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学案课后反思-纪念刘和珍君中作者批判庸人的句子-记念刘和珍君读后感_第1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学案课后反思-纪念刘和珍君中作者批判庸人的句子-记念刘和珍君读后感_第2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学案课后反思-纪念刘和珍君中作者批判庸人的句子-记念刘和珍君读后感_第3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学案课后反思-纪念刘和珍君中作者批判庸人的句子-记念刘和珍君读后感_第4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学案课后反思-纪念刘和珍君中作者批判庸人的句子-记念刘和珍君读后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鲁迅(授课人:歙县中学吴志红)【三维目标】1、学习写人记事作品的写作技巧。2、感受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勇毅和鲁迅的责任感。3、探究“猛士”形象的时代意义。【教学重难点】1、涵咏鲁迅“说”与“不说”的困惑。2、探究“猛士”形象的时代意义。【学情介绍】鲁迅作品晦涩难懂,学生沉淀积累较少,对作品的思想性很难把握,因而以小见大的教学可能适合。【教学方法】对比式、启发式、探讨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引出鲁迅)鲁迅为了拯救整个中华民族而三改愿,他一生留下不少著作,时刻以涤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今天,我们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来《记念刘和珍君》。二、分析解读——品读刘和珍的微笑和蔼1、四处神态描写——微笑和蔼=1\*GB3①但她却常常徽笑着,态度很温和。=2\*GB3②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3\*GB3③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4\*GB3④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2、典型事迹=1\*GB3①毅然预定《莽原》全年=2\*GB3②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3\*GB3③黯然虑及母校前途=4\*GB3④欣然前往3、对比中读出了什么=1\*GB3①中国女性——从容=2\*GB3②当局者——凶残=3\*GB3③流言家——下劣板书:微笑和蔼(悲)三、研究探讨——体悟鲁迅的呐喊与彷徨1、找出文中多处“说”与“不说”的矛盾句子=1\*GB3①鲁迅“看见别个捉去被杀的事,在我是比自己被杀更苦恼”=2\*GB3②补充三一八惨案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3\*GB3③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君!2、鲁迅作品的三大母题“爱”—对每一个生命的关爱“死”-生命无辜的毁灭“反抗”—对来自一切方面的对生命的奴役,残害的绝望的抗争。3、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颓下去……至于富有反抗性的民族,因为叫苦无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板书:说与不说(愤)四、拓展延伸——寻求民族的呼声与出路作者说:“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奋然前行的方向和目标是哪里?刘和珍开辟了一条怎样的路?(讨论)明确:改进斗争方式——革命是并非教人死而是教人活的。学会呐喊——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做猛士——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板书:民族出路(激励)六、课堂总结刘和珍君在微笑中反抗,鲁迅在说与不说中呐喊与彷徨,中国一代人在希望的有无中苦苦寻求民族的出路,以激励后来者。时代呼唤猛士,让我们做一个真正的猛士,撑起民族的脊梁!齐读: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板书:猛士七、作业布置请以《我读鲁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附】板书设计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微笑从容-悲说与不说-愤猛士民族出路-激励【教学反思】鲁迅作品年代久远,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具体教学中,我从写人记事出发,以“读刘和珍——读鲁迅——读时代和民族”的逻辑思维,层层递进,让学生快速地掌握作品的思想性。由于学生预习时间仓促,感觉未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整体把握刘和珍形象,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2.学会采用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感情脉络,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3.揣摩重点语句,鉴赏文章的写作特色,提高读写能力。【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完成字词训练。

2.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

检查预习情况,完成字词训练请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寥落

桀骜

屠戮喋血

洗涤

浸渍菲薄

租赁踌躇

黯然

噩耗

尸骸虐杀

攒射

辗转

呻吟

不惮

和蔼陨身不恤

长歌当哭二、导入课文在我国文学史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巨星鲁迅先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引导学生阅读注解①,补充介绍背景知识: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即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政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鲁迅先生忍无可忍,遂写此文。

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君,是对人的尊称。

三、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关键字句,整体把握思路。

1.

学生思考:①课文7部分中哪几部分侧重写了刘和珍?②(3、4、5部分)③

1、2部分在文中

6、7部分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的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缘由)

2.贯穿全文,又一条感情的线索,能说说这条感情的线索是什么吗?(明确:悲愤的感情)3.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四、

具体分析三大部分的思路

1、

分析第一大部分思路(1-2)

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提示性的话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

文中出现两次。但是这两个“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吗?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用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2、

分析第二大部分(3、4、5)思路

思考:是按照怎样的写作顺序布局的?

明确: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3、

分析第三大部分(6、7)的思路

思考后明确: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完成板书设计:

总体思路

局部思路

思路顺序

悼念刘和珍君

控诉反动政府

(逻辑顺序)

写作缘由

痛斥走狗文人

(1、2)

唤醒麻木庸人

追述生平事迹

生前

记念刘和珍君

概括惨遭杀害

(时间顺序)

(3、4、5)

详写遇难经过

遇害

教训意义

劝戒徒手请愿

否定

(6、7)

激励奋然前行

肯定(逻辑顺序)

五、

布置作业

1、

反复深情诵读课文。

2、根据文中所写,说说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刘和珍的形象特点,

理解作者笔下其他人物形象的意义,揣摩重点语句【教学过程】

一、

分析刘和珍形象

问:鲁迅笔下的刘和珍有哪些特点?鲁迅为什么称赞她是“真的猛士”?明确: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①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②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③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④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⑤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鲁迅称赞刘和珍是勇敢面对残酷现实、英勇清醒、勇不回头的真的猛士,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是虽遭阴谋密计,压抑数千年的勇毅的中国女子,是能够让苟活者看到希望,猛士更加奋然前行的大写的人。

二、了解作者笔下的其他人物以及作者态度。问:“庸人”、“中国人”、“有恶意的闲人”、“无恶意的闲人”、“苟活者”分别指什么人?

讨论后明确:庸人具有不敢正视现实,浑浑噩噩,麻木健忘,苟安满足等特点。他们靠忘却的救主,洗涤旧迹,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于是,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作者不仅指出了他们的特点,而且指出只有唤醒他们,才能使这非人的世界走向尽头。作者对他们持批判的态度。……

三、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学生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可以自行提出。

1、

真的猛士……?

明确:“着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黑暗现实。因此,第一句可以理解成:真正的革命者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的。这两句话的含义是: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这里,“猛士”性格正是作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敢于正视”。

2、

惨象……流言……灭亡

明确:“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呵”这是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这里不是赞许“沉默”,而是对中国反动派的高压政策所造成的这种黑暗的沉默现状表示极大的愤慨。从与后面一句联系来看,第一个“沉默啊”感情深沉,感叹的成分较强;第二个“沉默呵”感情较为激越,愤怒的情绪较突出。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一种是灭亡。从句式看是选择复句,表明只存在一种可能。表面上看,作者并不肯定哪一种,似乎只客观地指出衰亡民族的两种不同的发展前途,但是实际上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出路,作者肯定的是后者。作者用这一复句,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杀人者别得意,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刻,更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鼓动。全句感情高度激昂。

3、

人类的……徒手

明确:这里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煤是如何形成的?“需要大量的木材,而形成的只是一小块”。可见,木材变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很大吸收。那么,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这就表明,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这就是说,在鲁迅看来,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因此没有必要为请愿而付出代价和牺牲。很显然,鲁迅是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斗争形式的,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联系课后思考题和评价手册上出现的句子适当增补﹚四、

布置作业

1.课本P88“积累与运用”2:诵读课文,背诵第二部分第一段、第四部分第五段,划出文中的精彩语句。2.完成书上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课文解决疑难,鉴赏文章的写作特色,分析概括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一、

检查复习

二、

研习课文,解决疑难

先由学生自由提出疑难语句,教师“答记者问”集中作答,或请学生来回答。一般有以下一些问题需要探讨。

1、作者为什么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明确: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很有必要。但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尤其是后者,“尤使我觉得悲哀”。

2、“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要理解这话,得首先立即作者在追悼会之前的心情。3、24早晨,作者得到刘、杨的遗体已经从医院运回学校的消息,便立即到礼堂去看烈士的遗容。从学校回来偶,作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就病倒了。3、25,作者冒着被段政府通缉的危险,出席了追悼会。会上,人们激昂愤慨的情绪和不时夹杂的一阵阵低低的啜泣声,使鲁迅压抑不住心头的悲愤和激动,便走出会场,独自在礼堂外徘徊。3、

第5部分在记叙刘遇难时句式上有何特点?为什么用短句?

明确:极其短促的句式,表现出作者无法控制的激愤之情。

4、“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

明确:刘当时中弹,是“弹从背入”,可见并不是“丛击军警”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倒是府卫队的卑鄙。

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决不是军警各自的“正当防御”。

这些铁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通电”中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

5、

第6部分首句“时间……太平”中“太平”如何理解?

明确:本义是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所谓“太平盛世”。文中是指反动派高压政策所造成的“万马齐喑”的现状。看来,“三•一八”就像几颗石子投进大海,未能掀起波澜,依旧一潭死水。“太平”一此蕴涵作者多少愤怒与不平,又包含作者多少辛酸的眼泪。

6、引用陶诗的作用。

明确:是说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的怀念,“这就够了”。徒手请愿固然是不值得的,但是既然流的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不一定很大,这血也不会白流。

三、鉴赏写作特色1、结构严谨,层层深入2、情感与理智相得益彰3、融记叙、议论和抒情于一炉四、

总结全文

文章1、2部分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悲痛的回忆和哀悼,3、4、5部分是记念的主体,侧重于愤怒的揭露和控诉,6、7部分侧重探求死难者对于将来的意义。作者的笔触及到三类人: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爱国青年,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他愤怒地控诉了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下劣无耻的谎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等遇害青年,奉献了自己的悲哀与尊敬。一方面告戒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令一方面高度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文章表现的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励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

五、作业:

完成评价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整体把握刘和珍形象,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

2.学会采用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感情脉络,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3.揣摩重点语句,鉴赏文章的写作特色,提高读写能力。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完成字词训练。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

检查预习情况,完成字词训练

请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寥落

桀骜

屠戮喋血

洗涤

浸渍菲薄

租赁踌躇

黯然

噩耗

尸骸虐杀

攒射

辗转

呻吟

不惮

和蔼陨身不恤

长歌当哭

二、导入课文

在我国文学史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巨星鲁迅先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

引导学生阅读注解①,补充介绍背景知识: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即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政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鲁迅先生忍无可忍,遂写此文。

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君,是对人的尊称。

三、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关键字句,整体把握思路。

1.学生思考:①课文7部分中哪几部分侧重写了刘和珍?②(3、4、5部分)③

1、2部分在文中

6、7部分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的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缘由)

2.贯穿全文,又一条感情的线索,能说说这条感情的线索是什么吗?(明确:悲愤的感情)

3.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四、

具体分析三大部分的思路

1、

分析第一大部分思路(1-2)

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提示性的话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

文中出现两次。但是这两个“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吗?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用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2、

分析第二大部分(3、4、5)思路

思考:是按照怎样的写作顺序布局的?

明确: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3、

分析第三大部分(6、7)的思路

思考后明确: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完成板书设计:

总体思路

局部思路

思路顺序

悼念刘和珍君

控诉反动政府

(逻辑顺序)

写作缘由

痛斥走狗文人

(1、2)

唤醒麻木庸人

追述生平事迹

生前

记念刘和珍君

概括惨遭杀害

(时间顺序)

(3、4、5)

详写遇难经过

遇害

教训意义

劝戒徒手请愿

否定

(6、7)

激励奋然前行

肯定(逻辑顺序)

五、

布置作业

1、

反复深情诵读课文。

2、根据文中所写,说说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刘和珍的形象特点,

理解作者笔下其他人物形象的意义,揣摩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一、

分析刘和珍形象

问:鲁迅笔下的刘和珍有哪些特点?鲁迅为什么称赞她是“真的猛士”?

明确: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

①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②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

③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

④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

⑤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鲁迅称赞刘和珍是勇敢面对残酷现实、英勇清醒、勇不回头的真的猛士,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是虽遭阴谋密计,压抑数千年的勇毅的中国女子,是能够让苟活者看到希望,猛士更加奋然前行的大写的人。

二、了解作者笔下的其他人物以及作者态度。

问:“庸人”、“中国人”、“有恶意的闲人”、“无恶意的闲人”、“苟活者”分别指什么人?

讨论后明确:庸人具有不敢正视现实,浑浑噩噩,麻木健忘,苟安满足等特点。他们靠忘却的救主,洗涤旧迹,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于是,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作者不仅指出了他们的特点,而且指出只有唤醒他们,才能使这非人的世界走向尽头。作者对他们持批判的态度。……

三、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学生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可以自行提出。

1、

真的猛士……?

明确:“着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黑暗现实。因此,第一句可以理解成:真正的革命者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的。这两句话的含义是: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这里,“猛士”性格正是作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敢于正视”。

2、

惨象……流言……灭亡

明确:“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呵”这是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这里不是赞许“沉默”,而是对中国反动派的高压政策所造成的这种黑暗的沉默现状表示极大的愤慨。从与后面一句联系来看,第一个“沉默啊”感情深沉,感叹的成分较强;第二个“沉默呵”感情较为激越,愤怒的情绪较突出。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一种是灭亡。从句式看是选择复句,表明只存在一种可能。表面上看,作者并不肯定哪一种,似乎只客观地指出衰亡民族的两种不同的发展前途,但是实际上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出路,作者肯定的是后者。作者用这一复句,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杀人者别得意,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刻,更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鼓动。全句感情高度激昂。

人类的……徒手

明确:这里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煤是如何形成的?“需要大量的木材,而形成的只是一小块”。可见,木材变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很大吸收。那么,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这就表明,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这就是说,在鲁迅看来,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因此没有必要为请愿而付出代价和牺牲。很显然,鲁迅是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斗争形式的,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联系课后思考题和评价手册上出现的句子适当增补﹚

四、

布置作业

1.课本P88“积累与运用”2:诵读课文,背诵第二部分第一段、第四部分第五段,划出文中的精彩语句。

2.完成书上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课文解决疑难,鉴赏文章的写作特色,分析概括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一、

检查复习。

二、

研习课文,解决疑难

先由学生自由提出疑难语句,教师“答记者问”集中作答,或请学生来回答。一般有以下一些问题需要探讨。

1、作者为什么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明确: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很有必要。但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尤其是后者,“尤使我觉得悲哀”。

2、“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要理解这话,得首先立即作者在追悼会之前的心情。3、24早晨,作者得到刘、杨的遗体已经从医院运回学校的消息,便立即到礼堂去看烈士的遗容。从学校回来偶,作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就病倒了。

3、25,作者冒着被段政府通缉的危险,出席了追悼会。会上,人们激昂愤慨的情绪和不时夹杂的一阵阵低低的啜泣声,使鲁迅压抑不住心头的悲愤和激动,便走出会场,独自在礼堂外徘徊。

3、

第5部分在记叙刘遇难时句式上有何特点?为什么用短句?

明确:极其短促的句式,表现出作者无法控制的激愤之情。

4、“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

明确:刘当时中弹,是“弹从背入”,可见并不是“丛击军警”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倒是府卫队的卑鄙。

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决不是军警各自的“正当防御”。

这些铁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通电”中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

5、

第6部分首句“时间……太平”中“太平”如何理解?

明确:本义是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所谓“太平盛世”。文中是指反动派高压政策所造成的“万马齐喑”的现状。看来,“三•一八”就像几颗石子投进大海,未能掀起波澜,依旧一潭死水。“太平”一此蕴涵作者多少愤怒与不平,又包含作者多少辛酸的眼泪。

6、引用陶诗的作用。

明确:是说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的怀念,“这就够了”。徒手请愿固然是不值得的,但是既然流的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不一定很大,这血也不会白流。

三、鉴赏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层层深入

2、情感与理智相得益彰

3、融记叙、议论和抒情于一炉

四、

总结全文

文章1、2部分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悲痛的回忆和哀悼,3、4、5部分是记念的主体,侧重于愤怒的揭露和控诉,6、7部分侧重探求死难者对于将来的意义。作者的笔触及到三类人: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爱国青年,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他愤怒地控诉了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下劣无耻的谎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等遇害青年,奉献了自己的悲哀与尊敬。一方面告戒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令一方面高度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文章表现的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励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

五、作业:

完成评价手册《记念刘和珍君》课后反思鲁迅先生的文章真难“教”吗?

——《记念刘和珍君》课后反思

按进度今天该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课前我们几名年轻教师意见重重,认为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距当今时代较远且文字深奥,很难为当今学生接受,不如不学。但迫于组内的统一安排,加上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