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美容产品产业概况分析_第1页
医学美容产品产业概况分析_第2页
医学美容产品产业概况分析_第3页
医学美容产品产业概况分析_第4页
医学美容产品产业概况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美容产品产业概况分析

以发展新型复合与智能生物材料为方向,研制可降解生物材料及

其衍生物,包括新一代医用透明质酸钠、肉毒素、胶原蛋白及其衍生

物、胶原帖辅料系列产品。

一、品牌经理制与品牌管理

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品牌管理实质就是品牌资产管理。

品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品牌资产投资和利用效果的好坏。一

般而言,企业的品牌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监控品牌运营状况,设计或

参与设计品牌,申请注册商标,管理品牌或商标档案,管理商标标签

的印制、领用与销毁,处理品牌纠纷、维护商标权,协助打假,品牌

全员管理教育等。

品牌管理的组织形式反映了在品牌运营活动中企业内部各部门、

各机构的权力与责任及其相互关系,主要有职能管理制和品牌经理制

两种。

(一)职能管理制

职能管理制是在西方盛行于20世纪20-50年代的品牌管理制度

(当然,许多企业至今仍很钟爱)。作为品牌管理制度,其主要做法

是,在企业统一领导、组织与协调下,品牌管理的职责主要由企业各

职能部门分别承担,各职能部门在各自的权责范围内行使权利、承担

义务。亦即,在职能管理制度下,有关品牌的决策与计划都由各职能

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或主管人员共同参与、研究制定、分别执行。

(二)品牌经理制

品牌经理制诞生在美国宝洁(P&G)公司。宝洁产品在全世界得到

广大消费者认同,成功的原因除了160多年来一直恪守产品质量原则

之外,品牌经理制的灵活而有效运用也是重要成因之一,甚至也可以

说,其核心理念“一个人负责一个品牌”的品牌经理制(管理系统)

是宝洁公司品牌运营的重要基石。

品牌经理制在20世纪30年代问世于宝洁公司。到第二次世界大

战结束以后,品牌经理制被认为是从事多品种经营的消费品生产企业

品牌运营的规范组织形式。许多消费品生产企业(尤其是耐用消费品

的生产企业)都学习宝洁公司,纷纷采用品牌经理制。

美国庄臣公司、美国家用品公司等世界范围内的众多大公司都先

后采用了品牌经理制,主要是因为品牌经理制有许多“职能制”所不

具备的优点。第一,品牌经理制比职能管理制具有较强的品牌运作协

调性。在品牌经理制下,企业委任品牌经理负责某品牌运营全过程,

具体负责该品牌标定下的产品的开发、生产与销售,协调该品牌产品

的开发部门、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的工作。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

部门之间的互相扯皮、推读,减少因未能考虑整体利益、不熟悉整体

情况而产生的盲目性和分散性。第二,品牌经理制有利于达到品牌定

位目标,快速实现品牌个性化。在职能制下,常因互相扯皮、办事拖

拉而致使品牌运营各环节不能很好地衔接,而品牌经理制相当程度地

克服了这些弊端。第三,品牌经理制有助于长期维系品牌整体形象。

由于品牌经理是专司品牌运营之职,监控品牌运营状况与市场变化是

其重要职责,加之品牌经理制下协调性增强,使得品牌运营活动适应

市场变化的能力大大加强。

品牌经理制固然有许多优点,但它也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

例如,品牌经理及品牌管理部门与生产、销售和财务等职能部门的权

责划分问题。实践中,由于职权定位不清晰,很多品牌经理对自己的

角色比较模糊,进而招致责难,使品牌经理的作用受到限制。此外,

对品牌经理的业绩考评也是比较棘手的问题。

二、营销环境的特征

(一)客观性

环境作为企业外在的不以营销者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对企业营销

活动的影响具有强制性和不可控性的特点。一般说来,企业无法摆脱

和控制营销环境,特别是宏观环境,难以按企业自身的要求和意愿随

意改变它,如企业不能改变人口因素、政治法律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等。但企业可以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和要求,制定并不断调整市场营

销策略。

(二)差异性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宏观环境存在着广泛的差异,不同的企

业之间,微观环境也千差万别。正因为营销环境的差异,企业为适应

不同的环境及其变化,必须采用各有特点和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环境

的差异性也表现为同一环境的变化对不同企业的影响不同。例如,中

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很多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进行“国

际性较量”,而这一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不同行业与企业的影响并不

相同。

(三)多变性

市场营销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构成营销环境的诸因素都随社会

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20世纪60年代,中国处于短缺经济状态,短

缺几乎成为社会经济的常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曾遭遇“过剩”

经济,不论这种“过剩”的性质如何,仅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而言,市场营销环境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营销环境的变化,既会给企

业提供机会,也会给企业带来威胁,虽然企业难以准确无误地预见未

来环境的变化,但可以通过设立预警系统,追踪不断变化的环境,及

时调整营销策略。

(四)相关性

营销环境诸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某一因素的变化会带

动其他因素的连锁变化,形成新的营销环境,新的环境会给企业带来

新的机会与威胁。例如,竞争者是企业重要的微观环境因素之一,而

宏观环境中的政治法律因素或经济政策的变动,均能影响一个行业竞

争者加入的多少,从而形成不同的竞争格局。又如,市场需求不仅受

消费者收入水平、爱好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政治法律

因素的变化,往往也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三、全链条打造特色优势制造业产业

(一)加快制造业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为方向,以加快提升产业发展质

量效益和绿色集约安全水平为重点,深入推动烟草、食品、有色金属、

钢铁、化工、建材、特色消费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快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转化应用,积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

术对各个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推动产业由资源优

势向研发、设计、服务等综合竞争优势转变。推进危险化学品全程追

溯和城市人口密集区生产企业转型或搬迁改造,加快化工、造纸等重

点行业企业搬迁入园,发展绿色建材和部品部件,扩大轻工、纺织等

优质产品供给,大力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家电、可穿戴设备等

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新型消费品。深入开展安全应急装备应用试点示

范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专项行动,加大食品企业

农产品深加工典型模式培育和推广力度,支持传统优势食品和地方特

色食品发展。加强产能动态监测分析和信息发布,强化能耗、环保、

质量、安全、技术等法规标准实施,健全化解过剩产能的长效机制。

(二)推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突破发展

立足云南省现有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部分领域的先发优势,加

强重点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构建完善产业生

态体系,着力打造新能源电池、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制造、

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链。强化市场机制作用,丰富和扩大智能+、

服务+、绿色+新兴产业应用场景,带动技术突破和应用迭代发展,大

力培育智能化产品、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共享化生产、服务化

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强化统筹规划,引导开发

区和企业理性投资,推动建设主体集中和区域布局优化,避免同质化

无序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实施制造业链延链补链强链行动

围绕全省制造业重点领域,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主要载

体,着力解决供应链、信息链、采购链、服务链、人才链、资金链等

多个链条环节中的困难问题,集中力量培育壮大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链,

重塑制造业发展新动能。引导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和协同化发展,以

产业链延伸、产业协同、产业配套发展为主线谋划园区全产业链发展,

着力构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全面系统梳

理全省制造业发展情况,摸清重点产业链的薄弱缺环节,开展延链补

链强链,培育一批标志性产业链,深化产业链垂直整合和产业协同联

动,加快实现产业链现代化。聚焦主导产业的缺链环节,加强与发达

地区的产业对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着力引进带动作用强、综

合效益好的项目,加快补断点、通堵点,多措并举推动产业链协同发

展与沿链升级。以应用为牵引,加快基础关键技术和重要产业工程化

攻关,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加强产业链配套本地

化,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加快先进制

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持续推动制造

业高质量发展。

(四)全面优化提升制造业供应链体系

聚焦新能源汽车、食品加工、钢铁、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重点产

业,开展供应链协同性、安全性、稳定性、竞争力等评估。引进和培

育一批专业化供应链服务企业,面向中小企业建设线上一体化供应链

管理与服务平台,促进各环节高效衔接和全流程协同。支持行业领军

企业搭建供应链协作平台,向产业链上下游开展集中采购、供应链管

理库存、精益供应链等模式和服务,引导有实力的中小企业进入供应

链,构建上下游供应关系稳定、质量标准统一、多方共赢的供应体系。

加大供应链金融发展政策扶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

提升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融资能力。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开展技术适配攻关、业务数据互联互通,鼓励开展合作研发、委托研

发等合作模式,实现供应链资源共享和产业链协同发展。

(五)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

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和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为抓手,

引领各州、市及开发区特色产业集群集约发展,建立完善集群发展政

策保障体系,创新生态系统和治理机制,推进集群高水平宽领域跨界

融合,加快形成根植于地方特色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面向全省制造业重点领域,遴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

先进制造业集群,纳入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计划,打造不少于10

个产业竞争实力突出、协同创新能力强、开放包容程度高、治理能力

现代化的省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打造贯穿整个产业链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龙头企业、科研机构、

军民协同创新平台等溢出优势资源,搭建协同创新中心、公共技术平

台,联合攻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瓶颈,加快研发成果转

化,推动特色产业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

推动昆明市、曲靖市、红河州、楚雄州等州、市合作创建稀贵金

属新材料产业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昆明市、玉溪市、楚雄州、

文山州等州、市合作创建生物医药产业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引导

先进制造业集群跨州、市融合发展,树立云南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标

杆,带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四、强化制造业规划实施保障

(-)建立制造业协同联动工作机制

成立领导小组统筹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发布重大战略规

划、重点产业规划和重大政策措施,研究部署重点工作任务和重大项

目布局建设,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和困难。聚焦重点行业发展规划、重

大项目、重点企业和关键资源要素配置等重点领域,加强省级统筹布

局,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各州、市和开发区协调配合,形成省、州市

上下联动,省直部门左右协同,全省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二)落实制造业链提升工作职责

完善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统筹协调和推进落实工作机制,统筹

协调各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招商引资、重大项目推进、重点产

品及企业培育、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等重要事项,加快推动先进装备

制造、绿色铝、绿色硅、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电池、

电子信息、烟草、石油化工等重点产业链提升工作。遵循产业发展规

律,加大支持企业提高产业链细分领域集中度和跨链融合度,促进产

业生态安全和更好发展。

(三)加大制造业招商力度

精准做好产业谋划和项目策划,引进一批制造业领域的大企业和

好项目。紧扣各州、市和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比较优势,细化优先

承接产业转移目录,明确招商目标,创新招商模式,有选择、有针对

性地开展定向招商、精准招商工作。强化招大引强,加大先进制造业

招商力度,加快形成大中小型企业梯次发展布局。积极开展以商招商,

不断完善产业链,打造产业集聚区。依托本地资本、资源条件、产业

优势,充分发挥现有项目和企业的示范效应,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项

目。

(四)强化制造业规划落实考核评估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对规划发展目标及重点工作任务进行量化

考核,确保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各项目标如期实现。推动地区、行业、

园区提升亩均效益,推进制造业低效企业改造提升专项行动,推动开

发区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完善规划实施的评估机制,开

展规划年度评估、中期评估和末期全面评估。强化对实施情况的过程

跟踪分析,对重点领域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评估。

(五)强化制造业财税政策支持

持续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和根植性。精准政

策支持靶向,研究制定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统筹

省级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等制造业发展相关资金,加大对制造

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点产业链、重点产业以及智能

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重点领域扶持力度。落实国家、省支

持制造业发展各项政策,组织企业积极承担制造业领域国家、省重点

项目计划和重大专项。优化财政扶持资金支持方式,完善竞争性遴选

机制,提高政策资金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组织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和省

级专项支持资金,引导企业用好用足各类扶持政策。

(六)完善制造业金融扶持政策

加快制定完善金融业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政策,健全完

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全省制造业和金融信息对接服务平台,

鼓励各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强化对制造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和

科技型制造业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提高制造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

重。进一步规范企业融资过程中担保、评估、保险等中介机构服务,

减少融资收费;支持金融机构运用循环贷款、分期还款、无还本续贷

等方式,降低制造业融资成本。

(七)建立制造业多元融资平台

完善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支持企

业通过股权市场和债权市场以及创新开展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进行融

资,建立健全服务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定向增发、资产收购等形

式扩大融资规模。鼓励银行与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合作,对制造业技

改项目加大信贷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产业链融资,为制造业中小

企业转贷提供短期资金服务。

(A)加强工业用地供给

以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为重点,进一步解决建设用地指标和土地利

用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加强工业用地保障和供给,长远谋划保障工业

用地空间。依据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主体功能定位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格局,突出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充分考虑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划定开

发区四至范围、工业用地保护线和产业保护区块,按照一次规划、滚

动实施方式,分批分步保障建设用地指标,全省制造业重大项目用地

指标由省级统筹保障。

加强土地供应管理,合理制定土地年度供应计划,按照计划指标

跟着项目走的方式,向符合规划、产业政策和用地定额标准的项目给

配用地指标,精准投放工业用地增量。推进工业用地开发模式创新,

建立开发区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强化规划开发、出让运营、存

量更新等各个环节的统筹管理,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重大项

目土地资源保障能力。积极探索和试点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模式,允

许园区根据产业布局需要合理留白,为重大项目落地预留空间。探索

适应于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工业用地供应模式,积极运用

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严格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

将开发区新增建设用地的计划指标与批而未供及闲置土地的处置相挂

钩。积极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持续完善工业用地供应方式。

鼓励对现有工业用地追加投资、转型改造,合理利用地上地下空

间。对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现有工业用地,鼓励通过厂房加层、

老厂改造、内部整理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不再增收

土地价款。

(九)完善制造业基础设施配套

组织实施开发区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推动开发区加快道路、给

水、用电、排水、热力、电信、燃气等基础设施及标准厂房建设,完

善园区应急救援、污水及固体废物集中回收处理、安全环保等公用设

施,补齐园区消防、安全、环保、绿化等功能性基础设施短板,提升

园区综合承载能力。支持开发区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和

完善新一代网络传输、无线通信、信息安全维护等信息服务领域的基

础设施,实现园区内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智慧园区建设步伐。

鼓励开发区加强专业市场体系建设,为园区内企业提供资金、信息、

技术、人才等全方位服务,全面提升园区的产业承载能力和配套服务

能力。充分利用开发区产业集聚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

加快提升园区污染物收集、处置、环境监测监控和能源清洁化利用能

力。十四五期间,力争全省各类开发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到500

亿元以上。

(十)强化制造业要素资源保障

加强基于环境承载力的产业布局研究,加强与云南省十四五兴水

润滇工程规划和地方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有效衔接,强化建设项目

水资源论证,对取水许可总量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严格限制

耗水产业布局。优化能耗双控工作措施,逐步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

控转变,加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管控,分类推进行业节能降耗工作。

推动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配置,探索搭建全省统一运营的综合

性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将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各类适宜市场

化交易的要素纳入交易平台进行市场化交易流转,通过市场化手段解

决部分州、市要素指标不足的问题。

(十一)强化制造业管理队伍建设

加快专家智库建设,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为

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进一步加大对懂工业、熟悉开

发区工作的干部培养、选拔和交流力度,组织实施百名精英企业家培

育计划、千名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等。

(十二)完善制造业人才留用机制

创新留才机制,盘活人才资源,完善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探索飞地人才、候鸟人才等柔性人才引进方

式。加大重点产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支持力度,推动建立联合培养、

培训等制度,提速科技创新人才和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提升企业家及

企业管理人才社会荣誉。建立优秀企业家及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

社会服务绿色优先通道,营造全社会尊重企业家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的氛围。

(十三)引进制造业高层次人才

加大制造业招才引智,编制发布云南省制造业人才需求目录,建

立人才需求信息库,集聚更多高精尖缺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引进短

缺性高层次创新人才,提高人才供给与需求的适配度。坚持招才引智

与招商引资并举,做到以产引才、以才促产,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

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团队。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

才与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兼职。

(十四)培育制造业高技能人才

整合职教资源,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和校企园联合培养人

才新机制,鼓励企业与本地院校合作,强化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开展

技能人才培训I。加深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全省产业需求结合程度,

以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培养、双导师制和双元制等形式深化产教融合

发展,打造职业工程师队伍。培育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探索技术高

管、产业教授制度。引导和鼓励企业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打造高技

能产业人才队伍,完善订单式培养和联合培训体系,全面推行企业新

型学徒制。

(十五)深化制造业放管服改革

探索试点一门办理、一章审批、园内办结模式,加大放管服改革

力度,在有条件的园区加挂审批窗口,试行园内审批办结。推行区域

评估试点,由开发区管委会对地震安全性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价、水土保持方案、气候可行性论证、雷击风

险评估等事项进行统一评估,园区内投资项目共享或使用区域评估报

告。

(十六)加强制造业惠企政策落实

加强涉企部门的统筹协调,建立完善惠企政策统一梳理、衔接、

汇总、发布、办理机制。加快构建完善惠企政策统一归集、发布、申

报、受理、兑现公共服务平台,尽快实现政策发布、宣传贯彻、咨询、

申报、分送、兑现等,形成惠企政策申报及时接收、限时办结、统一

督办、评价反馈的业务闭环,确保企业能够及时、充分地享受惠企政

策红利,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强化政策落实评估督导,充分发挥工

商联对惠企政策落实情况的评估督导作用,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分级

开展政策落实评估工作,公开发布评估结果,督促各地、有关部门认

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十七)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环境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

作用,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吸引更多资

源要素集聚发展,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持续打造市场

化营商环境。坚持各类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建

立健全营商环境法规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法

治化水平。主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强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

促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加快推进营商环境国际化。

(十八)营造制造业良好氛围

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引导企业家聚

焦企业管理、研发、创新、市场等,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鼓励企业

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意识,加强产品质

量提升和品牌培育,提高质量声誉和文化内涵。推动本地高等院校优

化学科专业设置,围绕重点产业布局建设一批一流学科和专业。强化

舆论宣传引导,积极倡导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诚

信守法,大力营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公正公平、宽容失败的良好

氛围。

五、深入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一)深化制造业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

深入推动有色金属、钢铁、化工、建材、纺织、造纸、药品等重

点行业开展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加快淘汰老旧锅炉、电机、变压器

等低效设备,推进工业锅炉、窑炉节能环保综合改造。加快实施新一

轮电机、变压器等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行动、工业污水资源化利用

行动,开展节水工艺提升、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动钢铁、石化、建

材等流程型高耗能行业实施流程工业系统节能改造,开展企业工艺集

成与能量系统优化,实现高效用能设备与生产系统的优化匹配。推动

原料药生产基地集中布局,实现污染物集中处理和集中监管。在具备

条件的企业和园区推动可再生能源消纳、余能利用和工业绿色微电网

建设。对有条件的园区实施集中供热、能源梯级利用、园区能源系统

优化改造。着力推动各行业加快有毒有害原料替代,着力推进工业固

体废物源头减量。

(二)强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继续深化绿色工厂、绿色低碳园区建设,打造绿色供应链,持续

完善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回收物流体系,增

加绿色产品供给。积极运用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制造示范、绿色制造

系统集成等专项,推动实施绿色制造重点工程,培育壮大绿色工厂、

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立完善高效、清洁、低碳的绿

色制造体系。

强化现有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企业的动态监管,持

续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在成为绿色工厂后,协同供

应链上下游企业,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包括原材料采购、

生产、物流、销售、回收等环节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在硅、铝、

稀贵金属、资源综合利用等特色领域积极培育创建绿色企业,鼓励企

业积极实施绿色战略、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牵头制定绿色标准,打

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制造标杆,引领行业绿色发展。

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行产品绿色设计,支持企业开发绿

色产品。全面提升工业产品的绿色设计能力,加强绿色设计关键技术

研发和应用,围绕化工产品、机械装备、电子电器、汽车及配件、特

色食品等典型产品,突破轻量化设计、节能降噪、可拆解与回收等核

心技术,推广易拆解、易分类的产品设计方案。聚焦生态环境影响大、

消费需求旺盛、国际贸易量大的工业产品领域,遴选一批工业产品绿

色设计示范企业。扩大绿色产品种类覆盖范围,促进绿色设计产品供

给的扩大和升级,带动绿色消费。

强化绿色制造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搭建绿色制造服务平台,积极

培育专业化本地化服务机构,积极引导支持第三方服务机构创新绿色

制造评价及服务模式,面向重点领域开展咨询、诊断、检测、评价、

认定、审计、培训等服务,提供绿色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围绕工业节

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低碳及绿色制造等领域,开展绿色制

造系统集成供应商培育行动,提升绿色制造服务能力。加快发展能源

审计、清洁生产审核、节能评估等服务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

节水管理和第三方环境污染治理。

(三)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制造

全面落实能源、水、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快产业结

构调整,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能源资源消

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制造产业结构。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深入推

进传统行业和重点产业领域绿色化改造,持续开展工业企业能效领跑

者创建。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

低碳清洁型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深入开展节能降耗行动,强化节能审查源头管控,严格节能监察,

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快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与应用,对

钢铁、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实施更加严格的能效标准。

研究制定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推动

高能耗行业转型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强化企业节能减排主体责任,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标准。推动企业

积极开展能效水效对标达标活动,引导企业清洁生产,持续降低能耗、

物耗和水耗。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倡导绿色消费,推动企业加快应用

绿色低碳、节水节材、减污降耗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

实施技术改造,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持续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推动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快推进燃煤替代,

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电站和需求侧储能,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可降解塑料、绿色建材等节能环保产品。

(四)提高制造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打造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链,加强产业协同利用,壮大资

源回收利用产业。以高值化、规模化、集约化利用为重点,推广一批

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引导产废企业主动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

用。以绿色硅、绿色铝为引领,打造硅、铝产业资源综合利用核心竞

争力。加快推进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贵金属等共伴生矿产资源综

合开发利用和有价组分梯级回收。引导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推进

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探索尾矿在生态环境治

理领域的利用。围绕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旧轮胎、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废旧纺织品等主要再生资源,加快

先进适用回收利用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及推广应用。支持企业循环式生

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开发园区循环式改造,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提升污染物收集、处置、环境监测监控和能源清洁化利用能力。

六、强化各州、市产业发展定位

围绕全省制造业整体功能布局,进一步强化各州、市产业定位,

推动全省各地各部门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引导各州、市聚焦主责主

业、强化担当作为,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产业发展定位

昆明市,重点发展以有色金属新材料、稀贵金属新材料、光电子

微电子及半导体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

产业,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命科学、

新一代营养及保健食品产业,打造国际医疗健康城;重点发展数字经

济,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高速发展,实现换道超车;重点发展先进装

备制造业,打造全省高端装备制造核心区;加快推进食品、有色金属、

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汇

聚全球创新资源,形成服务全省制造业区域创新体系。将昆明市打造

成为全省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高地、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排头

兵和火车头,形成滇中崛起和辐射带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支撑。到2025年,力争全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7300亿元。

曲靖市,重点发展以绿色硅精深加工、绿色铝精深加工、新能源

材料精深加工、稀贵金属精深加工和液态金属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

以新能源电池、汽车轮毂、农机装备等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以

食用植物油、特色肉制品、酿酒、果蔬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

以新型煤化工、硅化工为代表的绿色化工产业。加快推动钢铁、有色

金属、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将

曲靖市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高端绿色食品产业基地、

区域性现代制造业中心和名副其实的云南副中心城市。到2025年,力

争全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

玉溪市,重点发展烟草及配套产业,以新型疫苗、现代中药及民

族药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高档数控机床、高端铸造、高原电

力装备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以粮油、果蔬、食用菌、水产品等

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加快发展以新型显示器件、智能消费电

子产品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以新能源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

业。加快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加大淘

汰落后产能力度。将玉溪市打造成为国内烟草及配套产业重要聚集地、

全省先进制造基地、生物医药高地、滇中崛起增长极和全省共同富裕

示范区。到2025年,力争全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300亿元。

楚雄州,重点发展以绿色硅精深加工、钛基金属新材料、先进银

钛钢铁材料深加工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现代中药及民族药等为

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核桃、野生菌、冬早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加工

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高档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

业;加快推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

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将楚雄州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一流的中药配方颗粒产业

基地、滇中崛起增长极。到2025年,力争全州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

2000亿元。

红河州,重点发展以有色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为核心的新材料

产业,以电子元器件及智能消费电子产品为核心的电子信息制造业,

以新型煤化工为代表的绿色化工产业,以肉制品、蔬菜、豆制品等为

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新型中药饮片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

加快有色金属、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

发展外向型加工制造业,成为泛亚铁路东线重要的进出口加工基地。

将红河州打造成为全省有色金属全产业链示范区、高水平滇南中心城

市和沿边开放示范区。到2025年,力争全州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

2000亿元。

(二)沿边开发开放示范区产业发展定位

保山市,重点发展以绿色硅精深加工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

精制茶、核桃、果蔬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现代中药及民

族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珠宝玉器等工艺品为代表的特色消费

品制造业。加快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将保山

市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绿色硅精深加工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基地、三

张牌示范区。到2025年,力争全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

文山州,重点发展以绿色铝精深加工、锢基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

产业,以特色农产品、制糖、水产品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

以三七等现代中药及民族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智能消费电子

产品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发展外向型加工制造业、特色消

费品制造业,加快推动建材、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将文

山州打造成为全省三张牌示范区、中国绿色铝谷核心区、世界三七之

都。到2025年,力争全州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

临沧市,重点发展以制糖、精制茶、坚果、酿酒、咖啡等为代表

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橡胶制品、木制品、造纸等为代表的特色消

费品制造业。加快发展以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新型中药饮片、

医疗器械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进口农产品加工、出口装备制造

等为代表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业。推动有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

绿色转型升级。将临沧市打造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国家可持

续发展示范区。到2025年,力争全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

德宏州,重点发展以制糖、咖啡、粮油、肉制品为代表的绿色食

品加工产业,以纺织服装、珠宝玉器、橡胶制品、塑料制品、木制品

等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制造业,以摩托车等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

加快发展以现代中药及民族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智能消费电

子产品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以纺织服装、五金机电、新型建材

等为代表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加快有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

转型。将德宏州打造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沿边开放示范区。

到2025年,力争全州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

普洱市,重点发展以精制茶、制糖、咖啡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

产业,以橡胶制品、木制品、造纸等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制造业。积

极发展以现代中药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加快推动建材、化工等传

统产业绿色转型。将普洱市打造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建设绿

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到2025年,力争全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60

亿元。

西双版纳州,重点发展以精制茶、制糖、果蔬等为代表的绿色食

品加工产业,以橡胶制品、木制品等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制造业,以

现代中药及民族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进口农产品加工、日用

消费品制造等为代表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加快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

转型。将西双版纳州打造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天然橡胶全产

业链基地、沿边开放示范区。到2025年,力争全州制造业工业总产值

达到150亿元。

怒江州,重点发展以天然食用香料、木本油料、特色果蔬、特色

畜禽为重点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新型中药饮片为重点的生物医药

产业,以新型墙体材料等为代表的绿色建材产业。加快发展以旅游纪

念品、纺织服装及皮革制品、林产品加工等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制造

业。有序发展以铅、锌、锡、鸨、银、睇等高纯金属制造为核心的新

材料产业。将怒江州打造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生物多样性保

护核心区。到2025年,力争全州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

(三)制造业联动发展承载区产业发展定位

大理州,重点发展以乳制品、坚果、果蔬、酿酒、饮料和精制茶

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工艺美术品、纺织服装等为代表的

特色消费品制造业。加快发展以现代中药及民族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

产业,以先进金属制品、汽车零部件、农机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为

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有序发展以绿色铝精深加工,以及铅、锌、

铜、金、银、铝等金属再生及精深加工为代表的有色金属产业。加快

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钢铁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加大淘汰落后产

能力度。将大理州打造成为世界级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绿色食品牌示

范区。到2025年,力争全州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700亿元。

昭通市,重点发展以绿色铝、绿色硅精深加工为代表的新材料产

业,以苹果、天麻、肉制品等特色农产品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

以精细化工、硅化工为代表的绿色化工产业。加快发展以石墨烯基新

材料为代表的前沿材料产业,以天麻等新型中药饮片为代表的生物医

药产业。加快推动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将昭通市打造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绿色化工产业基地、滇东

北开发开放新高地。到2025年,力争全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500

亿元。

丽江市,重点发展以绿色硅精深加工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木

本油料、食用菌、肉制品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新型墙体

材料为代表的绿色建材产业。加快发展以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等为代

表的特色消费品制造业,以新型中药饮片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将

丽江市打造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风光水储一体化绿色能源基

地。到2025年,力争全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迪庆州,重点发展以特色畜禽、乳制品、木本油料、食用菌、酿

酒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新型中药饮片为代表的生物医药

产业。加快发展以新型墙体材料为代表的绿色建材产业,以被、鸨、

铝、镯等高纯材料精深加工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民族民间工艺美术

品等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制造业。将迪庆州打造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加

工基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标杆。到2025年,力争全州制造业工

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

七、高水平承接国内产业转移

紧抓全球新一轮产业组织变革和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不断加速所

带来的机遇,充分发挥我省区位优势及各类开放合作平台的作用,加

快推进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对接,全面提升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

市群、成渝城市群等区域的产业合作水平,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

推动各地以更大力度开展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以更大范围、

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参与国内分工和国际合作。推动产业园区在严守

生态保护底线,严防跨区域污染转移和落后产能转移的同时,综合考

量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情况,因地制宜打造加工贸易梯

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与配套服务,着力构建区域良

性互动、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的协同发展格局。

(-)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

依托汕昆、广昆高速主通道,粤港澳大湾区至昆明高铁经济圈,

粤港澳大湾区至瑞丽、河口、磨憨、孟定(清水河)等通道建设,深

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加快构建与粤港澳大湾区无缝对接的物流

网络,合力推进中国一东盟信息港建设,合作开展先进制造业、战略

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转移对接,合作推动优势产业互补发

展,培育发展先进的生物医药、健康养生、旅游等产业集群,合作推

进一带一路建设,协力打造我国对外开放新高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

发展。

(二)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合作

依托沪昆通道和长江水运通道建设和完善,加强滇沪、滇浙、滇

苏等合作,完善沪滇对口帮扶合作机制,深化产业转移与承接、园区

共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

(三)加强与成渝城市群的外向型经济合作

依托渝昆、成昆通道建设,加强与成渝城市群在外向型经济上的

合作,共同开拓南亚东南亚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

八、培育壮大制造业市场主体

(一)激发制造业市场主体活力

坚决破除制约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推动

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大力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深化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证照分离改革,大

力推进照后减证,持续开展减证便民,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

优化企业开办服务,全面推行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企业住所自主申

报承诺制、企业名称自主申报便利化、电子营业执照等改革事项。深

入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简化投

资项目报建手续,推进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依法保护民营企业

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

人士健康成长。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完善促进中小微

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全面落实放宽民营企业准入的政策措施,在市

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一视同仁。完善中小企

业政策支撑体系,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政策倾斜和要素保障。建立清理

和防止拖欠账款的长效机制。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检验检测、知

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建立和完善一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完

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对企业创新的基础支撑和服务保障。

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充分激发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

推动民营企业在新发展格局中开拓新局面,引导民营企业走高质量发

展的道路。

树牢抓发展必须抓产业、抓产业必须抓市场主体培育的鲜明导向,

以保存量、扩增量、提质量为重点,以各地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为

重要载体,实施市场主体培育计划。健全完善市场主体培育引进机制,

大力引进外地企业,着力培育本土企业,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

会创造力,不断提高市场主体活跃度和存活率,让市场主体多起来、

活起来、大起来、强起来,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增添活力。

(二)大力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认真落实产业强省建设的工作部署,围绕着力构建现代制造业体

系,加快推进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计划,推动全省规模以上工

业企业量质齐升。通过重点项目投产纳规新建一批、促进小微企业成

长小升规新增一批、招商引资储备一批、纾困解难稳住一批,加大财

政资金、融资、税费支持力度,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做

大工业经济总量。到2025年,力争全省工业企业达9.8万家,年均

增长1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7500家,年均增长ll%o

先进制造、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能源、绿色食品、

消费品等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明显增加。

(三)加快培育制造业优质企业

围绕全省制造业主导产业重点领域,遵循企业成长基本规律,按

照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一隐形冠军一省级单项冠军一行业单项冠军一

行业领军企业发展路径,推动构建云南省制造业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

系,构建从支持对象遴选、入库培育、成长扶持到成熟壮大的制造业

企业梯度培育机制。面向全省开展制造业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组

织各地定期梳理企业发展情况,统一建立梯度培育储备库,推动规模

以下工业企业加快成长升规入统,引导规模以上企业做精主业成为隐

形冠军,支持隐形冠军做强主导产品成为省级单项冠军,支持省级单

项冠军进一步完善主导产品、开拓市场、扩产提能成为行业细分领域

单项冠军,支持单项冠军整合资源、完善链条、扩大市场成为领军企

业。围绕全省制造业,加快形成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快速涌现的发展格局,不断提升云

南制造业增长动力。

(四)推进制造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深度融合,推动大中小企业在工业设计、

定制化服务、共享制造、供应链管理、生产性金融服务等方面加强合

作,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共赢格局。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特色载体建

设,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发挥资本、品牌和产供销体系等方面的资源优

势,打造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开放共享资源,带动全行业创新、制造、

服务能力提升。

九、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紧紧围绕全省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交通枢纽、国际数字

枢纽、国际能源枢纽、国际物流枢纽、高质量开放合作平台、全方位

交流合作机制,努力成为强大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国际市场间战略

纽带的规划部署,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优化全省制造业整体布局,

强化各州、市产业定位,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高质量构建开放合

作平台,高水平承接国内产业转移,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十、以企业为中心的观念

以企业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管理观念,就是以企业利益为根本取向

和最高目标来处理营销问题的观念。它包括以下几种。

1、生产观念

生产观念是一种最古老的营销管理观念。生产观念认为,消费者

总是接受任何他能买到的价格低廉的产品。因此,企业应当致力于提

高生产效率,实现低成本和大众分销。持生产观念的企业的典型口号

是:“我们生产什么,就卖什么。”

生产观念在西方盛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资本主义国

家处于工业化初期,市场需求旺盛,整个社会产品供应能力则相对不

足。企业只要扩大生产价廉物美的产品,就能盈利,而不必过多关注

市场需求差异。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观念为众多企业所接受。

除了物资短缺、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之外,还有一种情况也会导

致企业奉行生产观念。这就是某种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品,技术含

量和生产成本很高,必须通过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来扩大市场。

生产观念是一种重生产、轻市场的观念。在物资紧缺的年代也许

能“创造辉煌”,但随着生产的发展、供求形势的变化,这种观念必

然使企业陷入困境。

2、产品观念

产品观念认为,消费者最喜欢高质量、高性能和具有某些特色的

产品。因此,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致力于生产优质产品,并不断精益求

精。

持产品观念的公司假设购买者欣赏精心制作的产品,相信他们能

鉴别产品的质量和功能,并愿意出较高价格购买质量上乘的产品。这

些公司的经理人员常迷恋自己生产的产品,而不太关注市场是否欢迎。

他们在设计产品时只依赖工程技术人员而极少让消赛者介人。产品观

念和生产观念几乎在同一时期流行。与生产观念一样,产品观念也是

典型的“以产定销”观念。由于过分重视产品而忽视顾客需求,这两

种观念最终将导致“营销近视症”。如铁路行业以为顾客需要火车而

非运输,忽略了航空、公共汽车、卡车以及管道运输的日益增长的竞

争;计算尺制造商以为工程人员需要计算尺而非计算能力,忽视了袖

珍计算器的挑战,其最终结果是产品被市场冷落,经营者陷入困境甚

至破产。

3、推销观念

推销观念(或销售观念)认为,消费者通常有一种购买情性或抗

衡心理,若听其自然,消费者就不会大量购买本企业的产品,因而营

销管理的中心是积极销售和大力推广。执行推销观念的企业,称为推

销导向企业。其口号是:“我们卖什么,就让人们买什么。”

推销观念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这一时期,由于西方各国

科学管理和大规模生产盛行,因此商品产量迅速增加,整个市场供过

于求,卖主之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1929年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

前后历时5年,堆积如山的货物卖不出去,市场极度萧条。这种现实

使许多企业家认识到,企业不能只顾生产,即使有物美价廉的产品,

也要努力推销才能保证被人购买。在推销观念指导下,企业相信产品

是“卖出去的”,而不是“被买去的”。他们致力于产品的推广和广

告活动,进行无孔不入的促销信息“轰炸”,以求说服甚至强制消费

者购买。

与前两种观念一样,推销观念也是建立在以企业为中心,“以产

定销”,而不是满足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基础上的。

H■一、定位的概念和方式

(一)市场定位的概念

“定位”一词,是由艾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1972年提出的。

他们对定位的解释是:定位起始于产品,一件商品、一项服务、一家

公司、一个机构,甚至是一个人。定位并不是对产品本身做什么事,

而是针对潜在顾客的心理采取的行动,即把产品在潜在顾客的心中确

定一个适当的位置。他们强调定位不是改变产品本身,改变的是名称

和沟通等要素。定位理论最初是被当作一种纯粹的传播策略提出来的。

随着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定位理论对营销影响已超过了原先把它作

为一种传播技巧的范畴,而演变为营销策略的一个基本步骤。这反映

在营销大师科特勒对定位所下的定义中:定位是对企业的产品和形象

的策划行为,目的是使它在目标顾客的心理上占据一个独特的、有价

值的位置。因此营销人员必须开发所有的营销组合因素,使产品特色

确实符合所选择的目标市场(即实体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

定位。现在使用的“定位”一词,一般都是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的,

即它不仅仅是一种沟通策略,更重要的还是企业的一种营销策略。

“定位”概念被广泛使用于营销领域之后,衍生出来多个专门术

语,市场定位就是其中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市场定位,也被称为产

品定位或竞争性定位,是根据竞争者现有产品在细分市场上所处的地

位和顾客对产品某些属性的重视程度,塑造出本企业产品与众不同的

鲜明个性或形象并传递给目标顾客,使该产品在细分市场上占有强有

力的竞争位置。也就是说,市场定位是塑造一种产品在细分市场的位

置。产品的特色或个性可以从产品实体上表现出来,如形状、成分、

构造、性能等;也可以从消费者心理上反映出来,如豪华、朴素、时

髦、典雅等;还可以表现为价格水平、质量水,准等。

企业在市场定位过程中,一方面要了解竞争者的产品的市场地位,

另一方面要研究目标顾客对该产品的各种属性的重视程度,然后选定

本企业产品的特色和独特形象,从而完成产品的市场定位。

(二)市场定位的方式

市场定位作为一种竞争战略,显示了产品或企业同类似的产品或

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定位方式不同,竞争态势也不同。下面分析三

种主要定位方式。

1、避强定位

这是一种避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优点是能够迅速地

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能在消费者或用户心目中迅速树立起一种形象。

由于这种定位方式市场风险较小,成功率较高,常常为多数企业所采

用。

2、迎头定位

这是一种与在市场上占据支配地位的、亦即最强的竞争对手“对

着干”的定位方式。显然,这种定位有时会产生危险,但不少企业认

为能够激励自己奋发上进,一旦成功就会取得巨大的市场优势。例如

在碳酸饮料市场上,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之间持续不断地争斗;在摩

托车市场上,本田与雅马哈对着干,等等。实行对抗性定位,必须知

己知彼,尤其应清醒估计自己的实力,不一定试图压垮对方,只要能

够平分秋色就是巨大的成功。

3、重新定位

这是对销路少、市场反应差的产品进行二次定位。这种重新定位

旨在摆脱困境,重新获得增长与活力。这种困境可能是企业决策失误

引起的,也可能是对手有力反击或出现新的强有力竞争对手而造成的。

不过,也有重新定位并非因为已经陷入困境,而是因为产品意外地扩

大了销售范围引起的。例如,本田试图把它的元素(Element)车型定

位在21岁的消费者,公司把元素描述成”在轮子上的宿舍”,广告表

达的是一群年轻大学生在海滩上围绕他们的汽车开晚会,这吸引了很

多新生代年轻人。而实际购买者的平均年龄却是42岁,许多年长的消

费者在使用中能够找回自己年轻的激情。将怀旧情结作为卖点,本田

开拓了中年消费者市场。

实行市场定位应与产品差异化结合起来。如上所述:定位更多地

表现在心理特征方面,它使潜在的消费者或用户对一种产品形成了特

定的观念和态度。产品差异化是在类似产品之间造成区别的一种战略,

因而产品差异化是实现市场定位目标的一种手段。

十二、扩大总需求

市场领导者占有的市场份额最大,在市场总需求扩大时受益也最

多。扩大总需求的途径有开发产品的新用户、寻找产品的新用途和增

加顾客使用量等。

(一)开发新用户

1、转变未使用者

转变未使用者,即说服那些尚未使用本行业产品的人开始使用,

把潜在顾客转变为现实顾客。比如,有人担心电淋浴器使用不安全而

不愿购买,企业可大力宣传它装有多重,安全保护装置,绝对不会发

生意外,将这部分潜在购买者转变为现实购买者。有人认为纯水中不

含有益矿物质而不愿安装家用纯水机。纯水机制造公司可大力宣传人

们所需的矿物质主要从日常食物中获取,从饮水中获取的比例可以忽

略不计,饮用纯水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而自来水中虽然含有矿物质但

是也可能含有许多污染物质,危害身体健康。安装家用纯水机直接饮

用纯水更加有益身体健康。

2、进入新的细分市场

“新的细分市场”指该细分市场的顾客使用本行业产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