累为否定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准备了物质条件。资本的不断

积累必然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在客观上导致生产的集中和资本的集

中,使资本的社会化占有成为可能。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

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都

达到很高的程度,从而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

产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

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经

济的巨大发展,资产阶级由生产力的解放者变成阻碍者。无产阶级是现

代大工业的产物,是真正革命的阶级,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和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必将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和资产阶

级的统治,逐步建立消灭一切阶级、确保人人得以自由发展的联合体。

(2)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

自行消亡。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

进程。

①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

的时间跨度。

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从世界范围来看,资

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

当长的历史过程。

③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3)尽管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

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

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

四、材料分析题(40分)

1(材料)新技术革命对劳动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强化了资本相

对于劳动的优势地位,同时引发了劳动者之间的分化与收入分配差距的

扩大。新技术对不同产业就业水平的影响取决于产业的特殊性质,新技

术对整体就业水平的影响取决于合适的国家战略,那些首先采用新技术

的国家和地区将由于竞争力提高而增加了就业。

同时,新技术革命对产业结构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农业就业日趋凋零。

制造业就业稳定衰退,服务业成为就业吸纳的主流,由于新增就业对技

能水平要求较高,职业阶层的两极分化趋势不可避免。

新技术革命进一步提升了资本的地位,引发了劳资关系的重组。

(1)新技术为资本提供了更广泛的可供选择的雇佣方式,为了节省劳动

成本,可以把生产设备分散在其他地区或国家,与其他公司签订生产和

商品的子合同,这样在劳资关系中,资本便提升了自己的地位。在许多

情况下,资本更加咄咄逼人,并把技术作为对付最强大劳工组织的有力

武器,因为自动化技术可以取代那些劳动力最密集部门的工作。制造业

劳工组织的核心地位已经严重弱化,在一些新的产业,尤其是在电子

业、先进服务业和新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中,已不能有效地组织劳动

者。

(2)信息技术常常根据新任务需要重新对劳动分类,一方面提供多样化

的分工,另一方面减弱常规的模式化工作,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通

过灵活的生产方式实现产品多样化,临时兼职劳动契约和机动工作时间

应运而生。企业变得更高效、更精炼、更高产,但凌驾于体力劳动之

上。

(3)利用强大的信息技术,以及新技术媒介所促成的虚拟组织,可以在

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依特定任务分解与组合劳动。新技术所带来的弹

性与适应性急剧增加,使劳工的僵固性质与资本的移动能力对立起来,

竞争的压力迫使劳动必须尽可能地具有弹性。生产力与获利能力都提高

了,劳工却失去了制度性保护。通往信息化社会的历史转化过程的一个

特征是相当比例劳工的生活与工作条件恶化,这种恶化在不同的国家呈

现出不同的形式,在欧洲是失业率上升;在美国是实质薪资下降,越来

越严重的不平等以及工作不稳定;在日本,则形成了低水平就业,以及

随之而来的劳动力区隔化;在新兴工业化国家,则是新近纳入都市的非

正式化劳动每况愈下;而在停滞的、低度发展的经济体中,则是农业劳

动力的边缘化。

新技术革命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请根据材

料,用《共产党宣言》中的基本原理分析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

运动的本质。

答:新的科技革命促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承受社会主义

阵营的威胁和工人阶级的斗争等内外共同压力下的资产阶级所做出的妥

协性调整就具有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同时,为了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

序,并取得与社会主义斗争的比较优势,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不仅仅局

限于采用经济手段,还包括采用政治和意识形态等多种手段。

从工人运动的角度看,给工人运动整体上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就足以

证明这些手段确实发挥了极大的功效。

(1)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淡化

资本决定了资产阶级的本性从来没有任何改变,所改变的只是策略而

已。但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却在资产阶级的“精心培育”下明白无误地淡

化了。于是,对话、谈判和参与取代了罢工、示威成了同资产阶级进行

斗争的主要方式,以求通过同资产阶级及其政府协商的方式达到自己的

目的。至于目的,工人阶级已经不是全力争取推翻这种制度,以社会主

义替代资本主义,而只是局限于要求“公平一些”的工资以及稍好一些的

劳动条件等眼前的、局部的、暂时的利益。

(2)工人阶级团结程度的弱化

新科技革命在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较快增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

推动了阶级结构和工人阶级内部结构的变化。以改良为政治原则的新中

间阶层的扩大模糊了阶级分野,形成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和冲突

的缓和地带。工人阶级内部的层次化、社会来源构成的多样化以及就业

方式的多元化和劳动的分散化,导致工人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复杂化,

相互矛盾增加。面对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之间,就业工人与失业工人

之间,不同种族、性别、民族和宗教的工人之间的不和与分裂,资产阶

级自然乐观其成,不时还加油添火。

(3)工人阶级国际主义意识的蜕化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

来”,强调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二战后劳动与资本的社会契约的签

订,确立了国家对资本和市场的管理、劳资之间的问题都是在国境之内

和平而有序地解决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确立所带来的后果便是工会运动

自此具有了强烈的国家意识。国际主义也由此开始蜕化为在国际劳工组

织等国际组织中的外交活动,甚至变为与工会会员切身利益毫无关系的

工会旅游活动。

科学技术的作用不应被神化,它绝不是一个独立于人类之外并支配人类

命运地位的力量。科技革命发展至今,虽然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社会

属性,也并没有触动资产阶级统治的根基,但我们也没有发现科学技术

的进步所带来的生产力巨大发展导致劳资对立和冲突的终结,实现真正

意义上的社会和谐。除了经济的增长,科技革命赋予资本主义的还包括

阶级矛盾在新的基础上的积累和增强。这是资产阶级不愿看到却又无法

摆脱的尴尬。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揭示了恰是节约劳动的技术变化提高了

资本的有机构成以及非生产性劳动和生产性劳动的比例。科学技术是一

种革命的力量。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不仅没

有消失而且仍然在不断深化之中。因此,从根本上说,科技革命只是帮

助资本主义推迟了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间。

2(材料)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运用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

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

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

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既积极探索用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

作,即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

响。”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

用。

答:(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

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

主义荣辱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

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

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

态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内核和生命之魂,是指导和

谐文化建设的基本价值导向和重要思想基础。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只有

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

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

党、教育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

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以“八

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才能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

价值取向,巩固和发展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从而更好地发挥和谐

文化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加强社会团结和睦、形成和谐社会

建设的合力至关重要。

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

坚强的道德支撑。一个民族的发展,诚然需要物质力量的推动,但精神

支撑同样是不可缺少的。要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充分调动广大人

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确立起精神支柱。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

作用。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

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

在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

会的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

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

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

态。只有建设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尊重差

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

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

基础,抵御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扩大中华

文化的影响力。

2009年中央财经大学606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考试科目:60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

2经济全球化

3金融资本

4真理的客观性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二、简述题(共40分)

1简述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10分)

2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阐述的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15分)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15分)

三、论述题(共40分)

1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应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

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论述共产

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统一关系。(20分)

2《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都不过是统治阶

级的思想。”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

作用。(20分)

四、材料分析题(共40分)

以下是网上一篇博客的部分节选:

马克思不朽名著《资本论》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的规律,揭

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在于占有工

人的剩余价值,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

在马克思仙逝125年后,整个西方世界开始经历二战以后最严重的金融

危机。这个终生都在揭示资本主义弊病的人开始再度强势复活。……据

《环球时报》报道,在德国柏林一家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资本论》再

度成为畅销书,销量是1990年的100倍。……如今,法国总统萨科齐却

捧起了《资本论》,并高调宣称要在今年年底举行的世界领导人峰会上

探讨金融危机问题,以期“重塑资本主义”。……

由于现在欧美采取的救市措施完全是社会主义的手段——把大银行收归

国有。有美国人自嘲道,现在美国比中国更加社会主义,甚至全美掀起

了一场“姓资姓社”大讨论。……

有分析人士说,眼前的金融危机已经转化为经济危机,而且出现了向制

度危机和意识形态危机转化的趋势。但也有相当多的人认为现在并没有

出现制度危机,只是资本主义正常的自我调整。

1.根据材料和你对最近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

的了解,分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干预的新变化。(20分)

2.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历史必然性的

认识。(20分)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

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

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

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

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1)从它的创造者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

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

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和整个人

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

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

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

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

律的学说。

2经济全球化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

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内的

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

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

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从根源上来说是生产力和

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

3金融资本

答:金融资本就是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在一起而形成的垄断资

本。途径包括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

这种融合体现在三方面:

(1)产业资本在扩建过程中和银行资本相结合;

(2)产业资本在多元化的产业延伸过程中和银行资本相结合;

(3)产业资本在收购、兼并、重组过程中和银行资本相结合。

产业资本在其流通周期里与银行资本的融合,是现代资本运作的必然。

体现了货币在市场经济中的本质及其扮演的重要作用。

4真理的客观性

答: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

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

(1)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

容。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是说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也不是说它没有主

观形式,而是说它以客观事物为认识对象,正确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也就是说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2)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

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

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

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

共同思想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中国人民的面

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沿着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

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答: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

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

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

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

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的

能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

会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

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成为资本的生产力,

资本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

不可避免。

二、简述题(共40分)

1简述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

答: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三种:

(1)借贷资本输出

借贷资本输出:输出国的政府或企业和银行,把货币资本贷给输入国的

政府、银行或企业,这是一种间接投资。借贷资本输出的方式:

①政府援助贷款

②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2)生产资本输出

生产资本输出是指政府或资本家在国外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矿山、银行

等企业,又被称作直接投资。它以投资者对所投资的国外企业拥有全部

或部分控制权为特点,投资者可以从中获取高于国内投资的超额垄断利

润。

(3)商品资本输出

从输出资本的来源看,主要有两类:

①私人资本输出,

②国家资本输出。

2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阐述的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答: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有: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

件。只有在生产力增长起来,在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

才能实行共产主义分配原则。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又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

的一个重要特征。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不仅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基

础,而且将使未来社会的生产力得到更高的发展。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到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会消亡。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

巨大发展,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三大差别”必然归于消失。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阶级消灭、国家

消亡和“三大差别”消除,社会关系实现了高度和谐。与社会生产力的高

度发展和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相联系,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

这是共产主义新人的重要体现。人的精神境界表现在许多方面,集中体

现在对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态度上。高尚的精神境界表现为自觉地为

他人为社会服务和奉献。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

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

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共产主

义是人类解放的实现,那时人类将最终从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异己力

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开始自觉地创造自

己的历史。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答: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

客体的反映,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1)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

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缺陷;

①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②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不能把认识看

做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消极被动的直

观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又

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①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

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

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就是

说,主体是为了实现一定认识目的而自觉地、主动地在改造世界的过程

中反映世界的,人对世界的反映能力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历史地变化

发展着的。这是一个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认识

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

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全面地揭示了认识的辩

征过程,把认识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

认识过程。

三、论述题(共40分)

1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应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

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论述共产

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统一关系。

答:这句话忽略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

系:

(1)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期

望在一个早晨突然进入理想境界,而是把实现最终理想看作一个有着不

同历史阶段的过程。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

段,列宁分别把这两个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正确把

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一方面必须看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

质上的一致性,看到它们总体上同属一个类型的社会形态;另一方面也

要看到这两个阶段在发展程度和成熟程度上的重大区别。

(2)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高级阶段是建立在低级阶段基础上的,没有低级阶段的发展,也不会有

高级阶段的到来。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

道路。可以说,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们

在当代世界为共产主义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放弃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

放弃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就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背叛。

(3)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民族和国家仍然存在。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各

个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分别地进行的。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传统和

现实国情不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也会有所不同,进入社会主义

时期的国家和民族,应该以具有自身特点的方式逐步向共产主义方向迈

进。

(4)当代中国应当走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过长期的探

索,我们已经找到了这条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之路,是中华民族为了实现自身的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抉

择,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经验总结,也将是中华民族最终

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和康庄大道。

(5)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党的最高纲

领,当前的最低纲领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是统一的。当前,我们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

理想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2《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都不过是统治阶

级的思想。”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

作用。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以

下方面回答: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

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

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

要求。

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会迷失

方向、失去根本。在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

本,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

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

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

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只有建设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才能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形

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人

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抵御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维护我国的文

化安全,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四、材料分析题(共40分)

以下是网上一篇博客的部分节选:

马克思不朽名著《资本论》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的规律,揭

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在于占有工

人的剩余价值,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

在马克思仙逝125年后,整个西方世界开始经历二战以后最严重的金融

危机。这个终生都在揭示资本主义弊病的人开始再度强势复活。……据

《环球时报》报道,在德国柏林一家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资本论》再

度成为畅销书,销量是1990年的100倍。……如今,法国总统萨科齐却

捧起了《资本论》,并高调宣称要在今年年底举行的世界领导人峰会上

探讨金融危机问题,以期“重塑资本主义”。……

由于现在欧美采取的救市措施完全是社会主义的手段——把大银行收归

国有。有美国人自嘲道,现在美国比中国更加社会主义,甚至全美掀起

了一场“姓资姓社”大讨论。……

有分析人士说,眼前的金融危机已经转化为经济危机,而且出现了向制

度危机和意识形态危机转化的趋势。但也有相当多的人认为现在并没有

出现制度危机,只是资本主义正常的自我调整。

1根据材料和你对最近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

的了解,分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干预的新变化。

答:从2008年开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波及范围

广,破坏力大、持续时间较长。随着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马克思的

《资本论》成为畅销书,表明马克思分析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

会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马克思主义学说仍旧具

有生命力。面对着这场经济危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干预呈现了新

的变化: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尤其是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后,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不断加强。

(2)国家承担起提供财产保护、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

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等重要职

能。资本主义国家对金融危机带了的负面效果和影响,采用了一系列措

施:尤其是在社会民生方面,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失业人员等充分就

业,加大了社会福利投入水平,维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